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炸机战争无敌版(假如:美国B2轰炸机偷袭解放军,红旗-9和S-400能拦截击毁吗?)
轰炸机战争无敌版文章列表:
- 1、假如:美国B2轰炸机偷袭解放军,红旗-9和S-400能拦截击毁吗?
- 2、B-21轰炸机:被称为最先进的军机,美方希望能刺破对手的防空体系
- 3、魔改歼-6亮相东南沿海,它们会有什么特殊任务?
- 4、一周军评:B-21轰炸机亮相,对我军有何启示?
- 5、洲际导弹已覆盖全球,为何还要研制远程战略轰炸机?三大优势明显
假如:美国B2轰炸机偷袭解放军,红旗-9和S-400能拦截击毁吗?
B-2轰炸机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隐身战略轰炸机,能够穿过严密的防空系统进行攻击,也就是说,很有可能悄无声息的来到他国领土,进行偷袭,那可真是吃了大亏了,毕竟在不知道的时候,遭受到了轰炸,即使后续有能力反击,也吃到了大亏,为此拦截系统变得尤为重要。
那么对我国来说,如果B-2要偷袭我国,那么我国的红旗-9和AS-400能够将轰炸机拦截且击毁吗?
B-2作为唯一的隐身轰炸机,可以说在以往表现的也是非常优异了,并且也是进行过实战的,就说在2003年,B-2就做到了单机突破伊拉克军队的防空系统,并且炸毁了其首都巴格达市的一座通讯塔,可见其作用以及重要性,是经过战争认可的。
那么作为世界上最为先进的轰炸机,拥有其他轰炸机不曾拥有的隐身能力,真的是无敌的存在吗?事实上并不是的,啥都有弱点的存在,而B-2最令人忌惮的就是隐身能力,为此只要能够破解B-2的隐身能力,就能够提前的识别到B-2的身影,如此一来就能为拦截做出准备。
自从有了隐身功能以后,对于战略和战术防御系统,进行了严峻的挑战,这迫使着军工在反隐身能力上,不得不大力发展,以研究出反隐形技术,才能够摧毁隐形兵器,解决隐患。
为此针对各种隐形飞行器,也提出了相对应的反隐形飞行器,那些对隐形目标作用距离越远、跟踪精度越高,那么反隐身能力就越好,为此只要拥有先进的反隐身能力,那么B-2也会无所遁形。
在隐身能力上,能够针对雷达、红外、射频等进行隐匿,让他们无法识别,而根据目前的防空体系来看,雷达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可以说雷达是对空探测最为有效且距离最长的手段,为此在反隐身技术上,对于反隐身雷达的研制也是尤为重视。
而B-2的隐身性能较为强大,成为一种划时代的武器,由于隐身材料的先进性,难以破解,做到来无影去无踪,为此想要在雷达上发现B-2确实有着困难。
可不代表B-2没有缺点,为此找准缺点,那么就有了针对性问题,如此一来就能有效增加拦截的几率,其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发射远程巡航导弹,为此现在的B-2能够发射的大部分弹药,都是自由落体炸弹的。
而能够发射的巡航导弹则是为JASSM巡航导弹,不过射程只有500公里,也就是说,美国想要通过B-2来轰炸我国,是无法远离中国国土防空圈的问题,这就给了我国防空系统拦截击毁B-2的机会。
中国有两大防空系统,都是非常优秀的存在,对于B-2在投放导弹时,是能够做到进行拦截的,分别是红旗-9B和S-400。
红旗-9在进行升级改进以后,红旗-9B已经达到了和S-400同等水平的存在,这两款有各自的特色,红旗9B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而S-400则是从俄罗斯进口而来,他们的区域防空能力非常强,还能够针对超低空、高空、近距离到超远程进行全空域对抗密集多目标空袭。
并且能够拦截下B-2,必定拥有强大的态势感知能力,同时还将会配置多种雷达,用于不同情景下的探测任务。
就比如说远程预警雷达,会早早的进行预警,并且配属指挥车,来进行后续指挥,以便于更好的完成拦截任务,像S-400还有火控照射雷达和低空补盲雷达,以作全方位的探测。
而一个防空导弹团可不止这些,还会下辖多个营,且装备有导弹发射车,以在预警下达任务之后,以最快且最精准的水平,进行完成任务,如此一来,B-2即使是隐形战机,一旦进入我国的防空领域,也能够及时发现,且导弹发射营会将远程预警雷达和指挥部保护在中间,形成一个环形防御,对B-2进行伏击。
可见我国是有能力对B-2预防B-2的,即使B-2来到我国的领空想做偷袭,我国也有能力在它扔炸弹前,给拦截住,甚至完成打击。
B-21轰炸机:被称为最先进的军机,美方希望能刺破对手的防空体系
11月30日,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帕特里克·莱德表示,本周五(12月2日)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将出席美国最新型战略轰炸机——B-21“突袭者”的展示活动。
此前,美国空军就曾经宣称,B-21轰炸机计划于12月2日,在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姆代尔的工厂,首次对外进行公开展示。
