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拉罗的迷失之戒(dnf60版本那些经典的装备你还记得吗?首饰篇)

导读 拉罗的迷失之戒文章列表:1、dnf60版本那些经典的装备你还记得吗?首饰篇2、DNF小号福利装备 这戒指性价比堪比武之禅3、王登凤教授 张国楠教授:2022年复发/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

拉罗的迷失之戒文章列表:

拉罗的迷失之戒(dnf60版本那些经典的装备你还记得吗?首饰篇)

dnf60版本那些经典的装备你还记得吗?首饰篇

DNF已经陪伴着勇士们走过了十三年的风风雨雨,随着版本的不断更新,毕业装备也换了一茬又一茬,许多当时版本的天价装备,也随着版本的更新要么已经绝版,要么因为等级太低属性跟不上版本的发展也渐渐淡出了玩家们的视野。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回顾一下当年60版本的天价装备,看看勇士们还记得几个,全是青春回忆!

1、学者护腕

在60版本那个极度缺蓝的年代,miss又多,经常打3,4个图就没蓝了,物理职业还稍微好点能平A,魔法职业就惨了,所以回蓝装备在当时很值钱的,学者护腕就是比较出名的一个,当时也是能卖到百万的装备。

2、墨竹手镯

墨竹手镯太经典了, 3%移动速度,PK必备,大概200多玩左右,我当时刷了快一个月的悬空城终于翻盘出了一件,当时激动的不行,带悬空5000金币速度 不墨迹

3、贝尔玛尔之星

跟学者一样都是回蓝的装备,价格跟学者差不多。

4、达芙妮的寒玉胸坠

达芙妮主要是PK用的,加蓝血量上限,还加冰抗和冰冻抗性,是一件不错的PK装备,而且40多级那时候还在刷雪山,加点抗性也不错,价格要稍微低一些。

5、贤者之戒

大名鼎鼎的贤者之戒。 8%释放速度,魔法职业用来堆释放的,8%已经非常高了,那时候6线都是收墨竹,贤者啥的,不知道勇士们有没有被骗过

6、拉罗的迷失之戒

非常不错的一件装备,加回蓝,而且加15%智力,这个数值是很高的,因为它增加的不是站街的智力,而是在地下城中的当前智力,例如阿修罗开了刻印,鬼泣开了智力红阵,都能享受到拉罗的加成,魔法职业后期刷图必备的一件装备,不过触发条件是物理攻击比较蛋疼。当时都在400W以上。

7、灵犀之心

土豪必备,3%攻击速度戒指,当时戒指好像只有灵犀加攻速,有这么好的一个装备,热爱PVP的玩家们有福了,入手以后绝对是质的提升,不过那价格平民是不要想了。

8、玛尼神兽项坠

10%释放速度项链,和贤者戒指搭配堆释放速度,当时是元素鬼泣召唤等职业的PK神器,这个项链当时贵的一匹,500W以上了。

9、罗杰的金表

金表,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是一件高端的装备,也是PK用的一件神器,主要是加血量上限,而且加得非常高,那时候PK装备要比刷图的贵不少,毕竟刷图大家都在组队,满级一身职业套 50紫武器就毕业了,不想现在这样氪金。还有一件替代品,玫瑰藤手镯,不过血量没金表加得多。

10、王者之星

王者之星我记得是当时最贵的首饰了,千万级别, 2%攻击移动速度,50粉项链,魔法防御力等属性也是拉满,使之成为高端PvP的有力助手,而且适合超过一半的职业种类使用。就像名字一样王者之星,只要王者才配戴此项链,哈哈开玩笑,不过价格太贵神豪才能戴的起。那时候鳞岩 风衣 斩影裤子腰带 王星 墨竹 灵犀(鞋子忘记是啥了)神豪标准装,满满得回忆啊!

DNF小号福利装备 这戒指性价比堪比武之禅

DNF小号福利,堪比武之禅—静心的戒指,这个戒指也是楼主无意发现的,对比之下,感觉性价比超了武之禅N倍多啊

首先这个是我带上这个戒指和贤者进图的面板,3033智力

这个是触发了效果的智力,多了500多点

这个是触发戒指特效和贤者特效的面板,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垃圾戒指吃奶,还是吃最终的总智力奶量。。。。这点有点可啪~

楼主双开,奶爸在测试一波,这是进图站在奶爸旁边的智力,3245

奶爸给奶好 (奶爸没换装 奶的少) 5034智力

这个是触发了戒指的智力 5846

这个是最终的 触发贤者加戒指加奶爸的智力 6996,这个时候这个戒指加了多少智力呢?

一个戒指在这个面板下 奶了1000智力,。。。。。 持续30秒 冷却30秒

这个戒指就是 拉罗的迷失之戒

现在拍卖行20W金币一个,我买了5个,留着给小号过度用(毕业戒指还是得爆伤戒指啊)

作者:地雪花神剑

王登凤教授 张国楠教授:2022年复发/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

年度盘点丨王登凤教授、张国楠教授:2022年复发/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


编者按:子宫内膜癌是发病率位居第二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仅次于子宫颈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我国女性健康与生命。随着“精准治疗”时代的到来,众多靶向、免疫治疗为复发/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带来了治疗希望。在过去的2022年中,复发/转移性子宫内膜癌领域发生了哪些重要的研究进展?《肿瘤瞭望》特邀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登凤教授与张国楠教授总结如下。

二线治疗靶向和免疫治疗百花齐放

对于一线含铂药物治疗失败后的患者,目前尚没有高级别的证据确定有效的二线标准治疗方案。近年来涌现了众多以生物标志物为导向的靶向、免疫治疗,包括基于MSI-H/dMMR或TMB-H选择PD-1/L1抑制剂,基于HER2、NTRK选择靶向治疗等。

靶向治疗

目前仅有拉罗替尼和恩曲替尼(NTRK抑制剂)、卡博替尼(多靶点TKI)用于二线治疗。在大分子单抗方面,曲帕双靶(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已经是HER2 乳腺癌的标准疗法。2022年ASCO报道了一项2期篮子试验,入组的40例HER2扩增晚期实体瘤患者(其中12.5%为子宫内膜癌)接受曲帕双靶治疗,可获得22.5%的ORR(BICR评估),≥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2.5%,以中性粒细胞减少、高血压、周围神经病变常见[1]。

在小分子TKI和抗体偶联药物(ADC)方面,2022年SGO报道的两项临床前研究分别提示AKT抑制剂Ipatasertib和HER2 ADC药物DS8201对子宫内膜癌具有抑制作用[2-3],仍有待人体临床试验来验证其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Ipatasertib联合甲地孕酮治疗复发/转移性子宫内膜的1/2试验已在计划中,但尚未开始招募[4]。值得注意的是,“魔术子弹”抗体偶联药物是近年来各瘤种的研究热点,DS8201已经在乳腺癌、肺癌、胃癌等领域取得诸多突破,正在开展的DESTINY-PanTumor01、02研究均设置了子宫内膜癌队列[5-6],期待未来相关数据的报道;除了靶向HER2的ADC以外,Trop-2、HER3、B7-H3等其他靶点的ADC也在研究中,今年ESMO报道的一项1/2期研究中,纳入了包括子宫内膜癌在内的91例晚期实体瘤患者,使用B7-H3 ADC(DS-7300)治疗的有效率为33%(30/91),DCR(PR+SD)为71.4%[7]。此外,各类靶向联合免疫治疗也是子宫内膜癌的探索热点(见下文)。

