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爱与欲望之学院(九部校园大尺度青春喜剧片,每一部都能让你乐开花)

导读 爱与欲望之学院文章列表:1、九部校园大尺度青春喜剧片,每一部都能让你乐开花2、美国"嫖客学校":为了减少嫖娼,他们把男人抓去接受教育3、反脆弱养育:为了孩子着想,父母要

爱与欲望之学院文章列表:

爱与欲望之学院(九部校园大尺度青春喜剧片,每一部都能让你乐开花)

九部校园大尺度青春喜剧片,每一部都能让你乐开花

第一部《贱女孩》豆瓣评分7.0分

《贱女孩》是一部在2004年上映的校园青春电影,马克·沃特斯执导,林赛·罗韩、瑞秋·麦克亚当斯、蒂姆·麦道斯、安娜·盖斯泰主演

该片改编自萝瑟琳·魏斯曼撰写的非虚构小说《女王蜂与跟屁虫》,讲述了女主人公凯蒂在15岁的这一年,随父母搬到伊利诺斯州,开始了她人生第一次校园生活的故事。林赛·罗韩年轻时候真是漂亮,这时候正是颜值巅峰。

第二部《混合宿舍》豆瓣评分6.2分

《混合宿舍》是由大卫·希伦布兰德和 斯科特·希伦布兰德执导的喜剧片,由塔缇娜·阿里、波蒂·布丽丝等主演,于2003年上映。

这部喜剧发生在圣节前夕一个大学的混合宿舍中,一前一后来了两个都叫多米妮克的女人,一个是某一学生为了让自己的哥哥在圣诞节夜“失身”而招来的妓女,一个却是来自法国的只会说一点英语的国际交换生。搞笑的大学生活从此开始!

第三部《非常男女》豆瓣评分5.9分

《非常男女》该片由乔尔·加兰执导,克里斯·埃文斯、凯乐·利、杰米·普莱斯利、艾瑞克·克里斯蒂安·奥森、米娅·科施娜等主演,于2001年12月在美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学校里最受欢迎的足球队长杰克,为了赢得赌局,对不修边幅的怪胎女孩洁妮狂追不舍的故事,主演是年轻时期的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爆笑校园喜剧。

第四部《足球尤物》豆瓣评分7.4分

《足球尤物》是2006年梦工厂出品的一部青春爱情片,由安迪·菲克曼执导,查宁·塔图姆、阿曼达·贝尼斯、劳拉·莱姆希和罗伯特·霍夫曼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6年3月在美国上映。

该片讲述高中生薇欧拉有个特殊身份──女子足球校队主力健将。为了继续踢足球,她趁着双胞胎哥哥塞巴斯蒂安出国,女扮男装冒充塞巴斯蒂安,前往他的新寄宿学校,加入足球校队。查宁·塔图姆刚刚主演的子弹列车也非常不错!

第五部《邻家女优》豆瓣评分6.7分

《邻家女优》是由卢克·格林菲德执导,伊丽莎·库斯伯特、埃米尔·赫斯基、蒂莫西·奥利芬特主演的爱情喜剧片,于2004年3月在美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高中生马修爱上了面貌身材姣好的邻家女孩,不料却发现她曾经是成人片女星的故事。

第六部《青春大反抗》豆瓣评分6.4分

《青春大反抗》是由帝门影业公司发行的喜剧片,由米古尔·阿塔执导,迈克尔·塞拉、波茜娅·道布尔戴等主演,于2010年1月在美国上映。

影片改编自C·D·佩恩的同名小说, 讲述了正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尼克在遇到漂亮女孩桑德斯后情窦初开的故事

第七部《美国派》豆瓣评分7.4分

《美国派》是美国环球影业出品,由克里斯·韦兹、保罗·韦兹执导,贾森·比格斯、托马斯·伊恩·尼古拉斯等人主演的喜剧片,于1999年9月在美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四个高中男生为了摆脱处男之身所做的各种努力的故事.美国校园喜剧的开山之作,续作一大堆.

第八部《我的狂野欲望》豆瓣评分5.1分

《我的狂野欲望》上映于2003年的喜剧片,汤姆·阿诺德、参加林·沙烨演出。

迪肯、汤姆、麦克斯三名高中生,萌动的青春总爱产生对性的幻想,并且“不择手段”收集关于异性的东西,再对性产生幻想的同时也积极的以自己的方式解决“内需”并且搞笑连篇,究竟着几个懵懂少年会如何面对这烈火焚身的局面呢

第九部《大学新生》豆瓣评分6.7分

《大学新生》是由美国环球影业发行的喜剧影片。该片由乔·努斯鲍姆执导,阿曼达·贝尼斯、马特·朗、萨拉·帕克斯顿等主演,于2007年9月在美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在南大西洋大学的一年级新生西尼·怀特感到失望时,学校里的一个由七个人组成的乐队出现在了西尼的生活中,与他们的交往让西尼重新找到了归属感和自信

喜欢的加个关注。

美国"嫖客学校":为了减少嫖娼,他们把男人抓去接受教育

午后,在德克萨斯州布拉索斯县,
化名叫费尔南多的男人挂着紧张兮兮的笑容,来到一家汽车旅馆前。

他相信这会是销魂又难忘的一天。

不久前,他在手机上找到一个挺漂亮的女人,对方表示能提供性服务。
那女人要的价钱不高,费尔南多很愉快地把钱转了过去。

约定的时间到了,费尔南多敲响旅馆的客房。

房门打开,一个穿着牛仔裤、妆容有点古怪的女人笑着打招呼,让他进来。

费尔南多踏入了一只脚,还没走两步,几个警察瞬间从厕所和房门后冲出来,有人用枪对准他,还有人给他戴手铐。

这确实很难忘,但绝对不销魂,费尔南多直接吓尿,工作裤都湿了。

在美国,除了内华达州的10个县外,性交易是违法的。

费尔南多属于犯下性犯罪中的轻罪,他的照片、名字和罪行会登上当地的晚间新闻,周围的邻居朋友会知道,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也会知道。

