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七夕节的乞巧最初指的是什么(七夕乞巧)
古时七夕节的乞巧最初指的是什么文章列表:
七夕乞巧
织女善织,女子通过拜祭织女来祈求获得灵巧的技艺和美满的生活。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说,女子乞巧的活动源于汉初刘邦的后宫:“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晋周处《风土记》中除了描述女子供奉瓜果于庭、祈福祈寿之外,还为七夕首次添加了求子的内涵:“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酺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见者便拜,而愿无子乞子,唯得其一,不可兼求。”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将女子乞巧的活动设定在农历七月初七呢?原来,女娲创造苍生时,在第七日造出人来,初七为“人日”。“七”还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数字:人有七窍,乐有七音,人有七情,天上有七仙女,曹植七步能成诗,日常生活七件事。再加上《黄帝内经》中将七定义成是女子的生命之数:女子七岁齿更发张,二七就发育有了月事,为生育做好了准备,三七四七都是身强体健之时,五七身体渐渐衰弱,六七开始生白发,七七天癸竭,生育能力终止。这样一来,七月初七既是人日,七又对女子意义非凡,两个吉祥数字叠加,七夕乞巧祈福顺理成章。
来源: 中国文明网
【网络中国节·七夕】七夕节的来历和历史文化
七夕节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对时间、对数字的崇拜。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在东汉时就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习俗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1.对月穿针
“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然后,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
2.晒书晒衣
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3.为牛庆生
旧时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4.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所谓投针验巧,即是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
5.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将蜘蛛装于盒内或用碗覆盖,并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是否乞得巧来,如有以是否结网为标准的,若结网就得巧;有以所结网丝多寡为标准的,网结得越密表示乞到的巧越多。有以网结得是否有条理为标准的,有条理则谓得巧。
6.种生求子
汉族节日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 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在节日前利用若干种植物,如小麦、绿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数寸后,于七夕即日用红蓝彩线束扎起来,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还用蜡塑各种形象,放在水上浮游。
7.拜魁星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魁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古代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在七夕这天拜祭,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闽东一带读书人崇敬魁星,于“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
8.拜织女
七夕拜织女,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
今天是七月初七,七夕节!分享3个与七夕节相关的问题,你了解吗
#藏在日子里的爱情#
导语
今天是七月初七七夕节,探讨几个与七夕节相关的问题,你知道吗?
俗话说:“七月七,牛郎会织女”,今天,是公历8月4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这天正是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在民间广为流传。你对七夕节了解了吗?一起畅谈。
1、什么是七夕节?
大家都知道今天是七月七,牛郎与织女见面的日子,民间称为七夕节。
据说,到了七月初七这天,民间的喜鹊都飞到了天上,在广阔的银河架起了鹊桥,等待牛郎和织女相会,让她们团圆,民间称为“鹊桥会”。
七夕节,最早源于人们对星宿的崇拜,仰望星空,繁星点点,人们以牛郎和织女忠贞不屈、心心相印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根据对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认识,创造出浪漫的爱情故事。如今,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与西方的情人节媲美,是一个浪漫的爱情节日,希望天赐良缘,喜结连理,更加盼望天长地久的爱情。
2、为什么叫七夕节
七夕节,又叫女儿节、七巧节、乞巧节、七姐节、七娘会等等,各地风俗不尽相同,都是围绕牛郎织女相会之日,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被人们称为七夕节。赋予牛郎会织女的神话传说,这源于人们对数字的崇拜和期望。像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九月九等等,在民间,都流传着不同的说法,尤其是在过去,都是传统节日,活动丰富多彩。
在古代,老祖宗讲究天人相通和天地交感的日子。尤其是知识重视“重日”,以“九”为最大,如皇帝被称为九五至尊!而“七七”作为“重日”,自然是个重要的日子;另外,“七七”还是双喜临门,大吉大利的好日子。在民间,七月七日夜晚,牛郎织女相会,被人们赋予了浪漫的日子:七夕节。
3、七夕节有什么习俗?
