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命案十三宗之渴望城市(民工之生存,近二十年来,最好看最真实的电视剧没有之一)

导读 命案十三宗之渴望城市文章列表:1、民工之生存,近二十年来,最好看最真实的电视剧没有之一2、现实版活着:三个儿子自杀、他杀、被抓,老人住命案现场活着3、童亮:用匠心让法治之花绽

命案十三宗之渴望城市文章列表:

命案十三宗之渴望城市(民工之生存,近二十年来,最好看最真实的电视剧没有之一)

民工之生存,近二十年来,最好看最真实的电视剧没有之一

作为一名84年出生的大叔,影视剧看过无数,现在的影视剧已经越来越不和我口味了,穿越,玄幻,耽美,宫斗这些对我来说实在是一眼都看不下去,更别说那些让人恶心的抗日神剧婆媳家庭伦理剧这些,相比之下还是更喜欢看接地气,更贴近生活的影视剧,所以也只能在老电视剧里寻找珍宝了。

我是在16年那年第一次接触到这部电视剧的,那正是我人生中最困惑迷茫的时候,事业停顿家庭矛盾大,每天不知干啥,当时看的时候已经改名了,叫<春天里>了,后来才知道是不符合社会整体环境被和谐了,打的名号是“影帝黄渤第一部”电视剧这个名号。故事是以一群农民工讨薪被以张彪为首的黑社会性质的工头毒打开头的,瞬间被吸引过去,渐渐不可自拔,爱上这部剧,真的是太写实了,一点也不娇气,几乎有别于任何一步之前我看过的电视剧,如果说还有一部与之相媲美,我的印象中就是命案十三宗(以后再写)。看完之后大呼过瘾,底层劳动人民过的太不容易了。

本剧的导演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管虎,在拍摄这部剧之前钟情于拍电影的,只不过他拍的电影让投资方赔了个底朝天,所以他才转拍电视剧赚钱。《民工之生存》同样不会受到市场的青睐,当时的投资方一个劲地劝管虎不要拍这种赔钱货,但是倔脾气上来的他又怎么会局限于市场的驱使,带着团队就投身于剧本的创作和现场拍摄中。为了让剧中的演员们更贴近农民工的形象,管虎从建筑工地找了40多位民工与演员们同吃同住而且全程采用肩扛拍摄,以至于本片在市级地面频道播出的时候,好多人都以为这是一部纪录片而非电视剧。
拍到最后,黄渤、陶泽如、雪村等人与其他农民工蹲在一起的时候,就连剧组的工作人员都分不清哪个是演员,哪个是农民工了。所有的演员在拍摄时也直呼过瘾,因为从来没有一部剧能够让他们这样不按剧本随意发挥,最重要的是,导演后期都没有减掉。有了足够的空间,演员们就放手去演,那可是真的放手。饰演工长的马少骅,这个摔下楼梯的戏,坚持不用替身,拍完,整个背部淤青。要知道,他可是《走向共和》、《建党伟业》里的孙中山呐。扮演王家才的孙松在砖厂挨打的戏,挨的可是真棍子,而他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把自己原本白嫩的皮肤晒的黝黑,他在休息时就夹着铺盖卷到宾馆遮雨台去晒,就被宾馆的保安误以为他要跳楼。看官们看一下,曾经在《渴望》里的白面小生王沪生,他也凭借这个角色获得过金鹰奖最佳男配。
除了敬业精神,剧中的所有人包括群众演员都贡献了影帝般的演技。如在工友和老板中受着夹板气的马少骅,操着一口河南话,口头禅是“木有”,最传神的是他的嗓音,声嘶力竭,游走在破音边缘,那种掏钱时窘迫又小心翼翼的样子,被他演的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我心心念的黄渤了,和王家慧之间的爱情,像极了一个舔狗从失败到成功抱的美人归的整个过程,有心酸,有甜蜜,有痛苦,黄渤整体表现的极为出色,青涩,真诚,坦率的人物性格,发挥的淋漓尽致。相反现在的黄渤,人生赢家,八面玲珑,被盛赞高情商啥的,我反而没有感觉了。一个剧的成功离不开所有演员们精彩表演,其他就不展开讨论了,比如沙景昌老师饰演的老周双喜,最后才知道是灭门惨案的主角,胡龙吟老师饰演的薛五,重情重义,对弟弟那是用心良苦等等。

哈哈,这部剧的主题曲,那就是二手玫瑰龙姨的代表作了-命运,哎呀我说命运啊,阿哈,生存啊,阿哈…脑子里已经想起旋律了,没有点病,谁会听龙姨的歌呢?

把这部我认为很好很好的剧推给看官们,希望你们喜欢。中国国产剧如果再多出这种写实的电视剧多好,反应老百姓真实生活的电视剧太难了…

现实版活着:三个儿子自杀、他杀、被抓,老人住命案现场活着

人生的苦难到底还有多远?

