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帝国的秘密(秦始皇陵出土的镇国之宝,让我们窥探到了秦帝国的什么秘密)
第一帝国的秘密文章列表:
- 1、秦始皇陵出土的镇国之宝,让我们窥探到了秦帝国的什么秘密
- 2、在秘鲁的遗址中,发现面具木乃伊,揭示了古代瓦里帝国的三个秘密
- 3、俄罗斯帝国的10大黑暗秘密,既不透明又残酷!战斗民族吹出来的?
- 4、影视·大秦帝国:大秦帝国的秘密花园——签约作者蔡晓丹
- 5、1995年登山者发现一具完整印加少女木乃伊,揭开印加帝国秘密
秦始皇陵出土的镇国之宝,让我们窥探到了秦帝国的什么秘密
考古的意义是什么?
尽管人类史料典籍浩如烟海,但其中必然夹杂着著作者的感情色彩,很难真实的展现历史的原貌,唯有长眠于地下的文物,才能向我们还原因岁月流逝而风化腐蚀的真实历史。
因此,考古并不是为了获得惊世的文物,而是要清理文物背后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脉络,去寻找人类文明史上那些已经丢失的记忆。
秦始皇陵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创建者,秦始皇的陵墓,其工程之浩大,帝陵之宏伟,可以说空前绝后。
自从1974年,兵马俑被发现之后,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就一刻也没有停息,从秦陵出土的镇国之宝中,我们能窥探到秦帝国的什么秘密呢?
秦始皇陵
秦铜马车和天子驾六
1980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约20米的一座陪葬坑内,发掘出土了一组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是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是我国第一批禁止出国展览的64件镇国重器之一。
两乘铜马车出土时,由于放置铜马车的木椁已经腐朽坍塌,铜车马出土时均已被压碎,但由于未被盗扰,位置没有变动,车马的构件也齐全,这为考古专家修复铜马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这组铜车马按出土时的顺序编为一号车和二号车。
经过考古专家历时八年的修复,在1989年,两乘铜马车闪亮登场,第一次以两千多年前的原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秦陵一号铜马车
秦陵二号铜马车
二号铜马车出土时,车辔绳末端有朱书“安车第一”四字,由此可判断其为安车,一号铜马车也就是与之对应的高车。
高车,也就是站着乘的车,车上配有铜弩、铜盾、铜箭镞等兵器,在礼制上,是“征伐”的象征;安车,也叫辒辌(音“温凉”)车,车厢上有蓬盖,四周围蔽,前面及两侧有窗,冷了就关,热了就开,通俗的讲,就是休闲用车。
立乘曰高车,坐乘曰安车。--《后汉书·舆服志》
两乘铜马车的重量均超过了一吨,由3000多个零部件组成,结构十分复杂,都为双轮、单辕、驷马系驾。在铜马车的四匹马中,中间的两匹叫服马,两边的两匹叫骖马,服马是提供动力的,类似于发动机,骖马是掌握方向的,是车的方向盘。
一号铜马车部件图
如果大家注意观察这两乘铜马车,就会发现都是“驷马系驾”,和古代礼制上的“天子驾六”完全不同,作为千古一帝,秦始皇完全有资格使用“天子驾六。”
什么是天子驾六?
古代社会,上到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一切行为规范都受到礼制的制约,吃饭时几鼎几簋、乘车时使用几匹马拉车、死后用什么墓葬形式......都是有严格的规定,僭越礼制,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天子驾六在史书上可以找到明确的记载:
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逸礼-王度记》
天子所御驾六,余皆驾四。--《后汉书舆服志》
《史记》中也记载了秦始皇使用的也是天子驾六;
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史记-始皇本纪》
实际上,虽然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关于“天子驾六”还是“天子驾四”在历史上一直是有争论的,东汉时期,在经学界就为此发生过一次著名的大论战,最终也没有形成定论。
直到2002年,在东周洛阳王城的遗址上,挖掘的一处东周王陵的车马坑内发现了“六马拉一车”,合乎文献中“天子驾六”的记述,至此,“天子驾六”才成为史学界的定论。
洛阳东周王陵的天子驾六
既然“天子驾六”是礼制上无可争议的定论,而且《史记》中也记载了秦始皇的乘车是“天子驾六”,那为何秦始皇陵出土的铜马车只有四匹马呢?
