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全面下架腾讯游戏(谭谈交通全网下架,谭乔恐面临千万索赔?本人喊话:吃相端庄一点)
华为全面下架腾讯游戏文章列表:
- 1、谭谈交通全网下架,谭乔恐面临千万索赔?本人喊话:吃相端庄一点
- 2、俄游戏业遭软件断供,Unity与Epic不例外,中国公司入鸿蒙上保险
- 3、OceanBase4.0,走向通用
- 4、百度高管突变:沈抖三年改革暂停,王海峰退居幕后
- 5、大厂派VS运营商派,云计算未来十年:四大局部战役
谭谈交通全网下架,谭乔恐面临千万索赔?本人喊话:吃相端庄一点
7月10日晚,《谭谈交通》主持人@谭乔 发文称,《谭谈交通》发布的视频被成都游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全网索赔数千万元,涉及视频将全网下架。
谭乔发布视频截图
据介绍,相关公司应该是以知识产权方面的理由要求他把视频下架,但具体原因尚不清楚。谭乔表示多次收到平台发布的视频退回且被锁定的通知,上游新闻在B站谭乔个人页面看到,其发布的原创视频仅剩80个,均为二次创作视频,且不少视频都打有“合作”的标签。据他介绍,此前视频有345个。谭乔在最新发布的视频中称,不仅如此,还有上万个二次创作者编辑的爆款视频也被投诉下架。
据了解,《谭谈交通》从2005年3月28日起开播,是一档带有新闻传播属性的公益普法类节目。
视频遭一公司举报下架
在10日当晚发出的视频中,谭乔身处一处节目拍摄现场,首先进行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就是全球华语地区享有一定盛誉的你们的谭Sir”。
在接下来的视频中,谭乔表示有网友向自己反映,说《谭谈交通》全网面临着下架,“不仅我的账号被清空,而且有几百几千甚至是上万的这样的一些创作者,他们二创或者编辑的这些爆款也被逐渐的投诉下架。”
对此,谭乔表示,《谭谈交通》是从2005年的3月28日开始,由他本人原创拍摄带有新闻传播属性的十几年来一直无偿公益普法的一个视频,因为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普法宣传”,所以从来没有去主张过 所谓的版权。然而,从去年开始《谭谈交通》火爆出圈,“有人看中了其中公益普法之外的商业价值。”
“不言而喻,那十几年来悄无声息地看着韭菜不断的成长,开始挥舞着镰刀开始要收割了。我只想说这么一句,吃相能否端庄一点?”谭乔在视频中表示。
面对可能遭到的“全网索赔数千万元”的后果,谭乔在视频中艾特了@罗翔老师,“我担心如果罗翔老师不出手,我恐面临3年以上7年以下的牢狱之灾和巨额的赔偿。”
谭乔发布视频截图
在视频的最后,同为微博大V的“手工耿”和“大漠叔叔”也有出镜,手工耿现场邀请谭乔去他的厂里“拧螺丝”,而“大漠叔叔”则邀请他去海南抓鸡,都被“谭Sir”严词拒绝,“能挣几个钱啊,我 要赔钱啊!”
曾是中国最红交通普法主持人
2005年,成都市公安局交管局与成都电视台推出交通安全宣教节目,谭警官谭乔出镜主持,节目名字就叫《谭谈交通》。节目开播后,以生动有趣的节目风格迅速红遍全国,“谭sir”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初代网红。
节目里,面对违法者,谭乔总能和他们唠家常,最后通过提问的方式让违法者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我的目的并不是想处罚他们,而是让他们知道自己这样的行为非常危险,他们的背后可能肩负着整个 家庭的责任。”谭乔表示,希望用与社会底层的人物换位思考的方式,让他们意识到交通安全法规的重要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在节目里,谭警官的主持风格幽默风趣,再加上被采访对象各种出人意料的反应,经常出现让人捧腹大笑的效果。福贵大爷、二仙桥大爷、气球哥、“腰马合一”小伙、倍斯特橱柜师徒……一个又一个 深入人心的人物和其背后的故事,通过节目走进大家的生活里,不仅达到了普法的效果,还给观众带来无限欢乐。
转型视频UP主再成网红
2020年1月,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栏目询问“成都电视3台《谭谈交通》为什么没有了呢”,对此,成都市公安局给出了回复:2018年初,民警谭乔因个人原因,向组织提出不再参加《谭谈交通》节目主持拍摄的意愿。经组织多次与其谈话沟通,并通过其家人进行思想交流,民警谭乔均坚持个人意见。经与成都电视台协商,在当年4月,播出已经制作完成的最后一期节目后,因该节目无拍摄制作更新,《谭谈交通》播出停止。随后,成都电视台第三频道对自身的新闻采编平台进行了整合,红绿灯栏目与热线188栏目合并,重新调整和创新了节目板块。
但是随着短视频平台迅猛发展,已经停播的《谭谈交通》通过互联网获得第二轮关注。
从2019年开始,一些UP主充当搬运工,把4000余期节目剪辑上传至各大平台,并在豆瓣获得9.5分超高评价。2019年底,谭乔重出江湖,在B站开通了个人账号,转型网红UP主。
最初他只是把13年来的《谭谈交通》精选了一部分上传到B站,但播放量一般在几十万上下,并没有引发特别多的 关注。2021年4月18日,谭乔更新了一期最新拍摄的视频:《福贵大爷找到了!》。这期视频最终收获了超过420万的播放量,不仅让谭乔重回流量巅峰,也确定了他做“回访类”视频的流量路线。
此后,谭乔陆续做了几期对当年话题人物的回访,都收获了巨大的流量。他甚至邀请二仙桥大爷作为搭档,合作拍摄了多期节目,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交通普法,而是涉及美食、脱口秀、娱乐、体育、慈善等多个领域,彻底转型为流量话题型网红UP主。