湖南省岳阳县,新建村村民姚元清或许在心中不止一次向天空提出过这样的问题。

他自幼就没能享受过什么家庭的温暖没想到长大娶妻生子后也是如此。

二儿子自杀,小儿子被杀害,大儿子被指控杀人带走……

人世间的苦难似乎从没有放过他。

很多人在听过姚元清的经历后,就都会感叹,他简直就是现实版《活着》。

被嫌弃的姚元清

左手写字,右手常年被小心翼翼地隐藏在袖管之中。

这是姚元清给人的第一印象。

很明显,他不想让人看到他的右手。

除了写字的时候需要用右手扶住纸张外,姚元清常年都会将这只手放在厚厚的衣服兜里。

直到没有人的角落,姚元清才会将自己的右手拿出来。

那是一只畸形的手臂,五根手指粘连在一起,就像是妖娆的藤蔓一样顺着胳膊往上攀爬。

这只残缺的手臂见证了姚元清那被命运嫌弃的一生。

从出生开始,姚元清就没有享受过父母的宠爱,几个月大的时候,他不小心滚进了火堆里,右手在燃烧状态下的炭上烤了起来。

而忽视他的父母在将他抱起来后并没有把他送到医院里去看医生,仅仅只是用农村的土方法给他简单地处理了一下伤口。

这导致姚元清的右手从此烙下了终身残疾。

事发时候太早,姚元清不记得自己当时是滚到了火中还是炭上,从他有记忆开始,右手就已经成为这个可怖且丑陋的样子了。

但记忆以前所发生的这件事仅仅只能算作是姚元清被嫌弃的命运的开始。

他往后的人生还要面对更多的苦难。

首先,就是家人的离去。

姚元清的父母感情不合,母亲在他一岁那年就离家出走,父亲也在他六岁那年因病去世。

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痛苦的吗?

都说因果报应,但他才来人间六年,还什么都没有做,就已经遭受了家破人亡和身体残疾的双重打击了。

姚元清不明白为什么他要遭受这样的苦难,也不太愿意回忆,因为过去能记起的东西都不太美好。

小的时候,他能敏感地感受到周围人会用奇怪的眼神看着他的右手,有些坏一点的孩子还会追着他,给他起不好听的外号。

为了能有一丝喘息机会,姚元清就选择将自己的右手藏起来,不愿意让人知道他残疾的事情。

都说“有妈的孩子像个宝”,姚元清一度以为造成自己悲惨境遇的罪魁祸首就是那个抛弃掉他的妈妈。

在他八九岁的时候,妈妈突然找来,递给他一块饼。

经常吃不饱饭的姚元清对着这块饼直流口水,但在看到递饼的人后,姚元清就立刻将饼摔倒了地上,砸了个稀巴烂。

母亲见他这个样子,知道他不会原谅自己,就没有在说话,默默地离开了。

此后,姚元清就很少能听见,妈妈的消息了。

事实上,当年那块饼是姚元清一生中为数不多的浪费粮食的行为。如果不是怨恨母亲,他应该也做不出将好好的食物摔在地上的行为。

在母亲面前摔食物,好像显得十分硬气,他也确实是刺激到了母亲。

看着母亲失落的神情,姚元清从心底涌现出一种报复成功的快感。

他胜利了!

成功地将抛弃他的人的尊严踩在了脚下。

然而,冷静下来之后,姚元清就会知道,这样的报复只不过是年少时的一种执念。

他苦难的人生根本不会因为破碎的饼而改变。

但这个道理他年轻的时候并不明白。

因为在年轻的那几年,姚元清还见过世间的那些光。

从乌云缝隙中透出的阳光

姚元清在学校里读书十分用功。

右手残疾,他就努力学用左手写字,虽然比别的同学难一些,但他却能保证比别的同学写得都好。

他十分喜欢语文课,因为在这节课上,他的文章会被当成范文,受到老师的表扬。

或许是因为在语文课上受到的优待,姚元清对语文的兴趣十分高,他偶尔也会在私下里创作一些诗歌。

而这个时候,他都会觉得自己里苦难远了一些,也知道了诗和远方。

姚元清在学校的生活过得还算愉快,本来能顺利地继续自己的学业,但在特殊时期,他不得不被迫中止学业。

1977年,高考恢复,学校里的老师十分高兴,他专门找到姚元清,劝说他参加高考。他是真的想让姚元清能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

老师兴致勃勃地劝说着,姚元清却打了退堂鼓。

他觉得自己残疾,就算考上了也不会有学校要自己,就婉拒了老师的提议。

老师失望地离开了,他只能尊重姚元清自己的想法。

对于姚元清来说,他这是在守自己的本分。

苦难已经剥夺了这个年轻人的梦,他虽然喜欢写诗,但从来没有想过去远方。

于他而言,能好好劳动,攒一点钱,娶个媳妇,生个孩子,然后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就是他最大的梦想了。

高考他不是不想考,也不是不知道高考成功后能改变他苦难的人生。

但他不敢想。

他不相信命运会大发慈悲地恩赐给他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

他只希望,能有个家,仅此而已。

姚元清也的确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放弃高考后,姚元清开始了他作为一个农人的奋斗。

分产到户开始后,他也顺利地分到了土地。

姚元清只有一只胳膊,干活不如别人利索,他十分辛苦。

但他并不害怕,日复一日地在田间辛苦劳作。

终于,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在他二十八岁那年,经人介绍和隔壁村的杨娟结了婚。

姚元清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1979年,是姚元清十分开心的一年,因为老婆给他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又过了几年,他们又有了一对双胞胎儿子。

从孤身一人到一家四口,姚元清的脸上挂上了笑容。

但幸福的时光并没有待多久。

三个儿子,两死一坐牢,命运何时能放过他?