实际上,这两乘铜马车并不是秦始皇使用的正车,它们只是秦始皇銮驾车队中的一组副车。
根据蔡邕《独断》的记载,天子銮驾车队中的副车由五辆高车和五辆安车组成,一辆安车和一辆立车为一组,均驾四马。再结合《后汉书舆服志》中的记载可知,这五组副车源于五行,对应五方,有五种颜色,即青、白、赤、黑、黄,分别对应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
法驾,上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马。有五色安车、五色立车各一,皆驾四马,是谓五时副车。--蔡邕《独断》
五时车,安、立亦皆如之。各如方色,马亦如之。--《后汉书舆服志》
秦陵这组彩绘铜马车为白色,对应西方,而这组铜马车正是出土于秦陵西墓道的耳室里,因此可以合理的推测,在秦陵地宫的其它四条墓道的耳室里,应该还各有一组彩绘铜马车,而秦始皇的乘车也一定是“天子驾六”,可能位于秦陵地宫中。
相信随着文物保护手段的不断提高,秦始皇“天子驾六”的答案,总有一天会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天子驾六模型图
秦兵马俑和人殉制度
1974年,临潼西杨村农民,在距离秦陵封土以东1.5公里的位置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碎片,后经陕西考古队勘探和挖掘,由此,沉睡地下两千多年的兵马俑重见天日。
1978年,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秦兵马俑后,将之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兵马俑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目前挖掘的兵马俑坑有四处,根据挖掘的先后时间分别命名为1号坑、2号坑、3号坑、4号坑。
其中1号坑和2号坑,是由秦军各个军种组成的兵马俑军阵,既有单兵作战,又有军阵排列,手持兵器,威风凛凛;3号坑从布局上看,是1号坑和2号坑的指挥部;4号坑只有俑坑而没有兵马俑,据推测,应该因为秦末天下大乱,没有建成,草草回填。
秦兵马俑1号坑
2号坑中的跪射俑
古人有“事死如事生”观念,秦始皇生前是指挥百万秦军的统帅,死后当然也要指挥这支虎狼之师,兵马俑军阵就是秦帝国军队的象征。
为何兵马俑可以象征秦帝国的军队?这实际上和先秦时期惨烈的活人殉葬制度有关系。
旭哥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从秦公一号大墓入手,看先秦时期的墓葬形式中,已经详细的论述了活人殉葬制度的兴起、发展、以及废止,如果有兴趣,可以点击阅读。
活人殉葬制度起源于古人“灵魂不灭”的认识,人死只是肉身和灵魂的分离,灵魂依然生活在地下的世界,生前拥有的地位和财富,在死后的世界也要拥有,包括生前拥有的珍宝、奴仆、女人等都要陪葬到死后的墓葬里,也就是死后的墓葬是生前世界的镜像,这就是“事死如事生。”
活人殉葬在殷商时期发展到鼎盛,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阳殷墟王陵区内,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发现的殉人尸骸多达5000多具,像大名鼎鼎的付好墓,就在墓室四周的壁龛内整齐的摆放着十五具殉人尸骸。
付好墓
《史记》中记载,春秋时期,秦穆公死后,殉葬七十七人,已经考古挖掘的秦景公大墓更是发现了186具殉人尸骸,十分惨烈。
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史记》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惨烈的人殉制度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反感,加之各个诸侯国之间战乱不断,人口成了重要的战略资源,所以人殉制度逐步被废止。
但“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并没有随之消亡,反而厚葬之风愈加盛行,没有活人殉葬,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谁来服侍呢?这时候以陶俑替代活人殉葬的方法被发明了出来,并被迅速普遍推广,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军阵便由此而来。
对于秦兵马俑,人们普遍还有一个疑问;
秦人尚黑,为何兵马俑有五颜六色的,为何还有楚人的发型?
很多人据此认为,兵马俑是宣太后墓的陪葬坑,这完全是没有根据的说法。
旭哥认为,兵马俑姿态上的这种状况,恰恰反映了秦始皇的大格局,因为统一天下后,他不仅仅是原来秦军的统帅,更是全天下军队的统帅了,因此,秦陵兵马俑军阵象征的是全天下的军队。
兵马俑刚出土时的状况
目前秦始皇陵已经出土了超过10万件珍贵文物,但考古挖掘还远远没有触及到秦始皇陵的核心部分,可见秦始皇陵的规模有多么巨大。
除了旭哥谈到的铜马车坑和兵马俑坑,还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等600多处陪葬坑和陪葬墓。
其中铠甲坑类似于秦军的“军械库”,让我们得以窥探秦帝国军队的装备情况和管理制度,也许能从中找到秦国军队横扫六国的某些原因。
相信随着秦陵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可以从秦陵出土的镇国之宝中,揭开秦帝国神秘的面纱。
旭哥是古墓葬考古爱好者,秦始皇陵的系列文章将会告一段落,接下来会为大家带来乾陵的系列文章,欢迎大家关注!