不过,在谭乔的各类新节目中,最受欢迎的还是回访类视频。3月27日,“谭sir”谭乔在B站发布的《再见气球哥》冲上全站排行榜最高第4名,播放量超过255万,让不少网友唏嘘“看谭sir节目长大的我们都老了”。
游术文化告遍爱腾优
据相关APP显示,成都游术文化公司是2018年3月才成立的公司,公司注册资本50万,实际控股两人,一个叫张宇航,一个叫邱健,参保人数0人。
该公司从2022年4月截止7月,几个月的时间涉及司法案列多达近百条,而且都是原告。被告有B站、华为、腾讯、优酷、爱奇艺、搜狐、百度、咪咕、乐视,快手等等,被告理由都是侵犯作品信息。
上游新闻综合自 新浪微博 红星新闻 澎湃新闻 人民网等 图片部分源自互联网
俄游戏业遭软件断供,Unity与Epic不例外,中国公司入鸿蒙上保险
图片来源:unsplash
俄乌冲突不断,欧美国家针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仍在继续。3月10日,谷歌发布公告称,将暂停俄罗斯地区Google Play用户支付。几乎同一时间,有俄媒发现,当地已经无法使用俄罗斯银行卡在App Store中进行购买。
也就是说,今后俄罗斯用户只能在App Store和Google Play下载免费游戏或应用。而站在游戏开发者角度,这无疑将严重影响国外公司在当地手游市场的收入结算,目前已迫使包括Supercell在内的多家厂商选择退出。
同样地,中国出海游戏公司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毕竟在此前报道中,GameLook曾粗略估算,中国游戏厂商在俄罗斯市场的年收入可能达30-40亿人民币,且SLG依旧是占比最高的品类。
当然,并非所有中国游戏公司海外业务都将因此产生较大波动。例如3月11日,三七互娱在回答投资者相关疑惑时表示,2021年源自俄罗斯和乌克兰地区的游戏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小于0.3%,影响极小。
但GameLook认为,比起经济层面的损失,其实更值得关注的是,新一轮制裁对当地游戏开发者、甚至是整个科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影响。一系列复杂因素下,近日包括Epic、Unity两大游戏引擎开发商在内的多家软件及工具商也无奈发声:暂停与俄罗斯当地公司的合作。
俄罗斯科技业、游戏业的遭遇,一直被中国同行看在眼里,如何维持未来业务和技术的持续性,已成为中国公司思考的问题。
多家工具商退出,俄罗斯游戏业陷“正版软件断供困境”
截至目前,已经有不少游戏开发相关软件商受到欧美国家制裁措施的影响,先后发表了声明。
3月5日,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s的开发商Adobe公司宣布全面停止在俄罗斯的服务。与此同时,3D模型制作及动画软件3DMAX、Maya的公司Autodesk,也宣布暂停在俄罗斯的业务,并将考虑进一步扩大其在该地区的业务限制。
不过,另一主流绘图软件Painter的公司Corel,以及雕刻3D模型软件ZBrush的公司Maxon等,目前都暂未表态,但之后也很有可能会受到影响。与之相对,游戏研发的中国产游戏引擎Cocos一切正常。
但事实上,真正对俄罗斯游戏开发者产生直接影响的依旧是Unreal Engine与Unity两大游戏引擎的表态,毕竟他们已是全球游戏开发事实上的3D游戏引擎标准。
3月7日,Unity CEO John Riccitiello在官网发表长文“stand with Ukraine”。称除了协助乌克兰开发者安全搬离外,Unity还捐赠了134万美元用于人道主义救援工作。同时继续在官方资源商店发起义卖活动,即推出热销资源组成的捆绑包进行促销,以将全部收入用于救助乌克兰当地民众。
Unity CEO在文中还提到,迫于美国商务部和财政部的出口管制和经济制裁要求,影响了Unity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某些地区公司的关系。目前,Unity无奈暂停部分与俄罗斯有联系的开发商、广告商和发行商的合作。
同样在美国政府和舆论巨大压力下,另一家主流商业引擎公司Epic也在Twitter发布消息称,将停止与俄罗斯的商业往来。然而,正如其官推所写:“自由世界应该保持所有对话渠道的开放”,该公司并未在官网放出正式公告,也坚持不完全切断俄罗斯用户的访问。因此除了无法充值外,俄罗斯游戏玩家仍可继续体验Epic Games Store上的游戏。
在虚幻引擎的官方论坛,很快有俄罗斯的独立游戏开发者发文询问道,正在开发的项目只剩几个月时间将完成,且已经与发行商签订了合同。但由于目前无法向Epic支付版税,自己并不清楚俄罗斯开发者能否继续使用虚幻引擎制作和销售游戏。截止发稿前,Epic官方并未在论坛上回复这位俄罗斯开发者。
要知道,Epic、Unity、Adobe等公司都在大力采用订阅制收费方式,这也是欧美软件业的一大趋势。此外,虚幻引擎开发的游戏发布后,游戏累计收入超过100万美元,Epic还会抽取5%的收入。
但软件订阅模式的问题在于,一旦发生意料之外的变动,开发者无法登陆自己的软件账号,将马上遭遇正版软件后续服务中断的困境。而对于商业化发布的游戏,必须通过正版引擎对游戏封装打包。
那么,是继续陷于正版困境,还是回归盗版软件时代。对于俄罗斯开发者而言,这必然是接下来不得不踏出的二选一。而游戏正式在全球发售后,逃不脱是否为正版、是否缴纳了引擎版税的法律层面灵魂拷问,否则很难在欧美市场正常销售游戏。
鸿蒙、欧拉为互联网公司上保险,游戏开发者担忧何解?
