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林麦克雷尘埃1(连新手教程和中文都没有的赛车游戏 老司机们还开的来吗?)
科林麦克雷尘埃1文章列表:
- 1、连新手教程和中文都没有的赛车游戏 老司机们还开的来吗?
- 2、如果你有这辆车,你可能是称霸这座山头的神!
- 3、看了这些车后 我发现尾翼是汽车设计界最伟大的发明
- 4、干掉双门版的斯巴鲁STi,车友花重金打造双门版的三菱EVO街霸!
- 5、Yo! Man~还记得小时候你最爱的汽车玩具吗?
连新手教程和中文都没有的赛车游戏 老司机们还开的来吗?
2.0-教程-VR 全程联网=?比赛,啊不,评测开始前,请本作特邀领航员Pil Mills说几句:“Right 1 into right 4, over crest left 6 extra long. Good Luck!”
什么,你不懂英文?只能明白Good Luck?那么很不幸,这款游戏不是为你做的。而那些听懂并且已经开始想着要怎么过弯的拉力爱好者们,弹冠相庆吧,新的拟真拉力赛车之王诞生了。
选中“娱乐模式“、”教程“,删除
说DR2.0不友好,还算是客气的——系列作尘埃4有完整的教程、训练场地和娱乐模式,前作尘埃拉力至少也用了一系列视频解释了拉力赛车的基础常识和技巧,本作则是直接打个招呼,把玩家留在主菜单,说声终点见就扬长而去。
如果够胆直接进入生涯模式,迎接玩家的很可能会是黑夜暴雨的陌生赛道,要是运气差点,很可能还因为发车顺序靠后,必须应付被前车跑烂的赛道。DR2.0似乎默认玩家已经是熟悉拉力的老手,连新加入的元素也不做特别说明,比如现在可以根据赛道情况来选择车胎,而且并不是到了维修区就会一定自动换新胎的;比如玩家发车顺序越靠后,赛道磨损情况就越严重。
简略掉教程等内容,是明显的向硬核赛车群体表态,而新加入的各种元素也令赛事更为接近真实,需要玩家考虑赛前准备和选择策略。但是作为系列玩家的实际体验下来,这个决定和执行都有些仓促,至少应该有个类似前作的视频教程来解释游戏中不明显和新加入的机制。另外本作依然没有本地化,无中文,入门门槛真的很高。
欲玩单人,请先联网
9012年,尘埃系列开发商代码大师终于也开始在这个系列卖DLC了,这不算坏事,毕竟能够在下一作之前持续得到新拉力内容玩耍,而不是像此前需要熬过漫长的空窗期。没想到代码大师还沾染上了目前业界另一个毛病——“全程联网”。
和同类赛车不同,拉力是分别发车的,玩家也适应并喜欢专注于一人一车,孤独征战荒野。然而现在在打开生涯模式前,必须要连上服务器不那么稳定的Racenet。
打开生涯模式,首先迎接我的就是以上画面,原来Racenet一上来就挂了,一挂就是半天。虽说现在服务器正常了,但是依然有网络相关的问题和Bug。而且全程联网并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不仅没有组织盗版或者线上挑战作弊,反而把可以赚Cr买车的赛事限制在联网的赛事中,完成自定赛事毫无任何奖励。
而单人生涯本身的质量也是喜忧参半:赛制严格照搬前作,要用一辆车6个分站跑到底,更为紧张的经济和重试次数限制,让玩家必须认真对待每一次比赛,注意修车和升级团队。这本身是贴近现实拉力赛制的流程,但是在完成第一季的赛事后,生涯难度升到第二档,Ai对手的水平瞬间陡升,连笔者这个老车手也很难跟上脚步。还有比较不真实的一点是生涯中恶劣天气的出现频率过高,不说西班牙阿根廷降雨量多少,真实赛事是不会专门挑夜晚和暴雨举行的;然而在难度还未达到最高几级的阶段,赛事几乎有一半是在夜晚或者降雨期间。
近乎完美的拉力体验2.0
撇去有点糟糕的第一印象,真正进入拉力赛事中,DR2.0的体验几乎是完美的。其中最显著也是最令笔者惊喜的是视听体验的进化。
