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帝后一日几餐(奇迹暖暖琼林翰墨活动故宫答题答案 奇迹暖暖故宫答题答案是什么)
清代帝后一日几餐文章列表:
- 1、奇迹暖暖琼林翰墨活动故宫答题答案 奇迹暖暖故宫答题答案是什么
- 2、它是古代人数最多的宴会,清代居然举办了四次
- 3、清宫吃货图鉴
- 4、美食课堂:乾隆称君不可一日无茶?帝后小主皆是奶茶铁粉!
- 5、紫禁城内没厕所,清朝帝后们怎样如厕,全靠一个神奇器物
奇迹暖暖琼林翰墨活动故宫答题答案 奇迹暖暖故宫答题答案是什么
奇迹暖暖琼林翰墨活动故宫答题答案 奇迹暖暖故宫答题答案是什么?奇迹暖暖在今天开启了琼林翰墨的活动,活动中玩家需要通过答题来获取套装!答题是需要毛笔的,在御苑琼芳地图过关即可获得毛笔,活动时间有一个月,大家可以慢慢来。
下面就给大家带来答题攻略
琼林翰墨答题攻略
问:千叟宴是清代宫廷举行的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盛宴,始于何时?
答:康熙时期
问:康熙皇帝主持编纂的《律吕正义》是一本关于什么的书籍
答:音乐理论
问:内廷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总称是:
答:后三宫
问:朝珠主体有多少颗大小、材质均一的珠子?
答:108
问:慈禧太后在何处垂帘听政?
答:养心殿
问:“富贵祥和”的吉祥纹样是由哪两种花组成的?
答:牡丹和荷花
问:故宫藏《伯牙鼓琴图》画的是哪一个传统故事?
答:伯牙路遇知音钟子期
问:故宫藏《王维诗卷》是谁所书?
答:王铎
问:故宫藏《写生珍禽图》中画了几只鸟?
答:10
问:故宫中的“水晶宫”指的是哪座建筑?
答:灵沼轩
问:皇帝穿的雨裳是什么颜色的?
答:明黄色
问:江南三织造不包括以下哪一个城市?
答:洛阳
问:康熙皇帝主持编纂的《律吕正义》是一本关于什么的书籍?
答:音乐理论
问:明代元旦宫中有“嚼鬼”的习俗,是用什么做成的小吃?
答:驴头肉
问:明清时期,皇帝举行大朝会的场所是?
答:太和殿
问:内廷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总称是?
答:后三宫
问:千秋宴是宫廷之中谁的生日宴?
答:皇后
问:千叟宴是清代宫廷中举行的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盛宴,始于何时?
答:康熙时期
问:乾隆帝所称塞上四事不包括以下哪一种?
答:骑射
问:乾隆帝珍宝的《快雪时晴帖》是哪位书法家的作品?
答:王羲之
问:青金石朝珠在什么场合中佩戴?
答:祀天
问:清朝后宫中规定可有几位贵妃?
答:二
问:清代帝后一日几餐?
答:两餐
问:清代皇后的耳饰中,每具金龙衔几颗一等东珠?
答:2
问:清代最后一位皇帝的名字是?
答:溥仪
问:清宫皇帝的晚膳时间是?
答:12时至午后2时
问:清宫年节会在东西六宫各挂宫训图,其中各宫与宫训图主题对应正确的是?
答:承乾宫,徐妃直谏图
问:清宫所说元旦是指?
答:正月初一
问:清宫用茶主要有哪两种?
答:奶茶和清茶
问:清皇帝朝服上的十二种纹饰,也就是十二章,不包括下列的哪一个?
答:大喵
问:清太祖的名字是?
答:努尔哈赤
问:“三清茶”是由哪三种材料烹制而成的?
答:梅花瓣、佛手片、松籽仁
问:“圣慈深忆孝,宫壶尽钦贤。忍诵关睢什,朱琴已断弦。”是乾隆为谁而作的悼诗?
答:清高宗孝贤纯皇后
问:我国现存九龙壁有多少座?
答:3
问:下列哪一个节日不属于清廷所称的三大节?
答:除夕
问:下面哪一项属于佛家吉祥物“八宝”?
答:莲花
问:“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是哪一位皇后的谥号?
答:清高宗孝贤纯皇后
问:以下哪一个属于故宫屋顶檐角所用装饰物,即“走兽”?