俄乌风波间接推动海外游戏圈、乃至整个互联网圈的巨变,也让观望的中国厂商感到了深深的危机感。毕竟身处中美关系波动的当下,不少国内公司难免担心遭遇相似问题。为了保证业务的稳定性,近期已经有一些中国企业选择为自己“先上个保险”。
近日,有科技博主爆料:最近有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公司选择加入华为主导的鸿蒙OS开源与欧拉OS开源,且有加速的趋势。
真实性暂不考究,但消息也不无道理,毕竟被视作华为“左膀右臂”的两大操作系统各有侧重,能够满足国内科技公司的部分技术需求。其中大众关注度最高的鸿蒙OS无须赘述,这个能够连接多种硬件终端的全场景分布式操作系统,基本上已广为人知。而欧拉OS则是华为基于Linux自主研发的服务器操作系统,主要针对后端的数据中心及云端应用。
那么出于相同的安全性考量,国内游戏公司在游戏研发环节是否也拥有类似的后路呢?遗憾的是,目前中国暂时没有成熟的3D引擎,更没有如AutoDesk、Adobe这样的专业图形软件。
在游戏引擎领域,当下Cocos也在积极探索3D领域,并带来了不乏高级性能的Cocos Creator,但3D引擎的技术壁垒并没有这么容易被打破。一如Cocos CTO 林顺曾在采访中告诉GameLook的,整个国内行业的技术土壤不足,需要时间和涉及全产业链环节的技术积累,这是一条必不可少的、必经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引擎这块技术空白,华为也在尝试探索3D引擎的开发。去年的华为开发者大会分论坛上,其内部人员已向外界介绍了华为的轻量级3D图形渲染引擎Scene Kit。
除此之外,国内部分有资金、有技术的大厂不乏利用自研引擎进行开发,如腾讯PC版的《天涯明月刀》采用了自研的Quicksilver引擎;《一梦江湖》《荒野行动》手游则源自网易的自研3D引擎Messiah。
不过,中国游戏开发者、尤其是中小企业使用Unity与Unreal引擎才是主流,整个行业的研发标准正趋于统一。个别头部游戏公司维持3D自研引擎研发主要是出于自家技术灵活性和保持核心技术能力考虑,而非服务其他国内游戏企业。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厂自研引擎也少不了跟英伟达、英特尔、微软等美国科技公司技术合作。
归根结底,国产3D游戏引擎的崛起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而开源社区尚无技术拔群的替代性产品。中国游戏业从产值角度是全球第一,但从核心技术、工具链角度与世界领先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无论未来怎样,GameLook依旧希望Unity与Epic两大引擎公司能一直保持对中国游戏开发者的支持。
OceanBase4.0,走向通用
OceanBase CEO杨冰
“数据库本质上是没有行业之分的,只不过应用行业不同,使用方式也不一样。”OceanBase 首席科学家阳振坤说道。
8月10日,OceanBase在2022年度发布会上推出了4.0产品,代号“小鱼”,英文名“Paetica”。Paetica俗称袖珍鱼,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鱼,能够在极端条件下生存。
“像鱼群一样可大可小。”这是OceanBase CEO杨冰对Paetica这款国产自研分布式数据库的特色定位之一。
之所以说可大可小,是因为OceanBase 4.0是业内首个单机&分布式一体化架构,适用于通用客群,小到使用公共云的个人小站点,大到使用私有云/混合云的银行核心系统、巨型电商网站。
企业选用后,可以在业务发展不同阶段根据自身特点,灵活满足性价比和高可用的要求,极大了降低企业使用分布式数据库的门槛。此外技术的突破和使用成本的降低,也意味着OceanBase 4.0突破了分布式数据库的边界,让分布式数据库向通用性数据库又迈进了一步。
通用,数据库小型化的新尝试
OceanBase于2010年由阳振坤在支付宝内部发起的分布式数据库项目,脱胎于支付宝交易类场景的淬炼,直到2020年OceanBase独立商业运作之前,其客户都主要是银行、保险、证券等中大型的金融类客户。但在此之后,OceanBase的客户群中出现了中国移动、理想汽车、致欧科技等金融属性并不那么强的企业。
杨冰在演讲中披露的一张图片显示,从行业结构来看,2022年,OceanBase的金融类客户占比从2021年的65%缩减至50%,而政企类客户占比从2021年的35%增长至50%;从客户结构看,2022年,OceanBase的大客户占比从2021年的34%缩小至30%,中小客户从2021年的66%增长至70%。
不难看出,在经过2年多的独立运营,四分之一金融客户开始使用OceanBase核心系统之后,OceanBase的下一步是在运营商、交通、能源、电力、公安等等更多的行业铺开。
即能够突破行业限制,也能够突破客户结构限制,这些都是OceanBase 4.0不断上探技术天花板的一种表现,它打破了分布式数据库只适用大型场景局限,是分布式数据库走向通用的突破性尝试。
那么,是什么支撑了这种通用性尝试?
钛媒体App了解到,OceanBase 4.0所采用的架构是单机&分布式一体化架构,这一架构是区别于传统中心化的单机数据库而言的,也就是说从架构实现上,OceanBase 4.0既能满足单机部署也能够分布式部署。“我们在具备大规模处理能力的同时又具备与传统单机数据库的性能可以相媲美的能力,而且支持客户在小规模的场景下进行单机化的部署……这个版本代表着我们在小型化上的全部尝试,也意味着从分布式到单机分布式的转折,让OceanBase真正可以按需扩展,从0到1再到N。”杨冰解释。
公共云,商业化初见成效
OceanBase 4.0向通用迈出的这一步,也是市场决定的。
阳振坤坦言,他们在跟客户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的一个明确需求是“我们用不了这么大,能不能小一点?”把数据库变小,归根结底是解决中小企业对数据库应用门槛问题。“我们自研的动态日志流技术极大降低了硬件的入门门槛,减少了数据库资源的开销。”杨冰表示。
契合中小企业对小型数据库的需求,为OceanBase带来了不少商业化效果。发布会上,OceanBase就披露了一个细节,即虽然是首次公开亮相,但OceanBase Cloud (公共云)在过去一年的年营收,已经实现同比300%的增长,成为OceanBase强有力的第二增长曲线。
在性能上,OceanBase Cloud 拥有 OceanBase 100%的能力,让更多中小企业在云上更便捷、更低成本的拥有金融级高性能数据库,最快仅需几分钟即可在云上完成数据库设置。OceanBase 4.0单机部署最小支持4C8G,在单机部署模式下,可实现分布式部署的完整功能,包括Oracle/MySQL兼容性、TP事务处理能力、AP并行分析查询能力、租户资源隔离等。此外,相比前几个版本,OceanBase 4.0大幅度提升交易处理能力,分析处理能力再上台阶,实现了由全场景向量化能力覆盖,业内率先将故障恢复时间从30秒优化到8秒。
OceanBase适配除阿里云之外的主流云厂商,分别包括AWS、谷歌云、华为云、腾讯云等等。其中,OceanBase Cloud AWS版本预计将在8月底上线邀测。
据了解,OceanBase Cloud 目前已经全球开服,能够在在中国的华东、华北、华南、香港以及亚太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甚至北美、墨西哥等地区无差别提供Cloud服务。当前,OceanBase Cloud 已经在全球各行业拥有包括海底捞、客如云、携程、致欧家居、洋葱集团、易仓科技等众多中小企业客户。
生态问题何解?
