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火炬之光2机器人零件(发放特许通行证超2000张!中山火炬区保障重点企业不停产)

导读 火炬之光2机器人零件文章列表:1、发放特许通行证超2000张!中山火炬区保障重点企业不停产2、火炬之光移动版勇闯发条密室 夺取豪华宝物3、求解钱学森之问:哈工大院士班的答卷4

火炬之光2机器人零件文章列表:

火炬之光2机器人零件(发放特许通行证超2000张!中山火炬区保障重点企业不停产)

发放特许通行证超2000张!中山火炬区保障重点企业不停产

南都讯 记者吕婧 中山火炬开发区是中山市的经济强区,区内有大量重点企业。如何做实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统筹”,是火炬区在此轮抗疫工作中的重点工作之一。3月20日,火炬区实施交通临时管制第3天,南都记者了解到,截至当天下午6时许,火炬区已经发放运输通行证超过2000张。

保生产:

交通临时管制4小时后领到通行证

武藏精密汽车零部件(中山)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藏公司”)位于火炬开发区沿江东路,3月20日,6辆装载着差速器成品的货车从公司驶离,目的地是位于佛山的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虽然全区实施交通临时管制,但是公司的生产几乎没受到影响”,武藏公司安全环境科科长吴奕香表示。

武藏公司运输车辆按时发货

武藏公司是一家日资企业,公司主要从事汽车变速箱、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和汽车球节组成件,以及汽车相关部件的设计与制造。产品分销中国以及境外地区,主要客户包括本田、福特、通用等汽车制造商。

“在3月18日下午,得知实施交通临时管制时候,我们还很担心”,吴奕香说,月底正是公司出货的高峰期,“我们的零件一旦供应不上,广本的流水线就可能停摆”。为了落实“双统筹”,火炬区3月18日出台了运输通行证申办指南,解决交通临时管控期间运输需求。

领到特许通行证后车辆可以出入火炬区

“为了确保园区企业照常生产,我们积极与部门进行协调”,中山市健康基地集团招商三部负责人徐伟喆介绍,在多方努力下,当晚7点,武藏公司就拿到了通行证。“公司里面不能堆放库存,拿到通行证后,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吴奕香说。

为了保证武藏公司能正常生产,中山市健康基地集团安排公司做出未来几天生产计划,至3月19日,共申请运输证52张,能保证公司10天的供货、发货需求。

火炬开发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吴韶毅介绍,在严格执行交通管控措施的前提下,火炬区全力以赴保生产、保物流、保供应链,采取特许通行证的方式,优先保障重点企业生产原材料和急需资源出入。据悉,截至3月20日,火炬区发放特许通行证超过2000张。

抓防疫:

设立企业核酸检测点确保应检尽检

3月20日上午,火炬开发区启动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在武藏公司内,南都记者看到,公司员工分批次进行检测,秩序井然。“既遵守了防疫要求,也不影响生产”,徐伟喆说。

武藏公司内员工进行第三轮核酸检测

在此次疫情中,火炬区针对规模较大的企业,专门在企业内开设核酸检测点。武藏公司有员工约1300人,在收到火炬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的通知后,花一个小时就建立起核酸检测点。“这与之前的多次应急演练分不开,也是火炬牢牢抓防疫的例证”,徐伟喆说。

在应急演练的时候,对于场地选择,医疗物资摆放,如何科学排列队形,甚至垃圾桶的设置,都有细致考虑。同时公司也会提前征集一批志愿者,当开展全员核酸的时候,能够马上就位,维护现场秩序,提高检测效率。“就在去年12月,我们还进行了一次全公司的演练”,吴奕香说。

火炬开发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吴韶毅介绍,为了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火炬区第一时间下发企业疫情防控指引,督促和引导企业严格按照省市有关要求,落实核酸检测、人员防护、防疫物资管理、消杀计划等防控措施,并配备充足的防疫物资,严防疫情扩散。另外,此次火炬区对500人以上企业及部分防范区内小微企业服务上门,专门设立核酸采样点。