免疫治疗

KEYNOTE-158研究开启了晚期子宫内膜癌免疫治疗的序幕,帕博利珠单抗基于该研究获FDA批准用于MSI-H/dMMR晚期实体瘤二线/后线治疗。今年ESMO大会更新报道了该研究MSI-H/dMMR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队列D和K,n=94)的长期随访数据,ORR为50%,中位PFS和OS分别为13.1个月和65.4个月,4年PFS率和OS率分别达到了37%和59%,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长期生存结果[8]。

Dostarlimab是一种PD-1抑制剂,去年基于GARNET研究队列A1数据获得FDA批准dMMR/MSI-H实体瘤二线/后线治疗适应证。今年的ASCO和ESMO大会进一步报道了GARNET研究队列A1(dMMR/MSI-H)和队列A2(错配修复完整/微卫星稳定,MMRp/MSS)的数据[9-10]:dMMR/MSI-H和MMRp/MSS患者的ORR分别为45.5%和15.4%,中位PFS分别为6.0个月和2.7个月,中位OS分别为未达到和16.9个月;安全性与既往报道相似。另一项GARNET研究事后分析则显示,p53突变和无特殊分子特征(NSMP)患者的ORR分别为18.1%和12.3%[11]。这些数据表明dMMR/MSI-H子宫内膜癌患者对Dostarlimab治疗的获益更明显;而IGCS报道的一项探索性分析则表明,不同dMMR类型(MLH1、PMS2、MSH2、MSH6缺失或突变)患者的疗效无显著差异[12]。

斯鲁利单抗是我国原研的PD-1抑制剂。今年ASCO大会报道了ASTRUM-010研究的更新数据[13],该研究入组了108例晚期实体瘤患者(其中主要疗效分析人群和敏感性疗效人群中各有5例患者为子宫内膜癌),主要疗效分析人群和敏感性疗效人群中的ORR分别为39.7%和43.1%;中位DoR均为未达到,1年DoR率分别为92.1%和95.8%;中位PFS均为未达到,1年PFS率分别为60.2%和69.4%;中位OS均为未达到,1年OS率分别为74.5%和82.4%。在安全性方面,斯鲁利单抗的≥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7.8%,≥3级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3.7%。ASTRUM-010研究中斯鲁利单抗显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持久的生存获益和可控的不良反应。基于该研究,中国NMPA已经批准斯鲁利单抗用于MSI-H实体瘤二线治疗的适应症。

除了PD-1/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以外,一些新型免疫疗法也开始在晚期子宫内膜癌中探索。今年ESMO大会上,我国学者报道一项TC-A101(一种靶向于ALPP的CAR-T疗法)用于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首次人体试验,在3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肿瘤消退,1例达到PR;所有患者均没有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CAR-T相关不良事件[14]。此外,抗LAG-3、抗TIGIT等新型免疫疗法联合PD-1/L1抑制剂应用于包含子宫内膜癌的晚期实体瘤初步研究中,也显示了积极的抗肿瘤活性[15-16]。

免疫联合靶向

当前子宫内膜癌的二线/后线治疗是以生物标志物为导向,免疫联合靶向治疗有助于实现更广人群的覆盖。2022年NEJM发表的3期KEYNOTE-775研究中位随访12.2个月(联合组)数据显示,帕博利珠单抗+仑伐替尼用于复发/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患者二线/后线治疗,可显著延长全人群的PFS(7.2 vs 3.8个月;HR 0.56;P<0.001)和OS(18.3 vs. 11.4个月;HR 0.62,P<0.001)[17]。今年ESMO大会进一步报道了延长随访的数据(联合组中位随访18.7个月),全人群的PFS(7.3 vs 3.8个月;HR 0.56)和OS(18.7 vs 11.9个月;HR 0.65)依然保持明显获益;pMMR人群也是如此;但需注意此次更新数据时,化疗组有8.7%的患者交叉至联合组[18]。此前ASCO大会报道了该研究的PFS2数据,联合组和化疗组分别有115/411例、200/416例接受了后续治疗,其中化疗组中有32例患者接受了帕博利珠单抗+仑伐替尼的后续治疗,结果显示无论是全人群(16.0 vs 9.5个月;HR 0.56)还是pMMR人群(14.4 vs 9.8个月;HR 0.62),联合治疗的PFS2均较化疗有延长[19]。这些长期的随访中,在后续治疗更加复杂的情况下,联合治疗组的生存获益依然优于化疗组。

其他已报道的免疫联合靶向治疗主要集中在2期研究探索,其中也不乏中国原研方案。2022年ASCO大会报道的一项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用于至少一线治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单臂2期研究[20],该联合方案的ORR为47.6%,中位PFS为11.8个月,≥3级TRAE发生率为47.6%,以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28.6%)、直接胆红素升高(19.0%)最常见。2022年ESMO大会报道的TQB2450(PD-L1抑制剂)联合安罗替尼用于二线/后线治疗的ORR为33.3%,中位PFS为6.6个月,常见的≥3级不良事件为高血压(20.63%)和手足综合征(6.35%)[21]。此外,2022年IGCS大会报道的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的ORR则为30%,中位PFS为7.89个月,≥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9%[22]。今年ASCO大会报道的2期EndoBARR研究[23],采用的则是贝伐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卢卡帕利三联组合,ORR为42%,中位PFS和OS分别为6.2个月和15.5个月;常见的≥3级不良事件为腹痛(19%)、LFT/淀粉酶升高(16%)、贫血(11%)、白细胞减少(8%)、高血压(8%)等。

一线治疗多模式探索及免疫治疗挑战

复发/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和全身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对于初次手术后局部复发的患者,可选择外照射放疗联合阴道近距离放疗(VBT),或挽救性放疗联合全身治疗[24-26]。那么,哪些患者适合单独放疗或放疗联合全身治疗?2022年IGCS大会口头报告的一项随机试验,纳入了165例盆腔局部复发的患者,其中大多数患者为G 1/2(81%)、阴道(86%)复发。结果显示相较于单独放疗,放疗联合顺铂周疗的PFS更差(HR 1.40,95%CI:0.82~3.39,P=0.8919),表明低级别、阴道复发患者增加化疗并不能改善预后,甚至可能降低生存获益[27]。

在全身治疗方面,目前卡铂联合紫杉醇(CP方案)仍是复发/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首选一线化疗方案;对于广泛转移、ER/PR阳性、分化好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可选择激素治疗;标志物指导下的靶向、免治疗主要用于二线治疗。今年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报道了一些靶向、免疫的新进展,有望为复发/转移性子宫内膜癌一线治疗增加新选择。

