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奇异游戏 >

群成员等级头衔(微信群怎么建立?群聊怎么保存?这篇文章告诉你)

导读 群成员等级头衔文章列表:1、微信群怎么建立?群聊怎么保存?这篇文章告诉你2、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3、大专生参加设计比赛奖金四千

群成员等级头衔文章列表:

群成员等级头衔(微信群怎么建立?群聊怎么保存?这篇文章告诉你)

微信群怎么建立?群聊怎么保存?这篇文章告诉你

现在越来越多的朋友放弃qq而用微信了,很多人在使用微信的时候不知道在哪建微信群,其实是比较简单的,本文将给大家详细的做个介绍,快来看看吧。

微信群怎么建立

1、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的【 】号;

2、找到并点击【发起群聊】;

3、接着找到要邀请的好友,勾选后点击【完成】;

4、新群创建后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

5、然后可以修改群聊的名称以及公告等,群的顶部“ ”号表示拉人,“-”号表示踢人,如下图所示。

微信怎么保存群聊

这是很多用微信群的朋友都好奇的问题,加了群之后想要找的时候找不到,其实只要一步就可以保存下来。

在群信息中找到【保存到通讯录】,然后点击右侧的按钮即可,最后在通讯录的【群聊】就能看到保存的群聊哦。

温馨提示

1、目前微信群人数上限为:500人。

2、微信群相当于讨论组形式,没有群号码展示。

3、微信群创建后,群成员也可以拉其他人加入群,或通过微信群的二维码进行申请加入(二维码可与群主或群成员索要)。

4、微信暂不支持设置拒绝或屏蔽加入微信群。

好了,关于微信如何创建群聊就分享到这了,其实还有个方法就是【面对面群聊】,这个根据提示进行创建即可,这个用得并不多,所以小编也不做详细的介绍了,希望本文的分享能对你有所帮助哦。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全文如下。

村级组织包括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务监督组织和其他村级经济社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村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减轻基层负担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健全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规范村级组织承担的工作事务、设立的工作机制、加挂的牌子、出具的证明事项,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增强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整体效能为主线,以为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松绑减负为目标,以推动党政机构、群团组织(以下简称党政群机构)工作思路和作风务实转变为保障,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成果,加强源头治理和制度建设,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村级组织承担的工作事务权责明晰、设立的工作机制精简高效、加挂的牌子简约明了、出具的证明依规便民,进一步把村级组织和村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断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组织保证。

二、主要任务

(一)减轻村级组织工作事务负担

1.明确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根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党内法规、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有关章程的规定,村级组织工作事务包括宣传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部署;加强村党组织及其领导的村级组织自身建设,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实行村民自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维护村民群众合法权益,开展村级社会治理,提供村级综合服务等。县级党委和政府依法依规明确党政群机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的职责范围和履职方式,依法依规明确党政群机构要求村级组织协助或者委托村级组织开展工作事务的制度依据、职责范围、运行流程。未经县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部署,党政群机构不得将自身权责事项派交村级组织承担。不得将村级组织作为行政执法、拆迁拆违、招商引资、安全生产等事务的责任主体。

2.创新村级组织工作方式。建立健全村级组织工作事务分流机制,分类办理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村级公共事务和公益服务事项,以及村民群众个人事项。探索以清单等方式规范公共服务事项,强化村级组织兜底服务、综合服务能力。对交由村级组织代办的公共服务事项,由乡镇党委和政府提供必要工作条件。对村民群众确有需要,但村级组织难以承担的公共事务和公益服务事项,由乡镇党委和政府协调解决。将属于政府职责范围且适合通过市场化方式提供的村级公共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在征求村级组织意见基础上,由县乡级政府依法购买服务。深化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信息系统分级应用,探索以县(市、区、旗)为单位推进村级数据资源建设,逐步实现村级组织工作数据综合采集、多方利用。

