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奇异游戏 >

无中生有是什么计(无中生有属于36计中的什么计)

导读 无中生有是什么计文章列表:1、无中生有属于36计中的什么计2、三十六计讲义7|无中生有之计:虚虚实实,真真假假3、张仪用无中生有之计欺骗楚怀王,最后致楚兵败割地,过程值得深思4、

无中生有是什么计文章列表:

无中生有是什么计(无中生有属于36计中的什么计)

无中生有属于36计中的什么计

“无中生有”属于孙武所作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的第七计属于阴谋之计,之所以称为阴谋之计意指悄悄的策划不能让别人知道,一旦让他人知道了这件事情,知道了前因后果,那这个计谋就失去了效果。它是不可公之于众所以称为阴谋。(阳谋:通过一种无法逆转的形式,或已形成的趋势,即使对方看出来了也没关系,因为趋势不可逆,从而逼迫某件事的形成,因为即使你反抗也是无用之举。)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无中生有”原文为:“诓也,非诓也,实其所诓也。少阴、太阴、太阳。”原译为:通过各种虚拟的假象或者行动去迷惑对方,但并不是全是假象,只是为了让对方把这些具有欺骗性的假象当成是真相。也就是用各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假象去掩护实际的真相,最终达到隐藏真实的目的。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都是从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和丰富的战斗经验中总结而形成的, “无中生有”之计经典案例:张仪使用“无中生有”离间齐楚,从而大败楚国。

战国时期,七国并立,当属秦,楚,齐,三国最强:秦国军队威猛天下,且弓箭实力排名第一,不仅射程远而且杀伤力大。楚国拥有最为广袤的土地。齐国占据了最有利的位置。其他国家都非之敌手。

战国时期地图

其时,楚齐两国联盟,秦而不敌。但秦国人才辈出,最为代表的谋略家张仪就是其中一位,于是张仪向秦王献策,以“无中生有”之计离间楚奇,再各个击破。秦王虚心采纳,及时派张仪出使楚国。

张仪卑礼厚币拜见楚王,言:愿送楚国商于之地六百里,只要楚国断与齐的联盟。楚怀王反思利弊,一来削弱了齐国的实力,二来我的地盘又进一步扩大了,三来我又能跟秦国联盟,何乐而不为,于是不顾大臣的反对,毅然决然地答应了张仪的交换条件。于是楚怀王派遣逢侯丑跟张仪一起回秦国签秦国订割地,与楚国断齐条约。

两人走到咸阳,还没到秦国时,张仪便假装喝酒喝醉了,便自己从车子跳下来,让逢侯丑以为他是掉下来的,就这样回家养伤去了。逢侯丑无奈,只能暂住驿站。

几天过去了,还是见不到张仪,只能亲自上书秦王。秦王也在信上说明:既然你们说好了,那我们秦国当然要遵守诺言。但现在问题是你们楚国还没跟齐国断交,秦国也不能随便签下割地条约呀?

就这样,逢侯丑向楚王报告实情,楚王见逢侯丑人都过去了,并且秦国说了只要断交齐国就可以拿到六百里地,于是没有多想,便派人立刻到齐国骂齐王,让齐王主动与自己绝交,这样就不是自己的过错了。就这样,齐国与楚国绝交。

张仪一见目的已达成,“病”也立刻好了,这时才出来会见逢侯丑,说:“唉,你为什么还没有回国”逢侯丑说:“我们已与齐国断交,正要与你一起去拜见秦王”签署您说的“送地六百里”的事,张仪此时却告诉他:“送地这点小事,无需亲自劳烦秦王。我已跟秦王说了将我的奉邑六里地,送给楚王。”,逢侯丑见事情不对说:“你当时说的是商于六百里地,不是你的奉邑六里地!”张仪此时故装聋作哑地说:“秦国的土地都是打仗而来的,并非秦国本有的,我的六里地才是我的,可以送给你,而秦国的还真不能送人,你应该是理解错了”。

逢侯丑知道此时再辩也无用,匆匆返回楚国汇报楚怀王,楚王愤怒至极,即刻发兵攻打秦国。不过在攻打之前,秦国已派使者出任齐国议和联盟,此时秦齐夹攻楚国,楚国大败,秦国一鼓而下攻占楚国六百里地。