改进较大的是整体的光影和地面积水时的积水效果,路边的植被尤其是可动的草丛比前作好了很多,另外本作的天空效果也是笔者见过最好的之一,看得出来有着前代的经验让开发商的技术实力精进不少。但是游戏其他方面的改进则不那么明显,比如车内细节、车身建模和路面贴图等等,基本还是停留在上一代的水准。不过因为整体光影的改进,所以整体观感还是上了一个档次,算是搭上了次世代画面的末班车。
当然相比画面,硬核玩家们更挑剔的主要还是物理引擎。
这一次,代码大师终于不负众望,达到了大部分拉力玩家的要求,把物理系统和手感力回馈打磨得超过了前作。DR1代的问题在于车辆没有重量,使得重心转移可以随行所欲;系列4代则是车后轮有着过量的抓地力,侧滑的动态也不真实——本作终于解决了这些问题,还把这两作的优点整合起来,同时加入新元素对于路面的影响和一些细节的调整,使得车辆的重量感和动态都更逼真,驾驶体验在拉力游戏史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如果一定要挑刺的话,可能就是柏油路的路面还有欠缺,没有达到专攻场地赛道的拟真赛车游戏的水平。
雪地、2000组、VR?会有的
人对于失去总是敏感的,前作中经典的2000组拉力赛车、冰天雪地的瑞典赛道、VR模式还有派克峰爬山赛事等等,都是迥异于新作内容的。因为没有瑞典和蒙特卡洛,而且也没有保留4代的起雾天气,本作的气候略显单调,只有晴到多云和雨。
这些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万幸新添加的赛道和车辆都很不错。6个地区的拉力赛道,虽然地点和4代有重合,但是所有赛道都是手工精制,远比随机生成的赛道要独特;各个地区间也有各自的风格和难点,比如波兰的大量高速直道混合路面、阿根廷的颠簸路面碎石路肩、西班牙的铺装柏油路等等,跑在这些赛道上你明显能感觉到设计师的巧思,体验充实而丰满。
新车辆中,最为亮眼的应该是R-GT组的4辆:GT4组的阿斯顿马丁、雪佛兰、福特野马和保时捷911RGT。它们都被改造成适合拉力的版本,超越马力过剩的B组赛车,化身现代拉力性能野兽。不论驾驶其中哪一辆,都是独特的挑战和惊险刺激的体验。
对于长期专注拉力的玩家来说,还可以期待系列首次赛季更新。新内容会包括赛道和新车辆,前作的内容都可能在质量上提升到2.0的水平后复出,除了爬山赛事等因为授权不能回归,VR、雪地、2000组或者F2 kit都很可能以新的面貌再现。赛季制也使得系列往电竞方向进了一步,无疑会延长游戏的寿命。
结语
尘埃拉力2.0很难说是前作的2.0版,它带来了一些本来没有的问题和困扰,但它无疑在核心玩法上优异于前作,以更真实的物理系统和服务于拉力体验的新元素,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如果你是核心赛车玩家,还在犹豫要不要入坑本作,记得科林麦克雷说的话:”If in doubt,flat out!“
如果你有这辆车,你可能是称霸这座山头的神!
80年代,日本全民风靡飙车这项危险运动,《头文字D》的角色也分流派的,比较传统的是富家子弟,一掷千金的去追求车辆的极致性能;
另一种是暴走族,简单说就是一帮社会人在一起飙车,跑得赢就跑,跑不赢就使坏。后来这种精神传入东北地区,所以会在大街上经常看见金链大哥开着加气小捷达,与出租车师傅在红绿灯前厮杀的情景,场景激烈程度足以让副驾的扒蒜老妹花容失色;
最后一种是从最初的一无所知,到后来的练就一身本领,例如藤原拓海,白天上学兼加油站打工,晚上秋名山飙车兼送豆腐
"AE86"的称呼,并非这台车的真正名字,AE86是它的车架代号,而真正的名字是Corolla,就是买菜车卡罗拉,或者叫花冠!
《头文字D》电影上映距今12年了,想想不禁唏嘘......
AE86早已不在,现款86也于今年9月停止在中国销售
杰伦当爹了,陈老师也买了新的电脑,十多年过去了,你的青春还在吗?
