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回忆5安可攻略(辛丑中秋诗词选)
秋之回忆5安可攻略文章列表:
- 1、辛丑中秋诗词选
- 2、55首乐观豁达古诗词,值得细细品读
- 3、通俗西藏史八十九——必杀军神之计
- 4、建安诗20首精选:东汉末年的社会画卷,是慷慨激昂的史诗
- 5、小说:她穿越到奇葩人家,家里穷,奶奶落井下石,邻居雪中送炭
辛丑中秋诗词选
编者按:
圆月中秋,泽被万物。在这个中华儿女欢聚团圆的重要节日,光明网特别辑选当代诗家吟诵中秋的诗词作品,以飨读者。
中秋寄情
李文朝(北京)
月到中秋分外明,边关哨卡寄深情。
人间多少团圆梦,相伴巡逻战士行。
诉衷情•中秋月下(并序)
王改正(北京)
月光软软,烟柳轻摇浪漫;潭水悠悠,菊兰凝露娇红。枝上花开笑靥,廊前琴弄清风。人从湖岸徘徊,欢悦祥和满眼;我在虹桥眺望,升平歌舞寰中。坐莲池之老叟,歌是人生旧韵;啼草树之秋莺,音谐时代新声。难抑思飞情逸,梦烟霞于物表;可诉诗心清静,知世事之无穷也。词曰:
春天一梦到中秋,对镜叹白头。天涯同此良夜,相看泪花流。
微信里,旧朋俦,共神游。十分月色,一半(儿)相思,一半(儿)乡愁。
辛丑中秋
何云春(北京)
玉南潭水起烟波,燕北秋山映月娥。
岸影风摇垂柳舞,塘荷雨奏竹枝歌。
青春有约烦心少,年老无灾淡日多。
曲径斜阳心语絮,长廊挽臂话蹉跎。
西江月•十五月
田凤兰(北京)
玉露柔风爽爽,烟光绚彩绵绵。多情明月挂云边,恰似含羞偷看。
一笑相逢把手,百年难遇良缘。吴刚美酒醉婵娟,仰首遥思万感。
阮郎归•辛丑中秋
徐世平(北京)
金风惬意雁声高,菊芳木叶凋。耕耘春夏渐丰饶,秋盈慰尔劳。
思人夜,月相邀,情逐万顷潮。空灵霜色白云撩,楼深闻紫箫。
中秋
倪健民(北京)
玉露花间落,金风载酒来。
炖鱼香满屋,蒸蟹味盈台。
江近烹鲜聚,诗成醉客裁。
蛩鸣明月静,韵雅几悠哉。
秋颂
张连玉(湖北)
云高万里晴,雁阵碧霄横。
月桂黄金叠,汀芦白絮萦。
枫摇红玉片,菊绽紫丝英。
极目江山阔,聆听天籁声。
中秋望月寄怀
严秋林(湖南)
涛声依旧撼边关,珠穆峰连阿里山。
隔海难消乡梦切,登高怕惹泪痕斑。
长空遥对千秋月,乡路谁怜寸步艰。
佳节年年永相望,天涯游子几时还。
水调歌头•中秋节
王文荣(天津)
人间团圆夜,天上玉轮明。广寒舒袖,嫦娥寥寂总萦萦。金桂花丛香沁,处处欢歌飞韵,把酒醉秋声。八月庆佳节,相约泰风清。
心寄月,思寄远,又遐凝。乡愁万缕,千种离绪最牵情。落叶落花莫叹,有梦有诗常足,为善秉淳诚。幸福应珍惜,国盛享安宁。
中秋佳节感记
赵青山(吉林)
一轮明月贯中秋,愿把离愁写上头。
为国戍边怀热望,扶贫筑垒壮宏猷。
屏前喜泪传捷报,云上飞鸿亮远眸。
咫尺天涯情万里,献身时代展风流。
中秋节抒怀
徐首翔(天津)
丹桂飘香海晏清,奋蹄逐梦展豪情。
百年业绩同天耀,万里江山共月明。
善策和风铺绿野,富民强国举长缨。
而今且酌加鞭酒,高挂征帆破浪行。
秋日登楼
赵丽萍(吉林)
秋日登临景色新,蓝空碧树望无垠。
松涛鸟韵来千亩,云影菊香沾一巾。
风疾笑迎诗意诵,醉关记取旅情珍。
可看大路通天远,林海清幽少世尘。
中秋寄语
封玉华(吉林)
四野霜峰意未休,时轮转瞬又中秋。
金风染色烟霞灿,丹桂飘香硕果稠。
纵目流光追画卷,举杯邀月荡心舟。
虚怀淡定情难老,梦笔高歌彩韵讴。
卜算子•秋日郊游
张宇红(北京)
绿老浸红黄,滿目秋光映。重彩豪泼色入泥,四野斑斓境。
新舍抚云低,路解山深冷。夜伴霓虹晓觅泉,美甚乡村景。
秋至刺梨沟
庞仕蓉(贵阳)
黔南刺梨熟,天气正初秋。
云白山含黛,壑深花掩楼。
当门闻犬吠,取径望农收。
采摘高阳里,归来南陌头。
怜吾惜金果,随蝶到田畴。
手缓不能得,心焦珠汗流。
午时包满满,兴尽意悠悠。
座上风盈袖,杯中蜜入喉。
于乡无俗累,对此感林丘。
秋游
张明娥(北京)
毕竟中秋寒露近,花枝不比玉荷香。
金风送爽纤云白,碧树经霜木叶黄。
细雨牵牛頻扮俏,珠帘美景耐端详。
万山红遍催征鼓,雁阵南飞向远方。
辛丑中秋雅聚幽兰谷梅兰苑思怀
毛红梅(广东)
把酒听泉醉上宫,吟边联对隐花丛。
卿云妙曲笙箫漫,湛露欢言灯火融。
倘有兰肴添真味,岂无诗草拂清风。
东篱客意文园渴,夜半思亲捎旅鸿。
中秋寄怀
陈海燕(梅州)
月到中秋年过半,如梭岁月拒回流。
心牵异地亲人远,果寄清香入梦悠。
桂蕊沉飘薰大地,冰轮辉煜耀神州。
阳台赏菊嘬螺喜,围坐烹茶往事勾。
西江月 • 月中独酌
潇雨(北京)
天上云开桂子,蟾宫流注天香。悬情难耐不思量。只欲乘风直上。
望里星飞河汉,相思终是彷徨。醉中衣薄怕秋凉。也觉嫦娥惆怅。
贺中秋
何杰 (四川)
举目江山暖,神州玉兔圆。
河图星汉灿,载酒舞婵娟。
中秋抒怀(新韵)
朱立华(北京)
葡萄桂酒共扬杯,邀月中天思绪飞。
锦绣中华开胜境,奋蹄逐梦沐秋晖。
中秋节感怀
李彦蓉(河北)
皓月一轮天上悬,银光似水泻窗前。
嫦娥款款相思意,扰得离人难入眠。
中秋节
翟广文(河北)
中秋好梦圆明月,万户深情共锦堂。
不慕神游天宇殿,独怀人爱桂花香。
中秋
靳泉涛(河北)
皎皎月轮明,绵绵忆远情。
流光应共有,万里梦同生。
中秋悟
罗明周(四川)
雨霁风微沐早昕,中秋夙夜相呼勤。
枥枫流韵双辉影,朔地归鸿一字文。
舞线岷江迷钓叟,直钩渭水为匡君。
晴空苍鹤翔银翼,醉看长天抒锦云。
中秋吟
蒲俊(四川)
换季金风万里驰,月光偏爱送佳期。
高楼小酌情无限,俊客方言自得宜。
一夜乡音医旧病,三杯桂酒煮新诗。
兴头不负甘泉力,半醉吟圆恰是时。
中秋偶书
蒲瑜松(四川)
惜爱时光少问天,不知宫厥几时圆。
勤心僻壤瓜田种,淡味云情古墨研。
独念蒲村生旧景,同斟挚友尽新篇。
青山又见儿啼月,一夜金风未入眠。
中秋
陈公云(山东)
百年华诞初心践,明月中秋映太空。
暮野欢歌颂丰稔,晚风爽客赏蟾宫。
煌煌党史励赓续,坎坎征程韧自躬。
世纪共和圆梦日,五洲仰望九州龙。
仲秋感怀
李志明(河北)
十五中秋星斗灿,东升玉兔夜光清。
乡关陌上随霜冷,客子天涯共月明。
但觉相思归棹梦,时怀远别饯觞行。
浮云气动长消散,盼望苍穹有久盈。
秋夜
阎玉彩(河北)
华亭望月看云河,气爽流金飐滟波。
素卷秋芳牵后羿,圆图樽桂伴嫦娥。
风飘韵句痴情眷,露润诗经恋语多。
蘸墨抒词今古事,书言笔作谱天歌。
中秋吟怀
梁同余(江苏)
节到中秋处处新,万家灯火亮如银。
刚陪亲友酒三盏,又见窗前月一轮。
端上佳肴尝野味,切开水果润喉唇。
同圆绮梦皆欢畅,共叙良言情最真。
中秋感怀
马龙飞(吉林)
几度清思临古道,千秋明月照黄沙。
枝头硕果调新酒,院内香花泡绿茶。
学子胸怀鸿鹄志,恩师意望逆风家。
停杯共赏姮娥舞,折桂蟾宫待众夸。
秋兴
朱超范(江苏)
无须学道亦忘机,相伴幽云少是非。
红树晚霞迎宿鸟,碧天秋水落斜晖。
东篱元亮菊花醉,西阁仲宣明月依。
城市豪门锁空宅,不如到此叩松扉。
游子吟
王爱君(河北)
璀璨星空玉彩流,一轮明月惹乡愁。
遥遥仰望情怀暖,切切相思梦境幽。
儿女童音萦耳畔,爹娘病体挂心头。
唯期佳节团圆日,笑语欢声荡小楼。
辛丑中秋有感
刘雪聪(浙江)
十里荷塘一片禅,愿将烟雨寄流年。
琉璃仙境逍遥夜,满目青山自在天。
泼墨弹琴观美艺,吟诗作赋写新篇。
悲心总驻清凉界,月照人间几度圆。
辛丑中秋吟
吴辉(武汉)
年年三五庆团圆,把盏今宵不夜天。
满月娇轮辉万里,九州玉露拔千弦。
含香丹桂香飘溢,弄影嫦娥影自妍。
沁韵佛音歌疫灭,吟边恰伴感时笺。
中秋怀远
周发玲(湖北)
静看三秋色,微闻桂果香。
佳人思锦瑟,士子忆琼浆。
李白留歌赋,东坡换曲章。
高山安可仰?只为玉盘狂。
端正好•中秋吟
魏秀花(山西)
玉镜银光人间驻。分秋色、丹桂仙树。五仁酥饼案前睹。念远人、天涯路。
举杯凭添愁无数。家山远、何方倾诉。诗情落落广寒处。父母心、知儿苦。
一剪梅•又到中秋
张永成(鄂尔多斯)
又到中秋稻玉黄,瓜色红瓤,菊蕊芬芳。天高气爽雁南翔,归路何长,志在云乡。
盛世中华百业昌,国富安邦,物阜民康。家家共渡庆辉煌,皓月盈窗,美酒飘香。
浣溪沙•中秋韵
陈金亭(河北)
朝日东升漫紫烟,夕晖西下爽风环。云中归雁字形迁。
稻黍白棉含笑韵,桂花篱菊溢香延。举杯邀月共团圆。
组稿:何云春 李方舟
审稿:王改正 张 宁
来源: 光明网
55首乐观豁达古诗词,值得细细品读
-1-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代:刘禹锡《秋词》
-2-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唐代: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3-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代:
刘禹锡《浪淘沙》
-4-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唐代: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5-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唐代:李白《游洞庭湖》
-6-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唐代:白居易《对酒》
-7-
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
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唐代: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8-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代:李贺《南园》
-9-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唐代:司空曙《江村即事》
-10-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代: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11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唐代:李商隐《十岁裁诗走马成》