B-2A“幽灵”轰炸机,是美国空军现役全球唯一的隐形轰炸机,摔了一架以后,仍然保有20架的规模。单机采购成本高达24亿美元,且每小时的飞行费用,包括机体日常的维护保养等费用极其高昂,制约了此型轰炸机的出勤率。
美国空军研制单价控制在5-6亿美元,同样拥有隐形性能的B-21,希望保有100架以上的规模,加上现役20架B-1,未来将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隐形轰炸机群,来取代现役非隐形的B-52H、B-1B轰炸机。
B-21,是一架低可视的隐形轰炸机,与B-2A机体形状和气动布局极其相似。但受到飞翼气动布局所制约,超音速巡航性能恐怕将难以实现。
从与B-2A同框的图片中,网友们即可窥探,B-21的机体要比B-2A小上那么一圈,明显就是B-2A轰炸机的机体“缩水版”。
在最大航程、作战半径、载弹量、滞空时间等,对于战略轰炸机来说极为关键的技术指标上,B-21相对B-2A缩水了。但美国空军仍然称其是第六代轰炸机,完全能够适应21世纪的战争,可见对于B-21的期望极高。
随着B-21的公开亮相以及进入飞行测试阶段,诺·格公司将其投入量产,将是水到渠成的,生产期5-7年。对此,美国空军计划在2040年前用其取代现役的所有B-52H、B-1B甚至是B-2A轰炸机。
对于美国战略空军来说,一旦B-21轰炸机大批量入列,届时加上现役的B-2A、B-1B、B-52H,就将拥有4种不同型号的战略轰炸机。
两种隐形轰炸机和两种非隐形的轰炸机,对于其后勤管理带来极为繁杂的局面,反倒不利于美国空军执行战术乃至战略打击任务。
从经济性上来考虑的话,随着美国航空制造业在军机隐身技术上的沉淀和积累,或许诺·格公司已拥有了降低制造成本以及降低维护保养费用的方案,从而使得“突袭者”的成本相比于“幽灵”要下降一个相当大的台阶。
现在,据网传最新的消息,В-21”突袭者“将在2027年间成军,美国空军计划将采购149架B-21,首架将部署在在埃尔斯沃思空军基地。
美国空军关于B-21的采购计划,近年来,可谓一直追加,由原本的60架到80架,再从100架到149架,看来对于B-21抱有极大的期待。
对于B-21轰炸机,制造商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对美国媒体声称:“B-21将是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先进的军用飞机”。诺·格公司网站在介绍B-21的页面上称,“B-21可以执行远程常规打击和核打击任务”。
美国空军则希望在战时,B-21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凭借极其出色的隐蔽性能,能够有效刺穿对手严密的防空体系,最好能飞到对手头顶临空投掷航弹。
实在不行的话,B-21先进的机载大航程精确制导弹药,也能在对手防区外发射,照样能给予对手的地面和海面目标,造成巨大的威胁和伤害。
12月2日,B-21就将要对外公开亮相了。规划将于2023年开始首飞,随即诺·格公司就将投入量产,2027年就可开始陆续服役,未来美国空军将装备145-149架庞大的隐形机群规模。
B-21,可用来执行远程常规打击和核打击任务,“突袭者”绝对不容小觑。参考B-2“幽灵”轰炸机就曾经多次从本土怀特曼基地起飞,并经过数次空中加油以后,能够往返飞行数十个小时,执行对南联盟、阿富汗、伊拉克等地的轰炸。
其实,B-21已经不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轰炸机,它就是一种“导弹载机”,一款强大的具备隐形性能的空中作战平台。
B-21,能携带JDAM联合制导攻击武器、防区外机载布撒器、隐形巡航导弹、战术高爆钻地弹、小当量战术核弹等。
战时的B-21轰炸机,已经不必进行冒险的超低空突防,而是利用高升限的优势,投掷精确制导武器,从而让自身能够全身而返,被击落的概率就将大幅下降。
魔改歼-6亮相东南沿海,它们会有什么特殊任务?
《军武次位面》作者:血刃
近期,美国《战区》网站引述著名商业卫星公司“卫星实验室”发布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某军用机场的卫星照片,照片显示该机场不但驻扎有歼-11系列双发重型战斗机,还有21架歼-6!
早在2010年,歼-6系列就全部退出现役,按理说早就不属于今天这个时代,但为何该机还会与现役的歼-11同框并抢走后者的风头呢?
歼-6曾见证了中国空军最困难的低谷期,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了数十年。由于其产量庞大,因此不少军迷认为解放军可能会对其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例如使其改装为类似一次性神风巡航导弹无人机。但这种改装绝非歼-6未来发展最理想的结果,从未来跨海登陆的任务来看,它会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佯攻利器。
零战损击落超20架敌机!
“歼-6万岁”口号背后有什么故事?