前半生的悲剧是姚元清残破的原生家庭造成的,后半生的悲剧则是来源于他自己组建的家庭。

而要说悲剧的源头,或许和姚元清的一个选择有关。

1982年,姚元清的老婆拼尽全力为他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儿子。

当时的人们本来就重视子嗣,而且还是两个儿子,姚元清本来十分高兴。

但随之而来的经济压力让他喘不过气来。

为了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姚元清做了和当年痛恨的母亲一样的行为——抛弃一个儿子。

双胞胎中的一个就被送到了一户冯姓的人家。他们只有女儿,一直想要个儿子,正好愿意收养姚元清的儿子。

冯家夫妇经济条件尚可,姚元清觉得,送出去的这个儿子,或许能过得更好一些。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决定,让他往后的人生都成为了悲剧。

送走这个儿子后,姚元清过了十几、二十年的太平日子。

大儿子姚小皇和二儿子姚小超都十分听话。他十分欣慰,默默努力攒钱,给两个儿子都娶上媳妇。

但随着一个人的到来,姚元清平静的生活被打破。

那应该是九十年代中期,冯家人找上门来,将他们从姚家领养的那个孩子送了回来。原因是他不服管教,整日打架闯祸,养父母实在是管不住他。

面对突然回归的儿子,姚元清的心情十分复杂,但事情已经这样,他也没有理由拒绝自己的亲儿子,就同意将儿子接回来。

当年在他出生的时候,姚元清给他起名叫姚小峰,此时的他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冯玉祥。

这个出走多年的孩子,终究不可能和姚家人是一条心。他重新回归后,姚家的日子变得鸡飞狗跳。

他和大哥姚小皇经常起冲突,不好好上学,整日和社会闲散人员混在一起,以打架为乐。

姚元清为此头疼不已,他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管教方法,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冯玉祥闯祸。

前两个孩子都温顺乖巧,怎么一母同胞的冯玉祥会是个惹祸精呢?

姚元清一时半会儿想不明白。

他有一次无意中听见了冯玉祥对姚小超说的话。

“为什么被抛弃的不是你?”

听到这句话,姚元清顿时觉得五雷轰顶。

他以前也被自己的母亲抛弃过,深刻明白那种感受。姚元清明白,冯玉祥的所有做法,都是在对他当年的抛弃的一种报复。

也许是心生愧疚,姚元清并没有对冯玉祥多加管束。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将冯玉祥送上不归路。

他和那些社会闲散人员称兄道弟,终于也触犯到了法律,进了监狱。而从这一刻起,姚元清家中就发生了一连串的惨剧。

首先就是二儿子姚小超的自杀。

起因也不复杂,就是他私自偷了自己家中的十块钱出去花,害怕被父亲责罚,就自己喝了农药。之后,姚元清妻子也病逝了。厄运似乎盯上了姚元清一家。

就在姚元清尚未从儿子、妻子离世的悲痛中走出的时候,大儿子和小儿子也出事了。

2013年,冯玉祥的尸体在离姚家不远处的一个水塘边被发现。

警方很快就确定了姚家的一个房间为案发第一现场。

随后,有人提供了一条线索。

原来冯玉祥在去世前曾与大哥姚小皇发生过激烈的争执。

起因是冯玉祥声称自己有艾滋病要找他借七千块钱治病。

冯玉祥行为不端,且有前科,他的话十有八九都是假的。

姚小皇并不信任他说的话,以为他是要从自己这里骗钱,就没有给他。

两人因此起了激烈的争执。

而自从这次争执后,冯玉祥就再也没有露过面。

有了这条线索,姚小皇很快就被警察带走了。

经过审理,法院的判决结果出来了,姚小皇被判处了故意杀人罪,将面临十几年的牢狱生活。

这对姚元清来说,无异于是晴天霹雳。

短短几年,他的三个儿子两个死于非命,一个被判重刑。

他仿佛又回到了家破人亡的童年。

姚元清一时间无法接受这个打击,想要一了百了,是姚小皇的孩子们给了他活下去的希望。

姚小皇一直在否认自己的罪责,他坚持说自己没有杀人。

而这也再次给了姚元清动力,他要为仅剩的一个儿子努力。在收拾好心情后,姚元清重新踏上了打工的路。

他在工地上给人干些零活,每天一百、两百的挣,然后就把这些钱攒下来,为大儿子请律师,打官司。

这样的日子,姚元清足足过了六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法院最终认定证据不足,故意杀人罪不成立。