答:海马
问:与乾隆帝合葬裕陵的是哪一位皇后?
答:清高宗孝贤纯皇后
问:元旦开笔时,所设“金瓯永固”杯,里面会放什么酒?
答:屠苏酒
问:元旦时,皇帝会在何处开笔?
答:养心殿东暖阁明窗处
问:杂宝纹中常用以名称谐音寓意吉祥的珍宝,以下哪一个是文案小妹编的?
答:手机谐音“寿”
问:中国传统装饰纹样“葫芦、扇子、花篮、渔鼓、荷花、宝剑、洞箫和玉板”被称为?
答:暗八仙;
奇迹暖暖最新游戏攻略 | |||
画中奇境高分搭配方法 | 琼林翰墨毛笔作用详解 | 琼林翰墨毛笔速刷攻略 | 琼林翰墨活动故宫答题答案 |
初识养心殿高分搭配攻略 | 寻梦之旅高分搭配攻略 | 勤政亲贤殿高分搭配 | 奇迹暖暖琼林翰墨答案 |
以上就是6399游戏小编带来奇迹暖暖琼林翰墨活动故宫答题答案的原创攻略、感谢大家的阅读~请持续关注6399游戏!内容作品不易 转载请注明本站网址
它是古代人数最多的宴会,清代居然举办了四次
不久前,今日头条首档美食历史微综艺《我在宫里做厨师》第一期上线,科普了清代乾隆皇帝的养生食谱之一——八珍糕。
《我在宫里做厨师》第一期
不但有宫廷御膳传人亲自示范,还有专业研究人员和大牌明星嘉宾助阵演出,看起来真真是味蕾贲张,恨不能置身其中,一尝为快!尤其是提到乾隆养生保健操“十常四勿”里,有一项是“常咽唾沫”,令本就满口生津的小博不禁顺势效仿了下。
其实,清代宫廷饮食文化之丰富,令历来研究者神往不已。不但清代帝后的饮食生活令人艳羡,他们的养生之法更让人好奇而又费思量。顺着头条这一节目的思路,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清代宫廷最著名的饮食活动之一——千叟宴。
清代饮食之特点,向来被称作四字:盛、雅、艺、精。
盛,指菜系多样。雅,主要指宫廷御宴之雍容。艺,指器、味、技之高度结合。精,指饮食文化之高明。千叟宴者,可谓集四者之大成。
千叟宴,往往在特殊时期的特殊背景下方才举行。
紫光阁赐宴图
清代的首次千叟宴,举行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当时正值康熙皇帝60岁大寿,全国各地的硕儒耆老们自发地来到京城,为皇帝贺寿。他们中间,既有在任的文武官员,也有致仕还乡的老臣士庶。这一年的三月份,圣祖皇帝花了两天时间,在畅春园里宴请了这些前来贺寿的鸿儒耆老们。
由于这次贺寿的人特别多,便被后人称作“千叟宴”。实际上,千只是个约数,实际人数远超千人,真可谓规模空前。
太和殿赐宴图
第二次千叟宴,举办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春节之际。当时康熙皇帝为了庆贺即位60年,也为纪年自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世功勋,便召集了朝臣、耆老,包括满汉官员在内的一千余人(据昭梿《啸亭杂录》,实为1900余人)参加宴会。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这次的人数有所减少,却比第一次安排更合理了。据载,为了方便照顾前来贺寿者,康熙帝特别安排满人、汉人分两次入宴。这次千叟宴上,康熙帝还创作了《御定千叟宴诗》四卷,算是正式为此项饮宴活动命名。四库馆臣提到这部诗集时,写到了当时的盛况:
复诏举高年,宏开嘉宴,申延洪之庆,表仁寿之徵。
酒醴笙簧,赓歌飏拜,彬彬焉、郁郁焉,自摄提合雒以来,未有如斯之盛也。
爰命裒集诗篇,通为一集。首以圣制,与伊耆神人畅曲旷代齐光;继以群臣和章,与周京天保诸什雅音接响。其馀诸作,亦与《豳风》称觥之文、尧民击壤之咏,后先一轨焉。伏而读之,如华鲸奏威,凤仪铿震,耀八音会而五色彰也。化国之日舒以长,盛世之音安以乐,具见於斯。允宜袭琅函而贮石渠矣。
康熙皇帝《千叟宴诗》
这诚然有歌功颂德的谀词成分,但对当时贺寿场面的描写,应该不至于失实。