在秘鲁的遗址中,发现面具木乃伊,揭示了古代瓦里帝国的三个秘密
在很多读者的印象中,似乎只有古埃及人才会制作木乃伊,但其实不然。考古发现,南美洲的一些民族也有制作木乃伊的传统,比如秘鲁瓦里帝国,并且考古专家们也出土过瓦里帝国的木乃伊,还发现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究竟有什么不一样的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2008年8月,在秘鲁的首都利马市新城,一座占地面积巨大的新剧院正在施工,期间有几位工人在打地基的时候,挖出来几块灰色的夯土砖,质地十分坚硬。工人们都很纳闷,正琢磨着是怎么回事时,突然有一位工人在夯土砖上使劲地敲了几下,结果夯土砖全都落入到地下,一个大窟窿赫然出现在眼前。工人们都慌了,连忙跑过去查看,发现窟窿下竟是个墓穴。
发现墓穴之后工人们都停止了施工,当地博物的考古专家们闻讯后也急忙赶到现场。专家们经过考察,首先确定窟窿下的确是一座古代墓葬,不过面积不大,目测约5平方米左右。然后,专家们将顶部的夯土砖清理干净,使整个墓穴都清晰地显现出来,竟然发现其中有3个木乃伊,并且还有满地的随葬品,如陶罐,陶壶和一些木棒等,让专家们都感到十分欣喜。
专家们踩着梯子下到墓穴,发现三个木乃伊有两个体型较大,应该是成年人,还有一个体型较小的应该是儿童,类似一墓多人的丧葬方式在古代秘鲁地区很常见,因此专家们也并不感到奇怪。但是,其中一件成年人木乃伊的面部,却戴着木质的面具,并且面具上的眼睛还是两颗蓝宝石,擦干净灰尘后显得十分光亮。专家们十分震惊,因为类似的面具还从未发现过。
紧接着,专家们将这件面具木乃伊抬出墓穴,观察后发现它竟然是一位女性,并且还在它的旁边发现了大量的织布的工具,如梭子,骨针和锭子等。因此,专家们推测这位女性木乃伊生前应该是一位纺织女工,但她带还着蓝宝石木面具入葬,所以她也可能不是一般的纺织女工,而是高级女工,或是负责管理的女监工,毕竟只有这样的身份,才能配得上蓝宝石面具。
专家们将三具木乃伊都送往博物馆,经过医学鉴定发现木乃伊都保存完好,又通过碳14技术检测出木乃伊的年代,都距今约1300多年,这也正是秘鲁瓦里帝国时期。史料记载,瓦里帝国建立于公元500年前后,在公元1500年前后逐渐灭亡,但是瓦里文化却一直影响着后来的安第斯国家。另外,专家们在后期的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瓦里木乃伊的三个特点:
第一:木乃伊的制作方式独特。
众所周知,埃及人制作木乃伊时,先将尸体的内脏取出,然后经过干燥处理涂抹防腐剂,最后将尸体用白色棉麻布包裹,但是瓦里帝国的木乃伊却不是这样的。专家们解剖发现,瓦里帝国的木乃伊没有取出尸体的内脏,并且也不用棉麻布包裹,而是采用布条和麻绳捆扎。另外,埃及木乃伊都是平躺着的,而瓦里帝国木乃伊大都屈膝蜷缩的,看起来似乎也特别不舒服。
第二:不是所有木乃伊都戴面具。
从考古发现来看,埃及木乃伊基本上都有面具,如果是王室贵族就会戴黄金面具,比如著名的图坦卡蒙黄金面具,而一般人虽然带不起黄金面具,但也会找东西盖在脸上当面具,比如石块和木板等等。对于瓦里帝国的木乃伊来说,只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才能够戴面具,比如出土的三具木乃伊中,只有一具木乃伊带着蓝宝石的木面具,体现瓦里帝国森严的等级差别。
第三:工匠也能被制成木乃伊。
在制作木乃伊传统的国家或地区,不是所有人死后都有机会被制成木乃伊,因为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并且对其家庭的社会地位和财力状况都有要求,通常也只有王室贵族,或者极为富有的人才能被制成木乃伊。但是在瓦里帝国,从事纺织业的女性工匠,或者其他工匠也能被制成木乃伊,体现了瓦里帝国重视手工业和社会民生,而且也不存在对某些工作的歧视。
在考古专家们眼里,木乃伊不仅仅是一具干尸,而是一段鲜活的历史,他们是时代最好的证明,并且从木乃伊身上也能发现很多未知的历史,以及被人们忽略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
参考资料:
《让木乃伊跳舞》作者:(美国) 托马斯·霍文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俄罗斯帝国的10大黑暗秘密,既不透明又残酷!战斗民族吹出来的?