2018年10月16日,被关押了六年的姚小皇被无罪释放,三年后,他收到了国家给的103万赔偿金。

至此,姚元清终于不用再过提心吊胆的日子了。

有很多人说,姚元清一家能收到这一百多万的赔偿款真是“发财了”。他以后可以享清福了。

但姚元清自己可不会这么认为。

他知道这些钱并不能弥补他们家过去几年所受的创伤。

儿子回来了,姚元清却还是没有停止自己打工的脚步。

这几年的牢狱之灾已经将大儿子折磨的性情大变,他十分暴躁。

姚元清还是不能彻底放心,他只好打工存一些钱以应对不时之需。

他后半生的目标,就是为了儿孙活了。

之后大儿子一家搬到镇上去了,姚元清一直住在老家里。老家屋子不少,但一向胆小的姚元清却选择住在公安认定冯玉祥被杀害现场的那间屋子里。

记者问他:“你不害怕吗?家里这么多房间,为什么不换一间房住?”

姚元清回答,有什么害怕的呢,以前的房子都要住好几代人。

他没到晚上,躺在床上,闭上眼与妻子和儿子们相处的场景就会出现在眼前,出现在梦里。但让姚元清感到奇怪的是,他从未梦见过小儿子冯玉祥,不知道怎么回事。

时至今日,这位残疾老人,仍一个人居住在命案屋子里。虽然很孤独,但想到自己的还两个孙子孙女,姚元清对于未来还是十分渴望的。

童亮:用匠心让法治之花绽放高墙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限减罪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除终身监禁以外,法定刑期最长、犯罪恶习最深的一类罪犯。他们几乎人人都有命案,个个自认刑期比命还长。因此,限减监区的民警被称为“守着火山口、坐着炸药库”。

福建省建阳监狱第九监区,是福建省唯一一个集中收押限制减刑罪犯的监区。身为建阳监狱第九监区监区长的童亮,他的工作日常,便是守住这个“火山口”。与此同时,他还是一名“花匠”,用匠心让“法治之花”绽放高墙。

“我要改造,我要赎罪”

“儿啊,我们原谅你了!”

限减罪犯陈某的父母泪眼模糊地对着民警的拍摄镜头说。这句简单的话,其中包含的艰辛只有童亮自己知道。

限减罪犯陈某早年混迹社会,误入歧途,伙同他人实施了严重刑事犯罪。犯下罪行后,他的家人迅速与其断绝了往来,他也因为深深的负罪感而患上了严重的抑郁,入监之后多次企图自杀轻生。

为了稳定陈某的思想,童亮和监区民警努力地修复着这条看似不可能修复的亲情纽带。他们一次次拨打陈某家人电话,第一次不接,再打;第二次断然拒绝,继续打;第三次遭到吐槽,但是童亮和战友没有失去耐心,他们拍摄了一段陈某的忏悔视频,一次次深入偏远山区实地走访……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终于打动了陈某父母的心,给陈某录制了一段视频。

当看到这段视频时,陈某瞬间跪下了,他哭着对民警说:“警官,我原来真的没有抱任何希望了,只想早死早解脱,是你们给了我重生的希望,我要改造,我要赎罪!”

曾有人问童亮为什么要改造这些罪犯,他说:“因为法律没有判处他们死刑立即执行,而是让他们到监狱服刑,法律是要他们赎罪。我的职责就是让他们能够在有生之年赎罪,而不是白白再浪费一条生命。”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最柔软的地方,对罪犯来说,亲情是他们最渴望的阳光。”童亮坚信,这些细碎的温暖一定可以融化罪犯心中的坚冰,帮助他们走好改造的路。

童亮作交流发言。司法部供图

越是艰险越向前,童亮和战友们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网格化管理、调解员制度、四步教育法、高墙“枫桥经验”、罪犯赎罪计划等等,用点点滴滴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让限减监区濒临绝望的罪犯重新看到希望的曙光。

“我要争取多拿一些分,成为改造积极分子。”“我要积攒劳动报酬寄回家给父母治病,给孩子读书。捐赠贫困山区的儿童,赔偿给受害人赎罪。”如今,第九监区的限减罪犯都订立了自己的改造小目标。目标虽小,但力所能及。这些涓涓的细流,在狱内汇聚成为积极改造、一心向善的河流。

“我有责任成为‘与他们说一下’的人”

18年前,当童亮还是一名管教民警的时候,罪犯陈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某因为非法采伐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而入狱服刑。当童亮与他谈话时,他后悔地说:“警官啊,我当时真的不知道砍几棵红豆杉是要坐牢的,如果当时有人和我说一下,我也不至于走上这条路。”

“现在,我的家毁了,妻子走了,6岁大的孩子也无依无靠了。”说着说着,陈某潸然泪下。

“只要有人和我说一下”,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童亮。“许多人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就是因为对法律的陌生与无知,作为公职律师,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成为那个可以‘与他们说一下’的人。”

童亮接收对讲机内汇报监管区内情况。司法部供图

“整整10年了,如果不是童警官,我可能没有希望从这里出去了。”罪犯郭某回忆起10年前的场景,眼中仍不免湿润。

10年前,时任分队长的童亮发现,原本外向的罪犯郭某心事重重,还经常与同改发生争执。童亮一边从侧面找其他罪犯了解情况,一边查看郭某的会见和通讯记录,在初步了解情况后,又找了他谈话。