第三次千叟宴,已到了乾隆朝。乾隆帝始终追步祖父的丰功伟绩,在这一项上,自然不甘人后。乾隆五十年(1785),趁着古代最大丛书《四库全书》告竣、五世玄孙添丁之机,年过七旬的乾隆皇帝正月于乾清宫举行千叟宴,据称有三千(据昭梿《啸亭杂录》,实为3900余人)耆老参加了此次宴会。此次宴会,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御茶膳房簿册》记载,各等级的饭菜总共800桌,用掉了大约1700斤(850公斤)猪肉,850只菜鸡,850只菜鸭,1700个肘子。这个消耗量是惊人的,它不仅表明了宴会的重要程度,也展现了当时宫廷财力、物力充盈的状况,也侧面显示出盛世之景况。
《慈宁燕喜图》:乾隆皇帝举杯
十年之后,也就是乾隆六十年(1795),正值乾隆皇帝即位60年之际。面对当年的丰稔收成和瑞雪之休兆,乾隆帝决定在第二年(1796)正月举办第四次千叟宴。这次千叟宴无论从人数规模、重要性等方面看,也是空前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参加此次宴会的群臣耆老,入座和未入座的,总共有五千余人(据昭梿《啸亭杂录》,实为5900余人)。这也是清代最后一次千叟宴。
记得小时候看《康熙王朝》电视剧,就注意到了千叟宴的情节。当时觉得,这么大的一场饭局,得花掉多少东西呢。更有趣的是,影视剧中的康熙皇帝还趁此敲打大臣,搞得他们感恩戴德、潸然泪下,这是一种怎样的人格感召力呢。
后来才晓得,千叟宴岂是年年能开的?非不世之功勋,与夫十全之治世,何堪有此。
实际上,除了千叟宴,清代宫廷的其他饮食活动如帝后日常饮膳、年节寿庆饮宴等,也极其讲究礼仪,规格高,场面豪阔,既是古代“礼”文化的生动战线,也宣示了清代宫廷的门面和皇家的威仪。
乾隆皇帝用膳底档
从古到今,皇家的活动和仪式,从来都不会止于本身,而是常常有着特定的政治义涵和统合策略。似这般震古烁今的千叟宴,如同古代的封禅活动一样,是历代帝王心向往之、却未必时时能至的统御彼岸。
清宫吃货图鉴
近年来,清宫剧翻红,剧中对清宫生活有诸多演绎。《延禧攻略》中魏璎珞嫁祸傅恒时做手脚的水煮白肉,《如懿传》里甄嬛敲打如懿时用的那道火腿鲜笋汤,美食的频频登场让剧情变得曲折动人,观众大呼过瘾的同时,也得以一窥禁卫森严的宫墙后帝后一日三餐中的烟火滋味。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清代帝后中不乏“美食达人”“资深吃货”——
“资深老饕”慈禧太后
在饮食上,慈禧格外讲究。慈禧的寿膳房,有炉灶五十四座,厨子五十四人,膳房能制作的菜肴颇多,一说在四千种左右,点心四百余种。
慈禧用餐时讲究排场,亲信太监立于院中,持食盒进,食盒为黄色,可放置二大碗四小碗,碗皆黄底,其上或是龙纹,或是寿字。每次进膳,陈列的菜肴总数约一百五十品,大碗小碟相间排列。另有二几,放置果盘,均是糖莲子、瓜子、核桃等干鲜果品,供餐后消遣。
慈禧每顿正膳,太监们排队,将菜肴传送到慈禧面前,如果慈禧要吃,看一眼示意即可,不吃的撤下,赏给他人。慈禧的食欲很好,每次用膳之后,都要在御花园中散步。如果觉得微饿,就让太监取来轻便小炉灶,当场烹调。
慈禧喜欢绵软精致的食物,中意的菜肴有清炖肥鸭、烧猪肉皮、樱桃肉、清炖鸭舌、清炖鸭掌、西瓜盅等。这些菜点大多用的却是寻常食材,但制作起来却不简单。
樱桃肉是慈禧晚年最爱的菜点之一。选用上好的猪肉,切成棋子一般大小,加上调味品,与新鲜的樱桃一起置于白瓷罐内,装入清水,在文火上慢慢煨上八九个小时,等肉酥烂后,樱桃的香味也煮出来了,汤更是美味绝伦。
每到秋冬季节,慈禧命人将菊花在温水内洗净备用,御膳房端上一个银制的小火锅,暖壶里盛着半锅鸡汤、鸭汤。事先准备好的小膳桌摆好,将火锅安在桌子中央,然后将切薄的生鱼片、鸡片端上。慈禧亲自挑鱼片扔入锅中,再扔几个菊花瓣到火锅中,煮好之后慢慢享用。