2022年SGO大会报道的3期ENGOT-EN5/GOG-3055/SIENDO研究[28],入组了263例经CP化疗至少12周且达到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PR/CR)的患者,给予口服选择性输出蛋白1(XPO1)抑制剂塞利尼索(selinexor)或者安慰剂作为维持治疗。结果显示相较于安慰剂,塞利尼索维持治疗的中位PFS有显著延长(5.7 vs 3.8个月;HR 0.705,95%CI:0.499~0.996;P=0.024);其中子宫内膜样癌(9.2 vs 3.8个月;HR 0.57,95%CI:0.348~0.944;P=0.014)和p53野生型(13.7 vs 3.7;HR 0.38;95%CI:0.210~0.670;P=0.0003)获益更显著。OS尚未成熟。在安全性方面,塞利尼索的常见≥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是恶心(10%)、中性粒细胞减少(9%)、血小板减少(6%)、疲劳(6%)等。2022年ASCO报道的分子分型亚组数据显示p53野生型(HR 0.375)、MSS/pMMR(HR 0.593)、低拷贝型(HR 0.16)获益显著,但p53突变(HR 1.306)、MSI-H(HR 1.41)、高拷贝型(HR 1.31),POLE突变例数较少(仅2例);表明塞利尼索维持治疗可能更适合于NSMP患者[29]。

目前,子宫内膜癌的常见激素治疗药物包括醋酸甲羟孕酮、醋酸甲地孕酮等孕激素类药物,以及芳香化酶抑制剂、他莫昔芬和氟维司群等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阿贝西利(Abemaciclib)等靶向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和6(CDK4/6)的新型内分泌靶向药物已经广泛用于ER/PR阳性乳腺癌。2022年SGO大会报道、同年9月份发表于JCO杂志的一项2期研究[30],入组了30例复发/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其中15例既往接受过激素治疗),接受阿贝西利+来曲唑治疗的ORR为30%(9/30,且均为子宫内膜样癌),中位PFS和OS分别为9.1个月和21.6个月;最常见的≥3级TRAE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0%)和贫血(17%)。此外,今年ASCO还报道了一种新型PR拮抗剂ONA-XR用于颗粒细胞瘤(GCT)、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LGSOC)和子宫内膜癌(EC)的篮子试验,但EC患者仅有1例(CBR 0%,PFS 1.6个月)[31];目前,ONA-XR联合阿那曲唑治疗HR 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2期研究已经启动[32]。

上述研究分别讨论了放疗联合化疗,化疗后XPO1抑制剂维持治疗,以及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的模式,但化疗仍然是当前复发/转移性子宫内膜癌全身治疗的一线首选。在二线治疗积累了丰富循证医学证据的免疫治疗,也将向一线化疗发起挑战。今年ASCO大会报道了已经启动的KEYNOTE-C93研究[33],拟入组350例新诊断III/IV期或复发且不耐受手术或放疗的、确认dMMR状态的子宫癌(包括肉瘤)患者,随机(1:1)接受至少18周的帕博利珠单抗或6个周期的卡铂+紫杉醇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是由盲态独立中心评估(BICR)的PFS和OS。免疫治疗能否取代一线化疗令人充满期待。

分子分型指导治疗并简化检测

从以上研究进展均可见,分子亚型已经成为子宫内膜癌抗肿瘤药物研究的重要探索分析内容。2013年首先提出的TCGA分型包括POLE突变型、MSI-H、低拷贝型(CN-L)和高拷贝型(CN-H),2020年NCCN指南将TCGA分型纳入推荐。此外,还有荷兰的TransPORTEC分型(POLE突变型、dMMR、p53突变型、NSMP型)和加拿大的ProMisE分型(POLE突变型、dMMR、p53野生型、p53突变型)。

2022年更新发布的ESMO子宫内膜癌临床实践指南[34],则将TransPORTEC分型纳入其中。ESMO指南建议无论组织学类型,所有子宫内膜癌标本均应行p53 和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MSH2、MSH6)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靶向肿瘤测序(POLE热点突变分析)进行分子分型。在新版ESMO指南中,这些分子分型结合病理特征被用于子宫内膜癌风险分组,以指导辅助治疗、淋巴结处理等治疗决策。在复发/转移性患者中,新版ESMO指南将MSI-H/dMMR作为铂类失败患者选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标志物;而帕博利珠单抗+仑伐替尼可用于非MSI-H/dMMR患者;此外,TMB-H患者也可选择帕博利珠单抗。

复发/转移性子宫内膜癌二线治疗已经显示出了生物标志物为导向的精准治疗雏形,在真实世界中是否能改善患者预后?一项来自美国子宫内膜癌分子靶向治疗联盟12个中心的真实世界研究(n=765),常见的基因或分子改变为PI3K(31.5%)、TP53(30.5%)、PTEN(25.4%)、CTNNB1(7.2%)TMB(6.1%)、AKT(2.3%)、ESR(1.4%)、mTOR(1.1%)、TSC2(0.8%)、POLE(0.6%);而且根据可操作改变选择靶向或免疫治疗的患者,中位PFS和OS分别为7.6个月和24.4个月[35],达到了与KEYNOTE-775研究相当的水平(靶免联合组的PFS和OS分别为7.3个月和18.7个月)[28]。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已经广泛应用于预后判断和治疗指导,但有关中国人群的数据仍较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在2022年ESMO报道的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基于NGS检测患者的POLE、MSI、CNH和CNL构成比分别为8.16%、18.88%、11.59%和61.37%;而ProMisE(IHC结合测序)检测的4种亚型构成比分别为11.48%、36.07%、14.75%和37.70%。基于NGS检测各亚型的OS(P=0.046)和DSS(P=0.024)均有显著差异;但ProMisE检测各亚型的OS(P=0.91)和DSS(P=0.95)没有显著差异[36]。2022年IGCS大会同样报道了一种基于DNA测序一步检测分型法(ProMisE-2),结果显示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0.93)和准确度(0.96)[37]。传统的ProMisE需要结合免疫组化和基因测序进行分步检测,这些研究表明NGS或DNA测序可以提供更加简便、可靠的分子分型检测方法。

此外,TMB也是目前常用的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但是否需要作为独立的子宫内膜癌分子亚型?2022年ESMO大会报道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该院的回顾性队列(WSB)和TCGA队列中,分别有高达96.85%(123/127)和100%(20/20)的TMB-H患者为POLE突变型和MSI-H型[38]。TMB通常是从一组几百个基因的全外显子组测序或靶向测序的数据中计算得出,对患者的经济负担较大;而这项研究表明在有POLE突变和MSI-H分型的情况下,TMB检测并非必须。

总结

子宫内膜癌已经进入分子分型的“精准治疗”时代,国内外指南已经将分子分型检测纳入其中,逐渐开始用于风险分层和指导靶向、免疫治疗。在复发/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一线治疗方面,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仍是治疗标准,但今年报道了靶向药物作为维持治疗、新型内分泌治疗的相关研究,且一线免疫治疗的研究已经启动;在二线治疗方面,涌现了众多以生物标志物为导向的靶向、免疫治疗,其中不乏斯鲁利单抗等中国原研方案的探索。期待未来有更多治疗模式、治疗组合的研究报道,能进一步改善复发/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预后。

参考文献

[1]Sadakatsu Ikeda, et al.Primary results from JUPITER, a phase 2 basket trial of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trastuzumab and pertuzumab in patients with HER2-amplified solid tumors.J Clin Oncol 40, 2022 (suppl 16; abstr 3131)

[2]Meredith A. Newton,et al.Ipatasertib, an oral AKT inhibitor, in combination with Bevacizumab exhibits anti-tumorigenic effects in pre-clinical studies for endometrioid endometrial cancer: Endometrial Cancer Molecularly Targeted Therapy Consortium.SGO 2022.