数据库底层技术再强,如果没有完善的生态做支撑,也无法向客户提供可持续的服务。这也是一直以来OceanBase 被质疑的一点。此次发布会上,对于数据库生态的建设,OceanBase 也算是交上了一份答卷。
杨冰公开表示,未来,OceanBase将全面升级商业生态策略,直接面对客户的比例,建立以“合作伙伴”为中心的商业生态模式。
其中,针对区域合作伙伴,OceanBase将推出“珊瑚计划”:未来3年,面向全国重点省会城市,培养60家核心经销商。通过政策支持,帮助核心经销商成长,三年实现合作伙伴收入份额占总销售份额60%以上。
经销商体系的打造上,铂金级、银牌级、金牌级不同级别的经销商将根据认证体系享受多重权益,包括:免费测试产品、重点项目免费POC支持、免费工程师认证培训、共享OceanBase销售物料和开放官网供合作伙伴入驻,投入营销预算打造专属生态营销活动等。
在开源生态上,OceanBase将发布4.0社区版,MySQL兼容能力全部开源,社区版将享受企业版同等性能。OceanBase4.X社区版将实现小型化,未来最小将支持4核8G小规格,让更多开发者更低门槛应用。
杨冰坦言,中国数据库厂商与海外优秀的数据库企业之间还有很大差距。其中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就是在数据库产业链上,没有很好地形成产业级协同,投入资源和生态还比较碎片化。但他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过程,也正是未来需要数据库相关方、客户以及监管部门共同努力的地方。
“我们期待有一天能够像中国打造手机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这样打造出真正的上下协同的繁荣的数据库的生态产业链,这样一定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杨冰呼吁。与手机、新能源汽车等制造业产业链协同不同,数据库这类软件的产业链协同的发力点更在产品、服务、生态、开发者等多个方面,这也OceanBase未来的主要发力点,也是OceanBase此次商业生态模式挑战想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基础软件行业已经有能力‘根创新’,坚持长期投入,中国数据库必将迎来大爆发。作为一款完全自研的企业级原生分布式数据库,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为不同类型客户降低企业数据库的使用门槛,助力产业数字化。”杨冰总结。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作者 | 秦聪慧,编辑 | 盖虹达)
百度高管突变:沈抖三年改革暂停,王海峰退居幕后
记者 | 崔鹏
编辑 | 文姝琪
5月5日上午,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向全体员工发出内部邮件,宣布即日起立刻进行干部轮岗。
内部邮件称:“在这次管理干部调整中,此前分管百度移动生态事业群组(MEG)的集团执行副总裁沈抖,转而担任百度智能云事业群组(ACG)负责人,同时网盘和TGE也调整至ACG;何俊杰(Jackson)即日起晋升为集团资深副总裁,并轮岗担任MEG负责人,直接向我汇报;王海峰继续担任集团执行副总裁兼CTO,不再兼任ACG负责人。”
据界面新闻了解,早在3月份甚至更早的时间,百度内部就已经在筹备AIG(人工智能体系)两大群组ACG与TPG(技术中台群组)的“分家”事宜。
MEG在沈抖领导下,收入总量保持着持续增长,业务改革方向比较明确,但他没能获得更长的时间来证明自己的战略正确性。王海峰领导下的ACG虽然具备扎实的技术口碑,但没能为百度的人工智能业务获取更多的商业化价值。
从管理团队的架构上看,沈抖从领导庞大的MEG,变成领导AIG旗下的ACG,有被“降权”的意味。而百度CTO王海峰从直接负责AIG,变成领导AIG旗下的TPG,管理职能大量减少,身份开始偏向于单纯的技术研发领域。
2017年何俊杰以顾问身份加入马东敏(李彦宏夫人)掌管的百度战投团队,并于当年底接管百度投资并购部。2019年百度才官宣何俊杰以副总裁身份加盟,领导集团投资并购部和战略投资管理部。
从更长的时间线观察,此次百度高管变动并非突然,但依旧会让公司内外产生疑虑:如何俊杰入主MEG之后是否会改变沈抖此前三年定下的战略基调?沈抖管理ACG之后,能否让人工智能在更多场景落地,获取更多商业化价值?而王海峰“退居幕后”,是否会导致百度的技术人才流失?
