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逑是什么意思(中国古代文人合称,你知道几个)
好逑是什么意思文章列表:
中国古代文人合称,你知道几个
老庄:指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老子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庄子著有《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真经》)。
孔孟:指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被称为圣人。孟子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
颜曾:指孔子门下弟子颜回和曾参。颜子是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门七十二贤之首,被后世尊称为复圣。曾子是孔子晚年弟子,倡导孝恕忠信,主张修齐治平,要求内省慎独,被后世尊称为宗圣。
三贤:指孔子门下弟子子夏、子骞、冉有。子夏以文学著称,子骞以德行和持重著称,冉有以政事著称。
孔门十哲:指孔子门下的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子我、子贡、冉有、子路、子游、子夏等十人。
杨墨:指战国时期杨朱与墨翟及二人学说、杨朱主张为我,墨翟主张兼爱,杨朱的学说与墨家学说是与儒家对立的两个主张学派。
屈宋:指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屈原和宋玉。屈原是骚体的开创者,是中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宋玉的生活年代略晚于屈原,是有名的辞赋作家。
屈贾:指战国文学家屈原与西汉文学家贾谊。屈、贾二人平生都忧馋畏讥,郁郁不得志。
商山四皓:指秦末汉初的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四人皆在秦时担任过博士,后隐居于商山,刘邦建汉后数次请其出山,但皆被拒。后来刘邦有意废除太子,四皓出山阻止了刘邦。
贾董:指西汉贾谊与董仲舒。二人皆以文才著称。
贾马:指西汉贾谊和司马相如。二从皆经辞赋名扬于世。
枚马:指汉代辞赋家枚乘和司马相如。枚乘所作的《七发》奠定了典型汉代大赋的基础,在辞赋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等,被后人称为“赋圣”和“辞宗”。
两司马:指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史学家司马迁。两人在文学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后人有“西汉文章两司马”之赞。
扬马:指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和扬雄。扬雄长于辞赋,崇拜司马相如,其所作辞赋作品多模仿司马相如。
班马:指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司马迁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而班固则是第一部断代史《汉书》的作者。
苏李:指西汉苏武与李陵。二人是好友,互有诗词往来(据考证,多属后人托名二人所作),这些诗词被后世所看重,并被称为苏李体。此外,唐时苏味道、李峤二人也合称苏李。
大小戴:一般指西汉时经学家戴德、戴圣叔侄二人,两人分别著有《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此外,大小戴还可指宋代戴述、戴迅兄弟二人,二人并习程颐之学,门人合刊其文,称《二戴集》。
班张:指东汉班固和张衡。两人皆擅长辞赋,班固曾著有《两都赋》,张衡则著有《二京赋》。
张蔡:指东汉张衡和蔡邕。两人皆擅长辞赋,旧时文学批评论著常以二人并称,蔡邕即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
许郑:指东汉经学家许慎和郑玄。许慎耗时近三十年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使汉字的形、音、义趋于规范和统一,许慎也因为其贡献被称为字圣。郑玄师从经学家马融,后搜求各家经典,进行归纳和考订,遍注群经,将今古文界限打破,使经学得以融合和统一,其所注经书,代表了汉代学术的最高成就,被称为郑学。
二刘:一指东汉刘向、刘歆父子,二指隋经学家刘炫、刘焯,三指宋刘安节、刘安上,四指明刘鈗、刘棨。
京兆三休:指东汉时期的金尚、第五巡、韦端三人。因三人同为京兆(长安及附近)人,且表字中均有个休字(金尚字元休、第五巡字文休、韦端字甫休),是以并称。
三君:一是指东汉窦武、刘淑、陈蕃三人,《后汉书•党锢传序》:““窦武、刘淑、陈蕃 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二是指东汉陈寔及其子陈纪、陈谌三人,《后汉书•陈纪传》:“弟谌,字季方,与纪齐德同行,父子并著高名,时号三君。”
八俊:一是指东汉周举、杜乔、周栩、冯羡、栾巴、张纲、郭遵、刘班等八人;二是指东汉李膺、荀昱、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宇等八人;三是指东汉张俭、檀彬、禇凤、张肃、薛兰、冯禧、魏玄、徐干等八人。
八顾:指东汉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等八人,意思是这八人的德行可以引导他人。
八及:指东汉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等八人或朱楷、田盘、疏耽﹑薛敦﹑宋布﹑唐龙﹑嬴咨﹑宣褒,意思是这八人能引导他人追随众所宗仰之贤人。
八厨:指东汉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等八人,意思是这八人能够用自己的钱财救助他人。
三曹:指汉魏年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三人。他们三人在文学上的成就都很高,对当时的文坛有很深的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
建安七子:指汉末建安时期的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代表了建安时期除“三曹”外的文学成就。
大小阮:指曹魏后期诗人阮籍和阮咸叔侄二人,阮籍为大阮,阮咸为小阮。
嵇阮:指嵇康和阮籍二人。在政治方面,二人皆不与魏国当权者合作,在文学创作方面,二人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传统,形成了洒脱、浑朴、含蓄的风格。
竹林七贤:指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七人互相友善,常会于山阳县的竹林之下,喝酒纵歌,世人称其为竹林七贤。
裴王:指魏晋名士裴楷与王戎二人。二人皆出身大家,长于清谈,有名于当世,司马昭曾向钟会询问吏部郎的人选,钟会说:“裴楷清明通达,王戎简要省约。”
三张:指西晋文学家张载与弟张协、张亢。张载兄弟三人皆以文章著称,时人谓之三张,其中载、协相近,亢则稍逊一筹,因此,又有人将张华、张载、张协三人称为三张。
二陆: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二人。《晋书•陆云传》:“(云)少与兄机齐名,虽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时曰二陆。”其中陆机还是著名书法家,他的《平复贴》是现存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另有南朝陆瑜与陆琰,南宋陆九渊与陆九龄等二陆。
二潘:指西晋文学家潘安与其侄潘尼。两人作品的思想倾向基本相同,形式上都追求辞藻华丽。
潘陆: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潘安与陆机。二人是太康体的代表作家,其作品注重艺术形式的追求,讲究辞藻华美和对偶工整。因钟嵘在《诗品》中称“潘才如江,陆才如海”,因此二人又称“潘江陆海”。
荀氏八龙:指魏晋时荀淑的八个儿子荀俭、荀绲、荀靖、荀焘、荀汪、荀爽、荀肃、荀旉等人。荀氏八龙学识渊博,并有才名。
钟王:指魏晋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繇和王羲之。二人皆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树立了楷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使二人成为后人学习书法时的宗法。
二王:一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王羲之被尊称为书圣,其书法非常优美,后人赞其“飘若游云,矫似惊龙”;王献之得父亲之真传,并博采众家之长,兼诸体之美,书法自成一体。二是指明代哲学家王廷相和王尚絅二人。王廷相集前人气本论之大成,对构建气学思想起了决定作用,王尚絅则补充了罗钦顺、王廷相等人的气本论。
二玄:指张玄之与谢玄二人。《世说新语》刘孝标引《续晋阳春秋》:“(张玄之)少以学显,历吏部尚书,出为冠军将军、吴郡太守,会稽内史谢玄同时之郡。论者以为南北之望去,玄之名亚谢玄,时亦称南北二玄。”
二妙:一是指晋卫瓘、索靖。《晋书•卫瓘传》:“瓘学问深博,明习文艺,与尚书郎敦煌索靖俱善草书,时人号为一臺二妙。”二是指唐韦维、宋之问。《新唐书•韦维传》:“(韦维)迁户部郎中,善裁剖,时员外宋之问善诗,故时称户部二妙。”三是指宋艾淑、陈容。《图绘宝鉴》:“(艾淑)善画竹,与陈所翁同舍画龙,俱得名,时称六馆二妙。”四是指金段克己、段成己。《四库全书》:“初,克己、成己均以文章擅名,金尚书赵秉文尝目之曰二妙。”
陶谢:指东晋诗人淘潜和谢灵运。二人诗作皆长于描写自然景物,是以并称,但二人作品风格并不类似,陶诗语言质朴,谢诗语言绮丽。
陶韦:指东晋陶潜与唐朝韦应物。韦应物十分崇拜陶潜,诗作多模仿陶潜,与陶诗风格相近。
浔阳三隐:指东晋陶渊明、周续之、刘遗民三人。三人皆曾隐居于浔阳(今九江)一带,故名。南朝萧统《陶渊明传》:“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
孙许:指东晋玄学诗人孙绰与许旬二人。南朝沈约在《谢灵运传论》中称:“文仲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
中兴三明:指东晋时蔡谟、诸葛恢、荀闿三人。三人皆为东晋初建时的名臣,且三人表字均为道明,因号为中兴三明。
兖州八伯:指东晋阮放、郗鉴、胡毋辅之、卞壶、蔡谟、阮孚、刘绥、羊曼等八人。八人皆为兖州人,有贤名,时人称阮放为宏伯,郗鉴为方伯,胡毋辅之为达伯,卞壶为裁伯,蔡谟为朗伯,阮孚为诞伯,刘绥为委伯,羊曼为濌伯。
陶葛:指南朝陶弘景和晋葛洪二人。葛洪是著名道教学者、医药学家,在道教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肘后方》堪称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陶弘景是著名的医药学家和文学家,一生推崇葛洪,对本草学有很大贡献。
颜谢:指南朝诗人颜延之和谢灵运二人。《宋书•颜延之传》“延之与陈郡谢灵运俱以词彩齐名,自潘岳、陆机之后,文士莫及也,江左称颜谢焉。”
三谢:一是指晋谢尚、谢安、谢奕三兄弟,三人皆以书法著称;二是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惠连和谢朓。
大小谢: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与谢朓。大谢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小谢谢朓的经历与谢灵运非常相似,其山水诗风格清俊秀丽。
元嘉三大家:指南北朝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三人。他们的诗作注重描绘山川景物,讲究词藻华丽和对仗工整,其中谢、颜二人诗风典雅绮丽,而鲍诗则风格通俗浅显。
竟陵八友:指南齐永明年间的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八人。因为八友是由竟陵王萧子良召集的,所以得名竟陵八友,从文学角度看,八人有着典型的流派特征,明确的创作理论与接近的创作特色。
东海三何:指南朝何逊、何思澄、何子朗三人。《南史•文学•何思澄传》“初,思澄与宗人逊及子朗俱擅文名,时人语曰:‘东海三何,子朗最多。’”
徐庾:指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四人。徐陵和庾信早年仕梁,诗风继承父辈,比较靡丽,而且多用典。徐陵后仕陈,继续这种作品风格。而庾信则因出使被留在北周,诗风变苍凉刚健,但重辞藻、用典多的特点,仍与徐陵相似。
鲍庾:指南朝宋时的鲍照和北朝周的庾信。两人在诗、赋、文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成就,其作品风格清新、严谨,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回归。
