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僵尸危机4双人(一图看遍2022年影视经典形象,谁是你心中的平凡英雄?)

导读 僵尸危机4双人文章列表:1、一图看遍2022年影视经典形象,谁是你心中的平凡英雄?2、尴尬对话!苏纳克在收容所问流浪者是否在做生意,答:我无家可归3、战略出击2023 坚守最简单的投资

僵尸危机4双人文章列表:

僵尸危机4双人(一图看遍2022年影视经典形象,谁是你心中的平凡英雄?)

一图看遍2022年影视经典形象,谁是你心中的平凡英雄?

今年的影视作品,相对接地气有温度,在宏大叙事之外,更加关注平凡人物的生存境遇,通过聚焦小人物在逆境中的不屈不挠与坚强突围,为观众带来力量与信心。伟大来自于平凡!每个努力生活的你都了不起!

影片《奇迹·笨小孩》和剧集《人世间》不约而同成为2022年初贺岁档的高口碑暖心作品,《奇迹·笨小孩》以“笨小孩”努力向上的奋斗,表达了“只要咱们努力,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精神,通过个体创造奇迹,向创造了“深圳奇迹”的时代致敬。《人世间》用50年的时间跨度为背景,不仅通过描绘人世间凡人小事的作品表达出历史的深度,更是打通了历史和普通群众之间的情感通道,令时代变迁和人性温暖共鸣。

暑期档的热播剧《幸福到万家》和话题性影片《人生大事》则继续聚焦小人物。《幸福到万家》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展现了农村移风易俗,提倡精神文明的积极一面。有观众称看着剧中主人公何幸福白手起家,从她不认输的劲头里看见了在工作中打拼、为生活努力的自己。影片《人生大事》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相对产生距离感的殡葬行业,用温情喜剧的手法探讨了“向死而生”的主题,在温暖的底色中恍然感受一丝人生顿悟的禅意。

十一档上映的影片《平凡英雄》和剧集《我们这十年》都是以现实主义为底色,成功塑造了一场场精彩的普通人群像戏。根据“救助救治新疆断臂男孩”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平凡英雄》真实还原了一段历经8小时,跨越1400公里,由各行各业的平凡人所完成的生命救援奇迹。剧集《我们这十年》立足2012-2022这十年辉煌成就,塑造了新时代“新农人”“舞者”“山区教师”“厨师”等平凡却不凡的普通人群像,展现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的美好历程。

《警察荣誉》《大山的女儿》《三悦有了新工作》《穿过寒冬拥抱你》《万里归途》……纵观今年的优秀影视作品,基本都遵循了这种将大化小,又以小见大的创作模式,以个体的经历细节折射出更为宏大的时代主题,与每一个在尘烟中挣扎、彷徨、乐观、向善的普通人共情。感谢这份琐碎与不完美,这样的人世间烟火气弥足珍贵。摄影机,不要停,我们和镜头中的“他们”已经用一切刚毅与美德体会到生命的真谛——用力生活,你是英雄。

以下请横屏观看:

制图/新京报 师春雷

★角色1、2、3号

郑娟(《人世间》殷桃 饰)

周秉昆(《人世间》雷佳音 饰)

周秉义(《人世间》辛柏青 饰)

周秉昆是那个年代多数人的样子

该剧以北方某城市“光字片”社区为背景,讲述了以周家三兄妹为代表的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刻画了普通中国人认真生活的模样。剧中,作为周家老三的周秉昆留守家中,他将所有的温暖都放在对家的守护上,体现出中国人历尽时空而不变的对“家”的信仰。饰演周秉昆的雷佳音坦言,周秉昆最吸引他的就是懂得为别人考虑问题,“他心里有那么一杆秤,为朋友、为家人,还挺打动我的。周秉昆是那个年代多数人的样子,他哥他姐是超时代的。周秉昆很朴实,因此也容易引起共情。”

★角色4、5号

母亲(《妈妈!》吴彦姝 饰)

女儿(《妈妈!》奚美娟 饰)

没有流量,恰恰是这部电影好的地方

影片《妈妈!》讲述一位85岁母亲(吴彦姝饰)照顾65岁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女儿(奚美娟饰)的故事。影片导演杨荔钠表示,片名“妈妈”不仅仅是字面上的一个名词,更是情感词。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少年还是老年,妈妈一直都在生命里陪伴着我们。故事聚焦在阿尔茨海默病上,无论是题材还是演员选择上,在市场上都是一次冒险。杨荔钠却说,没有流量,恰恰是这部电影好的地方。吴彦姝和奚美娟两人演母女,对人物把握得非常精准,在戏里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救赎。在戏外,也得到观众的尊敬和喜爱。

★角色6、7号

景浩(《奇迹•笨小孩》易烊千玺 饰)

景彤(《奇迹•笨小孩》陈哈琳 饰)

年轻人创业奋斗的缩影

影片《奇迹·笨小孩》讲述在深圳生活的20岁少年景浩(易烊千玺饰),为了给妹妹景彤(陈哈琳饰)筹集手术费,也为了让妹妹过上更好的生活,与一群平凡人组队创业,不断战胜困难,最后获得了幸福。导演文牧野想用他的故事向年轻人对幸福的坚持追求来致敬:“守护家人,追求幸福,每个人都可以,但每个人都在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不如意,每个人都在想办法去继续生活。景浩就是千千万万个在深圳奋斗的年轻人的缩影,他身上有去拼搏,去追求幸福的精神,大家可以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其实对每个人来说,奇迹的背后都是奋斗。”

★角色8号

萨仁娜(《海的尽头是草原》马苏 饰)

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永远爱你

在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中,马苏饰演一位草原母亲萨仁娜,收养了一个从上海来的小女孩,用无私的爱将其养育成人。马苏在片中的大部分戏,都是和演她女儿的小演员完成的,戏里小演员有一句台词,也是唯一的一句汉语台词:“阿爸、额吉、纳木汗,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永远爱你。”当时没有任何排练,但这句话说完之后,小女孩瞬间入戏了,能够感受到马苏是爱她的。

★角色9、10号

武小文(《人生大事》杨恩又 饰)

莫三妹(《人生大事》朱一龙 饰)

