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视天地朱元璋(明朝灭亡赖不着人家李自成和清朝,谁让你背弃祖宗朱元璋)
傲视天地朱元璋文章列表:
- 1、明朝灭亡赖不着人家李自成和清朝,谁让你背弃祖宗朱元璋
- 2、中国冷兵器时代,只有这六支部队能称之为天下骁锐
- 3、妓子姓李,淫妇姓潘,谁配姓赵?水浒传里的姓歧视
- 4、文冠果,才貌双全的东方神树
- 5、无忌作品集原创作品
明朝灭亡赖不着人家李自成和清朝,谁让你背弃祖宗朱元璋
明朝灭亡不怨人家李自成,首先是你明朝的皇帝忘记了自己祖宗创业之艰难,没有了开国时生怕百姓不满的敬畏之心。至于清朝问鼎中原本来就是捡了李自成的便宜,要不然即使再牛他也灭不了明朝。
对于前者,我想说,有的人看人家凭本事赚的钱比自己多、名儿和地位比自己高,都恨得牙齿吱吱直响,恨不得找个时机去抢人家。更何况李自成等农民起义者生存都受到了严重威胁。明朝亡于农民起义是表象,根源在于亡于封建统治。明亡直接导火索是自然灾害,但是,明初天下大乱,朱元璋手里的钱并不多,面对自然灾害也很频仍、天下盗贼四起、各种反对残余势力和北元的虎视眈眈,其危险和难并不比晚明轻多少。
朱元璋就是靠着勤俭、害怕老百姓不满,处心积虑搞建设,终于搞出了可以傲视历史的“洪武荒政体系”(一整套如何报告自然灾害发生、勘察自然灾害情况、确定救灾方法、救灾、如何灾后重建的体系),无论权贵阶层如何打打杀杀,老百姓仍然正常生活。由此,明朝迅速平定了天下,到后来前后动用126万人次的明军消灭了蒙元在中国的最后一个句点——云南。然而,历史告诉我们,明朝亡于农民起义。那时,“洪武荒政体系”已经彻底失效了。典型的特征就是:政府从救灾主体地位退让为民间自救。民间自救靠什么?这怎么可能不出事儿?
明朝救灾体系的彻底坍塌是有一个过程的。因为,当人们做事情时有规矩的话,坏了规矩其实也很难。但是,形成规矩的时间也很长,经济界管这种规矩叫企业文化,朱元璋父子的56年(包括朱允炆)时间,使得“洪武荒政体系”日渐完善。因为这明朝才能坚持276年。明朝的流民问题,从明初开始就存在,但是因为有着这一制度,动摇国本的事件几乎直到明末才出现。
杨继宗让犯人洗澡
朱元璋父子之后,吏治却越来越有问题,但幸运的是,每个皇帝在位时期,都会有一些能臣出现,延缓了衰败速度。例如,朱祁镇时期的杨继宗就是一个典型。
他对于“荒政体系”的完善也有功劳。他在治理瘟疫方面应用了一些科学手法。在他之前,监狱是不给犯人洗澡的。由此造成监狱内经常闹传染病。自他开始,监狱开始洗澡。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成功(1457年正月),杀了民族英雄于谦,老天爷似乎很生气,大灾陆续出现。同年夏,北京、天津、南京、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发生瘟疫。杨继宗继任刑部主事后,对灾害经常发生非常忧心。因为,此时囚犯也被感染,而且死亡率奇高。
作为刑部主事的杨继宗前往监狱查看,发现监狱内的人都非常脏,为此,杨继宗便开始要求给犯人洗澡。
杨继宗开创了给犯人洗澡的先例,后来,在清朝,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也任刑部主事。当时,鉴于吃饭有时间规定,过了饭点儿进来的犯人就要挨饿。李文安便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让厨房给他们做饭,从此,过了饭点儿的犯人们才有饭吃。
尽管,自弘治以后的皇帝们越来越怠政,但其下属们却比较勤勉。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像杨继宗这样的忠臣良臣,后来的明代百余年历史才得以延续。然而,当资本主义萌芽在南方逐渐兴起之后,明后期的官员“以商人思维从政”,官商一体,为害天下。最终崇祯皇帝悲声怒骂“居官有同贸易”!
正是在“居官有同贸易”的情况下,明政府的财政收入越来越多地到了皇帝家族、官僚阶层手中,由此,挤占了大量的救灾资金。明政府在财政上对灾荒的赈济,除了发钱买粮、低价卖粮、医药、人力开支之外,主要就是税收减免和劳役减免,这被称为蠲免。例如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河南道御史钟化民见河南发生大饥荒,百姓易子而食、卖儿鬻女,为此他提请“从国库请拨30万金,留漕粮10万石济赈”。万历皇帝应允,结果效果并不明显。原因何在?贪腐、挪用。
对于这次灾害,明朝政府的救援没有多大效果。从各种资料看,万历、崇祯两朝的灾害救援,以民间自救为主,其中富商富户的捐助成为主力。
例如崇祯十四年的浙江饥荒中,祁彪佳见“流移乞丐死者日以五六人计,恻然怜之,亟拟赈救”。而当地政府的唯一作为就是支持,并进行了捐助。而且捐助是以个人名义,知县等人集资捐助了大米30石,大约相当于4000斤粮食。御史陈公祖念“一乡之情”捐助15石。另外,不归地方管辖的主管盐政的守宪大人捐助了150两银。
其他绝大部分粮食、钱财皆为富商富户捐助,另外,富商富户们还资助并组织开荒种田6800多亩。然而,富商富户毕竟能力有限,一般救济只限于当地,而“百里之鲜花难不生毒草”,有好心的富商富户就有坏了心肠的富商富户,趁机大发国难财的人也不在少数。
政府在救灾中的地位作用逐渐弱化,此时的“洪武体制”已经失效。例如,之前卓有成效的惠民医药局已经残破不堪,明初建立的四大仓基本衰落,特别是在其中起到中坚作用的预备仓。荒政史史家们一个普遍的共识是:预备仓衰于弘治,败于嘉靖。自弘治后,明朝政府在各项支出上大大出超,致使救灾资金远远不够。特别是以贪财著称的万历皇帝在位期间更使得预备仓的储备、维修资金捉襟见肘。
钻进钱眼儿了
运转了一个半世纪后,四大仓已经成为官吏和当地强人合谋生财的工具。许多预备仓粮尽仓空,或者粮食被倒卖出去赚钱。如果此时皇帝有为,也许还能逆转,但非常可惜,晚明江山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中,作为明君的崇祯一坐上龙椅,中国大地就遇到了一场空前的灾难,用多灾多难、疲于应付、焦头烂额等词语来形容崇祯时期并不为过。以河南为例,崇祯朝的17年中就发生了以下灾害:
三年旱。
四年旱。
五年大旱。
六年郑州大水,黄河冰坚如石。
七年夏旱蝗。
八年夏旱蝗,怀庆黄河冰。
九年夏旱蝗,秋开封商丘大水。
十年夏大蝗,闰四月山西大雪。
十一年大旱蝗,赤地千里。
十二年大旱蝗,沁水竭。
十三年大旱蝗,上蔡地裂,洛阳地震,斗米千钱,人相食。
十四年二月起大饥疫,夏大蝗,飞蝗食小麦如割。
十五年怀庆地震,九月开封黄河决。
起于天启七年(1627年)的大干旱,在陕西、华北地区相继漫延,到了崇祯十一年(1638年)旱情又向南扩大到了华东、中南地区,向西扩大到西北地区,全中国都处在大旱之中。直到顺治二年(1645年)这场长达18年之久的大旱才基本结束。它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严重、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正是这场大旱灾,直接促成了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也正是因为对这次大旱灾的处理不力,导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鼠疫等次生灾害大规模爆发,如此又造成千万人死亡,使政府军无力抵抗农民起义军。
不能怪农民起义,人首先要生存。在乱世,绵羊被人宰;你不想,只能变成狼。
农民起义乃是被压迫者所能采取的最后手段了——不造反就面临着死亡。中国的农民是世界上最好、最老实、最能容忍的,中国农民铤而走险几乎都是在朝政混乱、官员腐败的时期。几乎所有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生存受到了威胁,这是毋庸置疑的。明朝也不例外。在白银帝国的光环下,许多人淡忘了占人口多数的农民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白银帝国时代的明朝中后期,不仅是农民,就是商人、市民同样活得很憋屈。例如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临清人焚烧了天津税监马堂的衙署并打死其爪牙37人。二十九年(1601年)苏州织工在葛贤的指挥下包围官署,殴杀税官多名,税监孙隆仓皇逃往杭州。
与此同时,许多奴婢也因为难以忍受主人的非人折磨而奋起反抗。例如上海大地主顾绣每到冬天,就强迫家奴的女眷解开上衣,他将两只脚伸进去取暖。
还有,地主蒋英奸污了顾良的老婆后,为了让顾良以后少干扰他干坏事儿,竟然挖掉了顾的双眼。
明朝的官员们也好不到哪里。上海退休官僚董幼海经常奸污女奴婢。奴仆们稍有过错,就对其进行杖责,被他打死的仆人不在少数。
而明政府能做些什么?即使按照洪武年间的法律,主人打死奴仆也不构成死罪,更何况是两百年后腐败透顶的时期,一般交些钱就行了。最终,人们能做的就是奋起反抗,就是那个董幼海最终被奴仆们活剐了。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起义在所难免。不但农民起义在明后期此起彼伏,就是城市里面的市民起义、军队里面的兵变、贱民阶层的奴婢起义都不新鲜。这是为什么?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明朝晚期各阶层的主导人群流氓化倾向过于严重。
中国冷兵器时代,只有这六支部队能称之为天下骁锐
作为单个的个体,他们默默无闻、无声无息,人们甚至难以找寻到有关他们个人的任何相关信息,而当他们凝结成为一个整体,以一个形象的代名词出现在历史轨道上,人们很难忽略他们的存在。
不可否认,他们都是些小人物,也不可否认,他们是一个大集体。
他们存在于各个领域之中,对经济来说,他们是商业联盟,对政治来说,他们是林立党派,对文化来说,他们是文士集团。
运用在军事组织上,人们称呼他们:军队。
并不是每一支由小人物组成的军队,都可以被称之为“大集体”,即使是数量再众多,只能体现集体的定义,却未能将“大”字概念呈现,更多的时候,也只是向着乌合之众、鱼腩部队之类滑落。
能称之为大集体的军队,往往有着一个响亮的称号:“天下骁锐。”
被冠之以“天下骁锐”的军队,必定是当时代以及后来人们心目中最为强悍的部队,而要达到这一高度,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大格局以及宏观角度来看,历史上能称之为“天下骁锐”的部队,其实也就是那么几支,对于他们,我们不陌生。
一、秦军
秦国军队横扫天下,纵灭六国, 少有败绩,强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即使千百年后,还有人为他的强大瞠目结舌。
为秦军的强大可以找出很多个原因,完善的军事制度,严明的军事纪律,严密的军事组织,先进的作战武器,卓越的军事将领,独特的行军布阵,丰厚的封赏机制。
如果你需要,我还可以列出好多,但这些都不是我想要谈的。
所有的强大军队,都会具备以上所说的各种原因,但为何就秦军可以被称之为“史上最强大的军队” 。
在我看来,那就是军士们的思想“单纯”。
在那个以君主为中心的时代,无上的权力,代表的就是所有至高无上的一切,普通人的思维里,生来就是为这服务的。
这样一群人上了战场是可怕的,他们只有一个最为简单的思路,服从,绝对服从。
正因为单纯,他们没有畏惧,只给予对手畏惧,他们没有伤悲,只给予对手伤悲。
他们就是战争杀人机器,按预先设定的程序,在沙场上纵横,肆意挥杀,直至毫无怨言地耗尽生命的最后一滴鲜血。
二、汉军
匈奴人的蛮狠,欧洲人很有发言权,因为他们是为此尝尽了苦头的;汉军的强大,匈奴人也是很有发言权,因为他们是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的。
汉武帝时期的汉朝军队无疑是最为鼎盛的,名将辈出,能人如云,卫青、霍去病、李广,哪一个不是名垂后世,哪一个不是光耀千古,想起这个横刀跃马、奔驰万里的时代,怎能不让人心血沸腾!