鲍谢:一是指南朝鲍照、谢朓二人,一是指南朝鲍照、谢灵运二人,一是指唐朝鲍防、谢良弼二人。
北地三才:指北魏文学家温子升和北齐文学家邢邵、魏收。三人代表着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学的最高水平。
阴何:指南朝诗人何逊和阴铿。他们两人皆擅长新体诗,注重修辞炼句,诗的内容多描写山水景物,诗风清丽。
三李:一是指北魏李诜、李灵、李遐三人,《魏书•允传》“赵实名区,世多奇士,山岳所钟,挺生三李”;二是指唐代李白、李贺、李商隐,三人同为唐代诗人,合称诗中三李;三是指唐李德裕、宋李光及李纲,三人都曾被贬官到崖州;四是指宋代李伯时、李元中、李亮工三人,李伯时善画,李元中工书,李亮工能文;五是指清代李蕃与其子李钟壁、李钟峨三人。
河东三凤:指唐初薛收、薛德音、薛元敬三人。三人文武双全,博学多才,都以才华闻名于世。
初唐四大家:指唐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位书法家。四人皆为书画名家,其楷书作品风格都清秀瘦劲。欧阳询楷书用笔峻峭险劲,法度森严,于平正中见险绝,后世称之为欧体。虞世南的楷书笔圆体方,外柔内刚,毫无雕饰气。褚遂良的字势飘逸俊秀,精神外露,具有鮮明的个性特征。薛稷的字体偏长,点画瘦硬,秀雅俊美,于平正中有变化。
房杜:指唐代房玄龄、杜如晦二人。唐初房玄龄任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任尚书右仆射,二人共掌朝政,善谋善断,台阁规模及典章文物,皆由二人所定,是历史上有名的宰相。
国清三隐:指唐代寒山、拾得、丰干三位隐士。三人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三位禅师,因三人同在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中隐居,故称国清三隐。其中寒山、拾得二人佛法高妙,诗才横溢,佛门弟子认为二人乃文殊、普贤二菩萨转世,被民间奉为和合二仙。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四位诗人虽未完全摆脱齐梁旧习,但已开始扭转文坛风气,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大自然,诗的题材得以扩大,诗的风格变得刚健,是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
文章四友:指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人。四人诗作具有明显宫廷文学的特点,多奉和、应制、游宴之作,风格则清丽流畅,通过细致的景物描写,透露出个人真实的感受。四友的诗作都有比较严谨的格律,为后来律体诗的最后定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沈宋:指唐朝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二人。初唐诗人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沈佺期和宋之问二人,他们创作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诗趋于定型。
吴中四士:指唐代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包融四人。四人性格狂放,诗写得清新婉丽,多具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特色,加之四人皆是江浙(吴中)一带人士,因此被时人称为“吴中四士”。
饮中八仙:指唐开元年间的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等八人。八人都在长安生活过,且都嗜酒、豪放、旷达,并经常聚在一块喝酒,杜甫曾作了一首《饮中八仙歌》描述八人的醉后之态。
文词之友:指唐代包融、于休烈、贺朝、万齐融四人。
方外十友:指唐代陆馀庆、赵贞固、卢藏用、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毕构、郭袭微、司马承祯、释怀一等十人。
北京三杰:指唐代富嘉谟、吴少微、谷倚三人。三人均以文词见长,且皆在晋阳(今太原,唐之北京)任职,因并称为北京三杰。
姚宋:指唐代姚崇和宋璟二人。二人在唐玄宗时相继为相,开元盛世二人之力颇多,因此并称。
王孟:指唐代诗人王维和孟浩然。王孟二人都善于通过五言,用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美,体现田园生活的闲适静谧,是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
王韦:指唐代诗人王维和韦应物。两人都擅长山水田园诗,诗作内容恬淡清雅,风格别致。
王裴:指唐代诗人王维和裴迪。二人为好友,均擅长山水田园诗,并曾同居终南山,互有诗作唱和。
燕许:指唐代张说、苏颋二人。唐玄宗开元年间,张说为尚书左丞相,封燕国公,苏颋为紫微黄门平章事,袭封许国公。二人皆以文章显名,当时朝廷制诰多出自二人之手,笔调雄健典重,时人有“燕许大手笔”之赞。
二李:指唐代诗人李白与李贺。二人作诗在诗句格式、韵律等方面都不落窠臼,自成一体,同具浪漫主义情怀。二人皆负旷世奇才,有浩然之气,同时又各有千秋,李白作诗挥酒自如,意境浑大,李贺作诗瑰丽幽冷,格调深觉。二李有时也指开创青绿山水画画风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李杜:指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二人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体现了盛唐时期文人们的意气风发和积极进取,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怀,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
竹溪六逸:指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六人。李白在山东期间,与六人隐居在泰安府徂徕山下的竹溪,经常一块纵酒酣歌,啸傲泉林,吟诗作文,世人称他们为竹溪六逸。
二包:一指唐代包何与包佶兄弟,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何)与弟佶俱以诗鸣,时称二包”;二指清代包捷与包振兄弟,清王晫《今世说》“(捷)有才名,与弟振,同举壬午南闱,时称二包。”
萧李:指萧颖士与李华二人。两人皆擅古人,文学观点相同,文风亦古朴苍劲,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时称萧李。
高岑:指盛唐诗人高适和岑参二人。二人皆长期官场失意,且都有出塞经历,对仕途艰险和边塞生活有深刻体会,其作品主要以边塞战争、塞上风光等为主题,抒发报国安边、治国安民的壮志或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悲愤,是唐代边塞诗人的代表。
颜柳:指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二人。二人皆为书法大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柳公权是楷书的总结者和创新家,其柳体楷书一直是后代学习模仿的对象。
山中四友:指杨衡、符载、崔群、李渤(或宋济)四人。四人同隐居于庐山,结草堂于五老峰下,因此又称庐山四友,四人诗作多写琴酒风月,遣怀寓意,较为清新流畅。
韩杜:指韩愈和杜甫二人。韩、杜二人一为文章领袖,一为诗坛高手,清代伤时子在《苍鹰击•好逑》中称道:“马班良史,渊云赋手,韩杜诗文不朽。”
韩孟:指唐代韩愈和孟郊二人。二人是元和体中以奇诡和矫激著称的两位诗人,二人互相欣赏,常有联句,因此后人便将两人联称。
韩柳:指唐代韩愈和柳宗元二人。韩柳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以复古之名,行文章革新之实,在内容上提倡明道抒愤,在形式上提倡学古创新,反对空有形式而内容空虚华而不实的骈文,主张文章要写真情实感,强调“务云陈言”,“词必己出。”
韦柳:指唐代韦应物和柳宗元二人。因二人皆善作山水田园诗,且诗风淡远,后人便将二人合称。
刘柳:指唐代刘禹锡和柳宗元二人。二人早年同登进士,一同为官,一同参与永贞革新,又一同被贬南荒,且二人友情深厚,南贬时柳宗元曾以柳州换刘禹锡的播州(遵义),柳宗元去世后,刘禹锡抚育其六岁子如同己出,因之时人将刘柳并称。
刘白:指唐代刘禹锡与白居易二人。刘白二人性趣相投,友情非常深厚,写有大量互相酬和之作,白居易自己曾在诗中以“四海齐名白与刘”夸耀两人。
元白:指唐代元稹和白居易二人。元白二人志同道合,亲密无间,生活上是挚友,文学上是知己,他们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求诗歌用浅显顺畅、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反映现实。
香山九老:指唐代白居易、胡杲、吉旼、郑据、刘真、卢慎、张浑、狄兼谟、卢贞等九人。因朝政腐败,白居易等九位文人看不愤世俗,便在洛阳香山聚会,结为九老会,因此得名香山九老。
六窦:指唐代窦叔向与其子窦常、窦牟、窦群、窦庠、窦巩六人。六人善诗文,有盛名,其作多为写景咏物、送别赠答之作。
张王:指唐代张籍和王建二人。张籍和王建是新乐府运动的先导和重要成员,二人出身寒微,早年曾是同学,入仕后官职低微,了解民生疾苦,并能在作品中有所反映。他们的作品继承并发扬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以七言歌行为主要体裁,揭露并抨击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等恶行,同情广大人民的不幸遭遇,作品题材广泛,主题深刻,语言通俗而凝炼,韵律善于变化。
韦刘:指唐代韦应物和刘长卿二人。两人同为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作品自然淡泊,含蓄简远,情景交融,在写景中反映出人民的疾苦和个人的不幸。
钱刘:指唐代钱起和刘长卿二人。二人同工五言诗,尤其是五律,作品多习王维,得清空工致之韵,因此被并称。
钱郎:指唐代钱起和郎士元二人。两人同长五言,诗风清丽精正,闲雅纤秀,当时即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之说。
姚贾:指唐代姚合与贾岛二人。姚贾二人互相友善,皆擅五律,且诗风相近,都喜写荒僻之景,抒愁苦之情,又俱好苦吟锻炼,世称姚贾。
郊岛:指唐代孟郊、贾岛二人。孟郊、贾岛二人出身卑微,一生都没作过像样的官,生活穷困潦倒,因此,两人的诗作中多数充满了穷愁的情绪,加之二人作诗都喜欢搜肠刮肚地遣词造句,因此后人便将二人并称。
小李杜:指唐代李商隐和杜牧二人。至唐代中晚期,诗歌的发展开始进入瓶颈期,所谓珠玉在前,后人已经很难超越。当时虽然偶有一两个诗人写出一两首不俗的诗歌作品,但总体上已经无法跟盛唐时期相比。此时惟有李商隐和杜牧二人还能写出堪与前代诗人相媲美的诗篇,为业已没落的晚唐诗坛添上瑰丽的色彩。
温韦:指唐代温庭筠和韦庄二人。温韦二人是词学流派之一花间派的代表人物,在词的发展史上,二人有着极高的地位,词以前只是诗余,登不上大雅之堂,自他们两人开始大量填词,使得词在文人中开始盛行,逐渐摆脱诗的附属地位,成为独立的一种文体。
温李:指晚唐诗人温庭筠和李商隐。两人诗歌风格绮丽精工,色彩艳丽,而笔调柔婉细密。《新唐书•温庭筠传》载“(温)工为辞章,与李商隐皆有名,号温李。”
大历十才子:大历十才子是指活跃在唐代宗大历年间的一个诗歌写作群体,主要包括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等十人。(十才子说法版本不一,有的版本包括李益。)十才子虽无统一的组织,也无共同的宣言,但他们有相同的审美趣味,有共同的创作原则,善写自然景物及乡情旅思等,同时,他们又相互唱和,交往密切,所以人们把他们看成一个整体。
芳林十哲:指晚唐许棠、喻坦之、任涛、温宪、郑谷、李昌符、张乔、周繇、张蠙、李栖远十人。十人生活的晚唐正是兵祸连结、帝王文人播迁漂寓,百姓流离失所的末世,这个时期的一般文人皆志向不高,常常悲戚愁苦,以致失路绝望,因此十哲的诗中有大量关于失败和焦虑的诉说,或自怜自伤,或同病相怜。
皮陆:指晚唐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二人。皮陆二人是好友,时有诗作唱和,并且两人的创作理念、思想倾向基本相同,是以将二人并列。
九华四俊:指唐代诗人张乔、张蠙、周繇、许棠四人。四人在生活阅历、思想境界、诗歌风格等方面都非常相似,并同于九华山隐居,因此时人号之九华四俊。
三罗:指唐代罗邺、罗隐、罗虬三人。罗邺才智杰出,笔端超绝,以七言诗见长,其诗写身世之感觉,颇多理趣;罗隐少时便以诗文闻名乡里,但参加科举十多次皆铩羽;罗虬善七言,其诗词藻富赡,所作百首比红儿诗盛传于世。