珍惜你所拥有的每一份美好情感

影片《人生大事》讲述刑满释放的殡葬师莫三妹(朱一龙饰)在一次出殡中遇见了孤儿武小文(杨恩又饰),一番啼笑离合之后,这对特殊父女碰撞出奇妙的情谊,也改变了莫三妹对职业和生活的态度。导演刘江江想在电影中呈现出有情有趣的人物,莫三妹看起来很没谱,骨子里却是赤子之心,他就是那种在大时代里保有纯真和荒唐的小人物。电影里有句台词“人生除死无大事”,什么是人生大事?就是珍惜你所拥有的每一份美好情感。有时间带孩子去游乐场,带媳妇去看个电影,朋友们相聚的时候就开怀畅饮,珍惜眼前一切美好的情谊。

★角色11号

李心遥(《我们这十年之心之所向》谭松韵 饰)

新农人对农业的热情令人震撼

《我们这十年之心之所向》讲的是“新农人”“农创客”的故事,导演李昂说,“他们对家乡发展的关切,对农业的热情,让我们感到震撼。”他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李心遥的父亲同意女儿回城后,李心遥(谭松韵饰)看到父亲在地里干活。这场戏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但却让李心遥心里埋下了回归乡村的种子。“如果这场戏的情感处理不好,那后面她决定回乡,观众就会觉得很‘假’。所以这场戏谭松韵眼神里流露出了对父亲的心疼,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真实自然。”

★角色12号

黄文秀(《大山的女儿》杨蓉 饰)

刻意没有塑造成淑女形象

黄文秀在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群众脱贫。2019年,她不幸遇难,年仅30岁。《大山的女儿》的主演杨蓉在观看黄文秀的纪录片时,发现她并非是一个时刻都很在意自己仪态的女孩,更多是随性、自然,因此站立时双脚都不是并拢状态。“所以我在演绎时保持了她这一特点,刻意没有将她塑造成一个坐姿和站姿‘淑女’的形象。她就是个平凡而伟大的女孩。”在拍摄时,杨蓉也是近乎素颜,“黄文秀不需要精致的妆容或是华丽的衣服。”

★角色13号

梅晓歌(《县委大院》胡歌 饰)

老百姓喜欢亲和力强的干部

编剧王小枪表示,《县委大院》不想写“脸谱化”的基层干部,“希望把他们回归到一名普通人,像我们每个人一样,有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王小枪就见过一些非常有人格魅力的基层干部,所有事情亲力亲为,无论是见上访群众,还是处理大事小情,每天都是笑眯眯的,很有亲和力。“老百姓很愿意和这样的领导干部沟通,自然而然很多事情就解决了。我们也想把梅晓歌(胡歌饰)塑造成人格魅力很强、能力很强、踏实、实干的基层干部。”

★角色14号

李大为(《警察荣誉》张若昀 饰)

所有人一门心思做好本职工作

该剧导演丁黑表示,《警察荣誉》更像是一部“职场混搭剧”,全剧由李大为(张若昀饰)等四个年轻人踏入警界开始,其中包含老警察对他们言传身教的“师傅带徒弟”情节,以及年轻人经历的挫折和考验,有成长励志剧的元素。人物关系也和职场晋级很像,包含升职、变迁、奖励、处罚,“大家都能正面对待这些关系,这就变成一个良好的环境,即便大家也会有争吵,但所有人都是一门心思要做好本职工作,这种(职场)关系年轻观众可能会向往、认同。”

★角色15号

方一诺(《亲爱的小孩》任素汐 饰)

表演时用到了和妈妈相处的经验

剧集《亲爱的小孩》中,方一诺(任素汐饰)作为人民教师,直到生产前都坚持在学校教课,最终在讲台上羊水突然破了。为了饰演“新手妈妈”,任素汐问过周围有经验的朋友们,生孩子的疼能有多疼,一个孕妇刚生完孩子,还有侧切的伤口,她要如何走路。此外,任素汐也学习了一些育儿的技能。任素汐说,即便自己没有“母亲”这个身份体验,但每个人都有对亲情的感知力,“我曾经也是个小孩,有很多和妈妈相处的经验,所以在表演时参照了一些我妈妈对待我的方式。”

★角色16、17号

陈宇(《冰雨火》王一博 饰)

吴振峰(《冰雨火》陈晓 饰)

雨夜打戏拒裹保鲜膜

《冰雨火》讲述了缉毒警察不畏艰辛、危险,抓捕毒贩的故事。该剧导演傅东育透露,开篇吴振峰(陈晓饰)和陈宇(王一博饰)在雨林的追逐、翻滚、落水,都是陈晓和王一博两个演员自己完成的。当天王一博脚崴了,他是在打了封闭的情况下演的。当时大雨倾盆,理论上应该让演员裹上保鲜膜,保护一下体温。王一博不裹,他说裹上这个动作做不好,动作幅度肯定不对。两个人拍到半夜十二点的时候,在山里冻得瑟瑟发抖,拍完一条就喝姜汤,一直拍到天亮,这场戏一共拍了三天。

★角色18号

林立 (《平凡英雄》冯绍峰 饰)

摸孩子手臂戏份杀青后重拍

《平凡英雄》中,乌鲁木齐的医生林立,帮和田断臂男孩成功接臂。饰演者冯绍峰在戏外,跟着角色原型黎立医生去手术室观摩了手术,“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近距离看手术,有点不敢看,但我必须真实经历了,才有底气去演。”导演陈国辉回忆说,“黎立跟我分享了最后去摸孩子的手看看血管有没有通,断臂的体温有无回升的细节,但最初创作的时候我们没有拍,那时候冯绍峰已经杀青了,后来我和他说‘我们重拍吧’,他也同意留了下来,我们都认为这个画面不拍好,确实不能走。”

★角色19号

武哥(《穿过寒冬拥抱你》贾玲 饰)

姑娘家闯江湖起个霸气名字

《穿过寒冬拥抱你》在设定女性外卖配送员这个角色时,编剧给她起了一个很男性化的名字,叫武哥。朱一龙饰演的叶老师看到她微信的名字后,就说“武哥不是哥,这个名字蛮霸气”,贾玲饰演的配送员说“姑娘家闯江湖嘛”。在武汉采访时,导演薛晓路听说有两辆车发生了剐蹭,车主脾气都很大,眼看要动手了,路过一个人说了一句“能活下来,都不容易,有什么可打的”,然后两个车主停下来,各自回到了车里。薛晓路感到疫情确实改变了很多人。