1.作者、人物原型都开86
作者-重野秀一是个酷爱赛车的人,他的第一辆车就是AE86,《头文字D》造就了AE86的神话和对赛车理念的注解全部来源于重野秀一自己的座驾以及他所处于的时代
藤原拓海的原型人物-土屋圭市(也有说法,拓海的原型是土屋和作者两人的结合),就是靠AE86漂移出名的!
只要提到漂移,或多或少都会听到土屋这个名字,土屋也是《头文字D》的技术指导,但你肯定会疑惑:车技如此好的人,为何不做职业车手?
事实上,土屋曾经是,但后来驾驶AE86漂移下山的录像视频在网上爆红,引发日本少年纷纷效仿,日本职业赛车协会以有损车手名誉为理,传播激情小视频为由,吊销其赛车执照!
在被停赛的时间里,土屋大叔被电台及赛车节目大量曝光,从此名声大振。人们都记住了这个自带逗逼段子、色色的喜欢调戏赛车女郎、被青年奉为漂移皇帝的中年大叔
重野秀一擅长描画飙车时紧张的气愤,是个带节奏的好画家;土屋圭市则运用大量实战经验支撑漫画的理论结构,一个是漫画世界的天才,一个是实战比赛的高手,两个男人间的搭配,正印证了阿根廷数学家-费利克斯·克莱因提出的理论: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所以,作者开86,漫画原型人物开86,主角当然也要开86!
2.奇怪的车身结构造就意外的性能
86的定位很独特,在当年的那个售价中,前置后驱布局的买菜车并不多见,就像如今,在思域、科鲁兹和高尔夫中,突然杀出一台前置后驱的车,你也会想买一样。1.6L的发动机只有130匹马力,但全车质量925kg,只与一台smart重量相当,符合改装界的名言:马力大十匹不如车重轻十斤!
但事实上,原厂86并不是一款好开的车,前麦弗逊、后五连杆硬轴的非独立悬架,如果以赛车的角度来说,这种结构就是先天的“抓地力低能儿”,这种结构更多用于普拉多或兰德酷路泽身上,强度高,结构简单
车型和悬架这种奇怪的搭配在高速稳定性、操控性及舒适性上都没有取得太多的优势。如果以传统的走线入弯,会出现一下类似前驱车推头的情况,但接近弯心时那个后硬轴悬挂系统便好像受不了力一样整个车尾开始像外甩了,所以稍微快一点的速度入弯,这台130匹小车就轻易漂了起来,后悬架随路面倾斜角度横向移动时的角度和路面的倾斜角度刚好相反,左右两侧的车轮可以牢牢贴在路面上,后轮的定位角度也不会改变,车身的侧倾也相对较少
3.情节合理,贴近生活!
如果主角一登场就是高富帅,显然故事情节不够曲折,买一台超跑,称霸秋名山,给女主角承包个鱼塘,全剧就这么终了!用一台超跑赢了比赛,观众会说:这车牛X,但骑自行车秒公交的比赛,观众会说:车手真牛X!
主人公拓海出身普通家庭,经过退役车神老爹(藤原文太)的调教,86更符合送豆腐的故事结构,车轻,便宜,保有量大,容易改装,后备箱空间大符合送豆腐需求,所以极易引发读者的共鸣,想象下,开个中置或者后置的超跑送豆腐,能回本吗?
用一台便宜的车战胜前来挑战的各种性能车,是不是就体现出一切皆有可能的奥林匹克竞技思想?是不是看完后犹如灌了碗温热又醍醐灌顶的正能量心灵鸡汤?
4.如果《头文字D》在中国,主角开什么车?
当然是五菱宏光,保有量大,人手一台,比赛干活两不误
神车,以前也是街车,只是它卖到街车做不到的销量,于是就称之为神
前置后驱,1.2吨轻量化车身,185mm胎宽,五速手挡
血统纯正的发动机组装自神秘的中国西南地区,2016年中国十大宜居城市
只在寂静的夜、无人的街,悄悄扭动五菱的钥匙,发动机发出胆战心惊的怒吼
油离配合,车子昂着高傲的车头冲出去,轮胎拉出白色的烟显然是为后面的漂移在预热...
这辆没有多余电子系统的车,就把你疯狂的往前推,这时握着那个黑漆漆的原装方向盘,手心不停冒汗...
手脚齐飞一顿花活,塞纳式弹离合、舒马赫式深油门、科林麦克雷式摘挡、韩寒式抡方向
山中每一个弯道,入夜山里的风,挡把上的烟草味,座椅里的体味,搬砖时遗落在车内泥土的味道...