3.完善村级组织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让村民群众满意为导向的村级组织考核评价机制,坚决杜绝简单以设机制挂牌子安排村级组织任务、以填报表格或者提供材料调度村级组织工作、以“是否留痕”印证村级组织实绩等问题。县级党委和政府应整合各党政群机构要求村级组织填报的各类表格,每年年初统一交由乡镇安排村级组织按规定频次填报。未经县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部署,党政群机构不得要求村级组织填报表格、提供材料。以县(市、区、旗)为单位,清理整合面向村级组织的微信工作群、政务APP,不得简单以上传工作场景截图或者录制视频等作为评价村级组织是否落实工作的依据。

(二)精简村级工作机制和牌子

4.从严控制党政群机构设立村级工作机制(含各类分支机构和中心、站、所等)。除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或者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未经省级党委和政府同意,党政群机构不得新设村级工作机制,不得要求专人专岗。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规范并整合党政群机构设立的各类村级工作机制,统筹开展村级党的建设、治理服务和群众工作。可由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及其下属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农村基层群团组织承担相应职责的,原则上不得在村级设立专门工作机制或者要求专人专岗,承担相应职责的必要工作条件由县级党委和政府统筹予以保障。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或者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设立村级工作机制、专人专岗的,相应的党政群机构应协调提供人员、经费等必要工作条件,不得将保障责任转嫁给村级组织。

5.整合村级组织和工作机制办公场所。优化以村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布局。村级组织和工作机制原则上全部在综合服务设施中办公。以村民群众为对象、村级组织能够承接的公共服务事项,原则上全部在综合服务设施中提供,实行“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制定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合理划分综合服务设施功能区域,统筹整合其他党政群活动阵地;依托综合服务设施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综合利用服务凝聚群众、教育引导群众的阵地资源。以县(市、区、旗)为单位推进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建立综合性服务团队或者设置综合性服务岗位,统一纳入村党群服务中心管理,做到一站多能、一岗多责。

6.规范村级组织和工作机制挂牌。省级党委和政府统一规定村级组织和工作机制挂牌数量、名称和式样,党政群机构不得要求村级组织对口挂牌。一般应在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外部显著位置悬挂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标牌和村党群服务中心、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标识。村级组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内部悬挂的标牌,一般在内部显著位置悬挂村级综合服务机构标牌,在综合服务大厅设置集合式服务功能指引标牌,在各功能区域入口悬挂简明标牌。依托村务公开栏张贴并定期更新有关信息,采取集中展陈形式展示村级组织获得的各类表彰奖励和创建成果。

(三)改进村级组织出具证明工作

7.压减村级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依法依规确定村级组织出具证明事项。凡缺乏法律法规或国务院决定等依据的证明事项,党政群机构一律不得要求村级组织出具。省级党委和政府在第一批《不应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清单》基础上,梳理本行政区域内要求村级组织出具的、虽有地方性法规或者政策文件依据但已经不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村级组织没有能力核实的证明事项,适时分批按规定程序予以取消。完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基层治理领域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鼓励党政群机构采取网上核验、主动调查、告知承诺等方式,最大限度减少村级组织出具证明事项。

8.规范村级组织出具证明工作。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村级组织原则上应依法及时据实出具证明。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分类制定需由村级组织出具证明的具体式样、办理程序和操作规范。做好规范村级组织出具证明工作与各地区各部门证明事项清理工作的衔接。省级层面未统一规范,但涉及村民群众工作、学习、生活等仍需出具证明的,村级组织可本着便利村民群众办事创业的原则,对能够核实的事项据实出具相关证明。出具证明涉及重大问题或者存在法律风险的,村级组织要认真调查核实情况,广泛组织村民群众议事协商,必要时召开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列入《不应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清单》和省级不应出具证明事项清单的,村级组织要做好解释说明工作;虽列入清单、但有关党政群机构确因形势变化需要仍要求出具证明的,应及时向乡镇党委和政府反映情况,乡镇党委和政府应联系有关党政群机构协调处理。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全过程各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重视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工作体系,分级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时间进度和责任主体。省市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工作指导,县乡级党委和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落实主体责任,逐一规范针对村级组织的工作事项。强化民政、组织、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牵头协调职能,抓好统筹指导、资源整合和督促检查,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将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情况纳入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和相关党政群机构考核评价内容。