最后,楚怀王无奈,只得割地求和。

张仪正是用了“无中生有”之计,以假象献楚国六百里地,最终反攻夺取六百里地。

所以有时在还没真正了解实情,甚至没真正领悟到对方企图时,万万不可接受来自他人无端的恩惠,相信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码字不易,若文中有不恰之处敬请指出,小辈我一定慎重地审视。

三十六计讲义7|无中生有之计:虚虚实实,真真假假

作者:三困

教材:上海古籍出版社·《兵家修炼》,讲义中部分内容直接引用《兵家修炼》,引用处不再标注。

捏造事实以中伤或迷惑对手,这是世俗对此计的理解,然而这种理解未得此计之精髓。编造的谎言、捏造的事实终究是虚假的,而虚假的东西终究会留下破绽,一不小心就会被别人识破,危及自身。因此,若无中生有之计只是一个凭空捏造事实的计谋,那么它就不能算是一个高明的计谋,充其量只能算作市井小伎俩。

此计给我们的启示是,兵家要懂得应变,更要善于变化。

【原文】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翻译】

本来是欺骗,最后却又不是欺骗,这是因为把谎言变成了事实。

【解读】

原文说得很抽象,但说白了其实很简单:我方迫于形势先用谎言欺骗敌人,然后将谎言变成事实。

计名“无中生有”的“无”表示没有、虚假、空虚,“有”表示具备、真实、充实,“生”表示无变成有、假变成真、虚变成实的过程。“无中生有”就是将没有变成有,将假的变成真的,或者将空虚变成充实。该计的高明之处在于“变”,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使敌人防不胜防。如此我方便可做到如《虚实篇》所说的“无形”境界。

此计利用了人的认识滞后性,通常人们对某种事物获得了一种认识后不会及时地再去重新认识它。尤其当人们识破了一个谎言后,很少会意识到,当自己还在为自己的洞察力沾沾自喜时,这个谎言已经变成真实的了。

该计可攻可守。当我方实力虚弱但却遭遇强敌时,可先虚张声势假装实力很强,敌人被迷惑而犹豫不决时我方暗中调兵支援。等到敌人识破我方的谎言后,我方的实力已经由虚变实了,这个时候敌人发起进攻就会遭到我军强大的反击而损失惨重。当敌人防御充实我方无法攻破时,可先把自己军中较弱的部队浩浩荡荡开过去,并且整肃军容、多树旗帜、击鼓呐喊假装成一副锐不可当的样子。一开始敌军必然会以十二分的精力抵挡我方的一次次进攻,但几个回合下来后,敌军就会发现我方是以弱装强根本不需要花费多大力气防御,这样敌人便会懈怠下来。最后我方用精锐部队替换掉原来的疲弱部队,趁敌军防守松懈一举攻克。

【按语】

无而示有,诳也。诳不可久而易觉,故无不可以终无。无中生有,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无不可以败敌,生有则败敌矣。如令狐潮围雍丘,张巡缚蒿为人千余,披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得箭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潮兵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焚垒幕,追奔十余里。

【翻译】

无但却假装成有的样子,这是欺骗。欺骗不能持续得太久,太久了容易被敌人发觉,因此假装无不可以真的一直无。无中生有,就是由假变成真,由虚变成实。无不能用来打败敌人,变成有就可以打败敌人了。比如,唐朝叛将令狐潮围攻雍丘城时,守城将领张巡命令士兵用草扎了一千多个假人,披上黑色的衣服,在黑夜里用绳子把它们放下城去,令狐潮的部队争相用箭射这些草人,张巡的部队一夜之间得到了几十万支箭。之后,张巡继续命人在夜晚把草人放下城去,令狐潮的部队看到后感到非常可笑,不作防备,于是张巡命人用绳子将身穿黑衣的五百敢死之士放下城去,他们偷袭令狐潮的军营,烧毁潮军营帐,追杀潮军十余里。