匈奴人难以对付,便在他们的机动力上,来如风,去如电,当你刚看到他们的影子时,悠忽之间,他们早已经在千里之外。
可这一切优势,在强大的汉军面前,都成为无用的摆设,如飘荡在空中的气球,经不得任何尖锐物品的轻轻一戳。
是什么使得这支军队,不顾恶劣环境,不顾路途艰险,千里转战于广大无边的沙漠中?
是什么让他们甘心忍受风餐露宿、与家人相聚遥遥无期、长期奔走在行军途中的艰辛而没有怨言?
是什么造就了他们这“耐力、毅力、定力”卓绝的无比坚强?
是什么支持着他们豪不畏惧、从不退缩、一往无前的绝世气概?
是优越的战术,是聪明的战略,是严格的纪律,是超强的忍力,还是……
我想来,那是因为战胜敌人的必胜信念。
两个长期相持作战的军队,拼到了最后,那完全就是意志力的比拼,看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汉朝军队以其铁的意志、无比信念,构筑成强大的精神体系,颠沛流离中,始终坚持信仰的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追击中,超越了个人本身,从而迈向了伟大。
军队的强大,是因为个人的强大。
三、唐军
一提到唐朝,我们似乎只能用“鼎盛”、“辉煌”、“繁荣”、“卓越”等等人类最为耀眼的字眼去形容。
因为这的确是一个难以超越的时代,中华民族傲视于各族的时代。
唐朝因其博大,而兼蓄,就如洋洋大海正因其广大,从来不拒绝任何大江、河流的回归。
唐朝军队也有这特点,虽是以汉人为主力,还包容兼蓄了各个民族的精英分子,称其为“混合联军”也不为过。
强大的突厥,在唐朝初年是何等的嚣张,即如李世民这等纵横天下、扫荡群雄的雄伟人物也不都敢直接对抗,从而订下耻辱的城下之盟。当国力恢复、经济复苏后,再也没有顾虑,唐朝军队迅速出击,阴山一战而定天下,突厥再也不复当年勇,远行迁移,从此不敢进犯。
吐蕃帝国占据青藏高原,以其不可一世之概,虎视中原大地,但一旦碰上唐朝军队,就成了发不了威的病猫,随着唐军一次又一次的武力示威,吐蕃帝国不得不臣服。
阿拉伯帝国一个崛起于中东的大帝国,为西域的掌控权,恒逻斯一战,动用所能调动一切兵力二十万,对敌三万不到唐朝军队,却迟迟不能战胜,最终凭借唐朝雇佣军的背叛而取得胜利,可损失却在唐军的数倍以上。至此之后,阿拉伯帝国的“东进”计划永远搁浅而无见天之日。
一个军队的强大,并不是因为对手的弱小而强大,只有强劲的对手存在,才能显其强大。
强大到了令强大而畏惧,这又是一种何等的强大。
它又是因何强大?非得找出一个原因,让我选,那应是国力的强大。
综合的国力,可包括很多方面,如经济的发展、人才的增长、科学的进步、生活的改善、储备的充足,所有这些提升了,才能造就一个强大的国家。
只有国家强大了,有了强硬的后盾为基础,才能为军队提供强大的保障,唐朝军队装备精质、武器先进(当时来看)、马匹优良、物资充沛,无疑是得力于国库的丰实。
四、元军
思来想去,唯一能适合这一支军队的词,竟然只有一个:“无敌。”
从未有过这样一支军队,创造过这样的武力辉煌,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令天下所有的种族,无论是强横的欧洲、蛮狠的中东,曾经辉煌的金国、还是走投末路的南宋,全都臣服在这无坚不摧、无往不克的铁骑下。
他们既有传统游牧民族的强悍个性,他们也有汉民族的先进军事经验,他们还有领先于各族的高科技武器。
是什么成就了他们的无敌?
起初时,草原上散落着蒙古的诸多部落,各自为政,相互间因远年的恩怨,或是水源牧草之争,而争伐不断。各部落之间,伤亡严重,流血事件每天都在发生。
上天毕竟不想让这惨剧继续下去,让一个人出来收拾这残局,铸就成伟大的帝国。
这人就是铁木真,他后来的名字叫成吉思汗。
铁木真以其高超的组织能力将蒙古各部落整合起来,统一为一个具有巩固核心的稳定集权组织,从此后,蒙古人变得无比坚强,天下再也找不到他们的对手。
这就是我所要说的原因:“凝聚力+野性。”
一个民族的强大,并非偶然,总有一种凝聚一起的向心力存在。
五、明军
若要评选历史上最黑暗的朝代,明朝是逃不过去的,可若要评选历史上最强大的军队,明朝也是逃不过去的。
明朝初年,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将领,如徐达、常遇春、蓝玉,由他们亲手组建的军队,扫平天下群雄、驱逐元人入漠,功名赫赫,战绩卓越,为大明江山的建立与稳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朝的骑兵部队非常强悍,就连以骑射为自傲的各游牧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以辽东铁骑为主力的抗倭援朝军一出马,挺有能耐的日本侵略军只有被挨打逃跑的份。
它的后身,也就是最为著名的关宁铁骑,女真人再是骁勇,硬是撼不动这块硬骨头,倒是被卡得够呛,损失了大量部队不说,连首脑也给敲掉了。
步兵也是不赖,有俞家军和戚家军在沿海地区晃荡着,日本倭寇愣是没有上岸的法子。
但这还不是他的辉煌所在,明朝军队里最为其夸耀的当属水军。
当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大决战时,水军还在起步阶段,在没有任何优势的情形下,却能以其顽强的战斗力,大败对手;无论是葡萄牙人,或是日本人,还是荷兰人,在他的威力面前,齐齐哑火,只剩下被涮的料;郑成功收复台湾,靠的也是这水军的强大的实力。
最为强盛时期,当属郑和下西洋的时候。
规模之大,兵士之多,装备之优,技术之精,可称之为“世界之最”。
根据有关史书记载,郑和船队船只的大小,“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就这样一支队伍,连续七次下西洋,“三擒番王”,海外诸国,只有臣服的份,连个仰视细瞧的机会都没有。
若要为他的强大,说一个原因,我会说,科学技术的先进。
没有技术的保障,没有科学的进步,没有精密的航行仪器、没有先进的造船技术,要打造一支航行海上的完美之师,一切全都免谈。
想来,屹立于高峰之巅的明朝水军是寂寞的,如一绝顶高手般,空怀一身出神入化的技艺,想求一败而不得。
六、清军
有一句老话:“女真不满一万,满万不可战。”
女真中最为可怕的是建州女真,建州女真最为可怕的军队是八旗军。
满洲八旗军,由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一手打造,这是一支按地域、血缘等特征组合,行政、军事、生产一体化, 以打猎、捕渔等野外生存、作战、抢掠等生活技能为基础,平时生产,战时打仗的军队。
因其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战斗力高,常常打得对手找不到北。
后人常常用这么几个字来形容这支军队:“攻则争先,战则奋勇,威如雷霆,势如风发。”
若我们仔细考察历史资料,便会发现,这一支军队的装备武器相对于他一生的冤家对手明军来说,是比较低劣的,在有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优势可言,但最终还是这支军队击败了明军以及颠覆明朝的大顺军,入主中原华夏之地。
这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虽落后而强大?
女真人本出身于苦寒地区,恶劣的生活环境、低质的生活条件,磨炼出他们健硕的体格、坚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以自然为师,在与艰苦卓绝的斗争里,培养成为天生的战士。
每个个体都有其超乎常人的优越性,当这些人集中在一起时,凝结成一团,齐心协力,所爆发出来的能量,将是无限而又可怕的。
女真领袖们用其超强化的军事管理,严格的军事制度,完善的训练体系,将他们融合在了一起,从此后,他们将横行于中华大地上,而且少有败绩。
在战场上,他们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做畏惧,他们从来没有退缩过,即使面对强敌,他们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从来不知疲倦,与其独特的难以折服的韧性顽强的抗争,从而赢得最后的胜利。
据史书上说,八旗军竟然能够二十四小时不休息,连续作战,而不显疲态,这简直就是有点变态了。
总有一种东西,支撑着他们,让他们一往无前。
我认为,那就是坚毅的斗志。
斗志不息,精神不灭,战力不减。
在强大的精神动力支配下的战士,将克服各种物质方面的局限,从而达到一种非常超越。
六支天下骁锐,谁是你心中NO1 单选 0人 0% 1、秦军 0人 0% 2、汉军 0人 0% 3、唐军 0人 0% 4、元军 0人 0% 5、明军 0人 0% 6、清军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 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妓子姓李,淫妇姓潘,谁配姓赵?水浒传里的姓歧视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赵小昭
《水浒传》人物在取名方面乍一看是很随意的,啥王进、史进,不如《红楼梦》宝玉、黛玉有诗意,但是在姓氏方面却大有深意。
1、 蒋门神小妾的死穴:"却如何不姓李!"
(图自98版电视剧《水浒传》,下同)
找茬是一门技术活。
必须要精准地戳中对方的死穴,使其愤怒,等对方先动手。
比如鲁提辖为金翠莲出头找镇关西麻烦,就让镇关西切臊子,先要十斤瘦的,再要十斤肥的,瘦的呢不能有半点肥的在上面,肥的呢又不能有一点瘦的在上面。更可气的是最后还要十斤软骨臊子,上面还不能有半点肉……
同样替人出头的武松深谙此道。
当他喝得醉醺醺来到快活林时,发现蒋门神并不在酒店里,而是坐在门外绿槐树下乘凉。
该怎么惹怒一个根本不在场的人呢?
