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腾讯课堂怎么开直播(腾讯课堂查看学生上课记录方法)

导读 腾讯课堂怎么开直播文章列表:1、腾讯课堂查看学生上课记录方法2、社交电商2.0时代:腾讯直播来了,私域流量变现会香吗?3、独家|爆视频号正接触董宇辉,抖音栽树,腾讯乘凉?4、张小龙视

腾讯课堂怎么开直播文章列表:

腾讯课堂怎么开直播(腾讯课堂查看学生上课记录方法)

腾讯课堂查看学生上课记录方法

r腾讯课堂会自动记录学生的上课情况,并且老师是可以查看到该学生的上课记录详情的。腾讯课堂怎么看上课记录?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具体的查看方法。r

r

r r

r

r腾讯课堂怎么看上课记录?r

r

r1、老师进入腾讯课堂界面,在右侧成员区用鼠标右键单击某个学员。r

r

r r

r

r2、点击“查看上课情况”即可查看学员的到课次数和听课时长。r

r

r r

r

r以上就是小编带来的腾讯课堂怎么看上课记录?老师查看学生上课记录方法,更多相关资讯教程,请关注3DM手游网。 r

社交电商2.0时代:腾讯直播来了,私域流量变现会香吗?

文|慧慧

来源|谷仓创业观察

提到社交电商,你会想到哪些平台?

不少人可能会想到拼多多和云集。

而拼多多、云集是从微信生态长出来的。

在微信里,有社交关系链作“信任背书”,低成本获客让第一波社交电商们完成了原始用户积累,并不断发展壮大。

而最近疫情期间,包括去年整年,最火的电商形态是什么?

淘宝直播为代表的“直播电商”。

想象一下,如果社交电商 直播电商合并在一起,又会是什么?

答案是“腾讯直播”。

腾讯一年之前就已下场,在微信内做直播形态的社交电商。腾讯直播从一出生就瞄准电商场景,近来在疫情之下增长势头凶猛,最近更是动作频频。

2月28日,微信官方正式宣布,小程序直播能力启动公测。据微信官方,小程序直播是微信官方提供的商家经营工具,商家可通过小程序直播实现用户互动与商品销售的闭环。

然而对很多商家和个人来说,最关注的3个问题是:

腾讯下场做社交电商,为什么?

是否值得投入?谁能获得红利?

腾讯直播搭建的社交电商,未来是什么?

本文我们来一起聊一聊。

与获客成本高企的传统电商相比,社交电商的特点是“低成本流量收割”。

典型的像通过拼团、砍价等方式裂变获客,靠猛攻价格敏感下沉市场起家的拼多多;

以及先从社群起家,之后拥抱家庭采购的主力——宝妈群体,跑通社交推荐 会员电商模式的云集。

通过社交关系链在微信生态下“低成本收割流量”,是移动互联网流量高速增长时期社交电商的一大特点,我们可以把那段时期看作社交电商1.0时代。

而从2019年起,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逐渐见顶,进入存量时期。

过去的粗放式流量收割在新形势下已不适用,社交电商进入精细化运营下半场。

2019年之后,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社交电商的2.0时代。

也就在这个时期,腾讯亲自下场,开始做直播形态的社交电商。

-01-

腾讯下场做直播形态的社交电商,为什么?

从必要性上来看:

移动互联网增量见顶,公众号为代表的图文阅读数据持续下滑。怎样盘活公众号的存量流量是摆在微信面前的一道难题;

互联网巨头之间的战争根本上是对用户时间的抢夺。

新一代年轻用户对可视化内容更感兴趣,用户时间、尤其年轻用户(未来主力消费群体)的注意力被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抢夺;

而腾讯倾半集团之力打造的微视,却始终无法追上竞对的发展速度,在其核心产品微信上有所动作——开发腾讯直播、视频号等,成为不得不的选项;

同时,这也是微信产品自我进化的必要动作。

图文主导的微信在3G、4G时代获得爆发性增长,5G时代下发力直播、短视频等可视化内容,才有机会不掉队,在未来更长的时间内让产品活下去。

再从可行性上看:

微信生态下做电商的基础设施完善:支付渠道成熟,用户支付习惯形成;

微信在电商方面的潜力巨大,拼多多、云集等微信生态下长出来的社交电商模式被验证,且用户已被充分教育;

直播电商的模式已经被淘宝、快手等平台验证,直播电商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综合来看,以上种种因素成为腾讯亲自下场做社交电商的动力。

-02-

社交电商2.0时代,腾讯直播入局

“腾讯直播”是基于微信小程序开放能力而开发的一款产品,并非由微信官方推出,而是由腾讯PCG直播团队推出。

2019年3月,腾讯直播正式开始内测,选择电商为场景,定位是面向商家和内容创作者的开播工具,基于小程序能力开发而成,由腾讯直播App和看点直播小程序两部分组成。

播主在腾讯直播App上开播,可以同步分发到看点直播小程序,用户可以在小程序上收看直播。

之后腾讯直播开始了将近半年的内测蛰伏期,外界声浪不大,但从12月起开始动作频频:

先是直播业务被统一在信息流业务“腾讯看点”之下,看点直播成为腾讯直播业务对外输出的统一品牌;

之后推出“引力播”计划,完善直播间营销工具,推行服务商模式,直播橱窗功能也实现上线,并可关联微店和京东的商品。

而最近在疫情爆发线下业务受阻,营销转战线上,腾讯直播的入驻商家数量激增。

腾讯直播服务商水松学院的张阳采访中透露,最近入驻的咨询量翻倍,每天的咨询量有500家,引入量在100家左右,“人手不够,回不过来消息”。

腾讯直播近期也频频出手,发起商家招募令、直播典型案例推广,直播业务相关业务负责人在各大机构密集宣传。

产品上也有新动作,2月28日微信官方正式宣布小程序直播能力启动公测。

疫情之下传统企业、中小企业业务数字化也早已成为共识。

但对很多还在犹豫的企业主和内容创作者来说,临门一脚卡在腾讯直播到底是否值得投入?谁能获得红利?

-03-

腾讯直播是否值得投入?谁能获得红利?

商家值不值得投入,要先看腾讯直播的特性:

第一个特点,微信生态下的“社交关系链”为这里发生的生意做“信任背书”。

社交电商的1.0时代,其实最早的活跃者是“微商”,之后才是拼多多等社交电商平台的崛起。

它们能在微信生态下长出来的共同原因在于微信基于社交的天然属性和底层逻辑,“社交关系链”为在这里发生的买卖做信任背书。

微信生态下做社交电商的腾讯直播同样拥有这个特性。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你非常喜欢、持续关注的某垂直领域的公众号主,有一天出现在直播视频里,像朋友一样地聊天,向你推荐某款你感兴趣的的产品,你说你会不会下单?

第二个特点,腾讯直播适合拥有一定私域流量、有精细化运营能力商家或公众号主。

“腾讯直播不是流量平台,而是一个私域流量高效变现工具。腾讯直播必须和微信私域流量的运营进行紧密结合。

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认为私域流量的运营水平越高,越应该进入腾讯直播,因为很容易出结果”,张阳在回答“腾讯直播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告诉我。

有两点很重要:

1)腾讯直播定位是私域流量变现工具。

它适合有一定私域流量积累的商家,核心是盘活流量。而不太适合冷启动、寻求从0-1阶段的商家。

不管你的流量是沉淀在公众号、小程序、社群、还是朋友圈,做腾讯直播需要有一定的流量积累。

虽然根据腾讯直播官方说法,会将直播分发到其它腾讯系产品,以及可实现朋友圈广告直跳直播落地页来获取流量。

但目前来看,如果商家/公众号主本身没有一定私域流量的积累,很难产生规模效益。

2)有精细化运营能力很关键。

如果说在移动互联网流量高速增长的社交电商的1.0时代,社交电商们可以使用套路不断“收割流量”获得增长。

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见顶的社交电商2.0时代,精细化运营、服务好每一个存量用户才是关键。

商家要多考虑怎样才能持续获得用户的信任和忠诚度,在用户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怎样可以持续地为用户带来价值,最终实现用户的留存和复购。

所以腾讯直播对谁有红利?