原来,郭某在与家人通了亲情电话后得知,其邻居正在挖地基准备盖房子,而且新房明显“越界”,如果建成,郭家的采光将受到影响。

根据掌握的情况,童亮耐心细致地对郭某进行谈话教育,稳定他的情绪。同时,在向监区、分监区领导汇报后,童亮与郭家所在乡镇的司法所取得了联系,由当地司法所出面促成郭某家人与邻居就房屋相邻纠纷进行调解。

调解当天,童亮早早就坐班车到郭家配合调解,他从法律政策和情理上对双方进行了耐心劝说。经过近4个小时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了协议。之后,童亮将调解情况告诉了郭某,并向监区申请为其特批了一次亲情电话。从此,郭某放下心事,积极改造。

“把法治思想应用于限减监区的工作中”

守住“火山口”是九监区民警的执法日常,进一步推进普法工作,让法治之花绽放高墙,则是这群特殊的“花匠”一直追求和实践的。

“到九限减监区后,我把‘礼法兼治、唯实求新’作为了监区的工作宗旨。这也激励我把法治思想应用于限减监区的工作中。”童亮说。

“我们用‘温度’让罪犯认识‘法度’。”童亮与九监区其它民警带领着罪犯从点滴做起,从“心”开始,化作春风化雨般言传身教,从而摸索出一剂教育改造罪犯的良方。

在做好监狱警察本职工作的同时,作为公职律师的童亮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常年义务为民警、职工及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代书、调解、法治宣传等法律服务。

童亮到小学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司法部供图

近10年来,童亮无偿为民警、职工及群众代理各类诉讼、非讼案件103件,法律咨询370余次,开设义务普法讲座90余场,服务群众3500余人次。童亮撰写的《罪犯考核制度新探》等近二十余篇法治课题论文,在全国全省监狱法学理论研讨会上获奖,多篇文章被《中国监狱学刊》等国家CN刊物收录。

童亮坚信,有全体监狱人民警察共同的坚守与努力,一定能让法治之花在高墙内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服刑罪犯的心里迎风飘扬、绽放光芒。

在白银案后 又有一件惊天大案要改编成电影

一段跨越28年的悬案,曾是一代人心中的阴影。“白银案”的告破,也解开了无数人的心结。

而在凶手落网之后,这段尘封多年的凶案又被舆论勾起,很多网友将这段富有神秘色彩的案件称为中国版的“杀人回忆”,也立刻成了影视改编最为热门的素材。

案件关注度之高,情节之离奇,让这个故事成为众多电影制作者争抢的对象。而最终这段故事的翻拍权被著名导演陆川得到。

而陆川也曾向媒体透露,此次拍摄将会与公安部的合作,对毕业于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的陆导来说,相比其他导演有着其独特的优势。

近几年来,中国的犯罪类型片越来越受到中国影迷的追捧,《湄公河行动》、《解救吾先生》、《踏血寻梅》等等佳作频出。我们不断在用事实证明着,韩国犯罪电影的优质程度,中国电影也同样可以做到。

而最近,小电君得到了最新的消息:又一件骇人程度不亚于“白银案”的惊天犯罪要被改编成电影了。影片片名暂定为《海祭》,改编自发生在2011年的“鲁荣渔2682号”杀人案。影片现已正式立项,将由《踏血寻梅》导演翁子光编剧并执导。

导演翁子光

案件中,在遥远的东南太平洋上,一群本该相依为命的中国船员,却反目成仇,拔刀相向。最终16人被杀害,6人失踪,这样的结局令人不寒而栗。

如果你还对这些不甚知晓,请搬你的小板凳坐过来,小电君为诸位提前科普一下这起惊世大案。

“鲁荣渔2682号”隶属于山东荣成市鑫发水产公司,属大洋鱿钓船。该渔船于2010年12月载33名船员出海,前往秘鲁、智利海域钓鱿。其间渔船失去踪迹。在出海8个月后,被中国渔政船拖带回港时,船上只剩11名船员。

在远航的33名船员中,除了轮机长温斗外,管理人员还包括船长李承权、大副付义忠、二副王永波、大管王延龙等,其他为普通船员。向这样的渔船中船员通常来源纷杂,从后来曝光的资料显示,这艘船上有来自沈阳、朝阳、丹东、大连,吉林、内蒙古等等不同地域的人在工作。

从这条渔船上侥幸逃的活命的船员后来向记者透露:从第一个牺牲者开始,几乎每天都有人死。

登船的船员中,大部分都是黑工,而这场谋杀的起因,也正源于此。每个船员都知道出海的辛苦,上船只为了这些辛苦钱。然而据当事人回忆:公司很黑,起初对船员们说的是年薪4万多,还有提成,然而公司违反最低工资标准,合同上的钱肯定拿不到。