1547年,莫斯科大王子伊凡宣布自己为俄罗斯沙皇,他现在更出名的名字是“可怕的伊凡”。近400年来,沙皇统治着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横跨森林和草原。强大的俄罗斯帝国隐藏着各种黑暗的秘密,既不透明又残酷!有时候不得不深度怀疑,这个“战斗民族”的称号是不是吹出来的?
1、狂野的东方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不久,俄罗斯人开始在西伯利亚殖民。最初的扩张是由强大的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等商人推动的,他们渴望得到价值连城的毛皮,他们的代理人是哥萨克雇佣兵,他们以极其残忍的手段扩大了俄罗斯的势力。当萨哈酋长哲尼克反抗时,他被活剥了皮,然后他的小儿子被凌迟窒息而死。
1764年,阿留特岛的居民袭击了收税人,于是俄国人烧毁了18个村庄,屠杀了数百人,细菌的效力甚至超过了俄罗斯的枪支和钢铁。与世隔绝的西伯利亚人几乎和他们在美洲的远亲一样,对欧洲疾病毫无防备。在17世纪,天花杀死了超过50%的西伯利亚部落;在萨哈和埃文克人中,死亡率至少为80%;在不到两代人的时间里,阿留特的人口从20000人减少到5000人以下。
2、折磨
俄罗斯的皇帝经常使用残酷的酷刑来巩固他们的权力,沙皇伊凡以用他特制的巨型煎锅把敌人活活烧死而闻名。自从1640年一些哥萨克抱怨一个地方当局用大平底锅烤肉以及“拔掉他们的血管”后,这显然开始了一种更加“折磨”的酷刑趋势。伊丽莎白女皇则喜欢用钳子把囚犯的舌头扯出来,彼得大帝更喜欢“诺特”酷刑,这是一种残忍的皮鞭,每打一拳,就会把1.3厘米的皮肉切成薄片。彼得还亲自监督囚犯们被拉在架子上,用热熨斗烫伤,在凯瑟琳大帝的领导下,战俘被一个金属钩子钩住肋骨,任其死亡。其他人被吊死在木筏上,木筏漂浮在伏尔加河上任凭生死,以示警告。
3、宫廷上处处充满了暴力
理论上,俄罗斯沙皇可能是欧洲最绝对的统治者,贵族波雅尔是唯一真正的权力制衡者。在实践中,俄罗斯的宫廷往往是一个蛇坑,相互竞争的派别经常诉诸暴力来获取权力。小时候,彼得大帝被吓坏了,蜷缩在角落里,武装人员横冲直撞地穿过宫殿,屠杀他母亲的亲属。可怕的伊凡确信博雅尔在他八岁的时候毒死了他母亲,他们相对来说是幸运的。
费奥多尔二世在被勒死前,才在位七周时间。彼得三世是在他妻子的命令下被谋杀的,她作为凯瑟琳大帝统治了30年。保罗一世在卧室里被掐死踢死,一个刺客叫醒保罗的儿子说:“是时候长大了,去统治吧!”这也难怪许多沙皇都变得那么偏执和残忍。彼得大帝把自己的儿子鞭打致死,“可怕的伊凡”在一次争吵中也杀了他的儿子。
4、伊凡六世的监禁
伊凡六世在1740年成为沙皇,当时他只有两个月大。一年后,他被他的表妹伊丽莎白推翻了,依她的命令,伊凡在四岁时被单独监禁。伊凡六世在那里呆了20年,大部分时间,他被关在施卢塞尔堡要塞里,那里甚至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他的牢房没有窗户,所以他从来没有看到过什么白天,“也不知道是白天还是晚上”,警卫禁止任何人和他说话。他唯一的消遣就是一本圣经,不出所料,伊凡最后出现了精神上的问题。直到1764年凯瑟琳大帝同情他(事实上也被杀害了),他一直被锁在施卢塞尔堡的房间里。
5、奥普拉奇尼基