——调戏。
当然不是调戏蒋门神,而是调戏店内"正中间装列着柜身子,里面坐着一个年纪小的妇人,正是蒋门神初来孟州新娶的妾"。
他对蒋门神小妾的调戏,是问:"却如何不姓李!"
结果是惹来小妾的勃然大怒:"这厮那里吃醉了,来这里讨野火么?"
为什么武松问"(老板娘)为何不姓李?"就能惹恼她?
——这里藏着一个男默女泪的梗。
回想一下,《金瓶梅》里,西门庆家的老二之前做什么的?——妓女。她姓什么?——李。李娇儿;
西门庆剪潘金莲头发去哄的妓女姓什么?——李,李桂姐;
《水浒传》里,史进相好的妓女姓什么?——李,李睡兰;
要咒安道全的"肉片片飞"妓女姓什么?——李,李巧奴;
宋徽宗挖地道去微服嫖娼的妓女姓什么?——李,李师师......
《水浒传注略》中说,"见其时妓家姓李者多"。在水浒故事发生的那个年代,姓李、或艺名姓李,是绝大多数失足女子的标配。在那个年代,问一个女的,你为啥不姓李?基本上就等于"你为啥不做JI?"
不发火才怪!
2、为啥妓女们都要姓李呢?
明代《正字通》:"倡,倡优女乐,别作娼。" 这时"倡"和"娼"就是一个意思了,即娱乐行业的女性工作者,她们大多数都不怎么出门,双脚就没什么用,简称"失足" 。
《水浒传》故事背景的年代,皇帝都是个艺术家,你要不走文艺路线,根本没法混。
而女文青大多集中在娱乐行业。当时的娱乐圈,有个统一的行业品牌:青楼;
女文青的职业也很统一:妓女。
她们琴棋书画、说学逗唱信手拈来,保证你衣带渐宽终不悔(从来不为自己脱衣服而后悔)。
那会儿的煤老板、鱼塘主们关爱女性,和女文青谈论人生,去青楼是首选。
(图自电影《花魁杜十娘》)
而青楼最开始都是由朝廷经营的,一般被称为教坊司。
教坊司,一听就知道是很高雅的地方。
因为唐玄宗李隆基曾在宫中设立教坊,专门培养德艺双馨的女文青,后世曲艺界的都把李隆基尊为祖师爷。
所以,"姓李"就意味着是李隆基门下——教坊司梨园行专业出来的,和在蓝翔技校学的挖掘机技术一样,令人信服。
3、"淫妇"为何都姓潘
(图自2011年电视剧《新水浒》)
为什么《水浒传》里的这两大"淫妇":潘金莲、潘巧云都是姓潘呢?我听过比较靠谱的说法有4种:
1、情伤
作者施大爷可能被某位"潘"姓女子深深的伤害过。
2、谐音
"潘"和"攀"同音,攀富贵,攀大款……潘金莲有一双傲视群雌的小脚,那时以女人的尖尖小脚"三寸金莲"为美,如同当代的"丰胸",是性感的象征;
在中国,莲花有相当纯洁高尚的地位,在佛教艺术中,莲花与菩萨多有联系,那就是出尘脱俗的,《西游记》里说:金乃流动闪烁之相——
So,当这朵莲"攀"上了金,追求的就是最原始的欲望。
潘巧云因其是七月七日生的,因此小字唤做巧云。秦观词云:"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可是她却在夜晚与和尚偷情,高"攀"了名字里的诗情画意。
3、潮流
源自奸臣潘仁美,因为杨家将故事的传播,让人对"潘"姓极为敏感,民间甚至有"潘杨不通婚"一说。
《水浒传》小说是在杨家将之后诞生,作者为了迎合当时读者的喜好,所以顺水推舟让为人不齿的"淫妇"都姓潘。
4、讽喻
张士诚的手下大将潘元绍、潘元明两兄弟原是张士诚反元起事时的伙伴。
张士诚称吴王时,二潘大受宠信,潘元绍被招为吴王爱婿,潘元明则手握重兵,出镇杭州。但二人在张士诚最危难最关键之时,竟先后投降了朱元璋,从而加速了张士诚的失败。
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
张据苏以后,施又在他幕下参与谋划。施耐庵和张士诚是同一条战线,肯定是相当痛恨鄙视潘元绍、潘元明哥儿俩。
因而可以推测:施耐庵有意将书中两个背夫偷汉的不忠"淫妇",都取姓为"潘",使得后人凡谈及淫妇,必提"二潘",以此来宣泄心中对潘氏兄弟的不满与讽刺——文人得罪不起啊!
个人认为,第1种说法纯粹是意淫;第2、3种说法从文学角度和其他人物姓氏来看,有些靠谱;但是第4种更有说服力——
淫妇的不忠必然导致家破人亡,叛臣的不忠必然导致江山易主。
4、108好汉为何无人"姓赵"
"一根杆棒等身齐,打得四百座军州都姓赵! "——这是《水浒传》开篇赞扬宋太祖赵匡胤的一句话。
"打鱼一生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这是《水浒传》第十九回阮小五唱的渔歌。
当皇帝的是"赵官家",也就是"姓赵"。
水泊梁山,八方共域,异姓一家,济济一个"百姓"小社会,可是108条好汉,为何竟没有一个姓赵的?
宋朝的皇帝姓赵,文人总有些忌讳。
假如赵姓某某打劫放火,落草为寇,仿佛有些亵渎官家,不符合"招安"的主旋律。
那是不是表示作者的心中是有"赵官家"的呢?
书中其实有六个人物姓赵,一是金翠莲嫁的那位赵员外,二是紫石街王婆茶馆旁边开纸马铺的赵仲铭,第三第四是郓城县新任都头赵能、赵得,第五位押杨志上大名府充军的赵虎,第六是谏议大夫赵鼎。
不让姓赵的落草当英雄,却让姓赵的帮鲁智深出家,押送好汉去充军,从某种角度将他们引往上梁山的路。
梁山好汉"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是历史形成的思想局限;作为统治阶级思想的忠君观念也对《水浒传》的作者产生影响。
鲁迅认为《水浒传》招安之说和破辽故事"亦非始作于明","因为当时社会扰乱,官兵压制平民,民之和平者忍受之,不和平者便分离而为盗。盗一面与官兵抗,官兵不胜,一面则掳掠人民,民间自然亦时受其骚扰;但一到外寇进来,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时候,人民因为仇视外族,便想用较胜于官兵的盗来抵抗他,所以盗又为当时所称道了。"
由于梁山群雄没有彻底的反抗政府,最后自然只有接受招安,成为政府的帮凶去镇压方腊的起义。
《水浒传》创作于元末明初,其时民族矛盾尖锐,书中不仅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的矛盾,也反映出极其尖锐的民族矛盾。
这一点在《水浒》八十三回至八十九回大破辽军的故事中反映的非常明显。
抵御民族的敌人,一定要"招安"那些"不配姓赵"的人才能完成这个战略转化。
宋江服毒的结局,鲁迅认为"乃明初加入的,明太祖统一天下之后,疑忌功臣,横行杀戮,善终的很不多,人民为对于被害之功臣表同情起见,就加上宋江服毒成神之事去"。
——这也就是事实上缺陷者,小说使它团圆的老例。
举着"替天行道"大旗的108好汉,不过是一个个被骂"你也配姓赵"的人一场成为"赵家人"的黄粱梦。
呵呵。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文冠果,才貌双全的东方神树
推荐词
在粗犷的北方大地上,生长着一个神秘的树种——文冠果,一经着根,千年不老。它是树木中的国宝,园林中的奇葩。有“东方神树”“东方菩提”之誉的它,以多姿的景致、特殊的功效、丰富的产品,滋养着华夏儿女,生生不息。
树木档案
文冠果为无患子科文冠果属植物,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并在青藏高原有零星分布。总状花序,花瓣白色,基部紫红色或黄色斑纹。蒴果多为球形,种子黑褐色。花期为4-5月,7-8月果实成熟。文冠果主根发达,根蘖力强。一般栽植后2-3年开始结实,结实期可达数百年。文冠果种仁含油率高,可用于生产食用油和生物柴油,也可加工果汁露;花、叶可制茶;果壳可提取化工原料糠醛、皂苷等;枝、叶、果壳、油均可提取药用成分。文冠果木材坚硬,纹理美观,可制家具或用于雕刻。文冠果树姿优美,花朵繁茂,是不可多得的生态绿化树种、观赏树种、油料树种、生物产业树种,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很多人同文冠果的缘分都开始于对其外貌的惊鸿一瞥,但其实文冠果的魅力绝不仅限于此。 文冠果,又名文官果、崖木瓜、森登树等,起源于侏罗纪到白垩纪时期,已有6500年的历史,有“东方神树”之美誉。它生命力顽强,生长在黄土高原、戈壁滩、沙化地带,扎根贫瘠,傲视苍穹。文冠果不仅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应用价值,而且承载着炎黄子孙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丰富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造福人间的“东方神树”之果 敖妍摄
历史文化厚重的吉祥树种
文冠果在中国悠久的栽培历史可从各种历史资料的记载中得到印证。“文冠花,生郑州南荒野间,陕西人呼为崖木瓜。树高丈许,叶似榆树叶而狭小,亦似山茱萸叶亦细短。开花仿佛似藤花而色白,穗长四五寸,结实状如枳壳而三瓣,中有子二十余颗,如肥皂角子。子中囊如栗子,味微淡,又似米面,味甘可食。其花味甜,其叶味苦。采花焯熟,油盐调食;或采叶焯熟,水净淘去苦味,亦用油盐调食。及摘食取子,煮熟食。”这是朱橚(1361-1425年,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在《救荒本草》中对文冠果的描述,可见,明代初年,人们已熟悉其形态特征,掌握花、叶、籽的食用方法。
另据明万历年间京官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记载:文冠果肉旋如螺,实初成甘香,久则微苦;昔唐德宗幸奉天,民献是果,德宗饮之,龙颜大悦,遂官其人,故名“文官果”。从此,便有了喝文冠果可升官发财、官运亨通之说。《康熙大典》中记载:董妃常饮文冠茶,青春永驻,美如天仙,深得顺治帝宠爱,因此文冠果备受历代皇家贵族的青睐。而且,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的“文官当庭,金榜题名”“文官入院,高中状元”等朗朗上口的吉祥诗句,代表着文人心中登科及第的美好愿望,因此文冠果历史文化厚重,颇受人们喜爱。
文冠果的发现源于中国。1830年,俄国著名植物学家Bunge随沙皇第十届宗教使团到北京采集植物标本时发现了很多新种,其中包括文冠果,后来将其命名为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
民间相传文冠果是神树,最早由僧人引种。在藏传佛教界,每建一处新的寺庙,僧侣都要把文冠果种子带去,它是北方寺庙的专有树种,素有“南有菩提树,北有文冠果”的赞誉。文冠果油被用作佛前长明灯用油,以示佛光普照,神道长明。目前,北方各地遗存的文冠果古树大多分布于藏、蒙佛庙中,很好地印证了上述历史史实。甘肃靖远县数百年树龄的文冠果古树早已被人们挂满祈福的哈达,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夙愿。
怒放于荒漠的“中国樱花” 敖妍摄
荒漠地区生态绿化的重要树种