因为慈禧对食物很挑剔,宫廷御厨们不得不在菜肴上创新:如将豆芽菜挖空,塞入肉末蒸熟; 如将酥造肉与熟鸭蛋一起蒸熟(称和尚跳墙)。夏季, 慈禧喜欢吃西瓜盅。将西瓜的瓜瓤挖去,将切好的鸡丁、火腿丁、新鲜莲子、龙眼、核桃仁、杏仁、松子装进去,再将瓜皮盖好,用文火炖上四五个小时,进给慈禧享用。
“烹饪小达人”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不仅爱美食,更擅长烹饪。
明代时,女真分为三大部,分别是建州、海西和东海,各部又分为若干小部,各不相属,互相征伐。建州女真部的首领王杲实力最强,桀骜不驯,屡屡犯边。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依附于王杲,双方结下了政治婚姻。努尔哈赤十岁时丧母,继母对他也不好,努尔哈赤时常到王杲家中去生活,与外祖父感情深厚。
后来觉昌安、塔克世背叛了王杲,投靠了大明王朝。觉昌安、塔克世父子时而投靠明军,时而背叛,辽东总兵李成梁对其很不放心,就将努尔哈赤留在了家中,作为人质。
一次李成梁生病,卧床不起,食不下咽。仆人们好不容易弄出了七道能让李总兵满意的菜,但要凑满八道,却是困难。努尔哈赤知道后,自告奋勇,烹制了一道“黄金肉”。
黄金肉选用鲜嫩猪肉,切成柳叶片,另用盐、鸡蛋、淀粉搅拌后,将肉片沾蛋粉糊。将锅中油烧到四五分熟,将肉片炸至表面发脆时捞出。再起一锅油,将肉片倒入锅中,滑油至五分熟时取出,将葱姜香菜撒在肉片上,加酒醋等调料,即可出锅。成品色泽金黄,外脆里嫩。菜端上去后,油光闪闪,让人一见生津。
李成梁吃后大为满意,对努尔哈赤大加奖赏。由此道菜还产生了一个歇后语,“努尔哈赤的黄金肉——凑数”。
觉昌安、塔克世死后,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先主辽东,后一统东北,成为大明王朝的巨大威胁。努尔哈赤起兵之后,一次被明军包围,全军粮草断绝。努尔哈赤就命下属,用菜叶包了野果野菜充饥,最终熬了过去。
此后在满人之中,留下了用菜包馅儿吃的习俗。满人入主中原后,开始用白菜叶代替野菜,包裹的馅儿也不再是野果野菜,而是各种精美的肉馅儿,搭配上蔬菜及各种酱料,成为清新爽口的一道菜肴。
“养生达人”乾隆
在清朝的皇帝中,乾隆帝以擅吃而闻名。他喜欢江南美食,引江南菜系入宫廷,对鸭子的迷恋,更是到了每餐必备的程度。而这位“资深吃货”却是一位深藏不露的“养生达人”。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派遣的马戛尔尼使团到达中国,并赴热河拜见乾隆皇帝。在见到乾隆帝后,马戛尔尼见乾隆帝精神健硕,耄耋之年仍有六十岁之人的体魄。
乾隆帝八十岁时,身体健壮,能弯弓射箭,骑马驰骋。乾隆去世前半年,还能骑马去承德。他强健的身体与注重膳补有很大的关系。
为了养生,乾隆还发明了滋补功效的八珍糕。八珍糕以人参为主,辅以茯苓、莲子、薏苡仁、山药等八种中药加糖制成。八珍糕不寒不热,补中益气,健脾养胃。加上色、香、味俱胜,类似点心小食。
乾隆皇帝自六十五岁左右开始每日早膳后随茶服食,八十余岁,还经常服用。慈禧太后四十余岁时,由于垂帘听政,终日钩心斗角,身体开始出现衰老、消化不良等症状,服用此糕后效果明显,至晚年仍服用此八珍糕,未曾间断。
宫廷的饮食,不单单是皇家的吃食,它更是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皇帝的饮食,既关系到皇帝龙体的康健,更包含了礼,包含了皇帝的政治考量。
——本文选自《传膳啦!》
《传膳啦!》
依据翔实的史料,用古雅幽默的笔触介绍了清朝的饮食文化,皇帝、皇太后日常的饮食搭配,以及美食背后的趣闻逸事,更收录了很多隐藏在故纸堆里的宫廷美食和养生药食的秘方。
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了……
截止7月12日,留言评论点赞数最多的两位网友将获得赠书一份哦!