唐宋八大家:指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散文家。其中韩愈、柳宗元二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与苏洵、苏轼、苏辙等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旗手,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此八人是唐宋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坛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二宋:一指宋代宋庠与宋祁兄弟,二人皆以文学闻名,宋庠仁宗时曾连中三元,其诗多秾丽之作,宋祁诗词语言工丽,因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被称为“红杏尚书”,曾与欧阳修合修《新唐书》,完成了《新唐书》的大部分内容;二指宋代的宋雄与宋琪;三指元代宋本与宋褧兄弟;四指明代宋克、宋广二人。
至道九老:指宋琪、张好问、李运、武允成、僧人赞宁、魏丕、杨徽之、朱昂、李昉等九人。九人常聚会交游,效仿唐代白居易之香山九老会,组成至道九老。
韩范:指北宋韩琦、范仲淹二人。二人曾同在西北军中共同率军防御西夏,两人在兵中日久,名重一时,深得人心,在军中颇有声望,朝廷也十分倚重二人,故天下称为韩范。
二晏:指北宋词人晏殊与其子晏几道。晏氏父子沿袭唐末五代词风,作品内容较为狭窄,多写流连光景、离愁别绪等传统题材,风格闲雅清婉。
九僧:指北宋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宝昭、怀古、惠崇等九位僧人。当时文坛西昆体盛行,九僧不满西昆体的浮艳诗风,崇奉晚唐贾岛、姚合一派,九人互相唱和,作品多写隐逸闲趣及林下生活,风格清奇雅静。
晏欧:指北宋词人晏殊和欧阳修。晏殊和欧阳修是北宋初年词坛的代表人物,二人所作之词无论是在体裁还是题材等方面,都与花间派非常接近,词风皆清丽闲雅,笔调清新,所以时人将二人并称。
欧梅:指北宋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是非常好的朋友,二人性格相似,诗风相近,在诗歌创作上二人又互相推许,是北宋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对宋诗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欧苏:指欧阳修与苏轼二人。苏轼是欧阳修的弟子,二人同工诗文,是北宋文坛最为耀眼的双星,在诗文革新运动中,老师欧阳修是无畏的旗手,而苏轼则是其门下第一闯将,他们分别团结了一群才华横溢的作家,共同铸造了北宋文学的辉煌。
欧秦:指欧阳修与秦观二人。欧秦二人同工诗文,其作品景深情真,意境悠远。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美成(周邦彦)深远之致不及欧秦。”
三豪:指欧阳修、石延年、杜默三人。宋石介作《三豪诗送杜默师雄》,谓欧阳修为文豪,石延年为诗豪,杜默为歌豪。
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三人。宋仁宗初年,父子三人同到京城,受到欧阳修的赏识,于是很快便著名于世。其中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长于分析,其代表作为《六国论》;苏轼诗、书、画皆擅长,其诗意境新、变化多,其词视野开阔,笔力奔放,是豪放派的创始人;苏辙擅于政论和史论,其文章“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
苏黄:指北宋诗人苏轼与黄庭坚二人。苏轼和黄庭坚皆为宋诗风格的代表,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苏诗气象宏大,如大江大河,风起涛涌,黄诗则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除在诗坛二人并称外,两人的书法也都很出名,推崇他们书法的人,也常将二人并称。
苏门四学士:指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四学士虽同出自苏轼门下,但四人造诣各异,文学风格也并不相同,黄庭坚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之 风气;秦观擅词,作品内容多写抒情,风格婉约清丽;晁补之诗、词、文皆有所建树,其诗词骨力遒劲,辞格俊逸,具清新韵味与柔丽情调;张耒提倡文理并重,认为“文以意为车,意以文为马,理强意乃胜,气盛文如驾。”
苏辛:指苏轼与辛弃疾二人。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词自晚唐以来,一直以婉约为正宗,苏轼以豪健放纵之笔开豪放一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表现内容。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风格,并把词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辛词热情洋溢,慷慨壮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创造出了瑰丽雄奇的新境界。
宋四家:指北宋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人。四人是宋代书法成就最高的四人,代表了宋代的书法风格。
周柳:指北宋周邦彦和柳永二人。二人皆精于音律,善创长调,作品内容多男女之情和羁旅之思,风格婉约缠绵,同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周姜:指周邦彦和姜夔二人。二人同为词家大手,皆精通音律,能自创新调,故常并称。
双白石:指黄景说和姜夔二人。黄景说,字岩老,号白石,工诗;姜夔,字尧章,号白石,对诗、词、文、书、音律皆精通。因二人皆号白石,时人便以双白石并称。
江左二宝:指北宋胡伸、汪藻二人。《宋史》:“时胡伸亦以文名,人为之语曰江左二宝,胡伸汪藻。”
三洪:指南宋洪适、洪遵、洪迈三兄弟。三人在高宗时先后中博学宏词科,并有文名,时称三洪。
二程:指程颢、程颐二人。二人曾就学于周敦颐,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他们哲学的最高范畴是理,理作为本体衍生出了宇宙万物;他们心理的最高范畴是心,心是理的同等物而产生人的形体。二程的学说被称为洛学,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并使之成为宋以后的统治学说。
程朱:指二程与朱熹。二程创建理学,朱熹继承并将之发扬光大,称为程朱理学,元代之后成为官学,其影响至今犹存。
元丰九先生:指周行己、许景衡、刘安节、刘安上、蒋元中、沈躬行、戴述、赵霄、张辉等九人。九人皆为江浙人士,曾于宋神宗元丰年间去中原汴京太学学习,研究伊洛之学,故史称元丰九先生。
北宋五子:指北宋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五人。五人皆为北宋著名哲学家,对北宋哲学思想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周敦儒为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其哲学思想混合了道家无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邵雍为先天象数的创立者,其哲学思想源于道教,认为宇宙发生的一切过程都是“象”和“数”演变的过程;张载也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认为世界万物一切存和一切现象都是气,主张理在气中,因其在关中讲学,其学派被称为关学;二程则建立了系统的以理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因二程为洛阳人,其学派便被称为洛学。
济南二安:指辛弃疾和李清照二人。辛弃疾字幼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分别为宋词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因二人同为山东济南人,故并称济南二安。
陆王:指理学家陆九渊、王守仁二人。南宋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山祖,主张“吾心即是宇宙”、“心即是理”,并以此为核心,创立了心学。明代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主张“致良知”,即从自己内心去寻找理,其学说后传入日本,在日本影响极大。
东南三贤:指张栻、朱熹、吕祖谦三人。三人皆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曾主持岳麓书院,在理学上上承二程,认为天、性、心三者名异实同,皆同体于理,主张格物致知,知行互发;朱熹曾主持白鹿洞书院,是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共思想被后世奉为官学;吕祖谦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开浙东学派之先声,其所创立的“婺学”在理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中兴四大家:指南宋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四人当世时,主要吟咏书斋生活,讲究推敲文字技巧的江西诗派占据诗坛主流,四人摆脱了江西诗派的牢笼,写出了思想性、艺术性都各有特色的优秀诗作,影响当时的诗坛倾向,代表了宋代诗歌的第二个高峰,把宋代诗歌推进到了又一个繁荣期。
二江九先生:指范荪、范子长、范子该、范仲黼、薛绂、邓谏从、虞刚简、程遇孙、宋德之九人。二江泛指成都(因郫江即府河、流江即南河环绕成都),九人皆为巴蜀人,曾就学于南轩先生张栻,后九人返回成都沧江书院传授南轩之学,使得蜀学大盛。
孙氏三龙:指南宋孙逢吉、孙逢年、孙逢辰三兄弟。三人均进士及第,以政绩、学识闻名于世。
永嘉四灵:指南宋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四人。四人籍贯都是浙江永嘉,且四人的字或号中都有一个灵字,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四此并称为永嘉四灵。
上饶二泉:指南宋诗人赵蕃与韩淲。两人是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同居上饶,赵蕃号章泉,韩淲号涧泉,二人互相欣赏,互相唱和,作品中慕陶、写陶之诗极多,在南宋诗坛有较大的影响。
二窗:指南宋词人吴文英和周密二人。吴文英号梦窗,著有《梦窗词》;周密号草窗,著有《草窗词》。二人同为南宋中后期清雅词派的词人,作词字句工丽,音调和谐,风格相近,内容多为身世之感和离别之情。
吴蔡:指金初词人吴激和蔡松年二人。吴、蔡二人的词作虽然在内体内涵、情感觉趋向、写作技法、词风等方面都大大不同,但二人的词作代表着金代初期的最高成就。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人。四人代表了元杂曲不同流派的最高成就。关汉卿是当时戏剧界的领袖,编有杂剧67部,《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为其代表作;马致远之作品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艺术技巧高超圆熟,其小令《天净沙•秋思》是其最有名的代表作;白朴在杂剧史上有重要地位,共写过15部杂剧,作品题材多出自历史传说,内容多为才子佳人,其代表作为《梧桐雨》、《墙头马上》等;郑光祖在当时的艺术界有极高的声誉,一生写过杂剧18种部,《倩女离魂》是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儒林四杰:指元代虞集、揭傒斯、黄溍、柳贯四人。四人精通儒学,文章多宣扬伦理道理,推崇儒家经术。四人文章各有特点,虞文多为官场应酬文学,多宣扬儒家传统,颂扬权贵;揭文叙事严整,语言简单得当;黄文结构严谨,考据精切;柳文长于议论,事详而词赅。
元诗四大家: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表现出了当时的文学观念和风尚。
楷书四大家:指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及元代赵孟頫四人。欧阳询之书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之为欧体;颜真卿之字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世称颜体;柳公权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字字严谨,世称柳体;赵孟頫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