1955年,米格-19战斗机服役,但苏军认为该机速度低、升级空间有限、高速飞行时机体容易上仰、飞控设计缺陷很大,因此米格-19在苏联的服役时间不长,却相继向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大量销售。由于当时中苏处于合作期,因此中国很快也获得了该机,并发现其具有结构简单、轻巧灵活、爬升出色和火力强等优点,因此最终在该机基础上仿造出了歼-6。
▲米格-19在苏军内服役时间有限
1964年,歼-6正式服役,截止1983年停产时,其产量居然达到5205架,开创了中国战斗机历史上的纪录,一些军迷甚至认为该纪录很难被打破。该机不但装备了人民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而且还作为军售产品先后出口到十多个国家,其销售总量达到780架,同样也是中国各类外销军用机中销最大的。
北约将歼-6称为Farmer,即农夫,歼-6看似平淡无奇,的确如中国随处可见的农民一样,但它却在国土防空任务中表现出色。在1964-1968年的防空任务中,歼-6相继击落击伤22架敌机,其中包括RF-101和A-3/A-6系列攻击机,也有性能远超歼-6的F-4系列战斗机,但歼-6却从未被敌机击落过!敌机越界就打!成了当时诸多歼-6飞行员的座右铭。
▲歼-6在防空任务中创造了一边倒的胜利纪录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歼-6以及后来在米格-21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歼-7在上世纪80年代时早已大大落后世界先进潮流,即便升级后,歼-6的机载雷达甚至也还不如西方一些航班的雷达,这就导致歼-6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战斗效率将会骤降。其使用的霹雳-2空空导弹也只能在特定位置上发动攻击。一旦面对图-22M3这样的高速轰炸机,歼-6必然力不从心。
1979年,解放军代表团在巴黎航展上接触到了幻影-2000战斗机。体验驾驶后,两名资深战斗机飞行员深感该机的综合格斗机动性远超过歼-6和歼-7。最主要的是,幻影-2000在超视距空战、驾驶手感和系统保养维护方面也具有绝对的跨代优势。不夸张地说,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空军在综合技术上不但远不如欧美,甚至比伊朗和伊拉克也有很大差距!
▲试驾幻影-2000后,解放军很快认识到巨大的差距
由于早年间中苏交恶,而中国又很缺乏大尺寸风洞,因此设计新型超音速战斗机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任务,因此也只能长期让高度依靠航炮的歼-6挑大梁。此外,解放军虽然试图通过增设红外格斗弹等方式提升歼-6的综合战斗力,但受制于技术基础和特殊时代背景,因此技术差距还是很难被抵消。
▲空中人民战争的口号在今天听来十分让人心酸
此外,由于当时的品控问题和航空技术积累薄弱等不利因素,中国空军装备的升级就更困难,所以才会出现所谓空中人民战争和歼-6万岁一类口号,如今看来无疑让人感到无比心酸。2010年6月12日,歼-6系列正式退出现役,这也标志着该机半个多世纪的一线坚守就此告一段落。
为何说将歼-6改装成自杀无人机并不合适?
歼-6退役后不久,震撼世界的歼-20首次试飞。在随后的十多年里,中国空军的双发重型战斗机数量几乎比肩美国,综合技术水平也可以拿到世界第二。然而另一方面,歼-6和歼-7这样的退役装备由于当初产量很大,其最终归宿也成了问题。有不少军迷曾表示,最好将它们改装成类似自杀无人攻击机这样的攻击武器,以便达到类似巡航导弹的效果。
▲解放军目前库存的歼-6等退役战机数量可能超过三千架
上世纪末,解放军制空能力与对手差距甚大,因此所谓“突破中距”战法就在此时被提出。其设想内容之一就是让还能上天的歼-6乃至歼-5全面改装为无人机后吸引对方远程火力,在敌导弹大量被消耗后,跟进的歼-7和歼-8利用这个短暂的时间窗口和霹雳-8空空导弹有限的迎头攻击能力,最终在6-8千米杀敌。当然,这种战法的成功率可谓十分渺茫。
此外,当年解放军在两栖登陆战中的支援火力也存在不足。所以不少军迷认为,如果将歼-6填充炸药,改装成只有在实战中才会出动的自杀式无人机,就可以让战术导弹、远程火箭炮和空军将注意力放在更重要的目标上。此时,自杀式歼-6就算燃料即将耗尽或错过主要目标,也能选择和距离最近的次要目标同归于尽。
▲歼-6无人化改装后,任务显然不简单