[3]Levent Mutlu, et al.In vivo and in vitro efficacy of enhertu in uterine serous carcinoma.SGO 2022.

[4]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5538897

[5]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4639219

[6]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4482309

[7]DS-7300 (B7-H3 DXd 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 shows durable antitumor activity in advanced solid tumors:Extended follow-up of a phase I/II study

[8]D. O’Malley, et al.Pembrolizumab for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 (MSI-H) or mismatch repair deficient (dMMR) advanced endometrial cancer: Long-term follow-up results from KEYNOTE-158.ESMO 2022;546P

[9]Ana Oaknin, et al.Dostarlimab in advanced/recurrent (AR) mismatch repair deficient/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 or proficient/stable (dMMR/MSI-H or MMRp/MSS) endometrial cancer (EC): The GARNET study.ASCO 2022;J Clin Oncol 40, 2022 (suppl 16; abstr 5509)

[10]A.V. Tinker, et al.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and overall survival (OS) in advanced/recurrent (AR) mismatch repair deficient/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ehigh or proficient/stable (dMMR/MSI-H or MMRp/MSS) endometrial cancer (EC) treated with dostarlimab in the GARNET study.ESMO 2022;548P

[11]A. Oaknin, et al.Efficacy of dostarlimab in endometrial cancer (EC) by molecular subtype: A post hoc analysis of the GARNET study.ESMO 2022;547P

[12]Anna Tinker, et al.Post Hoc Analysis of Objective Response Rate by Mismatch Repair Protein Dimer Loss/Mutation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Mismatch Repair Deficient Endometrial Cancer Treated with Dostarlimab.IGCS 2022;O007 / #456

[13]Jin Li, et al.Updated efficacy and safety results from the phase 2 study of serplulimab, a novel anti-PD-1 antibody, in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treated unresectable or metastatic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 or mismatch repair-deficient solid tumors.ASCO 2022.

[14]Bo Zhu, et al.First-in-human anti-ALPP CAR-T cell immunotherapy for ovarian and endometrial cancer.ESMO 2022;568P

[15]Nong Xu,et al.IBI110 (anti-LAG-3 mAb) as a single agent or in combination with sintilimab (anti-PD-1 mA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s: Updated results from the phase Ia/Ib dose-escalation study.J Clin Oncol 40, 2022 (suppl 16; abstr 2650)

[16]Meredith McKean, 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 etigilimab in combination with nivolumab in select recurrent/advanced solid tumors.J Clin Oncol 40, 2022 (suppl 16; abstr 2651)

[17]Makker V, Colombo N, Casado Herráez A, et al. Lenvatinib plus Pembrolizumab for Advanced Endometrial Cancer. N Engl J Med. 2022;386(5):437-448. doi:10.1056/NEJMoa2108330

[18]Camillo Guglielmo Porta, et al.Updated efficacy of lenvatinib (LEN) pembrolizumab (PEMBRO) vs sunitinib (SUN) in patients (pts) with advanced renal cell carcinoma (aRCC) in the CLEAR study.ESMO 2022;1449MO

[19]Vicky Makker, et al.Efficacy of next line of therapy after treatment with lenvatinib (LEN) in combination with pembrolizumab (pembro) versus treatment of physician’s choice (TPC) in patients (pts) with advanced endometrial cancer (aEC):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Study 309/KEYNOTE-775.ASCO 2022.

[20]Huaying Wang, et al.Camrelizumab plus apatin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r recurrent endometrial cancer after failure of at least first-line therapy: Interim results of a single-arm phase II trial.2022 ASCO.J Clin Oncol 40, 2022 (suppl 16; abstr 5591)

[21]Xiaohua Wu, et al.TQB2450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anlotinib hydrochloride capsule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endometrial cancer: A multicohort, open label, multicenter phase II clinical trial - The TQB2450-II-08 trial.ESMO 2022;555P

[22]Katherine Fuh, et al.Atezolizumab and bevacizumab in recrrent endometrial cancer: a phase II multi institutional trial.IGCS 2022;O012 / #352

[23]William H. Bradley, et al. An open label, nonrandomized, multisite phase II trial combining bevacizumab,atezolizumab, and rucaparib for the treatment of previously treated recurrent and progressive endometrial cancer.2022 ASCO.

[24]Oaknin A, Bosse TJ, Creutzberg CL, et al. Endometrial cancer: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 Ann Oncol. 2022;33(9):860-877.

[25]NCCN Guidelines for Uterine Neoplasms (Version 1.2022)

[26]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J]. 中国癌症杂志, 2021, 31 (6): 501-512.

[27]Ann Klopp, et al.Randomised trial of pelvic radiation with and without concurrent cisplatin in patients with a pelvic only recurrent of endometrial cancer.IGCS 2022;O006 / #1066

[28]Ignace Vergote, et al. Prospective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hase III ENGOTEN5/GOG-3055/SIENDO study of oral selinexor/placebo as maintenance therapy after first-line chemotherapy for advanced or recurrent endometrial cancer.SGO 2022.

[29]Vicky Makker, et al.Randomized phase III study of maintenance selinexor versus placebo in endometrial cancer (ENGOT-EN5/GOG-3055/SIENDO): Impact of subgroup analysis and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J Clin Oncol 40, 2022 (suppl 16; abstr 5511)

[30]Rachel N. Grisham,et al.Basket study of oral progesterone antagonist onapristone extended release (ONA-XR) in progesterone receptor positive (PR ) recurrent granulosa cell (GCT), low-grade serous ovarian (LGSOC), or endometrioid endometrial cancer (EEC).J Clin Oncol 40, 2022 (suppl 16; abstr 5521)

[31]Konstantinopoulos PA, Lee EK, Xiong N, et al. A Phase II, Two-Stage Study of Letrozole and Abemaciclib in Estrogen Receptor-Positive Recurrent Endometrial Cancer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2 Sep 29]. J Clin Oncol. 2022;JCO2200628.

[32]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4719273

[33]Brian M , et al.KEYNOTE-C93/GOG-3064/ENGOT-en15: A phase 3, randomized, open-label study of first-line pembrolizumab versus platinum-doublet chemotherapy in mismatch repair deficient advanced or recurrent endometrial carcinoma.ASCO 2022.

[34]Oaknin A, Bosse TJ, Creutzberg CL, et al. Endometrial cancer: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 Ann Oncol. 2022;33(9):860-877. doi:10.1016/j.annonc.2022.05.009

[35]Alvarez Secord A, Pothuri B, Backes F, et al. Genomic alterations, molecularly targeted therapy and race: Real world data from the Endometrial Cancer Molecularly Targeted Therapy Consortium. SGO 2022.