一个男警官告诉他,之前在手机上和他聊骚的是自己,那名性工作者也是女警察假扮的。

现在,他必须接受法律的惩罚,重新做人,但在回归社会前,他需要上一个学校。

“你需要去上约翰学校(John School),这是面向初次召妓的男人的强制性学习计划。”

约翰学校,更直白地翻译是“嫖客学校”,
它在美国有58所,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在美国俚语中,嫖客被称为“约翰”,妓女被称为“简”。

多年来,美国打击性产业都是从“简”下手,但上世纪90年代,旧金山市检察官发现这完全没有用。

那时,旧金山的街头卖淫现象非常严重,给市民的观感很差。性交易也会导致毒品滥用和斗殴事件增加,街上满是用过的避孕套、针头和空酒瓶,环境堪称恶劣。

市民们多次向警方反应,警方虽能轻松抓住性工作者,但不能阻止她们卖淫。

一方面,是被捕后要支付高额罚款,很多性工作者并无法获得其他收入来源,这笔钱只能靠继续卖淫赚到;

另一方面,她们的犯罪记录也会影响她们找其他工作,多次被拒后,只好重回老本行。

于是,1995年,旧金山政府选择改造嫖客。

检察官办公室、警察局和NGO组织启动一个计划,叫“初犯嫖娼计划”,也就是后来的“约翰学校”,专门把嫖客们逮去上课。

这个课程分为六大部分,分别是“嫖妓法律与街头真相”、“健康教育”、“卖淫对妓女的影响”、“拉皮条、召妓与人口贩卖”、“嫖娼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性瘾症”。

课堂上,政府把医学专家、心理学家、警察和前性工作者请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告诉他们嫖娼有多么恶劣,对女性的伤害有多么大。

约翰学校有的是一天制的,一次上8小时;有的是一周上一次,上满8周。
美国很多州规定,初次被捕的嫖客可以靠上课免坐牢,在有些州,上课和坐牢同时都有。

在外人眼里,约翰学校是很不错的教育,

但对嫖客们来说,上课更多是对他们的公开羞辱,是一种折磨。

《卫报》记者艾丽·哈迪(Elle Hardy)目睹了费尔南多的被捕,也去约翰学校旁听了几节课。

她去的学校位于德州韦科市的教堂地下室,这所学校由非营利机构“耶稣说爱”经营,有比较浓厚的宗教氛围。

“课堂上坐着11个被捕的嫖客,他们小心躲避彼此的眼睛,把脸埋在棒球帽下。他们更小心地躲避着站在他们面前的男人的眼睛。” 哈迪写道。

面前的男人就是讲师,他非常严厉,如果有嫖客醉酒或迟到,会直接把他踢出学校。
被踢出学校意味着,嫖客们要再交525美元的学费(各个学校的收费不同,有的免费,有的要1500美元),因为上学是强制性的。

讲师照着PPT念内容,但上课的大部分时间,是他让嫖客们讲述自己嫖妓和被捕的过程。

一个化名叫坦纳的24岁男生,轮到自己时垂着眼睛,说自己只是想找一个女人聊聊天。

“我只是想找一个女人,但出现的是两个男人,他们没有亮明警察身份,没有视频和音频监控。我觉得这有点不合规。”

坦纳抱怨自己的被捕照片出现在脸书上:“每个人都看到我的照片,每个人。”

讲师喊道,他不关心他们的脸,他关心的是受害的女人。

“羞耻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这个项目。被定罪的嫖客们很可能失去工作和家庭,不敢在法庭上抗争,也难以承担上学成本。”哈迪写道。

“同时,他们中的很多人无时无刻不被审判。因为他们的名字和照片已经上了晚间新闻,他们耻辱的故事也将在网上永久存在。”

这种批判在媒体中不少见,人们指责约翰学校是羞辱人和敛财的手段,实际无法降低嫖娼率,也不能提高性工作者的生活质量。

更关键的是,约翰学校对性工作者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太落后,“他们拒绝聆听性工作者自己的声音,而是将她们描绘为被动的受害者”。

有些性工作者支持这种说法,比如卡洛·利(Carol Leigh),她从70年代起呼吁性工作合法化,认为性工作不应被特殊对待。

在她眼里,让嫖客们上约翰学校是毫无意义的,听几小时的课不会改变什么。那笔高昂的学费更是对有色人种的惩罚,因为大部分被押去上课的是拉丁裔和非裔。

“我认为客户们确实应该受一些教育,但不是在惩罚的背景下。” 卡洛·利说。

也有很多性工作者认为,约翰学校非常好,

因为无论在哪个国家,大部分性工作者的入行原因都是经济所迫,很少有人真的喜欢干这行。

穷苦的女人们为了养活自己,从事性交易,因为缺少教育,赚到钱后也很难转行。

但约翰学校收的学费有很大一部分是给性工作者用的,这些钱能帮助她们学习新技能、上学和搬家,在年纪渐大后,也能有安稳的生活。

前性工作者克莉丝朵·库伯(Crystal Cooper)就很支持约翰学校,多次在学校讲课。

18岁起,她在波特兰提供性服务,虽然收入不少,但内心十分痛苦,街头生活剥夺了她的青春时光,也损害人际关系。

“我们在内心深处已经死亡,是彻底的绝望和迷失。” 她对将台下的嫖客们说,“而这正是你们这帮人造成的。”

2011年的统计显示,76%的嫖客学员有工作,66%的人已婚,还有孩子。

多轮反嫖娼课堂后,效果还是有的。
前东北大学的刑事司法教授迈克尔·夏夫利(Micheal Shively)对比约翰学校开校前10年和后10年的逮捕记录,发现有了学校后,旧金山的嫖客逮捕量减少40%。