吴韶毅表示,火炬区已派出20名业务骨干组成10个服务小组前往企业开展现场服务,并开通企业需求热线电话,确保及时收集掌握区内企业需求。截至3月20日,共受理企业需求194条,协调解决了企业提出的生产物资物料运输、人员滞留、生活物资保障等“燃眉之急”。

火炬之光移动版勇闯发条密室 夺取豪华宝物

在游戏火炬之光中,随机因素是游戏的一大魅力所在,而发条密室由多个趣味游戏组成,涵盖了很多玩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小游戏模式,让玩家在常规关卡之外,有一个日常调剂的途径。

火炬之光

背景介绍

发条密室是发条时计塔内的未知区域,黑暗工程师凯尔斯建造发条时计塔时建成。发条核心被炸毁时,发条时计塔内发生了剧烈的时空扭曲,发条时计塔也处于了半毁坏状态,绝大部分密室变成了无法进入的封闭状态,有些密室甚至连通了异空间。

发条齿轮就是发条核心爆炸时由于时空扭曲而分散各地的时计塔零件。收集这些发条齿轮就可以逐步修复发条时计塔,打开发条密室。

发条齿轮

每个常规关卡内都包含一个隐藏房间,入口需要玩家探索。隐藏房间通常是随机性赌博内容,包括金币、宝箱或者浣熊、怪物。玩家每次探索一个新的隐藏房间都会发现一个发条齿轮。发条齿轮不能重复获得,也不消耗,已获得齿轮的关卡会有标记。当玩家收集到所有的发条齿轮后,解锁最终的发条密室——开发者地狱。

密室规则

初始状态直接开启首个发条密室,无需齿轮。随着玩家获得更多发条齿轮,解锁更多发条密室。每个发条密室每日可以通关一次,没有通关可以不限次的挑战。

扫描二维码下载全民手游攻略

全民手游攻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关注全民手游攻略微信

关于全民手游攻略

全民手游攻略致力于为广大玩家提供最新、最全、最详尽的手游攻略,在这里你可以查询到任何你想要了解的内容。问答社区服务为玩家们提供了相互交流并相互解惑的平台,让玩家们的疑问尽快得到解决。

97973手游网声明:97973手游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求解钱学森之问:哈工大院士班的答卷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作为一所工科“尖端”强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扭住“培养杰出人才”这个着力点,迈出了探索构建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一步。从去年9月以来,哈工大设立的一批由院士领衔或担任班主任的特色班,成为站位高、起点高、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载体。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杜善义(右)为学生讲解复合材料。新华社资料照片

永坦班由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刘永坦当班主任;善义班由力学和复合材料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担任指导委员会主任,哈工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杰才担任班主任;小卫星班由哈工大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喜滨当班主任;智能机器人班由哈工大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宏当班主任。

两年来,4个院士班已经招收“00后”本科生175名。尽管研究领域不同,院士班有一个共同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创新思维、攻坚能力的未来领军人才。

“高校要以培养为党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的杰出人才为己任。”哈工大党委书记熊四皓说,院士班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动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全新探索,我们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杜善义教授(中)和北航李敏教授(右)等在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实验室就碳纤维有关问题进行交流(6月10日拍摄)。新华社资料照片

“我们就是来追星的”

“我就是来追星的,追的就是坦先生这样的星!”18岁的高若瑜是个河北姑娘,今年高考后从家乡石家庄来到哈尔滨求学,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坦先生的学生。

坦先生就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让我国海域监控面积从不足20%到全覆盖。以他名字命名的永坦班,定位是面向未来新体制雷达智能感知探测、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等领域,为国家培养和输送电子信息领域的领军人才。

今年9月,永坦班迎来第一批27名“00后”新生。10月23日,85岁高龄的刘永坦院士和同学们开启了一场关于理想的对话。

从科学研究到学习方法,从职业选择到发展方向,同学们问题不断,白发苍苍的坦先生坐在中间逐一回答。他还应同学们的要求把自己获得的“时代楷模”奖章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带到了现场,满足孩子们摸一摸奖章的愿望。原定一个小时的班会延长到两个小时。

“原本以为离自己很遥远的大师就站在眼前!”同学们争相与大师合影。

“我从小就崇拜科学家,希望将来我也能成为对国家发展有用的人”“坦先生的爱国情怀深深感染了我,我要像坦先生一样,让生命广博而雄厚”……成为像坦先生一样的人,是永坦班的共同心愿。