如果进行无人化改进,歼-6会拆除弹射座椅、供氧系统、航炮、座舱航电和副油箱,并增设自动飞控系统,其自动驾驶仪和末端导引系统也会进行相应升级。根据其规格看,该机可携带两枚250公斤航弹,其破坏力相当于一枚射程上百千米且航迹固定的战术巡航导弹。但为此增加的制导系统等设备以及相关的改装工作,就会花费很大一笔钱,耗时也相对较长。
相对于巡航导弹和无人机,歼-6很容易被现代化防空系统察觉,而且它在攻击时的精度也无法和真正的精确制导武器相比。目前,解放军各类精确制导武器几乎大量装备于所有兵种,其攻击隐蔽性、精确性和突然性都十分出色。而大规模两栖突击作战,讲究的就是快速隐蔽突防精确攻击,因此歼-6只是改装成一次性自杀无人机,并无必要。
▲如果只是简单的对地打击,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显然更合适
此外,即便歼-6发展成自杀式无人机,也依旧要占据前线机场的跑道和停机坪,平日维护也并不简单,其资源挤占问题不容忽视。由于控制成本,因此无人版歼-6难以配备较为昂贵的高端系统,因此它们的单机突防率很有限,在对地打击任务中效率自然远不如大型长航时察打一体无人机。所以,无人版歼-6自然有其他用途。
吸取俄乌战争教训
歼-6将在反辐射作战中发挥余热
1995年,歼-6改装的无人靶机首飞成功,填补了国内超音速无人靶机的空白。从中积累的大量经验,也为新型超音速无人机提供了宝贵基础。近年来,中国空军的准实战演习次数大增,一些金头盔飞行员屡屡得以用实弹击落歼-6无人靶机。有网友认为,中国这类无人靶机足以让解放军使用数十年!因此新型战斗机飞行员们自然可由此极大提升战斗素质。
▲歼-6改装而来的无人靶机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具
然而近期亮相于沿海某机场的无人版歼-6可绝非靶机那么简单,它们很可能就是翼下挂载电子战吊舱的特殊改进型,因此不但拥有很强的反辐射作战能力,还能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值得注意的是,该机场据称也是距离台北一线最近的一处基地,因此不少军迷认为,这种魔改版歼-6的目标,就是台军的地面防空系统。
经过数十年经营,台湾地区防空导弹部署密度达到世界前列(总数近1600枚),其中台中、台北和高雄三个区域就部署了9个爱国者防空导弹连,它们将会机动作战。此外,台军还计划以187套天弓三型防空导弹支援爱国者导弹部队,而更老的霍克系列防空导弹也不容忽略。即便对方以两枚一组的密度发射,也必然会对解放军的固定翼战机和直升机带来很大威胁。
▲台军的爱国者防空导弹连很可能将围绕台北进行部署
对台军而言,提前发现解放军空中力量的大规模调动十分重要,因此台湾地区不但部署了铺路爪系列远程预警雷达,而且还在金门和马祖等地部署了近80座雷达站,这些雷达站大多位于台湾地区西部。所以解放军如果要想在部队大规模突击时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就要率先以反辐射作战瘫痪对方的雷达和地面防空系统。
时刻准备着
“魔改”歼-6将站好最后一班岗
目前台军配备的爱国者PAC-3采用主动雷达制导加惯性制导的防空导弹,一般会优先捕捉最大反射面积且距离最近的目标,其配备总数约为384枚,这就意味着其每个连的配备数量只有32枚 10枚(待发和备用)。扣除近年来演习和训练的消耗,每个连的齐射次数就会很少,但其发射后再装填的时间却至少超过半个小时。这一点,解放军自然了解。
▲反辐射作战,是歼-6无人机的重要任务
如果战斗开始,歼-20和歼-16等高端战斗机将扮演渗透穿刺和补充重击的角色,但即便双方实力差距悬殊,解放军也必须将此类战机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由此为阻击外军介入做准备。而歼-6(包括退役的歼-7、歼-8)不但数量很大,而且也没有任何隐身设计,加上发动机提供的热源,自然是很吸引对方的空中目标,而且比热焰弹和机载拖曳诱饵更难识别。
如果确定即将面对实战,那么歼-6无人机完全可以在夜间频繁大规模起降,让对方雷达屏幕上屡屡出现清晰可见的光点,进而错判大机群可能出动。长此以往,对方不但会高度疲惫紧张,正常作训和休息都会被干扰。最主要的是,通过这种虚实掺杂的演习,还能让对方在疲惫之余放松警惕。
▲歼-16D将完成终极的精确一击
对方防空系统的数量较多,完全以鹰击-91反辐射导弹进行密集打击明显不划算,但这同样不意味着歼-6只会简单充当消耗品。因此一旦任务开始,紧随其后的歼-16D就有机会准确捕捉对方防空阵地坐标并利用反辐射导弹先敌发动攻击,歼-20也会在这一时间点迅速抵达敌纵深攻击重要目标。