-12-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代:杜牧《山行》
-13-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唐代:杜甫《曲江》
-14-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唐代:杜甫《狂夫》
-15-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唐代:杜甫《江村》
-16-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唐代:李白《上李邕》
-17-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唐代:柳宗元《夏初雨后寻愚溪》
-18-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唐代:李商隐《晚晴》
-19-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代:李白《行路难》
-20-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代: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21-
达哉达哉白乐天,分司东都十三年。
七旬才满冠已挂,半禄未及车先悬。
或伴游客春行乐,或随山僧夜坐禅。
二年忘却问家事,门庭多草厨少烟。
庖童朝告盐米尽,侍婢暮诉衣裳穿。
妻孥不悦甥侄闷,而我醉卧方陶然。
起来与尔画生计,薄产处置有后先。
先卖南坊十亩园,次卖东都五顷田。
然后兼卖所居宅,仿佛获缗二三千。
半与尔充衣食费,半与吾供酒肉钱。
吾今已年七十一,眼昏须白头风眩。
但恐此钱用不尽,即先朝露归夜泉。
未归且住亦不恶,饥餐乐饮安稳眠。
死生无可无不可,达哉达哉白乐天。
——唐代:白居易《达哉乐天行》
-22-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绿池,空馀汴水东流海。
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
歌且谣,意方远。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唐代:李白《梁园吟》
-23-
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
圆光含万象,碎影入闲流。
迥与青冥合,遥同江甸浮。
昼阴殊众木,斜影下危楼。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
馀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
——唐代:王维《赋得秋日悬清光》
-24-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代: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25-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宋代:苏轼《食荔枝》
-26-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宋代:苏轼《纵笔》
-27-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宋代:苏轼《东坡》
-28-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宋代: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29-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鴃两山相对鸣。
——宋代:朱熹《水口行舟二首》
-30-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宋代: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31-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宋代:杨万里《秋凉晚步》
-32-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宋代:欧阳修《戏答元珍》
-33-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宋代:苏轼《初到黄州》
-34-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宋代:苏轼《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35-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宋代: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36-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宋代:陆游《游山西村》
-37-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宋代: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38-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宋代:程颢《秋日》
-39-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宋代: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40-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代: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41-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宋代: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42-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宋代: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43-
持杯摇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长在、莫离披。
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
——宋代:苏轼《虞美人》
-44-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宋代:黄庭坚《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45-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宋代:辛弃疾《西江月·遣兴》
-46-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宋代: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47-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宋代:陆游《鹊桥仙·华灯纵博》
-48-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宋代: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49-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宋代: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50-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宋代: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
-51-
昨日东周今日秦,咸阳烟火洛阳尘。
百年蚁穴蜂衙里,笑煞昆仑顶上人。
——元代:元好问《杂著》
-52-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金朝:元好问《骤雨打新荷》
-53-
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
岁幕天寒无一事,竹时寺里看梅花。
——明代:唐寅《开门七件事》
-54-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风颠,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明代:唐寅《桃花庵歌》
-55-
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岂能奈我何!