对那些有一定私域流量、有精细化运营能力,特别是粉丝垂直度、粘性高的商家和内容创作者,是利好。

对于那些过去积累大量私域流量、但变现情况不理想的商家和公众号主来说,可以考虑是否要提早占位。

但对那些在微信生态下没有私域流量积累的商家来说,腾讯直播可能不是理想选择。

-04-

微信生态下,腾讯直播搭建的社交电商的未来是什么?

过去,拥有10亿用户的微信在商业开拓上十分“克制而又谨慎”,而腾讯直播,是微信商业化探索进一步加速的动作。

官方亲自下场做社交电商 直播,可能一定程度上会加深外界关于“微信是否已成为一个超级 App”的质疑。

当然,张小龙过去也曾回应这类质疑。他认为微信并不是一个中心化的存在,因为微信里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

跟微信产品理念一致,微信生态下腾讯直播搭建的也是“去中心化”思路的电商。

第一,微信生态下,腾讯直播搭建的是去中心化的电商。

早在2017年的“广州2017 · 财富全球论坛”上,马云和马化腾都谈到了为企业“赋能”。

马云认为:“赋能其他企业做电商,但我们不是电商公司”,“我们是基础设施打造者,打造电商业的基础设施”。

而马化腾回应:“腾讯强调的赋能,最终格局要看被赋能者的安全程度,强调去中心化的赋能。

我们不会让你来我这租柜台做生意,而是你自己建这个房子,建完以后就是你的,你的粉丝、你的客户以后就是你的了,不需要再交月租,不需要每年涨价,这就是去中心化。”

微信基于普惠、用户价值第一位等理念发展出了工具、简单自然等产品哲学。

跟公众号等已有产品功能的设计理念类似,微信提供了工具,然后让生态自然生长和发展出来。

腾讯直播定位是也是基于小程序的私域流量变现工具——“用完即走,走了之后还会再回来”,而这个生态还在生长和建设之中。

第二,主流商品、品牌商家,未来有可能成为微信电商生态的主要活跃者。

在知乎上有一道关于“社交电商是什么”的问题,腾讯研究院官方号在2019年3月曾作答。

作者认为拼多多模式的成功在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抓住了低线城市中社交电商的机会点”;

并且认为“社交电商的机会才刚刚开始,通过低价粗暴的获客,是社交电商故事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后一句话,是很关键的。

跟良莠不齐的微商产品,以及靠低价产品收割流量起家的第一波社交电商相比,在社交电商2.0时代下场做社交电商的腾讯直播,似乎更希望、也更看重品牌商家、主流商品成为腾讯直播或者说微信电商生态上的活跃者。

腾讯直播的入驻审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做商家、商品的把控,商品供应链和客户才是一切商业的本质。

过去试水社交电商的主流商品和品牌商家有限。

而因为这次疫情,一些过去未曾考虑社交电商的主要布局线下的品牌商家,因求自救而加速线上转型,涌入拥有现成私域流量的微信电商生态。

可预见,未来主流商品、品牌商家有可能成为微信电商生态的主要活跃者,至少是活跃者之一。

第三,微信,到底有没有做电商的“场”?

腾讯研究院作者回答“社交电商是什么”这一问题,有一段话一定程度上表露了微信在社交电商上的“野心”:

“从微信的角度,通过IM工具,将所有的人迁移到了微信,通过公众号,会将所有的信息迁移到微信,而通过小程序,是不是可以将所有的电商和服务迁移到微信?

问题是,如果能够在微信中找到全部的商品还有你好友的评价,你还会在怎样的场景中使用淘宝呢?”

这种设想很大胆,但对于在微信这个社交产品上的普通用户来说,一个根本的问题在于:在微信上购物,未来会不会演变为普遍性、通用性的需求?

淘宝天猫、京东等传统、中心化电商的模式是搭建基础设施,搭建卖货这个“场”,让商家在上面卖货,用户来这里买货。

淘宝天猫又往前走了一步,布局内容电商,图文、直播、短视频,是为了让用户实现云逛街,而且能够持续逛下去,其实重点依然在搭建“场”。

而微信本身作为社交产品,虽然这里的用户经历了社交电商1.0时代的洗礼,但微信生态下做电商的场景是否真正搭建起来了?

用完即走的腾讯直播小程序,是否能够承载搭建场景

多少存量商家和用户,可以被小程序直播渗透和激活?

腾讯官方在微信内做社交电商的决心有多大?

这些问题看似还没有确定答案,或许要一定时日,才能更全面、直观地看到腾讯直播的能力。

你认为微信生态做社交电商,未来会如何发展?

社交电商未来还会演化出什么新花样?

评论区我们一起聊~

参考资料:

1.404,36Kr,最前线 | 微信小程序可内嵌腾讯直播,加速社交电商直播变现

2.吕倩,雷锋网,马化腾:我与马云不同 腾讯强调“去中心化”的赋能

3.高歌,36Kr,焦点分析 | 直播大潮还在继续,看点之后微信又下场

4.王萌,谦启管理评论,从张小龙在三次微信公开课上的演讲看微信的产品理念

5.腾讯研究院,知乎,社交电商是什么?

欢迎关注“谷仓创业观察(ID:gucangchanpinjia)”。谷仓创业学院,由小米、顺为联合投资,是独立的小米生态链企业;我们从内部视角看小米打磨爆品的逻辑。

独家|爆视频号正接触董宇辉,抖音栽树,腾讯乘凉?

董宇辉和新东方的走红,引发了一波连锁反应。

数据显示,「东方甄选」成为本次 618 最大的黑马,其出圈的时间窗口恰巧紧随罗永浩告别直播之后,618 大战之前。疑似抖音又一造星案例。

而腾讯则趁着新东方在线的股价疯狂上扬(一周内上涨超 300%),「清仓式」减持,套现超 7 亿港元。

此前据媒体报道,俞敏洪在一场直播中表示,目前确实有机构在挖董宇辉,一年的待遇能给到上千万。

极客公园独家获悉,据业内人士透露,微信视频号团队正尝试挖角「东方甄选」的多位当红主播,主打知识服务性的视频号认为,新东方老师们更适合来到视频号做知识类的内容直播,「这也不算埋没了人才」。

今年 618,视频号大举进军,而当下抖音再次引爆流量,视频号此番挖角,或许意味着竞争的逐渐正面化。

01 「突然」爆火

「夜风袭来,树叶沙沙作响,天空偶尔飞来两只不知名的鸟。你一个手里拿着筷子戳着的玉米棒子在啃,一个手里还贪心地抱着水井里刚取出来的冰镇西瓜。」直播镜头前的董宇辉手举玉米,一段切中大众回忆的讲述引得评论区一片叫好。在新东方做了 8 年的英语老师后,因双减政策打击,这个 29 岁的陕西小伙因为他的新身份——新晋带货主播而为大众所知。

去年 12 月 8 日,新东方宣布成立「东方甄选」直播间,正式转型进军直播带货。彼时距离「双减」政策落地,已经过去了近半年时间。

当晚 8 点,「东方甄选」迎来首次开播,俞敏洪在直播间首秀,10 分钟内卖出了价值 10 万元的商品,当天的总销售额为 460 万。很多人拿他和罗永浩作对比,看好他和「东方甄选」的直播带货试水。但数据表明,「东方甄选」一路高开低走,后续的每日销售额只有几十万,甚至低至十几万。「出道即巅峰」过后,「东方甄选」算是进入沉寂。

直播团队内部尝试过转型「自救」。今年 4 月,他们将「新东方式课堂」搬进直播间,用讲课的逻辑和方法论去直播带货——讲故事、制造共情、抛知识点(货品卖点)、不就事论事而是带人去「更大的世界」,但收效有限,销售额一直未突破百万。

直到6 月 10 日,「东方甄选」突然迎来爆发——销售额达 1452.4 万。也不能说是毫无预兆,此前几天,数据曾出现大幅上涨;但幅度之大诚然有些蹊跷:要知道在 6 月 6 日,也就是董宇辉出圈前夕,「东方甄选」的销售额还只有 65 万,此后几天逐渐上涨到超 100 万、超 300 万。

在「东方甄选」直播间里,不只董宇辉,其他的新东方老师也会来做带货主播。一位齐刘海、戴眼镜、扎着两个小辫子的七七老师会弹着吉他卖货。还有一位红棕色长卷发、涂红唇的 YoYo 老师在直播间吉他弹唱《青花瓷》,将歌词改成带货话术,用中英双语讲杨梅的词汇知识,卖杨梅汁。