在经历了一段艰难的童年后,“可怕的伊凡”在一段时间的疾病和妻子去世后变得越来越精神错乱。伊凡与强大的博雅尔人对着干,身边围着一群雇佣兵和平民,他们在莫斯科周围获得了土地,这些人就是臭名昭著的“奥普拉奇尼基”,他们身穿黑衣,背着被割断的狗头,象征着等待叛徒的命运。他们充当伊凡的秘密警察,折磨和处决任何涉嫌对伊凡不忠的人。1570年,奥普拉奇尼基冲进诺夫哥罗德市,屠杀了超过10000名市民,这个曾经强大的贸易城市从未真正恢复过正常的繁荣。
6、冒名顶替者
奇怪的是,俄罗斯帝国受到“冒名顶替者”的折磨,他们通常声称自己是王室的一名已故成员。在17世纪早期的“动乱时期”,出现了不下三个冒名顶替者,他们自称是“可怕的伊凡”的儿子德米特里,事实上真的德米特里在孩提时候就已经死了,假的德米特里一世甚至在莫斯科加冕为沙皇,尽管他很快就被谋杀了。假德米特里二世本质上是冒充假德米特里一世,集结了一支浩瀚的哥萨克军队,蹂躏北方。
假德米特里三世在攻占普斯科夫城后被称为“普斯科夫之贼”,但他在1612年被打败并处死。18世纪,哥萨克普加乔夫声称自己是被谋杀的彼得三世,策划了一场巨大的叛乱。另一个假彼得出现在黑山,他统治了黑山五年,直到奥斯曼人雇了一个理发师给他理发的时候割了他的喉咙。至少还有三名俄罗斯人自称是彼得大帝的后人,其中包括斯科普里教派的创始人。
7、邪教、恶俗,无处不在
俄罗斯教会是激烈的,而且容易分裂,似乎教派和邪教正在蓬勃发展,在广阔的俄罗斯帝国无处不在。赫利斯人以疯狂的歌舞闻名,据说他们疯狂地鞭打自己以蔑视自己的身体。莫洛坎人(“喝牛奶的人”)拒绝服兵役,并试图在西伯利亚建立和平公社。斗牛士(精神摔跤手)更喜欢他们的活赞美诗,而不是圣经。最奇怪的是斯科普茨,他认为性是所有罪恶的根源,并实行仪式阉割和生殖器切割。雄性斯科普茨会切下睾丸,用热熨斗烧灼伤口。其他人则更进一步,砍掉了他们的“活儿”,女性斯科普茨被要求切除她们的乳房或乳头,一些形式的女性包皮环切术也被实践。斯科普茨也阉割了他们的小孩,所以这个教派只有通过转为服役新兵才能存活下来,这种恶俗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8、自焚
俄罗斯最大的宗教分裂发生在彼得大帝的统治下,当时尼康主教进行了改革,使俄罗斯教会与东方其他正统派保持一致。除此之外,他还下令俄国人应该用三个手指而不是两个手指来做十字架的记号。在阿夫瓦库姆大祭司的领导下,许多俄罗斯人拒绝接受这一点,称自己为老信徒,这些传统主义者秘密举行仪式,用三个手指交叉。俄罗斯帝国称他们为“分裂者”,并无情地迫害他们。许多老信徒开始相信世界末日即将来临,如果他们怀疑自己有可能被发现时,整个村庄都会聚集起来,放火焚烧教堂,活活烧死自己。
9、饥荒
俄罗斯帝国从来没有以其效率而闻名,其统治者常常难以应对作为各省生活特征的周期性饥荒。早在1891年,沙皇就对大面积的农作物歉收做出了回应,禁止报纸报道这一问题,甚至禁止使用“饥荒”一词,在拖延了很久之后,他最终禁止了农作物出口,并试图实施饥荒救济计划。结果,1891-92年的饥荒中,“只有”约40万人死亡。还有更糟糕的例子,1601年,秘鲁一座火山爆发,引发了一系列异常漫长的冬季。由此引发的饥荒造成200万俄罗斯人死亡,占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沙皇正忙于一场迫在眉睫的内战,对于这场大饥荒,他根本做不了什么。尸体被发现时嘴里叼着干草,人肉在市场上以馅饼的形式出售。
10、农奴制