[36]Qing Zhang,et al.Molecular subtyping endometrial carcinoma in Chinese population applying an NGS-based classifier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prognosis.ESMO 2022;558P

[37]Amy Jamieson,et al.PROMISE-2: a one step DNA-based endometrial cancer molecular classfier.IGCS 2022;O005 / #638

[38]Huiping Jiang,et al.Tumour mutation burden is a dispensable test in endometrial carcinoma patients whose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is known.ESMO 2022;557P

王登凤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

妇瘤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医学科研与医疗新技术伦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德国LIPPE医院访问学者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青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青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委会妇科肿瘤专家学组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常务委员

四川省抗癌协会腹膜肿瘤专委会常务委员

四川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妇产科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智能医学专委会委员

“同心•共铸中国心”妇产科专家委员会四川省分会委员

四川省抗癌协会 肿瘤防治科普专委会委员

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女医师协会妇科内分泌及辅助生殖技术专委会委员

《妇产与遗传(电子版)》编委、美国妇产科杂志(AJOG)中文版 青年编委、《四川医学》青年编委

四川省抗癌协会 妇科肿瘤专委会秘书

四川省医师协会 妇产科医师分会秘书

擅长妇科常见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在SCI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负责及参与国自然及省级等科研课题多项,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多项。

张国楠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

妇科肿瘤中心主任、医学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教授、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国之名医、天府名医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省卫健委首批领军人才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常务委员、妇科肿瘤专委会

妇科手术ERAS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常务委员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宫颈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妇产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妇科肿瘤学组组长

四川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会长

四川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阴道镜宫颈病变学组组长

《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副主编

《实用妇产科杂志》副主编、《现代妇产科进展》副主编

《肿瘤预防与治疗杂志》副主编

不服不行!全球肿瘤基因检测行业标杆-Foundation Medicine

在全球都在提倡普及精准医学的今天,基因检测是基石。FDA目前已经批准了100多种靶向药及十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患者想要用这些效果更好的药物,就需要在细胞分子水平对肿瘤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寻找突变位点和评估获益程度的生物标记物,进而为患者制定包括化疗,靶向,免疫治疗方案,以及家族癌症风险评估。不得不说,一个患者一套方案的个体化诊疗时代已经到来。

目前,我国做基因检测的独立医学检验所已超过200家,拥有一批优秀的大公司,但也存在大量小机构,甚至一个小实验室就可以为患者做癌症全基因检测,检测结果存在准确性问题,一些三甲医院临床实验室的基因检测水平也不尽如人意。很有可能花了钱,耽误了时间,结果却什么也没检测出来。对于都是外行的癌症患者甚至包括一些临床医生来说,很难分辨出究竟哪一家基因检测机构才是靠谱的。

2020年1月16日全球肿瘤医生网医学部很荣幸的邀请到了美国Foundation Medicine 中国北区负责人深度剖析了肿瘤基因检测行业的标杆--FoundationOne CDx是如何给临床医生提供诊断级别的治疗指导的。

Foundation Medicine到底有多牛?

Foundation Medicine 是全球知名癌症基因检测分析公司之一,聚集了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科学家,是致力于基因测序的先行者。Foundation癌症基因检测在美国拥有最高的权威认证,是全美肿瘤专家公认和推荐的癌症基因检测机构,也是癌症患者首选的基因检测和分析机构。它的光环已经多到无法一一列举。

Foundation Medicine公司成立于2010年,拥有史上最豪华的专家团队和明星投资者。其创始之一是埃里克·兰德尔(Eric Lander),曾经是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的领导成员,当之无愧的“走在基因研究领域最前端的人”。

2011年Google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为其投资。拥有的股份为9%。

2013年,比尔盖茨为Foundation Medicin进行B轮投资,拥有的股份为4%.他在采访中说到:

“对人类基因组的理解正在剧烈影响几乎所有的医学领域。Foundation Medicine正在利用基因组数据的力量来改善对癌症的治疗,这将是十分重要的一步。我很高兴能够成为它的支持者。”

2016年6月,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NCI)宣布:特指定与全球最顶尖的癌症基因测序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合作,旨在协助NIC正在执行的癌症探月计划和癌症精准治疗研究计划。

2017年6月7日,Foundation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NCI)达成协议,协助NCI-MATCH试验计划1100个临床实验基地进行基因检测,提供其独家数据库FoundationCORE中1.8万例成人肿瘤患者的基因组测序数据,比NCI自身的数据库多出两倍有余,这是NCI接受到的最大的公共基因组信息,数据将用来加速精准医学产品的研发,为癌症患者们带来更好的疗法。

乔布斯患癌之后,也曾经使用过Foundation Medicine的基因检测技术,花费十万美元,但终究没有挽回生命。不过,乔布斯认为这样的检测很有意义。他在接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采访时曾表示:“我要么是第一批以这种方式击败癌症的人,要么是最后一批死于癌症的人。”

2018年, FDA 批准了首个针对泛肿瘤的全面的伴随诊断检测FoundationOne CDx ,这个产品覆盖324个基因、两个可以预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的分子标记(MSI/TMB)、覆盖全部实体瘤、直接对应FDA批准的17个靶向治疗方案!

Foundation Medicine-全球肿瘤基因检测行业标杆

01FDA批准的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泛癌种的伴随诊断!

2017年11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Foundation Medicine公司的FoundationOne CDx (F1CDx)用于肿瘤临床诊断。这款产品是目前FDA批准的唯一一个临床肿瘤用药的泛癌种伴随诊断。这个批准大家可能从字面上理解不了有多牛,在这里跟大家详细说明下。

第一个关键词,泛癌种:FoundationOne CDx (F1CDx)是适用于所有实体瘤的全基因组测序。

第二个关键词,伴随诊断:伴随诊断的意思是foundation的检测结果是FDA认可的,可直接指导临床医生用药的诊断级别的全基因报告,而除此之外,其他机构的报告只能供临床医生参考。

第三个关键词,324个基因:目前市面上很多基因检测公司都宣称能检测600多甚至800多个基因,个别的还能检测1000多个基因,一般大家会认为同样的价格肯定检测的基因越多越好,实际上,基因检测的含金量跟数量没有太大关系。FoundationOne CDx测序中包含的324个基因,全部是经过证实有获批或在研药物的基因,并且是检测所有基因变异的类型:碱基替换、插入和缺失、拷贝数变异和重排。小的公司为了节约成本或是受技术影响,只做热点检测,或者只检测碱基替换和插入缺失,造成很高的漏检率,导致很多假阴性结果的出现,患者花了钱,却什么也没检测出来。

除了可检测324个和肿瘤密切相关的基因突变,还可以检测TMB和MSI两个基因组特征,是FDA批准的首款获得突破性认定的癌症NGS体外诊断检测产品。

02拥有世界最高级别认证!

基因检测的阵地就是实验室,必须要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可,或者国际实验室资质认可。就像医学类院校的学生要当临床医生首先要有医师执业证,一家合格的基因检测公司要接收患者的组织样本出具报告,首先要具备CAP与CLIA双认证,被视为临床检测行业内金标准。

FoundationOne CDx在此基础上还通过了纽约州卫⽣署和MolDx技术评估。

美国FDA授予FoundationOne CDx该产品上市,充分说明美国FDA认可该产品检测性能的同时也认可了该机构对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FoundationOne CDx还同时获得了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的评定,纳入了美国的医保报销范围,足以证明这项检测卓越地检测分析性能及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力对癌症患者和临床医生的意义重大。

FoundationOne CDx是国内唯一一家通过三类医疗器械的审批的基因检测机构。国家对于医疗器械有着严格的分类,而三类医疗器械是最高级别的医疗器械,也是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比如心脏起搏器等。

因此,FoundationOne CDx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所获得的认证都是无可比拟的。

03独有的数据库!

