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火星上的约翰卡特(影聊│流浪地球走红,安利五部科幻片给科幻迷)

导读 火星上的约翰卡特文章列表:1、影聊│流浪地球走红,安利五部科幻片给科幻迷2、南非摄影师卡特:用生命拍下苏丹的饥饿小女孩,最后活下来了吗?3、黑暗未来:人类是否真的需要一颗候补

火星上的约翰卡特文章列表:

火星上的约翰卡特(影聊│流浪地球走红,安利五部科幻片给科幻迷)

影聊│流浪地球走红,安利五部科幻片给科幻迷

影聊│《流浪地球》走红,安利五部科幻片给科幻迷

文/读史谈视 图/网络

我的公号是读史谈视,我的主业是谈谍战。今天也来谈一谈科幻电影。随着《流浪地球》的火爆全国,科幻电影重新走向了大众的视野。中国电影也终于在科幻片中找回了自信和自尊。今天就给喜欢这类电影的朋友集中做一个安利,推荐五好莱坞科幻电影。

《明日边缘》:该片由道格·里曼导演,汤姆·克鲁斯、艾米莉·布朗特、布莱丹·格里森等主演。未来世界陷入外星人入侵的恐慌中,军事演说家凯奇少校畏惧上战场,他从没想过将军会让他去指挥即将开始的“诺曼底战役”,拒绝接受命令之后将军居然恶整了他,那就是把他当做逃兵扔进了军营中。凯奇被归入了J小队中进行战斗,战役的第一天就惨死在战场,没想到这一死让他拥有了时空循环的能力,而唯一相信他的人就是被称为“全金属战士”的丽塔·沃拉塔斯基。二人开始了时空循环作战,在训练凯奇的同时他们发现了控制时间的奥秘,这与外星人“主脑”欧米茄有关,但是唯一能取得胜利的方法就是让凯奇不断死去、不断重启时间。在不断重复登陆那天的战斗的同时,凯奇越来越不想失去丽塔。该片豆瓣评分8.1分。

《地心引力》:由阿方索·卡隆导演,桑德拉·布洛克、乔治·克鲁尼、艾德·哈里斯等主演。深邃浩瀚的外层空间,数名美国宇航人员正进行太空漫步,对所属卫星做着例行检查。初上太空的瑞安·斯通博士在经验丰富的宇航员麦特·科沃斯基的协助下,有条不紊地检查每一个部件。此次是科沃斯基退休前的最后一次飞行,他幽默风趣地活跃着团队的氛围。就在此时,休士顿总部传来骇人消息,不久前行将废弃俄罗斯卫星被导弹击毁,碎片以超过子弹的速度在地球轨道上散开,并意外击中其他卫星,引起连锁反应制造了新的碎片。瑞安一行遭到碎片重创,有的同伴不幸身亡,而她和科沃斯基失去控制坠入宇宙深处。幸存的二人不得不彼此信赖,拼尽全力朝向故土前进,女主角最终驾驶神舟飞船返回地球。该片荣获第86届奥斯卡7项大奖,豆瓣评分7.8分。

《异星战场》:该片由安德鲁·斯坦顿导演,泰勒·克奇 、琳恩·柯林斯、托马斯·哈登等主演。影片根据埃德加·赖斯·巴勒斯于20世纪初创作的经典科幻小说《火星公主》改编,讲述了美国内战时期,饱受创伤的前军官约翰·卡特无意间穿越到了火星。由于引力不同,约翰成为了力大无穷、弹跳如飞的“超人”,也因此卷入当地几大族群的冲突,周旋于美丽的公主德佳·索丽斯,英勇的盟友塔斯·塔卡斯与狡猾的敌人萨博·赞恩之间。然而地球上战火纷飞带来的痛苦,早已让约翰无心恋战;虽然几大族群都将他视为能够拯救火星的关键人物,可他真的能抛下过去,担负起保卫人民的重任,拯救这个水深火热的世界,扭转异星战场的命运吗?影片特效很强,场面壮观,男主帅气,女主漂亮,火星狗很萌,绿火星人很逼真,火星风景很像犹他。不过剧情比较老套。该片豆瓣评分6.3分。

《明日世界》:该片由布拉德·伯德导演,布丽特·罗伯森、乔治·克鲁尼、拉菲·卡西迪等主演。中年男子弗兰克·沃克向身边的女孩凯茜·牛顿大吐苦水,他慨叹现代社会充斥了战争、饥饿、灾难以及种种不公,他回忆起自己童年时代的一段经历。当年小小的弗兰克带着自己的得意发明来到某主题公园,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而美丽的少女雅典娜偷偷伸出援手,让他见识了令人咋舌的未来世界。与之相对,凯茜则是对未来充满幻想的阳光女孩,她渴望有朝一日遨游太空。心怀梦想的她甚至私闯NASA,为此惹了不小的麻烦,不过却由此得到一枚神秘的徽章从而结识了弗兰克。一个开朗乐观、对科学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一个对现实世界充满了厌倦感的前少年天才发明家,共同经历一段充满危险的旅程。该片与《星际穿越》在某些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电影前半段节奏把握、悬念营造可谓是做足了功夫,可惜后半段却落入了俗套,休·劳瑞的反派角色塑造的也并不成功。抵达明日世界之前都精彩好看,不料抵达之后迅速开始崩坏急转直下,虎头蛇尾不免令人有些失望。该片豆瓣评分6.3。