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一部分船员就打起了劫船的主意。

以主犯刘贵夺为首的团伙,首先选择将船长武力控制,企图逼其开船回国。在船开至夏威夷以西海域后,刘贵夺怀疑船长破坏设备,于是,人内心的恶魔从这里开始挣脱出了牢笼。

在数日之内,刘贵夺协同一些船员连续谋杀厨师长、船长、大副、二副,以及所有企图反抗和逃跑的船员们。

被庭审时的凶手

在制造这场血案之后,刘贵夺等人试图偷渡到日本,并制造自己被劫假象,以逃避公安机关侦查。但渔船漏水逼迫他们不得不打开求救系统。最后犯人和生还者皆被中国船员救援回国,这起恐怖的连环杀人案才能得以水落石出。

对于这部改编自真实大案的电影,翁子光表示:这个故事就是中国版的“诺亚方舟”,也是现实社会残酷面的缩影。

通过这些作品,展现出最底层群众内心的挣扎和渴望。对于犯罪新闻体裁类电影。能够在观众心中留下反思的印记,这才是该类型片的真正价值所在。而翁导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一部电影,我们只能默默期待一下了。

撰文/WY 编辑/WY

文化云客厅 | 为什么侦探的助手,总是那么笨?

撰文|罗拉

“迷雾剧场系列”目前推出的两部悬疑剧《十日游戏》《隐秘的角落》都已完结。其中,《隐秘的角落》刚开播便冲上热搜,收获压倒性好评,影片中的梗“一起爬山吗?”“我还有机会吗?”火出圈,成为豆瓣为数不多评分超过9.0的国产剧。

推理的热度这几年一直居高不下,从小说到悬疑剧、推理型综艺、剧本杀,我们渴望进入一个烧脑世界,享受解谜带来的快感。上文提及的两部热剧都改编自推理小说,《十日游戏》改编自东野圭吾的《绑架游戏》,《隐秘的角落》改编自紫金陈的《坏小孩》。推理小说不仅是悬疑剧、推理型综艺的“源代码”,在世界文坛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意义。

但推理小说读多了以后,我们会发现各式各样的“套路”。比如,侦探一定要等到凶案越来越多后才开始推理,助手总是智商“不在线”,半途中出现声称自己知道凶手是谁的路人,准会在第二天就领“盒饭”(网络用语,指在剧情中被杀死).......这样的情节布局,其实都是有意为之。新京报文化云客厅系列直播活动第14期,我们邀请推理小说家、译者陆烨华,在新京报文化客厅直播间分享了推理小说中常见的套路,以及为什么这些套路能吸引住我们。

陆烨华,作家,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春日之书》《今夜宜有彩虹》《逐星记》等,并译有阿加莎·克里斯蒂长篇小说《长夜》《他们来到巴格达》。

推理小说四大流派

推理小说也有分类,最基本的四大派别为本格派、社会派、硬汉派、新本格派。除了硬汉派以外,这些类别都是日本的分法,日本的推理小说发展时间虽短,却已有完整的体系和个性鲜明的流派,所以我们大都采用这种划分方式。

1

本格派:古典、正统

“本格”(ほんかく)是日语,大意是最初、最原味。因此,本格派常被看作推理小说中最经典、正统的流派,注重逻辑性和推理性,也叫古典侦探小说。作家会把所有的线索都告诉你,作家和读者是平等的。代表作家如埃勒里·奎因、阿加莎·克里斯蒂等。他们对人和景物的描写非常简洁,对诡计的推理下了最多的笔墨,正如陆烨华所说:“一切的铺垫都是为了通往最后的真相,让你享受和凶手斗智斗勇的过程。”

埃勒里·奎因,是美国推理小说家曼弗雷德·班宁顿·李和弗雷德里克·丹奈表兄弟二人合用的笔名,他们开创了合作撰写推理小说成功的先例。

直播回顾短视频:新本格的杀机,何时何地都可能诞生。

2

社会派:轻视手法,注重动机

“二战”后,日本社会动荡,民众信仰破灭,人性的复杂处处彰显。人们对于侦探坐在“安乐椅上破案”这种乌托邦形式,开始感到了厌倦。这时,日本作家松本清张带着社会派推理小说横空出世,他后来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并称世界三大推理文学宗师。

相较于本格派,社会派不注重作案手法,更注重凶手的动机。书中最后的结论往往是:凶手并非无缘无故杀人,而是因为自己受到了社会的不公平对待。作者通过一个个错综复杂的案件,其实是在表达对社会事件的看法。

松本清张,日本推理小说作家,开创了“社会派推理”。

3

硬汉派:破案靠“揍人家脑袋”

硬汉派起源于美国,类似于犯罪小说。如果用一句话来区分本格派和硬汉派,那便是“本格派破案靠脑袋,硬汉派破案靠揍人家脑袋”。

陆烨华总结道:“硬汉派破案的经典场景就是某人在酒吧喝酒,碰上了黑社会,挖出了一些黑暗的链条,然后他孤身闯入虎穴,用拳头去逼人说出真相。”虽然也有一些逆转,但硬汉派侦探主要靠体力和“酒吧”破案——即使他知道嫌疑人就在前方,他也不会去问,而会先找一家酒吧喝一杯酒,喝醉了才能去找嫌疑人聊天。

