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吴道子是哪朝人(书圣吴道子趣闻)

导读 吴道子是哪朝人文章列表:1、书圣吴道子趣闻2、清代早期画圣王翚四十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3、他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传奇人物4、唐朝时期那个省最盛产人才?有你的家乡的名人吗?5、画

吴道子是哪朝人文章列表:

吴道子是哪朝人(书圣吴道子趣闻)

书圣吴道子趣闻

在中国古代,民间书宫的祖师爷是“书圣”吴道子。

相传,吴道子经常透过参悟书法和剑舞来提升画技,所以他跟著名的书法家张旭以及剑舞名剑裴旻都是好友。

有一次,在洛阳的天宫寺里,吴道子和两位好友相聚。三维才子在各自的领域都是精英人士,都想让对方露一手,裴旻便找了个为已故父母作画祈求冥福的藉口,他也“技痒”,不再找托词,挥笔便写。

只见裴旻手中宝剑,剑光翻飞,有如银蛇出洞,时而柔美,时而锋锐,舞到高潮处,裴旻忽然将宝剑抛入空中,优雅地举起剑鞘,宝剑落下自然送入剑鞘,其精妙之处扣人心弦,让人拍手称快。

吴道子看完裴旻剑舞,提笔走到寺庙的粉墙前,不假思索,笔走龙蛇,一挥而就,笔法或婉转,或飘逸,或大器,临到最后画佛家身后的光圈时,他大笔一挥,如疾风扫秋一般一笔完成。整幅画如此自然,如此完美,围观之人无不叫绝。

张旭见状,顿时兴起,提笔写下自己最擅长的草书,字如神龙入云,缥缈无端,形若大河奔流,不拘一格,神似山间奇石,绝妙无双,看过这幅书法绝品的人也都叹为观止。三位当世大才子的惺惺相惜和奔放的才情,成为当时文人争相追捧的对象和模仿的楷模。

有一年,唐玄宗想到四川嘉陵江边观景散心,因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只好派吴道子到那里去写生。吴道子就利用这次机会悠哉地去四川饱览了壮丽的山河。在在游边了巧夺天地之造化的名山大川后,竟然两手空空就回到了长安面圣。唐玄宗看到自己派出去的画家回朝了,急忙召见了他,向他要四川美景的画稿。吴道子二话不说,提笔便画,仅有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把大同殿的墙壁画的满满。

吴道子的趣事不只发生在深宫大院和才子之间,民间也广为流传者他的故事。

据说有一次,吴道子穿着破旧的衣衫路过一件寺庙,庙里的和尚见他穿着破旧,对他很怠慢。吴道子临走时就给了这座寺庙留了个“大礼”,在墙上画了一头驴。夜半十分,此驴叫个不停,还把庙里的东西都给踩坏了。天亮以后,和尚到处找驴找不到,只见墙上画了一头驴,还提着吴道子的名字,这才知道昨天那个破衣烂衫的人就赫赫有名的“书圣”。

有一次,唐玄宗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一个巨人抓鬼,醒来后就把这种梦讲给吴道子听,希望他能画出来。吴道子听后,立刻画了唐玄宗梦里的居然抓鬼,竟然和唐玄宗梦见的一丝不差。这就后来民间流传的《钟馗抓鬼图》。

清代早期画圣王翚四十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

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朝早期。这一时期,文人山水画兴盛,并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追求。承续明末董其昌衣钵的四王画派,以摹古为宗旨,受到皇室的重视,居画坛正统地位。活动于江南地区的一批明代遗民画家,寄情山水,借画抒怀,艺术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以金陵八家、“四僧”、新安派为代表。我们这里分享清朝早期人称画圣大画家王翚精品绘画作品。

王翚(1632年4月10日─1717年11月15日),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南省苏州府常熟人(今江苏常熟)。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王翚其画笔墨功底深厚,长于摹古,几可乱真,但又能不为成法所囿,部分作品富有写生意趣,构图多变,勾勒皴擦渲染得法,格调明快。在四王中比较突出。其画在清代极负盛名,康熙三十年(1691年)奉诏绘制《康熙南巡图》,历时三年完成,受到皇太子胤礽召见,并绘扇书以“山水清晖”四字作为褒奖。被视为画之正宗,追随者甚众,因他为常熟人,常熟有虞山,故后人将其称为虞山派。传世作品有《康熙南巡图》(与杨晋等人合作)、《虞山枫林图》《秋树昏鸦图》《芳洲图》《江深草阁图》《仿黄鹤山櫵秋山萧寺图》《仿巨然溪山雨霁图》《仿巨然楚山欲雨图》《万壑千岩图》《庐山听瀑图》《寒塘鸿鶒图》《山窗读书图》《石磴林泉图》《溪山红树图》《山阴霁雪图卷》《岩栖高士图》《仿巨然夏山图》《仿王蒙秋山草堂图》《仿巨然夏山清晓图》《水竹幽居图》《青溪送别图卷》《晚梧秋影》《杏花春雨图》《庐山白云图卷》《李成关山雪霁图》《夏山烟雨图》《夏五吟梅图》《山水图》《山川浑厚图》《仿黄公望山水图》《秋山万重图》《陡壑奔泉图》《九华秀色图》《仿巨然烟浮远岫图》《桃花鱼艇图》《唐寅诗意图》《水阁幽人图》《山窗封雪图》《草堂碧泉图》《江山秋色图》等。着有《清晖画跋》等。

清代早期王翚《康熙南巡图》赏析

《康熙南巡图》卷,清,王翚等作,绢本,设色,纵67.8厘米,横1400至2600厘米不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第一卷,绢本设色,纵67.8厘米,横1555厘米,描绘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初八,从京师出发的情景。

《南巡图》在绘制前,先由王翚执笔画了草图12卷,呈玄烨过目。草因为纸本淡设色,内容与正本大致相仿,小有差异,尺寸比正本略小些。陈祖范《王耕烟先生墓表》记述王在绘画过程中的动作:“当绘《南巡图》也,天下高才妙手,成集都中,和墨濡毫,铺绢素,相顾缩,莫敢笔。惟觇侯王先生发口。先生曳草衣,占上座,瞪目凝神,良久, 乃授以意匠”。全图构思设计和树石的绘制当出自王翚之手,人物、动物、屋宇等则由杨晋和其他画家合绘。12卷巨制的《康熙南巡图》,经过王翚、杨晋等众多画家的努力,历时三年才告完成。图成之后,玄烨看了非常满意,给予王翚很多的赏赐,还要给他做宫,王翚婉言辞去,便和杨晋一起回到常熟。当他离京的时候,宫廷画家杨州禹之鼎作《石谷先生还山图》赠别,诗人王士祺等以诗题之。