新东方式知识课堂 才艺展示 中英双语,被网友称作直播带货界的「一股清流」。但一众教师转型主播中,只有董宇辉成为了出圈的那个——在长达近两周的时间内,他的名字占领了各类媒体头条,成为流量密码。

这次「出圈」提振了二级市场的信心,带动新东方在线的股价大涨。6 月 10 日之后一周,新东方在线的股价翻了 6 倍,每股的价格一度从不到 5 港元上涨到 30 多港元。

据极客公园独家获悉,微信视频号团队正尝试挖角「东方甄选」包括董宇辉在内的多位当红主播,所开价格极具吸引力。有意思的是,在刚刚过去的 618,视频号首次大举进军直播电商购物节。此举可能意味着抖音与视频号竞争的逐渐正面化。

02 出圈时机微妙:

老罗离场,

618 大战在即

在董宇辉和「东方甄选」火起来之前,抖音电商的流量王者一直是罗永浩和「交个朋友」。

6 月 7 日,罗永浩宣布退出「交个朋友」管理层,一周后宣布告别社交网络。正是在这一周内,尤其是 6 月 10 日,「东方甄选」的抖音直播间迎来全面爆发,当天的直播间观看人次为 760 万,销售额为 1452.4 万,董宇辉火上了热搜。

连董宇辉个人也觉得这次走红出圈来得突然。在接受腾讯新闻《深网》采访时,他说:「我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忽然火了。」事实上,自去年年底开始,新东方因双减政策打击,宣布转型做农产品电商直播,推出直播带货平台——「东方甄选」。半年来一直表现平平,外界的关注和讨论主要停留在俞敏洪个人。就其他主播而言,起初多是以模仿达人为主,董宇辉并不认为自己的表现有何转变:「从去年年底直播带货开始,我就是双语直播的,也会跟大家讲天文、地理」。

「东方甄选」的出圈时间有些微妙——前有头部主播罗永浩的离场,后有 618 电商大促的「战场」。

尽管「交个朋友」一直强调「去罗化」,强调罗永浩的退出对公司影响不大,但事实是,罗永浩的个人影响力和头部效应确实难以忽略。抖音电商亟需寻找下一个增长点。

在各类电商平台中,抖音主打兴趣电商和内容电商,这意味着它的选择会更偏好背后有故事的团队和有内容输出能力的主播——这两点,「东方甄选」都精准切合。

俞敏洪和新东方的故事,是「双减」之后老牌教育机构谋求新生的样本,具有话题度。但有业内人士指出:「新东方爆火是网民的情绪反应,一来是为才华买单,二来是出于这些老师本不应该在这里卖货的怜悯支付。」两者都不是可持续的动力。

而一组数据直接指向抖音疑似为新东方的爆火添了一把助力。据运营研究社报道,飞瓜数据显示,「东方甄选」直播间在 6 月 1 日的直播中,有 49% 的流量来自直播广场推荐(其中可能包含付费流量);而在 6 月 10 日的直播中,来自直播广场推荐的流量占比提高到了 64%。

事实上,在本次 618 购物节,「东方甄选」的累计销售额突破三亿,在蝉妈妈统计的达人带货榜中位列第二,成为 618 当之无愧的黑马。而目前看来,电商仍是空间最大、效率最高、确定性最强的变现路径。抖音自去年 618 前夕成立电商事业部,成为字节的一级部门,可见电商战略之重。

03 视频号为何看上董宇辉?

而今年 618,是视频号首次出战。

极客公园曾经报道,在今年初的微信公开课 PRO 上,视频号团队负责人曾提到,过去一年,视频号用户可接触到的内容种类越来越多,接下来会重点扶持泛知识、泛资讯、泛生活、体育、音乐等内容品类。

极客公园了解到,知识性和服务性将是视频号着重的发力点,与抖音主打的兴趣电商有明显区分。在内容的视角下,用户的消费诉求已经逐渐跳出了简单的资讯 、娱乐,转向更专业和更有认知含量的内容。

对视频号来说,它的内容特色依托于背后更丰富的微信生态支撑。除了专门的「视频号」入口之外,用户还可以在聊天对话框、朋友圈、搜一搜等场景下触达视频号的内容。

不同的场景决定了用户对内容消费的差异化需求。例如在搜一搜里,用户的搜索行为会指向知识性更强的内容诉求。视频号团队也表示,他们的目标是让更多人来到视频号生产内容,让提供内容的人通过创造价值获得回报。

打造内容生态的关键在于创作者,视频号布局内容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到、吸引、聚集一批优质的、符合产品定位和用户诉求的内容创作者。据知情人士称,视频号团队正试图接触「东方甄选」直播间的多位头部主播。「这些老师不该在那卖货,就应该做知识类的输出。」上述人士称。

无论对新东方、抖音还是视频号而言,寄希望于老师主播的流量崛起,更像是在传统直播电商式微下的一场押注。

董宇辉的爆火之路未必可以复制。新东方有近千名老师,在涉足带货主播的人当中,目前转发量最大、受关注度最高的只有董宇辉,其他人并没有获得同等级的声量和流量。

有教育行业从业者认为,这些老师在线下的知识储备和授课经验差距并不大,「光在新东方内可能就有几百个董宇辉。」但当他们走出教室,面对直播间镜头,个人的表达风格和网感会被放大,「差异化网感」其实是拉开老师主播之间差距的关键。

目前来看,董宇辉的热度能持续多久,新东方和抖音能否成功「再造董宇辉」和流量神话,都还有待观望,但上述人士认为,个人 IP「不排除自立门户的可能」。毕竟在 2020 年年初,当罗永浩答应加盟抖音后,原本对罗永浩「不感兴趣」的多家平台纷纷开出更高的价格试图阻击——在暗流涌动的电商界,这里并无新事。

本文源自极客公园

张小龙视为下一个十年的视频号,能打败抖音快手吗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任晓宁 2年前的微信之夜,腾讯高级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第一次在晚上公开讲述他和他做出来的微信,滔滔不绝讲了4个小时,经济观察网记者坐在台下,电脑记录到没电的状态。今年1月19日晚上,又一个微信之夜,张小龙又开始讲了,这次只讲了1小时40分钟,其中有1个多小时,是关于视频号。

视频号是微信2020年新产品之一,目前依然不算出圈,张小龙自己吐槽说,因为吸引不到特别好的创作者进来,现在推荐质量非常一般。但这个产品被他寄予厚望,他认为,视频化表达会是下一个10年的主体,而视频号对视频的价值,就像公众号对文章的价值。

视频号目前还不是腾讯的短视频战略重点,张小龙说,腾讯短视频重地仍在微视。目前,视频号仍是一个微信内部团队尝试中的项目,但外界已经开始把视频号视为挑战抖音、快手的重要竞争对手。现在,微信内每天能发出1亿条短视频,1年时间做到这样的成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对手。

视频号前生今世

诞生至今,视频号最高光时刻,是去年12月13日晚至14日凌晨,摄影师李政霖那场“陪你去看双子座流星雨”的直播。这场直播微信并没有做推广,依靠用户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转发,最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账号,有100万人观看。

“流行雨直播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张小龙认为,这是微信里面社交推荐特别巨大的一个能量所在。

视频号之前,微信也尝试过多次短视频,均不算成功。2019年初,微信推出了时刻视频功能,每天只有几百万人使用,对于12亿用户的微信,这甚至算是较差的数据。2020年初,微信视频号推出之时,大部分人也不看好。

视频号的团队一开始只有一二十个人,当时的定位是,做一个视频化的微博。2020年上半年,这个小规模团队在小心翼翼且没有好内容的困境中摸索。

在短视频赛道,与已经3亿日活的快手和5亿日活的抖音相比,视频号是“赶了个晚集”的晚辈。上线前几个月,视频号“效果很差”,张小龙回顾说,当时是一个死循环,“你的内容不好,那就没有浏览量,没有浏览量就继续没有好的内容,所以推荐也没法推出更好的内容出来。”他评价说,当时“非常差,吸引不到特别好的创作者进来,我们在里面做推荐,但推荐质量也非常一般。”