FoundationCore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癌症基因组数据库之一,拥有超过18万患者的数据记录;相对于人群患病率,它特别适合罕见癌症的治疗,因此,对于一些在临床中治疗中没有获益的人群它是进行基因组靶向的宝贵资源。

FoundationCore除了用于美国癌症中心前沿项目的研发和探索,同时也与全球50家以上的生物制药企业合作,帮助加速新的靶向药物研发,因此,foundation纳入的检测靶点具有前瞻性,比如NTRK这个基因,在治愈系药物拉罗替尼和恩曲替尼上市后,如今已成为一个泛癌种的明星靶点,而在几年前,国内几乎无人知晓的时候,这个靶点已被foundation收录,并且国外有很多晚期患者通过foundation检测入组拉罗替尼和恩曲替尼的临床试验,挽回了生命。详情点击:不限癌种!美国新型抗癌药物挽救了各类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命!国内患者可申请!

04分析认证和临床验证双保险,确保准确无误的检测结果!

分析验证是为了确保测试可以检测出承诺能检测到的基因(准确性、精确度)

结果显示:

碱基替换(MAF 5-100%)

敏感性: >99% 阳性预测值: >99%

插入/缺失(1-40bp, MAF 10-100%)

敏感性: >98% 阳性预测值: >99%

拷贝数变异(zero or ≥8 copies)

敏感性: >95% 阳性预测值: >99%

融合

敏感性: >95% (>99% for ALK融合) 阳性预测值: >99%

临床验证是比分析验证难度更高也是更为重要的,因为临床验证直接关系到预测临床治疗效果的。foundation的临床验证结果证实患者经过检测可获得生存获益(肿瘤缩小,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风险比)。

05全球权威癌症专家和药厂公认和推荐的基因检测项目!

由于foundation medicine对癌症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美国知名癌症中心如MD安德森癌症中心、纪念斯隆凯瑟琳癌症研究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麻省总医院等全球知名癌症机构的专家都会推荐患者接受foundation的基因检测,并肯定foundation的检测结果!

此外,在全球肿瘤医生网查阅的大量文献中,很多明星抗癌靶向药的临床试验检测部分均指定Foundation Medicine进行靶点检测,比如大名鼎鼎的”治愈系“神药拉罗替尼等等。甚至开发了专门针对该类药品的NTRK融合检测。

关于FoundationOne CDx检测的五个问题!

01FoundationOne CDx检测肿瘤DNA所有突变类型

人的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而基因就是DNA中真正有含义的片段。癌友之所以会得肿瘤,归根结底是由于身体内累积了许多有害的基因突变,千奇百怪的变异,最终导致了癌症。

癌细胞中可能发生许多类型的基因改变。基于DNA的改变主要类型包括:碱基替换,插入或缺失,拷贝数变异,重排。

传统的基因检测的技术其实很多,从等位基因特异性PCR,Sanger双脱氧测序到FISH,ICH,每种检测都有一定的缺陷。以HER2为例,在我国,IHC和FISH是检测HER2的金标准,但FISH/IHC 检测存在局限性,只能检测蛋白表达和拷贝数改变及重排,而引起HER2功能改变的 HER2的遗传水平的变异包括:拷贝数的改变、重排、插入和缺失、 碱基替换,造成我们国家HER2检测的漏检率高于其他国家。

还有很多小的公司为了节约成本或是受技术影响,也只做热点检测,或者只检测碱基替换和插入缺失,会造成很高的漏检率,导致很多假阴性结果的出现。

02FoundationOne CDx是基于二代测序的全基因组测序

二代测序的出现,完美的弥补了传统单基因检测和热点基因检测的漏洞,使患者用非常宝贵的组织切片,只进行一次检测,就能获得更为精准和全面的基因分析,二代测序技术目前分为三类:

1.WGS全基因组测序:如果将人类的2万多个基因比作是一本书,那么WGS测序是将这本书第一页的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页的最后一个字。

优点:最全面。可同时检测整个基因组中的替换,重复,插入,缺失,插入,基因和外显子拷贝数变化以及染色体反转和易位。

缺点:昂贵和低产量; 需要完全不同于传统上用于大多数突变检测技术的DNA制备方法; 需要更多的肿瘤组织; 需要复杂的生物信息学; 对数据存储和处理有巨大的计算需求。

2.WES全外显子测序:如果将人类的2万多个基因比作是一本书,那么WES测序是挑这本书20页中的外显子来看,而排除非常重要的内含子,因为融合基因的突变通常时发生在内含子上的,会漏掉ALK,ROS1,NTRK融合这些意义非常重大的用药靶点。

优点:综合性中等。在同一检测中,可同时检测许多基因中的替换,重复,插入,缺失,插入和外显子和基因 拷贝数变化。

缺点:昂贵; 需要完全不同于传统上用于其他分子突变检测技术的DNA制备方法; 需要更多的肿瘤组织; 需要复杂的生物信息学。

3.CGP(comprehensive genomic profiling)全面基因组测序:如果将人类的2万多个基因比作是一本书,那么CGP测序是精准的挑选第一页的第三段,第五页的第四段...这些已明确的跟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靶点进行检测。

优点:能够同时检测单个测定中许多基因中的替换,重复,插入,缺失,插入和外显子和基因 拷贝数变化。探针也可以设计为捕获经常重新排列的基因中的选择性易位断点,如FoundationOne TM。

缺点:昂贵; 需要与传统上用于其他分子突变测定的完全不同的DNA制备方法; 需要更多的肿瘤组织; 需要复杂的生物信息学。

03提供靶向,免疫,临床试验三大治疗选择

靶向治疗

国家卫健委之前颁布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 年版)》,明确指出: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需在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或基因检测后方可使用。其中也罗列了需要和不需要癌症基因检测的常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但是这份指导原则仅覆盖了国内上市的靶向药,全球肿瘤医生网结合国外新药上市的情况给大家做了系统的盘点。

各类靶向治疗需要检测的靶点和不需要检测就能使用的药物一览表:

免疫疗法

癌症免疫疗法具有利用我们自身免疫系统的力量治疗癌症的超能力。但是,并非所有的癌症免疫疗法都适用于所有患者。比如近年来风头正盛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实体瘤的总体反应率(ORR)仅20-40%,因此确定哪些患者可能受益于免疫治疗而哪些患者不受益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免疫治疗本身很昂贵和并且具有一定毒性。

Foundation Medicine为所有晚期患者提供TMB,MSI *和PD-L1分析,帮助确定更多适合免疫疗法的患者。

1.肿瘤突变负荷(TMB)

TMB是一种定量的生物标志物,它表示了人体内每百万个碱基中发生错误的数量。具有高TMB的肿瘤细胞具有较高的新抗原水平,这被认为可以帮助免疫系统识别肿瘤并刺激抗肿瘤T细胞的增殖和抗肿瘤反应。