《康熙南巡图》 第一卷,绢本设色,纵67.8厘米,横1555厘米,描绘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初八,从京师出发的情景。车驾从北京外城的永定门到京郊的南苑,画面开始即为永定门,康熙一行已经出城,送行的文武官员,站在护城河岸边。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大路上行进,玄烨坐在一匹白马上,由武装侍卫前后呼拥,沿途路旁有舆车及大象。前哨越过一座石桥,抵近南苑。路边仪仗鲜明整齐,一直排列到南苑行宫门口,面幅到此为止。

《康熙南巡图》是以康熙南巡为题材的大型国卷。每幅画中均有康熙的形象,画面都是以皇帝为中心逐步展开的。作者在描绘时,将皇帝南巡所经过的地方和事情如实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又大量地反映了当时的一些风土人情,地方风貌及经济文化景象,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生产劳动。此画继承了我国长卷风俗画历史的传统,吸取了“清明上河图”等优秀作品的精华,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方面都有所突破。它的出现又开《乾隆南巡图》、《姑苏繁华图》等作品的先河。

清代早期王翚《虞山枫林图》赏析

清代早期王翚《虞山枫林图》轴 纸本设色146.4x61.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虞山枫林图》是王翚应朋友顾湄之嘱,绘家乡虞山的秋景。此作仿照黄公望画法,运用圆润的中锋笔法勾、皴、点、染,并施以轻淡而鲜丽的色彩,力追《秋山图》之神韵。同时也较真实地刻画了家乡的胜景。

虞山在王翚的家乡,他朝夕于斯,探奇领幽,得其胜趣,虞山的各处美景便成了他画作中的重要题材。在这幅为友人顾湄绘制的《虞山枫林图》中,王翚以高远法构图,秀峰叠现,碧树层出,苍翠凌天,烟岚弥漫,曲径依山势蜿蜒而下,小桥斜衔溪水两岸,村居散落水畔林内,火红的枫叶隐现于青松碧柏之间,正是一派虞山初冬的醉人佳景。整幅图画雄美中见雅致,严谨而又不失生动,群山多用披麻皴,行笔秀润,设色明丽,堪为佳构。

清代早期王翚《秋树昏鸦图》赏析

清 王翚 《秋树昏鸦图》纸本设色纵118厘米横73.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系根据明代唐寅诗意绘制的秋林小景。构图虚实互映,扩展了画面的空间层次,得平稳淡远之势。笔法娴熟劲健,画风清丽典雅,深得江南山水浑润沉郁之趣。画中振翅盘飞的寒鸦,表现了群鸦归巢时的喧闹景象,成 为秋林万籁归于沉寂的前奏,具有“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此图作为王翚晚年的代表作,不仅显示了画家深厚的笔墨功底,还展现出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清淡质朴的文人画风。

本幅自题七言诗一首并款署:“小阁临溪晚更嘉,绕檐秋树集昏鸦。何时再借西窗榻,相对寒灯细品茶。补唐解元诗。壬辰正月望前二日,耕烟学人王翚。”钤“王翚之印”、“澄怀”、“不二法”、“来青阁”朱文印, “清晖老人时年八十有一” 白文印。

“壬辰”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作者时年81岁。

此图曾被清末孙毓汶、庞莱臣收藏,鉴藏印有:“莱山真赏”、“虚斋鉴定”等共8方。

清代早期王翚《芳洲图》赏析

《芳洲图》是明代画家王翚,绢本设色,纵:185厘米,横:84.5厘米,现收藏于常熟博物馆。

此画是清代画家王翚创作的中国古画,总体结构平稳、气势宏大、色彩明丽、浑厚华滋。

此画以平远与高远相结合的构图方式,分前、中、远三景。气势宏大,色彩明丽,浑厚华滋。图中村落前有大树为荫,后有幽竹丛林为蔽,青山白云,少小苦读,长者抚琴,鸡犬戏息,水凫齐飞,一派渔樵耕读、适意静谧的田园生活景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芳洲图》是现代古典目录学家、藏书家瞿凤起捐赠的传家宝。此图系王翚为友人许芳洲所作。王翚在京城主持绘制《康熙南巡图》时,见到明代画家沈周为许家先祖许鉴所作《秋江图》,有感而发,为其绘制《芳洲图》,以接续前人之佳话。九年后,王翚再应许氏后人之请,复作同名之作,即此幅《芳洲图》。许氏家族对此作珍视异常,绝少示人,后辗转流出,最终为清代藏书楼“铁琴铜剑楼”所获。而瞿凤起正是“铁琴铜剑楼”第五代传人,他的慷慨之举,使得《芳洲图》在沉寂近三百年后重新面世,让后人有缘瞻仰名画神采。

清代早期王翚《江深草阁图》赏析

王翚《江深草阁图》材质、形制:设色绢本 立轴 尺寸:纵144厘米横6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创作年代:此画作于丙午年,丙午为清康熙五年(1666),为傅山近晚年之作。

此图画一条大岭横跨画面,峭壁危崖,草阁坐落在江边树阴山坳间,其下木桥一座为杂树遮蔽。山石以干笔皴擦,树木以浓墨点染,两者形成鲜明对照,笔法简练老劲,意境清雅幽静,写杜甫诗意。

画右上角作者自题“丙午夏写得五月江深草阁寒,寄麓翁老年台词宗笑,真山。”画面上一条大岭横跨画面,远山峭壁危崖,奇石怪峰,飞泉自山中流出,形成溪水,绕草阁而流。草阁坐落在江边树荫山坳间,画面左下端为断崖突壁,山石间树木丛生,枝叶茂盛。两岸之间有简便长桥相通,木桥掩映在杂树荫下。画幅的右下空白处,为宽阔的江水,水平如镜。

清代早期王翚山水画《秋山萧寺图》立轴赏析

清王翚 山水画《仿黄鹤山樵秋山萧寺图》轴纵150.4厘米、横46厘米是清代时期的一件文物,现收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仿黄鹤山樵秋山萧寺图》轴,王翚绘,纸本,浅设色。图中运以元人笔法,用深远的透视法,以繁茂的笔墨层叠布景,表现山峦冈势的起伏连绵,并衬托以山涧溪谷,萧疏的秋林霜叶,掩隐岩间的梵宫古刹,在高峻雄奇的主题风格中透出纵意灵秀的新意,墨色层次丰富,实借古人以表现其意会的山川情趣。

清代早期王翚《仿巨然溪山雨霁图》赏析

《仿巨然溪山雨霁图》纸本水墨立轴114x45.4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清代早期王翚《仿巨然楚山欲雨图》赏析

《仿巨然楚山欲雨图》绢本设色 庚申(1680年)作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款识:巨然楚山欲雨图。庚申润月廿六日为虞翁先生,王翚。