转折点发生在5月份,视频号做了一个大型改版,发布基于朋友点赞的版本,新版本发布后,数据上扬,用户留存提高。6月份,视频号的用户量到了一个量级,这个量级张小龙被公关拦住了,没有对外说,不过他说,“对一个内容形态的产品而言,一定量级的用户和活跃度才意味着你走过了生死线,就是它的流量循环已经起来了,否则的话,你就一直要为它的生存去找到方法。”

目前,视频号仍没有达到张小龙理想状态。他认为,视频号的关注点开、朋友点赞和机器推荐,内容消费比例应该是1:2:10的关系,即一个人看10个关注的视频,20个朋友赞的视频和100个机器推荐的视频。目前的数据是,朋友赞的观看总量是机器推荐2倍还多,他认为,这说明现在内容还不够多,机器推荐触达没有那么大。

底气是微信的流量

视频号最大的底气,是微信的流量。张小龙1月19日公布了几个微信的详细数据:每一天,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3.3亿用户进行了视频通话,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表朋友圈,其中照片6.7亿张,短视频1亿条,每天3.6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4亿用户使用小程序……

在过去5年时间里,他还发现,用户每天发视频的数量上升了33倍,朋友圈里面视频发表数量上升了10倍

“时代正在往视频化表达的方向去发展,”张小龙认为,这是个人表达或者消费程度角度的一个必然趋势。

但目前的视频表现形式,他认为还差的很远。“说到视频,大家会想到一个视频文件就是一段视频,就像在朋友圈里发视频,你要上传一个本地视频文件。但视频文件这种东西以后可能会消失,”他的理解是,对视频号来说,视频应该是结构化的数据,可以标记、评论、创作、存在云端并容易分享。如果在微信里每分享一个视频,都需要传递一个文件,还占据流量,“这样方式是不对的,它应该被淘汰掉。”

类似的情景曾经在公众号发生过。公众号诞生之前,人们在社交平台传递文章,经常需要发送Word文件,但有了公众号,可以直接发送公众号链接,张小龙认为,如果大家理解了公众号对文章的价值,就可以理解视频号对视频的价值,他觉得这两个事情是非常类似的。

最近,视频号做了一个小举措,为了鼓励用户使用视频号,微信上线功能让用户把视频号放到微信名片里,结果,比他们预料更多的一些用户把自己的视频号内容关联过去,“这是一个特别好的趋势,说明很多人其实愿意通过视频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与短视频平台热衷邀请明星、大V入驻的方式不同,迄今为止,视频号仍不愿意购买内容。刚开始,他们也会去邀请一些明星进来视频号,但明星说没有签约费,就不想来,“不是不愿意花钱”,张小龙解释说,“如果我们不花钱去买内容创作者还愿意进来,才说明我们真的建立起一个可以运转起来的生态。如果我们在系统和规则方面的效率做得好,反而会比运营效率高很多。”

视频直播的终极形态

相比短视频,张小龙对直播更有兴趣。

“直播特别轻松,”这是他对于直播的直观感受。今年疫情期间,张小龙在公司内部做了几场直播,他觉得比拍短视频负担要小很多。“我体会到一点,短视频是有创作门槛的,但是直播并不需要你去做准备的内容”。

视频号目前已经上线了直播,仍在持续更新中,近期将添加直播入口。2020年让视频号出圈的事件,也是一场流星雨直播。张小龙对于直播的未来更加看好,他觉得,“直播有可能变成一种很多人都在用的个人的表达方式”。

即将到来的春节,视频号直播也将上线新功能,试图推出一种线上拜年的方式,在直播中面对面走家串户。5年前,微信通过微信红包在春节一举打破了支付宝坚守多年的江山,今年春节期间,视频号的线上百年会不会依旧诞生奇迹?

张小龙没有透露更多信息,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对于视频号,他仍充满着未来的想象,这个产品也将会是2021年微信的重点发力方向。

以下是张小龙演讲全文:

各位朋友,晚上好!

谢谢来到公开课现场的朋友们,让我感受到这是一个面对面的交流,而不是一个人面对屏幕的直播。

2020,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很不容易的一年。包括我们的公开课,也改为线上进行了。虽然在几年前的一次公开课上,我说公开课应该线上开就好了,效率最高,但没有想到今天是因为疫情的原因被迫做到了。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也没有想到,这次我们已经通过视频号来进行直播了。

因为疫情,很多公司的年会都改线上了,所以这个时候,我的同事们正在努力给视频号直播加一个能力,就是只有白名单的人才能进入直播间的企业内直播,希望能给需要线上开年会的企业一些帮助吧。

回头看十年前,当时的想法只是,希望有一个适合自己的通讯工具来用。于是就开始了微信的第一版。但当时绝对没有想到,十年后的微信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对此,我自己感觉特别幸运,我想我一定是那个被上帝选中的人,因为光靠个人努力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我分享一组数据吧,到今天,每天——

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3.3亿用户进行了视频通话;

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表朋友圈;

有3.6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4亿用户使用小程序;

还有很多,包括微信支付,企业微信,微信读书,搜索等,就不一一说了。如微信支付,它就像你以前的钱包一样,已经变成了生活常用品。而微信,也真的成为了“一个生活方式”。

今天是公开课,应该有很多的创作者参与,所以,也在这里感谢微信平台的每一个创作者,公众号的,小程序的,视频号的创作者。因为你们的创作,让微信的生态充满活力。

大家知道视频号今年的变化特别大。这里也想分享一下视频号的一些想法。

视频号的起源

可能在2017年吧,我跟公众号的团队说,我们现在公众号只适合少数人写长文章,但是大部分人写不了文章。我们应该在朋友圈下面加一个“非朋友圈”,只能发短文或者照片视频。

但后来就不了了之了,确实是很大的工程。因为帐号体系可能都完全不同了,就完全是个新的比公众号还复杂的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视频化表达其实越来越成为普通人的习惯。来看几个数据,最近5年,用户每天发送的视频消息数量上升33倍,朋友圈视频发表数上升10倍。这时候,我们再思考短内容的时候,就会想,不应该基于短文字来做,而是应该基于视频化内容来做了。

视频化表达应该是下一个十年的内容领域的一个主题。虽然我们并不清楚,文字还是视频才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从个人表达,以及消费程度来说,时代正在往视频化表达方向发展。

于是在2019年,我们组织了一个特别小的小团队,开始了视频号的开发。

我们也没有问公司要什么资源专门去做,甚至没有在公司开会立项,就自己悄悄做了。我觉得这很微信风格啊,基本上微信做东西,都是成立小团队开始做起,而不是大规模的兵团作战。

并且我说,我们要做,就一定要做成做大。这并不是公司给的任务,因为完成任务是枯燥无味的,并且会因此动作变形。应该说是我们要给自己一些挑战性的目标,不然工作会显得很无聊。

视频号是什么?

视频号是一个人人都可创作的短内容平台。

所以它是公开领域的内容平台,就不能基于微信号来创作了。

因此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需要有一种新的ID(身份)。长期以来,微信的最大价值是每个人的微信ID。比如微信支付能很顺畅,因为钱包跟着个人ID走,这是非常自然的。就像你现在只拿身份证也能取钱一样。但这个ID是通讯和社交领域的,因此是私密的。因此,微信的用户并不能公开对非好友说话。即便评论了,别人也无法联系你。这对于社交领域当然没有问题。但对于公开领域,需要新的身份。而在一个产品里,承担两个身份,其实是很有挑战的。

而这个新的ID,还必须特别方便,不至于在各个场景里遇到身份的冲突。所以处理得不好,双ID会让系统变得非常复杂。比如你评论,就需要选择用哪个ID来评论。

但是这个ID的意义又特别大,一旦走出这一步,意味着微信不再局限于社交领域,而是进入到公开信息领域。

因此视频号的意义,与其说是视频,不如说是“号”。因为有了一个公开的号,意味着每个人都有了一个公开发声的身份。

比如,直播,在视频号里做得很顺利。在视频号之前,我们是没法做直播的,最多做到群内直播,那还是属于群通信的范畴。但有了视频号这个ID,每个人可以迅速开通自己的直播。这里,ID才是基石。它可以承载视频内容,可以承载直播,可以承载小程序等。