宋元数学四大家:指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四人。秦九韶是宋代数学家,他总结和发展了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和一次同余组解法,提出了相当完备的正负开方术和大衍求一术,提出了三斜求积术,达到了当时世界数学的最高水平;李冶生活于金元之际,他总结并完善了天元术,使之成为中国独特的半符号代数,比欧洲早三百年左右;杨辉是南宋数学家,其提出的垛积术是对高阶等差级数的新研究,他改进和发展了筹算乘除捷算法,有的还编成了歌诀,如九归口诀;朱世杰是元代数学家,他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消未知数方法,即四元法法,这种方法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他的《四元玉鉴》代表着宋元数学的最高成就。
吴中四杰:指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四人都是吴中(今苏州)人,以文章著称于世,故称吴中四杰,四杰诗文多怀旧题咏之作。
明初诗文三大家:指明初 宋濂、刘基、高启三人。宋濂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刘基的散文风格古朴,寓言讽刺小品语言犀利,锋芒毕露,有很高的社会意义,其诗歌则直追杜甫、韩愈,魁垒顿挫,自成一家;高启在文学上主张取法汉魏晋唐,认为要“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其诗风格多样,多有佳作,为明代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闽中十子:指明初林鸿、郑定、王褒、唐泰、高棅、王恭、陈亮、王偁、周玄、黄玄等十人。十人皆为福州人,作诗推崇宗法盛唐,旨趣相近,在洪武、永乐年间,他们结社互相唱和,后人谓之闽中十子。
石鼓七贤:指韩愈、张栻、朱熹、周敦颐、李宽、李士真、黄干七人。石鼓书院永乐年间建韩张祠祀韩愈、张栻二人,成化年间增礼朱熹,万厉年间又先后增周敦颐、李宽、李士真、黄干四人。
明代三才子:指杨慎、解缙、徐渭三人。杨慎被称为三才子之首,其诗、文、词、散曲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解缙的文章雅劲奇古,描摹生动,气势充沛,其诗气势奔放,想象丰富;徐谓在诗文、戏剧、书画各方面都独树一帜,诗文方面被誉为粗明一代才人,在书画方面是泼墨大喷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鼻祖,戏剧方面其所著《南词叙录》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还写有多部杂剧。
三杨:指明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三人均历仕四朝,先后位至台阁重臣,为台阁体诗文的代表人物,其诗文内容上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艺术上追求雅正,流于平实,垄断了永乐至成代年间的文坛。
前七子:指明代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七人。七子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大办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
江南四大才子:指明代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四人。唐寅是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书法家,在诗书画有机结合方面有独特的贡献;祝允明能诗文,工书法,当时有“唐伯虎的画,祝福枝山的字”之说;文微明擅山水人物画,工行草书;徐祯卿在诗坛有很高的地位,其诗格调高雅,驰骋于汉唐之间。
明四家:指明代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位画家。四人是吴门画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绘画以山水为主,诗书画三位本体地抒写情怀。
嘉靖三大家:指明代归有光、唐顺之、王慎中三人。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后人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唐顺之是以古文与八股文著称于文学史,是“唐宋派”的领袖之一,主张师法唐宋;王慎中提倡文章要“道其中所欲言”,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思想感情,其诗文独树一帜,开明代唐宋派之先河。
归胡:指明代归有光和胡友信二人。胡友信博通经史,好学善文,被誉为文章大家,与归有光齐名。
嘉靖八才子:指明代李开先、王慎中、唐顺之、陈束、赵时春、熊过、任瀚、吕高等八人。八才子是对前七子掀起的复古思潮的回应,他们或承续其绪,或悖逆其势,反映了对前七子文学主张的不同理解,体现了当时文坛对文学自身价值功能认知上所存在的差异。
后七子:指明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余日德、张佳胤等人。后七子受前七子影响,继续前七子的文学主张,但声势更为浩大。后七子并非七人,而有有人退出,有人加入。
东林八君子:指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八人。八人聚集于东林书院讲学,以批评朝政腐败,批评朝廷政策,关心社会问题,关心百姓生活为宗旨,逐渐形成了对明朝政治发生重要影响的东林党。
三魏:一是指明代魏允贞、魏允中、魏允孚兄弟三人,二是指清代魏禧、魏际瑞、魏礼三人。
三袁:指明代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袁宗道反对贵古贱今,强调作家要有思想修养,文章要有思想内容,而绝不是在形式上模仿秦汉;袁宏道是公安派领袖,反地盲目拟古,主张文随时变,在明代文坛占有重要地位;袁宗道强调性灵,主张“以意役法,不以法役意”。
钟谭:指明代竟陵人钟惺和谭元春,他们反对前后七子之弊,纠正公安派之失,认为无论七子或公安,其创始之功都不可没,但末流之弊都未能避免。因此他们主张诗文应纵意而谈,内容要“幽情单绪,孤行静寄”。
娄东三凤:指明代张泰、陆容、陆釴三人。娄东指太仓(今太仓、昆山一带),三人皆娄东人,诗歌受李东阳影响较大,张泰诗歌恬淡自守,陆釴诗歌清淡自然,陆容学问广博。
娄东二张:指明代张溥、张采二人。二张皆是娄东太仓人,他们推崇前、后七子,主张复古,张溥以散文著称,其写作风格亢爽质朴;张采以诗歌著称,其诗抒发了郁郁不得志的情绪。
蜀中四大才女:指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峨四人。卓文君是西汉司马相如之妻,其哀怨的《白头吟》和凄怨的《诀别书》充满才气;薛涛精诗文,通音律,被誉为扫眉才子,是著名的女校书;花蕊夫人的宫词描写的生活声景十分丰富,生动活泼,其《述国亡诗》历为后人称道;黄峨是杨慎之妻,博通经史,能诗文,擅词曲。
江左三大家:指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三人。三人都是明臣,后皆降清,三人籍贯都是江左地区,且三人都擅诗文,故时人称江左三大家。
复社四公子:指明末清初陈贞慧、方以智、侯方域、冒襄四人。四人皆为复社成员,陈贞慧文章婉丽闲雅,兼擅骈散两体,尤擅散文,文章风采著名于时;方以智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于儒、释、道皆精通;侯方域擅长散文,提倡尊崇唐宋八大家,以写作古文著名当时;冒襄被时人比作初唐之王勃,一生著述颇丰,其《影梅庵忆语》是忆语体文学之鼻祖。
清初散文三大家:指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侯方域散文继承韩愈、欧阳修之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瓷肆,委曲详尽;魏禧长于策论,文章观点卓越,析理透辟;汪琬文章畅达通顺,描写人物笔墨生动。
海虞二冯:指清初诗人冯舒、冯班兄弟。二人工诗,皆属虞山派,诗作曾得钱谦益称赞。
两髯:指清初邵长蘅、陈维崧二人。邵长蘅工于诗文,其诗浑脱苍凉,自然天成,其文宗唐顺之、归有光,内容真挚朴实;陈维崧诗词作品风格接近苏辛,气魄大,骨力劲。邵、陈二人皆美髯,且都著有《两髯行》,故时人并称二人为两髯。
燕台七子:指清初诗人施闺章、宋琬、丁澎、张谯明、周茂源、严沆、赵锦帆七人。七人都在北京(燕台即指北京)为官,公干之余常相唱和,互有赠答,人称燕台七子。
易堂九子:指清初魏禧、魏际瑞、魏礼、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九人。魏禧的父亲魏兆凤明亡后隐居于宁都翠微峰,名其居室曰易堂,九子皆曾讲学于此,提倡古文实学,世称易堂九子。
四明四友:指清初李暾、万承勋、郑性、谢绪章四人。四人皆为浙东人,当地的标志性山川为四明山,因此时人将四人并称四明四友。
南洪北孔:指清初历史剧作家洪昇和孔尚任二人。洪昇是杭州人,其代表作《长生殿》演绎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二人之间生死相恋的爱情故事,甫一问世,便流传四方,成为经典;孔尚任是曲阜人,其代表作《桃花扇》描写了侯方域与李香群的爱情故事,首演后便历演不衰,成为明清戏曲的压卷之作。
辽东三老:指清初陈景元、戴亨、长海三人。三人皆为旗籍,长期隐逸山林,以诗赠答,诗风清闲通俗,多写隐居生活的恬静、闲适。
梁溪三逸:指清初杜诏、荣涟、妙复三人。杜诏为儒者、荣涟为道士、妙复为僧人,三人皆江苏无锡人,结社隐居于当地九龙山,因此又称九龙三逸。
岭南三大家:指清初屈大均(番禺人)、陈恭尹(顺德人)、梁佩兰(南海人)三人。三人皆为岭南人,都是由明入清的遗民,拒绝与清政府合作,他们的诗歌属现实主义风格,内容上歌颂了明末抗清的斗士,揭露了清军南下的种种暴行,展现了改朝换代之际百姓的悲苦生活。
西泠十子:指清初陆圻、柴绍炳、沈谦、陈子龙、毛先舒、孙治、张纲孙、丁彭、虞黄浩、吴百朋等十人。清初十人于西湖西泠桥附近结成西泠诗社,十人便号称西泠十子。
南施北宋:指清初施闰章和宋琬二人。二人较早在清廷出仕,主要活动在顺康时期,诗名极盛,王士祯说:“康熙以来诗人,无出南施北宋之右。”
南朱北王:指清初诗人朱彝尊、王士禛二人。朱彝尊是浙江人,王士禛是山东人,二人齐名于当时,人称南朱北王。
海内八家:指清初诗人曹尔堪、宋琬、沈荃、施闰章、王士禄、王士禛、汪琬、程可则等八人。
桐城三祖:指清代方苞、刘大魁、姚鼐三人。三人皆为安徽桐城人,为桐城派早期的三位重要代表,为桐城派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姚门四杰:指梅曾亮、管同、姚莹、方东树四人。姚鼐中年弃官后,先后在扬州梅花、歙县紫阳、南京钟山等书院授课,门下弟子梅曾亮、管同、姚莹、方东树四人继承了桐城派关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济的精髓,并对桐城派的发展和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扬州八怪:扬州八怪指清代康乾年间八位画家,说法不一,较公认的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等八人。扬州八怪大多出身贫寒,生活清苦,仕途坎坷,因此书画便成为抒发心中志向的媒介,他们的书画风格异于常人,不落俗套,在世人眼里显得有些怪异,因此称作八怪。
武宁三盛:指盛谟、盛镜、盛乐兄弟三人。三人为江西武宁人,皆负不羁之才,以诗文名著一时。
江西四子:指蒋士铨、赵由仪、杨垢、汪轫四人。四人皆为江西人,同在江西名儒、武宁三盛之一的盛谟的书楼读书,且都有不凡的文学才能,诗词作品一度震惊江西诗坛。
毗陵七子:指清代洪亮吉、孙星衍、赵怀玉、黄景仁、杨伦、吕星垣、徐书受等七人。七人皆为常州(古称毗陵)人,以横溢的才华、风发的气势、不群的个性纵横文坛,名动江左,声名远播。
京江三上人:指清代释巨超、释司霈、释达瑛三人。三人分别在南京栖霞寺、镇江焦山寺、高邮万寿寺为僧,彼此往来频繁,唱和最密,并且诗学旨趣相投,诗风清新自然,灵秀蕴籍,并称于当世。
江右三大家:指清代袁枚、赵翼、蒋士铨三人。三人同为江南(江右)人,诗风相近,都主张写诗要有真感情,要有独创性,不能一味模仿前人。他们的诗不拘一格,有时喜在诗中发表议论,往往深入浅出,清新明快。
性灵派三大家:指清代袁枚、赵翼、张问陶三人。三人是性灵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诗文创作应抒写性灵,要写出诗人的个性,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在促使诗歌创作回归表现真情、个性的健康轨道,扫除写诗一味模拟古人的风气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南袁北纪:指清代袁枚与纪昀二人。袁枚是浙江钱塘人,才华出众,声名冠江南,纪昀是直隶献县人,工于诗歌,长于考据,名扬于天下。
张门三才子:指清代崔旭、梅成栋、姚元之三人。三人皆出自著名诗人张问陶门下,且称名于当时。
古风菜名意难平,都学紫薇哪能行?