过去这些年,美国的这套模式也传到英国、加拿大和韩国,到处都是嫖客被抓去上课。

但原始的欲望总是强烈的,在奥克兰市,为了应对约翰学校的激增,有人创建了一个叫“性工作爱好者教育培训学校”,也叫“嫖客甜蜜学校”(S.W.E.E.T. School for Johns)。

匿名的创始人说,这所学校是为想在内华达州找妓女的男人们开办的,学校能教男人们如何找人和进行安全的性行为。

内华达州虽然性交易合法,但加州的奥克兰并不是,在警察的眼皮子底下开这种学校,也是够胆。

关于约翰学校到底好不好,不同人有不同看法,
但总的来说,一个教育嫖客、给性工作者提供经济支持的机构,看不出有什么坏处……

反脆弱养育:为了孩子着想,父母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

今天我们的评审书目——《反脆弱养育》,来自美国作家玛德琳·莱文。

为什么生活变好了,孩子却很脆弱?《反脆弱养育》关注对孩子过度保护带来的教育问题:只有勇于面对脆弱,才能建立强大、乐观的自我。作者玛德琳·莱文是执业30年心理咨询师,是美国从学前班到高中的心理顾问。《反脆弱养育》2008年首次上市连续霸榜美国亚马逊30周,已授权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13年至今仍长踞美国亚马逊儿童心理类图书排行榜TOP50。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我们将不间断地为大家送上最新鲜的阅读体验。书评君期待,在这个新栏目下,向所有人提供关于阅读的优质评价,也同新的优秀“书评人”共同成长。

The Jury of Books

评审团

本期书目

《反脆弱养育》

作者:玛德琳·莱文

译者:余欲弟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4月

作者简介:

玛德琳·莱文,美国专业临床心理医师、亲子教育专家,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和心理咨询长达30多年,多年来一直是全国各地从学前班到高中、公立和私立学校的顾问。她的教育专著《教好你的孩子》荣登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20周之久。

玛德琳·莱文博士认为优渥的家庭环境并不能确保孩子拥有健康的情绪、良好的成绩和独立自主的能力,父母用心的陪伴,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交流才是孩子拥有健康自我和阳光性格的基本保证。她的另外一部著作《给孩子软实力》出版后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父母欢迎。

评审员

001 candy_shuya

理性面对文化和社会中的挑战

2022年6月7日上午九点,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而至,想着自己距离高考还有2192天的女儿,我的心居然开始剧烈地跳动起来。低下头,我看了看腰封上印有“父母应该抵抗‘成功焦虑’,培养孩子强大、乐观的自我”的《反脆弱养育》这本书,我颇有些无奈地自嘲“还真是知易行难啊”。

《反脆弱养育》的作者是美国的玛德琳·莱文博士,她既是一位临床心理医师,也是一位亲子教育专家,专门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和心理咨询长达三十多年,在《反脆弱养育》一书中我们看到大量“空虚的”“焦虑的”青少年的个案,就来源于玛德琳·莱文博士心理咨询中形形色色的案例。

书的第一部分,玛德琳·莱文博士直接抛出了“为什么生活更好了,孩子却不快乐”的问题。书中用加黑的字体写下了这么一句话:由于外在饱受溺爱、呵护、压力,以及无微不至的管理,我的小病人反而在不知不觉中被剥夺了内在成长的机会。父母们为了“确保”孩子表现出色,往往对孩子进行干预——可怕的是这些干预常常会揠苗助长,让孩子在溺爱、呵护中无法发展童年及青春期最重要的任务——发展自我的意识,同时,还让孩子感受到“成就的压力”,而在我看来最可怕的莫过与由此造成的孩子与父母的疏离。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孩子需要父母温暖的接纳,需要父母有界限的爱,需要父母持续的关注,而作为父母,需要的是永远相信孩子是向善、向上的,需要的是真正看见孩子、接纳孩子。

在书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玛德琳·莱文博士给出了基于亲子教育大规律之下如何进行亲子教育的“小方法”,这些“小方法”操作性很强,把二到十七岁孩子的认知发展、社会发展和教养策略都做了简明而具体的介绍。当然,对于教养的关键与重点,玛德琳·莱文博士也尽量详细地做了描述,那就是:既要有纪律和控制来扮演“黑脸”的狠角色,也必须懂得情绪交流,“以温情保障情绪的发展”。父母需要树立自己的权威,需要给孩子以适当的约束,需要在坚定和持续的监督中保有弹性,知道何时该让步,更需要明白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建立在良好、关爱的亲子关系上,毕竟,“懂得亲情交流才是教养的关键”。

书的第四部分是作为妈妈的我花最长时间来阅读的部分。《反脆弱养育》说:“我们希望孩子比自己拥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因为我们知道只有不必担心金钱时,生活才会过得更轻松,或许也会更为满意,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更轻松、更有益的生活。当我们拼命敦促孩子更卓越与更有成就时,那是因为我们相信这么做,最后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过得更快乐。”

相信这是所有父母的心声,也是父母焦虑的来源。为着孩子未来的幸福,父母们不约而同地陷入极度担心和过度介入中,这就导致孩子们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这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是否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最终取决于父母是否“比孩子更早独立”——包括父母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养方式,包括父母要以身作则,包括父母要学会抛开完美的念头,也包括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克服对物质生活过分渴求的欲望。我所认识的每一个妈妈都愿意为了自己的孩子献出生命,这一点没有任何人会质疑,但是,妈妈们在为孩子们自我牺牲的同时,一定不能忘了玛德琳·莱文博士说的“母亲是为孩子带来幸福的关键,为了孩子着想,我们都要对自己慈悲一点”。