我记得当时有个方案是,每个进视频号的人要创建一个视频号ID,用这个ID来浏览和评论内容。我说不对,浏览者应该是微信身份,而不应该强迫每个人开一个新的身份才能看和评论。幸好当时选择了这样一条路径,不然就没有后来的社交推荐体系了。其实产品的迭代是由无数这样的选择组成的。

ID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是针对机构的。

大家知道PC时代每个机构都有一个官方网站。其实微信一直在寻找PC时代的“官方网站”的替代物。做公众号的时候,我们希望公众号就是一个机构比如企业的官网。做小程序的时候,我们希望小程序就是官网。现在,我们希望视频号是每个机构的官网。这是合理的,官网是需要进化的。所以未来视频号会承接一个机构的很多服务内容,并不局限于视频。比如一个企业的服务,可以通过小程序的方式,展示在视频号下面。

所以我开玩笑说,如果有一天我们在每一个广告牌下面,都能看到广告主的视频号的二维码,那就说明视频号做成了想要的官网了。

第一个版本其实只是搭建了这样一个ID体系。和公众号的很类似,但是比公众号的门槛低很多,普通微信用户可以立即开通它。

内容表现上,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流,混合了关注的,朋友匿名点赞的,和系统推荐的内容在里面。

但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因为是灰度,量不大,因此也吸引不到大量的创作者来贡献内容,因此推荐的内容也一般般。

但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希望推荐的质量能够好起来。我们组建了三个做推荐算法的团队,每个团队十几个工程师。希望各自用不同方法去找到推荐的最优解。

应该说我们在算法领域沉淀应该还是很深的,搜一搜背后是个几百工程师的搜索技术团队,同时我们自己研发的语音识别和机器翻译,都是国内的一流水准。对了,外界一直有人说我们的语音识别用的是第三方的技术,其实我们从未用过第三方的,一直都是我们自己研发的。现在微信里面的语音识别每天翻译的语音条目在五亿条以上。

虽然搜索团队有很强的算法技术人员,但是,我还是把他们从搜索团队抽调出来进入到视频号团队来工作。因为闭环的小团队才能迅速迭代。

推荐团队很努力,但头几个月的滚动特别困难,似乎陷入了死结,就是内容不好看就没有浏览量,就导致没有人贡献内容,所以推荐系统也推不出好内容,然后继续没有好的内容看。

5月份的时候,我们做了视频号最重大的一个改变。因为经过几个月的灰度,表明在现有的内容下,基于机器推荐是走不通的。对比朋友点赞的内容,虽然当时朋友点赞还是匿名的,和机器推荐的内容来对比,我发现,机器推荐的远不如人工(或者说朋友)推荐的精彩。既然这样,就应该以实名点赞的社交推荐为主,机器推荐为辅。

当时我给的理由是,我们所看的书,大部分是因为周围有人推荐而去看,而不是网上书店推荐的书。你少看几个机器推荐的内容不会觉得可惜,但错过了朋友们都在看的内容会觉得可惜。这是视频号能借助社交推荐起来的理由。

于是五月份开始了变更最频繁的两周,几乎每两天就要更新一个版本。然后发布了基于朋友点赞的新的灰度版本,终于看到了上扬的数据,用户的留存非常高。

所以6月视频号的用户到了一个量级。数字其实不重要,但对于一个内容形态的产品来说,一定量级的用户意味着解决了生死问题,即流量的循环起来了。

这是一种典型的微信style的产品方法,即通过产品而非运营的方法,找到事情的撬动点,通过产品能力让事情运转起来。

有这个用户基数说明生存下来了,这时候就可以开始做基础功能的完善了,比如直播能力等。没有过生死线的话,做再多功能也是白搭。

在这里,是社交推荐发挥了作用,当时机器推荐的占比非常小,留存也非常低,我们也差点就放弃了机器推荐。但是,并不是说机器推荐没有用,而是要在内容丰富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

插一个小故事,6月份的时候,那时社交推荐的新版还在开发吧,我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断言:未来有一天,视频的播放量,关注,好友推荐,机器推荐的消耗比例,应该是1:2:10。即,一个人应该平均看10个关注的视频,20个朋友赞的视频,100个系统推荐的视频这样的比例。

当时是这么解释的:

内容分两种,一种是你需要花脑力去理解的知识性信息,是学习;一种是不需要花脑力的思维舒适区的消费类的信息,是娱乐。朋友赞是朋友强迫你去获取你未必感兴趣的知识性信息,属于学习类的;机器推荐,是系统投其所好而让你很舒服的浏览你喜欢的消费性信息,属于娱乐类的。关注里面两种信息都有。

因为关注的东西你已经知道大概会是什么了,反而不会太有吸引力,因此是1。朋友赞虽然看起来累,但是不能错过,所以是2。而系统推荐,符合懒人原则,是大多数人都更容易消费且获得舒适感的信息,所以是10。

但是我们现在的大盘数据,并不是这个比例。现在朋友赞产生的整体vv,是机器推荐的2倍。

于是我让数据同事统计了一下,只拿有关注的用户来看。有关注的用户目前极少,属于活跃用户,所以代表了未来活跃用户的行为。前几天的数据是,有关注的用户,人均在三个tab产生的vv,差不多是1:2:9。拿到这个结果时我非常吃惊。它只是一种粗略的估计,并不是说预测特别准确,而是说我们做东西的习惯是,如果这样做,应该先推理出来一个结果,然后用数据去验证,才能检验方向是不是对的。

我估计未来这个9还会变得更大。因为这是和内容丰富度相关的。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当机器推荐这个9变得越来越大,不是不符合用完即走吗。用完即走跟时间长短无关,跟效率有关。我们从来不会关注用户在微信里停留的时长,那不是我们的目标。当用户想要看内容的时候,不管是文章还是视频,如果他花了很多时间看,只能说明微信里面有很多值得看的内容,而不是要刻意去消耗他的时间。

什么是视频

过程中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即究竟什么是视频的问题。

说到视频,大家会想到手机相册里面的视频文件。就像朋友圈,只能上传相册的视频。我们也确实是通过这个方式,来希望朋友圈里的视频更多的是用户自己拍摄的视频。

但视频文件其实是会消失的。

从Windows转到苹果手机的用户,都会遇到一个问题,以前的文件和文件夹去哪里了。在iOS里,没有了文件的概念。文件被各个应用自己定义了。这是把文件应用化了,即文件不能脱离应用而存在,一旦脱离了,就是没有意义无法解释的数据。

这是一种很好的观念。

原始视频只是数据,它没法关联到其他信息,如创作者,观众数,评论等。它还需要存在本地,数据丢了就丢了。

因此未来的视频应该是一种结构化数据。它存在云端,有所有的创作者信息,有观众的互动信息,能够很方便的分享。

文字和视频等内容,存在的价值在于有人看到,也就是分享。而分享,如果还需要copy整个原始数据,是很落后的。分享应该只是一个链接的传递。

这会让我反思,朋友圈里面上传视频,以后会一直用这种原始方式吗?

所以在6月的时候,我们需要把视频号内容朋友圈来,遇到一个问题,它应该长得像一个链接呢,还是像一个本地视频呢?其实是归类,它应该归类到文章链接,还是一个视频文件。我的答案是,云端化的结构化的视频,才是视频,本地的视频文件,反而是裸数据,是应该被淘汰的。所以你看到的朋友圈里的视频号的视频,和现在的本地视频的展现没什么区别。

在这里,视频号是结构化的视频内容的载体。我相信以后微信里面流通的视频,越来越多的会以视频号视频的形式存在,而不是视频文件的方式。

这种变化,其实在公众号体系里体现过一次。公众号是一个文章的载体。它让文章因为分享而变得有价值。并且,公众号定义了文章的展现形式,是所有的用户在阅读不同的文章时,能以一种相对一致的体验来阅读和互动。在我看来,这是对网页时代阅读体验的一次大的体验提升。

不管是文章还是视频,他们存在的价值在于被人看到,或者说被分享。显然,文章和视频需要一个载体来传播。

如果你能理解公众号对于文章分享的价值,那么,可以用同样的思路去理解视频号对于视频分享的价值。

载体的含义还体现在,我们自己不做内容,也不会去买内容。我们不关注具体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只做内容的承载和传递。

长视频和短视频

我们也遇到了超过一分钟视频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大家会认为长视频和短视频是两种东西,因此应该设计成两种不同的内容对象。