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
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著多。
——清代:黄宗羲《山居杂咏》
图文均来自网络
通俗西藏史八十九——必杀军神之计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一期咱们讲到一代军神被迫自杀,在这个必杀军神的局里,主要是吐蕃王室再也无法忍耐了。
这倒也不难理解,一个家族父子三人连续弄权五十年,估计任何一个王室都受不了。
所以,吐蕃内部的政治斗争是军神之死的主因,但希望他死的,肯定不止吐蕃人,唐朝看着他也脑袋疼。
于是在这个局里,也有唐朝一份,他们使劲儿推了一把,这就是今天咱们要讲的——必杀军神之计!
万岁通天元年(686年)三月,论钦陵在罗素汗山大败唐军,直接把王孝杰、娄师德打成了白丁。
但奇怪的是,大胜之后的论钦陵却选择了遣使请和。
要知道,从689年(永昌元年)论钦陵在西域寅识迦河(今伊宁县附近)爆锤了韦待价之后,到685年的五年多时间里,吐蕃使臣一次也没来过。
另外,论钦陵对唐朝的使臣,一直都表现得很强硬。
唐使陈行焉访蕃之时,论钦陵要求他跪拜行礼,“行焉拥节不屈,临之以兵,竟不从,被拘十余年而卒。”[1]
现在刚刚捶完了王孝杰,吐蕃使臣就跑到长安来请和了。
这说明,论钦陵对自己面临的困境很清楚,他想和唐朝缓和关系,好腾出手应对国内的问题。
可唐朝会给他这个机会吗?
当让不会!
唐朝君臣巴不得赶紧弄死他!
686年的九月,唐朝派了一个人去和论钦陵会谈。
这人是个啥职务呢?
官拜大唐右武卫胄曹参军,是右卫率府里管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后来杜甫也做过这个官。
论钦陵是什么级别的人物,要是放到唐朝,起步也是个国公。
他弟弟赞婆降唐以后,都被封为辅国公、大将军、归德郡王。
结果,这么重要的会谈,武则天居然派了个正八品下的小官过来,这说明武则天根本也没想好好唠嗑。
但您也别以为,武则天就是随便找个能吃饭的人过来。
这位名叫郭元振的妙人,之后大红大紫,相继干过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代国公,朔方军大总管。
他做凉州都督的时候,修防备战,拓地一千五百余里。
北挡突厥、南据吐蕃,看上去好像也没打什么胜仗,可突厥、吐蕃就是打不进来。
等他做到了安西都护,看着在吐蕃、突厥的挤压下左支右绌[chù],貌似日子过得挺难受。
可等他升职回京,就要离开安西了。周边的部落酋长,却割面恸哭相送(“安西酋长有剺面哭送者”)。还没走到凉州呢,城中百姓箪壶提浆奔走相告,搞得时任都督很感慨。(“去凉州犹八百里,城中争具壶浆欢迎,都督嗟叹以闻。”)。
从这两条记载上看,郭元振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
但如果你以为他是个兢兢业业的大臣,那就错了。
这位兄台的人生经历,堪称奇葩,是个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诡异存在。
所以,在讲他和论钦陵会谈之前,咱们有必要先说说,他是个啥样的人。
郭元振(656年-713年),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本名“震”,“元振”是他的字。
年轻时候的郭元振,可真看不出将来会大红大紫。
恰恰相反,他是个问题青年。
十八岁就中了进士的郭元振,顺利授官通泉县(今)县尉,就是四川射洪的公安局长。
在这个位置上,他一干就是二十年(673年~693年),从李治时期,一直干到了武周时期。
干了这么多年,一直都没被提拔,不是因为他爱岗敬业,而是他坚持不懈的不务正业。
到最后,这老油子都发展到了,私铸货币、贩卖人口的程度。
他每天小弟吆五喝六,横行乡里,完全是个黑道大哥的模样,老百姓一提到他,脑袋都嗡嗡滴。(“尝盗铸及掠卖部中口千余,以饷遗宾客,百姓厌苦。”)
由于干得太差,甚至连武则天都知道了。
武皇帝跟李治可不一样,这是个眼里不揉沙子的狠人,马上就把郭元振召入长安,准备办他。
不成想,君臣一见面,武则天发现郭元振长得一表人才,且谈吐有度,也不像个混黑道的呀。
于是就让他呈上诗文,郭元振马上掏出《宝剑篇》呈上,诗里有这么几句“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武则天这小子口气挺大呀,还“犹能夜夜气冲天”。得了,给他机会,留在我身边,看他怎么个“气冲天!”
就这么着,一表人才的郭元振,光荣地入选了奉宸府。
奉宸府这地方说出来都有点打脸,这是专门养帅哥的地方,原名叫控鹤府。至于为啥要养帅哥呢,知道的都知道就行了,不知道的自己琢磨。这个控鹤府的首任长官是张易之,你们就大概知道这是个啥地方了。
不过,郭元振还不是光在控鹤府养着,武则天不是还想知道,他怎么来个“夜夜气冲天”嘛。
所以,他还担任了右卫率府的胄曹参军。
697年(神功元年),郭元振的第一次大考到来了,他的谈判对手,就是吐蕃军神论钦陵。
不过我们把这段先放一放,来说说郭元振之后干的一件奇葩事儿。
神龙二年(706年),在凉州任上拓地千里的郭元振,得到了武则天的,改任检校安西大都护。
这时候恰逢突骑施快速崛起,渐渐有了不服管控的苗头,经常阻隔道路,劫掠唐军补给。
安西都护府遣使责问,突骑施首领乌质勒表示愿意议和,但坚持要在自己属地会谈。
郭元振只带了几十个骑兵,便前来赴约。
到达牙帐后,恰逢天降大雪。
郭元振坚持不入大帐,就站在营门口和乌质勒开聊。
郭元振倒是身体倍棒,吃嘛嘛香,乌质勒可是年老体衰(郭元振也五十多了,算不得年轻),被冻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
可郭元振跟没看着一样,就站在雪地开喷。
老天也给力,大雪漫天,都快没膝盖了。
把乌质勒冻得趴地上好几次,可爬起来一看,郭元振擦着大鼻涕,还跟那儿掰乎呢。
等到会谈结束,当晚乌质勒就挂了。[2]
乌质勒的儿子娑葛可不干了,会谈就会谈呗,给我老爹整死干啥。
于是便点齐兵马,要给乌质勒报仇。
郭元振的副手吓坏了,劝他连夜逃走。
郭元振瞅了他一眼,淡淡地说:“逃个锤子,大漠广碛[qì]的,你往哪儿逃呀?再说了,我又不是故意的!”
其实,他就是故意的!