(二)健全监管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分级制定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指导目录,建立健全准入制和动态调整制度,坚决取消没有法律法规或政策依据、没有经费保障、没有实际效用、村民群众不认可的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负担常态化监管机制,加大督促检查和跟踪落实力度,及时纠正随意增加村级组织负担的行为,对典型问题通报曝光。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依托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即时监测。

(三)增强村级组织能动性。村级组织要认真落实规范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有关要求,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对保留的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要加强与相关党政群机构的工作衔接,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健全规范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要把减轻工作负担成效转化为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动力,集中精力做好带领发展、推进治理、为民服务等工作,以更加奋发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组织村民群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民政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农办要协调推进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工作,适时组织监督检查和跟踪评估,重要情况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及时送民政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农办。规范城市社区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相关工作,参照本意见精神执行。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3日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大专生参加设计比赛奖金四千变五百?回应来了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其是一名大专生,参加完美世界和周大生联合举办的珠宝设计比赛,获得三等奖后发现奖金从4000元变成了500元,该网友质疑,赛方“骗版权”“学历歧视”。

澎湃新闻8月7日从周大生方面获悉,双方存在误解,前述网友获得的奖项不在原本设置的18个奖项之内,是赛方此后增设的奖项,将和完美世界方面发布联合声明。

8月8日上午,完美世界和周大生在微博发布联合声明称,网传中何同学所获奖项属于大赛后期额外增设,不在原定奖项之内。经确认,该同学作品并未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8月1日,前述网友在小红书发文称,其参加的“2021完美世界文创校园设计大赛”由完美世界主办,周大生是赞助兼评委,其在此次比赛中获得三等奖,但奖金到手后发现和比赛宣传海报上原定的“4000元”不一致。

“在签完合同的2个月后,我们大专的同学在群里反映钱和官网所说的金额不一样,完美世界才告知我们说,这一批获奖的大专生都是原本没有评比上的,为了鼓励大家才开设的大专获奖组。”该网友称,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版权转让合同,作品版权疑被低价骗走。

8月3日,该网友在网帖下补充称,周大生和其取得联系,表示周大生方面的奖金给的是本科组,大专的奖金是由完美世界公司出的。“周大生没有履行合同上所写的作为赞助方提供奖金赞助,却拥有了使用我版权的权利……”

对于该网友说法,前述声明称,“2021完美世界文创校园设计大赛”珠宝设计赛场的主办方系完美世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大赛的珠宝设计赛场原先共设置18个奖项,奖金赞助商为周大生。以上经专业评奖评出入围名单后,主办方为鼓励更多同学创作的积极性,经讨论,决定在原有奖项基础上额外增设“职业学院奖项”。该部分奖金由完美世界控股集团在整体奖金池之外再拨预算形成。何同学获得额外“职业院校三等奖”,税前奖金为500元。在此过程中,可能因为新增奖项名称设置与主奖设置相近,给何同学造成了一定误解。

前述声明称,关于“低价获取学生原创作品版权”的猜测不属实。大赛启动之初的各类通知及官网页面均已说明“入围及获奖作品的署名权归参赛者所有,除此之外的其它全部知识产权归属于大赛主办方”,且奖金数额按照奖项排序设置,有高有低,不存在用“低价”获取参赛学生的原创作品版权的目的或行为。据核实,何同学的获奖作品也并未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关于额外增设“职业学院奖项”的缘由、奖金数量和奖金金额一事,前述声明称,主办方事先已与参赛的职业院校带队指导老师进行了沟通,再由指导老师对参赛学生进行说明。何同学所在的学校指导老师也知晓情况,并已与其进行过沟通。去年12月23日大赛颁奖现场同时颁发了额外增设的“职业学院奖项”。

中国男棋手首次冲击国象世界冠军!丁立人:一生一次的机会

当世界各地正庆祝7月20日世界国际象棋日之际,现任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尔森公开声明他将不再卫冕。