《重返地球》:该片由 M·奈特·沙马兰导演,威尔·史密斯、贾登·史密斯、佐伊·克罗维兹等主演。愚蠢的人类文明令地球环境日趋恶化,温暖甜蜜的家乡变成充满灾难和死亡人间炼狱。此后,人类穿越太空在首新星建立新的家园,而外星人操控的怪兽厄萨对这群外来者展开残酷屠杀,人称“原鬼”的游骑兵最高指挥官塞弗·瑞奇带领手下有效阻止了敌人的屠戮。虽说虎父无犬子,但塞弗的儿子基泰却在游骑兵测验中失利。内心存在隔阂的瑞奇启程前往伊菲图斯训练基地,谁知途中突发变故被迫降落在熟悉而陌生的地球。剧烈的冲撞几乎让船员全数死亡,瑞奇父子则成为仅有的幸存者。在父亲重伤的情况下,基泰只能独自去寻找赖以求生的信号机。对于这个始终长不大的孩子来说,他将面临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验。该片虽然有威尔·史密斯亲自坐镇,提携儿子贾登·史密斯,但是仍然被观众吐槽不止,网友评论说“低龄化的故事,说来说去无非是一个少年借冒险成长,战胜恐惧、获得勇气之类的东西,然后再加点亲情与疗伤。而整个冒险的过程无非是遇到些猪狗猴子鹰之类的,也不知搞什么。特别是贾登·史密斯从头到尾又都是苦脸表演法,靠完全就是伪科幻啊泥马!老爹为了提携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口碑啊!该片豆瓣评分5.5分。

南非摄影师卡特:用生命拍下苏丹的饥饿小女孩,最后活下来了吗?

联合国曾经发表过一份声明,其中指出全国饥饿指数近几年一直在上升,甚至退回到了十年前的饥饿最高水平。而有有关数据则进一步表明,平均每3.6秒钟世界上就会有一个儿童的生命因为饥饿而消失。

目前全球大约有77%的儿童因为营养不良而导致体重不足,其中身高不达标的儿童中,有55%来自亚洲,其他大多数来自于非洲,并且非洲的比例在逐年上升。饥饿问题一直被许多人关注着,各界也有数以万计的机构致力于减少儿童饥饿,但现实情况仍然严峻。

上世纪90年代。有一个南非籍的摄影师,用自己的生命拍摄了一张关于苏丹饥饿问题的照片,将其取名为《饥饿的苏丹》。这张照片还曾一举获得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奖,但是也正是因为这张照片,他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这位摄影师名叫凯文·卡特,1960年他出生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郊区,卡特的父母是英国移民,当时的南非被荷兰人掌握着权力。卡特一直对当地人给予黑人的不公正态度感到深深的怀疑,16岁那年,卡特学校毕业后就应征入伍,但这段日子对他来说并不好受。

在国防军队的生活里,他看到了普遍的歧视,白人军人对黑人军人肆无忌惮的嘲笑和辱骂。这些让卡特内心倍感煎熬,他曾经公开地声援黑人们要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但是换来的却是一顿殴打和讥笑。

1983年完成兵役的卡特在一家照相器材商店上班,从这时起他接触到了新闻摄影,并在不久后担任Sunday Express newspaper的体育新闻摄影记者。此后的十年中,卡特先后在一些大型的新闻机构都有供职,他一直致力于在灾难报道中用自己的镜头为那些遭受苦难的人们呐喊出不公。

1993年,卡特辞去了工作,他和朋友一起来到位于非洲北部的苏丹。他们刚下飞机,就被这里荒凉景象所震撼,目光所及之处无不是贫瘠的土地,瘦骨嶙峋的孩童以及啜泣的老人。在救济粮发放点的附近,卡特听闻到一声微弱的呜咽。

这个声音来自于一个匍匐在地上的小女孩,她因为饥饿已经没有力气行走,母亲在不远处等着领取救济粮,一时间没有无暇顾及她。她的身上挂有人道主义救助的手环,因为瘦弱不堪已经看不出真实的年龄。

这时,一只秃鹫飞到了小女孩的身后,似乎是在等待着她的死亡,然后饱食一顿。卡特被这个画面惊呆了,他调整角度含着眼泪拍下了这张《饥饿的苏丹》,随后赶走了那只秃鹫,独自一人靠在一棵树下默默流下了泪水。

后来,这张照片在美国《纽约时报》的头版发布,卡特也因此获得了1994年的普利策新闻奖,但是自此他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源源不断的指责和攻击。佛罗里达一个记者在专栏文章中写道:“他是一个自私的记者,踩在小女孩的尸体上得了普利策奖。”

这些恶意的言论,加上卡特职业的特殊性总是看到绝望、血腥、暴力的画面,最终他的精神世界被击溃了。1994年,7月27日,卡特在自己的小轿车内使用一氧化碳自杀,他遗言自己对不起大家。

而他用生命拍摄下的那个苏丹小女孩,最后也没能活下几年,还是因为饥饿死去了。在这个事件中,人们罔顾事实真相,一味地责怪将现实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记者,而他本就不该也无力担负起拯救非洲饥饿人民的使命。卡特可以赶走那只等候小女孩死亡的秃鹫,但是还有千千万万只秃鹫又有谁能赶走呢?

黑暗未来:人类是否真的需要一颗候补地球?