郭元振是想反客为主,拿到谈判的主导权。
结果,没想到玩儿大发了,把乌质勒给冻死了。
次日,郭元振身穿素服去王帐吊唁。
途中,恰逢娑葛领兵赶来。娑葛本以为郭元振早跑了,没想到郭元振居然没走,还身穿素服来吊唁,顿时就有点懵圈了。
郭元振马上拿话堵住他,说道:“王子真是客气,得知我等前去吊唁,特意前来相迎。”
等到了王帐,礼数非常隆重,抚棺恸哭,历数之前友情,坚决要求留下料理丧事。
娑葛很感动,折箭盟誓,献良马五千、骆驼二百、牛羊十余万,作为安西的军资。
说完了这段,大家就知道郭元振是个啥样的人了,派他去跟论钦陵唠唠,也算没选错人。
697年,论钦陵与郭元振在野狐河畔相会,旋即展开了一场唇枪舌剑的交锋。
论钦陵稍作寒暄,便单刀直入,他说道:“咱们既然已经决定和好了,那就应该各守边境,要是还接着打,这不扯淡呢嘛!过去西域的十姓突厥,一会儿投蕃、一会儿降唐,来回折腾。现在既然已经和好了,那唐朝就应该撤掉安西四镇,把土地还给他们。让他们各守其土,既不归吐蕃,也不归大唐,这不挺好的嘛!”[3]
钦陵这段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在唐蕃之间构建一个战略缓冲区。
不过这个想法挺好,但逻辑上却有点问题。
因为安西地区,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六度易手,西突厥确实一会跟着唐朝,一会儿跟着吐蕃。但从长寿元年(692年)开始,就被唐朝从吐蕃手里抢回来,唐朝还驻军三万稳定局面。
现在两国和谈了,准备构建一个战略缓冲区,哪有一方放弃实际控制区,来构建缓冲区的道理?!
所以,郭元振就反驳了,“你说唐蕃两厢撤军,但安西四镇、十姓突厥与吐蕃并非同族,现在撤了唐朝守军,你是想吞并安西吧?”
论钦陵“语重心长”地说:“兄弟呀!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我是那样的人嘛?!
我要是贪图中原的土地,你说我去打河陇好不好呀,那儿离关中还近。安西这破地方,万里之遥,大漠戈壁的,你说我贪图它干啥。
我担心的是,你们中原人士,深谋多计,天下诸国为汉所并,虽大海之外,穹塞之表,不能身免。
俺们吐蕃能块[kuài]然独在者,不是因为你们不想要俺们块地儿,主要是因为我们哥几个,小心谨慎,守得密不透风。
十性突厥中的五咄陆部,离吐蕃颇为辽远。但俟斤诸部离我们很近,只隔着一块旷野,骑兵部队七天就可以冲到拉萨,这对我们威胁太大了。别的地方都好商量,这地方绝对不行。”
论钦陵的这段话里,提到了两个部落,一个是五咄陆部,一个是俟斤诸部。
提到这两个部落群,就要说到西突厥汗国的管理方式了。
《唐会要》记载,“西突厥分为十部,每部酋长各赐一箭,谓之十箭。又分左右厢,左厢号五咄陆部,置五大啜;右厢号五弩失毕部,置五大俟斤,通谓之十姓部落。”
这就是所谓的西突厥“两厢十箭”制,五咄陆部是左厢,俟斤诸部是右厢。两厢以碎叶川为界,五咄陆部落在碎叶川以东,俟斤诸部在碎叶川以西。[4]
所以,在论钦陵的描述里,五咄陆部离吐蕃很远,构不成威胁,而俟斤诸部离得近,精锐骑兵七天就可以冲到拉萨。
但实际情况跟钦陵说的并不一样,因为俟斤诸部的活动范围,在伊犁河与碎叶河以南之地,与吐蕃本土之间,还隔了帕米尔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就算是进入了吐蕃领土,还要越过藏北的羌塘高原,才能抵达拉萨。[5]
整个西藏历史上,走这条路取得胜利的,就只有准噶尔汗国的策妄阿拉布坦。他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派兵攻进拉萨,干掉了拉藏汗。
但这个时候,西藏本土的军事力量,弱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在吐蕃王朝时期,要是有人敢走这条没有补给的险路,跟寻死也差不太远了。
所以,论钦陵的这番话,是在有意夸大侯斤诸部的威胁,目的依旧是奔着安西去的。
紧接着,论钦陵又说道:“刘审礼那次青海之战以后,咱们曾经议过和了。结果西州都督崔知辨,趁我们不备,就是从五俟斤乘我间隙,疮痍我众,驱掠牛羊,盖以万计。
我呀,为国着想,就是担心这些边将为了功名,在咱们之间搞事情。别的想法,我真没有呀!”
钦陵说的这件事,指的是麟德二年(665年)三月,疏勒、弓月两国共引吐蕃之兵攻于阗,西州都督崔知辩率兵援救。虽然此战没能收复西镇,但应该给蕃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所以,论钦陵才会拿出来当个事儿说。
郭元振知道了,论钦陵心里的真实想法以后,便以事关重大,需回朝上奏为理由,准备启程回京。钦陵也没为难他,安排使臣相伴回唐。
借着这个机会,郭元振拿话怼了论钦陵。他说:“现在,你遣使跟回京,那以后你就不能再领兵犯边了。之前蕃使入朝,前脚刚走,后脚军队就来了。所以朝廷才会很踟蹰,认为吐蕃是在使诈,不愿意和谈。
之前的事儿呢,可能你不知道,但现在咱俩也唠过了,你也表示真心想和谈。那以后就不能再那样了,要是还那样,咱就别折腾了!”
郭元振的直接戳中的钦陵的要害,他沉吟良久,说道:“我们之前确实是因为崔知辨的事儿,现在我已经选了三万精兵,分路出师。既然你这么说了,我就让他们撤兵。”
随后,指天为誓,让使臣跟郭元振一起回京。
有关这两个人的谈话,老布讲得算是简化版,其实二人言语交锋的全部内容,我放在文稿的引注部分了。大家可以去节目简介里面看全文!
野狐河之会算是完了,但两国间勾心斗角,才刚刚开锣上场。
郭元振回朝以后,武则天对四镇一度表现得有点犹豫。
咱们之前说了,安西四镇花钱太多,很多大臣认为这就是个赔钱货。
垂拱二年(686年)的时候,武则天就曾经下令拔四镇。
但放弃四镇后,吐蕃席卷安西,刀锋直逼敦煌,严重威胁了河西走廊。然后才有长寿元年(692年)的王孝杰收复四镇,但朝中以狄仁杰为首的放弃派,仍旧以“军费不支,有损无益”为理由,不断要求罢黜。
这次钦陵的提议,又给了放弃派以口实,他们纷纷上书,表示应该撤四镇,求和平。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郭元振给武则天出了两个主意。
一个是,如何应付钦陵的顺水推舟计;
另一个是,离间吐蕃君臣的阳谋。
首先,郭元振很清楚,武则天不想放弃四镇。
可她又担心直接拒绝,会引起两国战事,毕竟唐军新败不久。
于是,他上奏说:“国家所虑之处,是希望控安西,分吐蕃之力,使其首尾难顾,不能全力东侵。现在如果弃安西,十姓突厥必成吐蕃附庸,实为国之大患,断不可与之。但若相拒,又恐兵祸再起,亦不利于国。
不若如此答之,‘两国盟好,必无东侵之意,可交还吐谷浑故地,即以俟斤诸部授蕃’。
钦陵必不能应,则既未绝吐蕃之意,又无生事之口实,可谓一举而兼得!”