★角色20、21、22号

陈宇宙(《风吹半夏》黄澄澄 饰)

童骁骑(《风吹半夏》欧豪 饰)

许半夏(《风吹半夏》赵丽颖 饰)

敢想敢为,要有大胆试错的勇气

现实题材剧《风吹半夏》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许半夏(赵丽颖饰)和陈宇宙(黄澄澄饰)、童骁骑(欧豪饰)等人在钢铁行业拼搏奋斗的故事。在导演傅东育看来,虽然《风吹半夏》发生于上世纪90年代,但许半夏和剧中人物骨子里的精神力量,对今天依然是有感召力的。那个年代的敢想敢为,敢为天下先,对于今天是有激励感的。“这种精神并不会因为那个时代的过去而过去。《风吹半夏》里面充满了类似这种大胆试错的勇气。错了,撞了南墙了,吃了亏了,再改过来……这样的过程,就是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进步,而不要原地踏步、患得患失。所以我们今天在相对条件优渥的环境下,应该依然保持这样的拼搏和创新的精神。”

★角色23号

舞蹈者(《我们这十年之唐宫夜宴》 张慧雯等 饰)

我相信自己能成为舞台首席

还不到20岁,她就进入了歌舞剧院,为实现她的舞台梦不断努力。她相信总有一天她能从群舞到领舞,从主演到首席,真正走到舞台的中央。《唐宫夜宴》中的易文艳(张慧雯饰),原型是郑州歌舞剧院的女首席易星艳。该剧编剧任宝茹表示,原型演员给予了剧本创作很多帮助。“易星艳会非常具体地帮我们提一些阶段性的方案,包括一些舞蹈的专业动作如何编排,一些经典舞段如何选择呈现。”深入实地的采访调研,也让编剧对基层歌舞剧院有了全新的认知。“以前我们会觉得舞者就是生活在云端的,去了之后才发现她们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困难需要克服,她们身上的韧性让我们非常惊讶。”

★角色24、25号

肖鹤云(《开端》白敬亭 饰)

李诗情(《开端》赵今麦 饰)

如果失败,就再试一次

作为国内首部“无限流”剧集,《开端》以公交车爆炸案为主线,讲述了两位年轻人肖鹤云(白敬亭饰)、李诗情(赵今麦饰)不断经历时间循环,努力阻止爆炸、寻找真相的故事。无限流的核心,不在于“无限”的空间,而在于展示一种人与系统规则所对抗的决心、勇气与智谋。两位主人公在屡败屡战的拼搏与坚持中,不断找出原因和分析的信念和精神,尤为赞叹。赵今麦认为她饰演的李诗情是一个非常善良、有着超出所有人想象的坚韧和心理素质的人,也正是因为这个特质,她才能开启循环、坚持着救出所有人。“希望能传达一种善良和坚持的力量,不管经历了怎样的困难和挫折,也都还有‘再试一次’的勇气和胆量。”

★角色26、27号

宗大伟(《万里归途》张译 饰)

成朗(《万里归途》王俊凯 饰)

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大英雄

影片很传奇,前驻地外交官宗大伟(张译饰)与外交部新人成朗(王俊凯饰)协助125名中国同胞,穿越战火和荒漠,走出一条回家之路。导演饶晓志说,他喜欢讲小人物的故事,他不认为《万里归途》讲的是大英雄的故事,他们其实就是很普通的人,只不过他们背负了外交官的职责。宗大伟之前已经驻外很多年,正处在某种意义上的中年危机里,他虽然负责却也曾想过退缩。而外交新人成朗年轻热血,也有责任感,但是缺乏经验。最后在结尾和叛军的“俄罗斯轮盘赌”“向叛军喊话”的极端环境下,两代外交官利用自己的理智与勇气改变了结果,那也是人物的一种变化,在逆境中的拼搏精神。

★角色28号

何幸福(《幸福到万家》赵丽颖 饰)

我要好好活,使劲儿活

饰演何幸福的赵丽颖最认同角色那种敢想敢干同时也很较真儿的精神,“她说的‘我要好好活,使劲儿活’一开始没有那么打动我,但是后来我觉得这句话是最朴实、最戳人心的一句话。她这种一直向着阳光的精神也激励到我。”剧集《幸福到万家》导演郑晓龙表示,这部时代剧的现实意义正是讲述了城乡发展脚步的逐渐一致:“原来我们认为是城市先行一步,但现在农村也在进步,比如法治建设、法治意识的进一步普及。”何幸福便是那位“先行者”。“你就是那种移风易俗,提倡精神文明的斗士”,全剧开场第一句话,点明何幸福的鲜明形象:她为公道法理锲而不舍,坚持到底。

★角色29号

高考生(《大考》荣梓杉等 饰)

在坚强和拼搏中逐渐获得成长

剧集《大考》讲述在疫情影响下,2020届高考生田雯雯、周博文、吴家俊等人遇到了各种问题,受到社会各方面帮助的故事。在饰演剧中女主角田雯雯的李庚希看来,《大考》的重点在一个“考”字,以及大家要怎么去克服它。李庚希特别心疼田雯雯这个角色,“她非常懂事、隐忍、宽容。所有的事情都要她一个人去做、一个人去把控、一个人去保护好自己。”但田雯雯在坚强和拼搏中也逐渐获得成长。《大考》导演沈严认为,该剧真正的主角不仅是老师、学生、家长,更是中国人的一种精神。他们希望通过这部剧把中国文化的传统、当今时代的精神,真实地传递到观众心里。

★角色30号

杨帆(《我心飞扬》孟美岐 饰)

扬中国精神,夺冬奥首金

1980年中国代表团开始参加冬奥会,屡次与冬奥金牌失之交臂。为实现金牌零的突破,以杨帆为代表的中国短道速滑队,奋力拼搏向冬奥金牌发起冲击。影片《我心飞扬》的演员确定下来后,提前进组进行4个月的训练,教练邀请的都是之前国家队的运动员,饰演杨帆的孟美岐和其他几位演员经历了四个多月的集中训练。她们完全遵守运动员作息,上午陆地训练,下午冰上训练。对于这样一部有人物原型和真实事件的电影来说,导演王放放更强调的是内在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夺冬奥首金的故事,写的就是中国精神,通过短道速滑这项运动,直击人物努力拼搏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中国体育人的热血与不屈。

★角色31号

梁爽(《二十不惑2》关晓彤 饰)