据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一书,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看来,在汉代已经有牛郎织女这个传统节日,源远流长!那具体有什么习俗呢?我是畅谈民俗点滴 一起畅谈。
七月初七,是七夕节,据说是七仙女(织女)的生日,为此各地有不同的祭拜活动。比如祭拜织女,希望赐予美好姻缘和心灵手巧。还有的祭拜“七娘”,也就是七星娘娘,据说是七个仙女,也有但指七仙女。还有祭拜七姐,也是指织女等等活动,意在祈求婚姻美满。
老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七月初七这天,各地风俗丰富多彩。除了上述祭拜活动。乞巧节,还有卜巧乞巧活动,比如:“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及“对月穿针”等乞巧活动;
还有当地组织的香桥会、鹊桥会等活动,民间流传下来的储七夕水、游七姐水、七夕观星、为牛庆生、听悄悄话等等传统习俗。更有七夕节美食:巧果 ,美名其曰吃巧食,让人变得心灵手巧。
小结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今天,就是七夕节,更是女儿节,女孩子最开心的日子,也是祈求心灵手巧和美好姻缘的日子。
七夕节,流传着浪漫的爱情故事,成为中国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被更多年轻人喜爱,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最浪漫的日子,你准备怎么过?
七夕节的由来简介
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关于这个节日如果非要追溯的话,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在宋代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是除了情人节之外专门为情侣而祝贺的,那么关于七夕节的由来大家都了解多少呢?
1、牵牛星和织女星传说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已经开始开启了对于天文的观察,那个时候的环境还是比较好的,并不像现在的夜空一样抬头不见星星,由于牵牛星和织女星分别坐落于天空的最南和最北,并且是最亮的两颗星星,中间隔着一条波浪式的银河,因此喜欢追求秩序的古代人们就将这两颗星星和银河化为了崇拜对象,这也是七夕节的初始由来原因。
2、重叠数字寓意美好
中国古代的人们特别在意天地交融,而对于1月1,2月2,3月3,5月五,6月6这种重叠的日子他们就会热烈庆祝,因为他们以为这几天都是天人相通的日子,对于这种重叠数字的崇拜,使得他们将1~10中除了4月4节日之外,7月7也成了一个寓意美好的节日,因为古代常说七七四十九天,本来主要的寓意在于计数,后来慢慢的产生了对于双七的崇拜。
3、民间牛郎织女的故事
现在人们关于七夕节的由来一致认定就是董永和织女一起相会的故事,传说董永虽然是一个凡人,但是为人朴实,一次王母娘娘的七仙女洗澡的时候,董永不小心偷走了老七衣服,老七回不到天庭,阴差阳错的与董永相爱,有了自己在凡间的一个孩子,王母娘娘知道之后十分气愤,但是董永养的老牛竟然能开口说话,你要是想见那女的就把我牛角割下来,果真割下来,牛角之后就有了飞天的能力,董永带上了自己的儿女,一起去追织女,马上就要遇见的时候王母娘娘使用自己的金簪画出一道天河。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抬头看牛郎星和织女星中间,会隔着一条银河的原因,其实和传说没多大关系,都是古人对于七夕节的美好猜想。牛郎和织女坐在对岸哭泣,全天下的喜鹊被感动,搭成一道鹊桥让两人相会,这个神话故事,可以说将关于七夕节的所有由来全部进行了概述,但毕竟是神话故事。
七夕节拥有着很美好的神话故事,传说在七夕节这一天,家里有葡萄架的可以在下面偷听到牛郎和织女的对话,主要的由来就是以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为载体,赞叹爱情的伟大。
每年一度的七夕节送礼表白是青少年男女常见的行为,那送哪些礼物表白的成功率比较高呢?