最近有条热搜
引起了文字君的注意
郑州某所学校的老师整了个好活儿
在讲解「古风菜肴取名方法」时
布置作业让学生做菜
并用古风起菜名
热搜一出
炸出了一大批美食爱好者
对于从小馋到大
混迹于路边摊
和食堂黑暗料理的学生来说
这道题不难
他们将炸鸡取作凤翼
把玉米烙取作满城尽带黄金甲
将章鱼小丸子命名为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说,还真有点「信达雅」的意思
话说回来
古风菜名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
属于「色、香、味、意」中的意境
是中国菜肴的至高追求
很多餐馆便经常
以古风菜名为卖点吸引顾客
虽然古风菜名听上去高大上
但若掌握不到精髓
也会出现弄巧成拙的翻车情形
究竟古风菜名有何魔力?
今天文字君便跟大家伙儿聊一聊
▼
若是论一论
谁最会用古风取菜名的话
相信很多人的脑海里会顿时浮现
巩汉林老师在小品《打工奇遇》里
饰演的黑心老板
说起来这位黑心老板也是有才
能将凉拌萝卜
美其名曰「群英荟萃」
他的目的是妄图以古风菜名
提高菜肴的价格
为此甚至还吟唱了一段
脍炙人口的取菜名圣经
你看这道菜,群英荟萃
要您老八十,一点都不贵
过来看一看,亲口尝一尝
吃到嘴里特别的脆…
/缅怀赵丽蓉老师/
而影视剧
《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
在很多人心目中也是取菜名高手
她不仅可以让菜名
走古风路线饱含韵味
其菜肴真实的味道
更是可以九转千回,勾人心魄
比如那道好逑汤
取的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意
食材和做法
也配得上如此诗意的名字
是以将菠菜打成汤
又放上酿入雀肉的去核樱桃
还得添入鲜嫩的竹笋
如此红白绿三色辉映
才能应了樱桃小嘴、美人容颜
还有那道二十四桥明月夜
听上去不明觉厉
做法更是让人拍手称赞
原来是在火腿上挖24风格孔
孔里填入豆腐球
这样再把火腿蒸熟
待到火腿的咸鲜味钻进豆腐里
再将火腿弃掉,只吃豆腐
如此这般,豆腐看上去晶莹剔透
若水中倒映的明月
吃到嘴里却是素菜荤味
肉香与豆腐香交织在一起
仿佛交响乐团在唇齿间
奏起了绝美的乐章
只是虽然黄蓉拥有如此实力
却难能成为
世人心中取菜名的第一名
在不少围观网友的心目中
当仁不让的古风取菜名No.1
是《还珠格格》里的紫薇
要说这紫薇格格可不一般
那可是能说出
“你无情、你残酷、你无理取闹”的
金句女王
所以人家在野餐时
用「在天愿作比翼鸟」
这样的古风菜名取悦皇阿玛
自然也不足为奇
只是皇阿玛啊
瞅你这吃相
不大像是馋这个菜名
恐怕是馋这两只叫花鸡的身子?
还有更厉害的
一盘普(可)普(能)通(没)通(熟)的
炒菠菜
到了紫薇嘴里
就变成了「红嘴绿鹦哥」
这个古风菜名更有讲究了
乍看会让人感觉紫薇在玩尬的
实际这个菜名
却有着和乾隆爷相关的典故
传说乾隆爷有次到镇江微服私访
由于饥饿难忍加之上火流鼻血
不得已便到一家农户乞食
农户取了几块豆腐
搭配菠菜烧了碗汤
送给乾隆爷充饥
没曾想饥饿多时的乾隆爷
吃了个底朝天
还意犹未尽
问农户这是什么珍馐美食
农户答曰
“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
这下大家明白了吧
为啥紫薇格格胡诌一通的
古风菜名
还能博皇阿玛哈哈大笑
这才是隐藏在民间的高手啊
▼
古风菜名听上去又A又飒
高雅得一塌糊涂
但若是我们仔细分析
很容易便能发现
其中也是有套路可循的
首先就是
古风菜名
一般会有常用的专有指代名词
比如用「白玉」指代虾仁或豆腐
「翡翠」指代青菜、青豆或青椒
「芙蓉」指代蛋清
「水晶」指代肉冻
明白了这一点后
我们便可以举一反三
若是把常见食材的名字换作古语
不也有内味儿了么
好比冬瓜的古语为水芝
那么冬瓜虾仁换作古风菜名
便可以叫作「水芝白玉」
是不是瞬间就提升了N个档次
你们品,你们细品
其次,古风取菜名常用象征手法
我们可以从「青龙过江」这道菜中
学到这种手法的精髓
所谓青龙过江,听上去霸气十足
实际主要食材不过是
黄瓜或小葱
但要说饭店骗人
也找不到证据
毕竟青龙给人的直观印象
就是黄瓜和小葱都有的外貌
“青色的、长长的”
只不过是间接将青龙过江的霸气
赋予到了菜的意境中
给最朴素的菜肴
赋予最狠的名字
这便是当代中青年
必须得有的仪式感
有了「象征」这项利器
我们完全可以把糖拌西红柿
改名为「火山飘雪」
至于把黄瓜蘸酱
改名成「青龙点将」的同学
恭喜你,除了象征手法
你还会玩谐音梗了
再三,若想高阶玩转古风菜名
还得学会熟练运用
各种梗或者典故
比如「霸王别姬」这道苏北名菜
便是运用典故取菜名的代表菜肴
霸王别姬原名龙凤烩
相传是虞姬设计的龙凤宴中的主菜
其中龙即龟,凤为鸡
也就是取乌龟与雉鸡共同炖煮
到了现代
则常以鳖代替龟制作这道名馔
如此鳖与鸡音同“别姬”
与霸王别姬的典故更为贴近
再比如
大名鼎鼎的闽菜「佛跳墙」
得名原因也有典故
佛跳墙原名福寿全
其中一种说法是
相传光绪年间福建布政使周莲
使衙厨郑春发烹制此菜
宴请文人墨客
由于此菜香味浓郁,让人心醉神迷
让其中一位秀才诗兴大发
当即吟道:
“坛启荤香飘四邻
佛闻弃禅跳墙来”
从此福寿全得名佛跳墙
还有一种说法
据说唐朝高僧玄荃
在传经途中经过福州
夜宿旅店时恰好闻到隔墙人家
以「满坛香」宴奉宾客
由于香味太过诱人
最终让玄荃弃了多年的修行
跳墙而入只为一饱口福
佛跳墙便因此而得名
▼
如果说西餐在味道上
可以和中餐分庭抗礼的话
那么在取名方面
不客气地说
中式菜肴完全吊打西式菜肴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
西式菜肴取名方式
往往是地名 食材
比如英国名菜惠灵顿牛排
而在本篇文章的开头
文字君就给大家提到过
中式菜肴除了追求直观感觉上的
「色、香、味」之外
还有意境方面的追求
这里的意
有一部分就体现在菜名之中
谁再说中国人不懂浪漫
就给他们看看
我们给菜肴起的优雅名字吧
鸡丝烩鱼卷=「龙凤相会」
鱿鱼炒鸡片=「游龙戏凤」
菠菜炒番茄=「翠柳啼红」
虾仁炒鸽蛋=「花好月圆」
就问还有比咱中华同胞
更浪漫的吗?