美食课堂:乾隆称君不可一日无茶?帝后小主皆是奶茶铁粉!
5月11日晚,以揭秘宫廷“茶”事为主题的分享会,在美食头条号作者群里清新开场,这场茶会的分享者是著名的茶文化研究专家杨多杰老师,多杰老师与美食大咖们,在线上约了一场王朝宫廷茶会,品了一回千古帝王“茶事”。
感谢到家美食会为支持知识分享课堂而提供的礼品赞助~~
清宫剧热播的当下,我们对皇帝和他的那些女主们的吃吃喝喝也略知了一二,但是,真实情况真是如此吗?错过分享会的各位小主,上一杯清茶,且听大师给你揭秘吧~~
文字版宫廷茶会,为各位奉上:
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茶文化的发展总的来说,是清代胜于明代。清代对茶文化有着更为狂热的追求,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乾隆皇帝,他对茶文化的热爱,可算是皇帝里的第一人,远超于他之前的宋徽宗。宋徽宗对茶也是非常热爱,他曾写了一本《大观茶论》的书籍,乾隆虽没著书,但一生中所做与茶有关的事情也是不计其数,“茶”事不仅遍布紫禁城,甚至到了避暑山庄。
乾隆晚年让位于嘉庆皇帝之际,有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乾隆退位做太上皇,臣子们纷纷劝阻,说是“国不可一日无君”,而乾隆却答“君不可一日无茶!”这么说来,茶在他生命中所占的位置是不言而喻的,甚至是超于帝王之位之上,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追求,同时,康熙、慈禧亦是爱茶之士。宫廷茶文化属于京城茶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贵族茶文化的重要内容。
皇帝喝的茶到底从哪儿来
其实,皇家的茶叶从来不是来源于买买买,而是来源于贡品,并发展成为一种贡茶制度,茶叶是属于物供的一种,贡茶又分为官贡与土贡。
贡茶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也就是武王伐纣的时期,还是不知道的话,可以回忆回忆《封神榜》,就是那个时期。自此之后,贡茶制度就一直保存在王朝之中。
这贡茶制度到底是怎么个贡法呢?看看下面这组乾隆九年的一次贡茶档案吧:
湖广总督进砖茶五箱。
陕甘总督进吉利茶两次十八瓶。
漕运总督进龙井芽茶一百瓶。
河东河道总督进碧螺春茶一百瓶。
闽浙总督进莲芯茶四箱,花香茶五箱,郑宅芽茶、片茶各一箱。
两江总督进碧螺春茶一百瓶,银针茶、梅片茶各十瓶,珠兰茶九桶。
云贵总督进普洱大茶、中茶各一百圆,普洱小茶四百圆,普洱女茶、蕊茶各一千圆,普洱芽茶、蕊茶各一百瓶,普洱茶膏一百匣。
四川总督进仙茶、陪茶、菱角湾茶各两瓶,观音茶两次二十七银瓶,春茗茶两次十八瓶,名山茶十八瓶,青城芽茶一百瓶,砖茶五百块,锅焙茶十八包。
这些呢,仅是总督一级官员们的进贡情况,只是一次哦,是不是感觉这辈子也没喝过这么多茶呢?在看看这些吧,下面是巡抚一级进贡茶叶的情况:
湖北巡抚进通山茶五箱。
陕西巡抚进吉利茶九瓶,安康芽茶一百瓶。
江苏巡抚进阳羡芽茶、碧螺春茶各一百瓶。
浙江巡抚进龙井芽茶一百瓶,各种芽茶一百瓶,城头菊五箱。
福建巡抚进莲芯茶十大瓶,花香茶十二大瓶,郑宅芽茶、片茶各六十小瓶。