【解读】

按语开头便指出欺骗策略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破绽大,时间久了容易被发觉;另一方面是缺陷大,虽然可以把虚和无伪装成实和有,但由于本质没有变化,因此只能用来威慑、迷惑敌人,想要用来打败敌人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欺骗策略只能当作权宜之计,绝非长久之策。而无中生有不是简单的欺骗策略,它是一种无变有、虚变实的高明“诡道”。按语中的战例是非常经典的无中生有之计的运用。

《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蜀军与曹军隔汉水对峙。诸葛亮吩咐赵云带五百士兵埋伏到上游方向的一个土山下。夜晚,当诸葛亮看到曹营熄灯休息,就放炮为号,令赵云擂鼓呐喊,但不出战。曹军听到鼓声齐鸣以为劫营,出营迎战却未见一军,刚回营想要休息,又闻战鼓声起。一连三夜曹军彻夜不安,曹操只得令军队撤退三十里。曹操退军其实就是怕诸葛亮使用无中生有之计,虚张声势变成实实在在的劫营。

张仪用无中生有之计欺骗楚怀王,最后致楚兵败割地,过程值得深思

战国末期,七雄并立。事实上,秦国在西,实力最强;楚国在南,地域最广;齐国在东,地势最好。其余四国都不是它们的对手了。

公元前313年,秦、魏两国会盟,建成统一战线。秦魏会盟,迅速引起了齐国的警惕。长久以来,齐魏两国交恶,一直争战不断。如今魏国拉上了秦国,一起攻打齐国,势必只是时间问题。

齐国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深思熟虑之后,齐国打算与楚国联合。楚国在公元前318年攻打过秦国,秦国一直视楚国为仇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因此,齐国和楚国一拍即合,顺理成章地达成了共识。

齐楚结盟,秦国感到了阵阵寒意。前313年,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忧虑齐、楚两国已经缔结了联盟,不敢轻取妄动。秦国相国张仪,十分有谋略,他向秦王建议说,两国合力,实力强大,必须离间齐楚联盟,才能分别战而胜之。秦王觉得有道理,就派张仪出使楚国。

张仪带着厚礼到楚国,先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拜见楚怀王时,张仪说秦国愿意把商於之地六百里(今河南淅川、内乡一带),送给楚国,但前提是楚国要与齐国断绝盟友关系。

战国时的结盟本来就是根据利益取舍做出的。怀王一听,觉得有利可图:一是得了底地盘、二是削弱了齐国、三是可与秦国修好。再加上靳尚等权臣的鼓动,楚怀王不顾一些大臣的反对,就痛快地答应了。

楚怀王就派逢侯丑与张仪赴秦,签订条约。在两人快到咸阳的时候,张仪假装喝醉,从马车上掉落,就回家养伤了。逢侯丑便只能在驿馆住下。过了好几天,见不到张仪,逢侯丑等不急,只得自己上书秦王。秦王回信说:既然有约定,寡人自然遵守,但是楚未和齐国断绝盟约,怎能随便签约呢?

逢侯丑派人汇报楚怀王,怀王哪里知道其中有诈,便立即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于是齐楚之盟破裂了。

此时,张仪的“病”神奇地好了,碰到逢侯丑,装作惊讶地说:“咦,你怎么还没有回楚国?”

逢侯丑说:“齐楚之盟已决,正要与你一起面见秦王,洽谈商於之地送楚之事。”

张仪大笑说:“这点小事,不用秦王决定,我自己就可以决定。不就是将我的俸邑六里,送给楚国吗,拿去便是!”

逢侯丑慌忙地说:“什么?我没有听错吧!你当初说的可是商於六百里地!”

张仪故作惊讶,说:“哪里的话!秦国土地,都是征战得来,岂有随便送人之理!”

