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三国志赵云传修改器(后出师表属伪作?专家:此表为真作,表中所述可纠一史学错误)

导读 三国志赵云传修改器文章列表:1、后出师表属伪作?专家:此表为真作,表中所述可纠一史学错误2、三国成语故事:如虎生翼3、刘备为什么非要关羽留守荆州?而不是其他大将呢?4、赵子龙的

三国志赵云传修改器文章列表:

三国志赵云传修改器(后出师表属伪作?专家:此表为真作,表中所述可纠一史学错误)

后出师表属伪作?专家:此表为真作,表中所述可纠一史学错误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妇孺皆知的大人物。

历史对他的定位,一般冠以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发明家、文学家的称号。

说他是政治家,是他担任蜀汉丞相,治国很有一套;说他是军事家,是他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很早就替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的战略目标;说他是外交家,是他在联吴抗曹活动中表现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外交活动,有张仪之辩、苏秦之才;说他是发明家,是他发明了连弩、木牛流马等等出人意表的科技作品;说他是文学家,主要是有前后《出师表》流传后世。

《前出师表》写于建兴六年(228年),这一年,由于诸葛亮之前励精图治,已使蜀汉境内呈现了兴旺景象,且又平定了南方叛乱,为了收复中原、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

临行之前,诸葛亮陈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当时形势,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但诸葛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铤而走险、百折不回,慨然表达出“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的北伐精神。

所谓文以言志,诸葛亮不畏艰险、以身许国的精神使此文充斥了独特而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流传千年而不朽。

不过,这次北伐行动虎头蛇尾,以失街亭告终,史称第一次北伐。

回到成都,诸葛亮引咎责躬,厉兵讲武。

同年冬,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空虚。

诸葛亮觑准时机,再上《后出师表》,准备进行第二次北伐。

与《前出师表》相比,《后出师表》的重点放在了表达军事方略以及对此次北伐持有反对意见人的驳难上,行文滔滔不绝,极有气势。以清人余诚的话来说,是“顿挫抑扬,反复辩论,似是平列,而文义实由浅入深,一气贯注”。

最难得的是,行文至最后,又起波澜,以一句“夫难平者,事也”勾起读者深思,再列举了赤壁之战前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要求蜀国上下要有失败亡国的准备,同时也要有统一全国的信心,在“凡事如是,难可逆料”的情况下,表达出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思想,同样极具说服力和震撼效果。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评价《后出师表》,称:“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南宋诗人陆游也赋诗评价此表文,云: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前后《出师表》都被收录入《古文观止》,成为了诸葛亮的传世名篇。

不过,陈寿的《三国志》中只收有《前出师表》,并没有录入《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是南朝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附加进去的。

裴松之特别补充说明,此表引自《汉晋春秋》,为“《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

裴松之的说法是,《后出师表》并不见于《诸葛亮集》,乃是录自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而《汉晋春秋》又录自与诸葛亮同时代的张俨所著《默记》。

裴松之的补充说明让人浮想联蹁,有人因此怀疑《后出师表》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

清人钱大昭在《三国志辨疑》中就大胆质疑,认为《后表》属后人伪撰。

钱大昭说,习凿齿将之收入《汉晋春秋》欠考虑,陈寿《三国志》不载此文“极有卓见”。

的确,陈寿作为蜀国人,他所收集诸葛亮的事迹和文章应该是很齐备的,《三国志》没有录入《后出师表》,这就很说明一些问题了。

另外,前后《出师表》的文风迥然不同。

清代学者黄式之就说:“《前表》悲壮,《后表》衰飒;《前表》意周而辞简,《后表》意窘而辞繁。”

《前出师表》作于“先主崩殂,益州疲弊,正值危急存亡之秋”,诸葛亮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悲壮情怀,决意要“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可谓壮怀激烈、意气风发;而《后出师表》言辞消沉、沮丧,所强调的“凡事如是,难可逆料”的观点,显得对北伐缺乏信心,对前途悲观渺茫。 