题诗:秋窗日日晴云里,何事烟岚暗不开;看到墨华零乱处,楚山天半雨声来。重九前三日题于枣华斋。毘陵恽寿平。

《仿巨然楚山欲雨图》,是王翚49岁时的杰作。图中,远山层次变化微妙,烟云迷离。中部松竹杂树并茂,错落有致,水阁内一人眺望。近处叠叠山泉流入平湖,水中小艇游鸢,湖边杂树丛生,掩映水阁数座,阁内人物虽小,其姿态清晰可见,桥头一人行走,整个画面湖光、山色交互辉映。山石作牛毛皴,以淡墨色皴擦,浓墨点苔,墨色滋润、明洁。丛树竹林,用点叶法,墨色浓淡分明,增强了画面远近、前后的层次感。布局疏密相间,妥帖自然,整个画面工整细密、风格秀润,是王翚早年作品的典型面貌。

清代早期王翚《万壑千岩图》赏析

《万壑千岩图》立轴 壬寅(1662年)作 首都博物馆藏

款识: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圭寅腊月既望,虞山王晕。钤印:王翚之印( 白文 )

此画构图取深远法,仰望主峰高耸,众山环抱,呈高山仰止之势。同时又以不同的视觉展示大自然的幽深壮阔,几条画眼皆向纵深导入,引人入胜。画面宏观取势,细品有致,景观繁复,脉络却清晰地予以艺术再现。王翚的画画善于取前人之法,然而并不拘一家之体。此画颇富新意,堪称取深远法构图的绝品。

清代早期王翚《庐山听瀑图》赏析

《庐山听瀑图》立轴 纸本墨笔 1655年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款署:庐山听瀑图。乙末冬仲赠能翁老先生。凝董北苑五墨法于天潭邃谷。石谷王翚。钤印:王翚图书、石谷

此图作于王翚二十四岁,正随王时敏游大江南北遍观各家收藏。图中景物略近董源《溪山行旅图》,墨色温润。题字有近于董其昌处,画法也可见松江派影响。

清代早期王翚《寒塘鸿鶒图》赏析

《寒塘鸿鶒图》纸本墨笔 1662年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作于王翚三十一岁,描绘的是江南随处可见的池塘一角,有稀疏的草木、零散的荷叶苇草,以及在当中玩耍的水鸟。近景向中远景延伸,墨色渐渐转淡,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一些景物,相当朦胧虚幻,彷佛隔着一片薄雾,富有诗意。所作一曲秋柳、莲塘,与唐寅《采莲图》相近,说明此际己接受唐氏影响。而鱼藻一回法,一如恽寿平。王、恽在顺治十三年(1656)已有交往,彼此参酌一曲法是很自然的。

清代早期王翚《山窗读书图》赏析

《山窗读书图》纸本墨笔 1666年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山窗读书图。奉贺藻儒先生秋荐之喜。时丙午九月九日,虞山王翠。钤印:王翚之印(兼文)

此图系王牵三十五岁为祝贺王时敏第八子王挨中举所作,以王蒙致密而松动的笔法画层峦叠瞰。取法巨然又略参荆(浩)关取势。苍松茂林、山阁流泉、草堂读书。在山川葱郁草木华滋中若有空气流动,是石谷早期的精到之作。

清代早期王翚《石磴林泉图》赏析

《石磴林泉图》纸本墨笔淡色 1668年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石瞪盘纤山木稠,林泉如此足清幽。若为飞莺千峰外,筑诛芳自取上头。戊申十月四日,王翚戏墨。钤印:玉牵私印( 朱文)

此图亦王辈三十七岁所作,取径唐寅而上溯李唐、范宽,画石用小斧劈皱颇得石分三面之美,严整而笔致灵活。上诗堂有乾隆丙寅( 1746)用石谷原韵御题七绝。图上钤乾隆八笠及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石渠续编》著录。

清代早期王翚《溪山红树图》赏析

《溪山红树图》纸本设色 1670年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为王翚仿黄鹤山樵王蒙的一件极具特色的代表作,描绘的是遍生红树的一片秋日山林景色。画中以圆转重叠、突兀高耸的山峰为主体,山溪逶迤前行,涟漪阵起,秋波荡漾,两岸林木,红翠相间,整个画中意境深幽,秋气袭人。画家拟王蒙笔意与布局,构景繁密,山势云动,境界神奇。山石画法以墨笔牛毛皴和解索皴为主,干笔皴擦,浓墨点苔,既显浓密厚重,又鲜艳夺目,光彩熠熠。

清代早期王翚《山阴霁雪图卷》赏析

《山阴霁雪图卷》设色绢本 1671年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题识:山阴雪雾。岁次辛亥冬日,乌目山人石谷子王翚仿右承一笔。钤印:王翚之印(白文)、石谷( 朱文)

清代早期王翚《岩栖高士图》赏析

《岩栖高士图》纸本墨笔 纸本,墨笔,纵122.7厘米,横31.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题识:高士岩栖趣自幽,白云天半读书楼。银河落向千峰里,长和松涛万壑秋。石谷王翚画并题。

题诗:高卧何须万户侯,人间别有一林丘。云中泉瀑流无尽,壁上松涛听未休。和江上先生题画诗,恽寿平书于枫林舟次。

据记载唐寅曾有《岩栖高士图》,王翚此画在唐寅的风格上加以变化,参入了元人的笔墨。所画山石用元人的干笔皴擦,兼有唐寅仿南宋“院体”的斧劈皴,秀润中见苍劲;墨色也干湿相济,变化多端,体现了其追求“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的创作宗旨。图中未署年款,笪重光题跋书于壬子年,即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此图应作于当时或稍前。

清代早期王翚《仿巨然夏山图笔法图》赏析

《仿巨然夏山图笔法》纸本 设色立轴 85.2cmx51.2cm壬子(1672年)作。辽宁省博物馆。

此图山峦重叠,危岩险峻,丛林茂密,松绕寺门,瀑布摺叠,小涧曲流注入清溪。山石树木。淡皴浓点,用大小被麻,树木收枯枝蟹爪之效,各尽其趣。笔墨纯熟,华滋苍润。自署:“壬子闰月二日惠山舟次,仿巨然夏寒图,请正承公有道先生。鸟目山中人石谷子王翚。”有恽寿平长赞两则。

清代早期王翚《仿王蒙秋山草堂图》赏析

《仿王蒙秋山草堂图》纸本设色 1673年作 故宫博物院藏

题识:王叔明秋山草堂图师法右丞,其设色只用浅绛,皴染点缀与流俗所见不同,为董宗伯所鉴赏者,吴中杜东原、文五峰诸公专以此幅为师,始知古人各有源本,不敢杜撰一笔,遗识后世也。癸丑十月既望,虞山王翚。钤印:王翚之印(白文)、一生好人名山游(朱文)