文冠果是第三纪(约6500万年前)的孑遗物种,历经几千年依然繁衍不息,得益于它适应性广、耐旱能力强、寿命长、易繁殖的特点。文冠果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以内蒙古、陕西、甘肃一带较为集中。根系庞大、主根发达、皮层肥厚、叶片狭小、树皮厚的特性,让其具有强大的水分和养分吸收能力,而水分消耗量却相对较低,因此耐旱能力特别强。文冠果寿命长,现存古树的树龄均已超过百年,上世纪营造的第一代人工林林龄也已超过60年,目前仍发育良好。文冠果易繁殖,播种、根插和嫁接繁殖效果均很好,根蘖性极强,平茬后很容易萌生成林。在石质山地、黄土丘陵、石灰质性冲积平原、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等多种立地上生长,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生态防护功能,已经成为很多干旱地区绿化荒山、植树造林的首选树种。
城市园林稀有的观赏树种
文冠果自古就是中华吉祥庭院树。花期4月中旬至5月中下旬,恰好弥补了继桃、杏、李之后的春季赏花空档期,而且花期持续时间可达12-25天。花量极大,花朵曼妙多姿,是无患子科的家族荣耀,堪比日本樱花之美,号称“中国樱花”。其花型有单瓣花、重瓣花之分。单瓣花还包括白花型和红花型,白花型初开时花瓣基部黄绿色,之后渐变为紫红至红色,花瓣顶端则一直为白色;红花型初开时花瓣黄色,后期渐变为红色,具有极高的观赏性。重瓣花也有多种花型花色,虽不能结实,但花朵繁茂,树势强健,是城市绿化的理想树种。文冠果入院观赏历史悠久,北京故宫、圆明园等皇家园林和寺庙均保留有文冠果古树。独特的花期、丰富的花型、渐变的花色,使文冠果成为园林造景、城市绿化不可多得的优良树种,为我国北方地区创建森林城市、营造美丽乡村增添亮丽风景。
文冠果的结实期可达数百年 敖妍摄
北方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
若探寻各地的野生文冠果资源,便常会在沙地、崖壁、石缝等困难立地下见到它傲然挺立的身影。最令人感叹的是它扎根贫瘠,却产出巨大。文冠果种子含油率30%-36%,种仁含油率55%-66%,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
文冠果油色泽淡黄,气味芳香,营养丰富,符合国家一级食用油标准,是高级药、食兼用油。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4%(油酸占57.1%),凝固点低,不易氧化沉积,长期食用对人体极为有利。油中亚油酸占37%,可软化血管,降血脂血压和胆固醇。文冠果油还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含有神经酸(3%-5%)的食用植物油。神经酸是大脑神经组织的核心有机成分,是唯一能修复疏通受损大脑神经纤维,促使神经细胞再生的成分,可以治疗老年痴呆以及促进婴幼儿大脑发育,被誉为大脑营养素和神经再生素,而且只能体外摄取,因此文冠果油具有极高的保健和医药价值。相传佛教界只有活佛和少数高级僧侣、喇嘛才有资格食用文冠果油,在医疗条件不发达时期高僧能够长寿想必也与久服文冠果油有一定关系。
此外,文冠果油与石化柴油主要成分的碳链长度接近,燃烧后无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因子,符合理想生物柴油指标。发展文冠果生物柴油产业符合中国发展能源植物 “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以及山地丘陵资源丰富的国情。在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今天,由文冠果种子油制备的生物柴油作为可再生绿色燃料,对促进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傲然挺立的“东方菩提”
发展潜力巨大的生物产业树种
用“倾其所有,造福人间”来形容文冠果绝不为过。除却其在绿化观赏、食用药用等方面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文冠果嫁接苗第2年、播种苗第3年即可结实, 8-10年进入盛果期,结果期可在百年以上,具有见效快、附加值高、产品链延伸性好、经济效益明显的特点。打造文冠果绿色产业引擎,可转化为“文冠果同多行业联动”产业模式,同时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发展文冠果是扶贫攻坚的重要选项,可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符合国家精准扶贫、惠及三农的新时代农村工作发展要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从绿化荒山到城市园林美化,从维护“舌尖上的安全”到维护国家粮油安全,从助力脱贫攻坚到建设美丽中国,文冠果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国家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纲要》把文冠果列为我国北方发展建设林木生物质能源的重点树种之一;国家粮食局《粮油加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国粮储〔2016〕278号)制定了到2020年我国粮油行业发展的总体框架和具体目标,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冠果油等新型健康木本食用油。为聚集相关领域研发力量,推进文冠果事业发展,一系列研究中心和组织也陆续成立。2011年,国家能源局成立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2016年,国家林草局成立文冠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冠果产业国家创新联盟也在筹建中。通过产学研结合,研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推进政策,解决关键技术瓶颈,制定行业系列技术标准、建立区域性示范工程,最终建成高产、优质、低耗的文冠果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乌志颜 敖妍 马履一 李守科 周庆源)
作者简介
乌志颜 国家林草局文冠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木本油料分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文冠果良种选育、规模化繁育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组织开展文冠果产业发展基础性研究和产品研发中试工作。
敖妍 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委员,主要从事文冠果种质资源调查开发、生殖生理学、分子生物学、良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和开发利用研究。
马履一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森林培育学科负责人。
李守科 山东省经济林协会文冠果分会会长,国家林草局文冠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文冠果的全产业链开发。
周庆源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员,国家林草局文冠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文冠果生殖生物学等基础研究。
无忌作品集原创作品
一、诗词
(一)从学时旧作之志向篇
1、《咏勾践》
鹰折双翼坠云天,英雄落魄荣辱间。
留取重返九霄志,不雪此耻誓不还。
注:小学升初中时,因区区几分之憾,不能就读重点中学,遂复读一年,忆其时,因愧见幼时同学,常望而远避,自感羞辱,躲于家中,作诗自励。
2、与大学恩师路教授唱和诗
转眼间,已大学毕业近二十年,却无暇得以回学校故地重游,回想当时诗酒风流,醉后赋诗、阳台吹笛;更是感慨万千。昔日同窗兄弟、良师益友,更是时常念起,殊不知近况如何。思及各位恩师,最难忘的就是中文系路广正教授,当时写诗后偶尔请教授指教,得其赠诗一首,无奈不慎失落,常以为憾事。所幸字字珠玑,颇使无忌得有知音之感,高山流水之意,毕生难忘。在此贴出,聊以纪念。
无忌拙作:《咏志》
出身清贫自寒门,立志慷慨济世民。
豪气干云表像露,至诚情义心中存。
急弦山林无懦响,亮节尘世难为音。
丹心成就山河色,浩然正气满乾坤!
路教授赠诗:
虽非驭日摩云手,常怀慷慨济世心。
弱冠久慕鲁连义,结发不患颜渊贫。
自份急弦无懦响,岂惧亮节难为音?
他年得遂江海志,鹏程浩气满乾坤!
3、《读史偶感》
刀光剑影烁中原,血雨腥风漫九州。
问鼎河山竞逐鹿,壮志凌云鹬蚌争。
天子笙歌帝业就,哀鸿遍野正悲秋!
劝君莫图王侯事,一家霸业几家愁?
4、《咏志》
雄鹰展翅凌霄汉,矫龙挥爪傲九天。
男儿自当遂壮志,岂肯虚度百十年?
鞠躬尽瘁此身荐,意气风发向先贤。
功名利禄烟云过,只留豪气满人间!
5、《抒怀》
潜龙伏渊逾十年,碌碌无为郁寡欢。
剑出尚欲安天下, 弓开犹思定河山。
一腔挚诚出肺腑,何惧他人笑我癫?
功名利禄如风逝,只图穷巷尽欢颜!
6、《咏志》
出身清贫自寒门,立志慷慨济世民。
豪气干云表像露,至诚情义心中存。
急弦山林无懦响,亮节尘世难为音。
丹心成就山河色,浩然正气满乾坤!
(二)从学时旧作之情感篇
昔时年少,因家境贫寒,内向自卑,耻于表白,终陷于单思之困境,恐情商之贫乏幼稚,其时已略现一斑,而今忆及,仅付一笑而,惟虚度年华实为可惜也。
1、《无题》(诗三首)
(1)年少恋花蕊,不知光阴贵。
寥寥数年后,万事如烟云。
及时须自省,奋起休误身。
痴迷诚可笑,无识犹可悲!
(2)昨日往事昨夜星,今朝痴狂今朝风。
平生但得一知己,肯弃功名觅园耕。
(3)本为痴情者,常似无情客。
知音如不赏,携酒赴大漠!
2、《偶感》
傲视红尘觅花行,笑讽彩鸳为情生。
白桦林中逢佳丽。济世豪情赴水流。
流水有情花无意,自此痴狂如梦中。
寒月独照孤鸿影, 举樽独酌思花容。
红花红花可知否?个人滋味在心头!
人生浮沉本幻梦,缘始缘终皆无名。
菩提无树镜无台,情愁当付一笑中!
3、《感怀》
年少思倾城,漠视时如箭。双岁一信出,三朝犹未返,五日粒米食,六晚数斗还,平生非好酒,只求一夜眠。桑梓相聚宴,酒来举碗干,众人赞豪迈,我苦强欢颜,忽闻渔翁事,仰笑泪光寒,昔作二进书,今碎随风散。天公怜我痴,竟夜倾雨泉,狂风入户牖,辗转夜难眠。终考时益近,犹卧思红颜,归去离别日,重函附诗篇。返乡时日久,音讯尚杳然,恰逢姊喜宴,触景愈寡欢,借酒浇愁意,频频饮樽前,恍恍七日卧,险险赴黄泉。归来复探询,始知单思恋,佳人既无意,坦荡一笑然。本忖事已了,未料起波澜,相嘱值勤事,乍对冰霜颜,翌日寸书至,观语久难言。吾本绝情念,瓜葛何谓焉?劝卿勿相疑,自此不复言。几经笑痴者,未知吾亦然,红尘多失意,强求终无缘!念及双亲恩,身兼长兄担,素怀济民志,岂容久颓闲?感慨忆往事,一思一怆然,浪子今回首,千金难相换!