“我们是幸运的,也很有压力,”高若瑜说,“我们不能辜负坦先生的期望。”

坦先生“一生一事”“从0到1”为祖国海防装上“千里眼”的奋斗故事,永坦班每个学生都铭记在心;在善义班,“一门三院士”的佳话是同学们骄傲的谈资;在智能机器人班,蔡鹤皋院士拒绝在海外发展毅然回国的故事,被学生们搬上了舞台;在小卫星班,追随学长学姐们的脚步,同学们逐梦星辰大海,争做“夜空中最亮的星”。

11月23日的班会上,智能机器人班班主任刘宏院士的分享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实验室是刘老师最喜欢的地方,上学时他在实验室做科研的时间比在寝室都要长。”2021级智能机器人班学生王云飞说,“刘老师把科研当成一种乐趣,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榜样的力量是生动的、具体的、可感的,孩子们在学校度过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丰富的、坚定的。”哈工大副校长沈毅说。

谈起入学后的感受,院士班的很多同学感慨“远超自己的预期”。从起初的方向迷茫到人生目标逐渐清晰,从懵懵懂懂到对自己的认知不断加深,他们称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更高峰”。

2019年7月,杜善义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杨思琪 摄

“教给学生最核心的”

“大师的成长经历中有共同的规律,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他们的经验提炼出来,形成一种可行的培养路径,用最恰当的方式教给学生们,帮助他们少走弯路,尽快成长。”沈毅说。

哈工大是航天人才的摇篮,小卫星班的核心课程就以“航天 ”为主线,瞄准培养航天领军人才。“我们培养的是具有创新探索、思辨协作、动手实践、系统思维、工程领军能力的知识复合型人才,能够对未来飞行器进行总体技术设计。”小卫星班班主任曹喜滨说。

翻看小卫星班的培养方案,大一学年主要以数理及计算机编程基础为主;大二学年开设机械、电子、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从大三学年到研究生阶段,采用贯通式培养,依托紫丁香学生卫星创新工场,以国家重大工程需求为牵引,科教融合,提升学生思辨、实践、创新及协作能力。

小卫星班打破了传统学院和专业的界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航天专业及全校任意专业中选择一个主修、一个辅修,总学分从原来的179.5学分缩减至160学分。而善义班的学分也从160学分减少到145.5学分。

“学分少了,并不意味着学的知识少了,而是通过课程重构,让课程精简、节奏紧凑,学生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锻炼思维和实践能力上。”沈毅说,拔尖人才的培养不是课程及学分的堆砌,也不是研究生阶段知识的提前学习,而是要把以往课程体系中陈旧的环节、重复的知识减掉,把每门课最核心的内容教给学生。

永坦班大一学年开设了“电子信息前沿专题讲座”和“智能感知系统创新实践入门”系列课程,让同学们了解相关领域前沿知识,踏出系统思维和实践能力训练的第一步;智能机器人班推出了空间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微纳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创新课程,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善义班设置的“力学与航天前沿讲座”贯穿本科四年,通过60场专家学术前沿报告来开拓学生科研视野。

对传统教学体制改革给教师带来巨大挑战。让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教育和知识教育,注重实践环节及能力培养,这是“教学大改革”。

“重新理解课程核心是什么,基本构成是什么,设计思想是什么……院士班按培养目标重新规划培养方案,这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一次试水,这些成功经验我们将在其他专业推广。”沈毅说。

“学分上的减负,实际上是老师的增负。”小卫星班理论力学课程教师孙兆伟说,“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从实际科研项目中寻找和提炼科学难题,形成教学内容,通过剖析实际项目案例,在帮助学生们掌握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杜善义指导学生。(资料照片)

“实践是最大的增量”

“我们从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出发,倒逼现有教育教学改革。”沈毅说,院士班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团队协作。