逢侯丑一下明白了其中圈套,但是也无可奈何,只能回报楚怀王。

怀王大怒,说:“张仪小儿,欺人太甚!”便下令发兵攻秦。

然而,在楚国背约的时候,秦国暗中与齐国结盟。在两国夹击之下,楚国大败,无奈只好割地求和,丢失了汉中六百里之地。

怀王中了张仪无中生有的计谋,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丧失了大片国土,还落得了背信弃义的骂名。

小故事,大道理:无中生有是用假想欺骗敌人,但并不是完全弄虚作假,而是要巧妙地由假变真,由虚变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以各种假想掩盖真象,造成敌人的错觉,判断失误、行动失策。如今很多平台、商家通过许诺厚利,或是给与顾客一点好处,来获得客户的信任,然后再用更大的利益作为诱惑,给客户下大圈套。此时,客户信以为真,投入巨大的资金,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得不偿失。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别人许诺给超乎寻常的厚利时,一定要深思,倍加小心,擦亮双眼,看破重重迷雾,发现小利背后的大陷阱。

欢迎转发关注“良知堂”(微信公众号同名)

七律 无中生有36计7

夜深读史问玄机,

思得真经与愿违。

大泽斩蛇刘汉启,

洛阳跑马武皇归。

口生恶毒嘘秦桧,

背刺精忠葬岳飞。

吟罢老夫还一笑,

青天在上月星稀。

无中生有、李代桃僵、浑水摸鱼为了让我买保险,36计都用上了

随着粉丝的增多,来询问保鱼君问题的朋友也越来越多了,保鱼君在众多留言中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

就是保险公司销售人员的套路,一时兴起保鱼君居然整理出来一套保险业务员的“36计”供大家观赏……

大家看完请一定要冷静!!!

一、无中生有

使用这一招业务员通常会编造夸大一些情况,让人形成一种迫切或者恐慌,从而达到成交!举个例子看看吧:

业务员:这款保险你要赶紧买啊,过几天就需要做体检了,到时候买不了就损失大了!

保鱼君:这种事,大多都是无稽之谈!我们可以去官方途径了解一下:是不是真的有这样的变动,变动的原因是什么。是被保险人的年龄原因?还是产品要停售或者升级?

在被保险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为什么会要求你体检?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么。退一万步讲就算真的要求体检了,那是不是可以考虑其他同类保险产品呢?

保鱼君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更多的可能性是,销售员为了成单做出的“杀熟”行为……

二、反客为主

有一些业务人员,他们对自家的保险产品都有一种迷之自信,深谙“田忌赛马”的套路:你跟我说A,我就跟你谈B,永远拒绝正面回答,专业转移话题注意力。

业务员:XX一直是行业领跑者,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客户出了险能得到赔付就是好保险!你说我贵,我说我保障多;你说我保障有缺陷,我说能赔付就行;你说理赔不是问题,我就谈风险类型;你跟我谈风险,我就亮我们家的名声招牌!

保鱼君:这就是偷换概念,转移注意力!对于挑选保险保鱼君更看重保障力、合同条款、以及杠杆比。我不否认业务员的一些话的正确性,可是为了回避自身产品的缺陷,就企图将关注点转移至赔付率、意外发生率以及自身标准上,这种做法我就不能苟同了!

1、保单赔付的问题。多去了解一下各个公司的理赔率,你就会发现,原来小公司的理赔率也是挺高的。

2、捆绑销售的问题。对,意外是无法避免的,可你家重疾险保险的问题不是捆绑意外险,而是捆绑的产品卖得太贵了!如果我选择其他的搭配产品,获得同样保障的情况下,价格还能低出不少来。

3、自己的标准……什么标准?没有人要求保险公司降低标准,但是用户也有自己挑选保险产品的权力,不是吗?

可能很多朋友都听说过被拒赔的事例,从此对保险望而生却。可是大家有进一步去了解为什么会被拒赔吗?真的是保险产品的问题吗?

并不是,大多数的理赔纠纷都来自于购买时“没有如实告知身体健康状况”。

也就是说,真正害你的不是保险公司,而是那些为了出单而怂恿你欺骗保险公司的无良业务员。他们明知道你不适合这个产品,还要违反了保险公司的投保规则,强行忽悠你去买,最后被拒赔,还要说一句“保险真坑”!

三、移花接木

很多具有理财属性的保险都涉及一个问题:分红。为了提高产品的吸引力销售人员就在分红上做起了文章!

业务员:谁家赚点钱都不容易,买个保险没生病钱不就白花了么?!这款产品的分红很可观,来我给你算一下看看……

保鱼君:这种试算看看就得了,千万别当真啊!因为所有带有分红保险产品合同中都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我们根据分红保险业务的实际经营状况确定红利分配方案,保单红利是不保证的!”