▲歼-6“魔改版”此时亮相,很快引发热议
由此,台军就会陷入两难抉择:第一,谨慎识别所有目标,但这就会让己方纵深处目标被打击,自己的指挥也会受影响。第二,第一时间选择雷达开机并发射防空导弹,其后果就是自动引来对方反辐射导弹。一旦其地面防空也随之瘫痪,那么解放军就会以远程火箭炮、察打一体无人机和战术导弹辅助空中打击,彻底摧毁对方防御阵地以保证登陆的顺利。
▲歼-6这名见证历史的老兵,依旧将发挥余热
据推测,部分歼-6无人机不但会配备反辐射侦测/跟踪装置,还可能在填充大量高爆炸药的同时挂载反辐射导弹。如果增设副油箱,就能保持一小时左右的超音速飞行。即便面对航母打击群,它们也完全有机会通过电子干扰和反辐射导弹加以压制,甚至可能在任务成功后发动最后的自杀式突击。由此,歼-6这位老兵的卫国历史才将真正画上完美的句号。
一周军评:B-21轰炸机亮相,对我军有何启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扬基】
当地时间12月2日,美国下一代战略轰炸机B-21的原型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姆代尔的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生产厂房里正式揭幕。
在爱好和平的人们看来,此次公开的正面视角下,B-21像是一只带着邪恶的“白头鹰”;但对于长期关注这个型号发展的军迷们来说,它在强光下反射出的银白色,反而让人想起鸽子——不是说它人畜无害,而是因为作为接班美国战略轰炸机的新锐,B-21的进度已经多次拖延,拖延到了让部分外界观点认为中俄下一代轰炸机的亮相也不会比它晚多少的程度。
1988年11月22日,诺·格公司同样在帕姆代尔举办了B-2的公开仪式。以当时美国航空技术的领先程度推论,当B-2的换代型号出现时,苏联都很难达到望其项背的地步,就更不要说中国了
无需了解太多航空知识,从B-2和B-21正面视角的对比,结合诺·格公司发布的B-21效果图,大家都能看出B-21在技术上与B-2之间的继承性与共通性。B-21确实是由当年研制B-2的诺·格公司主导研制出的产品,的确是基于B-2的理念发展而来,但它在概念研究和技术论证阶段花费的时间(2004-2014年),却与当年全新研制的B-2(1970-1980年)基本相当。
虽然目前B-21只有这一个展示角度,但仍让外界开始分析它与B-2的种种区别。图中上为B-2,下为B-21
B-2与B-21的研发里程表对比,B-21里程表的后半部分是目前美国官方的估计
鸽?要不是歼-20,还得鸽到2037
不同于在绝大多数大型装备领域上呈现出的“美新俄旧”,在事关国本的战略轰炸机机队上,美国空军的平均机龄并不比俄罗斯好看:相对较新的B-1B和B-2A,目前平均机龄分别为35岁和28岁。相比之下,规格相当于B-1B的俄罗斯空天军图-160战略轰炸机虽然只有17架(比B-2还少),但其中最老的1架机龄刚刚到35年,机队中有5架是苏联解体后生产交付的,而且俄罗斯目前还在继续生产其改进型图-160M2,平均机龄反而更为年轻。
至于平均机龄已经超过60年的B-52H,就没必要和1981年开始批产交付的“80后”图-95MS比岁数了
在苏联解体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美国仍把俄罗斯看做国防安全领域的最大对手。特别是1998年12月,当俄罗斯“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第6次试射成功、首个导弹团即将战备值班之际,美国国会成立了一个专门小组,仔细研究论证了重启B-2生产(最后一架1997年11月交付)的可能性,确保其研制时的目的——在敌国领土上隐蔽猎杀导弹发射车——能够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实现。
不过这个小组调研后认为,没有必要继续沿用80年代的技术在21世纪初继续生产B-2,可以把相关资金用于现有轰炸机的升级;至于“替代能力”(当时甚至不确定是否研制下一代有人轰炸机)的规划,在这个小组和空军向国会联合提交的白皮书中,则建议应当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开始,以保证其在2034年投入生产,2037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
为了尽可能浅显地向“国会老爷”们说明问题的严重性,白皮书需要列出最极端的情况:如果大家啥都不干,2037年之后美国空军轰炸机就会急剧萎缩,到2050年就一架不剩了!