王翚对王蒙《秋山草堂图》极为推重,一生中曾屡次临仿,此为其一。而将此幅与王蒙传世的《秋山草堂图》真迹相比较,可以看到二者无论构图还是画法都多有不同,是画家自出机杼之作。但此图却又准确地传达出了王蒙原作的神髓,画法工稳,用笔苍秀,林壑繁复而又不失明爽之致,是王翚师古而不泥古的佳作。作者时年四十二岁。

清代早期王翚《仿巨然夏山清晓图》赏析

《仿巨然夏山清晓图》癸丑(1673年)作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写烟波浩渺,群山绵延的江南风光,烟江茫茫,水村错落,林木葱郁。用笔以中锋为主,勾染皴擦,苍苍茫茫,山石与树木浑融一体,很好地表现了江南山峦土石相间的特点,以及江南水气弥漫的特有景致,是王翚绘画趋于成熟的作品。卷尾自识:巨然夏山清晓图。康熙癸丑初冬,抚于维扬之秘园。乌目山中人石谷子王翚。钤“又字石谷”白文、“王翚之印”朱白文印。另钤“书楼真藏”、“秘园”、“韩荣光印”、“珠船翰墨”、“虚斋审定”等鉴藏印。作者时年四十二岁。

清代早期王翚《水竹幽居图》赏析

《水竹幽居图》纸本墨笔 壬子(1672年)作 苏州博物馆藏

此图以平远法展开江南泖塘小景。湖面平静,岸边茅屋、小桥远处岭巘隐现,溪水迂回,绕坡入湖。前景坡岸上植柳多棵,随风轻拂,后坡上修竹一字排开,与柳枝相掩相映。透过竹林溯溪而望,可以目送平坡直到无垠,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思。款署“壬子八月”,当时王翚与笪重光同在常州作客,又与恽寿平见面,谈书论画,十分投契,并作此图。恽氏亦在画幅上题七首绝句,阐述画意,推爱倍之。作者时年四十一岁,其画艺已达炉火纯青,又是画友聚会即兴之作,故而分外精彩。全用墨笔淡描表现,端雅洗炼,饶有韵味,本幅钤王氏“上下千年”、“王翚之印”、“正叔”、“寿平”、“茅庄”、“笪在辛氏”。

清代早期王翚《青溪送别图卷》赏析

《青溪送别图卷》绢本设色 1685年作 烟台市博物馆藏

款识:闇公老先生旌斾还朝,为写青溪送别图以代折柳并正。乙丑秋仲,古虞王翚。钤印:王翚之印(白)

清代早期王翚《晚梧秋影图》赏析

《晚梧秋影图》轴 纸本 墨笔纸本 110.1cmx42.6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686年作

题识:晚梧秋影。丙寅七夕后三日,王翚秉烛戏墨。钤印:王翚之印(朱白文)、石谷子(朱文)

本幅上有恽寿平行楷书七绝一首并长题。有乾隆、宣统内府印“乾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十二方印。诗堂上有乾隆行书诗题。丙寅为康熙二十五年(1686),王翚时年五十五岁。《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著录。从恽寿平题识来看,此图应为写实之作。图中墨笔绘池上高梧疏柳掩映书堂,坡头二人对语。笔法松秀,意境淡远。在王翚众多的摹古、仿古的宏篇巨制中,此种写实的园林小品犹显清新可喜。王翚常与恽氏相往还,“商论绘画”,是以王画再加恽题身价倍增。正如恽氏在给王翚的一封信中所说:“先生之珍图,不可无南田生之题跋,敢云合则双美,庶非糠秕播扬耳”。

清代早期王翚《杏花春雨图》赏析

《杏花春雨图》立轴 绢本 设色,纵81厘米,横51厘米,钤有“石谷”、“王翚之印”。1690年作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此图作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二月,作者时年59岁,正是其创作最佳时期。这个时期,他广为吸取前人技法,融会南北诸家之长,形成面目众多、技法精湛、作品明快生动的风格。此图上有作者题诗“一夜池塘春草绿,孤村风雨杏花深”,系承袭元代诗人、画家倪瓒的诗句“一夜池塘春草绿,孤村风雨落花深”而来。落款为“乌目山中人王翚画”。右侧有近代山水画家、文物鉴定家吴湖帆先生的题跋。书画俱佳,相得益彰。画面上双峰对峙,一脉泉水,蜿蜒曲折。远处山间云雾缭绕,竹林隐现。近景水面开阔,四周杏树围绕,杏花艳艳。图中人物若干,有在临水的亭阁内观赏杏花的文人雅士、有荷薪归来的农夫、上山砍柴的樵夫、有骑驴过桥的旅人。整幅画设色淡雅,用笔秀逸脱俗,极具生活气息,颇有世外桃源之逸趣。

清代早期王翚《庐山白云图卷》赏析

《庐山白云图卷》纸本淡设色 1697年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关仝庐山白云图为海内名迹,林壑位置迥出意匠之外。余二十年前偶于金陵友人斋中展阅数过,卷尾有董文敏题识,至今追忆恍在目前边。古香主人以藏纸属画,聊仿其意,万不及一,当不值方家一哂也。董跋并录于右。康熙丁丑暮春望后三日,虞山王翬。钤印:王翬印、石谷、耕烟野老、上下千年

此图绘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作者时年66岁,是其晚年诸多仿古作品中的代表性画作之一。据王翬自题,因30年前曾观北宋关仝《庐山白云图》,故今用其法绘制此图,以遵“古香主人”之嘱。画面上峰峦起伏,云雾迷茫,其中间的瀑布、杂树、竹亭、山石以浓密的雨点皴出之,正是仿关仝一路北方山水画法。全图工整谨密,秀润苍浑,深得关仝“笔简景少,气壮意长”之旨。

清代早期王翚《李成关山雪霁图》赏析

王翚 《仿李成关山雪霁图》立轴 设色绢本 112.7x35.9大都会博物馆藏,1703年作。

款识:李成关山雪霁图。岁次癸未小春,乌目山人石谷子王翚。钤印:石谷子(朱文)、王翚之印(白文)

在王翚的传世作品中,雪景占了相当的数量,熟知的有《小中见大册》(上海博物馆藏)中的雪景图,《临范宽雪山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山阴雪霁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这些临摹作品虽然名为临仿,实乃王翚自运,无不气韵高华,景物萧瑟,动人心目。

王翚的这幅“仿李成关山雪霁图”,全景构图,上中下三段布局。近处山坡坡脚有老树数株,寒林掩映之中有茅屋数间,山脚小径有骑驴者携一小童在雪地之中蹒跚前行。山脚数间茅屋之后,又山间小路梯级而上,将人的视线引入中段,林木茂密,怪石横生,山径曲折,越级而至一山间平地,复有茅屋数间掩映于寒林之中,林木之外则雪岭逶迤,荒凉苍远。上段数峰雪岭之间,复有楼阁耸立,其后云烟淡漠,杳冥无际。