直播带货是风口也是风险

《二十不惑2》讲述了几个年轻女生从学校步入社会后,经历的一系列挫折与成长的故事。关晓彤饰演的梁爽从事的正是现在最火的“直播带货”行业。该剧导演黎志表示,这部剧希望借由时下很热的直播行业,去呈现梁爽选对了风口,快速获得了短暂的成功,但是又很快从高处跌落的成长过程。为了展现美妆主播的高压状态,剧中梁爽几乎时刻都在产品测评。在关晓彤看来,梁爽在工作上很飒爽,能屈能伸,是团队的核心,能扛起重担,也能从低做起,逆风翻盘,“她跌倒了可以爬起来,没有什么可以打垮她。”

★角色32、33号

沈翊(《猎罪图鉴》檀健次 饰)

周游(《你安全吗?》荣梓杉 饰)

真的画像师比剧中沈翊还要厉害

探案剧《猎罪图鉴》的主演檀健次,刚看到沈翊这个警队画像师角色时,也和很多观众一样,觉得写得太“神”了。但当他仔细翻阅资料,阅读书籍以及搜索有关画像师的信息时,才发现原来这个职业是这么神奇、伟大。“在以往的刑侦剧中大家很少能看到(画像师这个职业),但在抓捕犯人的整个过程中他们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并且它本身就是一个稀有的职业,非常珍贵,可能全国只有100多名(画像师)。但是他们真的比剧中的沈翊还要厉害。大家看到所谓‘三岁画老’,通过骨头画人,都是有过真实案例的。”此外,檀健次(饰演秦淮)还和荣梓杉(饰演周游)在网剧《你安全吗?》中合作出演维护网络安全的电脑高手。

★角色34号

三悦(《三悦有了新工作》周依然 饰)

有棱角的女孩打破职业偏见

讲述95后殡仪馆化妆师三悦(周依然饰)成长故事的电视剧《三悦有了新工作》反响不错,该剧的编剧游晓颖曾专门去成都的殡仪馆体验生活。她见到了一位妻子亲手为去世的丈夫化妆;听到一位化妆师说平时都给闭着眼的人化妆,休息时有一次帮女朋友做面膜,女朋友一下睁开眼,他被吓了一跳……这些观察让游晓颖感知到,殡仪馆对于生死的体验并不都是凝重的,也有很温情的,甚至很有趣的点可以挖掘。“我想要通过这部剧打破大家对这个职业的一些偏见,也让观众看到有棱角的女孩冲破内心藩篱努力成长的过程。”

★角色35号

罗本(《追光者》罗云熙 饰)

公益救援志愿者都有双面职业

描绘民间公益救援志愿者的电视剧《追光者》的剧本筹备了三年,编剧曾对“蓝天救援队”进行大量采访。采访中他们发现,从事公益救援的志愿者都有着“双面职业”:平时都在各行各业奋斗打拼,业余时间接受专业救援培训;一旦遇到紧急事件,他们立刻化身救援志愿者,在危机面前竭尽所能地挽救生命。剧中罗云熙饰演的公益救援志愿者罗本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律师。“现在有一种软件,可以在紧急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传给附近有专业救援知识的人。这部剧拍摄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展现救援者们的真善美,让更多人参与到公益救援当中。”导演张彤表示。

新京报记者 滕朝 刘玮 周慧晓婉 杨莲洁

制图 师春雷

编辑 佟娜 黄嘉龄

校对 翟永军

尴尬对话!苏纳克在收容所问流浪者是否在做生意,答:我无家可归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问流浪者是否做生意,英国首相苏纳克被质疑实在有些“与现实脱节”。

据英国《标准晚报》24日报道,苏纳克在上周五到访伦敦一家流浪者收容所,并为这些无家可归的人提供食物。他向一名正在接受食物的人问道:“你在做生意吗?”这名自称迪安的人回答:“不,我无家可归。我实际上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

英国《独立报》称,这位富翁首相为无家可归的迪安准备早餐时,对方问他:“你在解决经济问题吗?”随后,两人有些尴尬的交流开始了。迪安说他对商业感兴趣,苏纳克问对哪个商业领域感兴趣。当迪安回答金融时,这位首相说:“我曾经在金融行业工作。”他接着问道:“这是你想涉足的领域吗?”迪安则回答道:“是的,我也许想尝试,但是,我不知道,我想先度过圣诞节。”

英国在野党工党的副党首安吉拉·雷纳将这次交流录下来发到社交媒体上,并配文“令人难以忍受”。另一位工党议员比尔·埃斯特森认为,苏纳克此番言论“与现实脱节”。

英国《卫报》称,苏纳克此次的收容所之行意在进一步明确政府之前的承诺,此前,英国政府表示将支出20亿英镑解决流浪汉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问题。

据路透社报道,今年10月,在英国与生活成本危机做斗争之际,苏纳克就任该国首相,成为唐宁街10号最富有的人。《卫报》曾盘点称,苏纳克在世界各地拥有4处房产,总价超过1500万英镑(约合1.26亿元人民币)。

有网友表示,苏纳克询问流浪者是否做生意没有关心到重点,迪安现在真正需要的是有个地方睡觉,以及和家人一起过圣诞,首相忽视了这些。

有人认为,苏纳克正在努力,他需要时间。但更多网友认为,苏纳克问迪安的问题严重脱离现实,“他也会跑去医院问那些截瘫的病人为什么不从床上起来吗?”(文简)

战略出击2023 坚守最简单的投资

2022年将进入最后一周,而A股在今年的表现与全球市场步调一致,陷入了技术性熊市的窘境,这背后既有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影响,也有国内大环境的压力所致。

而就在11月末,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和地产的重大利好接踵而至,市场解读为政策底拐点已现,但是临近岁末市场再次陷入疲软之中,政策底拐点到底准不准?A股中期何去何从?到底如何解读2022年和展望2023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与每经投资研究院(以下简称每经投研院)院长黄晓义进行了深度交流。

2022:四大利空集中释放

NBD:黄院长,我们记得您去年说过“2022年将继续是与不确定性博弈的一年,而伴随着各种利好政策的对冲和托底,市场依然呈现的是一种震荡模式。但是由于美元加息周期的开启和全球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震荡幅度很可能超过2021年”,这个判断与2022年的行情发展还是部分吻合的。您先给我们简单总结一下2022年的A股表现吧!