管理层变动通常伴随着组织改革和业务调整,本次高管轮岗无疑是百度开启下一轮变革的第一步。
沈抖改革期只有三年时间
2021年百度网络营销收入为740亿元,占百度(剔除爱奇艺之外的)952亿元总收入的近78%,MEG毋庸置疑是百度当下的“钱袋子”,而沈抖担任它的管理者刚好三年时间。
他在2019年5月接手MEG时面临的问题非常多:移动互联网流量获取成本飙升,红利空间所剩无几,广告主开始集中向短视频平台迁移,内容源缺失让百度的搜索引擎不再受年轻人青睐。
在随后的一系列改革中,沈抖否定了百度曾经的“投入换增长”策略,提倡健康增长曲线,他认为百度的搜索引擎仍然大有可为,前提是解决搜索“无源之水”的问题。
在2021年与界面新闻的对话中,沈抖明确表达过“花钱买流量不可持续”的观点,呼吁外界看待百度App和搜索引擎业务表现时,能将时间拉长一些。
在这短暂的三年时间里,沈抖的运气并不算好。
2020年沈抖曾经将直播业务作为MEG的战略重点,这也得到了李彦宏的大力配合。加上百度对短视频业务的大力倾斜,沈抖打造视频内容生态,继而为搜索引擎“续命”的思路很清晰。
但在市场监管和大环境突变之下,先是百度收购YY中断,后是直播业务团队大量裁员,沈抖寄望颇深的视频内容生态戛然而止。
今年1月份,百度部分员工之间开始流传沈抖将离开MEG(和百度)的消息。但直到沈抖这次调任之前,他仍然在正常进行改革。3月份沈抖对MEG的销售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将传统的KA、直销、渠道分销体系变成以客户行业匹配销售部门的体系,这种改变让百度的广告营收向精细化运营靠拢。
在当时的媒体采访中,沈抖表示希望百度的广告收入不下降,但是广告收入的占比下降,具备多元化收入结构。
从2021年的业绩报告数据看,百度广告收入的占比确实在下降,与之对应的是云服务和智能驾驶相关收入的占比提升。
李彦宏在内部信中特别强调,接替沈抖管理MEG的何俊杰拥有精细化运营的成功经验。这预示着MEG在今年仍然将继续降本增效,加大转型力度。
但不少一线员工对这次调整仍然心存疑虑,担心管理财务的领导难以具备带领业务团队正确前进的能力。
王海峰管理权限降低,重回研发领域
王海峰2010年加入百度后,在三年时间里为百度创建了自然语言处理部、互联网数据研发部、推荐引擎和个性化部、多媒体部和语音技术部等技术部门。在移动时代来临后,王海峰先后负责过百度搜索、手机百度和信息流等产品。
这些履历让王海峰具备很高的技术底蕴以及产品把控能力。在2020年百度的架构调整中,他被正式提升为百度CTO,同时掌管人工智能事业群AIG(包含技术中台群组TPG和智能云事业群组ACG)
12年过去,王海峰成长为典型的技术派领导。
如今市场上很少有人质疑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但很多人怀疑其开拓场景、获取市场份额的能力。
过去三年间,阿里、腾讯和华为在云服务领域激烈争夺市场份额,建立起围绕云计算业务的庞大业务团队,而百度并没能将其拥有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份额优势。
有不少百度工程师曾向界面新闻吐槽称,明明百度的部分技术非常领先,但外界对百度人工智能品牌的认知度却非常低,客户也充满疑虑。
百度过去几年对人工智能业务的投入力度非常大。去年百度回港上市时,招股书披露称,百度计划募资41亿美元,将新资金注入智能云、智能驾驶等人工智能业务中。
王海峰作为纯技术派出身的管理者,缺乏对商业市场的高敏感度和大刀破斧改革的魄力,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商业化落地,也很难依靠单一部门独自实现,需要诸多兄弟业务部门的配合。
李彦宏对人工智能业务这种空有技术、缺乏场景的现状明显不满意,这也是沈抖接手ACG之后需要面对的挑战。
好处在于,沈抖目前的身份仍然是百度集团的执行副总裁,在协调不同部门的资源方面具备优势。
而失去ACG之后,王海峰的角色明显已经向后端的技术研发领域转变,目前仍然在领导的是技术中台群组TPG和百度研究院。
大厂派VS运营商派,云计算未来十年:四大局部战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师天浩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14.5亿户,6月当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14.89GB。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来,国人基本实现了普遍的“上网自由”。这种自由背后,与移动互联网几乎同步发展的云计算居功至伟。
研究报告显示,与传统IT模式相比,云计算在计算、网络、存储和运维管理等整体成本上降低了5~7倍。如果算上系统搭建、机房建设、采购流程等的时间成本,成本甚至降低达到10倍左右。我们现在几乎可以“无限”的在抖音、快手、微博、知乎、百度等APP上免费生产和上传内容,背后离不开数据存储成本的不断下降。
不过,到了2022年云计算行业进入了十字路口。原因很简单,消费互联网的增长空间见顶,用户规模、人均使用时长、流量消耗总量(VR、元宇宙等流量大户尚未成熟)都进入低增长阶段,过去十年云计算赖以快速成长的环境发生变化。
互联网行业是云计算诞生之地,也是云计算最早商用落地之处,它的触顶直接影响云计算未来十年的走向。
不过,随着国家层面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推动。政企上云用云,成了“接班”互联网的新力量。这种变化在云厂商的竞争格局变动中也有所体现。
据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1第三季度)跟踪报告》显示,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和天翼云的市场份额分别占比39.01%、10.92%、10.74%和8.98%,共同占据了国内公有云计算市场近七成份额。不过,相比于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的两位数增长,运营商增速表现更好。
移动云收入同比增速达135%,市场份额排名再进一位至第七名。联通云市场份额和收入同比增速双第一,分别达到167.67%和296.35%。
这种变化很好理解,云计算作为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在厂商选择中天然会遵从“就近”原则。阿里云、腾讯云、百度智能云作为互联网大厂,吃掉过去十年互联网行业大部分云市场在情理之中。而当下作为增量主力的政企客户,属性上天然有别于互联网客户,会更信任华为云、运营商云。