如同魅影般神秘,目击者只记得卤素的远光大灯和漂移划过的弧线
还有车门上“专修楼房漏水”六个大字!
用“各种专修”的五菱干翻GTR,怒怼法拉利,最后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草根又励志!
对了,白富美可以没有,因为车手是不需要女人的......
看了这些车后 我发现尾翼是汽车设计界最伟大的发明
[爱卡汽车 导购原创]
如今,尾翼已经成为了最流行的汽车设计元素之一,特别是对于性能车来说,它除了好看,更有助于性能的提升。历史上有很多不同形状、大小的尾翼,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大家列举出造型最酷、设计最经典的尾翼,相信能够让你大饱眼福。
No.1 普利茅斯Roadrunner Superbird(1970)
这辆尾翼长得像手推车把手的车,不要小瞧它,它可是当年与道奇、福特、水星齐名的肌肉车代表。可以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它就是为参加纳斯卡比赛而生的。
No.2 宝马3.0 CSL Batmobile(1973)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Batmobile是宝马的性能旗舰之一,它的尾翼只是选装件,因为原厂自带如此大尺寸的尾翼,在德国并不合法。这款车搭载3.2L发动机,仅生产了39台,作为一款量产赛车,它曾多次征战欧洲房车锦标赛。除尾翼外,车上多处都安装了空气动力学套件——其中包括后挡风玻璃上方,以保证高速行驶的稳定性。
No.3 保时捷911(1974)
代号为930的保时捷911 Turbo以神似鲸鱼尾的车尾造型闻名,然而,在更早的1974年,这样的尾翼就已在Carrera RS 3.0上搭载。毫无疑问,既然带字母“RS”,赛车血统是必须有的,“鲸鱼尾”有效地提升了它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保时捷 911
No.4 福特Escort RS2000(1976)
相比于前面提到的几款车型,福特Escort RS2000的尾翼很mini。这样的尾翼早在此前的1600 Sport上就有出现,但RS2000则吸引到了更多性能车爱好者。除了下垂的前脸,尾翼是Escort RS2000与普通版Escort最大的不同之处。Escort RS2000很受欢迎,最终生产了一万多台。
No.5 兰博基尼Countach(1978)
V型尾翼是当年兰博基尼Countach LP400最具辨识度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它可以根据车主的心情,进行快速的拆装。
No.6 福特Sierra RS Cosworth(1985)
Sierra RS Cosworth的开发工程师Lothar Pinske认为,三门掀背车的尾翼应该设置在较高的位置,以带来更好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这个想法起初并未得到福特高层的认可,但Pinske依旧坚持他的想法,目标是让这辆车的极速达到241km/h。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RS Cosworth的确成为了街道和赛道上的无敌车型。后来,RS500量产赛车诞生,它的尾翼造型更为夸张,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No.7 奥迪Quattro Sport S1 E2(1985)
为了更快跻身拉力赛的前列,1984年,奥迪推出了性能更强大的Quattro Sport S1 E2,并配以Kevlar套件的加持,以减轻重量。夸张的尾翼提供了足够大的下压力,从而能够让奥迪轻松战胜对手。
1970-1985
No.8 名爵Metro 6R4(1985)
名爵Metro 6R4在首次参加拉力赛时,便能达到0-100km/h加速仅需3.2s的水平。它的尾翼采用玻璃纤维制作,这样成本更低——毕竟是参加Group B的拉力赛车,弄不好就要经常负伤。
No.9 法拉利F40(1987)
和诸多法拉利顶级跑车一样,F40由Pininfarina设计,设计师Leonardo Fioravanti为它设计了极为夸张的尾翼,在他看来,一辆跑车不仅要拥有足够的性能,足够战斗范儿的外观也极为重要。
No.10 宝马M3 E30 Sport Evolution(1989)
Sport Evolution是E30 M3的终极版,限量600台,最大的特别之处就是它的尾翼。在赛道上,它与Sierra RS500势均力敌,其实它的尾翼还可以更夸张,不过在很多车主看来,175kW(238Ps)的最大功率已经足以证明它的身份。
No.11 奔驰190E 2.5-16 Evo II(1990)