黄晓义:好的,去年我的观点也只对了一半,对于两个海外的重大影响也考虑到了,但是对整体走势的判断还是过于乐观了,事实上行情继续走出了超预期,主要体现在两点:

首先多数券商、基金等机构的年度策略都判断2022年是以震荡市为主,当然我个人也提出的是大幅震荡的观点,但事实上却走出了一个下跌震荡市;

其次是主要指数的年K线都是光头阴线,无论是上证指数、深圳成指、创业板指数、科创50指数,还是上证50指数、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和中证1000指数,基本上是全线失守,截止12月21日,上述指数的年跌幅在15%到32%之间。全市场不仅没有趋势性行情,结构性机会也只是集中在少数主题板块,而没有在大中小盘股之间、成长股与蓝筹股之间形成明显的“跷跷板”效应,这一点在近几年是比较罕见的。

NBD:造成这种走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黄晓义:2022年以来内外部大环境的超预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因。

先说国际大环境吧,核心是两点:

一是2022年初突然爆发的俄乌冲突,属于典型的外部地缘风险的“黑天鹅”事件,从冲突的爆发到爆发后的发展过程和持续的周期,已经属于“超级黑天鹅”,其直接后果就是对欧洲经济产生了严重的负面作用,而一度被推高的能源价格也对全球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是美联储的加息导致的全球流动性紧缩。加息的动作本身是在市场预期之中的,但是由于美国的通货膨胀数据一直“高烧不退”,远超市场预期,迟迟未能终结的加息预期变成了“灰犀牛”,导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行,而更直接的影响则是美元大幅升值对其他国家权益市场的冲击,导致当地资产被抛售转而购入美元资产,比如美元兑人民币的外汇牌价一度推高到7.3275,创下了近8年的新高,对A股带来了直接的冲击,导致上证指数在下半年二次大幅探底2885点。

NBD:那么国内大环境呢?

黄晓义:从国内大环境分析,同样有两大因素影响了市场预期:

一是国内经济受疫情反复的影响,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同时也抑制了居民消费预期,居民存款大幅增加,而疫情进入第三年出现的这种状况,也是在预期之外的。

二是房地产行业困境依旧,2022年1-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23863亿元,同比下降9.8%;其中住宅投资94016亿元,下降9.2%。商品房销售面积12125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6.2%。商品房销售额118648亿元,下降26.6%,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8.4%。

而从经济增长角度看,房地产带动的上下游产业链特别长,高达50多个行业,因此对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

NBD:2021年感觉赚钱不容易,但是2022年难度就更大了,您如何看?

黄晓义:纯粹从投资心理角度分析,2022年一开年就把多数投资者的心态和节奏打乱了,后面很难调整回来了。

2021年的市场友好度还是更高一些,指数整体在高位维持震荡,没有出现趋势破位走势,而且年初还有一波早阳春行情,市场情绪较为稳定,整体环境也适合于资金的投机炒作,因此全年基本上围绕各种赛道股主题投资展开,只是板块轮动速度较快,持续性差,更适合波段投机客。

2022年则是开年就按下了“下跌键”,很多资金还在期待着大概率的春季行情,结果先掉进了上证指数近800点的下跌大坑之中,当反弹行情开始的时候,多数投资者依然惊魂未定,自然在500多点的反弹行情中也收获不多了,反弹之后又是4个月调整期。姑且不论内外大环境的不配合造成的悲观预期,光是市场波动对交易心态和节奏的破坏就是决定性的。

2022年这种“大概率”变成了“大坑”的走势也告诉我们一个操作准则,投资赚钱坚持做大概率正确的交易肯定没错,但是随时都要做好小概率事件发生时的应急预案,这是投资高手和普通投资者的区别。

2023:春季行情有望重现

NBD:谢谢黄院长,把2022年的情况分析得很透彻,还给投资者提了一个好的建议,那么2023年的行情还会这么超预期吗?

黄晓义:股市多数时间是运行在一致预期之外的,所以我相信2023年也不会例外。

尽管预测很难,但是从投资角度,全年策略还是很关键的,还是要把能看懂的因素都做一个客观全面的分析,先对市场大方向有个基本预期,再辅之以不可预知变量的应对之策,构建一个年度的交易思路。

开篇详细回顾了压制2022年行情的负面因素,其实是有目的性的,因为放眼2023年,此前压制市场的负面因素已经有三个在开始减弱甚至转向。

从国内大环境看,疫情和地产迎来了重要的政策面变化,11月落地的防疫优化“二十条”明确了科学精准的原则和逐步放松的趋势,同月落地的地产支持“十六条”主要通过融资支持缓和地产链资金流风险。

而从实际运行观察,防疫政策的优化力度很大也很坚决,相信经过数月的过渡期之后,疫情的影响会越来越小;而在地产支持方面,A股市场对地产再融资开放了大门。在政策预期拐点已明朗的背景下,地产行业的企稳复苏是大概率事件,但是需求端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很难重现黄金期了。

我们再把视角转向海外。多家投行分析报告显示,预计美国经济于明年年中陷入实质性衰退,在衰退约束和通胀缓解下美联储加息节奏逐步放缓,明年3月可能是最后一次加息,政策利率达到本轮加息周期的终点5%以上,并持续保持高位。因此美元指数这波上升趋势的高点在2022年已大概率形成,2023年的走势将呈现整体弱势,与此同时,欧洲央行的加息周期在2023年一季度也大概率终结,人民币汇率拐点出现并逐步升值,打开估值修复空间,这对包括A股在内的人民币资产是一个支撑,外资将重新加大配置。

NBD:那么俄乌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呢?

黄晓义:这很难预测,因为目前进入了冬季,整个冲突的强度是受限的,但是从近期各种信息反馈分析,双方也都在积蓄力量,2023年有可能再次冲突升级。由于从战略上,这是一场双方谁都输不起也不能输的冲突,最终以何种方式完结,还有待观察。

当然,这场冲突对A股的直接影响其实也不大了,但是对世界局势却影响巨大和深远,新的世界格局将加速构建,会持续影响中长期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我们需要保持持续跟踪观察。

NBD:那么2023年的大环境还是偏乐观的?有没有什么没有考虑到的变量呢?