1、送女生:围巾
七夕过完之后也就说明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迎来的多风的秋天在北方的一些地区是很令人头痛的,一些女生总是穿得很单薄,因此送女生围巾的话,可以给她们很好的保暖挡风效果。
2、送男生:篮球鞋
没有一个男生可以拒绝一双酷炫的实战球鞋,这里所说的实战球鞋并不是aj,而是那种可以真实上场打篮球的,护住脚腕的鞋子,一般对于女生来说买一个500~1000的就可以了。
以上就是关于七夕节的由来的所有内容了。
明日七夕节,记得4大习俗,2大禁忌,乞巧纳福人平安
#夏日生活打卡季#“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长久时,更岂在朝朝暮暮”。七夕节按照神话传说是牛郎会织女的日子,因为被他们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所以七夕节发展到如今也被称为中国人的“情人节”。
七夕节在民间还有“乞巧节”的说法,也就是家里有女儿的人家,在七夕节这天要为女儿“乞巧”,求得女儿将来能够心灵手巧,关于七夕节在民间有这“4大习俗和2大禁忌”,都是乞巧纳福家庭美满,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
七夕节的“4大习俗”
一,吃巧果
农历的七月小麦已经成熟归仓,七夕选用当年的新小麦磨制成的面粉,里面加入白糖、芝麻、食用油和鸡蛋和成比较硬的面团,放到特制的巧果模子里做成外观各式各样的小糕点,放到油锅里或烤箱里烤熟。
给孩子吃这样的巧果,有寄希望于孩子能够茁壮成长,以及心灵手巧的寓意,虽然现在自己家里制作巧果的已经很少,但是七夕节当天给家里的孩子买点各式各样小动物形状的糕点吃,也算是一种应景美食。
二,葡萄架下纳凉听声
七夕节按照神话传说是牛郎会织女的日子,这天晚上牛郎和织女离别一年自然有很多话要说,而且七夕节也有可能飘落几滴小雨,这用老人的说法是“两人离别一年相见所流下的眼泪”。
七夕节天气还比较炎热,这个时候人们还比较喜欢在室外纳凉,坐在葡萄架下摇着蒲扇,听老人给讲故事,这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老人为了让孩子安静,会告诉他们要静下心来听听风吹葡萄叶子的声音,认为这是牛郎和织女在窃窃私语,静心听声也寓意孩子将来能够心灵手巧。
虽然现在很少会有人去葡萄架下听声,不过在七夕节这么热的天气里,晚上出门坐在树荫下纳凉,听听老人讲故事,看看天上的繁星点点,这对于大人和孩子都是一件愉悦心情的好事。
三,穿针引线乞巧
织女在神话传说中是心灵手巧的神仙,她最会裁剪和缝补衣服,裁剪、缝补衣服和绣花在古时候是妇女必备的技能之一,因此七夕这天穿针引线有祈求心灵手巧的美好寓意。
虽然现在裁剪、缝补衣服和绣花已经不是多么重要的技能,但是七夕这天让家里的女孩试着穿针引线,也是让孩子不忘传统的一种表现,也可以让孩子加深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了解,这也是一种传承。
四,沐浴和露水擦眼
农历七月也被称为“鬼月”,民间有“七月初一地门开”的说法,重要的祭祀节日中元节也设在七月的月半,因此这个月人们也会有很多的忌讳,比如不晚归,以及不去阴暗晦气的地方等。
沐浴可以洗去污秽,使人神清气爽,七夕节处于一年之中比较炎热的三伏天,这个时候勤沐浴和更换衣物,可以防止体味和皮肤受到毒虫的蛰咬,七夕这天沐浴更是一种祈福的表现,因为传说中就是织女下凡沐浴而遇到的牛郎。
七夕的早上用树叶上的露水擦眼睛,这也是一种风俗习惯,因为据传说七夕的露水是牛郎和织女相会后滴下的眼泪,不过现在已经很少有这么干的,不过炎热的三伏天里,眼睛喜欢清凉,早起和晚上用洁净的凉水擦洗眼睛也是一件好事。
七夕节的“2大禁忌”
一,七夕不晚归
七夕节现在已经演变成了中式的“情人节”,其实本身七夕节是一个悲伤的节日,这天青年男女出门约会后最好不要太晚归家,因为本身七月晚归就不太合时宜。
七夕节的晚上在天上的星星出来以后,最好就要回家,免得家里人的惦记,以及因为晚归给自己和家人造成的不便。
二,七夕忌口无遮拦
“七夕口出脏,一年烂口疮”,这句俗语的意思就是七夕这天不要口无遮拦和说脏话,尤其是说别人的是非,因为这天毕竟是很多人向往美好的一天,如果口无遮拦和胡言乱语,很容易遭到别人的反感和嫉恨。
七夕这天遇到成家和到了婚嫁年龄的人,一定注意管住自己的嘴,少说离、散、断等不吉利的话语。
七夕节作为民间传统节日,有些习俗和禁忌还是要遵守的,毕竟节日的传承就是因为有了跟这些节日有关的习俗和禁忌,才能够得以流传开来,否则传统节日就跟平常日子没有什么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