郭元振的话,直接说到了武则天的心坎里。
果不出郭元振所料,唐朝的诏书发出后,钦陵再也不提四镇的事儿了。
要知道,“鲸吞吐谷浑,开北进之路”,是吐蕃的一带一路大战略。
这个计划,从松赞干布生前就开始酝酿,而后禄东赞接续实施,前后运作了几十年。
别说拿一个安西换,就是三个、五个,论钦陵都不能答应。
郭元振的第二个谋划,是条釜底抽薪的计策。
当时,噶尔一门弄权已有四十多年。吐蕃赞普年纪幼小时,主少国疑,强臣掌权,稳固局面,谁都没话说。
但现在,吐蕃赞普都换两茬了。
赤都松赞都二十多岁,钦陵兄弟依旧没有还政的意思。别说王室心里越来越抵触,一部分大臣也开始不满意了。
这一点《新唐书·吐蕃传》里的记载,应该是准确的,“赞普既长,欲自得国,渐不平,乃与大臣等图去之。”
另外,吐蕃连年征战,国内的经济也实在是有点受不了了。
敦煌《大事记年》记载,687年,大藏首次叛乱被平息。
吐蕃核心区都绷不住劲儿,周边的占领区就更不用说了。
692年(长寿元年),吐蕃的边疆地区连续发生异动。先是党项部落不堪压榨,万余人内附唐朝,武则天分十个州来做安置。
同年,吐蕃大首领曷[hé]苏率部请降,后因事情败露,曷苏被吐蕃给抓回去了。
与此同时,另外一个大首领昝[zǎn]捶率羌蛮部八千余人内附,唐朝将其安置在莱川州。[6]
这些事情都被郭元振看在眼里,他敏锐的判断出,吐蕃权利斗争的裂隙。然后准备再给加点作料,让爆发来得更猛烈些。
他在上奏里写道:“吐蕃百姓久为兵役、徭役所苦,但钦陵统重兵于外,为其羽翼。故当每年遣使吐蕃牙帐申明和好,钦陵必不能从命。斯亦离心日渐,上下猜阻,久必为祸。钦陵若去,断吐蕃右臂矣。”
这是条不折不扣的阳谋,而且是无解的阳谋。
我们一般都认为阴谋难防,其实堂堂正正的阳谋,才是真正无解的存在。
吐蕃内部的王权、相权之争久已有之,郭元振的计策,就是顺大势而为,扩大二者之间的裂痕。
真如郭元振所言,不过次年(698年,武周圣历元年),赤都松赞图穷匕见,血洗了噶尔封地。
旋即以赞普名义宣布,论钦陵谋反,号召国内贵族共同出兵剿灭。论钦陵无可奈何之下,自杀而死。纵横沙场三十余年,未尝一败的论钦陵陨落。
必杀军神之计完成!
历经父子三人,权倾朝野、纵横捭阖的噶尔家族,轰然崩塌。吐蕃政坛由此进入了下一个时代。
好啦,这期就先讲到这里吧,下一期咱来聊聊,噶尔弄权时代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唐蕃使者交聘研究》_田海鹰;
唐永隆二年(681年)四月,“赠故吉州长使陈行焉睦州此事,涟忠节也。初行焉使吐蕃,吐蕃大臣钦陵使行焉拜伏,行焉拥节不屈,临之以兵,竟不从,因被拘留十余年而卒。至是丧还。”
据“被拘留十余年而卒”观之,陈行焉出使吐蕃当在唐咸亨元年(670年)以前,这一时期,正值唐蕃吐谷浑之争及西域四镇的争夺之中。吐蕃拘留使者陈行焉,一则陈行焉不从,二为吐蕃向李唐政权的挑衅、示威。
如前文所述,吐蕃赞普及其民众对赞普“神主人间”的观念,驱使其与李唐一争高下。
[2]、《兵部尚书代国公赠少保郭公行状》_张说;
景龙年中,宗楚客、韦处讷等潜结朋党,憎功害能,授公骁骑大将军兼安西大都护四镇经略使金山道大总管。时乌质勒久恃众倨傲,不屈朝廷,纵兵远掠,道路不通。公以众寡不敌,难以力制,因率麾下数十骑,径入部落。
乌质勒大出兵卫出迎,望见公威容端毅,风鬛若神,不觉屈膝,因而下拜。
公宣国威命,抗声与语,自朝至暮,雪深尺馀,竟不移足,质勒频拜伏。语毕归帐,相去二十馀里,质勒久立雪中,仓卒疾发,是夜暴卒。
其嗣子娑葛集诸将曰:“汉使杀我君父,今须复雠。”
大举兵众将追杀。公闻质勒死,迟明,素服来吊,道路相逢,兵围数匝。
娑葛见公忽来,未之敢逼,但言卫护汉使。
公至其帐下,大哭流涕,因抚定其嗣,蕃人大喜。
留数十日,助其葬事,娑葛献马三千匹,牛羊十馀万,移居千里,西域无事,道路肃清。诸蕃闻之,遣使归降者十馀国。
时人语之曰:“郭元振诡杀乌质勒。”
[3]、《通典》卷一九〇《边防六·西戎二·吐蕃》_杜佑;
至萬歲通天初,又寇涼州,執都督許欽明。欽陵兄弟皆有才略,欽陵多居中,諸弟分領方面,諸蕃憚之。二年,吐蕃大論欽陵遣使請和。武太后遣前梓州通泉縣尉郭元振往,至野狐河,與陵遇,陵曰:「大國久不許陵和,陵久不遣蕃使,以久無報命,故去秋有甘涼之抄,斯實陵罪,今欲和好,能無懼乎!」
振乃謂曰:「論先考東贊,以宏才大略,服事先朝,結好通親,荷榮承寵,本期傳之永代,垂於無窮。論不慕守舊恩,中致猜阻,無故自絕,日尋干戈,屢犯我河湟,頻擾我邊鄙。且父通之,子絕之,豈為孝乎!父事之,子叛之,豈為忠乎!然論之英聲,籍甚遐外,各自為主,奚為懼乎。」
陵曰:「如所來言,陵無憂矣。今天恩既許和好,其兩國戍守,咸請罷置,以便萬姓。各守本境,靡有交爭,豈不休哉!然以西十姓突厥,四鎮諸國,或時附蕃,或時歸漢,斯皆類多翻覆。乞聖恩含弘,拔去鎮守,分離屬國,各建侯王,使其國居,人自為守,既不款漢,又不屬蕃,豈不人免憂虞,荒陬幸甚。」