智能机器人班由著名机器人专家蔡鹤皋院士、邓宗全院士领衔,由高水平教师团队“一对一”指导这些本科学生,并聘请国际知名教授、知名机器人公司专家担任兼职教授。

“入学一年多,我对机器人的感情已经从‘喜欢’进阶为‘热爱’。”智能机器人班2020级学生左佳慧非常激动。作为一名本科生,有机会参与指导老师的课题让她找到了绽放自己的舞台。

在大一下学期,左佳慧通过“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机械工程制图”等课程,认识了基本工程器件,并能独立设计一些机械结构应用。她的大二学年年度创新创业项目是“研制一种面向复杂作业环境的管道检测机器人”,这属于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樊继壮课题的一部分。

“首先学习设计机械结构,再进行建模、3D打印零件、组装、电控调试,最终做出实体机器人。”左佳慧说,不仅和老师讨论、优化方案,也和队友通力合作,在项目实践中感受哈工大团队精神的传承。

“对于哈工大而言,理论实践结合是优势,基础雄厚是优势,大团队作战是优势,我们要把这些好传统全都教给学生。”2020级智能机器人班执行班主任、机电学院教授朱延河介绍,低年级学生优先进入竞技机器人队、格斗机器人队、大学生机械创新创业基地,高年级学生则进入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创新团队、空间机器人团队、人机协作型共融机器人团队,直接参与重大项目,设计开发高端智能机器人。

“就怕学生没想法,有想法一定有施展的机会。”首届善义班执行班主任、航天学院教授解维华说,除了善义教育基金的支持,班级每位指导教师都会拿出一部分科研经费,帮助学生实现梦想。

“以前的课程多是学完理论再实践,现在是边学边实践”“能力培养重于知识传授”“让学生在实践中找短板,在对照中主动学”“通过项目牵引,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在院士班,这些已经成为共识。

“教学改革背后是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曹喜滨说,学生评价除了课程学习,还有项目实践,这意味着评价方式更加全面、多元。以小卫星班为例,大二年级34名学生,分成7组,课程考试采用团队答辩及竞赛形式进行。

2021级永坦班班主任助理、电信学院教授李杨说,这些理工科学生完全不是学而不思的“书呆子”。他们思维活跃,对科研充满向往,敢于质疑、尝试和探索,积极参加各类学校活动并斩获佳绩,在各个领域散发着自信、活力和锐气。

拔尖人才的培养不同于通识教育,院士班更加注重“兴趣驱动 个性化培养”。比如,在小卫星班,喜欢编程的学生可以去搞软件开发,热衷基础研究、前沿理论的学生可以向着科学家的方向发展,而领军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可以瞄着航天总师成长。

院士班实行本硕博贯通制,为学生成长创造了广阔空间。“以往为了学习成绩提高一分,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非常‘内卷’,现在同学们在注重打牢基础的同时,可以有更多时间自主探索,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小卫星班学生刘再华说。

2017年,杜善义在哈工大航天学院成立30周年火炬接力跑活动中点燃第一棒火炬。(资料照片)

“爱国是不变的底色”

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和最强大的动力”“同学们要志存高远,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刘永坦院士朴实的话语,被同学们记在本子上,更记在心里。他们中有不少人成了学校“卫国镇海”见学点的讲解员,在为参观者讲解坦先生事迹的过程中,传承着老一辈哈工大“八百壮士”爱国奋斗的红色基因。

“善义,厚植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之大善,激发担当自主创新追求卓越责任之大义。善义代表的并不是我的名字,而是大善和大义,是你们每一个人要拥有的。”9月15日,杜善义院士在首届善义班招生宣讲时这样说。

“听了老先生的话,我决心报考善义班。”2021级善义班学生施昊辰说,杜院士在国外发现了复合材料,回国后开创了“力学 复合材料”的新研究领域,最终成为力学和复合材料界泰斗级人物。“他坚定了我对航天和宇宙的憧憬,激励我努力成为有民族使命的人才。”

站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征程的新起点,“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八字校训已经融入哈工大人的血液,成为一种独特的气质和品格。“规格”代表着格局,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功夫”意味着梦想和目标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必须下一番苦功夫、实功夫、硬功夫。

“你们这代人肩负着强国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未来要代表中国到世界舞台中央去展示风采。”面对院士班学生,校长韩杰才这样说。