火星或者某颗行星将成为“地球2.0”吗?成为未来人类移居太空的新家园。

SpaceX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尽可能早地派遣人类登陆火星表面!今年马斯克在太空探索领域已取得极大的成功,将“猎鹰”重型火箭发射升空,并携载一辆特斯拉跑车朝向小行星带。事实上,这个重量级火箭仅是马斯克太空计划的一小部分,他的最终计划是携载太空殖民者乘坐太空舰队抵达火星。

虽然抵达火星是一个勘测目标,但还有一个更令人信服的理由。科幻作品中充斥大量如果人类仍限制生存在地球上将潜在出现的反乌托邦未来,例如:小行星碰撞地球为题材的科幻电影《深度撞击》、《世界末日》,机器人战争剧《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终结者》,反映医疗问题和人口过剩现象的科幻电影《末代浩劫》和《极乐世界》,以及许多关于自然和人为灾难的电影作品。美国纪录片《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讲述了“黑暗未来”,以及人类如何在其它行星殖民化,人类是否真的需要一个“候补地球”?

科幻作品激发第一批“火箭先锋”探索地外太空区域,20世纪早期,罗伯特·戈达德(Robert Goddard)推动了液态火箭的发展,很显然他是一位火箭爱好者,因为他自己写了许多科幻小说。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阿波罗”月球火箭是由沃纳·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设计的,布劳恩在童年时期就非常喜爱科幻小说,上世纪50年代曾与迪斯尼公司共同制作了一部关于太空飞行的教育片。

快速观察一下太阳系,科学家就会发现一个真实原因,事实上我们所有人应当从科幻小说中获取创意灵感,更加关注地球的未来。邻近地球的月球、火星和许多“无风”卫星都表面遍布陨坑,这些陨坑是过去几十亿年里太空岩石和其它小型天体碰撞卫星和行星表面造成的。

地球未遭受大量陨星碰撞是由于拥有厚密大气层,我们可以想像一下恐龙世界,大约0.66亿年前当一颗大型小行星或者彗星(直径10-15千米)碰撞在地球表面,最终导致地球曾经的霸主——恐龙,从此灭绝消亡。同时,车里雅宾斯克小行星碰撞事件已有5周年时间,当时一颗17米直径的小型天体碰撞在俄罗斯一个小镇,震碎的玻璃造成许多人受伤,并带来了财产损失。

美国宇航局制定了一个积极的小行星搜索计划,以及应对小行星威胁地球的一些计划,但即使是为那些“入侵者”做准备也是不够的,它们必然对地球构成巨大的威胁。未来大约40亿-50亿年,当太阳耗尽所有氢,并聚变成氦,将演变成为一颗红巨星,伴随着太阳逐渐膨胀,它将吞噬水星和金星,这两颗行星比地球更接近太阳。如果真这样将是一则坏消息,地球将遭受太阳的炽热烘烤,逐渐脱离轨道或者连同水星和金星一起被太阳吞噬。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对于地球上的人类和生命形式来说是一个糟糕的消息。

美国纪录片《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讲述了“黑暗未来”,以及人类如何在其它行星殖民化,人类是否真的需要一个“候补地球”?

去火星吧!

在科幻作品中,逃离地球最受欢迎的目的地是——火星。起初,这是因为人们曾认为像人类的其它生命可能生活在这里。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乔瓦尼·斯加帕雷里(Giovanni Schiaparelli)报道称,在火星表面观察发现通道结构,但是没有说这是天然的还是人造的。19世纪初,美国科普作家帕西瓦尔·罗威尔(Percival Lowell)更进一步地进行了说明,他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通道。罗威尔说:“也许是火星人试图排泄水,维持这颗垂死的行星。”据悉,火星表面通道结构之后被解释为“望远镜人造物”,目前机械探测器登陆火星并未发现这样的结构存在。

19世纪之交,科幻作品对人们探索认知火星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1898年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撰写的著名科幻小说《世界大战(War of the Worlds)》,这部小说描述了外星人入侵地球。之后1938年这部科幻小说在美国广播电台播放,2005年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世界大战》就是依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时,1912年埃德加·赖斯·巴勒斯出版了一本科幻小说《火星公主(A Princess of Mars)》,讲述了一系列生活在火星表面的生物,它们被称为“巴索姆(Barsoom)”。2012年,电影《约翰·卡特》就是根据其中的故事情节改编的。

人类探索倡导组织“火星团体”创始人罗伯特·祖布林(Robert Zubrin)称,火星未来将成为科幻小说作家所预想有人居住的星球。2015年科幻电影《火星救援》和1990年施瓦辛格主演的电影《宇宙威龙》就是展现未来的两个例子,其中电影《宇宙威龙》有一句著名的台词:“你去火星吧!”

但是为什么科幻小说使得外星探索看上去比我们现实探索任务更加简单呢?祖布林称,部分原因在于我们的心态。他指出,500多年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理论,认为地球环绕太阳运行。而当时多数人仍认为地球就是“世界主体”,地球之上存在着天空,但仍然是以地球为中心。祖布林指出,地球在太空中运行,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思考这个事实。

祖布林称,我们通过近地轨道和月球探索,将逐渐接近火星。这种太空探索方式类似于18世纪探险家路易斯和克拉克在密西西比河之外行进了160公里,之后等待下一组探险者向西部更远探索。

祖布林说:“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太空如此重要?这是一个非常荒谬的问题,就像某位在小村庄里生活的人,他会问为什么世界其它地区会吸引人一样。他提倡在全球其它地区寻找资源、知识或者一个安全的避风港。星际旅行将是最终梦想,但同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最邻近的外星资源——火星,这是我们使用现代技术最易抵达的星球。”

祖布林表示,最重要的一步是决定你想要做的事情,这正是埃隆·马斯克讨论的宏伟太空计划。美国宇航局的许多专家都希望实现人类登陆火星,但作为一个国家机构,他们总在拖延时间,为政治阶层提供不接受太空挑战的各种理由和借口。

登陆火星,或者更远的地方?