不过,大厂派相比运营商派有自己一大独特优势,就是在软件和应用的研发能力远胜于后者。而政企客户除了需要通过云计算降本增效,而自身数字化也极其依赖云计算提供的数字化能力。这个独特的变数,是互联网切入政企市场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意味着未来的to B云战争中,最终鹿死谁手还不好说。
从目前获得的信息推测,云未来十年的战争,将在四个局部发生较大的较量。无论大厂派还是运营商派,谁胜的牌局越多,谁的最终体量也就越大。这四个局部是:1、硬件成本战争;2、服务网络战争;3、PaaS之争;4、SaaS之争。
01 硬件成本战争
在这里必须强调一个事实,云计算这项生意最大的魅力就是复购率。它就像发电厂,生活中电从来不愁卖。作为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作为信息时代的基座,云计算的需求是持续并逐年上涨。也就说,可以参考过去几十年电力市场的发展,云计算将遵循相似的路径。
电力市场中,煤电为何占比达到七成?煤电缺点这里不展开谈了,它之所以占到绝对比例,因为它是各种发电模式中最低的一种。
所以说,未来哪家云厂商是市场主力军?当然是那个能将成本降到最低的玩家,目前阿里云做到市场第一,就和它入局最早,在基础设施成本压缩上做的较好相关。
成本是云计算发展命门;在成本问题上,云计算相比传统IT模式实现了数倍甚至十倍的节省。站在云计算客户角度来看,云虽然省钱,可这项开支是每月、每年必须的投入项,当中小企业或政企客户感觉某家云成本过高,会去选择更便宜的平台,甚至可以“弃”云计算而走。目前,各大云计算平台之间是允许客户自由转移,长时间尺度来看,能把IaaS服务定价保持最低的玩家话语权更强。
假设未来云计算成本“万一”突然变高,客户还有自建服务器机房的备选项。
从产业角度来看,按照商业模式,云计算分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的三大类,基本可以全面替代传统IT模式,以巨大的成本优势逐步将各类客户转移到云计算上。
这其中,又以公有云占比较大。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披露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3102亿元,增速48.4%。从细分市场来看,公有云市场占比逐年提升,2021年我国公有云市场占比最高,达59.7%。
而从服务内容来看,云计算又有三种形式,1、IaaS,基础设施服务,Infrastructure-as-a-service;2、PaaS,平台服务,Platform-as-a-service;3、SaaS,软件服务,Software-as-a-service。
从这个维度来看,目前,海外SaaS市场占主导,国内IaaS市场占主导,最终还将是SaaS主导。
中国云计算市场中IaaS占比达到70%,SaaS则只有21%, 而全球云计算市场中SaaS占比高达55%,IaaS占比为26%。这种结构的差异因为,无论国内还是海外云计算市场,皆经历先IaaS层级后SaaS层级的升级。中国云计算发展相对滞后,IaaS市场基本成熟后才开始向SaaS市场过渡。
毫无疑问,在今后几年里,IaaS服务将是云厂商竞争的重要领域,并逐步将战火引到PaaS、SaaS。
而且,从服务链条来看,占据IaaS市场的领军者,将更容易发展PaaS、SaaS。而在IaaS的选择上,成本是最关键的一环。这里可以模拟一个发展链路,低成本IaaS进行引流,并以Paas模式和SaaS模式作为利润主要来源。
目前来看,大中小云厂商为了竞争市场,都采取着激烈的价格战争夺客户。相比补贴的短期性,运营成本压缩才具备长期价值。那云计算的主要成本来源是什么呢?数据中心是云计算产业的底层核心基础设施,服务器是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CPU、GPU决定了服务器的算力。
据信通院数据显示,服务器在数据中心硬件成本中占比70%左右。进一步的,芯片成本则占据服务器成本的绝大部分。根据IDC的研究数据,CPU、GPU、DRAM三个模块中的芯片成本在基础型服务器中占比约30%,在更高性能的服务器中,占比高达50%-80%。
短期战争,大小云厂商可以靠疯狂补贴来获取和蚕食份额,将时间尺度拉长,只有那些将硬件成本压缩到极致的云计算平台,才能维持长期的低价,并源源不断留存旧客户和吸引其他平台客户青睐,做大做强,成为行业最终的最大玩家。
基于降成本考虑,无论美国云巨头亚马逊AWS、谷歌云,还是国内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都将自研芯片和其他硬件设施作为实现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
AWS开创了云厂商自研芯片的先河。从2013年推出首颗Nitro1芯片至今,已经有9年自研芯片历史,已拥有网络芯片、服务器芯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研芯片三条产品线。
国内厂商中,阿里和华为也正在布局Arm服务器芯片。
2019年,华为旗下的海思半导体推出了基于Arm架构的服务器芯片鲲鹏920。2021年10月,阿里巴巴旗下半导体公司平头哥发布自研云芯片倚天710。今年6月13日,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在峰会上正式发布CIPU(Cloud infrastructure Processing Units),这是阿里为新型云数据中心设计的专用处理器,替代CPU成为云计算的管控和加速中心的下一代芯片。
腾讯则在2021年11月公布了自研芯片进展,分别是AI推理芯片“紫霄”、视频转码芯片“沧海”和智能网卡芯片“玄灵”,性能相较业内产品均有明显提升。同时,自研的腾讯云星星海服务器,也帮助腾讯云全面提升了性价比。
从早期的去IOE,到现在自研芯片的推进,云计算厂商实现着硬件成本的降低。可以说,未来云计算竞争,谁能够在综合成本上大幅度跑赢对手,它就具备了绝对的话语权。
围绕成本还有好消息。
另外,我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也全面启动。简单说,就是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
我们知道,西部是不发达地区,地广物博各项成本占据巨大优势。三大电信运营商与华为、腾讯、阿里、百度、字节跳动等纷纷官宣了有关“东数西算”的各自布局。多位专家指出,“东数西算”工程预计每年将带动超千亿元规模的云计算相关投资。
即使在海外,成本也是云计算竞争的核心。亚马逊的贝索斯就提出了一个贝索斯定律。按照贝索斯定律,在云计算的发展过程中,单位计算能力的价格大约每隔3年会降低50%。有分析机构统计,亚马逊AWS在市场拓荒期,累计降价42次,重新诠释了“价格屠夫”这个词。
就目前来看,中国云厂商之间价格普遍相差不大,相对而言国内市场获得政策红利更少一点的亚马逊AWS、微软云等价格稍高。