除了用象征手法取名拔高意境
中国人凡事也都讲究个好彩头
取菜名自然亦是如此
所以我们为
白灼竹节虾取名「竹报平安」
为蟹黄西蓝花取名「锦上添花」
为清蒸鲈鱼取名「吉庆有余」
为西芹炒百合取名「百年好合」
光听听就够让人喜笑颜开得了
当然如果刻意追求噱头
只顾用古风菜名吸引顾客
而不顾饭菜品质的话
这种意境还是不要也罢
文字君还是希望
取名者能够提升创作水平
合理运用技巧、梗、还有典故
要是一再生搬硬套附庸风雅
甚至做了哄抬物价,鱼目混珠之事
那便是好事办坏
得不偿失了
来源: 字媒体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第一部汉英英汉词典对中华文化的解读
《华英字典》资料图片
马礼逊像资料图片
董晓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江苏国际法治动态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中国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研究会副会长、江苏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中西文明交流史、法律语言学、法律翻译、语言战略与规划、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研究。
汉语全方位、规模化走向世界,既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世界走进中国,也有利于增进中外彼此间的了解,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在不同文明间的沟通交往中,字典自古以来就充当着人们认知、学习异域语言文化的重要工具。《华英字典》(又译为《中国语文字典》)的编纂开始于1808年,是中国第一部汉英英汉词典,被以后汉英英汉字典编撰奉为圭臬。《华英字典》出版后,受到欧洲各界尤其是汉学界的普遍赞誉,并很快风靡欧洲大陆,日本翻译家也把它译成日文。《华英字典》还对现代汉语新词的创制和中国近代文学从文言向白话的过渡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华英字典》中,已包含许多现代汉语语词。编纂者马礼逊(1782—1834)在编纂字典时坚持学好一种民族语言必须了解与这个民族有关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哲学、政治、风俗、礼仪等方面内容的宗旨,因此整部《华英字典》富含中国历史、文化、政治、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堪称一部中西文化的百科全书。本讲座通过对字典里汉字释义的文化考察,重点探讨该字典所呈现出的中华文化的内涵及其编者的解读,彰显这部中西文化“百科全书”的风貌,从而让我们多一个观察汉语、汉字和中华文化的视角,多一个来自汉语与中华文化译介传播历史经验的借鉴。
马礼逊与《华英字典》
罗伯特·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1834)于1782年1月5日出生于英国北部的莫珀斯镇,并于1804年接受伦敦教会董事会的委任,奔赴中国进行海外传教。马礼逊前往中国的目标之一就是编纂一部中文字典,《马礼逊回忆录》中对字典的结构、编排及出版等有着较为细致的介绍:
至于《华英字典》,1815年出版了第一卷,书名是《字典》,这是马礼逊根据嘉庆十二年刊刻的《艺文备览》英译的,汉英对照。第二卷第一部在1819年出版,书名是《五车韵府》。第二卷第二部在1820年出版,附录中特别列出了中文的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古文6大类书写方法。第三卷在1822年出版,书名是《英中字典》,内容包括单字、词汇、成语和句型的中英对照,例句都有中文译文。整部《华英字典》在1823年出齐,共有六巨册,合计4595页,工程浩大,全由马礼逊一人经过13年的积累和编纂而成。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汉英英汉字典,《华英字典》收录词条四万多,《华英字典》的三卷或者说三个部分其实是相互独立的,编写体例亦各不相同。第一卷根据《艺文备览》将汉字笔画分为214个字根来编排(CHINESEANDENGLISH,ARRANGEDACCORDINGTOTHERADICALS),形成部首查字的汉英字典,书后附有字母索引,其在整个《华英字典》中所占篇幅最大,约为其总页数的五分之三。该字典的部首查字法是中国传统的辞书编纂法,而字母索引则是马礼逊的独创,体现了学习型字典的特点,大大方便了汉语学习者对该字典的使用。
字典的第二卷《五车韵府》为按汉字音序查字法排列的汉英字典(CHINESEANDENGLISH,ARRANGEDALPHABETICALLY),依照汉字音标来用英文字母排列。附录中的各种中文书写体使中英文字的比较又有所深化。这一卷的基本结构也是以已有中国著作为底本,这一底本为清朝一位陈先生的遗稿,在其学生补充、加注后,曾为《康熙字典》的编纂提供过有力的帮助。马礼逊找到这部著作后,即对之加工、调整、编辑、翻译,由此构成《五车韵府》的主体。此外,马礼逊在编纂《五车韵府》时,还参考了《康熙字典》和罗马天主教士按字母排列编著的《字母字典》(AlphabeticDictionary),并进而参阅了《分韵》《佩文韵府》《尔雅》等中国文献,从而使字典在内容和编写方法上都体现出中西文化的对照、比较和沟通。
《华英字典》的第三部为《英汉字典》于1822年在澳门出版。它采用的是英、汉对照体例,内容有单词、词组、成语、格言等,其解释和例句还有汉译。虽然在马礼逊之前已有拉丁语与汉语对照的外汉字典,但编纂英汉字典却属马礼逊首创,因而难度颇大。马礼逊自己在序言中亦坦言:“自从作者为本字典搜集词汇,已经过去十三年岁月。在此期间,不断对其增补,但是中文与英文相对应的字全部搜集起来,这样的著作对一个人来说太广泛了。即使穷尽一生,要使它完美也是不可能的。”
从整体框架来看,《华英字典》似是《康熙字典》的翻版和英文注释,但其编译和注解不仅基于《康熙字典》所引的“四书五经”等经典中的例句,更有对大量其他中国文献的参考和借用。根据马礼逊夫人的回忆,至1809年时,马礼逊为编纂《华英字典》就购买了1229册中文书籍,覆盖了中国的经典作品、天文、地理、律例、历史、宗教、解剖学和中医学等领域。在编译《华英字典》的十三年期间,马礼逊每天都在搜索词汇并对之诠释进行增补调整,其释义详尽、全面,广泛触及了中华文化的诸多层面,已远远超出解释文字本义的范围。
从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出发,我们承认《华英字典》的问世的确代表着那个时代中英外向型字典的顶尖水平,法国著名汉学家雷慕沙(MonsRemusat)称其是“拥有其他字典无可比拟之优点”的字典,它在一定程度上扫清了中英文之间的语言障碍和隔阂,使得两种文化对彼此的诠释和理解成为可能。
《华英字典》对中华文化的译介
《华英字典》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英汉外向型字典和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将中国语言文化知识更系统、更深入地传给了西方世界”,这对其后的卫三畏、麦都思、裨治文等人编撰的字典均产生重要深刻的影响,可谓“东学西渐”之始发也。纵观《华英字典》博大纷杂的文化释义,我们可粗略梳理为以下几类。
东方哲理、中国智慧
马礼逊在《华英字典》中倾洒了大量笔墨对中国的各派宗教和哲学机理进行了介绍,体现出他对中华民族思想内核的深切关注。《字典》中的第一个字“一”进行阐发时就借助了道家哲学,他先指出“天是一,地是一,道是一”,又引用了《道德经》里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例句来说明“道”作为第一位的物质原因而存在的观点,他还指出中国人眼里的“道”是一种极静或一种完全静止状态的状态,它无形可观、无迹可寻,其本质就是一种在天地分开之前就存在的最初的力量或原理。相比道家哲学,作为主流思想而普遍存在于中国各阶级社会心态中且维系着中国人道德、信念、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儒家哲学在《华英字典》中亦得到了详尽的介绍。马礼逊笔下的儒家哲学,是“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的伦理关系,是“人,仁也,仁生物也”的人本学说,是“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和“伯氏吹埙,仲氏吹篪”的礼乐和合,也是“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的教化理念。中国的传统观念历来有三教合一之说,因此马礼逊还辨析了佛陀、阿弥陀佛、三宝、三教、三门、三法、佛法无边等佛教概念。除此之外,马礼逊还对伊斯兰教等宗教的信仰和习俗进行了译介。
中华法系、法治文明
皇皇中华,泱泱大国,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历时数千载而未见中断的文明古国,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法系,摇曳闪烁着众多法律思想的光辉。《华英字典》指出,中国法律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对应官吏任免、户籍赋税、民间祭祀、军令兵籍、刑罚生杀和公共工程。在字典中,马礼逊对中国古代的刑事法律词语(如“斩罪”“滥刑”)、民事商法概念(如“合同”“婚嫁”)、诉讼审判制度(如“状师”“正法”)等内容进行了通透的译介。除了法律色彩鲜明的专业词汇,马礼逊也选择了一些较为基础的概念进行解释,例如法律本体(如“法律”“章程”)、法律的由来(如“国家之立法,所以惩不善而儆无良”)和法律的手段(如“刑具”)等,《字典》也记载了中国古代从早期“墨、劓、剕、宫、大辟”到后来“笞、杖、徒、流、死”五刑的内容和历史流变,在涉及具体每个字的解释中,又有着对刑罚过程更进一步的描述。另外在“刺”字下,字典还大致解释了西周时期的“三刺”制度,指出这是中国古代所使用的三级别案件研讨程序:“First,ofthehigherofficersofstate;second,oftheinferiorofficers;andthird,ofthepeople.”这使人对中国的司法体系,尤其是早期司法制度的民主和审慎的特性有了初步的印象和了解,这些都为西方人士了解中华法系和中国法律、法治思想提供了鲜活文本材料。
社会制度、风土人情
马礼逊在《中国大观》里指出:“一个人如果对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宗教习惯以及当地的风俗和观点不甚了解,相应地,他很难理解那个国家的语言。同时在应用那个国家的文字和语法时,就会出现错误。”因此,在编撰以西方读者为受众群体的汉语词典时,马礼逊坚持积极译介源语文化中的文史经典、地理人文和民风习俗,从而成功引领西方读者从单纯的语言学习质变为对中华文明的文化探究。《华英字典》“官”字的释义,从篇幅上看就占据了整整30个版面。字典先是从中国传统的“天官赐福”说起,介绍了官职、官府、官宦人家,介绍了文官和武官、京官和外官、大官和小官等为官的职责操守。然后便不厌其烦地梳理了自上古伏羲、共工氏、神农、黄帝、少昊始的冠名,到虞夏商周设四辅及三公,从秦及汉初至平帝,孔光由太傅迁太师,到汉东京又废,献帝初董卓任太师及卓诛又废,再到汉末的废丞相,以三公综理众务,三省合班奏事,细述了三公、三师、三少和三孤的官衔演变,以及三省六部制的最终演进、确立。洋洋洒洒数万字的释义内容包罗了中国官僚体制的设置构架和演变发展,文化含量远远超出了其摹本《康熙字典》。从制度层面看,最能选拔人才、也最令人引以为傲的还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度不仅是古人改变身份、地位和等级的有效法宝,也是古代国家录用人才最为有效的途径。《华英字典》对这一制度的介绍可谓不遗余力。如在第176页“儿”字部“元”字下,字典罗列了会元、进士、解元、举人、状元等称谓及其含义。在第746页“子”字部“学”字下,甚至有长达80个版面的相关铺叙。
马礼逊在《华英字典》中对中国人的帽子进行解释时,点明了背后的文化成分,如加冠礼以及顶戴与阶级官衔的关系;在介绍中国人的姓名时,从诸多大姓的来源、关于姓氏的书籍、中国出现姓的时间谈到法律禁止同姓结婚、每个人拥有名字的数目以及名字与人的个性的关系等。所有这一切,都使得西方读者真正读懂中国、走进每一个汉字的文化范畴成为可能。
文史经典、世俗小说
在《华英字典》中,除了被尊奉在庙堂之上的经史子集,不登大雅之堂的稗官野史也跃入了马礼逊的眼帘。无论《易经》《诗经》《书经》《孝经》,还是《礼记》《论语》《孟子》《荀子》,抑或是《左传》《史记》《汉书》《吕氏春秋》,都会在汉字释义中深浅不同地出现。有论者统计,《红楼梦》(字典译为“DreamoftheRedChamber”)里的“词汇及长句”在《华英字典》第三部《英汉字典》里出现最多。“在所引的215句文本中,有130句都出自红楼人物的对话,这些对话多为纯熟、地道的官话口语,感情充沛、句式丰富。”学者研究,在马礼逊其他相关的著述中,至少有三次提及《三国演义》。除此以外,《华英字典》在第128页“人”字部“倚”字下,也出现了“曹操依(倚)仗军(兵)威,决不肯和”;第479页“土”字部“在”字下,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223页“刂”字部“刎”字下,有“(貂蝉)妾宁死不辱,遂掣壁间宝剑欲自刎”等,都是源于《三国演义》的释句。第18页“一”字部“不”字下,还解释了出自《水浒传》的成语“不三不四”,《西游记》的“(你)不看僧(金)面看佛面”也引用,但未点明出处。另外,《大明英烈传》《玉娇梨》《明珠》《好逑传》《英云梦传》《五虎平南》《快心编传奇》等小说都被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引用。