祖布林的计划(他在1991年研究报告中概述为“直达火星”,并且从那时起就开始大力推广这一计划),主张未来人类驾驶太空飞船直达火星,对太空飞船进行最小化轨道或者非轨道装配。使用当前推进系统,一艘太空飞船抵达火星仅需6个月时间,这是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度过的“标准时间”。

首批火星任务可能携带多数旅行者生活所需的物资,例如:食物和水。但是早期太空旅行也可能带来一些建筑材料,为后期登陆者提供更多的生活资源,例如:让首批火星登陆者生活在温室或者栖息基地。祖布林指出,首批火星登陆者可能主要食用他们从地球上携带的肉质食物,而未来的火星殖民者们将更多地食用在火星表面种植的蔬菜,更多地利用当地资源制造食物。同时,“火星团体”的火星沙漠研究站和“突起线”火星极地研究站设计的栖息基地可用于评估分析真实的火星房屋将是什么样的。

返程地球航天器的推进燃料可由火星二氧化碳和水制成,它们可产生甲烷和氧气燃料,祖布林指出,火星二氧化碳和水是最廉价的推进燃料组合,只有氢-氧混合才能提供更好的排气速度。

但是火星表面仍存在一个大问题——它与地球不太一样,当然,人们可以通过技术管控生存风险。它的白天时间长度与地球接近,但是火星引力仅是地球的三分之一。火星空气不能进行呼吸,如果火星表面存在水,那么其数量会非常少。月球的情况更加糟糕,仅有六分之一的地球引力,昼夜周期比地球更少,而且没有空气。

美国史密森学会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退休馆长罗杰·拉尼乌斯(Roger Launius)称,火星和月球不是我们派遣大量登陆者进行太空殖民化的星球。他预测到本世纪末,月球或者火星表面可能会有研究站,类似于现今南极科学考察站。

拉尼乌斯表示,但是为了人类真正地找到另一个家园,我们将必须遵循《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的太空计划,在太空中搜寻另一颗地球。如果我们的后代出生在火星或者月球环境,那里的引力远低于地球,这对人体发育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预测的。

拉尼乌斯指出,快速抵达“第二地球”存在的恒星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需要搜寻一种比光速更快的太空飞行速度,或者实现太空飞船能长期在太空中航行,提供几代人在太空飞船繁衍生存。另一种可能是通过冬眠尽可能延长宇航员的寿命,就像科幻电影《外星人》和《阿凡达》中所做的那样,或者研制一种类似《星际迷航》的机器装置,融入人体之中延长人类寿命。

本文来自:新浪科技

从这本二手书店流水账中我们能读到什么

局外人很容易把二手书店想象成天堂一般的地方

诞生于一战之后的莎士比亚书店颇负盛名,其创始人西尔维亚·毕奇于1956年写下自传作品《莎士比亚书店》

《书店日记》 【英】肖恩·白塞尔 著顾真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博洛尼亚书展延期,伦敦书展、莱比锡书展、巴黎书展纷纷取消,疫情打乱了所有出版商的计划表。对于他们来说,目前最棘手的难题或许来自神经末梢——书店。

据说每一个爱书人都有过开书店的梦想,然后被《布莱克书店》中发生在偏执店主和奇葩顾客之间的荒唐事拉回现实。在以书闻名的苏格兰小城威格敦,二手书商肖恩·白塞尔将自己开店期间的日常琐碎和心路历程写成《书店日记》:这是一本言辞风趣的“吐槽日记”,更是一部掩藏在冷幽默外壳下的书业生存实录。

局外人眼中二手书商的世界宛如一曲田园牧歌,但事实绝非如此

有些人喜爱旧书胜过新书。或许对他们而言,旧书的沧桑感更能使文字的尊严得以呈现;或许他们喜爱稀有之物甚于常见之物,喜爱淘来货品甚于普通商品;或许他们只是喜欢让旧物包围,因为每个旧物背后都隐藏着自己的秘密。 《书情书》

威格敦,一个人口不到一千的小城,位于盖勒韦这个被人遗忘的苏格兰西南角落。一家合作社性质的乳品厂和最南部的威士忌酒厂“布拉德诺赫”曾是这里仅有的经济支柱。上世纪90年代,乳品厂和酒厂先后倒闭,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的大量流出,原本是蔬果店、礼品店和旅馆的地方只剩下紧闭的门和钉了木板的窗,小城一片萧条。直到1998年,威尔士书商理查德·布斯将“书城”的概念传到苏格兰,威格敦时来运转,书商纷纷来此安家落户,二手书业成为小城新的经济支柱。

作为一个在威格敦一英里外农场长大的当地人,肖恩·白塞尔是这场城市变迁的见证者。当他最终成为一名书商并写下风靡全球的《书店日记》时,更成为了这一系列变化的亲历者和记录者。十八岁那年,准备整装去上大学的肖恩第一次在小城看到“威格敦书店”时,曾断言它一年之内必定倒闭。十二年后,兜兜转转找不到心仪工作的他回乡看望父母,发现书店在老书商约翰·卡特的经营下依然存活着。而此时老板年事已高,着急退休,于是肖恩接过衣钵,在2001年11月1日正式成为了一名二手书商。他将店名更改为 “书店”(The Book Shop),并在若干年后发展为苏格兰最大的二手书店老板。