振曰:「十姓、四鎮,本將鎮靜戎落,以撫寧西土,通諸大邦,非有他求。論今奚疑而有憂虞乎?」
論曰:「使人此詞,誠為實論。然緣邊守將,多好功名,見利而動,罕守誠信,此蕃國之所為深憂也。」
振曰:「十姓諸部,與論種類不同,山川亦異。爰覽古昔,各自區分,復為我編人,積有年歲。今論欲一言而分離數部,得非昧弱苟利乎?」
陵曰:「使人豈不疑陵貪冒無厭,謬陳利害,窺竊諸部,以為漢邊患耶?陵雖識不逮遠,請為使人明之。陵若愛漢土地,貪漢財幣,則青海、湟川,實邇漢邊,其去中州,蓋三四千里,必有窺羡,何不爭利於此中。而突厥諸部,懸在萬里之外,磧漠廣莽,殊異中國。安有爭地於萬里外,而能為漢邊患哉!捨近務遠,計豈然也?但中州人士,深謀多計,天下諸國,皆為漢并,雖大海之外,穹塞之表,靡不磨滅矣。今吐蕃塊然獨在者,非漢不貪其土地,不愛其臣僕,實陵兄弟小心謹密,得保守之耳。而十姓中,五咄六諸部落僻近安西,是與吐蕃頗為遼遠。俟斤諸部密近蕃境,其所限者,唯界一磧,騎士騰突,旬月即可以蹂踐蕃庭,為吐蕃之巨蠹者,唯斯一隅。且烏海黃河,關源阻深,風土疫癘,縱有謀夫猛將,亦不能為蕃患矣,故陵無敢謬求。西邊沙路,坦達夷漫,故縱羸兵庸將,亦易以為蕃患,故陵有此請。實非欲侵漁諸部,以生心於漢邊。陵若實有謀漢之懷,有伺隙之意,則甘涼右地,暨於積石,此道綿細,幾二千里,其廣者不過二三百里,狹者纔百里,陵若遣兵,或出張掖,或出玉門,使大國春不遑種,秋無所穫,五六歲中,或可斷漢右界矣,又何為棄所易而窺所難乎?此足明陵心矣。往者高宗以劉審禮有青海之役,乃使黃仁素、賈守義來和。陵之上下將士,咸無猜忌,故邊守不戒嚴。和事曾未畢,則為好功名人崔知辨從五俟斤路,乘我閒隙,瘡痍我眾,驅掠牛羊,蓋以萬計,自此陵之國人大危慄和事矣。今之此求,但懼好功名者之吞噬,冀此為翰屏以虞之,實非有他懷焉。」
振曰:「茲事漫汗體大,非末吏所能明。論當發使奉章以聞,取裁於聖主。」
陵乃命郎宗乞思若為使。
振曰:「今遣使之後,國不可更犯漢邊。且蕃使前後入朝不時遣者,良以使去之後,兵仍犯漢,故朝廷躊躕,曰是紿徒改反我也。以為偵諜,不以為使人,遂遷延無報。今若踵前陵塞,是故陷所去人使,孰謂請和也。」
陵俛首踧踖久之,曰:「陵與國人咸憾崔知辨之前事,故嘗有此舉,以虞好功者之來侵。比實以選練騎士三萬,分路出師。使人既有此言,今既於和事非便,安可相違。」即罷兵散卒,遂指天為信,斯具之表矣。
振與思若至,時朝廷以四鎮十姓事,欲罷則有所顧,欲拒則有所難,沉吟久之,莫之能決。振為役夏奉戎,竭內事外,非計之得,乃獻疏曰:「臣聞利或生害,害亦生利。國家奄有天下,園囿八荒,而萬機百揆之中,最難消息者,唯吐蕃與默啜耳。今吐蕃請和,默啜受命,是將大利於中國也。若圖之不審,則害亦隨之;如防害有方,則利亦隨之。今欽陵所論,唯分裂十姓地界,抽去四鎮兵防,此是欽陵切論者。若以為可允,則當分明斷決之,若以為不可允,則當設冊以羈縻之,終不可直拒絕以阻其意,使興邊患也。臣竊料此事關隴動靜之機,豈可輕舉措哉。使彼既和未絕,則其惡亦不得頓生。請借人事為比,設如人家遭盜,一則攻其內室,一則寇其外落,主人必不先於外寇而憂在內室矣。何則?以內患近而外患遠也。今國之外患者,十姓四鎮是;內患者,甘、涼、瓜、肅是。復關隴之人,久事屯田戍,向三十年,臣料其力用久竭弊矣。脫一朝甘、涼有不虞,此中豈堪廣調發耶?臣實病之,不知朝廷以為何如。夫善為國者,當先料內以敵外,不貪外以害內。今議事者捨近患而靡卹,務遠患而是貪,臣愚駑,罔識厥策。必以四鎮殷重,事不可依,何不言事以答之。如欽陵云『四鎮諸部與蕃界接,懼漢侵竊,故有是請』,此則吐蕃所要者。然青海、吐蕃密近蘭、金城郡。鄯,今西平郡。北為漢患,實在茲輩,斯亦國家之所要者。今宜報陵云,國家非恡四鎮,本置此以扼蕃國之尾,分蕃國之力,使不得并兵東侵;今若頓委之於蕃,恐蕃力強,易為東擾;必實無東侵意,則宜還漢吐渾諸部及青海故地,即俟斤部落當以與蕃。如此足塞陵口而和事未全絕也。如後小有乖,則曲在彼。兼西邊諸國,款附歲久,論其情義,豈可與吐蕃同日而言。今未知其利害,未審其情實,逕有分裂,亦恐傷諸國之意,非制馭之長筭也。待籌損益,知其利便,續以有報,如此則亦和未為絕,更使彼蕃懸情上國,是亦誘撫之方。伏願省擇,使無遺筭,以惠百姓也。」
其後贊府年長,忌欽陵,乃與首領論巖等密圖之。言將獵,召兵執欽陵親黨二千餘人,殺之,自帥眾討欽陵。欽陵自殺,其親信左右同日自殺者百餘人。其弟贊婆,先在東境,率千餘人來降,授右衛大將軍。
被郭元振一语道破心机,论钦陵也没慌乱,回应道:“吐蕃如果贪求土地,想成为中原的边祸,则会东侵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怎会谋利于万里之外呢!”