当然,最明显的硬伤还不是这个。

《后出师表》提到了很多史书不载的事件,比如曹操危于祈连、僵于黎阳、几败北山等等,又说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连年不征不战,坐使孙策据有江东,这些都是史书上没影儿的事。还有,《汉晋春秋》有提示,说《后出师表》是建兴六年十一月诸葛亮所上,即第二次北伐之前。而以文中的内容看,诸葛亮所作天下大势的论述,是极符合当时的背景的。因为,在第四、五次北伐之前,蜀吴已经恢复联盟关系,而《后出师表》只字未提,可见此表就是写于第二次北伐之前。

但第二次北伐之前的建兴六年十一月,以《三国志•赵云传》所记赵云“建兴七年卒”来看,老将赵子龙应该还健在。《后出师表》却说:“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命、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

赵子龙是蜀汉极有名望的大将,也很得诸葛亮所倚重,诸葛亮没理由在赵子龙尚在人世的时候就诅咒他已经死了。

而且,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人,均不见史书记载,可见《后出师表》为后人伪造,伪造者对三国历史不熟悉,在胡编乱造,以混淆视听。

综上所述,人们有充分的理由怀疑《后出师表》是一篇伪作。

但是,近来有很多史学家对《后出师表》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后认定,《后出师表》同样属诸葛亮作品。

这些史学家提出,陈寿的《三国志》未收录此文并不能就此说明此文属于后人伪造。

要知道,陈寿所写的蜀汉史料,主要依靠司马氏从成都运回洛阳的蜀汉政府档案,而这些档案在公元264年钟会成都兵变后已经散佚严重,《后出师表》很可能就在散佚之列。

而且,诚如前文提到的,《后出师表》重在分析形势,关乎军事机密,又不似《前出师表》那样对北伐前景充满信心,而是以沉重的心态陈述“凡事如是,难可逆料”的渺茫前景,实不利于鼓舞军民士气,所以没有公开宣示,后又亡佚于成都之乱,陈寿没有看到,当然无法收入《三国志》了。

裴松之为《三国志》补注,很大一方面原因就是因为《三国志》“失在于略,时有脱漏”。

人们依据裴松之所说“《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而对《后出师表》的真伪产生怀疑,但裴松之之所以要补录《后出师表》,恰恰是因为他本人相信《后出师表》属诸葛亮真作。

人们认为前、后《出师表》气势大异,进而怀疑两表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这样的想法,是有问题的。

君不见鲁迅评论陶渊明的诗时所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风格不也和“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截然不同吗?难道我们可以据此怀疑它们不是同出陶渊明之手?

至于曹操危于祈连、僵于黎阳、几败北山等事;以及赵子龙死于建兴六年;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人史不见载事,均可能是陈寿作《三国志》缺失和失误所致。

以赵子龙死亡时间论,建兴六年(228年)春正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赵子龙、邓芝作疑军而据“箕谷”要隘,被曹真击败后,夏天退回褒斜谷,秋天在褒斜谷内的赤崖屯田,其后的活动一概不见史载。以此推测,年近七旬的老将军赵子龙应该就是死于建兴六年的冬天诸葛亮上《后出师表》前。陈寿记赵子龙“建兴七年卒”,是因为赵子龙的灵柩是建兴七年春才运回到今四川省大邑县其家乡安葬的。

所以说,《后出师表》不但确为诸葛亮真作,还足以反过来纠正了陈寿所记赵子龙的卒年的史学错误。

想想看,将《后出师表》收进《默记》的张俨是与诸葛亮的同时代人,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非常熟悉,如若《后出师表》为人伪撰,张俨又岂会轻信?