养育孩子更像是父母的一场修行,我们不是(也不需要是)完美的父母,但我们可以是成长型的父母,像《反脆弱养育》一书中说到的,理性的面对文化和社会的挑战,积极面对并处理它们,让自己的教养更有效,让自己真正看见、真正欣赏、真正去爱自己的孩子,也让自己的孩子自由自在地回归到他们的基本任务,发展出健康的自我,有足够的能力面对人生中无可避免的起伏波动。找到自己的世界,世界就是自己的。

总结:这本书中有丰富翔实的案例,有扎实的理论支撑,有极具指导意义的教养策略,但是可能因为翻译的原因,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比较拗口难读或是不太好理解的词句。按满分10分算,我给出的评分是7.5分。

阅读评分:7.5分(满分10分)

评审员002任岚

养育子女要警惕完美主义

作为一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作者对富裕家庭的儿童、青少年问题有着深入的了解。书中指出,生活富足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传统的青少年问题,却很不快乐,有很高比例的情绪问题,如上瘾、焦虑、忧郁、饮食失调和各种自残的行为。是什么原因让生活条件优越的孩子出现这些问题呢?作者认为:“过度的压力、爱操心的父母和不当的价值观”对孩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作为父母,我们要审视教养孩子的方法,做出必要的修正。

书中提到的教养子女的大的原则和我之前读过的书以及个人经验是很相符的。比如说父母要充满爱心、懂得体谅;父母要多了解孩子,多和孩子沟通,多给孩子支持,但是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要给孩子独处的自由,要尊重他们;在纪律和原则问题上,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该始终一贯,并保有弹性,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作为父母,自己要过得充实、开心,才能照顾好子女。

除了这些大的原则,书中提到的许多细节也是值得深思的。比如作者提到的干预和支持的区别:“支持与孩子的需求有关,干预却代表着父母的需求”。

作者指出,由于社交和事业可能占去大量的时间,父母往往高估了孩子感受到的与自己亲近的程度。“父母要保持警觉,注意孩子身上是否持续出现悲伤、焦虑、无精打采、易怒或割伤自己等行为模式。”

现代社会充斥着拜金主义的价值观,购物被视为减压的方式,父母也经常用物质来收买子女,但是作者认为“这注定是失败的解决方案,遭遇问题应该要透过思考、洞察力和同理心来处理,而不是靠鞋子和皮包来解决。”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那么什么是健康的“自我”?作者认为,拥有健康自我意识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喜欢自己,接纳自己,能够自我管理,有“同理心”,对人慷慨又充满爱心。帮助孩子发展自我,父母要学习放松,适时放手,让孩子有安全的空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没有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孩子很容易受到同伴压力的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我们会经常夸赞我们的孩子,尤其是当孩子小的时候,但是作者认为“孩子需要真实的自我意识,而非膨胀的自我,太过泛滥的夸赞会让他们无法评估出真正的自我。”而且,夸奖“更深层的意义却又与掌控、服从脱不了干系。”

孩子做错事应该去纠正,但纠正应该是对事不对人。批判性的反应只会造成伤害,让孩子觉得自己令父母失望,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因此在批评孩子之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批评应该和表扬结合起来,而且以表扬为主。

养育子女是一项艰辛的工作,父母还要警惕完美主义的想法。作者指出:“完美主义让你努力塑造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孩子,无法看见就在眼前的孩子。”我们要接受自己、配偶、孩子以及生活的不完美,不要给自己和身边的人灌输幻想。

母亲是为孩子带来幸福的关键,但是在许多家庭中,母亲的价值和需求被忽略,她们会选择压抑自己的情感,但是“母亲有多努力地隐藏她不快乐的感觉,孩子就得同样辛苦地去确定妈妈没有问题。”孩子花费太多精力去为母亲着想,会消耗发展自我所需的精力和安全感。因此母亲必须承认并照顾自己的需要。以上是自己读了这本书并结合自己的育儿经验深有体会的几个点。

阅读评分:8分(满分10分)

综合意见

综合评审员的意见,《反脆弱养育》得到了7.8分(满分10分)的评价。两位评审员详细地评述了本书的主要观点,同时接受作者的观点:过度的压力、爱操心的父母和不当的价值观是造成“生活更好了,孩子却不快乐”的原因。评审员同样指出,母亲照料孩子的负担已经很重,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不压抑自身的价值和需求,也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也有评审员指出,文中个别字句的翻译问题可能影响了阅读体验。

你们如何看待这本书呢?觉得评审团的意见如何?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鼓励与批评!

文/各位评审员

编辑/李永博

校对/卢茜

深中两校区开展一体化联研,助力优质师资和资源校际共享

近日,深圳中学教育共同体之“托举式双师课堂”——语文组联合教研活动开展,此次活动以深圳中学龙岗学校、深圳中学坪山创新学校两所学校的语文组教研为主,两校区语文科组联合完成备课、试课、反思、上课、评课全流程,共同探索跨校区的一体化联合教研,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和教研提质。

整合双方学校教研组力量提高一体化教研整体水平

活动聚焦“托举式双师课堂”主题,以七年级语文字音字形专题为载体开展“双师课堂”和“一体化联研”实践。据了解,本次活动中,深圳中学龙岗学校教师张素荣与深圳中学坪山创新学校教师廖远婷共上一节七年级语文课,双方教师共同备课,以《专题:字音字形》为题对两个班级学生同时进行授课。

深圳中学龙岗学校教师张素荣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的“双师课堂”,经过10月21日的跨校一体化教研活动,整合了坪山区和龙岗区两所学校的一些教研组力量,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可以获得另一所学校教师的智慧和经验。“于我而言还是学到了很多,比如在课程中我学会了将大数据分析引入课堂,这样子的话可以快速掌握学情,提高我的课堂效率,然后也感觉到信息融合促进了教学方式的一种变革,激发了教与学的一个活力。”