但随后,他也知道郭元振不好糊弄,便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十姓中,五咄六諸部落僻近安西,是與吐蕃頗為遼遠。俟斤諸部密近蕃境,其所限者,唯界一磧,騎士騰突,旬月即可以蹂踐蕃庭,為吐蕃之巨蠹者,唯斯一隅。且烏海黃河,關源阻深,風土疫癘,縱有謀夫猛將,亦不能為蕃患矣,故陵無敢謬求。西邊沙路,坦達夷漫,故縱羸兵庸將,亦易以為蕃患,故陵有此請。”
[4]、《西突厥汗国的“十箭两厢”制》_吴疆;
[5]、《武则天时期李唐反击吐蕃之探讨》_林冠群;
[6]、《吐蕃大相论钦陵考述—兼论噶尔氏家族的衰亡》_索朗平措;
建安诗20首精选:东汉末年的社会画卷,是慷慨激昂的史诗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一般指建安至魏初,即公元196—239年。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可以称为“诗史”。建安诗歌慷慨悲凉,刚健有力,被誉为“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由于孔融年纪较大,又不属于曹魏集团,因此这里不算入建安时代。
1,曹操: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190年,袁绍带领诸侯进攻董卓,关东军虽然来势汹汹,但是各怀鬼胎。大家到达关外都逡巡不进。此时曹操为了起到先锋作用,就带军为先锋和董卓军交战,结果遭到失败。此后,诸侯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内耗,甚至相互火并。191年,袁绍谋废献帝,并刻制印玺。197年,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曹操对以上的军阀感到失望,并对表达了对生民百姓的关怀。当时的中原地区,十不存一。人口大规模死亡的原因有饥荒、战乱、瘟疫、大屠杀等。实际上,曹操本人也参与到了大屠杀之中,这里可以看出曹操也十分虚伪。
2,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96年,曹操接汉献帝于许昌,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曹操早有代汉自立之心,当时孙权瞅准时机遣使上表大说天命而称臣,意在促使曹操代汉,但曹操机敏地警觉到这是孙权的一个阴谋,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之后,曹操写下《燕歌行》表明心迹。《燕歌行》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心切,对人才的渴望,希望成就周公“天下归心”的事业。这首诗应该是曹操和群臣宴会时的作品,其诗歌学习了《诗经》的宴会诗《鹿鸣》。事实上曹操也得到了许多北方士人的支持,如荀彧、李典、许诸、郭嘉等。曹操在宴会上歌唱此诗,有团结大臣的意思。
3,曹操: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00年,曹操和袁绍发动了官渡之战,袁绍失败。袁绍之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207,曹操率师北征,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曹操写了《步出夏门行》这一组诗。此篇为组诗的第四首,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大约在公元207年末或208年初,即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回首起自己的人生路程,无限感慨而有此篇
4,曹操: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207年,曹操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在经历了一年的大战之后,曹操终于取得了胜利。此后,曹操回师经过碣石山,写上了这首壮志豪情的诗,表达了对大一统的憧憬。
5,曹操:却东西门行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统一中国的霸业未能实现。但是曹操依然“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继续为统一而分布。不过此诗的风格显得比较悲凉,显示出老之将至的无可奈何。
6,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也擅长于写诗歌,主要是五言体的乐府诗,大部分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其风格委婉细致,缺乏曹操那种豪迈之情。《燕歌行》是一首名篇,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该诗通过“思妇”的口吻,写出了夫妻分别的怨愤和惆怅。全诗音节婉约,情致流转,被王夫之盛赞为“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7,曹植: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在建安诗歌上的地位仅次于曹操。这首《白马篇》是曹植早期的作品,写出了边塞游侠儿捐躯赴难、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8,曹植:送应氏(一)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211年,曹植跟随曹操西征马超,途经洛阳时遇到了颇负诗名的应氏兄弟(应璩、应瑒)。在离别之际,曹植写下了著名的《送应氏二首》。其中第一首诗写出了董卓之乱和牧守混战给黎民百姓造成的巨大苦难,所谓“送应璩、应瑒兄弟。时董卓迁献帝于西京,洛阳被焚烧,故多言荒芜之事。”这类诗歌现在被称为丧乱之诗,曹植的这首《送应氏》和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同是建安时代最有名的丧乱诗。后来曹植还写下了《说疫气》一文,记载了当时瘟疫横行的局面。
9,曹植:美女篇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美女篇》写在曹植后期。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从此曹植郁郁不得志,并且总是遭到各种猜忌。此后,曹植写下许多郁郁不得志的诗篇,这些诗篇基本都以“美人香草”为主题,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遭遇曹丕猜忌的苦闷心情。其中最出色的就是《七哀诗》和《美女篇》。这首诗以美女盛年不嫁,比喻志士怀才不遇。
10,曹植: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七哀诗》借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和怨恨,比喻他和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
11,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写下如此多的诗篇,试图获得曹丕的信任,但是曹丕对曹植则是想除之而后快。传说曹丕几次想同室操戈,但是并未成功。一次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写诗,曹植写下了《七步诗》,曹丕惭愧而放弃。实际上,本诗到底是谁写的还不清楚。
12,曹植:赠白马王彪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岗。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慇懃。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髪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223年七月,曹植和同母之兄任城王曹彰,以及异母之弟白马王曹彪一道来京师洛阳参加“会节气”。在此期间,“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的曹彰突然暴死,据说是被曹丕毒害。节日过后,曹植和曹彰各自返回封地,并且一路上受到了监督。曹植心情难以平复,越发难堪和愤怒,于是写下了千古名诗《赠白马王彪》。全诗写出了对曹彪的眷恋之情、路途的艰辛、人间的险恶,并且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互相慰勉,强以自宽。《赠白马王彪》反映的是曹植对曹丕手下的鹰犬爪牙的仇恨和愤慨,也是对曹丕同室操戈的抗议。
13,蔡琰:悲愤诗(一)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
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蔡琰,字文姬,陈留圉(河南杞县)人。生长在汉代,是蔡邕之女,曾在汉末董卓之乱时被俘虏到南匈奴,十二年后被曹操赎回。后来蔡琰写下这首千古名作来叙写个人的不幸遭遇和惨痛经历,真实地再现了汉末动乱的社会面貌和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全诗108句,共计540字,字字血,句句泪,诗人的悲愤有典型性,具有史诗的规模和悲剧气氛,富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时代色彩。该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长篇五言叙事诗。除了《悲愤诗》之外,蔡琰还写下了著名的《胡笳十八拍》,不过今天流传的《胡笳十八拍》并非蔡琰的作品。
14,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秦代流传有民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到了汉代,又出现了《饮马长城窟行》,都是讽刺秦汉的徭役制度的。陈琳的这首作品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采用了对话的方式,显得更加生动、深刻。
15,王璨:七哀诗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王璨是建安时代著名的辞赋家,东汉末年的战乱后,王粲避难于荆州,写下了著名的《登楼赋》。该赋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郁郁不得志的情感。本诗的思想和《登楼赋》如出一辙,不过《登楼赋》描绘了很多荆州的安定和美好风光,而《七哀诗》更多描写了战争给百姓带领的痛苦,属于丧乱诗。这首诗在风格上已经突破了汉诗古朴浑厚的风格,开启了魏晋诗歌的新风气。
16,徐干:室思(其三)
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辞。
飘飖不可寄,徙倚徒相思。
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室思》是徐干创作的一组代言体的诗,一共六首,主要写妻子对离家丈夫的思念。其中第三首是最出色的一首,诗中的“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称为了千古名句,后人多有仿写。如张九龄有《赋得自君之出矣》有“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17,阮瑀:无题
民生受天命,漂若河中尘。
虽称百龄寿,孰能应此身。
尤获婴凶祸,流落恒苦辛。
我行自凛秋,季冬乃来归。
置酒高堂上,友朋集光辉。
念当复离别,涉路险且夷。
思虑益惆怅,泪下沾裳衣。
四皓隐南岳,老莱窜河滨。
颜回乐陋巷,许由安贱贫。
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
何患处贫苦,但当守明真。
白发随栉堕,未寒思厚衣。
四支易懈惓,行步益疏迟。
常恐时岁尽,魂魄忽高飞。
自知百年后,堂上生旅葵。
苦雨滋玄冬,引日弥且长。
丹墀自歼殆,深树尤沾裳。
客行易感悴,我心摧已伤。
登台望江沔,阳侯沛洋洋。
临川多悲风,秋日苦清凉。
客子易为戚,感此用哀伤。
揽衣起踯躅,上观心与房。
三星守故次,明月未收光。
鸡鸣当何时,朝晨尚未央。
还坐长叹息,忧忧安可忘。
阮瑀,字元瑜,陈留尉氏人。在东汉末年这个乱世,阮瑀不想追逐功名利禄,只想明哲保身。相传曹操闻听阮瑀有才,召他做官,阮瑀不应,后曹操又多次派人召见,匆忙中阮瑀逃进深山,曹操不甘心,命人放火烧山,这才逼出阮瑀应召。这是首诗创作于隐居时期,主要反应了诗人心中的苦闷,多少还是有些郁郁不得志。
18,刘祯:赠从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有三首,分别通过赞美苹藻、松柏、凤凰,表现自己的高洁之性、坚贞之节和高远之志。刘桢是一位非常有骨气的人。有一次,曹丕宴请诸文学,席间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皆伏”,唯独刘桢平视,不肯折节。曹操大怒,差点杀了他。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三首,辞气壮盛、笔力遒劲,正可与它的抗风傲霜之节并驱。
19,甄皇后: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塘上行》是一首模仿汉乐府的作品,最初编入南朝《玉台新咏》,根据考证应该是甄皇后所写。建安年间,袁绍为次子袁熙取甄氏为妻。后来曹操击败了袁绍,曹丕趁乱取她为妻,很是宠爱,之后她为曹丕生下魏明帝及东乡公主。曹丕称帝后不久,曹丕得了新宠郭后、阴贵人,甄后从此失意,有怨言。文帝曹丕得知后大怒,派遣内侍赐死她,她临终前写下了这首诗。
小说:她穿越到奇葩人家,家里穷,奶奶落井下石,邻居雪中送炭
秋氏听见声音,立马笑着道,“是云丫头啊。”
不过,看见谢如云的那一刻,秋氏倒是愣了一下,这云丫头看着好像看着有些变化,和以往不一样了,整个人看起来干净的一圈,脸上也不是有油腻腻的,虽然还是胖了些,但总觉得比以前好看多了。
看见秋氏打量自家闺女,柳氏这才激动的说道,“宁儿娘,我们家云儿不傻了!”