今年暑假,小卫星班的同学在“哈工大精神实考”中追寻红色传承。有的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各院所实地参观制造车间、先进实验室,感受“国之重器”的飞速发展,有的对杰出校友进行了访谈,有的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观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

“领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感悟航天报国的精神内涵,我们心中的呐喊更加清晰可见,脚下的步伐更加坚定。”2020级小卫星班学生勾敬文说,“未来,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太空中闪亮的星。” (记者韩宇、杨思琪)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敢熔日月铸匠心——劳模火炬在他们手中这样传递

新华社沈阳5月1日电 题:敢熔日月铸匠心——“劳模”火炬在他们手中这样传递

新华社记者

尉凤英进行一项新的技术革新项目的研究 (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我这一生有过很多头衔,但最珍惜两个:一个是共产党员,一个是劳动模范。”“五一”前夕,当记者见到尉凤英时,当年风风火火的“铁姑娘”如今虽然已是耄耋之年,却依然把“劳模”看成心中的最高荣誉。

与一座座大型企业、一项项高精尖技术、一个个新中国“第一”相伴而生的,是一代代吃苦耐劳、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劳模群体。从“老英雄”孟泰到“中国焊接机壳拼装第一人”杨建华,再到全国技术能手方文墨,一代代劳动模范以极致匠心铸造国之重器,身上闪耀的劳模精神贯穿了共和国从“一穷二白”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伟大历程。

孟泰(右一)检查他和工人们创造成功的自动“注油器”的质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从“一穷二白”到奋起直追,信念这样铸就

前进帽、中山装,粗粝的脸上带着质朴的笑容——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孟泰的形象,就这样定格在亿万中国人脑海中。

1948年,饱经战争摧残、几近成为废墟的鞍山钢铁厂回到人民手中,党中央要求迅速恢复生产。老工人孟泰勇敢站了出来,带领工友献交器材、刨开冰雪收集废旧零件,硬是在物资极度匮乏、国外专家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于1949年6月7日炼出了第一炉铁水。而炼铁厂修复3座高炉用的材料,没花国家一分钱。

就在孟泰不畏艰险、以厂为家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之际,1953年,尉凤英进入东北机器制造厂,成为一名操作冲床的车工。

当时冲床需要人工送料,生产效率很低。尉凤英琢磨,要是能让机器自动分料、送料,效率不就提高了吗?“于是,我走路也想、睡觉也想,吃饭时还一手端碗,一手用筷子沾着菜汤在饭桌上画图。甚至为了琢磨送料盘拐弯的难题,趴在铁轨旁仔细观察火车轮子的转动。”老人回忆说。

就是凭着这股钻研劲,尉凤英白天生产,晚上在车间做试验。1953年到1965年,共实现技术革新177项,用434天时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又用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大家都称她为“铁姑娘”。

杨建华(右二)在沈鼓集团车间和同事一起研究图纸(2021年3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尉凤英的形象画在了沈阳工人文化宫的墙上。1965年,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每天都背着书包路过这里,他暗暗立志将来也要成为这样优秀的工人。他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国焊接机壳拼装第一人”的杨建华。

长期以来,我国石化行业的核心部件——压缩机的机壳一直采用铸造成型技术,不仅生产周期长,而且因为没有统一规格,造价昂贵的模具用一次就报废。

如何解开这道世界级难题?铆工杨建华将自己“铆”在了车间里,在无资料、无制造方法可借鉴的情况下,苦心钻研焊接机壳的制造技术。

经过近30台样机的尝试,杨建华破解了上百个技术难题,硬是用手中的小锤子“敲”出一台漂亮、气派的焊接机壳,生产工艺一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人们兴奋地称这台机壳为“争气壳”。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一穷二白’中艰难起步,自力更生建成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到改革开放后奋起直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是怀着舍我其谁改变国家面貌的坚定信念,才有了劳动模范们忘我的创造热情、无私的奉献品格,铸就了一代代劳动者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底色。”多年与劳模打交道的辽宁省劳模办原负责人梁长山说。

方文墨在方文墨工作室打磨零件(2021年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从更快到更精,奇迹这样创造