而且,《后出师表》中所表达出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思想,根本就是诸葛亮的鲜明写照,作伪者如果真有这样的文笔和情怀,就不应该是一个藉藉无名之辈;而若不是藉藉无名之辈,则身为与诸葛亮同时代之人,又何屑于做这种托名伪造之事?再者,当时尚无稿费之说,这么做,只是成他人美名而于己无益,又哪里值得如此这般殚精竭虑、绞尽脑汁去作一篇伪文?作这篇伪文的动机又是什么?

人们根据曹操危于祈连、僵于黎阳、几败北山等事,以及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人不见载于《三国志》而质疑《后出师表》为伪作,这是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思想,以一切三国事必须《三国志》所记为真,殊不知《三国志》也有错漏缺失。

设身置地想一下,如果《后出师表》属伪作,则作伪之人肯定要处处显示其真、不敢稍露作伪痕迹,必不敢虚构出子虚乌有的曹操危于祈连、僵于黎阳、几败北山等事以及子虚乌有的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人以自示其伪。所以说,曹操之事、阳群之人不见于载,实属《三国志》记载的缺漏,为史界之憾事耳!

三国成语故事:如虎生翼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发生在诸葛亮被刘备请出隆中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曹操、夏侯惇和徐庶。原文如下:

却说曹操罢三公之职,自以丞相兼之。以毛玠为东曹掾,崔琰为西曹掾,司马懿为文学掾。懿字仲达,河内温人也。颍川太守司马隽之孙,京兆尹司马防之子,主簿司马朗之弟也。自是文官大备,乃聚武将商议南征。夏侯惇进曰:“近闻刘备在新野,每日教演士卒,必为后患,可早图之。”操即命夏侯惇为都督,于禁、李典、夏侯兰、韩浩为副将,领兵十万,直抵博望城,以窥新野。荀彧谏曰:“刘备英雄,今更兼诸葛亮为军师,不可轻敌。”

惇曰:“刘备鼠辈耳,吾必擒之。”徐庶曰:“将军勿轻视刘玄德。今玄德得诸葛亮为辅,如虎生翼矣。”操曰:“诸葛亮何人也?”庶曰: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非可小觑。”操曰:“比公若何?”庶曰:“庶安敢比亮?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夏侯惇曰:“元直之言谬矣。吾看诸葛亮如草芥耳,何足惧哉!吾若不一阵生擒刘备,活捉诸葛,愿将首级献与丞相。”操曰:“汝早报捷书,以慰吾心。”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自认丞相后,准备向荆州发动进攻。此时,夏侯惇提出应该尽早歼灭驻扎新野的刘备。曹操随即下令由夏侯惇任主将,于禁、李典、韩浩、夏侯兰为副将,统兵十万,进攻新野。不过,徐庶却认为刘备身边有诸葛亮,此战将难以获胜。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徐庶口中的“如虎生翼”, 意为如同老虎长出翅膀,比喻强而有力者又增添新的生力军,使之更强。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韩非子》中的“毋为虎傅翼,飞入邑,择人而食之。”

夏侯惇与刘备在博望坡的这一战,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介绍过,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但时间并非小说中所说的荆州之战时的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而是在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当时的诸葛亮尚在隆中隐居,因此小说中所谓徐庶之言只是作者的虚构而已。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参与此次博望之战的曹军将领主要有夏侯惇、李典、于禁和夏侯兰。前三位大家都非常熟悉,都是曹军中的名将,至于夏侯兰,不熟悉三国史的读者可能不太熟悉,以为他是小说家虚构出来的人物,属于“见光死”的老套。在小说后面的情节中,他也很快死于张飞的丈八蛇矛之下。

其实,夏侯兰这个人物不但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而且与赵云有着一层特殊的关系。据《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记载:“(夏侯)兰是(赵)云乡里人,少小相知。”用现在的话说,赵云与夏侯兰不但同为常山人氏,而且小时候就关系亲密,是发小。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夏侯兰也的确作为夏侯惇的部将参与了博望之战,不过他的结局并非被张飞所杀,而是被活捉。《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记载:“先是,与夏侯惇战于博望,生获夏侯兰……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赵云知道自己的这位发小精通法律,于是向刘备求情。最终,刘备答应了赵云的请求,不但饶了夏侯兰的性命,而且任命他为军正。