奔驰打造190E 2.5-16 Evolution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除M3外的另一个选项,特别是1990年的Evo II,大尾翼的出现使其比上一代车型凶狠不少,与此同时,在后挡风玻璃的位置也有一个小尾翼。
No.12 蓝旗亚Delta HF Integrale Evo(1991)
Delta Integrale为蓝旗亚在性能车市场和拉力赛上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为了更加符合拉力赛标准,这款车不仅拥有更强的动力,还有更激进的外观,翘起的尾翼正是其最具辨识度的地方。Delta Integrale也算是量产赛车,最终共生产了15000台,值得一提的是,车主还可以很容易地调整尾翼角度。
No.13 丰田Supra(1993)
在第四代A80之前,丰田Supra的造型可能不会太惊艳,直到A80带着它的大尾翼出现在粉丝的视线中。不仅如此,它还比上一代减轻了100kg的重量,最大功率也提升至了239kW(325Ps),极速达到了285km/h。尾翼的出现不仅保证了Supra在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更使它的外观成为了一代经典。
No.14 斯巴鲁翼豹22B(1998)
在翼豹的历史中,诞生过太多的优秀车型,想在它们之中出众并不容易。令22B如此出众的原因之一,便是它那WRC赛车同款尾翼,车主还可自行调整尾翼角度,来控制下压力。尽管尾翼不是从WRC赛车上拆下来的,但这依然不能阻止400多位忠实粉丝购买。后来斯巴鲁为英国市场推出了16台限量版本,在澳洲市场又推出了三辆编号为“000”的车,以纪念科林·麦克雷,由于数量的稀少,这些车的价格注定不便宜。
1985-1998
No.15 TVR Sagaris(2003)
Sagaris诠释了Peter Wheeler时代TVR应有的全部——惊艳且纯粹的驾驶机器,它的亮点太多了,透明尾翼就是其中之一。透明尾翼的设计为Sagaris迎来了很多好评,人们认为这是TVR有史以来最棒的车。动力方面,它的最大功率为294kW(400Ps),极速为314km/h。
No.16 道奇蝰蛇ACR(2008)
ACR诞生的初衷,就是让人们去开着它跑赛道的,碳纤维尾翼的存在,让蝰蛇ACR更加出众。要知道,这个大尾翼是合法的,它可以提供455kg的下压力,在达到241km/h的极速时,它的下压力将是普通版蝰蛇的10倍。
道奇(进口) 蝰蛇
No.17 帕加尼Zonda R(2009)
Zonda R是帕加尼最具代表性的试验品,最终的试验结果在Huayra 上得到了呈现。“R”意味着它土豪专属赛道机器的身份,它的可调节尾翼设计源自耐力赛车,良好的空气动力学性能使Zonda R在2007年创下了纽北6min47s的纪录。该车在全球限量15台,售价折合人民币约1347万元。
No.18 本田思域Type R(2015)
三年的沉默后,本田发布了2015款思域Type R。除了强大的动力,这款代号为FK2的车型,它的大尾翼相比对手们要拉风很多,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下压力,此举为思域Type R收获了不少粉丝。2017年,FK2的继任者——FK8诞生,本田在发动机和空气动力学性能上为其做了进一步优化,它的尾翼也是基于WTCC赛车的数据研发的。
No.19 迈凯伦Senna(2017)
我们总是对迈凯伦的旗舰车型很期待,而Senna的确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它的尾翼不仅可以提供高达800kg的下压力,更能根据速度的变化来调节角度,碳纤维材质也使它变得更轻、更坚固。
No.20 保时捷Panamera Turbo(2017)
在保时捷的性能优化过程中,尾翼有着不小的功劳。第二代Panamera采用三段式尾翼,它由两颗电动机驱动,共由接近300个零件组成。当时速达到200km/h时,尾翼能够有效降低风阻,也能提升燃油经济性。不仅如此,147cm宽的尾翼可以自动变换角度,来调节下压力。
No.21 福特GT(2017)
在运动模式下,福特GT的尾翼可在时速达113km/h时自动升起;在普通模式下,只有时速达145km/h,尾翼才可自动升起。当然,如果调整到最为激进的赛道模式,尾翼角度可实时根据速度调整。
编辑点评:
由此可见,尾翼的作用远不止装饰这么简单,工程师们需要根据多项数据的计算,才能为一款车打造出形状最合适的尾翼,以提升车辆的性能,尤其是在性能车和超跑的研发过程中,这个环节格外重要。
精彩内容回顾:
真正的独一无二 盘点各国领导人的座驾
经典回归 图说悍马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2003-2017
干掉双门版的斯巴鲁STi,车友花重金打造双门版的三菱EVO街霸!