“双师课堂可以改善教研的品质,而且提高我们一体化教研整体水平,这是一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张素荣认为,对于学生来说,双师课堂的核心优势就是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事实上10月28日正式上课的效果非常好,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感很高。值得一提的是,上课的时候,两位教师上传的PPT的内容,能让两个教室的学生同屏吸收和掌握。

另外,这一次的“托举式双师课堂”全程使用ClassIn开展双师课堂及线上线下混合教研活动,并于10月31日进行了混合式评课活动,张素荣在评课中表示,在上课的过程中,平台强大的功能吸引并且激励学生去参与进来,让学生其实在“玩”中学习,而且让两个教室的学生进行互动,增强了学生的班级凝聚力和荣誉感。

教师在教学上打开新思路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一开始听说要上课的时候感觉非常惊喜,我就说怎么课还能这样子上呢?然后上的过程还是比较有收获的。”深圳中学坪山创新学校教师廖远婷也是本次双师课堂的教师之一,廖远婷表示,这一次的“托举式课堂”,自己是属于被“托举”的那一方,课程上跟着深中龙岗的张老师学习,在教学上也打开了新思路。

廖远婷介绍,这次课程整体的教学设计框架是深中龙岗的张老师负责,10月28日正式授课前由双方共同打磨、共同细化,在上课的时候也是张老师来把控整个课堂流程,自己再负责参与其中。“张老师的教龄更长,所以我在这个过程中也跟着学到了教学上的一些新的思路,而且知道了复习课是怎么样设计的,既扎实又有趣。”

另外,通过这一次的双师课堂,廖远婷提到自己对信息化平台的操作也更熟练了。”

“学生反馈还是很不错的,他们发现屏幕对面有深中龙岗的另一个班在和自己共同上课,然后每个班为了自己的荣誉在互相竞争,孩子们的斗志就被激发起来了。”廖远婷表示,这种课堂的联动性很强尤其是双方各自在黑板上书写的时候,另一边学校的学生也能看到对面的笔记,就真的能感觉到对方是有跟你联动的。

双师课堂打破物理空间限制推动优质资源集团内校际共享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双师课堂10月31日还举行了线上讲评课活动。“托举式双师课堂”可以让每个老师发挥出自己擅长的教学特色。廖远婷表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在同一个课堂上,有些老师很擅长去营造气氛,激发学生情感,而有的老师就会比较扎实,落实学生知识点,这样就可以分工备课,讲课,实现双赢。

深中龙岗教学副主任周道斌表示,以往深中龙岗和深中坪山创新学校都会有一些线下互动,这一次线上的“‘托举式双师课堂’解决了线下场域的限制,让场域实现扩大化。“这样的话我们不仅可以和深圳本地的学校进行联动,我们和省外的学校都可以实现互动,师资力量互补。”

除此之外,周道斌表示,通过信息化平台除了开展线上课堂,也可以实现对教师的培训。”半个月前,学校所有课室都安装了混合式教学设备,这对于年轻老师的成长是大大有帮助的。”周道斌表示,学校每年都会招聘一些新教师,而新教师的成长培养是重点工作,接下来就可以利用平台对老师授课情况进行查看复盘。“新老师一上课就打开教室摄像头,每节课都可以进行高清录像,课后备课组和新教师对上课情况再进行研讨,助力新教师成长。”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副系主任杨晓哲教授参与,杨教授针对本节课从多个维度做了详细的数据分析,基于本节课的数据化报告,杨教授也表示,“双师课堂,不是两个课堂变成一个课堂,而是两个课堂都有学习的样态,超越言语的师生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本节课基于核心素养培育,通过线上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为学科学习不断赋能,超越了师生言语的互动,为打造新课标下的学习共同体迈进了距离。

与此同时,龙岗区邀约龙岗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资源部副部长夏承波,坪山区邀约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旭信参与到本次活动中来。在评课会上,专家们认为,这是一次教学常态创新,重塑了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关系,探索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开展常态化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合作式、体验式、探究式教学,优化教学互动,丰富教学形式,促进教学组织方式重构和教学方法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业务应用的深度融合。

另外,专家们表示,双师课堂还打破物理空间限制,在智联教室环境下依托新型互联网教学平台让两地学生共享优质资源。支持基于资源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促进学生持续生成、不断共享。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知识的生产者。

同时,本次活动也为学校集团化教研工作提供新思路,实现了跨校区、跨地域顺畅交流,打通了校与校之间的教研圈,加快推动优质师资和优质资源的集团内校际共享,支持教师柔性流动,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和教研提质。课堂教学实践 线上线下研讨 同步直播,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深度交互,促进不同区域教师间的协同构建和共同成长,具有现场感和交互性;同时采取教研员协同编辑、问卷调查等手段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数据的迅速采集和智能分析。

文:何思敏

图片:ClassIn平台

养老院里的性与爱

“本文章为“一条”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删改、盗用至任何平台,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去年,正在读研的王秋雨

为完成一个社会福利调研,

去一家养老院实习。

他观察到老人间有着丰富的依恋关系,

他们对性、情、爱的需求,

隐藏在种种迹象之下。

目前我国,

有200多万老人分布在约4万个养老院里。

王秋雨写了厚厚一本观察日记,

对生命的衰老、依恋关系、临终关怀,

有了更多思考,

“他们依然有性的需求,对爱的渴望。

既不肮脏也不可耻,他们需要更多关怀。”

我们采访了王秋雨,

以及在养老院做田野调查多年的社会学学者吴心越。

自述:王秋雨

编辑:张雅兰

责编:倪楚娇

电影《比海更深》中独自居住的老人

去年秋天,我为完成一个社会福利调研,去一家养老院做护工。

那家养老院相对低端,基础设施配给并不是很好。前后两个院子,大概30平米,铺满了梧桐落叶。里面只有一栋小楼,分成了3个单元。记得第一天入职的时候,有很多残障老人在院子里走来走去,说实话我心里觉得压抑,也有些害怕。