中间有个版本确实是视频号有专门的长视频这一栏的,甚至长视频和短视频的评论点赞还是分开的。

但如果仔细思考,在微信号体系里,是不应该做这种区分的。长短视频的区别只是消费的场景不一样。短视频适合碎片时间的连续消费,而长视频适合有一大段时间来看。

对视频号来说,简化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把一分钟以内的视频是为短视频,一分钟以上的视频的开头一分钟视为这个视频的摘要或简介。我把它称为封面。这样的话,视频号不区分长视频短视频,但是又能兼容短视频的体验。

关于长视频,我希望视频号逐渐积累越来越多的长视频,成为长视频的云端仓库。将来有一天,也许我们会提供一个检索或推荐入口,这样用户可以找到丰富的长视频内容。

这个其实也是未来非常有想象力的。

视频号和个人的关系

视频号的初衷是让人人都能很容易通过视频化的方式去公开表达内容。但做产品的人都知道,让用户去发表内容去表达是最困难的。

现阶段我们也并没有做到让很多人在视频号去发表自己的日常。但我们有个举措,让我们能看到希望。我们上线了将自己的视频号内容关联到自己的微信名片的功能。我们发现结果比预料的要好很多,到现在已经有非常多人在名片展示了自己的视频号内容,并且还在持续增长。这是个很好的趋势。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有的时候大家会觉得微信做东西特别保守。其实并不是保守,而是说很多东西是不对或不应该做的。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把视频号的内容挂在名片上,我们以前为什么不做一个类似这样的展示自己的一些精选的照片和视频的功能?我们内部讨论过好多次,因为很多人朋友圈设置了三天可见,越来越多了,我们打开名片有的时候几乎看不到东西。为什么不给他们提供一个可以把一些照片精选放在那里的功能,这样朋友进来至少可以看到一些。

之前我们不愿意做这个功能是因为,一旦这样做了,你可能只是把你历史上最好的照片放到那里,永远就不去修改它了。这次我们愿意这样做是因为,如果你关联到你的视频号的内容,那它就是活的,因为你会不停地更新你的视频号内容,而不是说我选几个历史上最好的照片作为精美的装饰就永远不变了。

毕竟,视频号希望的是人人都能表达,而不是只有网红和大v的表演。

信息展现的方式

信息展现形式一直是互联网产品里的最基础部分,也是争议最大的。这里说的是指对信息列表的展现形式。

常见比如有瀑布流,通俗称呼的信息流,以及全屏。他们的区别是一屏里放多少条内容合适。全屏就是一屏只放一条内容。

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我把这些式样的选择总结为一个粗略的规律,就是——

一屏里的内容条数,应当跟命中率成反比。

命中率是指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条数的比例。比如10个邮件,只有一个是我想要看的,命中率是10%。

以朋友圈举例,因为你并不是要看每一个朋友发的内容的,所以命中率并不高,如果改为全屏,就是灾难。同时,如果你添加的好友越来越多,命中率还会降低,因此就更不能增加每条内容的显示面积。如果我们要增大显示面积,就必须提高命中率。但朋友圈的命中率是很难提高的,因为朋友圈的命中率取决于朋友跟你的关系,而非他发的内容,而我们很难知道你对哪个朋友更感兴趣。

而往往关注内容越多的人,命中率就越低。所以公众号改版的时候,其实是一屏里的内容条数变少了,虽然带来了点击次数的减少,但关注多的人还是会抱怨,因为选择的难度增大了。但对于关注少的人,阅读量是上升了,因为只关注了几个号的话,命中率本来就高。后来我们在订阅号的顶部增加了常读号的展示,其实是提升了命中率。

视频号的上半年,平台的内容丰富度不够,命中率是很低的。所以当时半屏式的信息流是合适的,一屏显示超过一项内容,用户有选择的余地。那时候如果直接上全屏,可能死的很快。到下半年,内容开始丰富了,命中率开始提高了。并且全屏对于单个视频的展现效果当然也会比半屏要好,我们开始灰度的切换到全屏模式。

这里说个有意思的数据。我们把关注和机器推荐灰度切换到全屏,并且和没有灰度全屏的用户来对比观察。发现全屏后,关注tab的人均vv(video view,视频播放量)下降了,推荐tab的上升了。这应该可以推导出来,关注tab的命中率不够高,以至于全屏后带来了轻微的选择困难。

我们在公众号里在给关注的号的内容做排序,以及在视频号里,也会通过算法对关注的内容做排序,也是为了提高命中率。特别是全屏之后,因为用户的选择余地是零了,更需要算法来做排序。

直播

互联网历史上,个人在公开领域的表达方式一直在演变。最早的时候,需要你会写HTML来做网页。后来有了博客,博客之后是微博这样的短文字。现在是图片和短视频。演变的方向是往更能被普通人生产和消费的方向去走的。所以会体现为更短更碎片化。

所以我在想,还有什么内容形态是比短视频更能被更多人接受的。

我觉得直播有这个机会。直播比短视频的生产更容易,是因为拍一段短视频是需要有内容准备的。而直播,是不需要准备内容的,它就是日常聊天。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差别,直接降低了直播的门槛。这是一种轻松的表达,普通人也能够去生产出来,朋友也更愿意去消费。

虽然直播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大家对直播的认知还是带货的领域,这是作为内容形态的方式来思考,就是个人表达的形态方面来思考的。

所以,直播在未来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很多人在用的个人表达方式。

做一个未来的设想,很久以后,每个人的微信名片应该是活的,意思是,我打开你的名片,如果你刚好戴了一个可以直播的眼镜正在直播,那我就能直接看到你看到的东西。这可能是个人直播的终极形态。

前不久有一场流星雨的直播,有超过100万人观看了,有点超出我们的意料了。因为,我们并没有做任何中心化的流量分发去推它,它自然就吸引了100万人。在这里,是社交推荐在发生作用,通过朋友圈,群聊等进行了人群的扩散。当然,在视频号和直播的入口里面,我们还是会用机器推荐来给用户推荐适合的直播。当直播多了以后,除了你的朋友,我们也希望系统能告诉你哪个直播值得你看一下,这是我们的机器推荐有更大的考验。但社交推荐,仍然会是非常重要的传播途径。

其实我们现在还没有直播的入口,下一个版本可能就有了。我们现在有一个附近的直播和人,把它调一下,可能叫直播和附近。

我们也在丰富直播电商的能力,包括直播里可以挂接到第三方的小程序。

春节快到了,我们都习惯了在群里发红包抢红包来拜年了。但其实线下传统的拜年是走家串户面对面的行为。直播其实更能模拟出线下拜年这种传统方式。所以我们今年在直播这里也做了一点小小的东西,我们希望今年的春节能够有一些人通过直播的方式来拜年,那就特别好。

关于创作者

很多人会关心平台会给创作者什么样的支持。

如上面提到的,我们更希望做视频的载体,并且让视频号成为个人和机构的官网。平台在这里的角色是连接,而不是做内容。但和以前的官网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微信体系里的官网,内容是能自己流通的。因此你不用太担心做了官网也没有人访问。我刚刚说到微信里集合了很多产品可能没法尝试的东西,比如说对于信息访问,我们可能会有关注关系可以获得,有搜索,有推荐,有系统推荐和社交传递这样一些方式,所以不用太担心自己的内容在这里没有人会看。

刚开始我们去邀请一些明星进来,明星会说有没有签约费。我们的回答是,我们希望你进来,因为你应该经营自己的粉丝,最终你会实现盈利,但不会平台出面来购买内容。

所以视频号这里,我们没有花一分钱去购买内容。将来也不想这么做。倒不是为了省钱,而是,当我们不花钱买内容的时候,创作者还愿意进来,才说明创作者能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回报,才说明我们建立了一个能自行运转起来的生态。同时,我相信普通人的创作力是巨大的,相反,购买的内容反而不一定能打动人。

微信的历史上,我们一直不强调强运营,也是这个原因。系统和规则会比运营的效率高太多了。就像我们现在看到微信支付,其实已经覆盖面非常大,但是我们微信支付的人数并不算多,对于支付这样一个需要跟线下接触的行业来说,我们每个行业微信支付里可能就一两个人在负责整个行业。

公众号的那一个slogan照样可以用在视频号上,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其实你现在放在视频号上也是很适用的。

一些有趣的实验性项目

我们也有一些有趣好玩的实验性项目在进行中。

前面提到,做产品其实是个验证想法的过程。如果你脑袋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可能很不靠谱,但又似乎有意思。然后继续往深里去想,如果能经过很多次选择,最终能变为实现,就会体会到做产品的乐趣。

我就经常会有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比如,如果你能拍一下一个人的头像会怎么样,如果你能朝跟你聊天的朋友扔一个炸弹在屏幕上炸开吓他一跳会怎么样,如果你在听一首歌的时候能看到其他听歌的人眼前的画面会怎么样,如果你失眠的时候也能看到其他的失眠的人然后大家一起数羊会怎么样。

甚至,如果给一个画布,每个人上去画一个点,如果有一千万人轮流去每人依次画一个点,到最后会不会形成一个图案?如果在没有组织的情况下,一千万人居然画出来一个图案,那又意味着什么?