(三)工作闲暇时戏作
1、《感思》
人生风流在少年,春风得意满长安。
功名未成家难立,孤芳自赏独凄然!
2、《惜缘》
年少无知悔轻狂,弱冠飘零怨沧桑。
昔时红颜归何处?今日功名赴梦乡。
红尘久居难遁弃,相思几度苦彷徨。
人生蹉跎伤往事,乘风醉酒书衷肠。
注:2003年因家境困顿,无法再续学业,况身为长子,不可居外市工作而避其责,故大学毕业即返乡就业,以上两首均为当时自怨自艾自作,而今思及,有失亦即有得也!
3、《登莲花山有感》
潺潺溪流水,青青莲花山;
丽日春光好,返程步维艰。
(四)影视观感诗 三首
1、歌项羽
统帅八千出江东,身败名裂万事休。
既有冲天凌云志,奈何自刎乌江头?
史言羞见旧父老,我道香魂垓下留。
英雄无奈多情处,遂令竖子俱封侯!
2、信陵公子
空怀报国志,难御诋毁言。
无计慰天下,醉卧美人前。
3、东游记之情缘
枫叶载诗逐水流,牡丹斟酒忘太清。
一枕黄粱功名远,三世情缘醉梦中!
(五)诗赠家人篇
尘缘(赠妻)
曾经沧海意气疏,岁月蹉跎醉梦中。
自忖红尘多离恨,忽得婵娟月下逢。
三生石上期有梦,佳期何时苦延行?
独羡西汉京兆尹,彩笔匀调黛眉清!
《赋鹰赠子》
傲击长空睨九霄,
寒居峭壁未折腰。
自当振翼同风起,
强于堂燕栖乐巢。
注:应爱子要求,书诗一首以赠之,勉力而为,文采已大不如之前矣!
3、《赋鹰赠子2》
宸泽时遇本难求,
羽翼磨砺即鹏程。
自当恭孝存节义,
立身持家事业丰。
注:年近不惑,随遇而安,淡年少时之狂悖,厚中年之平和,愈感家庭健康、和睦乃为人生之最大幸事。遂于次子将生之际,诗一首,劝尔勉之,惟愿二子长存“孝、道、仁、义”之心,恪守“兄友弟恭”之教,修身齐家、自强自立,实吾之所盼也!
二、散文
1、《多一分恬淡,少一分执着》
“23岁时,你毕业了,你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是1500块,转正以后变成2000块。工资总花得一分钱不剩,盼着发薪的日子。过了一年你跳槽了,工资变成3000块,你穿的衣服开始变贵了,吃的东西开始变好了,不过有一样没有变,工资还是花得一分钱不剩。这时候你谈恋爱了,你为了交女朋友,一个月要向朋友借1000块,她还是嫌你钱少,把你踹了。好不容易找个邻家女孩,感情甚好,学会了生活,一个月居然能存1000块,没想到在你憧憬未来的时候,她家里人不同意,把你们拆散了。于是你发奋图强,终于工资涨到了6000块,变成白领,开始泡酒吧,追美女,给人家100块的小费。某一天,在街上碰见甩你的前女友,很奇怪自己当初怎么会看上她。30岁时,你有了10万块存款,不过你觉得很疲惫,想找个地方,可以踏实地睡。于是你结婚了,存款变成了贷款,每月还要还上4000块,不过你和妻子的工资加起来有1万块,你一点都不觉得累。一晃几年过去,你还清了贷款还存了5万块,你的孩子也长到六岁,你不希望他重复你的生活,于是想送他到外国,可是人家一张嘴就是20万,你心里暗骂“]这帮黑心的老外”。愿望虽好,没钱也是白费,你的孩子还是在国内,一直长到22岁。60岁时,你退休了,儿子要结婚,向你要了40万块,你没嫌多,反到觉得花在自己儿子身上,比送给老外实在。过了一年又一年,你对数字不再敏感除了自己的年龄。有时候你躺在床上还在想,我怎么还这么结实,是因为我补了钙还是上帝希望我健在。终于你安息了,墓碑上刻着你生活的年代1980--2046”
这是数年前从校友录上收藏下来的一个帖子,而今无聊之余,再次翻阅。别是一番滋味。屈指算来,参加工作已逾十年,转眼已到奔四的年龄,却一直为生计而疲于奔波,终至岁月蹉跎,一事无成。偶尔想来,留于心底的只剩一份惆怅、一份无奈与一份凄凉而已。“前程如梦,顾影凄然;往事堪哀,对景难排”近些年虽已久违了这种感觉,但一经唤起,仍是心中一痛,悲从中来:人生追求的究竟应该是什么呢?翻开中国五千年的残破书卷,看到的竟是“追名的败于名,逐利的损于利;钟情的伤于情,重义的悲于义”不由得喟然长叹。十余载的寒窗苦读,大学四年的儒释道的参阅,因消淡了同学少年那种“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书生意气并高谈“名利于我如浮云”,便自认为看透了事态冷暖、沧海桑田,但时至今日,却发现自己最终仍是堪不破一个“情”字。想来可笑,初中时为一句“哪个英雄好汉宁愿孤单”的歌词便宁肯承认非英雄而否认自己重情,大学修养课上言词灼灼:“事业未成,何以家为?”到头来,才发觉自己竟然为情伤的最深,以往言行不过自欺欺人而已。回忆起小时,看到路旁孤苦老弱,无力帮助,常常心头发酸,泪水纷落;少年时,为中考落榜,使父母蒙羞,悬剑赋诗,跪锤苦读;大学时初为情困,拙于表达,阳台吹笛,借酒浇愁,诗酒度日,惆怅满腹;及至工作以来,在院内看到前来就医、不熟方位的患者,常主动搭讪,带同前往;家室已成,却疲于生计,终日为收入过少而牢骚满腹……常常痛恨自己无用,英雄气短,鼓动自己以事业为先,勿效小儿女之态,多一些壮志豪迈,少一些寡断优柔,可是最终父母之恩,亲友之义,兄弟之情,男女之爱仍是无一可以割舍。于是感慨万千,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年少无知悔轻狂,弱冠飘零怨沧桑。
昔时红颜归何处?今日功名赴梦乡。
红尘久居难遁弃,相思几度苦彷徨。
人生蹉跎伤往事,乘风醉酒抒衷肠!
苦闷之余,信步踱至窗前,望见晴日当空、池中荷花正艳,亭台轩榭、流水怡然,心中油然生出一种“久在樊笼里,忽得返自然”的感觉,胸中郁闷、心中感慨一扫而光。看着院内院外街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忽然发现生活原来竟是这般美好,人们之所以苦苦追寻,寂寞彷徨只是由于我们没有以一份恬淡随和的心境去注意并发现生活之美、人生之乐而已。生活处处是牵绊,心静无言天地宽。当然,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份留恋、一份执着。古龙的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中曾这样说过:世上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枷锁,也有他自己的蒸笼。但是人们往往执着于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有艰难;心中最难以割舍的也正是其烦恼苦闷的根源。世上的事情万万千千,五彩缤纷,其实都不过是过眼烟云、昙花一现,看得透固然是好,但如果陷得太深,难以自拔,也完全不必刻意去追求自身的改变,否则就难免进入另一种执着了。只要我们使自己多一份恬淡,少一份执着,就完全能以一种更愉悦宽广的心境去迎接生命中美好灿烂的明天!
2、看神话,思项羽
难以否认,我是个过分传统而接近于木讷的人,因而一直不喜欢穿越之类的影视或者书籍,认为他们是颠覆历史,扭曲真实。曾经在网络小说一度风行之时,有朋友和同事勉励我不妨去稍加尝试,以打发工作之余的闲暇。然而我都以文笔不行,江郎才尽之类予以敷衍。不过现在想来,还是因为这一心底的偏见在作祟吧。
前段时间很多电视台都在热播年度大戏《神话》,无聊之际,也随意看看。不想竟然发现了一个与历史和以往的影视剧之中不同的别样的西楚霸王。勇武豪迈中透着几分憨实可爱,为感情所累的同时也有勇有谋,或许小川的那句,都说项羽有勇无谋,在我看来,他只是不屑用那种手段罢了。正是道出了我心中对项羽的认知。曾经和妻子一起看吕良伟演的电影《西楚霸王》,她说了一句,这种人成不了大气。我没有问为什么,但心中却有一丝淡淡的惆怅。因为项羽,恰恰是我心中最为欣赏的人物。“舜已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不知在哪里看过这首曲子,常常扼腕叹息。也曾经想如果我是项羽,一定重用韩信、范增等文臣武将,但是静下来沉思一下,如果那样,非但项羽不是项羽,而且我也不是我了。因为无论项羽还是今日的“无忌”都是看重品德而近似于苛求的人,如果德才不能兼顾的情况下,让我取才而弃德是万万不能的。何况又自小为仁义感情所束缚,某些阴谋诡计更是不屑为之的。曾经年少时,宁愿承认自己是狗熊也不愿相信“爱江山更爱美人”这句词,可在而立之年,却觉得这样的人虽难成大事,但也自得其乐。倘若世间“情、志”二者不可兼得,吾必然舍“志”而取“情”。此性格使然,也算是无奈之极吧。记得中学时曾一度被人冠以“张无忌”的绰号而苦恼,所以大学时刻意追求外形的豪迈,豪爽饮酒,广结友朋,但还是被朋友以“无忌哥哥”相称,既然改不了,就不去刻意为之,否则就落于矫情了。酒后赋诗、醉里看剑,我行我素的日子却也爽快之至。不料参加工作之后反而少了那份年少轻狂,而为琐事及生计埋头于文字之中,再也无心去写一些自己喜欢的诗词歌赋了。等工作闲暇时翻开旧时写的一些诗词,看到每首每篇中无不充斥着凌云壮志和儿女情长,不禁又激发起年少时的几分豪气。尤其觉得昔日所作的那首《歌项羽》更是能在评价历史人物的同时抒发了自我的矛盾困惑与价值取向。翻将出来,权作炫耀罢。
歌项羽
统帅八千出江东,身败名裂万事休。
既有冲天凌云志,奈何自刎乌江头?
史言羞见旧父老,我道香魂垓下留。
英雄无奈多情处,遂令竖子俱封侯!