这意味着中国棋手丁立人与俄罗斯棋手涅波姆尼亚奇将在2023年国象世界冠军赛争夺棋王头衔,这将是中国男子国象棋手第一次有机会冲击世界冠军宝座。

“我没有动力再去下一场世界冠军赛了。”卡尔森在一档播客节目中表示,“我只是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去争取的……我相信从创造历史的角度,这样一场比赛会很有趣,但我没有任何意愿再去下了。”

31岁的卡尔森在2021年12月以7.5:3.5的比分击败涅波姆尼亚奇,第五次捧起世界冠军奖杯,在那之后他曾多次流露出不再卫冕的想法。

在前不久马德里举行的2022国际棋联世界冠军候选人赛的最后阶段,卡尔森曾与国际棋联主席德沃尔科维奇等会面告知他的决定。

德沃尔科维奇20日发布声明称:“无论卡尔森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什么决定,他都应该得到国际棋联和整个国象界的尊重,历史上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下五场世界冠军赛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不过卡尔森也强调,自己并非退出国象赛场,仍将是一名活跃的棋手。

在马德里候选人赛中,涅波姆尼亚奇夺冠,获得与世界冠军进行对抗赛的资格。而若卡尔森不参加计划于2023年上半年进行的世界冠军赛,根据目前国际棋联的规程,将由候选人赛第二名递补。

这意味着,候选人赛亚军丁立人将与涅波争夺棋王头衔,这是中国国象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丁立人目前仍在西班牙,预计于8月初回国。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丁立人说,自己当天最早是在群聊中得知了这一消息,非常意外,但也理解卡尔森的想法。

“他慢慢地觉得缺少动力,想要卸下世界冠军头衔这个负担和责任,想要去享受国际象棋的快乐”。

在马德里,丁立人出师不利,随后经历七连和,之后顶住压力,在最后六轮比赛中赢下四轮,包括一次三连胜。

尤其是收官一战,他力克暂列第二的美国棋手中村光,反超对手获得亚军,创造了个人与中国棋手的候选人赛最佳成绩。

“现在看来那盘棋关系重大。”丁立人感叹道,“回想起来,就是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一盘棋,也为我赢得了参加世界冠军对抗赛的机会。”

丁立人下半年将在国内参加一系列比赛,他说,会把这些比赛当作锻炼机会,不把结果看得太重要,“冒一些险,尝试一些不常使用的开局”。

他也表示,要好好考虑一下接下来的计划,“这可能是我一生中只有一次的机会,我会好好去把握”。

来源: 澎湃

扬秦腔风华,传家国正音

扬秦腔风华,传家国正音

写在被田汉誉为“世界三大最古老剧社之一”的西安易俗社创建110周年之际

文武盛地正中,暮鼓晨钟之侧;忽闻鼓乐溅起,知是秦音飞落。

沿着三千年古都西安坐标原点、闻名遐迩的钟楼向北再向东,不出一里可入一半截古巷。不管晨昏,无论冬夏,此地四季拨秦弦,终年奏秦乐;一字一句皆是秦风秦韵,一招一式源自秦地秦人;腔调中唱尽千秋事业,步履间踏遍万里河山。

这片古色古香的方寸天地,便是被鲁迅赞为“古调独弹”、被戏剧大师田汉称为世界三大最古老剧社之一的著名秦腔科班——西安易俗社。

《柜中缘》之曲折巧妙堪比“莎剧”,《三滴血》长盛不衰可代指秦腔;陈妙华英俊不凡“让秦腔走向全国”,刘箴俗更是以“西刘”称号与“北梅(梅兰芳)、南欧(欧阳予倩)”并列于剧坛……自1912年在辛亥革命的烽火余波中诞生后,易俗社从“摇摇晃晃”的民国一路坎坷前行,于军阀混战中脱险求生,在抗日烽火中高呼“还我河山”,历百余年沧桑而弦歌不辍,名家频出,至今仍是西北秦腔重镇。110年来,易俗社始终以浓浓的家国情怀,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更是将古老的秦腔艺术发扬光大。