然而就在1999年3月,当这份被非正式地称作“2037轰炸机”的白皮书刚刚提交两周之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就发动了对南联盟长达78天的野蛮空袭。在这场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程以空袭为唯一硬杀伤手段的、高技术条件下的常规局部战争中,载弹量大、留空时间长的美国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发挥了巨大作用。
战后,很多国会议员对于“2037轰炸机”的观点感到不满,要求五角大楼和空军加速轰炸机换代的时间表。尽管2001年12月提交核态势评估报告时,在拉姆斯菲尔德主政下的五角大楼仍然顽固地主张“下一代轰炸机2040年服役就行”,但美国空军战略司令部认为,考虑到准备一场常规战争的重要性日益迫切,应当把列装节点至少提前到2018年,这才有了2004年由美国空军空中作战司令部开始研究的“下一代轰炸机”(NGB,非正式名字为“2018轰炸机”)。
2004年洛马公司提出的一个NGB超音速方案概念模型(B03),注意背景展板中构成“下一代远程打击”的两种机型
上图中除了NGB的超音速方案之外,还有一架很多老军迷一定熟悉的飞机,那就是为了满足“2018轰炸机”的需求,洛马公司在F-22隐身战斗机基础上发展的FB-22隐身中型轰炸机。这两个除了都强调隐身性之外,在其他方面几乎没有相同之处的方案同时出现在一家公司的展台上,一方面说明强隐身性是NGB所必须的指标,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美国空军对于NGB的其他指标——诸如载荷航程性能、部署条件、采购价格等——仍然没有形成一致。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虽然在2006年四年期国防审查中,FB-22项目被拉姆斯菲尔德的五角大楼以航程不足为由取消,算是明确了“远程打击”的重要性;然而,不仅直到2007年关于“美国下一代战略轰炸机B-3将回归超音速”等传说还有鼻子有眼,围绕新型轰炸机是否应当接替B-52挂载核弹头巡航导弹的使命还在五角大楼和国会之间争议不断。
11月7日,进行“大象漫步”的8架B-2。诞生于冷战高峰期的它,在后冷战时代暴露出了用途相对单一的缺点,它与B-21外观相似、内核不同的特点,也常被类比为“海狼”与“弗吉尼亚”级核潜艇
受够了这种扯皮的美国空军,抢在2008年——距离“2018轰炸机”的目标只剩10年——要求波音和洛马尽快联手完成一个具备升级潜力的“基本款”方案,诺格公司也获得了相关资金用于研制一款性能更先进的验证机。然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强大冲击下,在现有远程打击手段面对中国时“又不是不能用”的嘀咕声中,NGB项目在2009-2010年还是实质停滞了。
2009年4月,五角大楼新掌门人罗伯特·盖茨正式宣布NGB推迟到2018年之后进行。此后五角大楼和军方先是宣称“要是能省钱,下一代轰炸机整个无人的也行”,接下来又说“远程打击又不是非得下一代轰炸机不可”;特别是在2010年,除了美国空军部长唐利(文官系统)仍然谨慎地表示“远程打击的路线论证中,不能把下一代轰炸机排除在外”,美国空军多位高官(特别是飞行员出身的将军们)纷纷表态,由加油机配合下的F-22和F-35充当“分布式轰炸机”,完全可以让“下一代轰炸机”成为历史名词……
这一天的意义,越往后的评价只会越来越高
对于2011年1月11日歼20“横空出世”,尽管五角大楼和空军文官系统里的官员们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明白过来发生了什么,但那些飞行员出身的美国将军们反而有着明确的直觉——至少那些在“黑丝带”面前毫无生存能力的空中加油机们,在第一岛链外大摇大摆地给进入战区的F-22和F-35加个油就能冒充战略轰炸机的好日子,马上要到头了。
从2011年开始,更名为“远程打击轰炸机”(LRS-B)的美国新型轰炸机项目,其大方向似乎又回到了冷战式的“前进!不择手段地前进”上。随着波音的KC-46和洛马的F-35在进度上一个比一个不省心的局面已经世人皆知,2015年10月诺格公司的方案中标也并不让人意外。2016年2月,LRS-B被正式命名为B-21,同年9月得到了“突袭者”的官方绰号。2017年1月,曾经孕育出B-2的诺格公司帕姆代尔第42号工厂大型涂料车间技术改造开始,承载着从杜立特到B-2的“美国精神”的新载体,似乎呼之欲出……
B-21“突袭者”的名字,源于二战期间“杜立特空袭”——即从航母上起飞B-25岸基中程轰炸机奇袭东京的传奇战例,这种命名背后的种种深意,相信读者们自有联想
然而美军大型装备项目的拖延与超支问题,绝非某一两家军工复合体所特有。虽然诺格公司在项目管理上已经尽可能优化了流程,但仍无法根治——特别是2020年美国遭受新冠疫情重创——依托全美航空生产体系下的供应链被迫受阻的局面,最终导致B-21从完成工程设计审查到原型机制造下线,用时反而比当年B-2多了两年——也是多了整整一倍。
当然,强敌仍然是强敌。在这四年时间里,诺格公司通过构建数字样机进行“虚拟试飞”,尽可能让首架原型机在完成工程制造时,减少与量产机的区别,接近传统意义上的“试生产型”。根据诺格公司公布的信息,在首架原型机下线时,已有另外5架B-21处于不同的组装阶段,这6架B-21将从2023年开始陆续投入试飞,力争把之前耽搁的两年,乃至上溯至NGB时期,因为轻视了“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而耽搁的更多光阴抢回来。
相比B-2,B-21进一步强调隐身性能等细节优化,既是近30年来科技进步的成果,也是近些年隐身与反隐身手段实际对抗带来的必然需求
作为美军六代机的先声,B-21最受人关注的优势往往集中于拥有开放式系统架构、可快速完成升级、隐身性能更好、突防能力更强,以及具备侦察、指挥、乃至空战等多用途能力这几大方面。但诺格公司承认,他们同样花了大量精力,力争让B-21实现远比B-2出色的可维护性,以及能够让它实现比B-1B和B-52更轻松的海外部署,其目的不言而喻:“我和你们的轰炸机一样皮实,但比你们先进两代!”