在疯狂的价格战中,已有大量中等体量的云厂商“掉队”。这个厮杀将是长期现象,未来十年中还会有现在表现不错的玩家掉队。
02 服务网络之争
在云服务上,目前各大云厂商维持一个稳定的状态,虽然具体服务内容、价格与折扣随时间呈现着动态的变化,除了个别业务,大部分相似服务的各自价格差别并不明显。
IaaS 厂商的云计算收入构成主要为基础服务(计算、存储、CDN)以及增值服务,基础服务属性简单,毛利率相对增值服务的毛利率较低。据未来智库2020年底的一次统计显示,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金山云 四家厂商普通云盘价格的包月、小时计费,价格相差都不算大;高性能云硬盘的价格差别与普通云盘类似;SSD云硬盘无论是包月还是按小时计费,按照包月对比金山云最便宜,按照小时计费阿里云和华为云价格最低。
(图片来源:根据公开内容制作)
现阶段,国内云计算市场的几大玩家主要分为五大流派:
互联网云厂商:阿里云、腾讯云、百度智能云、金山云等
通信运营商:移动云、天翼云、联通云
独立云厂商:优刻得、青云
外资云厂商:亚马逊AWS、微软azure、IBM
ICT云厂商:华为云、紫光云、浪潮云
巨头背景的云厂商,在技术实力、品牌价值、服务价格上相差不大,重要的是比拼服务网络的构建。
服务网络有多重要呢?我看看当下各大云厂商客户的构成。
阿里云起步于电商行业,后将客户群扩展到消费互联网企业,包括字节跳动、B站、爱奇艺、小红书等。2021年Q4,阿里云来自消费互联网客户的营收占比48%。今年3月,华为前E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空降阿里云M7(资深副总裁),负责阿里云全球销售业务。蔡英华曾当过华为企业业务中国区总裁,而华为在政企客户上的影响力就无需赘言。
这次任命外界解读阿里云将打造新的服务网络,未来业务重点将是政企大客户。
腾讯云很多客户来自泛互联网行业,比如游戏、视频和电商。其服务的客户包括快手、小红书、美团等,几乎覆盖了国内70%的游戏厂商,90%音视频客户和绝大多数主流电商平台。此外,在金融、政务、工业、能源等领域,腾讯云也在持续深耕。
华为云则更偏重于需求复杂、痛点多的大型政企类的业务关键型客户。根据 IDC 发布的《中国政务云基础设施市场份额 2020》报告,华为云在中国政务云基础设施市场的占有率高达32.2%,已经连续4年蝉联第一。
未来十年,是政企客户集体上云的十年。相比过去互联网公司的灵活和主动,它们更依赖云厂商的线下服务网络提供具体服务。
根据此前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数据显示,在2018年,美国企业上云率已经达到85%以上,欧盟企业上云率在70%左右,而中国企业的上云率只有40%左右。
政企客户上云的速度在增加,云厂商是否拥有完备的线下服务网络重要性愈发凸显。三大运营商近两年来增速跑过行业,很大一个原因,运营商在不同地域上拥有广泛的客户群和客户拓展渠道,并有着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市场营销、技术支持和客户服务的策略。
以天翼云为例,其在云和大数据布局方面,有超过300多个本地节点、1000多个边缘节点,以及超万个客户节点;移动云在四大热点区域建设资源池,并基于500多个边缘云节点推进算力下沉,打造了一朵全域全场景覆盖的分布式云;联通云则通过5大算力区域、4大核心节点和31省份骨干云池,在全国有450个边缘节点,打造云算网立体化布局。
其实,就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平台层和软件层发展,阿里云、腾讯云、百度智能云等互联网大厂玩家做的更好。
面临着增长压力,未来如何在线下组建一个可以抗衡运营商的服务网络生态,是它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中国云计算市场已从最初的十几亿增长至目前的千亿规模,行业发展迅速。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2019年期间,我国云计算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速均在30%以上,呈高速增长态势。
为了应对新形势,老巨头玩家已经开始出手。
今年6月在华为伙伴暨开发者大会2022上,华为云宣布已成立煤矿、政务一网通军团等20个军团。华为云CEO张平安还发布15大创新服务,其中包括工业、政务、供热、煤矿、教育5个行业aPaaS服务。
7月12日,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则成立了政企业务线,持续深耕政务、工业、能源、文旅、农业、地产、体育、运营商等领域,这是时隔一年后,腾讯CSIG的又一次组织进化。去年5月,腾讯CSIG确定了 “扎根行业、深耕区域、提升效率”三大战略。
蔡英华空降阿里,今年,阿里云按照分销伙伴、集成伙伴、咨询伙伴、解决方案ISV伙伴、产品ISV伙伴等能力标签,成立了相对应的生态团队,来专项服务合作伙伴。这背后最大的转变是,基于伙伴的能力模型,阿里云去适配伙伴,而不是让伙伴来适配阿里云。
如果说,硬件成本的压缩是长期价值的体现。而服务网络的战场,就是和时间赛跑,中国政企客户数字化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谁能高效率触达并转化它们,就赢跑一小段。
03 PaaS之争
IaaS虽是基础,但云计算大战最终落脚点,必然是PaaS和下面要提到SaaS之争。
原因非常简单,IaaS是数字社会的刚需,只要是数字业务就需要一个“桶”装着,IaaS层是整个云计算产业链中的关键基础设施。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会令云大厂主动的降低IaaS服务的价格。另一方面,就像水电一样,IaaS云厂商很难联合起来拉高价格(会引来监管)。答案就肯定了,IaaS的利润率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很低。
国内外市场,都呈现着这一现象。
先说海外,19财年亚马逊云服务AWS以亚马逊12%的总营收占比,却贡献了63%的总营业利润,可以说AWS已是亚马逊一颗的非常稳定而健康的摇钱树。三大业务中,PaaS利润率就超过IaaS。
去年6月,Bernstein分析师曾做了一份估计,他认为2015年AWS收入的14%来自利润率较高的“平台即服务”PaaS产品,其余收入来自较低利润率水平的“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产品。而在2020年上半年,分析师估计PaaS的比例已经上升到18%。
今年,国海证券也做过一个统计,阿里云PaaS及SaaS收入中,PaaS及SaaS毛利率高于IaaS。具体数值尚未公开,不过可以确定,PaaS能给云厂商带来更高的利润。
为何?