“班行容济济,文质道彬彬。”易俗社创建11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这片枝繁叶茂的戏曲殿堂,于吹拉弹唱间感受秦腔风华,在抑扬顿挫中聆听家国正音。

百余载“古调独弹”

中国传统戏曲剧目常分为全本戏和折子戏。全本戏波澜壮阔如大河奔流,时而暗流涌动,时而风高浪急;折子戏短小精悍如孤峰奇崛,乃一本之精髓,全戏之戏核。若把百余载易俗社比作一出余韵悠长的全本戏,其中精彩华章必有“鲁迅赏戏”一折。

“晚晴。赴西车站晚餐,餐毕登汽车向西安。”据鲁迅日记,1924年7月,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官员的鲁迅,被邀至西北大学讲学。在游览了华清池、碑林等名胜后,“十六日晴。午后同李济之、蒋廷黻、孙伏园阅市。晚易俗社邀观剧,演《双锦衣》前本。”

“小故事蕴含大历史,儿女情长浸透家国情怀。”作为当时易俗社的看家好戏,《双锦衣》由鲁迅绍兴老乡、时任易俗社社长的吕南仲,以宋人抗金为背景创作而成,故事融国恨家仇于一体,生、旦、净、丑等角色齐全,是具有浓郁易俗社风格的家国大戏,1920年9月初演时“座客拥挤,屡至闭门不纳”。

或许是被舞台上激荡的“国安亦家安”的爱国情操所感染,意犹未尽的鲁迅第二天又乘兴而至,看完了《双锦衣》后本。此后,作为新文化主将的鲁迅,又分三次到易俗社赏戏。临行之际,他题下“古调独弹”四字,制成匾额赠予易俗社,称赞其“改良旧戏曲,推陈出新,征歌选舞,写世态,彰前贤,供娱乐以陶情,假移风以易俗”。

时至今日,作为文坛巨匠鲁迅与古老秦腔互动的珍贵纪念,“古调独弹”匾额久经风雨而不改其色,完好悬挂于易俗社剧场前厅。研究易俗社历史文化的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李有军认为,“‘古调独弹’成为易俗社鲜明的精神符号象征,成为易俗人直面诸个生死存亡关头始终坚守的精神支柱。”

“大江涌,龟蛇醒,武昌起烽烟,举国揭竿。”1912年,受辛亥革命感召,同在陕西省修史局任职、均是同盟会会员的陕西蒲城人李桐轩、临潼人孙仁玉,在观看秦腔折子戏《三娘教子》后认识到,若要唤醒民众,唯有“普及教育”,但“学堂止及于青年”,“报章止及于识字者”,唯戏剧“声满天下,遍达于妇孺之耳鼓眼帘”。二人遂联合百余名梨园早期“觉醒者”,于当年8月成立易俗伶学社,后将宗旨定为“编演各种戏曲,辅助社会教育”。

《夺锦楼》倡导婚姻自由,《软玉屏》呼吁解放奴婢,《镇台念书》告诫武人亦要读书……以范紫东、高培支为代表的易俗社早期创作团队,或直面抨击,或委婉劝解,先后创作、改编了500多本秦腔剧目,于嬉笑怒骂间移风易俗,启迪民智:历史剧揭露封建道学之虚伪、统治之黑暗;社会剧与家庭剧多以破除迷信,反对纳妾、吸食鸦片等陋习为主题;科学剧则鼓励实业发展,科普地理天文,弘扬爱国精神。

“击筑弹筝半出秦,翻成白雪与阳春。戏剧休云为小道,移风易俗遍寰中。”易俗社兴起后,刘冠三办山东易俗社,张季直办南通更俗社,河北也成立了仿易俗社团体。在秦腔老家陕甘一带,西安三意社、西安榛苓社、兰州化俗社、平凉平乐社等多个班社开锣授戏。彼时,剧坛暮气沉沉、弊病丛生,“地处偏远、立意提倡社会教育”的易俗社被黄炎培以“真善美”赞之,梁启超也赞其“化民成俗”。