“你们”指谁,不言而喻。
依托本身的数量优势、以及可在前沿基地部署的双重优势,相比B-2,这只“白头鹰”未来将成为我军在一线更常遭遇的对手——这是一款真正为了大国战争准备的武器。
进取与取舍的希望:展望中国新型轰炸机
2022年11月30日,我东部战区空军出动轰-6K中远程战略轰炸机4架、歼-16多用途战斗机4架,在运-20大型运输机和运油-20空中加油机的协同保障下,与俄空天军图-95MS远程战略轰炸机、苏-35和苏-30战斗机、以及伊尔-76运输机进行联合空中巡航。
这是中俄两军自2019年首次联合空中战略巡航以来,首次在同一年进行两次联合空中巡航;也是继2021年双方轰炸机首次在战略巡航中互相进入对方领空飞行之后,首次实现轰炸机和提供保障能力的运输机互降对方机场。
2022年5月中俄联合空中战略巡航中,图-95、轰-6K和歼-16同框
作为“传统轰炸机 防区外导弹=重获新生”——从上世纪80年代持续至今的这条成功道路的受益者,轰-6K和图-95MS都是全新生产,而非旧机改造而来。2011年年底开始交付部队的轰-6K系列,更是平均机龄只有5年左右的新机,因此新型轰炸机必然将与轰-6K系列并肩战斗很长时间,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形成替代关系。
在《军迷之眼》近期的采访中,新型轰炸机被我军轰-6K飞行员称为“新一代空中作战平台”、“空中武器作战平台”(如果按照美国人的标准,大概可以缩写成什么NGACP或者AWCP之类),这也是目前为止关于新型轰炸机最为权威的官方表述。在拥有10年的轰-6K使用经验后,我军对于新型轰炸机“发起空中作战、搭载大量武器”这一需求的认识,相比历史上历次论证轰-6的换代型号时都更为深刻。
11月29日的卫星照片中,俄军在恩格斯空军基地调集了20架图-95和6架图-160。战略轰炸机在常规战争中持续至今的使用经验,推动着新型轰炸机的前期论证和指标制定
由于在改型发展中没有对机身承力结构进行大幅更改,轰-6系列即使发展到轰-6K,其机腹弹舱仍然和1952年4月首飞的图-16没有本质区别,其携带新型武器或设备的能力,几乎全部要通过增加外部挂架来实现。轰-6K/J已经设置了多达8个翼下挂点,轰-6N还具备在机腹携带大型空射弹道导弹的能力,但即使不挂载弹药时,这些武器挂架也显著增加了飞机的阻力,挂载大尺寸的空地导弹/巡航导弹时,其飞行品质还会受到进一步影响;更重要的是,对于这个体型的飞机来说,如以外挂武器为主,就不具备探讨隐身性能的基本条件。
我军已经有着颇为完善的空射弹药体系,尽管未来新型弹药会朝着小型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但对打击威力的要求,决定了这种小型化是有其上限的。为了实现足够的弹药携带能力,新型轰炸机的弹舱尺寸必然要比轰-6更大,甚至超过只能携带一组旋转式空射巡航导弹挂架的图-95,而其内部架构设计又需要能够短时间内从一种挂载方案转为另一种挂载方案(如从挂载若干枚亚音速空射巡航导弹,改为同时挂载高超音速空地导弹和制导炸弹)。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型轰炸机完全可以形容为一架围绕这个国内前所未有的弹舱展开设计的飞机。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存在,首先使得飞机在总体布局上无法完全借鉴现有的任何一个型号,特别是传统的飞翼布局很难容纳这样的大尺寸弹舱;对于国内刚起步不久的大飞机结构设计来说,这个大开口结构又对飞机的结构安全、损伤容限提出了挑战。
B-21为了在尺寸明显小于B-2的同时,维持一个尺寸大体相当的弹舱,并将主要载荷集中到机身,削薄机翼减少阻力,其机身厚度相对较大,使得机腹下方明显隆起
由于国产轰炸机长期以来的客观情况,加之近年来的“擦边”宣传,公众对新型轰炸机的期待确实很高,比如在武器携带能力方面,自然也是“轰-6能挂的它都能挂,轰-6不能挂的它也要挂”等等。但从战略轰炸机应有的威慑效果来看,具备隐身突防能力的轰炸机在挂载弹药类型上,本就应当有所区别;从技术上说,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超级弹舱而付出的结构重量增加的代价,是否值得也应当慎重论证。
另外,尽管前文提及了轰-6系列外挂弹药的种种问题,但它在日常使用维护,特别是挂载方案转换时的优势——只需更换转接梁就能使用其他武器,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轰-6系列与新型轰炸机配合使用,不只是从机龄出发、合理更新机队角度的现实考虑,同样是保持轰炸机部队出动灵活性、快速性的要求,正如目前美军计划让B-21与B-52这两款相隔三代的轰炸机配合使用那样。