但是,可改善生存期的TMB切点值在不同癌症类型之间存在显著不同的差异,也就是说,不同的癌症类型,预测免疫治疗效果的TMB值是不同的。并且,不同的基因检测公司对于TMB的算法也有着天壤之别,可能同一个患者在一家公司检测的值很高,在另一家的值极低,这时,临床医生无法根据报告做出决策。

而FoundationOne CDx对于TMB的分析是被FDA批准的独家专利算法,分为高,中,低和不确定,这是目前国内任何公司都无法复制和掌握的算法。

TMB高: ≥20Muts / Mb

TMB- 中级:6-19 Muts / Mb

低TMB: ≤5Muts / Mb

无法确定:无法计算准确的TMB分数。

2.MSI

微卫星不稳MSI是一种基因组生物标志物,是缺陷错配修复(dMMR)的标志,它导致异常高频率的基因突变。MSI高状态与更高的新抗原表达相关,这有助于免疫系统识别肿瘤。在20多种实体瘤中已检测到14种高MSI水平,因此强调了测试所有患者该关键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性。

3.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

PD-L1是一种蛋白质生物标志物,与免疫系统抑制密切相关。阳性的PD-L1免疫组织化学(IHC)可以表明患者对免疫疗法的反应会更高。但是,这种生物标志物的可变性凸显了需要额外的工具来预测哪些患者可能是免疫疗法的候选人。

通过将PD-L1,TMB和MSI测试结合起来评估免疫治疗是否能获益。

临床试验

如果不幸报告中没有获批的靶向药,也不要气馁,因为很多患者可以从临床实验中获益。

和国内大部分检测机构出具报告的临床试验推荐完全不同(国内一些基因检测机构只是根据突变靶点去clinicaltrails.gov临床试验官网搜一些列上去,这个工作小编也能做,如果大家有基本的英语水平,也可以从这个网站上找到临床试验)。

而Foundation报告的含金量就在于数据分析,这是需要庞大的数据库及权威的分析团队,包括分子生物学专家、病理医生,肿瘤医生、生物信息学专家、免疫学专家等通力合作,针对你的每一个突变位点掘地三百尺,查阅文献,相似病历,为你找到最匹配的治疗药物,以及你能够参加的前沿药物临床试验,因为,全球热门的抗癌新药研发,都指定这些权威的检测公司进行检测,比如大名鼎鼎的治愈系神药拉罗替尼,因此,这两家公司对每款抗癌新药的研发进展,有效率,适合哪些患者都门清,这不是国内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媲美的。很有晚期患者因为有机会参加foundation推荐的全球最新的药物临床试验,实现奇迹般的逆转!晚期癌症患者基因检测无靶向药,但却获得了更好的治疗!

最后,Rossy再次很负责任的向所有的癌症患者推荐foundation基因检测,注意,这绝对不是广告,因为这样的一家公司实在无需广告,只是为了让更多的癌症患者了解到真正权威的基因检测究竟是怎么做的,少些骗局和悲剧!(前几天听说一位医院主任与某检测公司合作,推荐一位患者去做基因检测。但该患者的检测样本因临时有事耽误了几天,还未寄出,却已经收到检测公司寄回的报告。主任大为光火,虽然中止了与上述检测公司的合作,但相信国内还有很多无良检测公司打着精准医疗的幌子诈骗患者的救命钱,请大家务必选择权威检测机构!)

展望未来,决策当下——转移性胰腺癌患者的治疗

胰腺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虽仅占所有癌症病例的2%~3%,却是7%的癌症死亡的罪魁祸首。2020年美国估计将有57 600例胰腺癌新病例,这种疾病现在是仅次于肺癌和结肠癌的第三大癌症死亡原因[1]。据估计,到2030年,胰腺癌将超过结肠癌,成为第二大致死原因。胰腺癌唯一的根治方法是手术切除,但大多数患者在发病时就已无法切除或发生转移[1]。因此,系统性治疗对大多数患者是必要的选择。本文对当前转移性胰腺癌的治疗选择进行介绍,并展望了有前景的研究。

两个1类推荐的一线化疗方案,如何抉择?

对于适合积极治疗的转移性胰腺癌患者,有两种1类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具有最强生存获益证据的方案是5-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FOLFIRINOX)。在Ⅲ期PRODIGE试验中,对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状态评分为1或更低的初治患者随机分配,给予FOLFIRINOX方案或吉西他滨单药治疗。中位总生存(OS)明显支持FOLFIRINOX方案(11.1个月 vs. 6.8个月;死亡的HR为0.57;P<0.001)。

此外,FOLFIRINOX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更好(6.4个月 vs. 3.3个月;进展的HR为0.47;P<0.001)。虽然FOLFIRINOX与吉西他滨相比有更多的不良事件,但在后续的研究中,采用减少剂量强度和积极的支持治疗,包括常规的生长因子支持治疗,结果显示,FOLFIRINOX方案的耐受性得以改善。而且,尽管FOLFIRINOX方案毒性增加,但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仅为31%,而吉西他滨组为66%[2]。

另一个1类推荐的化疗方案是吉西他滨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Ⅲ期MPACT试验的数据比较了吉西他滨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与吉西他滨单药疗法在Karnofsky 功能状态评分≥70%的初治患者中的疗效。吉西他滨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组的OS改善(8.7个月 vs. 6.6个月;HR=0.72;P<0.0001)。联合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缓解率和CA 19-9的下降均较好。CA 19-9下降≥90%与更长的中位总生存相关(13.5个月 vs. 8.2个月;P<0.001)[3]。鉴于研究中采用的是Karnofsky 功能状态评分≥70%,因此,一些ECOG状态评分为2的患者可能适合接受这种联合治疗方案。

在这两种一线推荐中进行选择可能有点难。因为这两种方案从未在随机试验中进行头对头的比较。在讨论了治疗的风险、益处以及治疗支持条件后,治疗方法的选择最终取决于患者的偏好。对于功能状态好(ECOG 0~1)、共患病少的患者,无论是FOLFIRINOX方案还是吉西他滨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方案可能均适合。此外,接受FOLFIRINOX方案治疗的患者需要化疗端口和输液泵,而进行吉西他滨/ nabi -紫杉醇治疗则不需要这些。

靶向治疗进展:一路高歌

虽然目前转移性胰腺癌的一线系统治疗推荐已经建立,但近年来后续治疗的格局已经发生变化,现在的重点是靶向治疗。最新的2020年ASCO转移性胰腺癌指南的建议,对于可能适合后续治疗的患者,需对可操作的基因改变进行早期检测[4]。胚系检测推荐用于评估BRCA1或BRCA2突变,而体细胞检测(肿瘤基因组测序)推荐用于评估神经营养酪氨酸受体激酶(NTRK)融合、高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以及可能被特定药物靶向的其他基因组改变。因此,一线和后线治疗方案的选择受遗传/基因组研究结果的影响。