每天的日常都是相对固定的,早上五点半就要起床工作,主要协助护工给老人喂饭、擦脸、换衣服。

很快,我就发现这里的老人分为两种。有些老人总在院子里一圈一圈地走,有些则静坐不动。管理人员开玩笑说他们分别是“游走型”和“禅修型”。

我对那些老人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等待”。他们好像一直在等什么,但你也不知道那具体是什么。他们就在走廊的椅子上静静地坐着,大部分时候都在发呆,眼神很空洞。

残疾老人们行动不便,静坐是他们的常态

每个护工要照顾好几个老人,没时间陪他们聊天。所以工作间隙,我经常被老人拦住。他们就是想跟你说话,谈子女、聊过往,那种渴望表达和被倾听的需求很迫切。

工作的时候,我认识了郭叔叔。

他50多岁,因为小时候从床上掉下来伤了大脑,一直需要人照顾。父母上了年纪,就把郭叔叔送到了养老院里,但家里人和他关系淡漠,所以他特别有倾诉欲。

平时是我协助郭叔叔吃饭,所以有时他托护工出去买吃的,也会给我带一份。我非常不好意思,因为他没有收入来源。

有一次我发现他手机桌面上有个分栏,起名“赚钱游戏”。原来,每看几小时游戏页面的广告,就能赚几块钱,他就靠这个赚零用钱。

即便这样,他还自己通过字典认字,所以我一直很佩服他。

也是因为郭叔叔,我开始更认真地观察生活在这里的人。

养老院走廊上写着

“用心营造家庭感,用爱弹奏夕阳红”

国内相对低端的养老院,有些房间里有四个床位

或许因为我是养老院里罕见的年轻人,大家很喜欢跟我聊天,尤其是养老院里的管理人员成哥。他之前在某一线城市的外企工作,毕业十几年后才来养老机构做管理岗。有一天,我俩说话的时候他正好在看监控,就拉着我一起看。

视频里,一个头发全白的爷爷提着一大袋零食去敲门。他是去找另一个奶奶了。

成哥让我猜他俩是什么关系,看他的表情,似乎早就对此见怪不怪了。

我原本设想这里是个暮气沉沉的地方,其实这里流动着丰富的情愫。随着我了解到更多老人的故事,对他们压抑的情爱欲望,有了更生动和具体的认识。

韩国电影《我爱你》讲述了老年人之间的情感故事

老人们被突然送到养老院,之前的社交关系也戛然而止,他们是很难适应的,但也会积极寻找其他情感出口。

我注意到李婆婆,她会经常去找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的爷爷。李婆婆是湖南人,70多岁,身体健康,因为有些失智被送到这里。她脾气直,说话嗓门很大,有时候像是在跟人吵架。

但她也很细腻,会拿着筷子织小包,织得非常好。她也经常会跟我要铅笔和本子,在上面写名字,告诉我,哪个名字是她去世的老公,哪个是她儿子……

李婆婆的儿女很孝顺,经常带很多吃的喝的来看她。她就带一些去找那个爷爷分享。那个爷爷则每次都带着零食去找另外一个护工。

本来我没有太关注老人子女带过来的零食,后来发现,那或许是老人们的“社交货币”,他们会带去和自己熟悉或喜欢的人分享。

养老院里的老人正在和保安跳舞

分享对象往往是固定的,地点也是固定的——其中一个老人的房间里。因为房间里没有监控,大家也经常开玩笑,揣测他们发生了什么。

一般这个时候,护工可能会去敲门,委婉地提醒一下。不过一旦涉及到更隐私的层面,院方就会干预他们的交往。

老孙来养老院没多久,就被大家嫌弃了。他已经70多岁了,年轻时是老师,后来因为一些事被学校开除,现在也没有退休金。两个女儿轮流负担他的生活费,但谁都不来看他。

听护工说,因为他身体已经没有性功能,所以就用语言撩拨别人。因为不安分,已经被好几个养老院赶走了。

有一天晚上管理人员巡查,路过王奶奶的房间时,发现老孙在帮她洗澡。对于养老院来说,这样的事一定要杜绝。他们决定给王奶奶换房间。

没想到,王奶奶坚决不肯。她耍小孩子脾气,一定要继续住原来的房间。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一定是老孙的问题,他一而再地招惹其他老人。但我和护工们聊天,发现她们有不一样的看法。护工觉得,不能因为他70多岁了,就觉得是为老不尊,他确实有这样的需求。而且不止男人有,女人也有这样的需求。他们是彼此需要。

后来王奶奶的女儿问起换房间的事,怕对方尴尬,院方不能直说原因,只能暗示,子女一般都能懂,也就不追问了。

坐在黄浦江边的老人

养老院这个场域是很特别的。

一方面,它阻隔了老人原本的社交,另一方面,它又为老人寻求新的慰藉提供了某种便利。

如果是处于社区中,老人可能更压抑,因为周围多是熟悉的眼睛盯着。很多老人丧偶后独居,不可能和子女聊这些,也不可能找周围的人。但是在养老院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他们反而可以表达自己隐秘的情感欲望。

比如成哥之前工作的那家养老院地处相对偏僻的城郊处,距离养老院几百米的地方有一个广场,到了晚上,那边总是很热闹,有年轻姑娘的演出,也有来自农村的妇女在那边摆摊。

养老院有很多退休老人,平时他们的退休金也没地方花,晚上就会去那边,给年轻女子递烟,或者给一些妇女几十块钱,让她们帮忙满足性需求。

在一条对清华大学教授、养老研究学者杨燕绥的采访中,她表示中国目前只有200万养老护理人员

而实际需求高达3000万

护理人员很难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

此外,因为知道院方没有权利干涉太多,很多老人也不会一直藏着掖着,他们会选择将隐秘的感情公开化。

护工有时候会接到“举报”。因为一个爷爷和奶奶关系很好,晚上总在院子里一起跳舞,另外一个爷爷就会来告状:你看他们俩搂在一起,肯定在“乱搞”。但护工不会管,因为没任何理由去管。