或许这首诗的立意有失偏颇,也不为大众所认可。但是依我看来(或者若我为项羽的话),项羽之所以没有在虞姬自杀后随即自杀,只不在是遭受大悲大痛之际表现出的一种疯狂的迷茫,他只想以报复性的杀戮来发泄内心的愤慨与伤痛。及到杀至乌江,看到随从纷纷战死后才神智渐渐恢复平静,想到佳人既逝已经生无可恋,终于坚定了他自杀的决心,所谓“无颜见江东父老”只不过是作为一个贵族、作为一个男人,而为自己及后人所找的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
3、浅论“周公瑾之善妒”
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人。千百年来,每当人们提及,往往将他与“嫉贤妒能”之类的字眼联系起来。究其原因,无非是罗贯中曾在《三国演义》中,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描述了孔明周瑜如何斗智,周瑜又如何屡获不胜,最终大呼三声:“既生瑜,何生亮?”而饮恨而终的故事。因此,在民间便产生一种显而易见的误解:周瑜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然而史实却决非如此。正史上的周瑜为人是极其谦逊有礼的。《三国志》中曾言道:“(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而这历史上唯一与周瑜有过不睦的东吴老臣程普,最后也不得不为其折服,言:“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见《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如此人格魅力,无怪乎后人曾以下面这首诗来对其进行凭吊:
赤壁遗雄烈, 青年有俊声。
弦歌知雅意, 杯酒谢良朋。
曾谒三千斛, 常驱十万兵。
巴丘终命处, 凭吊欲伤情!
那么,周瑜为什么单单处心积虑的要致孔明于死地?其中缘由是否仅用“嫉妒”就可以简简单单地概括的了呢?其实不然,只要读者稍微细心就能发现《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曾有这样描写:(周瑜道)“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划又高我一头。……此人助刘备,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鲁肃道:‘诸葛瑾乃其亲兄,可令招此人同事东吴,岂不妙哉?’瑜善其言。”其实问题已经相当清楚了。周瑜如果真是嫉妒孔明之才高于自己,那么他就决不会答应鲁肃请孔明一同至吴共辅孙权的建议。因为善妒者绝不会头脑简单到愿意令一个才华远胜于己的人与自己共辅一主,这样做对自己今后有何益处可言?而演义中周瑜却恰恰听从了鲁肃的建议,这不正从侧面说明了周瑜气度的恢弘吗?因此,与其说周瑜嫉妒孔明之才高于自己,倒不如说是周瑜嫉恨孔明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不能为东吴所用,“久必为江东之患”。从政治角度上讲,对于才不能为我用的人而设计铲锄之,虽是正人君子所不屑为,但在历史上亦是屡见不鲜。周瑜作为一名政治家,从国家大局出发也无疑是无可厚非的!另外,据史实记载:周瑜死前,犹不忘上书孙权,劝之勿因其死迁怒于刘备、孔明,以避免孙刘联盟崩溃而让曹操坐收渔利,并聚众将曰:“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业。”如此一位临死之际仍不忘以国家大局为重的政治家,却仅以一个“嫉贤妒能”来形容,不是太有失偏颇了么?
故每次读诵东坡居士的《赤壁怀古》中描述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时,联想起公瑾的风雅英姿,都不禁这样感叹:周公瑾徒为东吴担“嫉贤”恶名矣!
4、孝焉,逆焉?
古书曾记载我国封建时代的二十四孝子,因其“孝道”倍受儒家学派推崇,更由此成为历代孝子之楷模。而生长于孔孟之乡且对古代文学情有独钟的我,更是自幼便将“孝”字牢记心头。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才使我做出了一件迄今仍懊悔不堪的事,十多年来让我久久难以释怀!
在我孩提时,父母都是农民,家境很差。贫穷的生活使我的大哥和两个弟弟均因患病无钱医治而过早夭折。这件事情给父母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母亲更是因此而大病一场。自此,父母对当时我这唯一的儿子更是加倍疼爱,关怀备至,甚至连家务都从不让我插手。后来,父亲调到城里成了工人,家境渐渐变好。双亲对我的娇纵也与日俱增,不仅在生活上从不让我受半分委屈,而且一遇到雨雪天气,父亲便带着雨衣,早早赶到学校门口接我回家,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初中二年级而从未有所间断。
小时候,我对父亲在雨雪天气到学校送雨衣的事,一直觉得顺理成章。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我却越来越感到深深的歉疚:父亲的年纪比起其他同学的家长都要大得多,天雨路滑,如果因为急着为我送雨衣而路上出现什么闪失的话,那么……考虑到这,于是我便一次次地劝说父亲雨天不要再去给我送雨衣了,可是,父亲总是慈祥的笑笑说:“没事,只要雨没淋到你就好。”每逢雨天,他仍是早早的等在校门口,而我每次一看到那熟悉的身影,总是心中愧疚异常。万般无奈之下,一个蓄谋已久的计划在我心中暗暗产生了。
那是在我读初中二年级的一个下午,突然阴雨密布,不大会儿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放学的铃声一响,同学们纷纷抓起书包,冲出教室。当我随着放学的人流急匆匆奔向校门时,忽然我停住了,校门口的最前面,清晰地站着一个极为熟悉的身影,那正是父亲,从我上小学时每逢雨天就早早等在校门口接我的父亲!我的眼前瞬间变得模糊:我已经长大了,无论如何不能再让父亲这样为我辛劳,决不能!!我走向父亲,越来越近,甚至已看到了那张熟悉的充满关怀、喜悦的脸。没等父亲说出话来,我已硬起心肠,一把推开他递过雨衣的手,嚷道:“还要我告诉你多少次?我让你下雨别来了!”在那一刹那间,父亲面部的表情一下子僵硬了,旁边的几个学生家长也诧异地转过头来。我却已飞快地蹬上车子,窜出了十几米,疯狂地在雨中疾驰着,任凭豆大的雨珠狠狠地砸在脸上,不知什么时候两行泪水已无声地流下面颊,心中一个声音在无声的呐喊:“对不起,爸爸,原谅我!”
不知是怎样到家的。一进家门,我扔下车子,冲进了自己的卧室,将房门紧紧插住,双腿一软,跪倒在床边,双手紧紧地揪住自己的头发,无声地啜泣起来。正在做饭的母亲,慌忙扔下厨具,拍着门让我打开,问我到底怎么了?可是我除了痛哭,又能说些什么,又能做些什么呢?就在这时,父亲也进了家门,朝母亲大声吼道:“这小子算个什么东西?我好心去给他送雨衣,竟敢朝我大呼小叫地……这么多年来,都把他惯成混账了!”听着父亲愤怒的声音,我明白我已经深深的伤害了父亲,虽然我本意是出于对他安全方面的考虑,但是方式毕竟用错了,而且毕竟伤害了父亲的自尊。然而,我却不能向父亲道歉,甚至不能对他解释。我悔恨地一遍遍将头往床上磕去,耳听着母亲将父亲劝进屋内。
过了两天,父亲渐渐原谅了我。然而自那次以后,他却再也没有在雨天给我送过雨衣。而每当我雨天经过校门,却看不见昔日那熟悉身影时,在自以为得计的同时,也禁不住感到深深的内疚与淡淡失落。
后来,在参加工作后的一天,我终于鼓起勇气向父亲道出了当时的想法,并问父亲为什么在不知我想法的情况下却仍然原谅了我?父亲似乎早已忘记这事,随口说了句,就算自己的孩子真做错过什么,当大人的也不会放在心上。当时我的眼泪又禁不住流了下来。我曾经那样的伤害了父亲,虽然本意是善良的,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究竟是孝是逆?是不是仍然做错了呢?
由此,我想:父母对儿女的爱诚然是无私的,无怨无悔的。而我们做子女的,在关心回报父母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讲究一下自己的方式呢?
5、 我是谁?谁又似我?
从小我便觉得自己是个很特别的人,不在于别的;只是出于性格的复杂,常常使我不能看透自己。内心开朗豪放、乐观豁达,外表却是那样的内向保守、谨小慎微,本来也可称得上是壮志凌云、豪情满怀,但别人看来却是优柔寡断、婆婆妈妈。估计是自小至大多读古书和封建礼教观念束缚了自己的开朗豁达的一面吧。从小到大,身边说我像花无缺、傅红雪、阿飞、郭靖的每每有之,但绰号保留最多,令众多朋友可以达成共识的却还是那个优柔寡断、难成大器的张无忌。殊不知此人虽正是我在性格和人生观上所酷似,而内心其实所轻视之人。所以年少时便为了改变自己优柔寡断、放眼皆友人兄弟而毫不防范的性格缺陷,豪迈饮酒、仰天长笑,赋诗吹笛,然而殊不知性格使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也正由此而放弃了高中时曾写下“功名利禄烟云过,只求穷巷尽欢颜”诗句的梦想,也不止一次听到朋友戏谑的说,“无忌从政将是历史悲剧的重演!”常常自诩博览史书、深谙谋略之道,但让自己使将出来去博得自己的利益伤害他人却是至死亦不愿为之的,前段时日《神话》的一句台词深谙我的心态,那就是“都说项羽有勇无谋,在我看来,他只不过是不屑为之而已”想当初自己大学时亦看透了自己却非从政之人,便从图书馆中借些佛家道家之类的学说粗读一番,却也多少起了些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也更变得无欲无求,使自己做到了人毁我而恕之,时不达而安之的平和心态。自己所欣赏佩服认同推崇的人物如项羽、孙策、周瑜等等,惟项羽或许在性格上可有八分似之,但那种力拔山兮气盖世,驰骋疆场、于万千人吾往矣的英雄气势却是今生难求了。既然无缘达则兼济天下,惟能穷则独善其身吧,何况今天我所追求的幸福无过于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一个固定的工作,养活老婆孩子,照顾家人,年老时可以和自己心爱的人坐在公园的连椅上,静静的欣赏天边的那一抹夕阳,也就于愿足矣了。不过在无聊之际,仍不禁仰望苍穹,浮想联翩:我到底是谁?张无忌还是项羽?而数百年后到底谁又似我呢?
三、随笔
1、风云山河三尺剑,诗酒风流一床书
回到家,床边桌上,摆的整整齐齐的全是刀枪剑戟和一箱箱的武侠全集,都是近两三年剩下钱买来的。自己估了估价格,竟也到了接近三千元。一直认为自己很够节省,没想到竟然浪费了这许多盘缠,而买到手的全是老婆看来无关紧要的东西。或许自己也步入了败家子一族吧。回想自己二十余年的读书生涯,从三岁听大人念连环画三遍后即可背诵的每页每字丝毫不差到五岁时自己开始拿书诵读,我从没认真看过一两本与学习有关的书籍,在外人而言,可谓不务正业,但兴趣使然,毫无道理可言。每每想起自己从小酷爱读书,却因家境贫寒久索一本而不可得,不过三五岁年纪,就为了向大人讨要一本五分甚至一两毛钱一本的连环画,而蹬着小木凳在红砖墙上用白色粉笔画上几条竖道,每天擦去一条来计算时间,直至“竖道”擦完再去向大人苦苦讨要,真是另有一番辛酸。回想起高中时读过宋濂的文章,果然是感同身受,从当时苦求一本书而不可得,到现在的只买不看或只买少看,别是一种滋味在心头。无聊之际,不知所云。
2、随感
人到中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扬荫里白沙堤。只想浮生偷得半日闲,昨天的意气风发,全成了今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因为久历江湖,渐渐就身不由己,世俗中渐渐地消逝了那种济世豪情,再也无法做那搏击长空的雄鹰,而只能蜷身于屋檐之下,混沌余生。
随着岁月的流逝,心境与志向也从年少时的“风云山河三尺剑”更正为“诗酒风流一床书”,律己恕人,无欲无求,力所能及、慷慨援手,心底无私天地宽。红尘攘攘,白驹过隙,追逐虚名又何如敬三分与天地,留榜样于儿孙来得潇洒惬意?!