所有这些都是很有趣的事情。所以做产品绝不是枯燥无味的。虽然大多数想法都会是行不通的,但有少数的能行得通,就非常好了。

这里,我就简单描述下微信新版本会有的几个功能。所有的功能在被用户实际验证之前,都不能说一定会受欢迎,但是只要思路的方向没有问题,就可以不断改进。有些功能也会经历灰度,完善了才放出来。所以不要抱以太高的期望。这里分享下这些好玩的功能的思考点。

一个是表情。

表情是表达方式中的一个基本元素。

说到表达方式的基本元素,这让我想起拍一拍。很多人会不喜欢被拍,还有很多人因为误触而拍错了人很尴尬。但仍然有1.2亿人设置了拍一拍的尾巴,每天几千万人在用拍一拍。拍一拍也是表达的一种基本元素,并且不同于其他所有方式,它是模拟人类的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动作,用最简单的一个身体动作来完成了一次信息传递。有次内部开会我开玩笑说,未来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线上化,人们会怀念这种古老的人和人之间的交互方式的。

说回到表情。

人们的表情反映出情绪越来越强烈了。以至于必须经常“裂开”了。

我的想法可能比裂开更暴力。有一天我跟开发同学说,帮我做一个功能,我扔出一个炸弹,对方的屏幕就裂开来。当然,是动画效果的裂开,但要求很逼真。

实现是可以的,但是真的当作一个表情功能的时候,还是会遇到很多坎。

我说寻找基本元素,即这种表情必须是底层基础的,而不是一种特殊的。

最终我们做到了。

一个是状态。

现在大家打开一个朋友的微信名片,往往除了名字头像,什么也看不到。朋友圈也很多人设置了时效。

但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每个名片,应该是活生生的才对。名片就是我们线上化生活的自己,它应该反映自己真实的状态。

我们之前尝试用视频动态表达一个人的状态,但视频化表达在这个地方其实挺困难的,因为确实拍个视频让所有的好友看到,这个压力还是挺大的,所以视频动态不算成功,每天大概有100多万的人在发视频动态,我们也会把它升级一下。升级以后的话,我们希望走到视频的另外一面。以前我说以前每个人发文字是很困难的,其实有一个前提,发一段让很多人都看的文字是很困难的,其实自己随便说一句话其实并不困难,状态就是随便说一句话这样一个东西。所以我们会走到视频的另外一面,通过你随便说一句话,随便写几个字来表达自己的状态。

并且,在某一时刻,一定还有其他的人跟你处在同一种状态里,你会希望看到他们。看到在打同一个游戏的人,同一个咖啡吧的人,同一个景点旅游的人等,甚至是,同一种心情的人。

我一直认为,社交的本质是找到同类。

状态,是用来给人看到的,最好还是给同类的人看到。

所以这一次,我们基于简单的文字来组织状态这样一个功能。

我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对于社交产品,因为它是群体互动来导致结果的,所以很难预料社交功能交给用户群体后的反应。但是,这样的尝试是应该的。因为,个人的状态表达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哪怕是简单的一句“我今天很郁闷”,你不会发朋友圈,也不会跟朋友专门去说,那么,总需要一个地方可以说的。

歌曲

还有一个新的尝试是关于听歌的,在座有一位听众跟我聊过怎样看见一首歌,歌不是用来听的,是用来看的。自从有了网络、移动互联网以后,我感觉是很多人听歌变得少了,只有在开车的时候才会听歌,因为在任何其他时候,你会宁愿去看视频了。微信其实是一个包含信息种类特别多的一个东西,但我一直不太满意的一点是在微信里面听歌的体验不太好,比如说我其实特别不理解为什么所有播放器都是一个电唱机在那里转,因为电唱机在我读中学的时候,我家里有一个,我还自己去买唱片,但是我想应该大部分用户不会经历过那个时代,那为什么他们要看不认识的物品,一个唱盘在那里转。

我们在听歌的时候应该看见什么?很多人说我们在听歌的时候不应该看见什么,而是应该听就好了,但我希望听歌的时候能够看到一点东西,因为听歌的时候有一点想象力,我们之所以希望在开车的时候听,是因为你的眼睛能看到很多的东西,让你的想象比平时更活跃了。如果这些东西,听同一首歌的人往往有很多人,举个例子,你可以想象你在这里听这首歌,另外一个人在另外的场景,还有很多类似的人,如果把他们听歌的眼前画面都连起来的话,总有一些人的画面跟你是非常类似的,他能够打动你的,所以从这个点上出发,我们就把听歌的体验做了一个视觉化的展现。

但这个难度其实特别大,因为技术还没有到那一步,我们的眼球都有一个摄像头实时传到云端,未来迟早会到那一步。所以目前只能通过别的产品方式才能做到这一步,就是说有一些热心的用户可能会愿意说,我能够把某一首歌变成一个制作得很精美的,类似MV这样一个东西,可以分享给更多的人看到。

浮窗

我其实一直很不喜欢浮窗。因为它就像狗皮膏药。这也是PC时代大部分网页浏览的体验都不好的一个原因。

为了解决一篇文章要很久才看完,而中途要不断处理微信消息的需要,我们有了浮窗功能。但它并不完美。

很多时候,一篇文章,一个长视频,是要分很多次才看完的,如果每次都要先拖到浮窗,也是很繁琐的。

现在,微信提供了一个尚未看完的内容的列表,方便可以随时找回这些内容继续看完。尤其是对于长视频,更加需要随时可以切走,然后又能快速找到。直播也一样需要。

输入法

还有一个可以提一下的新的研发中的产品,是团队正在研发的输入法。

我们会经常收到投诉,说刚刚在微信里聊到什么,就在其他app里看到这个东西的广告,是不是微信在出卖我的聊天记录给广告主。其实并不会。我们从来不会去分析用户的聊天记录,即便因此损失了很多广告收入。

所以当我们的技术团队,就是机器语义理解的团队,说我们自己做输入法可能会做的更好的时候,我当然很赞成。因为至少,在安全性方面,我们可以做的足够好。

我们的目标不是一下子获取多少用户。因为输入法是文字表达的入口,并且输入法必然越来越智能,可能出现新的输入形态,所以还是值得投入去做的。

团队

很多人说视频号迭代速度特别快。事实上在微信的头两年,我们都是这个速度,后来有时快有时慢。其实我认为做产品就是应该快的。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一个问题,三天没有想出答案的话,那么三个月也想不出来,因此要么三天内找到解决方法,要么放弃,去寻找新的路径,而不是耗在那里。

孙子兵法说到,行军打仗应该要“其徐如林,其疾如风”。做产品也是这样,要么没有想清楚,那不如什么都不做。如果要做,就要非常快速的迭代。

视频号团队到目前为止也就一两百人,其中还包括了三个算法团队,前后台开发,产品运营等。这很微信风格。互联网产品是关于创造力的,而不是拼人数。如果一个一百人的团队做不出来一个产品,给一千人也照样做不出来,甚至做的更差,因为一千人的内耗太大了。

关于产品

微信十年,如果非要用两个词来描述微信,我想,一个是连接,一个是简单。

连接是很美的。因为世界的运行就是靠万事万物的连接而进行的。对产品来说,做连接,意味着做服务的底层设施,因为基于连接可以演变出来的结果是最丰富的。

很多的社交产品可能也做连接,但它止步于人,微信的连接范畴更大,公众号、小程序目标都是连接,连接人和内容、人和服务,包括微信支付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货币的连接,视频号的目标也是连接。重心不是在做内容,而是在做底层的连接,这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提“去中心化“,因为连接和中心化是有些排斥的。