保鱼君负责的告诉你,不要对红利抱有过高的期望。分红是根据保险公司经营状况基础上的红利分配,其收益是不固定的,同时也是无法保证的,没有任何一家保险公司的分红产品敢说,我的这款产品分红保证是多少。

甚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出现0分红的情况。不到分钱那天,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能拿到多少钱。不过你花的钱比别人多保鱼君倒是看在眼里。

保鱼君觉得一款理财险应该注重稳定领取的金额,所谓的稳定领取通常是两种:

一次性领取:到XX周岁或第X年时,返还xx金额;持续性领取:到XX周岁或第X年时,开始每年领取XX%的基本保额/已交保费

这两部分领取金额是写进合同里的,只要购买了该理财险产品,就可以享受到的利益,即100%可以拿到手的钱。百分百能拿到的钱,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钱。

这部分收益才是我们购买理财险可获得的固定收益,最靠得住的收益!至于红利么自己看看就得了……

四、李代桃僵

保鱼君先来问个问题啊:实话实说,买了一款消费型重疾险,你会因为没有生病而感觉可惜么?

业务员:买保险重疾险觉得亏?没关系,老了以后你可以退保,把钱拿出来……

保鱼君:退保养老要慎重啊!任何保险退保只会返还保单的现金价值,不同产品的现金价值是不一样的。比如昨天保鱼君测评的达尔文1号,到80岁时现金价值翻了一倍,确实可以考虑。

但是现在市面上大部分的重疾险,现金价值是远低于已交保费的。比如这位朋友被推销的,某热销产品XXX2018,其现金价值表如下图

这样的现金价值,退保绝对是一种损失!

可以看出,这款产品在60岁的时候,现金价值还远低于已交保费,如果这个时候退保,损失高达12.33万元……

如果你担心保费打了水漂,那么你可以考虑购买返还型保险,只不过在相同保障的前提下,返还型保险与消费型保险缴纳的保费能差出一半左右!

保鱼君觉得与其选择返还型保险为什么不买一个消费型保险,再将剩余的钱拿去专心理财呢?

五、化整为零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业务员将这句话发扬光大了!

业务员:你说我保障不足,可我们疾病能拆分成近1000多种!

保鱼君:这种想当然的说法,真是可笑!保监会规定了25种重疾险必备的重大疾病,从疾病名称到理赔定义都是定死了的,所有重疾险都一样。而这25种疾病就已经占了所有重疾理赔的95%以上。

因此,无论你是30种、50种、80种甚至100种重疾,最后最有用的还是前25种。既然恶性肿瘤、脑中风、良性肿瘤等是所有重疾险都必备的,怎么到你手里一拆分,就变成了“碾压级优势”呢?

而这位业务员效力的公司却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更别说这位业务员自己公司的公众号也曾发文称:25种重大疾病就够了。这些业务员朋友为了出单,连自己公司说的话都不认了啊!

六、浑水摸鱼

俗话说:人嘴两张皮,反正都有理……我们来看看业务员是怎么完美演绎这句话的!

业务员:买保险又不是买条款,你了解那么多很容易就挑花眼了,最后到头来麻烦的还是你自己!

保鱼君:简直胡扯!一份保险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就是条款!条款是白纸黑字写出来的,每一个字都具有法律效力的,不信条款难道信你的空口支票吗?

这么说的理由没别的,他是怕你了解得越多了解得越清楚,就会发现他给你推荐产品性价比不高,那他还怎么忽悠你投保呢?!

一份保险的保障内容、保障范围以及理赔标准等等一切全部都体现在条款内,什么理赔艰难、保险公司拒赔都可以归结成对产品了解得不够!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尽可能的多去看、去了解、去分析同类产品的合同条款,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那个时候等你的绝不是挑花眼,而是游刃有余!啥?你说你懒!你还可以问保鱼君啊~ 保鱼君最后:

业务员的套路实在是太多了,一篇文还写不完,那保鱼君就先讲6计,剩下的30计之后再慢慢补充。

不知道这些奇葩的业务员大家有没有遇到过呢?又或者你还遇到过哪些奇葩的言论呢?请你一定留言告诉保鱼君,保鱼君帮你见招拆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