3、功名利禄 过眼烟云
曾几何时,作为单位最年轻的中层干部一跃龙门,备受关注。是时,不仅职位高出很多的领导对我异常热情关照,而且也被电梯、保洁等物业人员冠之以“领导红人”背后称之;同时诋毁污蔑之言也接踵而至。遂开始惴惴不安、如履薄冰,尝与友言:其心情如行之于两峭壁间所悬钢丝之上,非但崖高千仞且谷底俱矛头林立,稍有不慎即坠落万劫不复之境矣。故时人皆谓吾春风得意、否极泰来,而余窃以为极危之时矣!于是乎,刻意掩饰锋芒、与世无争,远避领导、读书自娱,惟尽心做好本职之事而已。岁许,才俊精英后来居上,遂得以远离于“庙堂之外”,淹没于众人矣。时为吾惋惜者有之,窃喜者有之,鄙夷者有之,讥讽者有之,惟吾一人独淡然待之,安之若素,心如止水。
先贤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又云:高处不胜寒。况吾本布衣,内无资助、外无强援,书生意气,才德不足以服众,惟借文辞雕琢得蒙领导眷顾,已属幸事。双亲年迈多病、家境困顿,余为长子,诸般琐事难卸其责,体质羸弱,难分心力以遂大志,时也?命也?况尚而立之年却居于众矢之的,窃以为不祥。终蓦然顿悟:君子随遇而安、知足长乐,得此至理,福泽绵延矣!
4、《沧浪之水》(岁月)观后
大学毕业时曾无意中看到过这本书,当时翻了两页,没有细读,数年前无聊翻阅,竟然感觉似乎看到了平行世界中的自己。医疗单位,书生意气,好心谏言,家属遭遇,冷藏种种,唯不同之处在于选择以“沧浪水”濯缨与濯足而已,遂由“青年才俊”成为泯然众人矣。书生意气,性格使然,刷到此视频,心有戚戚。做《四十不惑》打油诗一首:忆及从业十八载,沧浪之水亦濯缨。宦海浮沉多少事,意气不改一书生。
四、杂论
1、炽热的岩浆,总是埋藏在冰冷的岩石之下。
2、自卑若达到一定程度,在他人看来,反而形如自负。
3、在一个岔道口前,有人选择了平坦的大道,而你所选择的,却是通往山顶的崎岖小路。或许那些人会比你走得快些、远些,但他却永远不能比你走得更高。
4、有人笑我痴,有人笑我狂,更有人笑我傻,但我却丝毫不悔!因为:一个人只要曾为自己的理想目标去努力 奋斗过、争取过,那么,不管未来结果如何,也亦可无怨无悔!
5、幸福之拙见:衡量一个家庭是否幸福,不在于所能获得金钱的多少和地位的高低,而在于两个人和家庭平安祥和,不求天长地久,只望可以平平安安携手搀扶着共同走过。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在年老时,两个人静静地坐在公园的连椅上,一起观看天边落下的那一抹夕阳。独羡西汉京兆尹,彩笔匀调黛眉清。余愿足矣!
五、大学毕业论文
从张无忌的形象塑造看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内容提要:张无忌是金庸笔下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的形象有着独特的人格模式与精神价值,表现了金庸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及文化取向的疑惑和反思。其间,既有对传统价值的选择或皈依,也有对传统的深入骨髓的疑惑与背弃。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现代人对多元世界的根本性疑惑。
关键词: 形象塑造 传统文化 现代文化 冲突
金庸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观,是文化主潮之外的别一种形式,是传统文化基础与现代人文视角相矛盾冲突的产物。从金庸小说的主人公张无忌的形象塑造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一、首先,与金庸小说的其他英雄一样,张无忌同样具备仁慈宽厚、悲天悯人的胸怀,其中体现出了深刻的佛家思想。张无忌的仁慈与宽厚在其幼年时就有充分的体现。早在其九岁时,当他听义父谢逊讲述一十三拳打死空见神僧之事,就劝阻义父不要再打最后三拳:“这老和尚为人很好,你打伤了他,心中过意不去。倘若伤了自己,那也不好。”⑴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善良的心肠,难怪谢逊自叹见识还不如一个孩子。也正是因为他自小就具有的这种仁慈与宽厚,才最终形成了他成年以后为人处事中“以德报怨”的独特风格。在光明顶上他为救明教众人被迫应战,而对手正是当年逼死其父母的凶手,然而,他却没有报仇,而是义释言语辱及其父的圆音,用内功为敌人宗维侠疗伤,生死之际两番回护对手西华子,特别是在其击败少林空性之后,见空性欲自断手指,立即出手阻拦,并道:“晚辈若非以少林绝技和大师对攻,天下再无第二门武功能占得大师半点上风。”⑵处处为对方设想,维护少林声名,终于感化了对手。这种以德报怨令对手心折的做法,虽不为讲:“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的孔夫子所取,但却与佛家“以身度人”,讲慈悲与超度的思想相契合。若非真正的英雄侠士,决难达到如此境界。
佛家不仅讲究慈悲与超度,而且讲究空幻、因果与“荡妖除魔”。在张家三口从冰火岛重返中原,回归武当山的途中。张无忌听说谢逊杀了方评时,忽然问俞莲舟道:“二伯,那方老英雄是好人还是坏人?”俞莲舟道:“听说方老英雄种田读书,从不和人交往,自然不是坏人。”无忌道:“哎,义父这般胡乱杀人,那就不该了。”⑶此言大有悲天悯人之意,虽是童言,仁心已现。在其力挽狂澜,救明教于危难之后,被众人推为教主,辞决不能的情况下,他与明教众人约法三章,规定不许再向敌人寻仇,以免再添杀戮。这正是因为他清醒地明白“既种孽因,必得恶果”的道理,“怨怨相报何时了?”以怨抱怨只能使仇恨扩大,让奸邪者坐收渔利。同时,他虽也认识到名利是空,从而当部下无意中提到抗元成功后“教主即是皇帝”时,他正色道:“拯救天下百姓于水火之中,功成身退,不贪富贵,那才是光明磊落的大丈夫。”⑷但也没因为百姓受苦是“命之使然”便弃百姓于不顾,而是率领义军,荡妖除魔,尽力推翻元朝暴政。甚至在书末,还有这样一段描写:
张无忌从怀中取出一束薄薄的黄纸,正是原先藏于屠龙刀中的《武穆遗书》,翻到“兵困牛头山”那一节,送了过去。徐达双手接过,细细读了一遍,不禁又惊又佩,叹道:“武穆用兵如神实非后人所及。若是岳武穆今日尚在世间,率领中原豪杰,何愁不把鞑子逐出漠北。”说着恭恭敬敬将遗书交回。张无忌却并不接过,说道:“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这十六字的真义,我今日方知。所谓“武林至尊”,不在宝刀本身,而在刀中所藏的遗书。以此兵法临敌,定能战必胜,攻必克,最终自然是“号令天下,莫敢不从”了。否则单凭一柄宝刀,又岂真能号令天下?徐大哥这部兵法转赠于你,望你克承武穆遗志,还我河山,直捣黄龙。”徐达大吃一惊,忙道:“属下有何德何能,敢受教主如此厚赐?”张无忌道:“徐大哥不必推辞,我为天下苍生面授此兵书于你。”徐达捧着兵书,双手颤抖。张无忌道:“武林传言之中,尚有两句言道‘倚天不出,谁与争锋?’眼下倚天剑断为两截,但日后终能接上,剑中所藏乃是一部厉害至极的武功秘籍。我体会这几句话的真义,兵法是驱除靼子之用,但若有人一旦手掌大权,竟然作威作福,以暴易暴。世间百姓受其荼毒,那么终有一位英雄,手执倚天长剑,来取暴君首级。统领百万雄师之人纵然权倾天下,也未及便能当倚天剑之一击。徐大哥,这番话请你记下了。”⑸
为了天下苍生,他竟也一改往昔温文随和的性格,对与他有幼年交情的徐达当头棒喝,一声“狮子吼”,将徐达惊得“冷汗涔涔”。可见张无忌虽然看破了功名利禄,但仍难以将天下苍生命运抛掷脑后,“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慨然以“天下苍生安危”为己任,这不也正符合佛家济世救人的本旨么?