天文地理、风俗民情
整部《华英字典》也译介了中国浩瀚多姿的天文地理,乃至博大精深的医药养生等知识。如在第56页“亠”字部“京”字下,字典在释义中介绍了“京都”“京师”,指出“天子所居曰京师”,“京,大也;师,众也”。北京是“目前中国的首都,通常被写作Peking”,而南京“是原先的首都”。在同一页的“亭”字下,字典还介绍了花园的亭子、八角凉亭,介绍了亭台楼阁的建筑和造型特点。在第512页“土”字部“堂”字下,字典图文并茂、极其详尽地描摹了中国古代帝王所建造的最神圣的建筑物“明堂”的建筑格局及功能效用,并且梳理了传说中“明堂”称谓的历史变革。此外,马礼逊还不忘突出中国民间文化传统,介绍了作为社会联系纽带的“明伦堂”、读书求知的“学堂”、主持正义的“大堂”“左堂”“右堂”以及“官府坐堂”,自然还宣扬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一大民情就是“谦逊”,语言上的谦逊便体现在“谦辞”“敬辞”的大量使用上。《字典》第17页“一”字部“下”字下,他指出“在下”是自谦的说法——“在下之下对上之称”,并说明“陛下”“阁下”“足下”的区别。与谦称自己相对的,是对对方的敬称,比如“内人”是称自己的妻子,而“尊夫人”则是对对方妻子的尊称。再拿风俗来说,“一乡有一乡之俗,一国有一国之俗……所以入国而必问俗也”,通过谦辞和敬辞能窥得中国世风世俗的冰山一角。明白中国的风俗习惯,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字典在很多汉字释例中,都不失时机地介绍了中国丰富多样的社会民情、风俗习惯乃至律令规矩。例如,在第303页“十”字部“卑”字下,介绍了“右重左卑”“天尊地卑”的传统认知标准;第337页“又”字根下,引唐代柳宗元的诗句“入郡腰常(恒)折,逢人手尽叉”,描述古人见面的行礼方式;作为外国人的马礼逊尤其没忘强调“将酒劝人并非恶意”(第337页)的酒桌文化。此外,中国各类警句妙语、俗话俚语,甚至对于街巷骂架、脏话滥语在《华英字典》里也有着生动的反映和引述。除了介绍常规字典里大多会摘录的如“朝三暮四”“三五成群”“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命世之才”“牡丹虽好,终须绿叶扶持”等长短不一的成语和典故外,马礼逊自开篇就罗列了诸如“好语似珠穿”“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总之,君子身可小可大,丈夫志能屈能伸”“好事不出门,恶事传(行)千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自古道,父债子还”“冤有头,债有主”等警句俗语。骂人的脏话滥调也得到了马礼逊的关注,如第188页“八”字下,他还专门介绍了“王八蛋”等词语的语义和用法。
为西方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
马礼逊在字典编纂中融入了两个值得借鉴的理念:中外文化比较和中华文化传播;通过对中华文化的介绍来吸引更多的人学习汉语。这样的编纂理念不仅在当时是超前的、先进的,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华英字典》中所呈现出的汉字、汉语和中华文化融为一体的编纂模式和编纂理念,特别是对中华文化的广泛而颇具匠心的融入,不仅在当时是一种创新,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汉字、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大门,即使在当今的辞书编纂中仍然堪称一种范式,特别是跟海内外一些学习型字典“就文字说文字”“就语言说语言”的做法相比,就更不难看出《华英字典》的独特价值。
19世纪的许多学者特别是“社会进化论者”,把进化等同于进步,排列人类的种群与文化类型,并且把白种欧洲人排在最顶端,把他们征服的殖民地排在最低端。“语言优劣论”这一错误的思想在19世纪极为盛行,但马礼逊毫不犹豫地批评道:“将来有一天当有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汉语时,汉语的优点和缺点也会受到公正的评价。至今为止欧洲的汉语崇拜者和轻视者都忽视了汉字,结果他们没有给予汉字一个正确的评价。”在字典序言中,马礼逊从汉字起源、仓颉造字、汉字结绳记事说、六书等说起,介绍汉字的性质;马礼逊抓住汉字的本质属性,突出汉字的表意性质,并建议西方学习者学习汉字时,应遵循汉字规律,能够透过每一个汉字,了解它的由来,便于后期的记忆学习。马礼逊《华英字典》第二部《五车韵府》第二卷还为读者梳理汉字五体演变,包括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此外,马礼逊赞扬了汉字对中华民族统一的贡献,他认为是汉字让中国统一,而欧洲的拉丁文字使得欧洲分成几个国家。他如是写道:“拉丁文字因时代发音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它的拼音,与之相比,汉字显得固定不变。也许汉字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的统一是有贡献的。如果中华帝国的所有方言都用拉丁字母来表示的话,书写语言之间就会像欧洲的一些国家一样出现差异。表现思维的书写语言区别于口语,这不正是语言不受时代变化影响的一大优点吗?”
从内容上看,《华英字典》富含对中国各派宗教哲学、神话传说、风俗礼仪、历史名人、音乐戏剧及天文学的介绍,以及对中国学校教育及科举制度的评价,堪称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作为世界上出版的首部双语字典,《华英字典》的编纂规模和独创性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华英字典》全面记录了中国近代以来中英两种语言初次大规模接触后产生的外来词语,这些词语对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有着重要的意义,为西方人学习中国语言文字,了解中国政治、文化、历史、教育、宗教、风俗习惯等提供了便利;《华英字典》中包含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包括中国经典诗文、白话小说、格言、谚语、俗语等,对其译介,马礼逊费尽心思。如对儒家经典术语的翻译,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及直译、意译、音译、仿译等多种翻译手段,更好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文化成功地传递到西方国家。例如马礼逊对成语的译介,马礼逊往往采取直译加注的办法,如“一面之词”(Oneface'sdeclaration)、“七手八脚”(sevenhandsandeightfeet);通过直译的方法,更好地保持原文内容,让西方读者先了解每个汉字的字面意义,之后通过注释解释成语的深层含义,从而更好地传递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如“一面之词”解释为denoteswhatisaffirmedononesideofthequestionnotyetfullyexaminedinto;“七手八脚”解释为expresstheconfusioncausedbytoomanypersons,beingengagedaboutathing.
此外,《华英字典》中收录了大量经典文献用例,如《论语》《孟子》《左传》《红楼梦》等,对“君子、礼、仁”等传统儒家文化词的译介,马氏往往采用音译加注的办法,如“君子”,音译为Keun-tsze,再对其文化内涵加以解释goodman,honorableman,wiseman。再如“仁”,音译为Jin,再加注进行补充perfectlyvirtuous和benevolent,音译儒学术语能够更好地凸显该术语的文化异质性,加注法对音译进一步注释、补充对译词,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达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对中国传统特有的文化词,《华英字典》的释义往往更具有综合百科的性质。如“卦”是中国文化特有词,马氏对其释义首先给出了“卦”的词性,动词或名词的用法、占卦的方法、伏羲创造八卦、八个卦象及方位,并用八卦的插图加以阐述,插图的使用使表述更有效、更直观。之后,马氏另起一段介绍宋代周氏对“卦”的阐释理论。第三段提到“卦”的通假义:卦之言为挂也,挂万象于上也。需要注意的是,马礼逊在释义“卦”的时候,提到了宋周敦颐的阐释,周敦颐是宋明理学大家,马礼逊能够参照周敦颐的书来诠释“卦”,颇有见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对中国文化词百科书式的详尽诠释,使得《华英字典》自出版后,就广受西方读者的欢迎,也将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地传播到西方。
同时,这部字典对近代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所保留的西方人对中国语言、文化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语言实证,弥补了我国近代汉语研究的缺陷。
最后,《华英字典》还激起了早期中国官员了解西方世界的兴趣。林则徐在1839年南下广州查禁鸦片时,特地向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ColemanBridgman,1801年-1861年)索要了一本《华英字典》的完整本。
马礼逊是比较系统地将中国文化经典翻译成英文的第一位西人。马礼逊认为,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创造的文化遗产远非欧洲哪一个国家能比拟。翻译中国文化经典将有助于西方更好地了解中国。马礼逊在华期间,还从事了编写书籍、创办报刊等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活动。马礼逊在华25年,总共发表了21本英文书,其中14篇与中国语言、文化和历史有关。1812年,马礼逊翻译的《中国文学经典汇集》,包括《三字经》(TheThree-CharacterClassic),《大学》(TheGreatScience),《三教源流》(AccountofFOE)以及《太上老君》(AccountoftheSectTAO-SZU)等在伦敦首次出版。
结语
马礼逊来华的19世纪初期,是中西文明交流的低谷时期。由于缺乏对中国这一神秘东方古国的接触和了解,当时的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语言、文化、形象等的认识实际是狭隘且充满偏见的,甚至可以说是“充斥着民族主义或者欧洲情绪”的傲慢之见。马礼逊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努力,虽然具有明确的为殖民势力服务的初衷,但对《华英字典》的译介行为,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华文化的对外输出、增进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正确认识、推动异域文化对我国文化的接受认可并重塑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来源:光明日报
不会做菜?会起菜名更重要!
不久前的B20峰会上,20国工商界代表齐聚一堂,工作之余,还共同出席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晚宴。晚宴的菜单不是啥秘密,很快就在网络上流传,网友们齐呼“菜名亮了”——千秋盛世、名扬天下、众志成城、八方宾客、共谋发展……其实“名扬天下”就是“新派叫花鸡”,“众志成城”就是“杭州笋干卷”,“千秋盛世”则是孜然烤羊排。
在中国,真是处处皆文化!同样都是吃,有人却是有文化地吃。本文为快速提高厨艺指南——就算你仍然不会做菜,但可以起个高段位的菜名。“珍珠翡翠白玉汤”,显然甩“白菜炖豆腐”好几条街。
就怕吃货有文化
《射雕英雄传》第十二回《亢龙有悔》中,黄蓉为了让洪七公教郭靖武功,投其所好,做了几道菜给他吃。
菜很简单:一碗是炙牛肉条,只不过香气浓郁,尚不见有何特异;另一碗却是碧绿的清汤中浮着数十颗殷红的樱桃,又飘着七八片粉红色的花瓣,底下衬着嫩笋丁子。虽然是丐帮出身,但洪七公在吃上是见过世面的。洪七公道:“肉只五种,但猪羊混咬是一般滋味,獐牛同嚼又是一般滋味,一共有几般变化,我可算不出了。”黄蓉微笑道:“若是次序的变化不计,那么只有二十五变,合五五梅花之数,又因肉条形如笛子,因此这道菜有个名目,叫做‘玉笛谁家听落梅’。这‘谁家’两字,也有考人一考的意思。”
洪七公大叫:“了不起!”也不知是赞这道菜的名目,还是赞自己辨味的本领。而那碗樱桃汤,用的原料有樱桃、竹笋丁儿、荷叶、斑鸠。黄蓉道:“《诗经》第一篇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以这汤叫做‘好逑汤’。”
当晚,黄蓉又为洪七公做了一碟蒸豆腐:那豆腐却是非同小可,先把一只火腿剖开,挖了廿四个圆孔,将豆腐削成廿四个小球分别放入孔内,扎住火腿再蒸,等到蒸熟,火腿的鲜味已全到了豆腐之中,火腿却弃去不食。洪七公一尝,自然大为倾倒。这味蒸豆腐也有个唐诗的名目,叫做“二十四桥明月夜”。
——有金庸迷说,金庸作品中自己最服的就是这一章,看了一遍又一遍,都能背诵下来!