一个操作台、一把锉刀、一把杠杆百分表,就是方文墨干活时的全部家当。

作为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一名加工零部件的钳工,方文墨从技校毕业进厂后,听得最多的就是“空中没有停车场,试飞没有后悔药”。方文墨立下志向:在我手中出去的零部件,绝不能出任何问题。每天凌晨4点多就到单位,机械性地重复练习锉制加工技术;中午1个小时的午饭时间,他10分钟吃完饭,剩下50分钟继续练习;学徒时,别人做到加工公差达标即可,他却自我加压,永远将公差缩减到师傅要求的二分之一……经常练得手掌的水泡上面摞着一层血泡,回家妈妈用针挑破,他含着眼泪继续练。

就是在纯手工操作的加工台上,方文墨创造了0.00068毫米的加工公差,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约一百二十五分之一,“文墨精度”由此名震业内。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无数像方文墨这样的劳模依旧用“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提供坚强支撑。

在本钢集团,电工罗佳全伸不直的右手惹人心疼。他右手小拇指下的一小块肌肉因筋挛坏死,凸起一个小小的硬瘤。“每次用螺丝刀都会比别人多拧几圈,长年累月重复这个动作,右手已经残疾了,永远弯着。”罗佳全不经意地说。

每次作业,但凡发现轧机上有一个螺丝钉松动,罗佳全都会检查另外几个螺丝钉,一一加固才肯罢手。

永远比别人多干一点、多想一点,使这位从广西九万大山仫佬族聚居区长大的初中生,成长为集设备安装、电气调试、维护检修等众多技术于一身的国家级技能大师,成为不少企业花数百万元也挖不走的电气“百事通”。

从“一团火”到“满天星”,精神这样传承

岁月无声,精神无形。一代代劳动者铸就的劳模精神,犹如不灭的火炬,照亮伟大复兴的征途。

在鞍山钢铁集团炼铁总厂厂区内,孟泰纪念馆显得格外安静。总厂党委工作部部长王锋介绍,厂里培训新招工人,第一站就来这里;机关干部、中小学生也经常来参观学习。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老英雄”仍在向人们“讲述”着劳动的价值和奋斗的意义,“孟泰精神”已经与这座现代化钢铁企业融为一体。截至2020年底,鞍钢集团共有6795人次获得各级各类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37岁的方文墨也从徒弟变成了师父。2013年,公司成立“文墨班”。沈飞公司标准件中心的车间内,每天天不亮就能听到熟悉的锉刀声,曾经方文墨一个人的孤独练习,已经变成一群人的相伴而行……方文墨将从师傅身上学到的敬业、勤勉、专注、极致,一点点传授到徒弟们的手头和心中。

8年来,集中了90后甚至95后的“文墨班”,已经走出3个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冠军、6个辽宁省冠军、10个沈阳市冠军,成为名副其实的“冠军班组”。

杨建华虽然已经退休,却依旧闲不下来。他要到以他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里给年轻技工上课。“经过培训,这些年轻人到车间以后直接就能上手操作,把车间主任乐坏了,都跑到我这里要人。”杨建华骄傲地告诉记者。

“师徒相授”传承的不仅是技术手艺,更是价值取向、前进方向和精神密码。

刘晓云(右二)照顾生病旅客(2016年8月摄)。新华社发

2003年8月,刘晓云第一次站到大连火车站候车大厅“吕玉霜服务台”前,看着师父吕玉霜面对旅客连珠炮般千奇百怪的提问,总能面带微笑对答如流,感到既佩服又有些不可思议。吕玉霜对她说:“我绝不能辜负我师父的期待。”吕玉霜口中的师父是大连站最早一拨全国劳动模范胡金玲,她教给吕玉霜“要把旅客当亲人”,而吕玉霜又把这信念原封不动地传承给刘晓云。

吕玉霜在大连火车站解答旅客询问(2005年3月16日摄)。新华社发

从列车时刻到公交信息,从企事业单位地址到风景区特色,从日常英语口语、哑语手势到常见疾病的应急处置,三代全国劳模的师徒接力,让大连站候车室这个“服务台”成为传递爱与温暖的大连名片。

胡金玲(左)在大连火车站照顾旅客(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5月1日,又是一年国际劳动节,10名劳模的形象和事迹出现在沈阳市1000多块室外电子显示屏上。驻足观看的有满头白发的老人,也有青春激荡的少年,劳模精神就在这不经意间润物无声。(记者曹智、陈梦阳、王炳坤、李铮、于也童)

柳泉录丨淄博高新区的底气在哪里?