江西巡抚进永新砖茶两箱,庐山茶四箱,安远茶三箱、介茶四箱、储茶三箱。
湖南巡抚进安化芽茶一百瓶,界亭芽茶九十瓶,君山芽茶五十瓶,安化砖茶五匣。
安徽巡抚进银针茶、雀舌茶、梅片茶、珠兰茶、松萝茶各两次八箱,涂尖茶四箱。
云南巡抚进普洱大茶、中茶各一百圆,普洱小茶二百圆,普洱女茶、蕊茶各一千圆,普洱嫩蕊茶、芽茶各一百瓶,普洱茶膏一百匣。
贵州巡抚进五斤重普洱茶一百圆,四两重普洱茶一千圆,一两五钱重普洱茶两千圆,普洱芽茶、蕊茶各五十瓶,普洱茶膏一百匣,龙里、贵定芽茶各五十瓶,湄潭芽茶一百瓶。
这些巡抚们进贡的茶叶并不比总督少,所以,若是把总督与巡抚进贡的茶叶连起来,是不是要绕地球好几圈呢??话说这皇帝收到的茶多了也会发愁,该怎么用出去呢?
茶叶去哪儿
所以如此数量级的宫廷茶叶最后都去到哪里了呢?皇帝确实是喝不完的,所以大量的茶叶最后都赏赐给了臣子、妃子以及皇子,也包括外国的使臣。比如,乾隆年间来华的英国使者,被回赠的礼品中就有大量的茶叶。据档案记载,馈赠的茶叶包括砖茶、黑茶、普洱茶等等,因此,赏赐就成为了清宫茶叶流通的重要环节。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如此大手笔的进贡茶叶,也给当时茶农带来了非常大的负担,茶文化的背后也潜藏着伤损民力的悲哀。
什么才是真正的“皇家奶茶”?
看过甄嬛传,看过宫心计,知道宫廷的小主们是怎么喝茶的么?
想不到吧,这皇家奶茶可是古已有之。现如今,我们在内蒙地区、西藏地区仍可以喝到很多真正意义上的奶茶,通常奶茶是咸的,跟咱们常喝的英式奶茶可不一样。所以,别以为清宫的帝后小主们爱的龙井普洱,其实个个都是奶茶铁粉! 在这等级森严的宫廷里,虽是人人都爱奶茶,可不是人人都有奶茶可喝,每位小主喝奶茶的数量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限制。我们看遍了宫廷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看来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争奶茶。除了限制茶叶之外,还限制奶牛,是因为当时的奶茶都必须用鲜奶制作,而每头奶牛每天只能产两斤奶,所以这奶牛也是“珍稀物种”。
当时宫廷的各位小主子们又是怎么分的呢?
太皇太后用乳牛二十四
皇帝、皇后共享乳牛一百
皇贵妃用乳牛七
贵妃用乳牛六
妃用乳牛五
嫔用乳牛四
贵人用乳牛二
皇子、福晋用乳牛十
以上呢,是康熙年间的情况,大致是清初。这等级地位的差别体现出来的待遇差别真是不小,难怪主子们为了往上爬也是拼了。
接着往下看,这是嘉庆时期的分配档案:
御前例用乳牛六十头
皇后例用乳牛二十五头
贵妃例用乳牛四头
妃例用乳牛三头
嫔例用乳牛二头
贵人、常在等位应用乳牛于各分例内随用
皇子、皇子福晋例用乳牛八头
来不仅是金银首饰,这奶牛多不多,才是炫富的资本啊。
清宫的奶茶口感如何?
虽然喝到的奶茶数量不一样,但是不管是帝后还是贵人常在,他们所喝到的奶茶口味却是一样的,并且这种标准化也是严格要求的。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八年,茶务总领——曹总领,因为把皇帝喝的奶茶与皇子喝的奶茶做成了两种不同的口味,受到了官职连降三级的严厉处罚。
清宫奶茶有何秘方?