黄晓义:从内外大环境分析,2023年肯定是比2022年更有利的,这不是大概率的结论,而是一个确定性的结论,所以从大的投资策略上,投资者在2023年应该采取更加积极进取的方式,做好战略出击的准备,这与本次投资特刊提出的“活力2023”也是契合的。

如果说考虑不到的变量,肯定来源于美国的一举一动,制造新的地缘政治冲突、进行新的经济打压和封锁,都是备选项,会给A股市场带来一些短期扰动,但是我认为不会形成趋势级别的影响。从俄乌冲突的实际发展来看,美国的操盘还是很成功的,自己获益也最大,要防范其在亚洲故技重施的可能性。

NBD:总体上您还是比较乐观的,那么从交易的角度分析,投资者的节奏应该如何把握呢?

黄晓义:虽然2023年的大基调以战略出击为主,但是市场的不可测会出现在周期上,把握具体波动节奏比确定全年大基调的难度要大得多。很多时候看对了大势,踩错了节奏也是常有的情况。

我个人倾向于上半年机会更多,春季行情可能在2023年重现。从走势上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行情应该是政策驱动为主,2023年的全国两会,也是党的二十大之后新的政府核心班子正式上任,提振经济的各种新政策必然也在酝酿之中,所以这一阶段的市场以政策驱动为主;第二阶段行情则伴随疫情和地产对基本面的影响明显改善后,随着宏观经济数据的转暖,重点行业数据的持续好转,市场逻辑开始转向由数据驱动为主。

两大投资主线起步正当时

NBD:黄院长,能给我们分析一下2023年的机会吗?

黄晓义:我个人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大消费和大安全两条主线,从投资逻辑上看,这两大方向是有足够支撑的。

首先看看大消费,有两个比较重要的逻辑:一是政策逻辑,二是行为逻辑。从政策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可以看出,政府未来在刺激消费方面将有更多政策推出。以前中国经济发展靠的是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现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出口短期内很难有回升的可能,投资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因此刺激消费目前是拉动中国经济的最有效手段。二是行为逻辑,在疫情持续的三年时间里,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存款在大幅增加,但消费变得谨慎,一旦社会运行趋于常态,以旅游出行、社交娱乐等过去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消费领域,释放第一波报复性消费是可期的。

其次是大安全,主要包括能源资源安全、科技安全、国防安全、粮食安全。从逻辑上讲,中美之间的大国博弈将持续很长时间,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党的二十大以战略思维布局“国家安全”,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之中,“国家安全”被置于显要位置,作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章节独立撰写,鲜明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而从投资角度去思考观察,围绕构筑大安全体系后续必然是各种组合拳政策,这种扶持将是长期的而不是短周期的,而四大安全方向的龙头企业是当然的受益者。

上述主线逻辑其实也不高深,但是投资这件事本身就不要搞复杂了,坚守最简单的事才是最困难的。就像新能源汽车板块过去几年的投资机会一样,从新能源汽车开始瓜分传统汽车的市场份额开始,一直到市场渗透率达到20%以上,也就是短短几年时间,这几年时间只要坚守新能源汽车替代逻辑,耐心持有龙头新能源车企的股票,大家的投资回报应该可以打败不少基金经理了。

而大消费和大安全,从2023年的时点来看,可能还都是起点,假设从未来两三年的跨度思考,这种确定性就更高了。如果对选股不擅长的,也可以考虑定投相关主题的指数基金。

NBD:投资就是要做简单的事,这个的确有道理。去年你还提出“新股不败”逐步走向终结的观点,而2022年的新股破发潮果然是愈演愈烈,你如何看?

黄晓义:今年截至12月20日,全年新股发行400只,上市首日的总体破发率32.5%,其中实施新股注册制的创业板、科创板和北交所的首日破发率分别是24.83%、44.44%、60.87%。这个数据的确远超2021年,这与注册制在海外市场实施之后的发展趋势也是一致的,打新不再是A股躺赢的手段,变成一门技术活。

尽管“新股不败”已经不再,但是在创业板、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的新股还是代表了中国最有活力的一批中小企业,这批企业之中有一些是具备核心竞争力且成长性非常优秀的。因此破发潮之下,新股投资应更多转向中线选公司的思路,根据好赛道和好公司标准锁定目标,等待好价格的出现。

NBD:最近有一些年度策略报告,提出明年是港股的牛市,走势会强于A股,黄院长如何看?

黄晓义:我去年的专访之中也是战略性的看多港股,具体观点是“2022年与港股相关的一些指数基金已经进入了很好的定投区间,具有不错的战略投资机会,相信未来一两年会有很好的回报”。

2022年的港股虽然创了新低,但是从定投的角度一定是把握左侧入场的基本规律。以H股ETF(510900)为例,如果投资者今年连续11个月按照月收盘价买入同样份额的ETF基金,目前的持有成本是0.7948元,上周五该基金的收盘价0.805元,目前是小幅盈利;以恒生互联网ETF(513330)为例,如果连续11个月按照月收盘价买入同样份额,目前持仓成本是0.467元,上周五该基金收盘价0.462元,只是小幅微亏状态。相信两个案例的投资回报都强于今年不少投资者的实战业绩。

而进入2023年,港股市场经过去年的进一步下跌洗礼之后,风险已释放得非常充分,比如H股已经是连续三年下跌,恒生科技指数则是连续两年大跌,具备了否极泰来的技术基础。

从目前基本面因素看,港股有三大利好预期:一是同样受益于内地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和地产新政策,受益于明年内地经济数据的复苏;二是2023年美元加息周期终结,外资可能重新大幅流入;三是全球整体经济预期在货币紧缩、通胀高企、能源危机的“三座大山”下的趋弱表现,港股的低估值优势,背靠内地经济的成长优势会进一步显现,对海外资金也是具备较强吸引力的。

考虑到港股是以机构投资者参与为主,使得港股对基本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因此2023年在基本面同等改善的前提下,港股的弹性大概率会超过A股,所以投资者对港股基金定投要保持定力。这同样也是前面我提到的一个观点,看准大势,做简单的投资,坚守最简单的事。

每日经济新闻

变革——从党的二十大看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之四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 题:变革——从党的二十大看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之四

新华社记者邹伟、姜琳、高敬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历史性变革”“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一个令人瞩目的关键词。

是伟大成就,亦是成功密码。正是在不断的变革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挑战,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以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变革之道:“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

11月15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在此召开。

“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向国际社会阐明中国以改革发展共迎时代挑战、共建美好未来的决心和行动。