对于夏侯兰与赵云之间的关系,小说作者是非常清楚的。那么,小说家为何要修改夏侯兰的结局,让他命丧张飞的枪下呢?其实道理或许并不复杂。在小说家的笔下,赵云是最为完美的人物形象,其完美程度甚至要超过诸葛亮。为此,任何有损于赵云形象的史料都会被弃之不用。像赵云求刘备犯过发小夏侯兰的这段史实,作者很可能认为一旦在小说中采用,很可能会被读者误认为这是赵云徇私情的表现。因此,也就干脆让夏侯兰死在张飞的手里了,这样一了百了。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刘备为什么非要关羽留守荆州?而不是其他大将呢?

关羽败走麦城,意味着刘备集团失去了荆州的领地。这也间接导致蜀国将无力兴复中原。

有人觉得刘备当初就不应该让关羽留守荆州,如果是张飞,赵云或者其它人留守,或许就不会被东吴偷袭而失去荆襄。

那么,刘备的决定是错误的吗?

我们先回顾下当时的情景。

(图)关羽败走麦城

建安十六年,刘璋听从张松的建议,派法正去邀请刘备入川帮助自己对付张鲁,刘备亲自率领着庞统,魏延,黄忠等将领领兵数万入蜀地。

建安十七年,刘璋得知了张松和刘备暗中勾结,愤怒之下宰了张松,和刘备“摊牌”,刘备听庞统建议,先下手为强,攻占了涪城。

建安十八年,刘璋派张任,刘璝等人阻击刘备,双方开启了攻守模式。同时,刘备呼叫援军,命诸葛亮,张飞,赵云领兵入蜀。

建安十九年,刘备拿下雒城,大军包围成都,刘璋只好投降,刘备就占领了益州。

建安二十年,孙权派吕蒙袭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同年,曹操占领了汉中。手心手背都是肉,刘备只好一面与孙权议和,平分荆州领地,一面派兵去防备曹操。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打败曹操,拿下了汉中,进位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马超为左将军,张飞为右将军。

同年,关羽主动率军攻曹仁驻守的樊城,曹操派于禁带兵救援曹仁,刚好是秋天,大雨连绵不断,洪水泛滥,于禁的救援大军被淹没,关羽大胜。

之后,樊城攻防战处于相持阶段,吴军趁机在背后插刀,拿下了江陵,关羽的军队军心涣散,关羽和儿子关平被吴军追杀而死。

(图)吕蒙

从建安十八年到二十四年,关羽守荆州经历了六年左右。

那么,刘备呼叫援军入川,为什么偏偏留下了关羽守荆州呢?当时的刘备是怎么想的呢?他一定是深思熟虑过的。

刘备心目中的人选

⊙第一个人选,二弟关羽。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居五虎将之首。

⊙第二个人选,三弟张飞。刘备称汉中王时,张飞为右将军,刘备称帝后,官至车骑将军,位于众将之上。

⊙第三个人选,常山赵子龙。后主继位时,五虎将已亡其四,赵云迁为镇东将军,居众将之上。

⊙第四个人选,黄汉升。刘备平定汉中后,拜黄忠为后将军,和关张同列。

可见这几个人都是蜀国的重臣,然后,我想刘备会比较当时的他们各自都有几斤几两。

各人选的能力对比

(图)关羽

关羽

关羽(?-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名望度★★★★★

张辽和关羽为先锋,关羽驾马冲入万军中干掉颜良,无人可挡。

《三国志•周瑜传》中记载:

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周郎都那么夸他,说明在当时人的眼中,关羽两个字足以让人闻风丧胆。