这争来争去的奶茶到底是怎么做的呢?其实很简单,想要做一小桶奶茶所需的原料包括:牛乳三斤半,黄茶四两,乳油两钱,清盐二两,这样做出来的就是咸口奶茶。而奶茶做的好的秘诀只有是四个字:真材实料,即真正的好茶和真正的好奶。清宫里,让皇帝、小主们都满意的好奶茶必须要新鲜的牛奶,所以奶牛才会如此珍贵。所以出现了皇帝南巡之时,必须要奶牛随行的现象,以便皇帝现取现喝。
有奖问答:
互动分享会上答对问题的小伙伴会获得由到家美食会获得的礼品哦~~
1.清宫奶茶的秘方里用的是什么茶?
答案:黄茶
2.贡茶制度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
答案:武王伐纣
自由提问:
1.奶茶用的是纯牛奶吗?要不要加水?
回答:不加水,清宫里的奶茶基本上是不加水的。
2.茶在明清时期是不是一个重要产业?在当时的中国经济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茶又起到什么作用?
回答:明清时期茶确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产业。西方有学者研究,茶叶是改变世界的,很多改变世界的历史事件都与茶叶有关。譬如说,鸦片战争,这场战争表面上看是鸦片惹的祸,实际上是茶叶惹的祸。在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整个欧洲人的饮茶习惯,特别是英国的饮茶习惯已到达无茶不欢的地步,茶叶已经成为他们非常重要的日常消费品,这也是促使大量黄金白银流向了东方的重要原因。面对贸易逆差,英国选择鸦片作为与茶叶抗衡的交易。大航海时代,中国是贸易输出大国,小农经济的中国能够自给自足,而当时的英国,还没有占领印度、斯里兰卡作为殖民地,并不具备生产茶叶的条件,只能大量从中国购买茶叶。据说,当时英国的爱茶程度让政府堪忧,英政府为了减少民众对茶叶的购买,请营养学家发文称茶叶对人体的害处。不难看出,茶叶在中国经济贸易中确实占据重要地位。
茶叶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呢?可以用“有趣”二字来解读。中国似乎很少有一种食物或者饮品,能够像茶一样,到达如此世界性传播的高度。首先能够明确的是,茶叶最早的起源就是在中国,至于有人曾提出的茶叶起源于印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中国人最早发明了茶叶,并且最早使用、制作茶叶都是毋庸置疑的。后来,中国茶叶流向全球,使茶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蔓延,可谓遍地开花。茶文化也由中国流向世界各地,并在当地衍生出了本土的茶文化。比如,日本有日本的茶文化,韩国有韩国的茶文化,以及英式的红茶文化,还包括俄罗斯、土耳其等都有属于他们自己本土特色的茶文化。如果从文化输出的意义上来理解,西方是用坚船利炮来影响世界的,而中国影响世界的便是雅茶一杯。
3.奶茶为什么要用黄茶?是入关以后改良的吗?
回答:一般意义上,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为了有助于消化,确实可能会考虑到用砖茶或者黑茶,而选择黄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精品化。毋庸置疑,黄茶的口感、味道、选材都是黑茶不能相提并论的,黄茶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喝法,也是一种汉化的喝法,与入关后改良概念一致。
4.乾隆馈赠茶叶给外国使节,实现中国茶文化的外延,但如今,似乎国外茶文化比中国更为兴盛,这种现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回答:馈赠使者确实是茶叶流通的重要渠道,比如英国来中国进贡,当然必能让他们空手而归,茶叶便成为重要的馈赠品,甚至当时外国人还存在着倒卖中国茶叶的情况。
5.普洱女茶是什么由来呢?
回答:普洱女茶也叫女儿茶,红楼梦中便有女儿茶的说法,在一些文献中也有相关记载。女儿茶讲的是茶山上的少女,采茶制茶卖茶获得的钱,作为自己出嫁的嫁妆,这种由来的茶便称为女儿茶。笼统而言,普洱女茶属于普洱茶的一类,通常是比较细嫩的,相对比较高级的茶叶品种。
6.是不是按箱计数的茶不如按瓶计数的茶?