在云行业,IaaS底层标准化程度高,毛利率为10-15%。相比而言,PaaS与SaaS的毛利率可高达50%-70%。因为,PaaS、SaaS是基于IaaS底层基础设施衍生出的系统级和应用级服务,更凸显定制化的商业服务和产品技术等能力。
简单来说,PaaS、SaaS是企业有需求才会选用的服务,相比之下IaaS就是强刚需服务需求了。因此,IaaS引流,PaaS、SaaS进行盈利提升。
企业为何会主动为PaaS付出更多的溢价?整体来说,云大厂们的PaaS,大多通过采用AI、数据湖、微服务化、容器服务等关键技术提供云原生应用的平台能力,促使企业IT在支撑业务敏捷化、智能化和资源利用率上迈入新台阶。
7月28日,在2022开放原子全球开源峰会的开幕式上,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透露,从2007年开始,腾讯就开始自研金融级的分布式数据库TDSQL。如今,腾讯云数据库已经在张家港农商银行、昆山农商银行等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投产上线,支撑国内超20家金融机构换上“国产心”。我们(腾讯)也已经将TDSQL PG版全面开源,共建国产数据库开源生态,助力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程度已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中重要组成项,IaaS只是提供基础的数据算力服务,只有购买了PaaS服务,企业才可以更多的“借用”的大厂技术优势,完成更深程度的数字化。
插播个案例,广西灵山是“中国荔枝之乡”,当地与阿里共建了“未来果园”,通过物联网和AI技术,24小时监控土壤、气象等生产信息,防灾抗病、提质增效,从传统种植转向标准化生产。基于菜鸟智能产地仓,农产品的加工、仓储、包装、运输实现数字化,对接淘宝天猫、淘菜菜、饿了么等渠道,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通过统仓集配等公共服务,当地商家整体供应成本降低15%~20%。
PaaS方面,互联网大厂无论技术经验、产研深度和生态触角,都要远胜运营商。
近年来,各大云厂商先后将触角伸到PaaS、SaaS领域。今年一季报中,腾讯表示,将不再聚焦于规模增长,而是更看重企业服务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增长,将资源集中于PaaS领域,包括视频云及网络安全等。
为了加强PaaS和SaaS的联动,早在2019年腾讯推出“千帆计划”,孵化一系列连接器,比如IDaaS、iPaaS、EIAM、低代码等等,提供账号、数据层面的连接能力,在财务、HR、工业等赛道,基于这些连接器和商业伙伴建立合作。
阿里云方面,钉钉把自己定位成数字化新生产力工具,是一个开放的PaaS平台,来帮助企业和生态合作伙伴,将HR系统、生产系统、ERP、研发系统等业务管理系统集成到钉钉上,阿里云通过推动云钉一体提升PaaS能力。
2022阿里云合作伙伴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钉钉总裁叶军曾强调:“云钉一体提供了PaaS能力底座。有了云,神龙计算、盘古存储、洛神网络、云安全、云原生应用这些基础能力得到保障。云也有很强的PaaS,像AI、IoT、大数据计算等等,已经有一套非常好的PaaS了。钉钉补全了协同类的PaaS,是一个业务性的中台。”
2020年6月,字节跳动旗下企业技术服务平台火山引擎正式上线。去年底火山引擎被列为六大核心业务板块,升级为独立BU,发布全系云服务产品,字节跳动开始全面进入公有云市场。在最初阶段,字节云也把中心放在了PaaS与SaaS领域。
据IDC近期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1上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IaaS/PaaS/SaaS)达到123.1亿美元(787.6亿人民币)。其中IaaS市场同比增长47.5%,市场规模为78.26亿美元(500.7亿人民币)。PaaS市场同比增长53.9%,市场规模为17.2亿美元(110亿人民币)。
2021年H1阿里云IaaS收入193.3亿元;华为云56.1亿元;腾讯云55.6亿元;天翼云48.1亿元;亚马逊32.5亿元;其他115.2亿元。PaaS市场同比增长53.9%,市场规模为17.2亿美元(110亿人民币),去年同期为11.18亿美元(71.5亿人民币)。
2021年H1阿里云PaaS收入38.2亿元;亚马逊13.3亿元;腾讯云12.9亿元;华为云10.5亿元。
PaaS拥有的在线办公协同、低代码、云原生、分布式等开放、开源的云服务能力,能解决超过4000万数目的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问题。但PaaS对云大厂的软件研发能力、生态建设能力都提出极高的考验,它正成为各大云厂商发力的技术方向。
随着云业务的深入发展,头部云厂商竞争的主力点将落在PaaS和SaaS市场。
04 SaaS之争
作为上上层,SaaS对于云厂商而言,是建设大生态的最关键一环。
2021年,华为云发布了开天aPaaS(应用程序平台即服务),将自身30多年及全球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经验变成可被调用的服务开放出来,让开发者面向行业创新,不必重复“造轮子”。
对比全球SaaS产业历史同期,SaaS市场渗透率演进路径基本一致,我国SaaS产业发展滞后约5年左右,预计未来5~10年将成为国内SaaS市场发展的关键时期。相比海外SaaS的上云,中国将呈现不同的表现,云计算或是推动SaaS渗透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力量。
所以,早在去年4月26日,腾讯就在北京举行 “2021 腾讯千帆战略发布会”,解读其 SaaS 生态战略,面向行业和客户发布“企业应用连接器 ”。据透露,未来三年,腾讯千帆将助力10万家客户和1万个SaaS应用实现高效连接,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规模的企业应用连接器。
而百度智能云也推出了碳数智化平台--度能,全新推出SaaS服务。截至目前,度能已和数十家生态合作企业,联合打造近百款能源应用及终端,服务客户的数量有上万家。领域覆盖产能、供能、用能全链条,行业场景囊括化工、制造、食品加工、轻工等多个领域。
我国的SaaS行业起步较晚,在2010年左右正式起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经营管理类SaaS开始进入稳定发展的成熟期。
过去,SaaS服务都是服务商单独向中小企业售卖。而云SaaS则会加速产业发展进程,各大云厂商开始打造自己的SaaS平台,生态的繁荣会提升各自云服务的吸引力,尤其利好SaaS厂商,云计算将是它们触达企业客户最佳渠道之一。云厂商们自然很注重对第三方服务商的扶持力度,而包括阿里云,曾一度提出“不做SaaS”。
很显然,数字化并非简单的将大数据、应用放在云上跑,它还需要一系列数字化工具作为支撑转型。对于各大云厂商来说,SaaS服务的特点,决定了必须依赖更多的第三方服务商,构建生态打造共赢模式是共同选择。
在这方面,互联网大厂与万千SaaS服务提供商的“关系”,显然远胜运营商云,未来这也是互联网大厂发挥自身优势的方向。
数字化浪潮下,中小企业和政企大客户已成了云计算市场增量的新蓝海。它们需求相比消费互联网公司更垂直、细分和专业化,这给予云大厂们更多施展技术实力的空间。从增速上看,运营商去年确实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就未来竞争趋势预测,互联网大厂玩家的综合实力仍旧更强。
无论如何,云计算的未来十年开始了,大厂派VS运营商派谁实力更强?只能说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半导体产业纵横-《跨界造芯“卷”上云,云计算厂商角逐服务器芯片》;
节点财经-《华为云,身负重担》;
节点财经-《华为来的蔡英华,能帮阿里云搞定政企大客户?》;
中国电子报-《三朵运营商云:静待花开》;
科技云报道-《云巨头的中场战事:PaaS、SaaS成为关键破局点?》
中国经营报-《互联网云巨头增速放缓 SaaS生态决胜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