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

“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关于变革的中国智慧,深植于中华文化沃土。

回望百年,冲破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教条的思想桎梏,走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路;跟上时代步伐,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坚持“两个结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勇于变革,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鲜明品格。

洞悉历史大势,立于时代潮头。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引领变革、推进变革——

以民心诠释“最大的政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制度和治理体系;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时代进步潮流……

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变革创新。

“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明方向。

变革之要:“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共产党宣言》中的经典论述,依然绽放真理之光。

变革之要,在于坚持问题导向。

党的二十大闭幕三天后,《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发布,做出一系列制度安排,有利于解决个体工商户“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从整体上提升发展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

针对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总结新经验,部署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防止“碳冲锋”“运动式”减碳等倾向,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一系列新举措已经在路上。

变革之要,在于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

新时代十年,党带领人民以更大勇气和力度推进的改革,始终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

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旨归。

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

国际社会也在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变革之道。

印度孟买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前主席库尔卡尼说,保持政治稳定和勇于变革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原因。

“正如我所观察到的,中国共产党完美地将变革与延续性融入其治理国家的制度与结构中。”巴基斯坦欧亚世纪研究所创始所长伊尔凡·沙赫扎德·塔卡尔维说。

变革之要,在于激发人民创造伟力。

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

今年4、5月,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开展,收集到网友留言超854.2万条,梳理汇总成意见建议1675条,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改革发展贡献智慧。

12月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兼顾各方面利益越发不易。

上下同欲者胜。将党的意愿与人民意愿相统一,将党的行动和广大人民心声结合,必将不断汇聚变革创新的强大合力。

变革之智:“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6%。国民经济总体上保持恢复态势。

今年以来,全国新开工水利项目2.5万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增长一倍,“6·18”“双11”激发消费热情……不断扩大内需,夯实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底气。

时代考卷,常答常新——

全球政治经济环境深刻变化,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下,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战。

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一些领域发展还存在短板弱项。

“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创新作答。

危和机从来都是硬币的两面。用好危和机的辩证法,根据形势环境变化不断调整,及时科学应对,才能化危为机。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了解到,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回京后不久,他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两年多来,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迈出新步伐。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此专章阐述,作出新的部署安排。

发展是变革的艺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根本上看要靠创新。

科技创新已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的压力更大、动力更足。

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摆在第一位。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部署,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

出台推动虚拟现实(VR)产业快速发展措施、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一系列着眼创新的举措加速出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挑战前所未有,应对好了,机遇也就前所未有。

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要求,勇于推进变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定能在攻坚克难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海报设计:赵丹阳

技术:密雅琪

编辑:胡碧霞

来源: 新华社

玉渊谭天丨经济形势,怎么看?

过去3年,当我们谈论疫情的同时,有一个话题始终绕不开:

经济。

没有人想感染病毒,但问题是,病毒突起,不得不防。而疫情防控使得一些社会经济活动暂停,势必会对经济造成影响。两难之间只能不断找寻政策最佳发力点。

过去3年,中国经济不容易,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容易,有不同的困惑与担忧也自然难免。

从这三个维度出发,能看清明年的经济形势。

不少人都说,大环境会影响个体的发展。同样,中国经济,也受制于大环境。

2022年,全球经济怎么样?

||通胀处于几十年来最高水平;

||增长处于自1970年衰退后复苏以来的最严重下滑;

||全球消费者信心下降幅度远超前几次全球经济衰退前的降幅。

即便已经如此,但最糟糕的情况还未到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出警告,很多人将在2023年感受到经济衰退。言下之意,2022年,只是经济衰退的边缘,2023年,有可能才是经济衰退的开始。

全球更严峻的情况,可能还在后面。

中国出口行业,已经感受到了寒气。最新的数据显示,11月我国出口同比下降8.7%。

大家都知道,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的出口“一枝独秀”,对整个经济大盘起到了非常难得的支撑作用。但从最新的数据来看,出口也开始出现了比较大的隐忧。

大环境不景气的影响,会直接体现在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上。

但实际上,回过头看过去,中国一路发展过来,周围的大环境本就不都是顺风顺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方报告将人均GDP下降的程度视为衡量世界经济衰退的指标,这是2008年以来世界人均GDP的走势图:

可以发现,2008年后,世界经济有过三次明显的衰退期。最近的一次,就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们,也正在亲身经历着。

从图上也可以看出,此次疫情引发的衰退,还没有超过此前两次衰退的程度。

2008年,世界各国平均通胀率上升至10年来的新高。世界GDP增长率也从2007年的4.5%变成了2009年的-1.3%。

更重要的是,这场由美国引发、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让中国人明白了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性。

2014年的衰退,同样严重——2014年到2016年,世界GDP增长率出现下滑:

||2014年世界GDP增长率为3.1%;

||2015年世界GDP增长率为3.1%;

||2016年世界GDP增长率为2.8%。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仍稳住了自己的节奏,可以看一组数据:

2013年至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

这期间,中国人均GDP从6000多美元上升至超过12000美元,世界排名提升了几十名。

大环境时有波动,但是我们都闯过来了,而且是以可控的较小代价。

让我们来算笔账,会更加直观:

2013年,全球GDP总量为77.61万亿美元,2021年,全球GDP总量为96.1万亿美元。近10年间,全球GDP总量增长了18.49万亿美元。

这18.49万亿美元中,中国增长了8.16万亿美元,占比44%。

其实,一路走来,我们周遭的惊涛骇浪从未缺席过。中国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在恶劣的环境中化危机为机遇。但风险与挑战,一波接着一波,一浪高过一浪。

2018年,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

贸易战一开始,和今天一样,不少人都对中国经济的前景产生担忧,极个别人甚至说出“现在向美国投降是代价最小的”论调。

此后,美国政府鼓吹“脱钩”“断链”,在各个层面围堵中国。

现在,四年过去了。结果如何,大家心里都清楚:

中美贸易额不降反增,中美双边货物贸易总额由2018年的6335.2亿美元上升到2021年的7556.45亿美元。

中国与美国发展差距不断缩小,GDP总量差值由2018年的6.69万亿美元,缩小到2021年的5.26万亿美元。

就在不久前,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报告,裁定2018年美国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的措施违反了世贸组织相关规定。这意味着,中美贸易战,我们不仅赢于力,更赢于理。