而且在蜀军阵营里,关羽可以说得上是资质最老的将军,众将士都是服从他的。

忠诚度★★★★★

蜀汉集团。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

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

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

统率能力★★★★★

襄阳太守,领兵驻守在江北。

值得一提的是,刘备手下的大将大多来自北方,而要防御荆州,没有统领水军的能力是不行的。而关羽就有这能力。

以《三国志•关羽传》记载的一段话为证据:

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

另外,关羽也确实有他的人格魅力。他像兄弟一样对待手下的将士。

《三国志•张飞传》记载:

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图)影视形象,张飞

张飞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虽然此形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心。

名望度★★★★★

长坂坡,率领二十骑兵断后,一声怒吼,在当时也是远近闻名的。

另外,在蜀军中,张飞的资质应该仅次于二哥关羽。

忠诚度★★★★★

吕布等人夺取。刘备平定荆南后,关羽为襄阳太守,张飞为宜都太守,后转为南郡太守,可见两人的能力相当。不过水军交给张飞是不放心的。

(图)赵云

赵云

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名望度★★★★

公孙瓒麾下为将,后随刘备入荆州,在当阳单骑救主,已有名气;对内,资质也是老的,应该次于张飞,在蜀军中有一定威望。

刘表手下当官,在荆州一带可能小有名气;对内来说,刚刚加入蜀军,战功还有待建立,三军中威望一般。

首先,荆州地区的兵力武将等综合实力不足,数一数二的大将都被刘备带去攻打益州了,荆州的将领还剩谁,糜芳,傅士仁,廖化等,能力都有限。

其次,东吴方面不是吃软饭的!孙权垂涎荆州很久了,一直在等机会,他知道如果强攻,必然会和关羽两败俱伤。当樊城之战相持不下时,他巧妙地抓住了这个机会。

最后,北魏一直很强势!刘备已经横跨荆益两大州,曹操会任由他发展?恐怕曹操做梦都想干掉他!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曹操于是暗中和孙权交好。

《晋书•宣帝传》中记载:

是时汉帝都许昌,魏武以为近贼,欲徙河北。帝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魏武从之。

所以,关羽是完全有能力守备荆州的,而且关羽是刘备集团里的最佳选择。只可叹,时也,命也,运也,非吾之所能也!

历史大学官方团队作品 文:王超

赵子龙的家乡,曾经的北方三雄镇真定府,雄伟的城墙里到处是珍宝

在石家庄要说古村古迹的代表那当属井陉,可要是论起古代城市,那就必须要说一说正定了。

秦始皇时就设置恒山郡,在前面的视频我们也讲到了恒山与常山的变迁,讲到了真定与元氏作为县治的更迭。东汉以后真定就可以说是如今冀中平原的政治文化中心。

到了宋元时期民间就有“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之说。所以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来正定,我们才能更容易地体会什么是花花真定府。

古代的城市必不可少的就是城墙,正定的城墙始建于北周,后来陆陆续续都有修建,与西安、南京、大同的城墙一样最终成型包砖,以一种威武的形态保存下来的大多是明代修复的。

正定现存城墙建于明代,属府级规制,周长24华里,设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东日迎旭(后改为环翠),南口长乐,西日镇远,北曰永安。四座城门各有特色,无论哪座都值得我们细细游览。

我们看正定城北门的遗址,夯土包砖独具明代的特色,在广场上保护起来的残垣断壁也都能让我们直观地感受的历史的沧桑。北门人不多,正好可以在这里好好停下来拍拍照,读读简介,城墙上每一片砖瓦都是文物。

到了东门,城门修复的雄伟壮观,往南北延伸我们能看到的更多是夯土,有的是历朝历代的产物,有的则是明代的城墙被扒了砖,但无论怎样,每一处城墙也都记录着正定独有的辉煌历史。