俄罗斯帝国是建立在农奴们的背上,农奴们被束缚在一个特定的地域上,被迫为控制它的土地所有者而工作。到了17世纪,地主们被允许买卖农奴,这实际上使农奴与奴隶没什么区别。从当时的法律上讲,贵族们是不允许杀害农奴的,但他们可以鞭打农奴,或惩罚农奴。如果一个农奴因伤而死,就不会有真正的法律后果。地主也可以派遣农奴到西伯利亚,或者违背他们的意愿征召他们参军。农奴制在1861年被废除,当时,俄罗斯人口接近6300万,其中至少4600万是农奴。
影视·大秦帝国:大秦帝国的秘密花园——签约作者蔡晓丹
仅仅存在了十五年的秦朝,历史课本中寥寥数语就能说明白。著名的商鞅变法,我看到的也不过是诸如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统一度量衡,推行县制,定秦律等高度概括性的语言。这样的描述,使得长久以来,对生活在2000多年后的我来说,秦王朝干枯、暗沉、抽象且充满暴力,就像寒冷冬季北方的植物,落完了叶子,只剩下枝桠直愣愣地戳向天空,不留想象余地。
收看《大秦帝国》没有任何预期、不带任何目的。仅仅是身边的人一个个沉浸到了这部剧中,他们专注的神情吸引了我。
我无意识地闯入这部剧中,就像一个茫然无知的小孩子突然进到了一座异彩纷呈的秘密花园,奇石林立、满目绚烂。眼前的景象如梦如幻,颠覆了长久以来的刻板观念。我急于触摸、嗅闻每一朵鲜花,对于秦国,身体上所有的器官好像突然有了感觉,可以看到、摸到、闻到、听到,甚至品尝到,一切变得水灵滋润,曲折灵动。
不错,《大秦帝国》就是那个展示秦人秦地的秘密花园。
让我带着你,同时带着我自己,继续这神奇的探秘之旅。你第一眼看到的,应该是这朵霸王花,它从剑拔弩张的枝条上孕育,借助强健有力的根茎,牢牢抓住身边的岩石和泥土,节节攀援,历经风雨,最终开出硕大丰满、英气逼人的花朵。而那从滚滚硝烟中策马扬鞭一路飞奔而至的秦国少年赢渠粱,岂不正是这朵霸王花,意气风发,纵横恣意,怒放得无所顾忌。他生擒敌方主帅、受命于危难中,担负起一国之君的历史使命,忍眼前之辱,谋未来国之强盛;他广纳天下贤士,变法改革,坚如磐石地站在商鞅身后,信任他、支持他。这朵霸王花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此生不平凡的命运,而他的陨落,也是在边关隘口,悲壮而荡气回肠。
你是不是闻到了一阵香气扑鼻而来,没错,是香自苦寒来的梅花,它特立独行,选择于漫天大雪的寒冬腊月开放;它不屈不挠,为了最美丽的绽放,宁愿苦苦等待,绝不言弃;它柔情侠骨,重情重义,颇具名士风范。你猜对了,这就是掀起秦国变法改革,名垂青史的秦国宰相商鞅。剧中的商鞅衣袖飘飞,言语坚定,字字铿锵,在变法改革的道路上历经种种艰难险阻而绝不退缩,以至于最终不得不为变法献身,走完自己崎岖绚烂的一生,这样的商君令人过目难忘。你看,你头脑中干巴巴的商鞅一下子活了,你为这个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人物所唏嘘感慨,那不正像极了凌寒怒放的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梅,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如果你低下头来,就能看到那树铁骨冰心的梅旁边,一簇扶郎正开得娇艳,她就像梅的影子,围绕他簇拥他,志向高远却时常微低着头,用娇弱的身躯去成就梅的繁华鼎盛。她是白雪,更是扶郎花,是伴随商鞅走完璀璨生命历程的奇女子。“自君离开,倍加思念”,这样缠绵悱恻的书信感动的又何止是你我!而商鞅长袖一挥,即刻提笔回信的场景,同样情深意切,令人动容。即使最后同赴刑场,白雪和商鞅的故事也没有结束,“就等你了”,如一场精彩大戏刚刚拉开帷幕,好看的还在后头呢!