“真的?”秋氏倒吸一口气,诧异的问道。
“真的,真的不傻了,而且现在还聪明的很呢!你前段时间回娘家,我都没来得及和你说。”柳氏的语气中满满都是欢喜的开心。
“那可真是太好了,这么好的事情,你应该早点告诉我的。”秋氏立马笑着说道,一边说着,还一边翻了一下自己的菜篮子,拉着柳氏凑近了看,“我今天这肉送的可及时啊?这是喜事,可得做点好吃的。”
那是一块很大的五花肉,随便也有三四斤的样子了,五花肉差不多十文钱一斤,这秋氏送来的这么多,少说也得三四十文钱呢,看来两个女人的关系是真的不错,侧面也说明了,这两家的关系也不错。
不过谢如云的脑子里面,却是想不起秋氏一家是什么情况,不过看着今天这样子,以后也得记在心上了。
“你来就来了,拿这么多东西干啥啊?”柳氏说着,就红了眼眶,嘴里埋怨着,“你赶紧拿回去,我可不要。”
“谁要给你了,我这是拿给孩子们吃的,我从娘家拿了十几斤肉回来呢,如洲不是还病着呢?多吃点补补身体。”秋氏晓得柳氏的意思,倒也不生气,进了院子这才笑着说道。
柳氏抹了抹眼泪,心酸不已,“宁儿娘,你这么待我,我怎么受得住?”
“有啥受不住的,你们刚分家,总不能天天吃野菜,这都是我们家地里新鲜的菜,我给你拿了一些你先吃着。”秋氏很是豪爽,可能是女人的直觉,可能是炊烟的指引,她直奔厨房,把菜篮子放在了厨房的桌子上。
放下了东西,秋氏在屋子里面环顾了一圈,这才惊喜看着柳氏道,“我还以为你这日子快过不下去了,现在看来倒是不错,难怪看不上我的东西呢。”
这厨房里面还放着一只野鸡,是秦猎户早上拿过来的,在谢家吃了早饭,就跟着谢志昌去地里帮忙了。
灶台上也放着油盐酱醋这一类的调料,锅里正在煮着鸡蛋汤,散发着香味,看起来,的确不是很贫寒。
柳氏听见这话,连忙说道,“宁儿娘,我不是那个意思……”
“秋婶子,您快别吓唬我娘了,我娘爱哭的很,这眼泪珠子和豆子一样。”谢如云看见秋氏这会儿笑眯眯的,就知道她是玩笑话,但柳氏单纯,当了真忙着解释,她这才说道。
秋氏听了谢如云的话,是真的感觉到这个丫头不傻了,笑着道,“云儿啊,你没事就去婶子家里找宁儿玩,宁儿前几天还在念叨你呢。”
“就是,云儿啊,宁儿平日里待你可好了。”柳氏也很是赞同的附和说道。
从今天送菜松肉的事情就能看出来,秋氏的人品不错,虽然嘴上喜欢开玩笑,但心地还是好的,秋氏的女儿,应该也不会太差劲儿了,以前的谢如云是个傻子,她都能好好对待,想来也是个不错的小姑娘。
“好的嘞,我晓得啦。”谢如云应着,看柳氏拉着秋氏说话,这才道,“娘,饭快好了,我去地里喊爹他们回来吃饭。”
“好的嘞,你要不先去秦家喊上长生一起吧?”柳氏连连点头,这才问道。
“也好。”谢如云倒是没有多想,应下后就转身出去了。
这几天,秦猎户一家和自己家的关系越来越好,本来两家就有情谊在,现在没有了章氏那些人的存在,两家之前倒是亲密了不少,秦猎户这两天给谢家帮忙,所以都是留在谢家吃饭的。
不过是多了两张嘴吃饭而已,谢志昌反而还高兴呢,再说人家也不是白吃,给谢家帮忙,还给谢家送猎物,怎么看,都是谢家占便宜多一些。
谢如云想了想,还是去了谢如洲的屋子看了看,谢如安这会儿坐在床上玩呢,就一个树杈子弹弓,也不晓得什么好玩的。
“二姐!”谢如安听见推门的声音,看见是谢如云进来,这才喊了一声。
“嘘。”谢如云做出噤声的动作,这才拿起谢如安的鞋子上前抱着他出了门,等谢如安穿上鞋子,她这才道,“咱们去找长生哥,喊他吃饭。”
“好啊,太好了,长生哥又可以陪我玩了。”谢如安立马开心的说道,为了表示自己的高兴,还蹦了蹦。
看谢如安那一脸兴奋,谢如云有些无奈又心酸,这孩子,因为有个傻子姐姐,所以在村里都没有什么朋友。
经常都是一个人玩,以前在谢家老宅,还有出门去打猪草,摘野菜,瘦的就像个小猴子一样,让人忍不住心疼。
最近和秦家的关系改善,谢如安可算是缠着一个愿意陪着自己玩耍的人了,虽然谢如洲也陪他耍,但是谢如安心里最崇拜的人还是秦长生,长生哥会打猎,会做弹弓,会烤鸡,会的可多了。
她每次去秦家,都会拖上谢如安一起,主要还是为了所谓的名声,虽然在村里人的眼里,自己只是个傻子。
秦家的房子在村口,也算是在村里了,谢如云走在路上,少不得吸引一些打量的目光。
“哟,这不是谢家的傻丫吗?”
“对啊,这傻丫又是去秦家了吧?”
“傻丫怎么老是往秦家跑啊?莫不是又看上人家秦家的小子了?”
“哈哈哈哈哈,放心吧你们,就她这样的,说不定秦长生要揍人了,秦家那蛮小子可不比徐家的童生脾气好。”
“喂喂喂,傻丫,你怎么不要你的徐哥哥了?你不怕徐童生回来了生气啊?”
众人坐在村口的大槐树下,嘻嘻哈哈的说笑着,声音很是聒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