EVO跟STI简直就是一对欢喜冤家,EVO是为了拿参加WRC而出现,而STI则是为了干掉EVO而生。在WRC赛场上,车手冠军三菱拿了4个而斯巴鲁拿了3个(不过三菱只拿过1次车队冠军而斯巴鲁是3次),三菱的赞助商是著名的混合烟品牌Marlboro而斯巴鲁的是著名英国烤烟品牌555,轨迹如此相似。
然而到第十代的时候,“evolution”已经不再evolution(进化)了。只剩下STI一个“孤军奋战”。直至停产那日,EVO还没有出过双门版,而STI除了最著名的“22B”跟头文字D里的“GC8V”(GC8 Type-R Version Limited)还有第五代(GC8F)第六代(GC8G)的Type-R版本。既然斯巴鲁推出过双门版车型,三菱粉当然耐不住寂寞了,于是就有了本文这辆“Evo Coupe”。
不知道各位看不看得出来,这部毫无违和感的“EVO Coupe”是用三菱第五代Mirage Coupe来移植的。车身红色搭配黑色的尾箱盖,不过很可惜这个红色不是EVO最经典的配色拉力红。
相信各位跟我一样的JDM粉已经看出了这个头灯是EVO V的。前包围、风刀、前铲、引擎盖则均来自Varis CP9A ASSO Version套件,JDM味十足。是不是看起来非常有攻击性,因为这是“筑波仕樣”的Time Attack套件。
侧面部分,这部“EVO Coupe”采用了来自APR的GT后视镜。前翼子板还是用的Varis CP9A ASSO Version套件的,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看起来更协调,车主自己去定制了碳纤维侧裙跟后翼子板。车尾部分,EVO5的尾灯上面是一个长达1700mm,巨大的Voltex碳纤维尾翼,底下的是来自Varis的后扩散器,加上具有浓厚JDM气息的单出直排,让整部“EVO Coupe”的战斗气息提升巨大。
内饰部分,我们看到了TAKATA的四点式安全带绑在来自Merrill Performance的防滚架上,桶椅是来自Tommi Makinen Edition的EVO 6.5上的Recaro,方向盘也是同样来自Tommi Makinen Edition的EVO 6.5上的OMP方向盘,则是仪表盘是JDM版表底1万转的仪表盘,加上中控边上的三联表,让你就算看着都热血沸腾。
轮胎车主选择了百路驰的Sportcomp 2。轮毂一开始车主用的是了ADVAN RG-D,后来换为RAYS TE37SL后更有JDM气息。
这还没完,别以为这部“EVO Coupe”只有外观那么“整”。车主甚至把EVO V的“灵魂”,S-AWC四驱系统也移植了上去!为了移植EVO的四驱系统,车主把EVO的前车架跟车架后部底板“移植”了上去!后LSD则是来自7代,而悬挂系统来自8代。EVO的“心脏”,4G63也移植了上去,不过是7代的4G63跟4代的波箱,这部“EVO Coupe”真是名副其实的“混血儿”。目前,这部“EVO Coupe”能输出700匹马力,不但看起来快,跑起来也很快!
就像当年因为直升机事故而逝去的传奇拉力赛车手科林麦克雷还有因为脑瘤而逝去的传奇拉力赛车手理查德伯恩斯,EVO已经逝去不会再回来。只剩下热血的车迷们,再续EVO的传奇,这真的变成了一件“高兴的悲伤事”。
摄影师/@speedhunters/hybridteam/lauder
车主/ @archiemica
Yo! Man~还记得小时候你最爱的汽车玩具吗?