4

新本格派:诡计突破人类想象力

“二战”后,松本清张开创的社会派风靡了30多年,本格派一直被压得抬不起头。直到1987年,以绫辻行人出版《十角馆事件》为标志,推理小说开启了新本格时代。

《十角馆事件》,绫辻行人著,龚群译,新星出版社,2016年6月。

与本格派相比,新本格派的“新”,在于动机。本格派的案件往往发生在庄园或是大宅子里,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当中尤为常见:主角多为受到诅咒的家庭或富有的家族,杀人动机不外乎钱财、仇恨和爱情。新本格派的动机则更为多样。在水族馆工作的凶手,可以只为保护水族馆不被拆迁而杀人。这也是新本格派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杀机不管在何时何地都可能产生,凸显意外感和夸张感。

其次,新本格派的诡计更加大胆,甚至突破了人类的想象力。如果说原来的推理小说作者还会在意诡计的可行性(比如很多作家会亲自去实验笔下的密室诡计能否成立),那么新本格派的密室不仅不一定能够成立,而且作者或许没有条件去做这种实验。比如说发生在宇宙飞船里的案件。

“设定系”是新本格派的另一个标志,指无法发生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事情。设定系虚拟了一个架空的世界,比如在西泽保彦的《死了七次的男人》中,背景设定主角可以死生轮回七次。

《死了七次的男人》,西泽保彦著,马杰译,新星出版社,2017年7月。

折原一的“倒错系列”也属于新本格派,“倒错系列”包括《倒错的死角》、《倒错的轮舞》等作品。所谓“倒错”,即颠倒错乱。折原一喜欢牵着读者走,然后再给出反转,给读者一种此前被“愚弄”的感觉。因此,书中处处充满了叙述性诡计。叙述性诡计简称“叙轨”,是指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利用文字的特性来欺骗读者,显得有些“无赖”:一本书,案件都可以不用发生,即使发生了,侦探也不用出场推理,只需要最后有一个颠覆、一个逆转,那么它就是一本推理小说。再比如乾胡桃的《爱的成人式》,书的前十几万字都是普通的恋爱情节,没有任何罪案发生的痕迹,但是最后几行字却颠覆了整本书。“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前面以为的事情不是这样的,这个人也不是以前那样,由此造成一种意外感。”

“倒错系列”,折原一著,曲阳译,新星出版社,2012年1月。

陆烨华说:“推理小说追求的无非就是意外感,只不过在本格派等派别中,我们追求的意外感是‘凶手,居然是他?’‘他居然用了这样的诡计完成了不可能犯罪?’‘凶手背后的动机居然是这样的?’而新本格派追求的意外感,是‘居然是一个这样的故事?’ ‘我被骗得好惨!’这也是一种意外感。

5

读者提问:“包青天”系列算什么流派?

直播弹幕中,有读者提问:“包青天”算什么流派的推理?陆烨华答道:“‘少年包青天’系列算本格派,但‘包青天’系列不算推理,是公案小说。”因为在包青天破案过程中,他并没有亲自推理,破案的缘由常常是受害者托梦给了他。“包青天”系列通过案件主要想表达的是包青天的铁面无私,他不会为了强权而屈服于地方势力,而会公正地做出不倾向于任何一方的判决。

推理小说写作,套路能否得人心?

推理小说的核心是创新诡计。如果一本推理小说不创新的话,它就不是合格的推理小说。陆烨华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被开枪打死,可是他的尸体上没有子弹,这是为什么?” 第一位作者可能会把子弹写成冰做的,打进去之后冰会自动融化消失。在陆烨华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诡计,可第二个人就不能再写冰,否则就变成了抄袭。那么要想做到创新,第二位作者可以写用猪骨头,或者用凶手自己的骨头做成子弹,如此一来,子弹就变成了尸体的一部分,这就是诡计的创新。

同时,推理小说也是特别套路的小说。你可能要问,如此讲究创新的推理小说,怎么还会充满套路呢?陆烨华认为,正因为它非常注重创新诡计,所以作者创作时,会把几乎所有的创意都贡献给诡计,也就意味着作者不太可能再分散精力到剧情、人物当中,所以我们往往看到侦探、助手、凶手的形象在每本小说中都并无二致。

1

侦探形象套路

全凭“一口仙气”吊着

侦探的形象如何设定套路?四个字:无欲无求。陆烨华以最经典的侦探形象福尔摩斯为例:“他什么都不要,福尔摩斯吃美食吗?不吃;福尔摩斯谈恋爱吗?不谈;他有任何爱好吗?没有。无聊时他甚至给自己注射可卡因。从爱伦·坡笔下的名侦探杜宾,到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再到岛田庄司笔下的御手洗洁,名侦探们全凭‘一口仙气’吊着,这口仙气就是案件,只有案件,才能让他们活下去。”