清代早期王翚《夏山烟雨图》赏析

《夏山烟雨图》手卷 设色绢本 天津博物馆(1710年)作

此图为仿唐寅山水,用笔轻灵,气韵生动,图中山石主要以渴笔淡墨画成,显得松秀温润,以干焦浓墨点苔,使画面更显苍润互济。着色古雅明快,色墨相映,不同凡格。款署“己未中秋前二日仿唐解元溪山晴霭图。石谷王翬。

清代早期王翚《夏五吟梅图》赏析

《夏五吟梅图》 纸本设色,纵90.7厘米,横60.1厘米 1714年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成时王翬已是83岁高龄,然而画面丝毫看不出有衰老的迹象,线条细若游丝,劲如屈铁,笔力老练纯熟,画风细润明快,融合了众家笔法之长。构图布景显示出画家胸有成竹,景物的配置自然写实,气度不凡。、

清朝早期王翚《山水图》赏析

《山水图》扇页,清,王翚绘,纸本,设色,纵16.1厘米,横50.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款题:“丁未夏六月,仿井西道人笔,为兰翁砚兄。同学王翚。”钤“王翚”朱文印。

“丁未”是清康熙六年(1667年),王翚时年36岁。

图绘万壑千岩、草木葱茏、瀑布高悬直泻的江南风光。王翚约16岁师从同邑张珂学画时,就以元黄公望(号井西道人)的笔墨为宗,刻苦摹学始终不怠。此图是他早年学黄氏画法的代表作。图中山石以赭色和绿色交替晕染,学黄氏用纵线的披麻皴皴擦石面,笔势潇洒而秀润。其石边缘上的苔点要比黄氏的更为繁密,排列整齐的苔点,给高崖峻壑增添了青绿之美,同时,它与以卧笔横点表现的树叶,形成点与点的呼应,全图在“点”的统一下,具有湿润华滋的艺术效果。

清朝早期王翚《山川浑厚图》赏析

《山川浑厚图》扇页,清,王翚绘,纸本,设色,纵17.5厘米,横5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扇页有自题:“山川浑厚,草木华滋。乙亥六月写,呈诵翁老先生教正。海虞王翚。”钤“王翚”朱文印。“乙亥”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王翚时年64岁。

创作此图的康熙三十四年,王翚与其弟子杨晋尚在京师同宫中的众多画家协作,绘制反映康熙皇帝第二次到南方巡视的《南巡图》卷。此时的他离家已四年之久,对家乡的眷念与日俱增。从图中所绘“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江南风光、停泊靠岸的帆船、骑驴而归的行者、盘膝闲居的高士等,皆可见王翚溢于笔端的希冀离京返乡的心情。图中山石以牛毛皴兼解索皴细笔皴擦,其明净淡雅的线条表现出一种幽淡、清静的意趣。全图笔法苍润纯熟,同时又流露出一种文人书卷气,是作者成熟期的代表作。

清朝早期王翚《仿黄公望山水图》赏析

《仿黄公望山水图》轴,清,王翚绘,纸本,设色,纵227.3厘米,横82.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群山巍峨、叠嶂攀升、峡谷溪涧曲转迂回之景,山腰处的古刹及林谷间隐现的屋舍均表明此山此景是士人希冀向往的隐居之所。全幅为高远式构图,重点描绘了中远之景。其景致充盈,繁而不乱,令人有望之所见、遐所不见之思。图中的物象被施以各种技法加以表现,山石以短线条皴擦,山脊以落茄点横向点染,苔草以焦墨擢点,醒目灵动。树叶以墨晕、双圈设色逸笔绘出。全图以青、绿、赭石兼墨色皴擦渲染,使山林呈现郁郁明净之气,既得黄公望画格的精髓,又有超逸之趣。

本图是作者步入中年时仿黄公望浅绛山水笔意精心绘制之作,用以祝王时敏之子王揆50岁寿辰,并祝贺王揆之子王原祁29岁登进士第之禧。

本幅款署:“岁己酉,芝翁先生春秋五十,翬寄迹金陵,阙跻堂称祝之礼。今年春,令嗣茂京先生南宫高捷,余方倦游归,闻报雀跃,亟图此幅为先生寿,并以致茂京得雋之贺云。庚戌闰月既望,虞山石谷子王翚。”钤“王翚之印”朱文印。“庚戌”即清康熙九年(1670年),作者时年39岁。鉴藏印有“金黼廷瘦仙氏收藏”、“固始张氏收藏金石文字”等诸方。

清朝早期王翚《秋山万重图》赏析

《秋山万重图》轴,清,王翚绘,绢本,设色,纵117.5厘米,横53.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左上方画家自题七言绝句一首,款识:“仿黄子久秋山笔意,庚辰八月,海虞王翚。中秋日重加点染,寄赠帝锡道翁。翬又识。”钤“王翚之印”、“时年六十有九”、“畊烟外史”、“清晖老人”、“澂怀”印五方。此幅画作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是王翚仿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笔意描绘秋日山林的而创作的,时年王翚69岁。另从题款可知,此画在八月初成,又于中秋节重加补绘后赠与友人。鉴藏印有“虞山张青莲博士鉴藏”、“陈氏家藏”两方。

画面描绘了常熟虞山一带的深秋景色,境界奇幽。画家自题的七言绝句“远近秋山千万重,醉来吾欲采芙蓉。峰头何处歌招隐,如此丹丘不易逢”使画面愈充满了诗情画意,美不胜收。王翚的绘画追随黄公望却不拘于一家一格,他的山水画功力深厚,仿古能达酷似,写生亦具新意,有“集大成”之誉。此幅画虽为应酬之作,却无草率习气,画法上略学黄公望的浅绛山水,笔墨纯熟细腻,画面古意盎然,又不失自家体貌。王翚是一位长寿而创作殊多的画家,其山水画有早、中、晚三期的变化:35岁以前为早期,主要临仿古画,笔墨尚不成熟;35岁到60岁为中期,博采南北诸家之长,面貌多样,笔墨精能,被誉为“海内第一”;60岁以后属晚期,技法更加纯熟,但下笔、构图往往形成一定格式,不及中期生动多姿。王翚曾说山水画要“以元人笔墨,运宋人邱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此幅正体现了他的这一作画观点。

此画于1998年由北京大学张青莲教授转让,故宫博物院购藏。

清朝早期王翚《陡壑奔泉图》赏析

《陡壑奔泉图》轴,清王翚绘,纸本水墨,纵74.3厘米,横31.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藏重华宫 八玺全。

此图为王翚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时年四十五岁时所作,仿王蒙画法,皴法细腻,墨色干湿相间,层次分明,气韵秀润。该图为清宫旧藏。