所以,无论是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周期性的问题,还是由某些国家想要发起的逆全球化的趋势,我们都经历过,现在回头看,我们让很多人的唱衰不断破产。

眼下,大家对于困难的感受更为真切,对于复苏的疑问更多,也很正常——环境势必对我们有影响。

但环境,并不决定我们的去留,行动的主动权,在我们手里。

还记不记得这张图:

这是2020年,中国经济的折线图。这样的反弹,我们刚刚经历过。

在中国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后,美国投行摩根大通上调了中国明年的经济增长幅度,上调原因是,中国经济复苏的大门已经打开。与此同时,高盛、普华永道等机构都表示了对2023年中国经济的看好。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传递出的信号也更加强烈。这两天,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给出了更加明确的判断:综合研判,明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会明显下滑,而我国经济可能会总体回升,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向上运行的轨迹。

当然,过去的经验模板无法原封不动地套用到现在。

特别是我们在谈论中国经济预期这样宏大的话题时,对一些现实正在发生的具体问题同样要给出答案,看中国经济,同样要关照当下。

比如说,前不久的快递运力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不少人就发出疑问,快递都送不了,中国经济真的能复苏吗?

但让大家没想到的是,短短几天,运力不足的问题就得到了缓解。

原因很简单,快递运力不足,只是人手不够,是“没米下锅”,运力调度也只是技术问题,而基础设施等硬件的那个“锅”,我们一直在提前布局不断完善。随着运力补充,这个问题也就不再困扰大家。

快递小哥的背后,连接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智慧物流等。这些词,除了体现在“江浙沪包邮”的日常生活,也在深刻改变着中国经济的格局。

△你可能想不到,每当你点一次外卖,会牵动至少106个产业

问题快速解决是过去5年、10年甚至十几年间,这些技术在中国不同的区域落地生根的结果。幅员辽阔的中国给这些技术提供了相当丰富和充足的应用场景,使得它们能够以全球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速度不断地运行、升级、优化。

这反映的是中国发展的纵深感。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变化,国内不同省份、不同城市的放开节奏是梯次的、渐进的。也就是说,供应链的韧性能够让我们高效调动积累的资源去解决一些焦点问题,只要拉开节奏和间隙,这样集中力量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将使得我们更快地走向复苏。

这是中国供应链的韧性,这种韧性,也在给中国产业复苏,提供很强的支撑力。

最近,很多人都关注到了多个省份包机出海的事情。

江苏有一家企业去了南非。在南非,这家企业考察了当地的矿山、仓库和港口,最终做出了积极布局南非市场的决定,签署了订单。

企业出海拓展市场,肯定要解决要素跨越物理空间移动的问题,基础设施的联通和供应链就至关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企业在多年前就考察过南非市场。显然,那时候深入南非的时机还没有那么成熟,尤其是基础设施的联通今非昔比——这家企业参观的南非德班港,是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参与改造的项目。

过去这些年,有很多像南非这样的国家,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不仅改善了自身的基础设施,赢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在与中国企业的交往过程中,彼此加深了解,拓展了双方的发展空间。

企业,在拓展着各自的半径。半径的延伸,就是新的机会。

通过对公开数据的挖掘,我们发现,在“新十条”发布后,有至少23个省市出台了支持企业境外拓展市场的政策。

要看到,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并没有改变,一个强大的供应网络一直都在,当产业活力亟待重新激发的时候,中国经济也将迸发出强大的动力。

几天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为2023年的经济发展定调。

会议闭幕后,很多解读和分析纷纷出炉,讨论明年中国经济“怎么干”的问题。其中关注的一个焦点是扩大国内需求。因为五项重点工作任务,第一项就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同时提到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很多人看到后感到不理解,现在疫情的高峰还没到来,很多人都不愿意出门消费。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可行吗?靠刺激消费来扩大国内需求,靠谱吗?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到另一句话:

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词,对于跟踪关注中国经济的人来说肯定不陌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全要素生产率,也就是要素投入转化成产出的总体效率。我们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可见,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的扩大内需,并不是简单地刺激消费,而是以新的供给、新的创新作为撬动内需和提升消费的抓手。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苹果手机出现前,绝大多数手机都是有键盘的,但苹果手机用自己新的供给创造出触摸屏手机这样一个广阔的市场。苹果手机用持续的技术创新,满足甚至引导了新的消费需求,这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被列为明年消费重点。这三个领域尤其是后两个领域,因为供给端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的提升,拓展消费空间,想必很多人已经感同身受。

以新能源车为例,新能源汽车不仅在国内消费领域风生水起,今年前10个月,出口达到了49.9万辆,同比增长96.7%。

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正是汽车行业抓住了高质量发展的窗口期,成为中国智能制造的一支“生力军”。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超过40万辆,同比增长近3倍,欧洲已经成为一个主要市场。

更重要的是,和当地汽车品牌的竞争,将加快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升级优化。比如,更有针对性的定制化生产服务,使得“柔性化”生产发展更加深入新能源车领域,反过来也为国内创造新的消费场景,让中国消费者享受到更加质优价廉的产品。

这两天,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在分析明年形势时也明确指出,明年要继续支持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发展,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培育互联网 社会数字、数字 生活服务新模式,发展智慧家庭、智慧康养、智慧旅游、智慧出行、智慧广电、智慧体育等新型数字消费业态。促进共享经济等消费新业态发展,支持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等新个体经济模式发展。

这些无疑是中国经济提前布局数字经济,新供给拓展新需求的好案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归根到底是一场改革。这场改革会助力中国经济复苏从过去外延式扩张真正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的扩大内需,解决的不仅是中国经济短期复苏的问题,更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考验的是智慧、勇气和行动力。

△通过对公开数据的挖掘我们发现,12月7日“新十条”发布后,多地就立即采取行动,优化疫情防控措施

眼下,随着各地新一轮防控政策调整到位,短期内可能还会有一波疫情压力。但是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变,中国深化改革,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也不会停。

我们国家有9亿劳动年龄人口,这9亿人,每天会出门赚钱,都在为生计奔波。他们是爸爸或是妈妈,是儿子或者女儿,每个人,都渴望更好的生活。

每个人的愿望都微不足道,但汇集起来,就是推动这个国家不断向前的不竭动力。

只要14亿多中国人在努力,中国经济就有动力,谁也不会失掉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来源: 玉渊谭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