“不同于江湖色彩浓厚的传统戏班,易俗社‘古调独弹’之‘独’,首先是它的创作班底均是具有改良思想的知名文人,以新的思想甄别旧戏,推陈出新,旨在促进社会进步;易俗社还免费向社会招生,以专业课、文化课并重的‘学府’形式培养人才;此外,易俗社有编辑,有教练,有选举,有弹劾,开设评议部、排练部等,以现代管理制度和人道精神替代了封建梨园班主模式。”易俗社社长惠敏莉总结说。

易俗社之独具一格,也让诸多贫寒子弟实现了命运逆转。以早期名角刘箴俗为例,这位陕西娃9岁丧母后,跟着家人卖羊血讨生活,常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被易俗社免费招收后,刘箴俗学而不倦,后凭《蝴蝶杯》《玉虎坠》等剧技冠三秦。1921年至1922年,易俗社南下汉口,“红牙铁板,高唱江东”,刘箴俗蜚声武汉三镇,赢得“西刘”美称,与“北梅(梅兰芳)”“南欧(欧阳予倩)”齐名,被观众赞“侧闻汉上声如海,始信人间俗可箴。”

1934年,上海百代公司邀请易俗社灌制最早的秦腔唱片;1958年,易俗社制作彩色影片《火焰驹》,秦腔首次登上大银幕;2010年,首演于1915年的《柜中缘》,跨越山海演到了美国……创建110年来,易俗社原创、改编剧目超过千册,《双锦衣》《翰墨缘》等百年老戏仍常排常演,经久不衰,其中影响最大者当属《三滴血》。

《三滴血》由编剧范紫东根据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所载改编而成,采用传统戏曲“三审三问”经典叙事方式,以易俗社最擅长的“双生双旦”群戏风格,讲述昏官晋信书用昏招“滴血验亲”断案,引发诸多啼笑皆非之糊涂事,讽刺封建迷信之荒唐可笑。该剧1919年首演后成为秦腔代名词,唱段“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成为三秦大地精神文化符号。

“百余年间,《三滴血》已传承八代演员,被晋剧、豫剧等剧种广为移植。”惠敏莉说。今年6月,历经三年制作后,《三滴血》3D电影版亮相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这是拥有上千年历史的秦腔首次“触电”3D技术。镜头升降横移,光影律动流转,观众借助3D眼镜,浸入传唱百年的“杏花村”中,演员唱、念、做、打更见筋骨,手、眼、声、步更具血肉。“古调独弹”插上科技翅膀,宽音大嗓、热耳酸心的秦腔愈加深沉浑厚,粗犷激越。

与时代共振 唱家国正音

镜框式舞台、格子窗、雕花门、歇山顶……天光云影之下,位于西安市西一路、坐南朝北的明清风格建筑易俗社剧场愈显古朴沧桑。1917年,这里正式成为易俗社固定排演场所。一个多世纪以来,此间方寸大小的舞台上,板胡高亢迄今未停,梆子铿锵也未间断。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座能容纳千余人的砖木剧场,还曾是“西安事变”的秘密指挥所之一,更记录着烽火连天中的爱国往事。

1936年12月,中华大地日寇压境,山雨欲来。李有军在其著作《西安易俗社与秦腔的现代转型(1912—1949)》记载,当年12月9日,杨虎城邀请南京蒋系官员在易俗社剧场观看秦腔演出,“他甚至将西安事变的指挥场所秘密设在了易俗社……他三进三出易俗社剧场,全面遥控指挥西安城内的军事行动。”

台上灯火通明,鼓乐齐鸣,唱的是掩人耳目的大戏;台下剑拔弩张,干的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为了争取回旋余地,确保行动万无一失,“危急时刻,杨虎城只有寄希望于易俗社的秦腔演出,争取最大可能地加演秦腔,从而拖住在剧场观看秦腔的蒋系军官。”