清朝早期王翚《九华秀色图》赏析

《九华秀色图》轴,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王翚绘,纸本,设色,纵133.5厘米,横57.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绘崇山峻岭,林木葱郁。从款题得知,画中山石的皴法和树木用笔系仿“元四家”之一王蒙(号黄鹤山樵)的遗韵,让笔法更加灵活多变,有自家的面貌。此图表现了作者晚年山水画的特色及其追求古意的笔墨情趣。

本幅款署:“癸未长至后三日,仿黄鹤山樵笔,呈眉翁老父台先生清玩,海虞耕烟散人王翚。”次日又书一段,钤“海虞”朱文印、“沧江白发”白文印、“王翚之印” 白文印、“石谷子”朱文印、“石谷”白文印、“来青阁”朱文印、“耕烟野老时年七十有二”朱文印。“癸未”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王翚时年72岁。

清朝早期王翚《仿巨然烟浮远岫图》赏析

《仿巨然烟浮远岫图》轴,清,王翚绘,纸本,墨笔,纵187厘米,横67.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识:“烟浮远岫图。丁卯腊月八日仿巨然笔。海虞石谷子王翚。”

下钤“王翚之印”白文印、“石谷”白文印。另收藏印三方:“王藻儒考藏图书”白文印、“愉庭吴云审定”白文印、“陆朴埜娱老”朱文印。裱边钤藏印四方:“阁鉴藏”朱文印、“夫容江馆”朱文印、“愉庭吴云审定”白文印、“白云私印”白文印。又裱下端有李瑞清书牍。

“丁卯”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王翚时年56岁。

此幅以纵向构图取势,山头处作小块状的矾头,为雄伟的山峦增添了灵巧的韵动感。山谷间绘茂密的丛林,使苍茫的山峦增添了生命的气息。图中山石以大披麻皴皴擦,其明净淡雅的线条营造了画面云烟飘渺的意境。

此图是王翚晚年仿宋巨然《烟浮远岫图》的代表作之一。据王翚仿巨然的同名画扇(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款题而知,王翚首次见到巨然的《烟浮远岫图》是在“毗陵庄太史家”,当时他42岁(癸丑,1673年),款题:“巨然《烟浮远岫图》今在毗陵庄太史家,真海内第一墨宝。余尝借观,背临大概。寄呈闻川尊先生。”又题长句,落款“癸丑上巳日,石谷重识。”王翚自此不断地仿巨然《烟浮远岫图》,或自娱,或送友人留念。他送笪重光的仿品目前藏于美国普林斯敦大学美术馆。根据图上所钤“王藻儒考藏图书”印可知本幅是他送友人王藻儒之作。《王奉常书画题跋》、《吴越所见书画录》著录。

清朝早期王翚《桃花鱼艇图》赏析

清王翚桃花鱼艇图纸本 设色28.5cmx43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幅画溪岸夹桃,落英缤纷,一渔舟沿溪行来,山峦层叠,绿树苍翠,白云涌起,水际空灵。作者自题临元代赵孟頫「桃花渔艇图」,全图以青绿设色,布墨施绿,古雅妍丽。用笔精工,构景得疏密动静之妙,画面明净雅逸,如绘陶潜《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之景。自然界色彩之妙,全出于笔下。

清朝早期王翚《唐寅诗意图》赏析

清王翚唐寅诗意图纸本 设色125.1cmx56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朝早期王翚《水阁幽人图》轴赏析

清王翚水阁幽人图轴纸本 设色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作者称此图仿云西老人(曹知白)画法。曹知白工画山水,兼师宋李成、郭熙、董源、巨然诸古代大家。然此图并非具体临摹曹氏作品,乃是融合宋、元绘画的不同画法的创作。王翚曾言,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此图正是典型作品之一。

清朝早期王翚《山窗封雪图》轴赏析

清王翚山窗封雪图轴纸本 设色88.4cmx34.3cm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此图为仿唐寅山水,用笔轻灵,气韵生动,图中山石主要以渴笔淡墨画成,显得松秀温润,以干焦浓墨点苔,使画面更显苍润互济。着色古雅明快,色墨相映,不同凡格。款署“己未中秋前二日仿唐解溪山晴霭图。石谷王翬。

清朝早期王翚《草堂碧泉图》赏析

清朝早期王翚《草堂碧泉图》纸本 设色90cmx51cm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草堂碧泉图绘山岭巍峨秀丽,巨崖险峻。远处峰峦矗立,云峰环绕。群山深处,庙宇掩映其中,增添神秘之感。近处,松柏挺秀,水榭亭台临水而建,拾阶而上,可一览山水之景,环境十分优美。

清朝早期王翚《江山秋色图》赏析

清朝早期王翚《江山秋色图》纸本 设色31cmx40cm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他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传奇人物

 顾恺之(348—409)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焦溪)人。工诗词文赋,尤精绘画。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个人概述

顾恺之(约345-406)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曾为醒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105-418)初任通直散骑常侍。刘裕北伐南燕,恺之为作《祭牙(旗)文》。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自云传神写照,正在阿堵(即这个,指眼珠)中。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毛,而益觉有神。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壁画,光彩耀目,轰动一时。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把他和师法他的地朝宋际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存世的《图》传是早期的摹本,内容绘写西晋张华所撰约束宫廷嫔妃的教诫。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被英军从清宫劫去,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所传顾的另一作品《图》,乃宋人所作。

他曾被当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 顾恺之的绘画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谢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他封了一橱自己的作品存在桓玄处,竟被桓玄从橱后全部窃去,以致引起他的惊喜:“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他曾为南京瓦棺寺绘壁画募得巨款的故事,可见他的绘画之吸引力,修建瓦棺寺时他认捐了百万钱,就在庙里用一个月的时间闭户画了一幅维摩诘,画完之后,要点眸子,乃提出要求:第一天来看的人要施舍十万,第二天来看的人施舍五万,第三天的随意。据说开门的一刻,那维摩诘像竟“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 顾恺之的作品,据唐宋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分题材。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他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

顾恺之曾任参军、散骑常侍等职。出身士族,多才艺,工诗词文赋,尤精绘画。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顾恺之的作品无真迹传世。流传至今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均为唐宋摹本。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 、 《论画》 、 《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所绘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形象思维即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而表现人物的情态神思,即以形写神。

顾恺之洛神赋图

中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原作已佚,今存有宋代摹本5卷,皆绢本设色,分别藏于中国大陆、台湾台北及美国。一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藏故宫博物院;另一纵26厘米、横646厘米,藏辽宁省博物馆。