还好,今儿咱说的这些都不算太贵,基本上起价都是几十块就能搞定,当然也有高级玩家可以玩出世界高度的,那也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不是?难说覆盖有多全,只当是抛砖引玉,为儿时的回忆,为男人的梦想,干杯~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TOMICA
预算:几十块RMB,乘以N
还记得小时候从不离手的玩具小车么?TOMICA可以提供的车型选择之丰富令人咂舌,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的车型,几乎应有尽有。高级玩家还可以考虑停车楼、街景、游乐场……当真是可以构建一个小小车世界。当然,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最关键的还是皮实:合金材质经久耐用,无论是从餐桌、沙发还是书架上飞到地板上,在清脆的撞击和美妙的弹跳之后,一般啥也不会影响。不过要是不小心忘在了床上或者沙发垫上,被硌一下的滋味也是挺难忘的吧……
四驱车,不仅仅是回忆
预算:高仿的几十块,高级的无价
前阵子一条双星四驱车几十年发展历程的视频,刷遍了朋友圈。这才是情怀,这才是回忆,这才是小时候的梦想啊。买电机、买龙头、买凤尾、买海绵轮胎、买高性能电池……改造四驱车的路啊,不知成为了多少个汽车工程师和机械师的启蒙之旅。一部动画片,创造一个影响几代人的产业,这绝对是NB的生意,令人羡慕。什么?长大了有钱了还想重温一下儿时的快乐?去霓虹国,找代购,再搭条赛道,摆上大回环,叫上那些曾经的小伙伴们,一起再来一个完美周末吧!
我想要台遥控车!
预算:高仿的几十块,高级的无价
现在某宝上随便搜搜,你会发现几十块钱就能搞定一台遥控车。那种手拿遥控器,开着小车车满屋子满院子玩耍的快乐,其实并不昂贵。当然,如果你想玩出点样儿来,也有高级的选择。MINI-Z就是很好的玩法,模块化的设计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轴距,搭配悬架,换各种组件,然后再扣上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车壳。无论是玩漂移还是玩竞速,都有对应的套件可供选择。更贵的玩法,你还可以去寻找那些烧油的手工打造定制版RC,据说最快的可以做到在水面上行驶,当然价格不菲。如果你是真的土豪……嗯,买台可以遥控的真车呗?
积木是我的最爱!
预算:也是几十块起步,照样上不封顶……
喜爱积木?玩乐高不?汽车是乐高积木系列中随处可见的主题,无论是在壳牌加油站就能买到的法拉利F1,还是让所有乐高迷抢破头的911 GT3 RS、MINI、大众小巴、甲壳虫,亦或者是科技系列可以气动/电动/遥控甚至程序控制的各种工程车、越野车……乐高提供的众多选择之中,总有一款适合你的喜爱。精巧的设计,“像素化”的表现方法,深入浅出的原理,还有让人叹为观止的改造潜力和扩展性,让乐高的汽车玩具可有玩出新高度。至于为啥说上不封顶呢?乐高提供的定制化服务,能够用几万甚至几十万块乐高积木搭建出1:1的车型,甚至还有能开得动的乐高车,是不是贵有贵的道理呢?
虚拟世界玩得最HIGH!
预算:不算硬件,免费起步到300块左右吧
玩游戏的好处,自然就是丰俭由人啦,键盘车神的美誉,是可以靠实力堆出来的(当然,也可以靠钱堆出来)。极品飞车系列、GT系列、FORZA系列分别代表着各个主机和平台的主流水平,新兴玩家则可以选择像Real Racing系列这样的移动端游戏。当然了,还有高级玩家热衷于玩玩欧卡,爽爽科林麦克雷,尝试一下F1什么的,反正虚拟世界里想找点乐子是再容易不过了吧。如果软件已经不足以填满你的欲望,那就从周边下手吧,买鼠标垫、买方向盘、买座椅、一直买到带重力感应的赛车模拟器……玩着玩着,是不是也能玩出个世界冠军呢?
Go Kart还是来真的有意思
预算:入门的几百块就能起步,专业的嘛……那可就贵了
当那些不能坐人的车玩得没劲了,那就去玩玩卡丁吧。办张会员卡,周末去刷刷圈,会会车友,一起看看赛车,多美啊~如果有娃对这个感兴趣那就更好了,开发天赋,甚至走上半职业-职业车手的路线,已经成为了很多“车二代”的发展路线。对于那些认真的选手而言,也许买台车,签一份服务合同是更专业的玩法。等在由低到高的各个级别比赛当中开始获奖,那也就到了需要吸引职业车队目光,招揽赞助商关注的时候了。到了那个时候,也就不再是玩票,而是事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