在局外人看来,二手书商的世界宛如一曲田园牧歌——炉火烧得很旺,你坐在扶手椅上,搁起穿着拖鞋的脚,一边抽烟斗一边读一本纸张泛黄的书,与此同时,络绎不绝的客人个个谈吐非凡,在掏出大把钞票买单前,还要同你来一段充满智慧的交谈。然而在《书店日记》里,真实的情况却同英剧《布莱克书店》如出一辙:声音忧郁、每次打电话来都要找“十八世纪神学书”却从来不买的威尔士女人;写信文句不通却自以为是、非要来当图书节嘉宾的所谓“作家”;揭掉“75英镑”价签,在环衬上写下“1.5英镑”企图浑水摸鱼的男人;咆哮店里的书“全是垃圾货色,只能用来生生篝火”的粗鲁老头……而肖恩,也被这些奇葩顾客“磨”成了《布莱克书店》里演绎的缺乏耐心、偏执、厌恶交际的书店老板。他在《书店日记》中为自己辩解道:“记得在买下这家书店前,我还挺温顺友善的。连珠炮似的无聊问题,朝不保夕的资金状况,与店员和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讨价还价的顾客漫无休止的争论,害我成了这副模样。”

至于肖恩想不想改变现状?一点也不!作为个体户,肖恩有着令上班族艳羡的自由。在《书店日记》中,“不务正业”的消遣比比皆是:只要店里有人看顾,便可同三两好友去湖里钓鱼、去山上骑行、去海中游泳,或者是,开车载着女友去古宅收书——没错,收旧书有着让他痴迷的神奇魅力。在日记中肖恩不止一次地提及,自己在即将面对那些可能买入却尚未得见的藏书时都会获得狩猎般的乐趣。有些时候,一箱本不寄予厚望的旧书会带给他意料之外的收获:或许是配有手工上色铜版画或者木刻画的古书;或许是扉页上留有名人笔迹的签赠本;或许是一张自家书店50年前的广告传单(当然那时是一家杂货铺)。在肖恩看来,每一册旧书都是独一无二的,参差的“书品”下藏着一段段历史,你很难知道它们曾经身在何处,却又可以从页边笔记、藏书票和夹带的老照片里寻得蛛丝马迹。

自由自在又充满猎奇的风光背后,是举步维艰的经营日常

那一片歪歪扭扭街面上,原来的十几家书店,现在只剩下三家半。让人欣慰的是,这三家旧书店都没啥改变,书架如我记忆中那样摆着,善本珍本书仍藏在柜台后面,还有书店里的味道,闻一下,一如从前。 《小英国 大伦敦》

这种自由自在又充满猎奇的生活,或许真的如肖恩所言“比给别人打工不知道要好多少”。但从二手书店频繁易手的现状,还有客人们不怀好意的祝愿——“希望下次来的时候你还在”中,我们不难想象风光背后的艰辛。

在每一篇日记的前后,肖恩清楚地记录了网店订单、每日流水和到店顾客的数据,让读者在汲取心灵养分的同时,也看到了二手书业惨淡的现状。毋庸置疑,电商是造就这一切的幕后推手,然而面对生存压力,肖恩不得不同其他实体书商一样,一边唾骂亚马逊把开书店这一“高雅的行业”变成“粗野的行当”,一边巴望着日均42英镑的网店营业额。而当你了解这些网络平台的运转模式后,更要为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捏一把汗。

多年来,“书店”的总库存一直维持在10万册上下,其中一万册构成了网店库存,它们被录入一个数据库中,再由它上传到亚马逊和AbeBooks。同大自然的季风一样,这个数据库并不怎么靠得住,频繁出现的技术故障意味着肖恩时常无法获得任何网络订单。即便在运转良好的日子里,粗心的雇员、挑剔的顾客和同行间的竞争,都有可能让为数不多的订单付诸东流。

在将书录入数据库系统时,肖恩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确认其售价低于竞争者,因为“在网络平台上,只有最便宜的那本才卖得动”。定价的方式分为两种,“固定价格”或“自动匹配价格”,前者劳心费神,因为往往没过多久就有竞争者出现,而不断核对一万册书的价格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于是“自动匹配价格”成为大多数书商的选择,即授权系统将价格调整为与在售同名书中最低的那本一致。听起来很棒吗?肖恩可不这么认为——会有人以“便宜到荒唐”的低价在网上“出售”一本自己并不拥有的书,然后等待价格匹配软件介入,再以低价将价值不菲的真本收入囊中。

抛开定价暗藏的风险,订单完成率和客户满意度同样让书商如履薄冰。对于有着一万册库存的肖恩来说,要找到订单命中的那一本绝非易事——有时是因为不靠谱的雇员擅自移动了书的位置,有时是因为在实体店售出后未能及时下架……每当这时,肖恩就要给顾客寄去一封“奴颜婢膝的道歉信”,即便这样,当有一天订单完成率终于跌破75%之后,他还是收到了来自AbeBooks的停业整顿通知。相比之下,客户满意度的“杀伤力”更加强大,越来越多的客户声称“没有收到书”或者“书品极差”,以评论相威胁要求退款退货,而肖恩几乎可以肯定他们收到了书,或者,读完了。