如今正定最热闹的当属南城门,正定的南城门修复得最为完整,远眺滹沱河和河南岸的城市,新与旧在这一刻交融,既能感受到城市的活力又能体会到城市的底蕴。

正定的古城墙与西安大同平遥最大的不同就是并不能完整地走上一圈,不知道将来会不会做这样的修复。也让这里的旅游能更有规模。

在城墙包围之中就是正定古城,古城里保留着大量的古迹,这里也有古建筑艺术宝库的别称,在空中俯瞰我们能看到正定有名的四塔。能看到荣国府能看到赵云庙。还有一座接着一座的花园。

最吸引我,也是正定引以为傲的就是赵云庙,整个正定宣传最多的就是赵云故里,当然在这里也有许多赵子龙将军的元素,赵云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无论从道德品质还是武艺才能都首屈一指,是河北人的骄傲。

我们在全国许多地方都见过有关三国将领的纪念庙宇,尤其是以桃园三结义为主题的三义殿,以关羽为主题的关帝庙。正要说以赵云为主题的还并不多见,这也能反映出正定对赵云的重视。

三国志赵云传的第一句话就是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常山郡的范围包括了保定、石家庄、邢台一带。而真定不管我们查阅哪个年代的资料,都是指如今石家庄正定,在正定也留下了各个年代的古迹古建来佐证这一观点。

所以赵子龙是正定人的说法我个人认为是更加贴切的。为纪念赵云将军,正定人先后四次为其修庙,现存的赵云庙是1996年在旧庙遗址上重修的,占地12亩,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采用仿明清古典式建筑结构,由广场、进院、二进院、后院组成,造型古朴,气势宏伟。其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君臣殿、四义殿、五虎殿、顺平候殿。

门前广场上有赵云长坂坡救阿斗的雕像,再现了“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的长坂雄风。正定在辽金时期多经战乱,反复易主,却依旧能保留下金代木质弥勒佛像,北宋千手观音等一大批文物,也算是一个奇迹。

如今的正定就像一个大花园,最关键的是停车非常方便,而且免费,特别适合自驾游。

刘备心中,有谁能和关羽、张飞相提并论?

刘备和关羽、张飞恩若兄弟,早起一起打天下,同甘共苦,大家都知道,后来,《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刘备说,如鱼得水。这能说明,在刘备心里,诸葛亮能和关羽、张飞相提并论。其实,还有一个人可以和关羽、张飞相提并论,究竟是谁呢?

庞统吗?不是;赵云吗?不是;黄忠?也不是 ;魏延吗?更不是。除此之外,能让刘备和关羽张飞平等看待的,只有他了,那就是法正。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看《三国志》的记载: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馀颁赐各有差。

从这可以看出,在刘备的心里,除了诸葛亮,只有法正能和关羽、张飞相提并论了。因为,给他们的赏赐都一样。其余的都有差别,比如,赵云、马超、黄忠和魏延等。

刘备赏赐了诸葛亮、法正、关羽和张飞他们这么多,因为他们有功劳,诸葛亮出谋划策,自然不用说,法正也出了计策,也说得过去,关羽镇守荆州,大任在身,张飞进取益州,一路夺关取胜,也立了大功。那么,其余的人都没立功吗?

赵云和诸葛亮一起进的益州,也有功啊?为什么没赏这么多呢?《三国志 赵云传》记载: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赵云出的力,不比张飞小。

马超亲自到拿下成都,功劳不大吗?为什么也没赏赐那么多呢?《三国志 马超传》记载: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为前都亭侯。可以说,马超打成都,立的功劳最大。

黄忠打益州,没有功劳吗?《三国志记 黄忠传》记载: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黄忠打仗是是冲在最前面的,勇冠三军,最卖力的。

魏延打益州,也有功劳的。《三国志记 黄忠传》记载: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魏延有很多战功,不是一件两件。

为什么刘备对他们的赏赐会有差别呢?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在刘备的心里,除了诸葛亮和法正,任何人都不能和关羽、张飞相提并论。

我为赵云感到不平。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