福尔摩斯,杰里米·布莱特饰。

名侦探们还有另一个在传统本格推理当中相当常见的套路:侦探们一定要把事情全弄清后才去破案。陆烨华分析道,这么写其实是为了把小说写得更完整。比如埃勒里·奎因非常经典的推理小说《X的悲剧》:“它的逻辑虽然无懈可击,但在小说里发生了三起命案,侦探在第一起命案发生后,便表明已经知道凶手是谁,可非到第三起命案,他才会去揪出凶手。”

作者会借侦探之口说出理由,比如暂时还没有证据,或者现在只是一个猜测,但实际上,这样写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剧情。“有时人们甚至觉得,凶手最大的帮凶就是名侦探本人。因为侦探已经知道了是谁作案,但他却不阻止凶手,而阻止凶手的那个人会被凶手杀掉。”侦探总会默默暗中观察,直到凶手把人都杀完了才去公布。仿佛他想要成全自己:因为凶手杀的人越多,说明这个案子越大,那么破案后得到的勋章也就越大。

《X的悲剧》,埃勒里·奎因著,唐诺译,新星出版社,2017年1月。

在推理小说中,往往会冒出一个比侦探更聪明的人,比侦探更早发现凶手,但这时凶手会把他杀死。这也是推理小说的常见套路。这个套路让推理小说的节奏有点诡异,也和实际生活有很大出入。然而这些套路化的叙事方式,看似拖拖拉拉,其实是为了让读者能够看到更多的线索和伏笔。“推理小说是虚构的,是作者和读者在纸上的竞技较量。侦探和读者天生不公平,因为作者在写的时候已经知道了答案,而读者得通过作者的描写来猜测作者的脑洞,所以作者就需要让侦探的‘磨叽’来拖住时间,让侦探若有似无地提醒读者一些线索。”

2

助手形象套路

“哦,这真是太神秘了”

助手的形象比起侦探,要更加固定呆板。侦探们往往是天才,有一些怪癖,可他们天才的方向不一样,怪癖的点也不同,然而助手的平庸却如出一辙。

助手为什么总要“卖傻”?陆烨华回答道:“助手会把现场观察到的任何细节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然后再去帮读者问出问题:‘这是怎么回事?’一方面是为了告诉读者这个地方有线索,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种写法来烘托整本书的气氛。助手的台词往往是‘这真是太神秘了’‘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可怕的事情?’其实如果让侦探发言,他的台词可能是‘好无聊’,如果这样,这本书就没有卖点和悬疑了。”

3

凶手形象套路

“死亡三问”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凶手的特征,陆烨华的回答是:“矛盾”:“凶手既然能够聪明到设计出那么天才的诡计,为什么他还会傻到要杀人呢?”凶手往往在一本书的前半部分聪明无敌,侦探和助手、读者看到现场时,都会惊呼好厉害,这是恶魔的智慧。但等到后半段,侦探需要他上钩的时候,他便开始变得愚笨。

推理小说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套路:侦探给后半段变“笨”的凶手下套,而凶手也会乖乖落入陷阱。陆烨华描述了一个情节:“侦探什么都推理出来了,但还有一个证据没有拿到,需要凶手亲口承认。这时侦探会故意放个破绽,在案发地说有地方还留下一个指纹,然后就回家了。但侦探其实联合一帮警察助手,偷偷躲在厨柜里。半夜时凶手竟真的傻乎乎地溜进来,想擦掉莫须有的指纹。等他潜入到房间中央时,‘嘣’地灯就开了,所有人一拥而上,高唱‘Happy Birthday to you!’开个玩笑,之后当然凶手就这样落网了。”

所以凶手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形象,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剧情服务,作者需要他这时聪明,他就得聪明,作者需要他傻,他就得傻。因为需要他傻时如果他再聪明,侦探就破不了案了。

凶手被指认后往往还会发出“死亡三问”——你怎么知道?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你有证据吗?请记住,只要凶手问出这三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他就是凶手“实锤”了。

当侦探指着凶手说“凶手就是你”时,凶手会反问:“你怎么知道?”接下来侦探便开始他的推理,而如果凶手不问的话,侦探就无法推理下去,所以凶手一定会问为什么,因为在推理小说中,读者需要看到侦探的推理过程。

凶手的第二问是:“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侦探往往会答:“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了。”我们看到这句话会很想寄刀片给作者:你从一开始知道了,为什么你到现在才说?非要等到凶手杀了那么多人后,侦探才开始盘问凶手,这个是前面吐槽过的。

凶手的第三问是:“你有证据吗?”凶手问到这句话时已经气急败坏,它暗含的意思是:“无法反驳了,你说得都对,但是我不承认,没有证据你能奈我何?” 这时侦探会说:“我有证据,就在刚刚我给你下了一个套儿。”然后开始解释自己做了哪些事,凶手又如何乖乖进入了侦探设定好的圈套中。

直播回顾短视频:推理小说是最套路的小说。

新京报文化云客厅——云享文化生活,live每周不停!

更多直播活动,欢迎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文化客厅微信、新京报APP文化频道、新京报书评周刊微博活动预告。

撰文|罗拉

编辑|吕婉婷 罗东

校对|危桌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