重回实体书店,太过精明的客户同样让小店的日常经营举步维艰。一个美国女人曾经花费一个钟头将童书区架子上的书一本本拿下来,然后用笔记本电脑在亚马逊上查询价格——就在肖恩的眼前,完全不感到害臊。另一个威尔士女人搬来十箱旧书出售,待肖恩在箱子里翻看时赶紧拿出清单在书目旁做下笔记,随后趁他上楼倒茶的功夫又抱着书消失在人群中。相比之下,那些在书店温暖的壁炉旁读了一下午书后空手而去的,为了一本标价2.5英镑的书没完没了讨价还价的顾客,就再正常不过了。

如此我们大概不难理解肖恩所说的,“对二手书店来说开发各种副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重要”。

凭借一个创意声音制作的硕士学位,和一位在布拉格上过电影学院的女友,肖恩开始为小城居民或附近的农场拍摄短片。“开源”的设想是美好的,但结果是这些年来拍片赚的钱都投回去买了录影设备,“包括一个悬臂、几台非常高级的便携式摄像机、麦克风,甚至一架无人飞机”。对此肖恩倒是也想得开:“拍片主要是我的一项爱好,如果有朝一日书店办不下去,我有更多时间了,我们能够把这一行做大做好。”

如果时机合适,他也会从邓弗里斯的拍卖会上淘回各式各样能够在店里售卖的杂项:比如一张乔治王朝时期的橡木书桌、两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草地保龄球、一些版画复制品,甚至是便宜首饰、人造珠宝。它们被归拢在书店一角的“世界最小古董店”,当书痴们在店里尽情浏览时,这些东西足以让他们不爱读书的伴侣不感到无聊——令人感慨的是,很多时候它们比书的销路要好得多。

当然,更多时候,肖恩的“副业”还是围绕书进行的。在若干年前书业不景气,前途看似颇为暗淡的时期,肖恩成立了一家名为“开卷随缘”的读书俱乐部作为书店的衍生。订户一年缴纳59英镑,就能在每个月里收到一本书,至于是什么样的书,他们没有发言权。除了在“威格敦图书节”这样异常繁忙的日子里,肖恩总是亲自挑选那些他认为但凡真心热爱阅读的人都会喜欢的书。每一年都会有那么几位会员不再续费,同时又有新的会员加入进来,使总人数维持在150上下。在书业相当困难的时期,这一部分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肖恩摆脱了经营的窘境。

哪怕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总有一些人的存在让我们坚信图书行业不会走向穷途

不用吆喝生意,不用招揽顾客,这群书商们如同他们店中中层书架上的那些小羊皮装帧而成的上个世纪的书籍,虽并不昂贵,但却见过世面,口中叼着一枚烟斗,看着大红色的双层汽车在街上阳光屋影间叮咚过往。 《查令十字街84号》

自肖恩2001年接手书店至今,全球书业经历了结构性的改变。彼时网络售书还处于相对初期,AbeBooks是唯一的二手书专业平台,各种费用被尽量压低,作为“先行者”的肖恩得以在这里出售实体店难以消化的高价书籍,并实现相当不错的业绩。然而,随着2008年AbeBooks被亚马逊吞并,网络市场上在售实体书和电子书的数量趋于饱和,竞争拉低了售价,中小型商家在面对那些拥有大型仓库和高折扣邮政合约的连锁企业时,毫无竞争力可言。

从表面看亚马逊似乎惠及了消费者,但背后是太多的人和行业因为它造成的生态蒙受损失。

过去十年里,即便还没有到通过削价来打压竞争对手的地步,亚马逊似乎也将重点放在了匹配价格上。随之而来的经济压力不仅落到了那些非连锁书店头上,也令出版商陷入困境。后者不再有勇气力推无名作者,而最终受损害的是创造力——除非作家和出版商联合起来抵制亚马逊,否则图书产业将面临荒芜。

1899年,英国数家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共同向书店施压,只有后者同意按照书封上的价格售书,他们才会供货——这便是所谓的“净价书协定”(NBA)。近百年来,这一制度运转良好,直至1991年连锁书店迪龙斯和水石业务兴盛,出版社与之苦战多时,最终英国公平交易局在1997年出台法规,宣布这一协定不合法。显然,NBA的存在营造了财务稳定的图书发行市场,让出版社得以发行文化价值较高但未必能带来可观收益的书籍。而没有了NBA,出版社不再有信心承担如此风险,带来的结果是英国每年印刷的图书品种大幅减少。如今的境况,同当年何等相似?

与此同时,诸多与书相关的职业趋于消失,例如肖恩在书中一再提到的老一辈书商代表戴维,“是一座人物生平、目录学和文学知识的宝库”。所谓书商,不是指那些有一个不错的店面和足够的资金,通过开店来挣得一份生计,却常常搞混作者和书名的卖书人。真正意义上的书商,是那些看一眼封皮就能告诉你出版年份、出版社、作者和价值的行家。在肖恩刚刚买下书店的2001年,尚有这样亦商亦儒的高人向他指点一二,如今这代人已凋零殆尽,人们轻易就能从网络上查询到关于一本书的全部信息,而这种“倾注大半辈子心血积累、曾经那样为人所珍视、可以藉此谋得体面生活的知识”,也几乎没有了用处。