总之,正是因为金庸勤读佛经并领悟其旨,所以才将佛的慈悲与悲悯领悟得更宽更高,才能将张无忌这一“佛家之侠”的形象刻画的如此生动至深。
其次,张无忌的塑造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几乎可与佛家救人济世相混淆,儒家也讲究“为国为民”。因此,在张无忌率众抗元的行动中又包含着儒家传统的“圣王怀抱”即以武侠为手段行圣王之业,拯救黎民的原儒情怀。同时,儒家学说的根本,在于“不为明君,便为良相”进而到没有良相便冀望于清官,没有清官便冀望于“锄强扶弱,打抱不平,替天行道”的侠士身上。而张无忌也同样有锄强扶弱,侠肝义胆的一面,只不过往往被读者所忽略罢了。他千里迢迢,护送杨不悔寻父的行为,固然是由于纪晓芙当年在武当山上对他的关心,更重要的却是由于眼见灭绝师太打死纪晓芙,从而对失去母亲的杨不悔深深同情,是出乎自然的爱护弱小的天性。特别是在途中,当他们遇到恩将仇报的简捷、薛公远等人要将他们宰食时,他没有为自己求饶,而是让他们放过杨不悔:“你们既是非吃人不可,就将我吃了罢,只求你们放过了这个小妹子,我张无忌死而无怨。”“他妈妈去世之时,托我将这个小妹子去交给她爹爹,你们今日吃我一人已够饱了,明日可以再去买牛羊米饭,就饶了这小姑娘罢。”⑹如此舍己救人、从容赴义的行径却仅因为其优柔寡断的个性而被读者忽略不提,岂非对张无忌太失公平?与此类同的另一个例子,便是在第十八回《倚天长剑飞寒芒》中,他激于义愤,指责滥杀无度的灭绝道:“你为什么要杀死这许多人?每个人都有父母妻儿,你杀死了他们,他们家中的孩儿便要伶仃孤苦,受人欺辱,你老人家是出家人,请大发慈悲吧。”⑺在灭绝仍不肯罢手的情况下,为救锐金旗中一班素不相识的人,他只有硬接灭绝三掌,他虽身负九阳神功的深厚内力,但第一掌便已使他受伤吐血,无力抵御,但仍毫不退缩。小说在写他受第二掌重击后如此描写:
只见张无忌背脊一动,挣扎着慢慢坐起,手肘撑高尺许,突然支援不住,一大口鲜血喷出,重新跌下,他昏昏沉沉只盼一动也不动的躺着,但仍记得尚有一掌未挨,救不得锐金旗众人的性命。⑻
如此侠义行径,不但已符合儒家“打抱不平,锄强扶弱”的标准,更深得佛祖“以身饲虎,割肉喂鹰”的大义所在。“以强击弱”一类的行侠仗义,许多人都能做到,利人而不损己的行为,除了少数思想偏颇的人之外,应该人人肯干。但像张无忌这样“明知事不可为而为之”甘冒生命危险去救人却大大不同,这才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操,儒家之侠的真正体现。
再次,张无忌在处世上的被动和“被环境所支配”体现出的无奈也正深合道家的无欲无求,无为而治的大义。鲁索曾经说过:“人类生而自由,却在任何处所都被枷锁束缚。有人认为自己是别人的主宰,但其实比别人更是奴隶,怎么会这样呢? 我不知道。”正是因为如此,世上没有人能完全支配环境,张无忌则更是如此。正如金庸在《倚天屠龙记(后记)》中评价的一样,张无忌“万事之来,往往顺其自然,当不得已处,也不愿拂逆旁人之意,宁可舍己从人。习乾坤大挪移心法是从小昭之请;任明教教主是迫于形势,亦是殷天正、殷野王等人动之以情;与周芷若订婚是奉谢逊之命;不与周芷若拜堂又是为赵敏所迫……”表面看来,这些都是他没有主见,甚至懦弱的表现,但实际上却正体现了他的“无欲无求”。甚至连在最后,当他为朱元璋所欺,误认为徐达、常遇春为图富贵要杀自己时,他也没有杀掉这三个人泄愤,而只是百感交集:“朱元璋这厮忘恩负义,那也罢了。徐、常二位大哥与我何等交情,但为了一己富贵,竟也会背叛我,他三人身负义军重任,我若去几掌杀了,只怕义军便要瓦解冰消,我张无忌原本不图名位,徐大哥、常大哥,你们可把我看的小了。”⑼一痛之下,将教主之位让与杨逍,飘然而去。这正是道家“无欲无求”的体现,而他最突出的“无为”与“不争”更接近于老子的无为与自然。他的所作所为,都是被环境形势所逼,内心却一直向往自然、平和与无为,是典型的“道家之侠”。
二金庸小说之所以能在同类武侠小说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能借助于古典人物表达现代思想和人文观。而张无忌身上体现出的现代精神则更为明显。
首先,他讲究的是“以诚待人,以信律己”。“诚信”是贯穿张无忌性格始终的,虽然,他也为此付出过无数的代价,但仍然“乐此不疲”,他虽没有明确的意识去坚持这样做,但一切又都是顺理成章,完全是“自然而为之”。在初回中土的船上,张无忌听众人痛骂义父,而父母又说“恶贼”谢逊已死,他诚实的天性再次表露无遗,叫道:“义父不是恶贼,义父没有死,他没有死。”童言无欺,虽然此话惹下大祸,并最终导致其父母的惨死,后来又受到一连串被人恩将仇报,蓄意欺骗的打击,但他却没有因为这些而愤世嫉俗,变得邪恶奸诈起来。相反,更加保持了诚实、善良的品德,以诚待人,以信律己。例如,当胡青牛以不救他命相要挟,要他加入明教分支的天鹰教时,张无忌既不肯背弃他曾对太师父许下的“不加入魔教”的许诺,又不肯虚言欺骗胡青牛给他治病,而是说道:“太师父曾跟我言道,决计不可身入魔教,我既已答允了他,岂可言而无信?你不肯给我治伤,那也无法。要是我贪生怕死,勉强听从了你;那么,你治好了我,也不过让世上多了一个不信不义之徒,又有何益?”⑽义正辞严,侃侃而谈,丝毫不肯为了保全性命而放弃原则。他送杨不悔千里寻父,在历经磨难仍前路渺茫时,一位老者劝他回家,他虽也动了回转武当的念头,但转念又想:“我受人重托,虽然路远,又怎能中途退缩?我寿命无多,倘若不在身死之前,将不悔妹妹送到,便是对不起纪姑姑”⑾作为一个寿命将近的人,仍不忘对一个已死之人所许下的承诺,莫说他当时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即便是一个七尺男儿,能做到如此的有能有几人呢?
其次,古语曾说“多情未必非豪杰”,张无忌更是一位典型的性情中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古代的人文主义者,在他眼中“正未必正,邪未必邪”,不看名分,只重行动。同时他又突破了狭隘的民族观念,在大节上,他同样要“驱除鞑虏”,但在爱情上,他却很少考虑到赵敏的民族与出身,而只是单纯的爱上这个人而已。因此,又可以说他是一个爱情至上的“至情至性者”,是一位“人文主义”的古代英雄,在这一点上,或许比冲破“礼教大防”的杨过更胜一筹。像张无忌这样“轻理智,重情感”,为亲情、友情、爱情,所支配的“英雄”在以往的作品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而这一点正是现代精神在金庸小说中的突出表现。
正如作者所说,《倚天屠龙记》的重点不在爱情,而在男子与男子之间的情义。张无忌的感人之处也不在其他,而在于他对张三丰、谢逊、武当六侠以及徐达、常遇春之间的情义。这其中,又以他与谢逊之间那种胜似骨肉的父子之情最为突出。在张无忌的大婚之日,赵敏若非以谢逊的一绺金发相要挟,恐怕很难让张无忌“大吃一惊,全身发抖”抛开新娘,匆匆离去。少林寺后山,当他要带谢逊趁乱逃走,而谢逊又为赎罪,坚持不肯离开时,他急得几欲掉泪,而在此之前,他身负血海深仇,遭人逼供甚至生命将尽时他都没有哭,仅仅因为无法带义父脱困便急欲掉下泪来。张无忌与世俗中“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说法不同,他“善哭”,但这种“善哭”却与刘备那种虚情假意,收买人心的“善哭”不同,是情之所至,不能自已。与义父久别重逢,他伏地大拜,痛哭失声;中人奸计,以毒药救治师叔伯,发觉后伏地痛哭,拔剑欲要自刎谢罪;谢逊最后自愿赎罪,让他当面看着,不能阻拦,更不能事后报复。他虽武功盖世,却不能“令义父有生之年更增烦恼”,因此只能“含泪答应”“心中痛如刀割”,如此种种都极符常理。所以才能感人至深,真实可信。尤其是当他眼见义父受辱,却不能阻止时,若换作他人,以与谢逊的感情,为求自己心安,要么将自废武功后的谢逊挟持而去,要么将辱及义父的人杀个干净。但张无忌却决不会如此,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性情中人,推己及人,他不会违背义父的心意,更不会向那些已被谢逊杀掉亲友的人们出手。于是他只能痛如刀割,含泪承受。事事虑及他人,不惜伤害自己。这一点,萧峰不能做到,因为他忘记不了仇恨,从而被仇恨蒙蔽了双眼,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毁灭;郭靖也做不到,他太直也太“迂”,例如:他决不会考虑到杨康与完颜洪烈十余年的父子之情而容忍杨康放弃亲手杀掉完颜洪烈的想法。而只有张无忌或许才能做到如此,与曹孟德“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不同,他是“宁可天下人负我,不让我负天下人”。或许在别人看来,他是一个呆子,但我却认为他是一个英雄,一个事事以他人利益为重,不惜牺牲自己的真正的“情义英雄”。
不少青年读者之所以不欣赏张无忌,是因为他在爱情上始终拖泥带水、优柔寡断,不够英雄气概。但我却认为这只是由于他与生俱来的随意性和重视情感所决定的,并无损其英雄气概。与那个处处留情的段正淳不同,一旦有某个女子爱上他,他便时时记着她的好处,不愿辜负任何一人。也并不是真正的“拖泥带水”,因为很难说他和每个女子的交往都是含有爱情成分,而不是普通友情。虽然作者说张无忌内心深处不知爱哪个姑娘多点,但事实并非如此,关于这个问题,张无忌非但不是不知,而且还毅然决然地做出了决断和选择:“芷若,我对你一向敬重,对殷家表妹心生感激,对小昭是意有怜惜。但对赵姑娘,却是……却是铭心刻骨地相爱。”所以与其说他拖泥带水,还不如说是他(或者说是金庸)把友情和爱情混淆的缘故。即使如此,张无忌这种在感情上的矛盾与迷茫,在以往的武侠小说中也是极为罕见的(因为毕竟武侠小说的背景是以“三妻四妾”为正常伦理的封建社会),张无忌一反以往传统武侠“照单全收”的结局,已是渗透了现代人的深切感受。同时,他凡事从感情出发,也恰恰表现了他性格中的现代精神。
综上所述,张无忌不仅集儒、释、道之大义于一身,而且充分体现了现代人文主义精神。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出金庸对传统的价值理念及文化取向的疑惑与反思。照理说,武侠小说之侠义主人公的人生价值是既定的、无疑问的,即替天行道,打抱不平,或是为国捐躯,为民献身,有忠、义、理、智、信、仁等崇高的理想规范原则。而金庸小说的主人公形象及其人生价值趋向,则显然并非传统的“复印”,而是有现代性的改装,是对理想人格表现的深入和对现实人性的探索。主人公张无忌最后的“归隐”结局,并非传统的道家或佛家的“出世”取向的照抄,而是对主流社会及其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的一种背弃和逃避。因为这一主流,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都是“非个人化”及“非人性化的”。这其实是现代人心理的一种折射。张无忌的人生价值取向上的矛盾(即一方面表现为对传统价值的选择或归依,另一方面则又表现为对传统价值有深入骨髓的疑惑与背弃倾向之间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现代人普遍的对多元化世界的根本性疑惑。
注释:⑴见《倚天屠龙记》(第一册)三联版,231页;
⑵见《倚天屠龙记》(第三册)三联版,709页;
⑶见《倚天屠龙记》(第一册)三联版,275页;
⑷见《倚天屠龙记》(第四册)三联版,1155页;
⑸见《倚天屠龙记》(第四册)三联版,1360-1361页;
⑹见《倚天屠龙记》(第二册)三联版,502页;
⑺见《倚天屠龙记》(第二册)三联版,685页;
⑻见《倚天屠龙记》(第二册)三联版,687页;
⑼见《倚天屠龙记》(第四册)三联版,1384页;
⑽见《倚天屠龙记》(第二册)三联版,422页;
⑾见《倚天屠龙记》(第二册)三联版,5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