有一次管理人员在凌晨巡夜,发现两个老人单独在院子里散步,管理人员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回答:“在自由交往。”国家没有规定7、80岁就不能谈恋爱了,对方给出这样的理由,管理人员只能悻悻离开。

电影《妈妈!》讲述了85岁母亲照顾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女儿的故事

老年人的情感和年轻人也没有太大区别,其中也夹杂着欲望、亲密、思念等丰富的东西。

阿海是最让我五味杂陈的,护工对他也是又爱又恨。他50多岁,双眼失明,总是喜欢乱摸别人的脸,偶尔还会打人,所以一开始我还挺抗拒照顾他的。

但阿海每次吃饭都很慢,我又着急,只能喂他吃。只要我抢过碗,他就会摸我的脸,而且一直叫我妈妈。

后来我才听护工说,他摸脸是在确认对方有没有胡子,是男是女。有时候确认是女性,还会把手伸过去放在对方腿上。

通过他的表情,我也无法判断那是不是一种边缘性行为,我个人觉得那只是他表达好感的方式。女护工也不会觉得被冒犯,知道那是他寻求依恋的方式之一。

原来,阿海是小时候出车祸失明的,后来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将他带大,因为经常走丢,母亲就把他送到了养老院,但每个星期都会来看望他。

因为看不到,阿海只能通过抚摸的方式确定对方是否是妈妈。每次妈妈来,他都会哭得非常伤心,那是我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情形。我喂饭的时候,他也一边叫妈妈一边咧嘴笑。

养老院墙上的贴语

我待在养老院的那段时间,陆续还有很多老人新搬进来,刚来的老人一般都有“越狱”的倾向。跟他们接触后才知道,那逃跑的动作里,其实蕴藏着他们深埋潜意识的情感。而且,那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

我记得有一个80多岁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高奶奶,最近几年的事她都忘记了,只记得年轻时候的事。比如什么时候参加什么工作,和老伴如何相识相恋。

刚来养老院的时候,她嘴里经常念着自己的老伴。有时候甚至在树中间钻来钻去,以为这样就能出去,她一心想离开。

后来高奶奶几乎每天都会收拾东西嚷嚷要回家。她的行头很多,“出走”时总背着一个大包袱:她用床单把所有“家当”都裹起来,里面甚至有一个风扇。当时天热,风扇是子女给她带过来的。

高奶奶就在养老院的院子里打转,不停地找出口,“我老伴还在家等我,我要回去给他做饭……”她跟养老院的护工“解释”,自己只是出来开会的,现在要回家了。但其实她丈夫已经去世7、8年了。

护工们实在没办法,就假装给她老伴打个电话,电话那头假装成是她老伴,告诉她,“我们还要促生产,不能松懈,你要好好工作,我在家很好……”之类的话。后来她想要回家的情况就逐渐少了。

关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综艺《忘不了餐厅》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

约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养老院每个老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寄托。我还记得有一个失智的老人,她一直记得自己年轻时候的偶像。想趁自己去世前,把自己的社保卡、银行卡寄给对方。总向护工打听怎么去北京,她要去找偶像。

我和肢体残疾的老人相处最久,我发现他们虽然行动不便,但思维却十分清晰。但或许因为身体的残缺,他们在情感表达上会显得有些自卑,有时候会压抑自己。

林叔叔患有脑瘫,但是和他交流过几次后就发现,他的语言能力要比其他得了脑瘫的人强很多。而且,他经常会在聊天中提到一个教声乐的女主播。

其实此前,他的语言功能并不是很好,是逐步锻炼后好转的。契机是他在网络直播中认识了一个女主播小婷。

小婷线上教大家声乐,后来林叔叔就私信她,加了微信说明自己的情况,小婷就邀请他去免费的声乐课,练习发音和气息。本来林叔叔说话总是流口水,后来好转很多,吐字也清晰了。

林叔叔还会在直播间给小婷送礼物,每次小婷点评他唱歌,或者我们聊起她,林叔叔都会非常害羞。

他也经常问我,到底要怎么帮小婷老师争取更多粉丝和人气。不过对于自己的无能为力,他显得很难过。他的世界里似乎已经没有其他人了,只有小婷老师。因为只有她会那么耐心地跟他说话。

养老院老人们每天要服用的药品

在养老院里和那么多老人朝夕相处,看到他们的情感和狼狈,我一方面觉得同情,一方面觉得,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因为老人有限的主体性,养老院或者子女、社会会对他们的私人事务进行干预,并过度道德化,却忽视了他们的本质需求。其实对于老年人的尊严抚慰、性教育,都是我们年轻人应该思考和重视的。

因为很多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

养老院的饭菜相对简单和清淡,只能保证基础营养

走的那天,其实我特别难过。在那儿工作的时候,老人们几乎每天跟我说,小王你呆两天就回去吧,这里的饭菜你也吃不惯,在这里受苦了。我走的那天,他们又特别舍不得。

回去后,我也会更关注自己爷爷奶奶的生活。这两年,我爷爷的身体愈发不好,每次打电话过去,他都不愿意多说,“我不中用了,我说的话你听不懂。”他之前得了脑梗,已经有些老年痴呆的迹象。

每次说到爷爷的身体状况,我奶奶就会在一旁哭。现在,我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他们之间的依恋感。

在养老院的那几十天,我写了厚厚一本观察日记,我看到了在外面看不到的一切。关于生命的衰老、生死、以及临终关怀等等。

那段时光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我总会想到那些老人,即使在养老院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生命力,我就觉得自己没什么可抱怨的。

Q:一条

A:吴心越

Q:关于老年群体的性爱问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如何?