两天多时间里,易俗社演职人员置生死于不顾,在秦腔“声动如金戈铁马,怒吼似百万雄兵”的气势中,参与到重大历史变革关头。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揭开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序幕。易俗社“从家国观念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出发,冒着巨大的风险”,“做出了特别贡献”。

“作为秦腔历史上第一个以戏剧推进社会改革的现代剧社,易俗社多位核心人物学贯中西,既在儒家文化熏染中成长,也深受西方现代思潮之影响,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和家国情怀。”易俗社副社长陈超武说,“在饱受外侮,国难当头之际,尤其是五四运动后,易俗社近代知识分子高举科学、民主大旗,以戏曲针砭时弊,意在给观众鼓劲,使人人有觉悟,民族有希望。”

“清廷虽荡、余患犹存、欧亚风雨、时咄咄其逼人、雪压霜欺、又层层以迫我……痛国难之方深,招国魂于何处。”在反映八国联军侵华剧目《颐和园》之序言中,编剧范紫东如此写道,他以屈辱之历史“欲令满座哭一场,笑一场,怒一场,骂一场,知国耻之宜雪,信民族之可振”。

南及江汉,北至幽燕,唱的是粉墨人生,忧的是家仇国恨:《宫锦袍》书写中法战争之惨烈,《关中书院》痛陈鸦片战争之遗毒,《秋风秋雨》歌颂秋瑾之英勇壮举……“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1932年,易俗社90多人开赴被日军铁蹄紧逼的华北地区,慰问抗日军民,七个月间,行程万里,《打倒日本化》等爱国剧目从春天演到了夏天。5年后的1937年6月,救亡图存之际,易俗社开启第二次华北之行。

此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占领东北,并“得陇望蜀”企图西出而南下。为宣传抗日,鼓舞士气,易俗社此次演出的多是反映民族英雄抗敌救国的新编历史剧,其中封至模根据岳飞、韩世忠、梁红玉抵御外侮之事迹而创作的《山河破碎》《还我河山》两剧引起很大反响,演出时“群情高涨,声浪如潮”,当年《全民报》称这些爱国剧“写历史之伤痛,促民族之觉悟,振聋发聩”。

“戏剧是大众意识的表征,在家破国亡的时候,是冲锋破敌的击节。”封至模如此总结剧本的创作意图。“七七事变”爆发后,在员工宿舍被日军炸弹掀翻的情况下,易俗社排戏不停,社员每天背10个馍,来回20里路,到西安南郊观音庙村的防空洞中,排演《投笔从戎》等抗日剧目。

“1938年3月……我们西北战地服务团(下文称西战团)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的命令,从山西乘最后一列火车,搭最后一只木船,横渡黄河,来到了国民党统治区陕西省省会古城西安。”时任西战团主任、著名女作家丁玲在其回忆录中,娓娓讲述了战火硝烟中易俗社与西战团联手进行抗日宣传的舞台往事。

因抗日宣传需要,西战团当时在西安租用了易俗社剧场,冒着连日的空袭警报,成功上演了抗战话剧《突击》。“我从来没有见过你们这样的团……几十个人像一个人那样,不分高低,抢着干活,成天乐呵呵。”当时易俗社社长高培支,被共产党宣传队伍的优良作风所感染,原本750元的租金,他只收了200元。

此后,易俗社更是慷慨解囊。丁玲回忆称,西战团在排演老舍剧本《烈妇殉国》时,很多演员不会唱秦腔,易俗社同志们“旦教旦,丑教丑,头牌旦角、有名的‘陕西梅兰芳’王天民亲自指导夏革非”;易俗社还把“最好的行头拿出来,任我们挑选试穿”;演出那天,他们给演员“挥扇化妆、描容、整理头饰”;演出获得满堂彩时,“他们才和我们一样,放下心来,发出会心的微笑”。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新中国成立后,在“摇摇晃晃”的民国一路“沉沉浮浮”的易俗社打开崭新的一页,打破过去不收女演员的旧例,招收了孟遏云、陈妙华等新中国首批秦腔女演员,实现了从“男扮女”到“女扮男”的历史性跨越;在人民政府接办后,借助政府拨款,易俗社还打破先例,吸收了肖若兰等部分外来演员,使唱腔更为丰富,全社焕然一新。