该图以三国魏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为依据,描绘了作者对洛水之神宓妃的爱慕以及神人殊隔、不能交接的惆怅。作品将不同情节置于同一画卷,洛神和曹植在一个完整的画面的不同场景中反复出现,以山石、林木及河水等背景,将画面分隔成不同情节,使画面既分隔又相联接。图中山石、林木,反映了早期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和面貌。画面和谐统一,丝毫看不出连环画式的分段描写的迹象。作品线条,前者飘逸,人物动态委婉从容,后者人物形体较低矮,线条圆转短拙,色彩较浓丽。

顾恺之吃甘蔗

顾恺之是晋朝最著名的画家。顾恺之爱吃甘蔗。他每次吃甘蔗,都是先从甘蔗尾吃起,慢慢才吃到甘蔗头。这正好和一般人的吃法相反。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吃,顾恺之回答说:“这样吃才能渐至佳境呀!”这里的“渐至佳境”,是指“越来越有味道”。

顾恺之吃甘蔗的趣事就是不同于常人的吃法,从尖儿吃起,能渐入佳境,越吃越甜。我们的一生过的正如吃甘蔗的整个过程,有苦有甜,如果年少时吃尽了甜头,那么老时也要尝尽苦头。何不用顾恺之吃甘蔗的方法来生活呢?年少时历尽磨练,老年时尽享天伦之乐。从平淡开始,才越过越有滋味,慢慢深入生活,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这便是顾恺之的吃甘蔗理论。

现在常常用“倒吃甘蔗”来形容事物“渐渐进入美好的状况”,就是从顾恺之这件趣事开始的。

人物评价

顾恺之知识渊博而有才气,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工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当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他的画师法卫协而又有所变化,他的画有敷染容貌,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的特点。史有以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精通画论,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

顾恺之沉醉于艺术文学,淡于名利地位,以”痴黠参半,”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以达到他艺术最高的成就。

唐朝时期那个省最盛产人才?有你的家乡的名人吗?

要知道唐代那个地区盛产人才,有必要先简单了解一下中国历史文化起源。

黄河,发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垦利县注入渤海,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地。夏商周这几个朝代疆域就主要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这几个省,夏朝的国都“朝歌”就在现河南登封,商朝的都城“殷墟”在现在的河南安阳,周朝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到公于前771年结束。公元前772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此次共收集有据可查的名人130位,粗略统计了一下,以陕西、河南、浙江、山西、河北、山东、甘肃居多,黄河流经的省就有五个,而南部、西南区人才较少,调查结果并不感到意外。

唐朝的首都就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京城内和周围的人才就更容易得到上级的赏识提拔,所以人才最多这应是毫无疑问的;而河南是九州的心脏,“中原”一词指的就是河南这片地区,其作为各朝代兵家必争之地,人才也容易出人头地,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浙江,江南鱼米之乡,富裕之地,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发展,说白了,有钱了,读书是不是更方便一些,因此人才辈出也理所当然;再来看南部与西南地区,广西、广东、湖南,古就称之为南蛮之地,四川、贵州带古代叫巴蜀系,也属于南蛮的一个支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战略位置也不是很重要,加上古代资讯、交通也不发达,有才能也难以发挥,在那片穷乡僻壤要想扬名立万,就像蜀道之难难上于青天,不出人才也就不奇怪了。

在唐代,因为南部与西南地区落后,所以经常把那些“犯错”的官员贬到蜀地或者岭南作为惩罚,如王勃的好朋友杜少府被贬到了蜀地,王勃因此写过一首《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别友人。韩愈被贬到了广东,他当时也写过一首诗发牢骚,其中两句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个。”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此次,有些名人没列入统计中,如李白、常健、戴嵩、阿史那社尔、黑齿常之等,有些是出生在外国(当时属唐代)的,有些是籍贯不详。

附表:各省人才分布统计

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浙江江苏湖北江西四川广东甘肃湖南山东安徽新疆
杜甫元结杜审言沈佺期祖咏王湾刘禹锡李商隐马戴崔颢郑畋吴道子殷季友郑虔长孙无忌长孙顺德张亮刘政会玄奘司马承祯一行刘仁轨南霁云23刘长卿高适卢鸿李德裕魏征高士廉张公瑾苏定方8王维柳宗元宋之问卢纶温庭筠王勃薛稷尉迟恭柴绍唐俭裴行俭薛仁贵12王昌龄韦应物白居易杜牧韦庄裴迪柳公权阎立德、阎立本周昉韩干边鸾刁光胤韦偃张萱韩滉卢楞伽李孝恭杜如晦李靖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侯君集孙思邈吴筠李淳风王焘郭子仪29丘为孟郊骆宾王钱起贺知章朱庆馀虞世南褚遂良李邕徐浩张璪孙位虞世南鉴真陈藏器15戴叔伦张旭唐吴郡孙过庭陆柬之顾况6孟浩然岑参许浑张志和神会5綦毋潜钟绍京2陈子昂李颀梁令瓒李荣4张九龄慧能2李益李思训李昭道李晟李愬薛万均薛万彻7怀素欧阳询2颜真卿房玄龄段志玄程咬金徐茂公秦琼罗士信单雄信8张乔杜荀鹤曹霸王宰4尉迟乙僧1

萧瑀:北京

李光弼:辽宁

画圣吴道子是咋成名的?我们一起来说说吴道子的传说

吴道子,唐代河南阳翟(今禹州市)人,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代表人物。他的许多故事、传说在今天的禹州广为流传。他的传说从他出生到离世,有一系列内容,多姿多彩。关于吴道子的传说,代表了人民厌恶丑恶,向往美好,渴望幸福的人生理想,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和风俗民情。2011年,吴道子传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吴道子传说从唐至今,在禹州广为流传

11月4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禹州市西南20公里处的鸿畅镇山底吴村。该村背靠三峰山,面对九龙山,右临兰河水,左接大平原,是吴道子的出生地,村中与吴道子相关的遗址很多。

在山底吴村,吴道子传说省级传承人、吴道子艺术研究会会长吴娜带领记者观看了彩石洞、黄龙潭、蛤蟆砚以及画圣祠。

吴娜介绍,吴道子生于唐高宗朝(约公元680年),卒于唐肃宗朝(约公元759年),被玄宗赐名道玄,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唐宣宗,公元847年)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宗师,画史尊称其为吴生。

相传,吴道子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后改习绘画。曾在韦嗣立幕中当大吏,做过兖州暇丘(今山东兖州)县尉。漫游洛阳时,唐玄宗闻其名,官至宁王府友,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开元年间,玄宗知其名,召入宫中,让其教内宫子弟学画,因封内教博士;后又教玄宗的哥哥宁王学画,遂晋升为宁王友,从五品。道教中人更尊为“吴道真君”、“吴真人”。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之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