你走进这个秘密花园,欣赏了繁花似锦,但要记住,万不可花了眼睛。因为就在不远的地方,成片成片的夹竹桃在开放。他们看起来花朵美丽,枝条翠绿,很容易让人放松警惕,但是也是毒性最强的植物之一,会让不慎吃了它的人心脏停止跳动。他们是阻拦在变法征程上的老世族,一个享受着与生俱来的富贵与尊荣的群体,现在却要被迫放弃这些特权,因此只能积聚毒液,让招惹他们的人用生命做赌注!潜伏在夹竹桃丛中的老甘龙,正是这样一个老谋深算的人物,观众看着恨,但又不可或缺,有了他们,这故事才能迂回曲折,荡气回肠。
是啊。在这个神奇的秘密花园里,你走的越深入,越能遇到奇幻的景色,你脑子中有关秦王朝的片段一截一截连起来了、动起来了。你看到了一株生长在幽静之处的灵芝,仔细辩来,却是一代名医扁鹊。还没有看够他的神奇医术,又被一片繁茂的黄金葛吸引了,本是皇家子弟,年少却浪迹山野的赢驷就如这黄金葛,经过风霜雨雪,根基牢牢扎在岩石缝隙中,愈长越旺,直到比肩于历史上任何一位冷峻的君王。
我不用再说太多了吧,毕竟这是一座秘密花园。只有亲自进入的人才能欣赏到其雄奇秀美的景色,才会深深感谢撰写、制作、拍摄、放映这部剧的电视台和各职人员。
又是岁末年初,你有空的话,不妨约三五好友,沏一壶好茶,在香气氤氲中,走进这座秘密花园,开始一次奇特的旅行。
1995年登山者发现一具完整印加少女木乃伊,揭开印加帝国秘密
1995年9月8日,约翰·瑞哈得与米盖尔扎·瑞特登上被火山灰覆盖的安帕托山。当时,安帕托附近的奈瓦多火山正在喷发,山顶涌出的火山灰高达1英里,纷纷扬扬地落在安帕托的山脊上。忽然,走在前面的米盖尔发出一声轻哨,只见他抡起的冰斧停滞在半空中。约翰赶过去,在米盖尔手指的方向,一簇扇形的红色小翎毛,夹在附近山坡的岩石中。那是印加祭祀典礼中常见的一种小雕像上的头饰!两个人兴奋起来,米盖尔将绳索系在腰间,攀过歪斜的陡坡,小心翼翼地拔出羽毛头饰的小雕像,一个,两个。这是一流的印加小雕像,用金、银、和珍稀的海菊蛤贝壳雕成,掩埋的方向面朝安帕托山顶,裹在外面的五彩服饰看起来像新的一样,那些吸引约翰和米盖尔的羽毛也十分完整,显而易见,这两个小雕像才露出地面不久。
约翰和米盖尔继续前行,快抵达峰顶的时候,一块被冰覆盖的岩石吸引了他们的视线:那里有一个布包裹,看起来像是个木乃伊。他们攀过岩石堆,看清楚了,裹得紧紧的布包裹,的的确确是一具印加木乃伊!一些织物的碎片零落地散布在木乃伊周围。附近的冰面上,她有乌黑的长发,修长的颈脖,丰满的双臂他们又发现了一个用海菊蛤贝壳雕成的女性小雕像、骆驼骨、陶器碎片、和两个装有谷壳和玉米穗的布袋。约翰将他们一一拍摄下来,米盖尔则用冰斧凿开冰层,将冻在岩石上的木乃伊取下来。这下,他们看清了它的面目,那是一张印加女孩的脸。她有乌黑的头发,修长的脖颈,丰满的双臂;她身披绚丽的羊驼毛披肩,静静地躺在安帕托峰顶;她年轻的生命属于山之神纳瓦多·安帕托。
这位印加少女就是5个世纪前,一次印加祭礼中的祭品。她安眠在陶土的墓穴中,没有任何挣扎、勒杀、殴打的痕迹,或许她在被埋入之前就已经死去。墓穴中,陪伴她的还有精致的小雕像,古柯叶和谷物。过去,考古学家在安第斯山区仅发现过几具冰冻木乃伊,而且其中没有一具是女性。这个女孩,年龄估计有十几岁,可以猜测得到,她是作为祭祀仪式上的祭品,被掩埋在安帕托山顶。由于近年来的山脊崩塌,冰层和岩石顺着山坡下滑,将她从墓穴中捎带出来。由于山脊崩塌时,受到冲击,木乃伊最外面的一层织物已经被扯散,裹在里面的贝壳雕像和其他随葬品跌了出来,散落在周围的山坡上。女孩的面部已经风干了,约翰和米盖尔试着将她搬起来,它足有80磅重,显然,她身体的大部分还未解冻。
约翰和米盖尔进退两难。如果把木乃伊留在安帕托山顶,火山灰吸附的太阳光热会毁了她,同时,她裸露在外,很难说会不会遭遇盗墓者的劫掠。更重要的是,此时正是一年中季节转换的时期,暴风雪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淹没山峰。看来别无选择,只有带她走,并且尽可能地将随葬的古器物一同带下山。背负80磅重的木乃伊下山,路途的艰难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像。毕竟是在海拔2万英尺的高山上。天公也不作美,这时竟然开始下雪。他们用塑料纸将木乃伊捆好,放进约翰的大登山背包。米盖尔则承担了两个人的行装。火山灰掩藏了冰面,一路上,他们不停地打滑。一些冰块尖锐的断面,更为行进带来了困难。黄昏时分,两人抵达2万英尺的高度时,他们只得将木乃伊契入两块冰岩之间,留下来过夜。第二天一早,约翰和米盖尔取回木乃伊,继续下山。