如果存在轰-6系列与新型轰炸机挂载某些大尺寸弹药能力相当,乃至前者更强的情况,这并非设计者“力有不逮”,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寻求解放出新型轰炸机的优势
而说到轰炸机这种复杂的大型飞机的出动率和维护性,尽管轰-6系列发展到今天,几乎做到了“把能解决的都解决了”,但沿袭自图-16的从先天布局到制造流程导致的一些固有问题仍然存在。虽然新型轰炸机可能因为布局上的特点,同样出现一些新的难题——对于首次自主全新设计新型轰炸机的中国航空工业来说,这是很难全部避免的,但仍然要力争在这款白纸新画的机型上交出更好的答卷,不辜负部队长期以来对新机的期待。
另外相比B-21,尽管我们在新机研制中没有那么多历史包袱,也没那么多类似五角大楼与美国空军之间的多年扯皮,在项目管理上也有了歼-20、运-20的经验积累,但仍然要对新型轰炸机从指标论证到研发制造的客观周期有足够的认识。
所以,无需苛求新型轰炸机在性能上全面超过B-21——轰炸机之间的“斗兽棋”比战斗机更没有意义;也无需因为“The Next”亮相晚于“突袭者”而叹息——以十年前中美大型飞机研发领域的综合差距,如果它们的亮相时间差能够缩短到数年之内,已然是值得肯定的成绩。
相信每位读者真正期待的,是我们的研制团队面临那些在国产飞机设计制造上前所未有的矛盾时,能够做到敢于进取、取舍得当;而当这样的新型轰炸机奋飞之时,就足以成为中国航空工业史上的一座丰碑。
抗美援朝空战英雄刘玉堤将军生前亲笔留下的希冀:大大发展轰炸机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洲际导弹已覆盖全球,为何还要研制远程战略轰炸机?三大优势明显
如今的洲际弹道导弹,已经可以轻松覆盖全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何还要研制先进的远程战略轰炸机呢?事实上,远程战略轰炸机,是有着洲际弹道导弹无法相比的三大优势。
B2远程战略轰炸机
其一、更有形的威慑
我们知道,有核武器在手,可以警告别的国家,不要轻易和我方发生战争,我方将你核平很简单,另外它也能警示其他核大国,不要对我方进行核讹诈,我方有能力和你同归于尽。
洲际弹道导弹虽然很无敌,但有时一些国家似乎忘了对方拥有这样的大杀器,因此必须适当地提醒一下他们才行,这应当算是先礼后兵。由于弹道导弹一旦发射,那就是有去无回,而事态尚且还没有达到动真格的程度,所以此时派轰炸机挂上核弹,去对方家门口转一圈,这可谓是最好的警告方式。
俄罗斯图160
例如日本打算要回俄罗斯掌控的南千岛群岛,在屡屡碰壁的情况下,日本曾研究靠武力解决,而俄罗斯的回应很简单,他们直接派图95轰炸机挂上核弹,去绕着日本进行值班飞行,看到大杀器就在眼前,日本方面顿时就清醒了,这就是轰炸机带来的有形威慑,正如普京总统所说:“外交的抗议一万次,也不如战略轰炸机挥一挥翅膀!”
俄罗斯图95值班飞行
其二,更加经济,增强核力量
洲际弹道导弹的造价极其昂贵,制造一枚分导式核弹头的弹道导弹,基本需要花费上亿美元,而后期的维护或升级,还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它不可能像普通炸弹那样,进行超大批量的制造,并且这种武器都是一次性的,在飞行过程中,还有可能被对方拦截。相比之下,远程轰炸机的性价比就很高,虽然一架先进的隐身轰炸机也不便宜,例如美国的B2,每架造价为24亿美元,但远程轰炸机作为一款投弹平台,它可以循环使用,其隐蔽性也非常强,在爆发核大战的情况下,它可以在空中多次奔袭并投掷核弹,从而消灭陆基或海基核弹头没能成功摧毁的重要目标。
图160
图160投放核弹
其三,载弹量多,并且很全面图
远程战略轰炸机,作为三位一体核打击中的一部分,它既能携带核弹,也能携带常规炸弹,既可以近距离投放炸弹,又可在远距离发射巡航导弹,它们的载弹量通常都比较大,美国的B2载弹量为23吨,俄罗斯的图160载弹量为40吨,这是洲际弹道导弹无法达到的,洲际弹道导弹的战斗部一般只有几吨重,在常规战争中,如果将其战斗部换成常规弹头,那么投入的成本和收到的打击成效,将完全不成正比。
针对不同价值的目标,利用远程轰炸机进行灵活轰炸,是最可靠的一种方式,对于打击实力较弱的国家,普通的轰炸机基本就能胜任,不过若是对付实力较强的国家,就必须依靠非常先进的隐身轰炸机才行。事实上,有了这种装备,在外交或谈判中,自然也就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B2隐身轰炸机
以上三点因素,就是研制远程战略轰炸机的必要性,期待我们国家的轰20能够早日问世,从而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