BRCA1、BRCA2以及这两种基因的功能缺失突变与胰腺癌风险增加相关。大约4%~7%的胰腺癌患者发生胚系BRCA突变[5]。BRCA基因编码蛋白参与同源重组修复(HRR)。HRR功能异常的肿瘤细胞对PARP抑制更敏感,从而导致DNA损伤积累和肿瘤细胞死亡。奥拉帕尼(Olaparib)是一种PARP抑制剂,Ⅲ期POLO试验对奥拉帕利是否用于携带胚系BRCA1/BRCA2突变、一线铂类化疗至少4个月后没有进展的患者的维持治疗进行了评估,主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

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奥拉帕利组的PFS有所改善(中位PFS:7.4个月 vs. 3.8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的HR为0.53;P=0.004)[5]。然而,46%的数据成熟时,研究并无OS获益的证据。接受一线铂类化疗的患者或可以继续一线方案或转向奥拉帕利维持治疗[5]。这一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治医生的判断,如果含铂方案的毒性严重且/或限制铂类的使用,那么改用奥拉帕尼是最合理的。

对于任何一线化疗后病情进展的患者,包括有NTRK融合的肿瘤患者,可以用拉罗替尼(larotrectinib)或恩曲替尼治疗。每一种治疗方法的推荐都来自对携带这些突变的恶性肿瘤患者的多项试验的汇总分析。尽管NTRK基因融合在胰腺—胰腺外分泌肿瘤患者中仅占不到1%[6,7],但缓解率很高,而且治疗通常具有很好的耐受性[8-10]。

检查点抑制剂的使用显著改善了实体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结果。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已被FDA批准用于MSI-H、dMMR和组织肿瘤突变负荷≥10且在一线治疗后进展的胰腺癌患者[11-13]。尽管并无随机临床试验证明胰腺癌患者应用帕博利珠单抗比其他已批准的治疗方案有更佳的生存期,但在一线化疗后病情进展的许多肿瘤亚型患者中,包括在小队列的胰腺癌患者中,都看到了客观缓解率的改善[11-13]。肿瘤基因组测序可以找到实验性疗法的靶点。许多这样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非靶向治疗的患者:后线化疗方案的选择

对于无任何可作用的基因或基因突变的患者,可通过后续的化疗进行治疗。化疗方案的选择受所使用的一线治疗方案、患者特性(例如,功能状态)、共存疾病情况、现有的促进更积极管理的社会支持系统等因素的影响。对于FOLFIRINOX方案治疗后出现进展的患者,可改用吉西他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方案治疗;而对于那些经过吉西他滨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后疾病进展的患者,下一步可首选伊立替康脂质体联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治疗。来自Ⅲ期NAPOLI-1试验的数据显示,与纳米脂质体伊立替康或氟尿嘧啶 亚叶酸钙相比,患者的生存期约有2个月的改善(死亡的HR为0.67;95%CI:0.49~0.92;P=0.012)[14]。

扩大胰腺癌的治疗选择:探索仍在继续

虽然胰腺癌的系统性治疗领域已经从测序联合化疗发展到可能的二线靶向治疗,但仍需开展临床试验来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其中几项关键的研究进展如下:Ⅲ期AVENGER 500试验(NCT03504423)旨在确定FOLFIRINOX中添加靶向肿瘤线粒体三羧酸循环酶的药物devimistat (CPI-613)是否能够提高应答率和PFS。另一项一线研究是随机Ⅱ期试验(NCT03214250),旨在评估CD40激动性单克隆抗体APX005M与吉西他滨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或不联合纳武单抗的疗效。在二线治疗中,TRYbeCA-1试验(NCT03665441)正在评估eryaspase联合或不联合化疗的疗效。

Eryaspase以非必需的天门冬酰胺为靶点,可将L-天门冬酰胺酶包裹在供体来源的红细胞内。另一项有希望的二线治疗试验是Ⅱ期COMBAT/KEYNOTE-202研究,探讨CXC趋化因子受体4拮抗剂motixafortide (BL-8040)联合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的效果(NCT02826486),主要结果为客观缓解率(ORR)。在来自NAPOLI-1试验、接受化疗的ⅡB期扩展队列患者中,ORR为32%,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7.8个月[15]。OS数据尚未报道。上述这些试验有望在未来几年扩大胰腺癌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可查看)

1.Siegel RL, Miller KD,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 2020. CA Cancer J Clin . 2020;70:7-30.

2.Conroy T, Desseigne F, Ychou M, et al. FOLFIRINOX versus gemcitabine for metastatic pancreatic cancer. N Engl J Med . 2011;364:1817-1825.

3.Von Hoff DD, Ervin T, Arena FP, et al. Increased survival in pancreatic cancer with nab-paclitaxel plus gemcitabine. N Engl J Med . 2013;369:1691-1703.

4.Sohal DPS, Kennedy EB, Cinar P, et al. Metastatic Pancreatic Cancer: ASCO Guideline Update. J Clin Oncol . 2020;38:3217-3230.

5.Golan T, Hammel P, Reni M, et al. Maintenance olaparib for germline BRCA-mutated metastatic pancreatic cancer. N Engl J Med . 2019;381:317-327.

6.Okamura R, Boichard A, Kato S, et al. Analysis of NTRK alterations in pan-cancer adult and pediatric malignancies: Implications for NTRK-targeted therapeutics. JCO Precis Oncol . 2018;2018:PO.18.00183.

7.Solomon JP, Linkov I, Rosado A, et al. NTRK fusion detection across multiple assays and 33,997 cases: diagnostic implications and pitfalls. Mod Pathol . 2020;33:38-46.

8.O’Reilly EM, Hechtman JF. Tumour response to TRK inhibition in a patient with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harbouring an NTRK gene fusion. Ann Oncol . 2019;30(suppl_8):viii36-viii40.

9.Drilon A, Laetsch TW, Kummar S, et al. Efficacy of larotrectinib in TRK fusion-positive cancers in adults and children. N Engl J Med . 2018;378:731-739.

10.Doebele RC, Drilon A, Paz-Ares L, et al. Entrectin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r metastatic NTRK fusion-positive solid tumours: integrated analysis of three phase I-2 trials. Lancet Oncol . 2020;21:271-282.

11.Marabelle A, Le DT, Ascierto PA, et al. Efficacy of pembrolizumab in patients with noncolorectal high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ismatch repair-deficient cancer: Results from the phase II KEYNOTE-158 study. J Clin Oncol . 2020;38:1-10.

12.Le DT, Uram JN, Wang H, et al. PD-1 blockade in tumors with mismatch-repair deficiency. N Engl J Med . 2015;372:2509-2520.

13.Marabelle A, Fakih M, Lopez J, et al. Association of tumour mutational burden with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urs treated with pembrolizumab: prospective biomarker analysis of the multicohort, open-label, phase 2 KEYNOTE-158 study. Lancet Oncol . 2020;21:1353-1365.

14.Wang-Gillam A, Li C-P, Bodoky G, et al. Nanoliposomal irinotecan with fluorouracil and folinic acid in metastatic pancreatic cancer after previous gemcitabine-based therapy (NAPOLI-1): a global, randomised, open-label, phase 3 trial. Lancet . 2016;387:545-557.

15.Bockorny B, Semenisty V, Macarulla T, et al. BL-8040, a CXCR4 antagonist, in combination with pembrolizumab and chemotherapy for pancreatic cancer: the COMBAT trial. Nat Med . 2020;26:878-885.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