在肖恩刚刚涉足书业的时候,行业内部尚有不少买卖往来,书商藉以为客人找一本书的关系网络依然健康。如今,顾客已不再需要这样的服务,在网上花费一两分钟,他们想要的书就在寄来的路上了。偶尔光顾的书商,不是想淘一两本便宜货,就是在某一类别的书堆中爬梳一番,寻觅一点能让他们保持有效库存的品种。随着行业内部买卖的终结,“跑书人”这一职业也趋于灭绝:他们认识一批书商,熟悉书业,在全国各地的书店广泛搜罗,然后将这些书重新分配到更合适的地理位置来牟利。然而有了亚马逊之后,书在地球上的哪个位置已经不再重要。

“前环衬上有前藏家的名字”“封面印有素色图案”“书脊五道竹节”“书页毛边”“硬封边缘斜面”……这些沾满了书香气息、曾经象征着一个人的学识与品位的书林行话如今已然过时,互联网让他们沦为赘疣。本世纪初,许多书商仍会给邮政名单上的顾客递去商品目录,而今几乎没有哪家店还在做这样的事情了。若干年前,做一本按需印刷品需要将文字逐行扫描或者打印,如今只要拥有一台POD打印机,任何人都能以较低的价格复制出一本绝版书。还有野心勃勃的“谷歌图书”工程,计划将印刷史上存在的大约一亿三千万册版本独一无二的书数字化,供大家免费阅读——“把它和按需印刷品结合着用,你相当于给我们这些二手书行业里所剩无几的人喝一杯鸩酒。”

十多年后肖恩感叹道,在涉足书业前,自己也许应该读一读发表于1936年的《书店回忆》,因为“里面的记述放到今天依然真实,对于幼稚如我者更是逆耳的忠告”。

在肖恩每个月日记的开篇,我们都能看到《书店回忆》中的一些片段:“但是,书店的工作时间太长了——我毕竟只是个兼职店员,可我的老板每周得干七十个小时,还不算在常规时间以外得一趟又一趟出去购书——而且于健康有害。通常来说,书店在冬天都冷得可怕,因为如果店里太暖,橱窗就会蒙上雾气,而书商全靠橱窗招徕顾客。再者,书本飘散出的灰尘比世上任何其他东西都脏,书顶还是小虫子最爱的葬身之所。”

彼时的肖恩恐怕不会预料到,诸如“我的书店冷得就像冰窖”“我的背痛得要命”之类的抱怨会如此频繁地出现在自己的日记当中。

在日记进入尾声的时候,肖恩写道:“经过朝不保夕的若干年后,我的财务状况相当健康。没错,我是觉得我比十四年前买下书店时要干得卖力……不管怎么说,我会尽一切努力不让这艘船沉掉。”

哪怕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总有一些人的存在让我们坚信图书行业不会走向穷途——或许是身患阿尔兹海默症、明明可以网购却始终支持实体书店的肯迪先生;或许是天气很好却闷闷不乐,只因两年没逛书店满心期待故地重游的四个姐妹;或许是独自踏进书店,想要给母亲挑选一份生日礼物的五岁男孩……“每次有幸遇上,我都会心怀感激地想起自己选择当书商的初衷,想起书店对许多人来说是何等重要。”(陆纾文)

勇斗癌症15年的好莱坞超级明星约翰.韦恩

勇斗癌症15年的好莱坞超级明星约翰·韦恩 刘陆先 著

l

1979年4月9日,在美国好莱坞举行的第五十一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一位骨瘦如柴、面容枯稿的老人,由主持人擦扶着走上领奖台。

当主持人宣布,由这位老人约翰·韦恩颁发最佳影片奖时,在场的人们全体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向在美国影坛奋斗了50个春秋的老人表达诚挚的敬意。许多人热泪盈眶,情不自禁地连声呼唤着韦恩的绰号“公爵”。

两天后,约翰·韦恩因患肠梗阻,住进了医院,医生的检验报告表明,癌细胞已经扩散到约翰·韦恩的全身,生命危在旦夕。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地的主要新闻媒体竞相报道他的病情,美国总统卡特亲自打电话慰问约翰·韦恩,说道:“你是美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你有什么事情需要盼咐我,我随时准备为你效劳。”

5月26日,约翰·韦恩在医院里度过了72岁生日。就在这天,卡特总统签署了一项立法,向约翰·韦恩颁发美国最高荣誉奖章,在金光灿烂的奖章上镌刻着“约翰·韦恩——美国人”的字样,同时,总统批准财政部复制这枚金质奖章在全国发售,千千万万的影迷闻讯后,争先恐后地购买收藏,表达他们对心目中的不朽的英雄铁汉约翰·韦恩的敬重。

在美国历史上,只有83位杰出人物获此殊荣,其中包括发明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莱特兄弟。

约翰·韦恩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身体异常虚弱,但神智仍然清醒,半个世纪的演员生涯,仿佛一部永远没有结尾的影片,在他即将离开人生这个大舞台之际,又一幕幕地呈现在他眼前……

在童年时代,约翰·韦恩经常到父亲的牧场里去玩耍,喜欢跟马牛狗为伴。当他十一二岁时,就能骑着烈马在广袤的西部原野上纵情驰骋。

约翰·韦恩涉足影坛完全出自偶然。当时他正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法律,是该校橄榄球队的头号主力,在球场上摔打爬滚、冲锋陷阵,拥有不少的崇拜者,其中就有青年演员汤姆·米克斯。1928年他介绍约翰·韦恩去福斯电影公司做临时工,主要是搬运笨重的道具。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严重的经济危机席卷美国,失业人数剧增。人们崇拜一百多年前在美国西部艰苦创业的拓荒者形象,以此作为自己摆脱困境的精神支柱。众多的电影制片商一窝蜂地抢拍反映西部生活的所谓“牛仔片”。