《还珠格格》第一部第16集中,乾隆和一帮妙龄青年体验生活野外聚餐。饱读诗书的紫薇兴致盎然地解释:这两盘来路不明的野菜,分别为“燕草如碧丝”和“秦桑低绿枝”;这盘野草 豆腐是“漠漠水田飞白鹭”;这盘野草 鸡蛋,则是“阴阴夏木转黄鹂”……
所以说,遇到紫薇这样的好姑娘,一定要娶她,就算天天吃野菜,也能让你有皇宫御膳的感觉!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名不厌雅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历来讲究吃,即便主张饮食简朴的孔老夫子,也同时追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还有“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等等讲究。
千百年来的传承中,除了制作上的精、细以外,名称的高雅也逐渐成为文人士族阶层在饮食上的追求。
关于菜名文化,宋朝一位叫林洪的文人提供了一本“菜名装腔指南”(原书名叫《山家清供》)。书中收录以山野所产的寻常蔬菜、水果、鸡鸭鱼虾等为原料的食品,记其名称、用料、烹制方法。菜是平常的菜,但大部分菜名都叫人不明觉厉。“格调满满,最适合在文艺青年饭局中秒杀对方。”
沆瀣浆,萝卜和甘蔗切块同煮。此处“沆瀣”似乎不作贬义,而应该是“清露”“蔗浆”的意思。
通神饼,就是姜饼。命名原因:朱氏《论语注》云“姜通神明”,故名之。
忘忧齑,是酱黄花菜。黄花菜的近亲萱草,别名“忘忧草”,嵇康有诗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
槐叶淘,今天的冷面。青槐叶捣汁和面,做成细面条。这种冷面,清香而又爽口。杜甫盛赞此品“经齿冷于雪”,并说“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
“拨霞供”,即涮兔肉;“金玉羹”,真身是山药煮栗子;“雪霁羹”,芙蓉花煮豆腐;“蓝田玉”,蒸瓠子……
厨师给菜肴命名,也有点像作家撰文著书时命题一样,深思熟虑,关键是要能唬住人!《武林外传》中,御厨做了一碗蛋炒饭,叫“金玉满堂结良缘”。还给红烧狮子头叫“吉祥如意团圆球”,听着就高端大气!
传统的中式名菜,有以数字命名的,如一品天香、二度梅开、三色龙凤、四宝锦绣……有蕴含轶闻掌故的,如霸王别姬、一掌定山河、孔雀东南飞等;更少不了吉祥如意的,如花好月圆、龙凤呈祥、碧血丹心、步步登高等等。
去年10月到今年1月,故宫博物院在为庆祝成立90周年举办的《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上,展出了一份《乾隆六年皇太后五旬万寿食谱》。我们来感受一下这份食谱:
主食是天上碧桃、海鹤云盘、琼树金膏、云蒸霞蔚……菜肴有麟游凤舞、瑞协丹山、斑龙紫玉、日升月恒……
不得不说,皇族的世界一般人果然不懂!
其实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夸张一百倍的菜名,与其说是虚张声势,不如看做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
有人说中国饮食文化最大音希声、朴实无华者,就是一碗阳春面。这种没有任何菜肴、只有清汤的穷人面,却被赋予为“阳春”这样一个既欣欣向荣又充满希望生机的小清新名字,是最好的饮食名称!
也有人表示,如果给“阳春面”配个下联,非“芙蓉汤”莫属——只是一碗普通的鸡蛋汤,却有芙蓉这等写实又写意的名称,平淡中见雅致,深得中国饮食命名的精髓。
有一篇名为《牡丹花水》的散文,写甘肃戈壁上,你随便到一户人家做客,人家都会把你奉为上宾,用“牡丹花水”沏茶来款待你……
作者起初不知道牡丹花水是一种怎样的高级水,还猜测或许类似妙玉沏茶用的“梅花雪水”:“说不定就是采的牡丹花瓣上的露水雨水呢。”
而其实,“牡丹花水”就是西北的老百姓对普通开水的叫法。“因为沸腾的水,中心的位置,那翻滚着的部分,特别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花。”
大西北的生活,水无疑是非常珍贵的资源。人们就用这么一个美好的名称,展示了对生活的珍惜热爱与期待!
所以,下次再在食堂打半份鱼香肉丝,不妨默念这是一盘“特调微辣酸甜汁焗猪柳伴长葱”,麻婆豆腐不是普通的豆腐,而是“麻辣黑胡椒精腌碎肉炖白玉豆腐”,然后再来一份榨菜蛋汤,哦不,是“鲜白玉子配腌制小甜菜浓汤 ”。
这样简易快速提高生活段位的秘笈,实在是居家旅行、展示品位、平淡中见奢华之必备!
用诗词喂大的孩子,人生必定不会平凡
—回复『 早安 』,迎来一天好心情—
◆ ◆ ◆
曾在电台上,听到一个很感人的故事:
有一对双胞胎兄弟,潘一弦、潘一柱,名字乍听起来,非常滑稽。但大家后来才知道,他们的妈妈在生他们的时候,难产去世了。妈妈的名字,叫周华年。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大概是对心爱的人,最深切的思念了吧!
大概也只有中国的诗词,能把这样一个略带伤感的故事,诠释得那么唯美感人、意蕴悠长……
中国的古典文学是必读经典,唐诗、宋词、诗经......读诗书里除了藏着感人肺腑的故事,穿越时光的文化底蕴还能沉淀气质涵养。
多读诗词,不仅仅是滋养孩子的内涵、格调这么简单,因为从这两年的语文教材改革来看,不读诗的孩子,今后可能连试卷都做不完!
按照部编本的要求,一年级到六年级语文教材,需要掌握的古诗词扩充到了128首,增幅87%; 初高中必备篇目也在不断扩充。
今天,推荐大家套国学启蒙经典——《画说国学·诗韵童年》赠价值45元字帖3本,包含《唐诗》《宋词》《诗经》《声律启蒙》4册,既是中小学必学内容,也是教育界公认的最适合学前、小学孩子的国学读物!
-01-
大字、注音版
孩子独立阅读,家长指导方便
180首唐诗,150首宋词,70篇诗经,80篇声律启蒙,几乎完全涵盖了课标要求。
大字、注音,注释非常详细,通俗易懂,方便孩子独立阅读;近2000幅原汁原味选自古代的插画,培养孩子优雅大气的审美。
“此地别燕丹”中的“燕”,作地名、姓氏的时候都是读一声的,音同“烟”。要是没拼音,多少孩子都错读成了“燕子”的“燕”?
《关雎》中的“君子好逑”,也是初学国学的孩子,极易读错的一句。“好逑”[hǎo qiú],“好对象”的意思,君子佳偶。
-02-
译文优美传神,朗朗上口
注释详尽细致,一目了然
市面上很多给孩子用的古诗文书籍,译文往往翻译得非常直白、刻板,没有语言美感,甚至语句都不通顺,孩子理解起来很费力。
《画说国学·诗韵童年》的译文部分也很有意思,不是直白、刻板,而是押韵、趣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翻译成“水鸟雎鸠关关唱,在那河中小洲上”。关键元素一字不差,而且在韵律上跟原文高度一致。
“急忙洗净贴身衣,然后再洗外罩褂。管他洗啥不洗啥,立刻回家看爹妈”……
读着白话译文,好懂又顺嘴,太有意思了!
-03-
700多首诗词古文,
覆盖课标要求,拓展孩子兴趣
180首唐诗,180首宋词,180篇诗经,180篇声律启蒙,几乎完全覆盖了课标要求,而且还有课本之外的拓展,不论是作为积累还是孩子日常的作文素材,都非常合适!
比如课本里有的《望岳远怀》《咏柳》《过故人庄》等,全部收录......
-04-
几千幅古风古韵水墨画
张张精美,直观感受诗词魅力
市面上很多儿童诗集的插画,美则美矣,却跟诗词的内容没有多少联系。
比如课本中的很多插图,就好像光有“好看的皮囊”,却没有“有趣的灵魂”。
课本中的插图
↓↓↓
而这套《诗韵童年》拿在手里,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美!
每一幅插画,都是古风古韵的名人水墨,既跟诗词意境契合,也再现了诗词的内容细节。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05-
独立精美套装
散发翰墨书香,贴心赠礼
《诗韵童年》带有独立精美的包装盒,设计上意境幽美、简约大气,非常适合收藏,也可以当作礼物送给朋友家的孩子。
封面用纸是高档铜版纸,亚光覆膜、印花工艺,手感温润柔和,很有质感。
内文采用高级轻型纸,不反光,可以保护孩子的眼睛,阅读起来也很舒服。
原价176.2/套,现购买只需96/套(全4册),还免费赠送价值45元的精美字帖,人人有份!
《常用汉字8105字》、《唐诗300首》、《宋词300首》
—— 分册展示 ——
为了让大家更加细致地了解这套书,分册介绍来了!
《唐诗》
唐诗,有的吟咏山川田园,有的描写边塞将士,有的记叙民间疾苦……犹如一面镜子,让孩子们一窥当时的社会生活。
《宋词》
宋词,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名”。标志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直到今天,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诗经》
诗经,中国文学的总源头,几千年过去了,仍在流传。有人统计过出自《诗经》的成语,达300 多个。
诗经,也是孩子取名必翻的书:琼瑶、屠呦呦、王国维、林徽因……名取字均出于《诗经》。
《声律启蒙》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在古代,幼童入私塾,便读《声律启蒙》,这是儿童习诗、作对的启蒙读物。音韵协调,朗朗上口,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两千多年来薪火相传,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
从小读古诗的孩子早就赢在了起跑线
《画说国学·诗韵童年》共4册
赠价值45元3册字帖
限时抢购:96元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商城,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