记者 张文珂 赵原雪

关键时刻召开重要会议。其背后传递的重要信号,不言而喻。

12月7日,淄博召开全市火炬工作暨淄博科学城重点项目启动大会。这是山东省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有关政策措施落地后,淄博召开的第一个高规格会议。

事实上,淄博科学城TBD片区的全面建设,将直接把淄博高新区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更为崭新高度——未来,科学城TBD片区将成为淄博对外的全新形象窗口。

根据淄博官方公布的1—10月份全市经济运行情况通报,淄博高新区多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列全市各区县首位。

在更多人看来,数据正在不断验证这样一个事实:在整个淄博的经济版图中,淄博高新区越来越扮演起增长的发动机和助推器的角色。

那么,淄博高新区扮演新角色的底气,到底来自哪里?

数字支撑

数据是经济发展的最好证明。

对一座城市而言,谁GDP的增速越高、增量越大,谁就是这座城市经济的“发动机”。

据淄博市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前三季度淄博各区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速最快的是高新区,为11.4%,分别高于全省、全市7.4个、6.6个百分点;排在二三位的是桓台、沂源两县,分别同比增长7.6%以及6.7%。

与此同时,高新区在全市范围内的经济指标依旧处于领跑地位。

1—10月,淄博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702.3亿元,同比增长34.27%,增速不仅居全市首位,还快于全市15.99个百分点.

这当中,尤其是以“四强”产业为代表的新动能转换加速推进,新经济新动能支撑作用明显。1—10月,淄博高新区“四强”产业增加值增长46.6%,高于全部规上工业21.8%。其中,智能装备产业增长88.7%、电子信息产业增长145%。

近三年,淄博高新区GDP年均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4.4%,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43.4%,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5.1%,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长30%以上。

尤其是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5.5%,位居全省前列。

被称为“对未来的投资”R&D经费,5.5%是什么概念?

2021年,我国整体的R&D投入强度为2.44%,分省份来看,仅有6个省份跑赢全国平均水平。

作为创新强市,杭州2021年R&D经费投入虽居浙江第一,但数据仅为3.68%;从省内看,2021年济南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为2.6%,青岛为2.48%。

由此可见,在淄博高新区,“科技立区”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

而上述指标带来最直观结果,就是淄博高新区在各种排名位次的提升:

根据早前科技部火炬中心通报的2021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淄博高新区在157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40位,较上年度跃升3个位次;

在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层面,淄博高新区位列“一等”,成为全市仅有的三个区县之一;

同时,在“单项奖励”中,高新区还获得“新旧动能转换”单项奖。

此外,淄博高新区不仅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观摩点评位列全市第一,经济运行推进质量考核还连续10个月获得全市第一。

一步一个脚印。1992年到2022年,经历30年发展的淄博高新区,已由阡陌农田变为高楼林立、产业聚集的发展高地。尤其是近年来,淄博高新区聚力发展“4 1”特色主导产业,在打造现代产业集群上实现突破。

目前,“4 1”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比已达到72%以上,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达63.6%;“四上”企业达到1015家……

这背后,透露的是淄博高新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以产业优先拉动城市发展的实际行动。

产业还是产业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产业为先,是淄博高新区一直坚持的发展路径。在成立初期,淄博高新区就以产业发展开始谋篇布局。从企业单打独斗到集群发展,再到沿链聚合,每一步深耕且稳扎稳打。

成果在一个个真实案例中,可窥见一斑。

作为已有80年发展历史的药企,新华制药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路径,持续加大创新投入,连续斩获多项研发成果。目前,化学原料药年生产能力已达5万吨,配套中间体能力50万吨,布洛芬、阿司匹林、左旋多巴等10个原料药主导品种居全球前列……