另外,吴道子曾于长安 、洛阳两地绘制壁画多达300余堵 ,奇踪怪状,无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狱变相》闻名于世。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其山水画有变革之功,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 。苏轼曾称赞他的艺术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吴道子绘画传世至今日的《送子天王图》为宋代摹本,另外还有 《宝积宾伽罗佛像》 、《 道子墨宝 》等摹本 ,莫高窟第103窟的维摩经变图,体现了他的画风。

吴道子长于山水画,他主画的《金桥图》令人赞叹。他的《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图》绘画技艺更有所创新。唐人张彦远高度评价说:“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其书迹似薛少保。”陈怀瓘也称赞“禽兽山水,台殿草木,皆神妙也,国朝第一”。

吴娜说,禹州广大民众崇敬吴道子,关于他的生平和绘画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作出了内容丰富、体裁多样的传说和故事,并出现了同一母体的不同异文;赞美了他的人生道路,歌颂了他精湛的艺术成就。可以说,吴道子传说历史久远,不仅在禹州广为流传,而且播布至周边许多地区。

【主要内容】生活道路、勤奋苦学、宫庭生活、绘画艺术四类传说

“吴道子的传说故事内容丰富,情节完整,细节生动,体裁众多,基本上可分为四类,有吴道子生活道路传说、勤奋苦学传说、宫庭生活传说、绘画艺术传说。”吴娜介绍,吴道子关于生活道路传说有吴道子起名传说、三星高照传说、真人墓传说、嫁女送画传说、吴道子童年的传说、蚰子和白菜的传说等。其中,蚰子和白菜的传说,说的是吴道子画的画成了活画,他画的蚰子晴天爬在菜叶上面,雨天躲在菜叶下面。人们想知道天气状况,看看蚰子再哪儿爬着即可。

在黄龙潭,吴娜讲了吴道子与蛤蟆砚的传说。相传,吴道子12岁时,已经画得很好了,可他还是不满足。他来到崆峒山中,向崆峒道人拜师学艺。道人把他领到一堵影壁墙旁,指着一块牛槽般大的蛤蟆石,让他磨石为墨,在墙上描画眼见的世间万物。吴道子画了三年,把蛤蟆石磨成了一个小小的蛤蟆砚,画出的谷穗儿能让鸟雀信以为真地扑食。崆峒道人就把蛤蟆砚送给了他,让他出山闯天下。

吴娜介绍,关于宫庭生活的传说有献艺节传说、吴道子在长安绘画的传说、吴道子在洛阳的传说等。

开元之年间,将军裴旻在家守母丧,请吴道子为他在东都洛阳的天宫寺绘制几幅状写神鬼的壁画,用此来给在阴间的母亲求得神佛的保佑。吴道子说:“我已经很久不作画了。如果将军真的有意请我作画,为我缠绸结作彩饰,请舞一曲剑。或许因为你剑舞的勇猛凌厉,能让我的画重新跟阴界相通。”裴旻听了后立即脱去丧服,换上平常穿的衣裳,骑在马上奔跑如飞,左右舞剑,将剑一下掷入空中,高几十丈,然后向电光一样射下来,裴旻伸手拿着剑鞘接着。从高空中坠落下来的宝剑,穿透了剑鞘。几千人围观,没有一个人不被这种惊险的场面所惊惧。吴道子于是挥笔在墙壁上作画,随着笔墨挥舞,飒飒地刮起了大风。这种壮观的情景是世上罕见的。吴道子一生中画了许多画,他自认为得意的作品没有超过这幅的。

另外,关于吴道子绘画艺术传说有钟馗捉鬼图传说、菩萨像传说、吴道子艺绘《孔子行教像》的传说、吴带当风的传说、吴道子尊称画圣的传说等。

【传承弘扬】已建立相关场所和机制,对吴道子文化研究和传播

吴娜说,吴道子传说不仅是中原民间文学的珍贵财富,而且是我国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不仅在他的故乡世代相传,倍受人们珍爱,而且播布流传到祖国各地,产生了深远影响。

吴道子传说因历史悠久,同一母体的异文甚多,因此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传说具有写实性,情节生动、完整。众多的吴道子传说蕴含了他故里的风俗人情,使传说彰显出鲜明的民俗特征。如传说中贫妇纺花卖线为生的生活,当时农耕社会百业、百姓人家婚丧嫁娶的民俗民风。另外,许多吴道子传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生活,记录了宗教祭祀,尤其是道教活动,使其传说在题材和内容上具有显著的宗教色彩,这种特色在我国民间文学中是少见的,也是极为珍贵的。

“吴道子艺术研究会肩负着艺术研究、传承画圣文化的重大责任。”吴娜说,当前,禹州市把吴道子故里建设作为省文化旅游特色村来抓,为下一步挖掘吴道子遗迹,弘扬吴道子遗风创造了良好条件。为此,该研究会坚持“研究、挖掘、传承”的艺术宗旨,将经常举办绘画艺术交流活动,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雅艺术的追求,使“吴带当风”这一中华传统文化明珠更加璀璨。

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若军介绍,我市非遗保护部门已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吴道子传说的普查工作。吴道子传说经过收集、整理,已编入《禹州故事卷》、《禹县民间文学》。另外,传说集《画圣吴道子的传说》业已出版。同时,他们还组织村民对吴道子故里等遗存进行了妥善管理;将已收集到的传说、故事和有关吴道子传说的原真性资料,已经妥善保存。下一步,在已成立禹州市吴道子文化研究会和书画院的基础上,我市非遗保护部门将进一步展开对吴道子传说的研究和宣传。

画圣祠:画圣祠是纪念吴道子的家庭宗祠,初建于唐朝末年,在历代战火、岁月风雨中日渐损坏,至新中国成立时仅有遗址。20世纪末于原址重新修建。重修的画圣祠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平方米,整体建筑为仿唐格式,由山门、厢房、碑林、大殿、月台等建筑组成。大殿西侧展有与吴道子相关的文物,其中包括吴道子真迹仿品及当代书画名家的书画作品。

吴道子墓:吴道子墓是上世纪末从四川资阳市迁回的吴道子衣冠冢。墓地位于文峰山腰间,与画圣祠南北相对,中隔红河和山底吴村。吴道子的后裔于1990年推选代表,于四川资阳举行招魂仪式,使画圣灵归故里。新修的吴道子墓用汉白玉砌成,呈圆形,直径8米,高1.4米,墓前影壁长9米,高4.6米,上刻有吴道子生平事迹。

蛤蟆砚:位于山底吴村口,是吴道子幼年磨墨学画的大砚。因与黄龙潭相邻,又称黄龙潭蛤蟆砚。

饮牛坑:位于山底吴村后,是吴道子幼年放牛时饮牛的水潭。潭呈圆形,直径6米,深2米左右,潭边建有八角小亭。 彩石洞:位于九龙山上,系一天然山洞,内产彩石。相传当年吴道子曾于洞中取彩石配制颜料。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