再说简单。

我用简单来作为美观,实用,合理,优雅的代名词。

简单是很美的。从一个物理公式到一个日常用品,往往是简单的是更好的。实现同样一个目标,有一千种方法,但只有最简单的方法是最美的。正是因为有一千种方法存在,所以要真正做到简单是很难的。

以前在饭否,看到很多产品越做越复杂,我吐槽说,“一个产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成为一个垃圾产品啊!” 不是说加功能会让产品不好,而是加了不必要的功能,或者加功能的方式不对。

十年来,微信加了很多功能。我很庆幸的是,现在的微信,还几乎和十年前的微信一样简单。虽然比十年前多了非常多功能,但这些功能,都已经是用的最简单的办法了,所以增加的复杂度会小。

简单才会好用。特别是一个产品有十亿人在用的时候。

有时候也会想,很多用户其实并不一定很在意产品是否简单。粗制滥造的产品,也可能照样会有很多人用的。但是我们还是会追求简单,因为总有部分人,会认同这种简单背后的美感。

微信虽然是这么大用户量的产品了,并且经历了10年之久了,但我还是希望,它能一直保持自己的风格,一直像一个小而美的产品一样,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审美,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观念。而不仅仅是数字的奴隶。这样的话,我和团队,才会为我们的工作而感到骄傲,并且觉得有意义,这是我对微信十年在今天的最后一个总结。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谢谢现场的朋友们,谢谢观看直播的每一个人,希望我没有浪费你的时间。再见。

腾讯,在监管和竞争面前,掏出的最后一张船票有未来吗?

上周和大家分享过我对腾讯2020年报的分析,有的朋友就说,腾讯会不会是下一个领到“百亿补贴”的企业?

我们看一个企业发展状况,不能只是看过去的情况,还要看到企业如何应对监管和竞争,找到新的增长点。

在2018年的时候,腾讯就面对了管理层对游戏的监管,游戏牌照暂停发放,这比反垄断要更为严格,游戏行业的发展出现断代。

这个时候,腾讯就转型,大力拓展“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形成了第六条增长的曲线。

2018年之前,腾讯年报业务收入中还并没有单独列过“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

但是2018年后,就将这部分收入单列,成为新战略的增长业务,在2020年收入1281亿,占比27%,可以说这次应对监管的转型非常成功。

但是,市场的竞争又来了。

在短视频的入侵之下,腾讯2020年媒体广告收入下降了8%,而阿里这次的处罚又给腾讯敲响了来自监管层的警钟。

这一次,在短视频的时代,腾讯就把宝压在了“视频号”上。

我们就来看看腾讯在短视频上的努力,能不能支撑起腾讯的未来,有哪些企业可以在视频号上谋得新的发展。

张小龙在2020年微信公开课上说:

回过头来看,我们当年有两个失误,一个是公众平台,很长时间都只有电脑网页版,这限制了内容创作者的范围。

另一个是,也是更重要的,公众平台的原始想法是取代短信成为一种基于连接品牌和用户的群发工具,有效地避免垃圾短信。

但我们缺少了一个个人可以创作的载体,因为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天天写文章,这使得微信在其短内容方面有所缺失。

于是,张小龙在2020年重新布局微信,主打视频,也就是我们说的视频号。

首先我们看几组视频号的数据:

从外部竞争的角度来看:

2020年作为视频号的发展元年,视频号数量从0增加到3000万 ;DAU完成从0到内测2亿的飞跃,再到年底 2.8亿的攀升;月均使用时长9.5小时/月。

一年时间与抖音、快手在短视频领域形成了三足鼎立,其中抖音的月均使用时长达到了33小时/月,快手月均使用时长达到了25小时/月。

相较于快手看“特别的人”,抖音刷“美丽的人”,视频号定位是点赞“社会人”。

视频号在“陌生人社交”和“深度社交”里两方面进行挖掘。

私域的运营是基于微信的朋友推荐、朋友圈、微信群、个人名片进行“深度社交”,通过LBS和热度算法推行“陌生人社交”,完成从“一度”人脉向“二度”人脉的升级。

这也是微信挖掘私域,拓展公域媒体阵地的重要尝试。

我们再从微信内部生态的角度来看:

视频号是连接了社交生态、内容生态、消费生态三个生态圈,打通原本零散的公众号、朋友圈、小程序、小商店、直播、投放等产品组件,相互链接导流,形成了三个小的商业闭环。

1、视频号 小程序 微信支付

2、视频号 直播间 微信支付

3、视频号 小商店 微信支付

这种以视频号为核心的微信生态,可以为短视频行业带来新一波红利,给企业、个人提供更短的商业变现路径。

我们从实际案例上来看。

牛商网有位客户,在深圳做了20年的服装销售,线下有20家实体店,因为受疫情影响和线上电商的冲击,线下门店生意越来越差。

他们就在牛商网的帮助下,从0基础同时开始了抖音和视频号的布局。

在视频号上发布88个作品,最高点赞量达到了4.6万。

抖音也同时发布了89个,内容几乎是一样的,粉丝是676个,点赞量加起来只有5101个。

从结果来看,视频号比抖音的流量更大,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把握了微信生态里的新流量,不像在抖音和快手上竞争很激烈。

商家在视频号上,也可以依托现有的供应链、物流配合直播服务,形成一个更简单、快速的电商闭环。

我们从整体数据上看,视频号都有哪些内容?

情感、生活、音乐,目前是视频号三大最主要的内容,合计这前三名占比达到了43.6%。

其中企业认证用户比例并不高,只占了14%。

而且,这些企业号的内容类型主要以时事新闻、生活、民生政务为主。

在视频号商业化的路上,还存在着大量的增长空间可以挖掘。

特别是在流量上。

视频号与抖音、快手的流量区别在哪?

视频号算法机制的底层逻辑与其他短视频平台是很相似的,都是通过匹配用户的内容消费标签和产品内容标签,给用户提供感兴趣的内容。

但视频号在此基础上,又利用微信的深度社交属性,采取社交圈与个性化推荐并重的方式, 基于“熟人社交 算法推荐”,在三个Tab中加入好友推荐逻辑(关系链内容 关系链标签), 构成了视频号的算法推荐机制,多了社交推荐。

那么,视频号能不能支撑起腾讯的未来呢?

我们从专业投资人的角度来看,按照可能出现的流量、人均使用时长、DAU等数据来预测一下腾讯在视频号上的收入。

我们预测的结果分为保守、中性、乐观三个数据:

保守来看,未来视频号潜在广告空间在88-197亿之间;

中性来看,未来视频号潜在广告空间在210-473亿之间;

乐观来看,未来视频号潜在广告空间在409-920亿之间。

同时,我们将视频号的广告收入数据,整合到腾讯总体收入来看,就大概对视频号有一个价值判断的空间了。

我参考国内外券商、投资机构预测的目标价格,对腾讯整体是在700~900元(估价)不等。

有的同学可能就会问,为什么要预测呢?

预测不仅是帮助你对视频号的价值有个判断,确定自己要不要去做视频号。

另外,也是对腾讯未来的增长空间有个预估。

在阿里巴巴反垄断报告中,我根据反垄断法的罚款幅度是在1~10%,也就是约50亿~510亿左右。

最终公布的罚款数据是182亿。

可能大家觉得这个数字好高啊,的确,是有史以来最高的。

但是,这个处罚标准是按照4%执行的,还低于我预估的中间值255亿。

所以,阿里巴巴最近半年的下跌已经预期了这个利空的出现,处罚行为一出,靴子就落地了,投资人反而就安心了。

我在周一的文章里说,这会是最后一个利空。

结果这两天,阿里就上涨了8%,市值重回到了5万亿港币。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我和大家说过,企业家适合做投资,是因为具备企业分析的能力,但是做不好投资的原因,是在于缺乏价值评估的能力。

希望我对视频号的一点点分析,以及周一阿里反垄断事件的分析,让大家对专业投资者的思维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储备“智本”,把握危机。

把这种能力不仅应用在投资上,更能应用到我们经营和决策上。

还是那句话——以投资人的格局看企业,从企业家的角度选投资。

责任编辑丨罗英凡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