作为新医药领域的上市公司,新华制药同时还是淄博高新区的经济引擎。财报显示,前三季度新华制药实现营业收入54.53亿元,同比增长10.39%;截至12月12日收盘,新华制药总市值已突破240亿元。

蓬勃发展的并非只有新华制药一处。

位于淄博高新区的志晟数控科技(山东)有限公司(下称志晟科技)自主研发的高效、高精度五轴联动立体加工中心进入测试环节,即将投入市场。

数控机床技术反映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代表机床制造业最高水平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系统更是衡量一个国家复杂精密零件制造能力的重要体现。志晟科技总经理岳洪庆表示,产品的成功研发,不仅打破了美国和日本对我国的五轴数控机床的垄断,还实现了产品国产化的替代。

像志昇科技打破国外垄断的例子,在淄博高新区并非孤本。

2022年2月,淄博松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86寸金属网格铜多点电容柔性触摸屏下线。该触摸屏采用的MetalMesh技术填补了全球首款柔性触控屏、全球首款防水触控屏、全球首款110寸触控屏、全球首款大于10毫米介质触控屏、全球首款投影触控屏五大空白。

近年来,高新区高举“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旗帜,走出了一条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的奋斗之路。

尤其是2021年以来,招引中国华能、华为、北京卫蓝、北京海博思创、景能科技等头部企业建设齐鲁储能谷,国内唯一的卫蓝半固态锂电池、国内出货量第一的海博思创集装箱式储能装置生产线等一批总投资883亿元的高端产业项目落地发展,“无中生有”打造国内领先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产业发展成功的最终形态,是被资本市场认可。而在资本市场领域,淄博高新区连续两年获得两个第一。

2021年4月,智洋创新登陆上交所创业板,成为淄博首只创业板上市公司;2022年10月,邦基科技在上交所主板鸣锣上市,不仅诞生了淄博首只农业股,同时也使高新区上市公司数量突破两位数。

支柱企业打下地基,辐射带动,更多新兴产业借势而起,为高新区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再升级

成绩背后,自然离不开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高新区的主动作为与服务升级逐渐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典范,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比如,高新区聚焦“一号改革工程”“以评促转”全力优化营商环境,特别是聚焦企业和市场需求。

这当中最令人关注的是推进项目建设全链条。高新区推进施工许可“分段办理”“流证合一”,推行分阶段联合验收,项目开工时间分别缩短2—6个月。

柳泉录发现,这项工作的推动源自于2021年淄博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1046项市级行政权限全部授权,“一次办好、拿地即开工、全程代办”成为常态,企业开办2小时办结,进入全国最快行列。

再比如,针对企业急需的相关人才,高新区加强人才扶持招引工作力度,构建“人才 平台 项目”一体化培育模式。

而上述举措归根到底,培育诞生的市场主体才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所在。

截至11月30日,淄博高新区市场主体总量突破5万户,创历史新高。其中,2022年新登记市场主体8085户,日均新登记市场主体24.37户。

淄博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通过改革创新和营商环境打造,市场主体发展信心不仅得到进一步提振,创新活力也得到进一步激发。

聚焦企业培育,高新区技改贷“贷动”作用明显,工业技改、制造业技改已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强大力量。

特别是工业技改投资,前10个月已累计完成54.24亿元,同比增长31.6%,排名全市第一,增速超过全市34个百分点;制造业技改投资累计完成53.71亿元,同比增长32.3%全市排名第二位。

在淄博市火炬工作暨淄博科学城重点项目启动大会上,淄博市委书记马晓磊表示,淄博高新区肩负全市火炬工作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力军的重任,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品培育、双招双引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多项工作在全国全省走在前列,为淄博转型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一个月前11月10日,马晓磊在淄博高新区调研经济运行工作时,还要求高新区在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中彰显更大担当。

“突出贡献”“更大担当”的背后,体现的是淄博市委对高新区的认可与期待。

站在高新区开发建设3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淄博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魏玉蛟表示,高新区将坚决贯彻“3510”发展目标和“强富美优”城市愿景,力争3年内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新区前30强,5年内实现GDP总量翻一番,10年内实现GDP总量翻两番,跨入全国一流创新型园区行列。

显然,当下的淄博需要这样的底气。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