A:国外对于“老年群体的性”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多,而国内更多在关注公共健康领域,近年来有对老年相亲、同居再婚等问题的研究。

很多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性爱和我们通常理解的不太一样,它不是线性的过程,可能不局限在插入式性交上。爱抚和拥抱这样亲密的身体接触更重要。

所以我在养老院也观察到,老人们寻求亲密的方式非常丰富,也许通过眼神,一句沟通的话,或者对他人身体的触碰,这都是对他们的精神慰藉。

比如在公园里大家一起跳跳舞,那种搂肩搭背的感觉,也有学者称之为浅层次的“性释放”,这些都是他们获得情感亲密的方式。

电影《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

讲述了老年女性对性爱的探索

Q:为什么社会普遍会对老年人的性爱有负面想象?

A:因为老年经常和疾病、衰老、迟缓这样的词汇挂钩,性和爱似乎是一件格外需要身体和精神能量的事情,大家便自然认为老年人已经没什么性需求了。性是边缘议题,“老年 性”就更加边缘了。

此外,我们在文艺作品中塑造的老年形象也是非常刻板化的,女性都喜欢家长里短,男性就是大家长的模样,没有更丰富的人物形象。

在我们的家庭内部,老年人和我们之间也常常是等级化的关系。他们经常和慈祥、和蔼、威严这样的词汇绑定。不过最近有部电影叫《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讲述了老年女性对性的探索,直面自己的欲望。其实从老年人媒介形象的塑造来看,这是一种突破。

目前,中国90%的老人居住的传统居民社区

Q:老年人之间的性与爱,当把它移到养老院具体的这样一个场景里,会有一些不一样吗?

A:在外部环境里,老年人寻求情感慰藉的途径相对更多。因为他们生活在传统社区里,有街坊邻里关系,遛弯、买菜,跳广场舞,这些构成了他们的日常。但养老院其实是一个“建制化”的特殊空间。养老院通过不同的单元、楼层、房间,将老人安置在了不同的区域。一定程度上,在养老院里,老人的社交比较局限。这个空间更加窄仄,老年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相对单一,主要表现为熟悉后的彼此照顾。

不过另一方面,老人们脱离了曾经熟悉的社区或家庭环境,周围也没有邻居和子女。他们也会一定程度上放下以前的长辈包袱。对待某些关于性的玩笑或行为,表现得更松弛。

此外,养老院的日常开销大,只能压缩成本,一个护工的工作量很大,要同时照看多位老人。养老院只能确保老人的健康安全,环境干净整洁,至于他们的情感需求,很难依靠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去满足。

养老院的老人们在晒太阳

Q:在养老院里,老年人的情感出口有哪些?

A:我做田野调查的这几年,会发现,老年女性喜欢聚在一起聊聊八卦,他们也会像小孩子一样,重新对性和爱感到好奇。

而老年男性则会将一部分情感投射到照料他们的女护工身上。护理员会帮他们洗澡,甚至换尿布,接触到身体的私密部位。在长期的照顾中,老人会对护工有信任和依恋。有的老人还会吃醋和生气,假如自己熟悉的护工多照顾别人一点,就和护工闹小脾气。此外,洗澡的时候,有些男性也会摸一下护理员的身体,作为他们的性欲和情感的出口之一。

就我的观察而言,女性护理员们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生气或厌恶。和我们通常理解的被性骚扰和受伤害的感觉不太一样。一方面,在日常接触中,她们能够理解和体谅那些老人在孤独、脆弱中的欲望表达,另一方面,护理员大多都是50、60岁的中老年女性,她们或许也会觉得自己的性魅力重新得到了承认,在彼此的玩笑中得到一点调剂和愉悦。所以在养老院里,大家对待性比我们想象中更加松弛、包容一些。

养老院老人孤独地坐在院子里

Q:养老院如何管理老人们之间的交往?

A:在中国,养老院一般实行委托照料的制度,需要子女签署委托服务的协议书,养老院一方面要负责老人的衣食起居,其实也是在对老人的子女负责。

养老院一般不太介入老人的交往,除非产生矛盾冲突,或者子女介入,比如有的老人不仅交往,还提出要结婚。那么对子女来说,或许交往可以,但是不希望父母建立新的婚姻关系。一旦发现,他们很可能将父母接走。出于维持整个秩序的考虑,养老院肯定还是希望不要产生这类矛盾和太多情感上的纠葛。

Q:你觉得老年人需要性教育吗?社会和子女应该怎么做?

A:我觉得是子女首先应该教育自己,是不是能够给予老人自己的空间,给他们足够的尊重。以及整个社会要有包容多元的文化环境,让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老年叙事。

还有就是,不要将这件事妖魔化,我们要转换一下看问题的角度,比如,不要说“老年人的性”,这样很容易把老年人对象化,让我们带着猎奇的感觉去窥探。我们应该转换成“性,到了老年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样的话,这个议题就会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其实在我们传统的沟通氛围下,子女能为老人做的很少。比如我记得有两个老人,老高和谢婆婆,他们关系很近。后来老高生病被家里人接了回去。谢婆婆还会经常提起他的名字,甚至有点抑郁了。

在生命的末期,两个老人能够相遇,并且彼此牵挂,那种感情不是多震撼,但是很动人。但他们没法跟自己子女倾诉那种感情,子女也根本不知道。如果能在最后帮他们彼此传个话,那该多好。

所以我只是希望作为子女,能够正视老人的情感,并主动去了解和倾听,这样已经足矣。

王秋雨为化名,为保护当事人隐私,部分细节已模糊化处理

供图:吴心越(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章为“一条”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删改、盗用至任何平台,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