天气寒冷,但阳光灿烂,两人正庆幸,奈瓦多火山又开始喷发。粉尘像魔鬼雨一样纷纷落下。还好,剩下的路,多是布满卵石的山道,相对比较好走。经过上百英里的跋涉,马不停蹄地奔波了64个小时,他们终于抵达约翰在秘鲁的研究基地,位于阿瑞奎帕的天主教大学考古系。约翰找来生物系主任乔斯。卡瓦兹,检查木乃伊的解冻情况。“我们把她放进冷藏室的时候,裹在外边的织物仍旧有冰。”乔斯说,约翰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这是个世界性的重大发现,它是迄今发现的冰冻木乃伊中保存最完好的。”康纳德·斯皮德检查完木乃伊,作出如上结论。康纳德是奥地利著名的提洛尔冰冻木乃伊研究组的负责人。在安第斯山脉的其他山峰也曾发现过印加祭祀的木乃伊,但没有一个如此靠近库斯科——印加王国的中心。安帕托木乃伊,科学家给她起名胡安妮塔,是第一个女性冰冻木乃伊,她的身体也是在美洲发现的木乃伊中最完好的。印加民族于1450年来到这个地区,而西班牙在1532年征服了他们,因此可以推测,胡安妮塔大约死于500年前。胡安妮塔的身体组织和器官完好无缺,并且是自然风干,她冰冻的身体就像是一个生物学资料仓库。接下去的研究可以揭示她的死亡原因和过程。通过她的DNA可分析出她来自何方,属于哪个部族。而她胃里的残存物,为科学家研究古印加的食物结构提供了咨讯。
在胡安妮塔身边发现的羽毛编织袋里,科学家发现了500年前的供品——古柯叶,与现在的古柯植物没有什么不同,但利用先进的生物化学分析技术,科学家试图确定这些植物最初的发源地。胡安妮塔的外衣引起了纺织考古专家的兴趣,每一件织物都图案精美、色彩绚丽。来自华盛顿国家艺术馆的威廉·康克林,是史前美洲纺织品的专家,他看到胡安妮塔亮丽的红白条纹披肩时,称其为世界上最精美的印加织物。胡安妮塔的着装与14世纪的西班牙人潘多。雷恩在其书中的描述相吻合:她的衣饰是当时库斯科贵族妇女中最风行、最华丽的,毫无疑问,这将成为今后描述印加贵族妇女衣饰的范例。不过,一些外衣对胡安妮塔而言,似乎太大,为她准备不相称的衣饰,也许因为印加人相信,女孩在死后仍然会长大成熟。在安第斯山脉,大凡位于海拔17000英尺以上的祭祀遗址都属于印加文化。1532年,印加王国的疆土从哥伦比亚扩展到智利中部,延伸了2500英里,是当时西半球最大、最发达的文明之一。在西班牙人的记述中,卡卡峡谷地区的印加人用小孩来祭祀山神,祈求水和丰收,而安帕托是这一流域最重要的山神之一。安帕托的冰雪顶峰,不太可能有印加祭祀遗址。然而,西班牙传教士CristobaldeAlbornoz在1583年描述到,山峰是Colca峡谷地区最重要的神之一。
3年以后,西班牙官员JuandeUlloaMogollon发现,秘鲁这片地区的印加人用小孩来祭祀他们的山神,山神会为他们的村庄和土地带来水。保存冰冻木乃伊并不是简单地将它放进冷藏室。冰冻木乃伊的保存并没有规范的先例标准。从理论上来说,冰冻木乃伊的身体和其外部的织物,应该贮藏在比较潮湿的环境,而头部贮存湿度相应较小。经过讨论研究,来自几个国家的专家们达成一致:将冷藏温度保持在华氏0度至7度,湿度保持在80%。将衣物与身体分离保存也非常必要,科学家们着手褪下女孩的衣物。这是精细而紧张的工作,剥离织物要小心翼翼,既不能扯坏衣物,也不能损伤女孩的皮肤。而为防止木乃伊融化,科学家必须控制其离开冷藏室的时间。分离织物的过程中,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女孩的辫子被一根黑色的细驼毛线系在腰带上,由此可以推断她死前或死后,有人为她精心装扮,她是联系族人与山神的使者,人们对她充满了敬重。她的衣服都用精致的别针别住,上面用细线吊着各种小木刻:盒子、酒器、类似狗和狐狸的器物。最令科学家震撼的是女孩的右手,紧紧地攥住自己的衣角,这是紧张,痛苦,还是决心呢?胡安妮塔身上还有许多未解之谜,进一步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科学家的参与,不仅是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对她的研究,还涉及到病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生化学、妇科医学、冶金、植物学、陶瓷考古、纺织考古、甚至还需要鸟类学专家来鉴别她的羽毛头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