约翰·韦恩身高1.95米,不仅长得英俊魁梧,而且具有勇猛顽强的铁血男子汉气质,是扮演西部英雄的最理想的演员,他被导演罗尔威斯看中,在影片《大路》中扮演一名桀骜不驯的青年牛仔,从此开始了他的演员生涯。

正如一位美国电影评论家所指出的,当年牛仔片中的西部英雄的形象,几乎千篇一律,性格雷同,无论是求生苦斗的拓荒者之妻,还是仇恨移民的土著印第安人部落首领,“他们都是宁愿杀人或被杀,始终毫不妥协,顽强拼搏,不顾一切去赢得生存的机会。”

然而,约翰·韦恩在200多部影片中扮演的许多西部英雄,却突破了这种固定的性格模式。他总是给自己的角色赋予人类的不少崇高品质:诚恳、忠实、热情,具有奉献与自我牺牲精神,同时,又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美国人敬仰的偶像,视之为西部拓荒者精神的化身。

1939年约翰·韦恩主演在美国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西部片《驿马车》获得成功,使他名声大振,在美国以及欧洲的亿万观众中树立了他的“西部牛仔王”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约翰·韦恩投身到战争片的拍摄工作中,塑造了一系列反法西斯的英雄形象,脍炙人口的《硫磺岛浴血战》、《最长的一天》是他的代表作。

1952年约翰·韦恩创办了自己的电影制片厂,凡是由他主演的影片卖座率在美国一直名列前茅。正当他的电影事业蒸蒸日上,处于巅峰状态时期,一场灾难突然降临到这位天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的身上。

1964年9月17日,约翰·韦恩在洛杉砚拍摄外景,连续几天奔波劳累,他感到体力不支,胸口剧痛,突然昏倒在地,当即被送往医院。

经诊断为肺癌晚期,采取手术治疗。医生打开约翰·韦恩的胸腔,发现左肺上有一个鸽子蛋大的恶性肿瘤,必须将左肺与两根肋骨割除。手术后,医生嘱咐约翰·韦恩的家属,今后细心照料患者的起居饮食,如果说,他能够再延长两三年的生命,那么手术以及治疗护理等就已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约翰·韦恩并不畏惧死亡,35年来,他在银幕上塑造了许多视死如归的英雄,但同时他们又都具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即使置身于异常险恶的自然环境,或者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或者面临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只要一息尚存,就要拼搏到底,他们往往绝处逢生,永远是打不倒、压不垮的铮铮铁汉。

时隔半年,约翰·韦恩又活跃在美国影坛上。他以惊人的毅力,接连主演了《双虎屠龙》等二十多部优秀影片,它们在艺术风格、表演手法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和创新。影片里充满着美国西部浓郁的乡土气息,幽默感更强,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打斗场面精彩纷呈。

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双城英烈传》被公认为60年代美国电影的扛鼎之作,创造了高达4亿美元的总票房收入记录。

在影片《大地惊雷》里,约翰·韦恩高超的表演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精彩场面层出不穷。当机智勇敢的独眼警长与暴徒皮波尔及其大群党羽遭遇,听到皮波尔高声漫骂他是半瞎的狗崽子时,戴着单眼罩的罗斯特·柯本猛喝一声:“闭上你的臭嘴!狗娘养的!”

只见他把疆绳咬在嘴上,左手执短枪、右手持长枪,跃马全速冲向暴徒,他在西部荒野上发出的炮哮声,震撼着观众们的心灵。

谁也想象不出,扮演独眼警长的约翰·韦恩,竟然是5年前割掉了左肺和两根肋骨的晚期癌症患者。

约翰·韦恩以在《大地惊雷)中的卓越表演,荣获第4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男主角奖,终于实现了他40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当他走上领奖台后,不无幽默和豪迈地说道:“要是我知道戴上这个单眼罩就能得奖的话,我20年前就去戴了。”

癌魔始终纠缠着约翰·韦恩,他的身体日渐消瘦,行动变得迟钝,心力开始衰竭,1976年问世的《神枪手》是他主演的最后一部影片。

1978年4月,波士顿的外科医生再次打开约翰·韦恩的胸腔,为他修补心脏,采取当时先进的瓣膜置换术,用猪心取代他的心脏的一个病变的瓣膜。

次年1月12日,约翰·韦恩患胆囊炎住进加利福尼亚大学医疗中心,著名的外科专家史托姆教授主刀,第三次打开约翰·韦恩的胸腔,发现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胃,于是把整个胃与胆囊全部割除。

手术后不到3个月,自嘲为“五脏不全”的约翰·韦恩抱病出席了第五十一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这是他最后一次跟电影界人士和影迷们见面。

1979年6月11日凌晨,处于昏迷状态的约翰·韦恩又一次清醒过来,他隐隐约约听见身旁的亲人们的悲泣声,他用极其微弱的声音,不时地呼唤着7个子女的名字。

这一次,勇斗癌魔15年的超级影星约翰·韦恩终于倒下,再也没有起来。他的大量生龙活虎的影照,至今仍然张挂在美国各地的公众场所、人们的家庭居室、以及全美癌症患者俱乐部的大厅里。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