回答:表面上看,瓶装的茶叶更为高级,瓶装中也分为瓷瓶和银瓶两种,银瓶是非常高级的一种,银瓶装的茶叶通常是更为细嫩的绿茶。从目前的文献来看,似乎只有四川进贡的一些茶叶用了银瓶装,这种瓶子也是有实物存在的,在故宫的大库里还能看到。
7.很多西方人从中国进口茶叶,当时主要是因为茶也具备的助消化、通便等药用功能,欧洲人接受茶叶在一定意义是考虑其实际效用的,而茶叶在中国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饮品,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回答:当然,茶叶的药效价值不止于通常便,它的药用价值甚至被称为是包治百病,西方曾认为茶是来自神秘东方的一种神秘饮品。不过,茶在中国最早的记载也是出现在医书里面,所以无论中外都是从刚需开始的,最后发展成为一种茶文化,可以说西方的茶文化走了一种更晚的路,但最后都称为文化现象,就比如现在流行的英式下午茶。
8.在贡茶里面,六大茶有地位高低之分吗?
回答:通常贡茶遵循的原则是当地产什么就供什么,这也是土贡精神所在。就比如云贵地区主产普洱茶,那么当地主要进贡的就是普洱茶,江南一带主产细嫩的芽茶,即绿茶,湖南一带是砖茶,四川地区则是黑茶,进贡茶都是具地方特色的,并无高低贵贱之别。
9.满族喝的茶都是奶茶吗?
回答:满族人喝的不仅仅是奶茶,比如绿茶在当时也是非常普遍的。只是说喝奶茶是清宫中的一大特色,并且空庭里流存着这种奶茶文化。
这满满的干货,是不是瞬间觉得涨姿势呢。感谢杨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分享,也感谢各位头条号作者对头条美食分享活动的支持,感谢到家美食会为我们的知识分享课堂提供礼品赞助,我们头条美食分享会以后还会为大家提供更多的精彩知识分享,敬请期待哦!
紫禁城内没厕所,清朝帝后们怎样如厕,全靠一个神奇器物
紫禁城有两大怪,一怪是没有烟囱,别一怪是几千间房间竟然没有一间是厕所。像现在建的房子,厕所是必备的,特别是一些高档别墅里,厕所的数量比卧室的数量还要多,人越有钱厕所越多。而紫禁城的主人富有天下却没有一间厕所,岂不咄咄怪事?
其实在当年的条件下,为了让紫禁城里没有秽气,特意不设厕所的。在当年,如果人居住的地方没有厕所还能气味良好的话,那才是富贵的体现。紫禁城如此之大,居住在里面的皇帝、妃子、太监、宫女们怎么如厕呢?对于太监、宫女们来说,那就是便盆,而皇帝、妃子则是用“官房”,这是一种特别的便盆,可以体现身份,像慈禧那一个官房堪称国宝。
普通的便盆就不用多解释了,就是一个普通容器,大小便之后把污物存放在指定的地方,到时候有专人把这些污物运出宫外。而慈禧她们用的官房就好得多了。
慈禧的官房是用檀香木雕刻而成,外面刻着一只大壁虎,是不是有特别的寓意现在就不得而知了。壁虎四个脚着地,是官房的支撑。壁虎长长的尾巴来回成8字形,作为两个扶手。壁虎的头转回头看着如厕的人,嘴巴微微张开,用来存放厕纸。壁虎的双眼是用红宝石镶嵌而成。壁虎的肚子鼓鼓的,是容器,里面放了很多香木的细末,蓬松而清香,污物下落时,迅速滚入香木细末里面,看不到污物,也闻不到臭味。
当慈禧表示要解溲时,太监就用头顶着官房到寝宫前面,然后交给宫女,因为太监一般是不能进慈禧的寝宫的。而早有宫女在寝宫的地面上铺好油布,官房就放在油布之上。问题解决之后,太监把官房用头顶着回去,清理污物,擦干净,放上新的香木细末。其他的妃子或皇帝的过程大体也是一样的,不过官房就没有慈禧这个那么奢华罢了。
现在慈禧这个官房也找不到了,有可能是被烧了。因为清朝有这么一个习俗,如果皇帝、太后或皇后死之后,遗物除了赏赐给人的之外,都要烧掉,这叫宾天。
是不是清朝的皇帝到哪里都用官房呢?也不一定。在沈阳昭陵,也就是皇太极和他皇后的陵墓,发现了一个清朝皇帝用的“御厕”,现在已经没有墙了。康熙等皇帝去昭陵祭祀祖先时就用了这个御厕而不是紫禁城里的官房。这个御厕是一个先进的水冲厕所,现在吸引了不少游客去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