何桑著《百年易俗社》记载:1953年4月1日至8月底,易俗社骨干力量共45人加入“中国人民赴朝慰问文艺工作团第五团”,深入抗美援朝前线阵地,在敌机的猛烈轰炸和炮击中,进行了600余场演出,为30多万志愿军战士带去了“乡音”。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和家国同频、与时代共振的易俗社,“百年戏单”仍在不断推陈出新:《党的女儿》展现共产党人“初心犹未尽,热血化长虹”的革命奉献精神;《织梦人》聚焦赵梦桃等纺织工人从“吃饱穿暖”到“衣被天下”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滚烫的年华》弘扬医护人员、下沉干部、物流快递员等平民英雄万众一心、生命至上、舍身忘死的抗疫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易俗社传承百余年,‘为人民而写,为人民而演’这一传统恒久不变,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凝心聚气、教化民众的初心也不会改变。”惠敏莉说。今年7月,“喜迎党的二十大、易俗社成立110周年”献礼剧目《昭君行》成功首演,在长安、大漠、黄河、阴山的时空转换中,剧目通过望月、出塞、求归、渡心等序幕篇章,谱写出一曲拥有中华美学、展现中华民族命运与共、家国和合的精神长歌。

薪火相传共育秦腔风华

2010年2月1日,秦腔表演艺术家、易俗社演员陈妙华逝世,终年70岁。“老陕”素来“生以秦腔迎接,逝以秦腔致哀”。当夜,易俗社剧场外,数百米的西一路上,挤满了前来悼念的万千戏迷,演员在凛冽寒风中搭台清唱,含泪送别这位“秦腔女小生魁元”,《白蛇传》《夺锦楼》等经典唱段如泣如诉,响至深夜……

陈妙华是新中国第一批秦腔演员,1949年10月进入易俗社。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陈妙华凭借秦腔电影《火焰驹》《三滴血》名动西北,让“秦腔走向了全国”,其在《三滴血》中高、厚、宽、亮的唱腔和刚柔并济、自然朴实的表演,成为秦腔女扮男装的标杆,也成为后辈秦腔小生的表演“教科书”。

虽然是声名显赫的秦腔名家,但在易俗社秦腔演员李东峰的记忆中,陈妙华生前很低调、很简单。“陈老师退休后,经常来看大家排戏,她总是悄悄来,坐在最后一排认真看。”李东峰说,“她教导我们‘要多实践。’听着简单,却是大实话,对于戏曲演员来说,只有日日练,时时练,方能成角、成戏。”

陈妙华晚年因为疾病,腿脚不灵便,即便如此,她经常主动上门,与李东峰等后辈演员聊戏。“我那时刚进易俗社不久,是后辈中的后辈,陈老师那么有名的艺术家,一点架子也没有。”李东峰说,“她觉得我是可塑之才,经常从住所一路走过来,在巴掌大的宿舍里,一遍遍给我示范脑腔共鸣。”在秦腔3D电影《三滴血》中,李东峰扮演的正是陈妙华曾经唱红的周天佑、李遇春两角。

今年40岁的屈鹏,是易俗社有名的“补丁”演员。“就是专门‘补窟窿’的,哪里需要往哪搬。”专工老生的屈鹏笑言,“我不计较角色重要与否,戏份多我能演,戏份少我也能演;有戏演就演好、演透、演绝,暂时没戏排就死练,练精、练深、练到家。”

屈鹏对于舞台与角色的理解,离不开惠焜华等多位恩师的悉心栽培。仅一部秦腔折子戏《拆书》,年近七旬的惠焜华带着屈鹏,排演了近10个春秋,“感觉能拿出手了”才登台亮相。

《拆书》出自秦腔传统戏《出棠邑》,讲述伍子胥之父伍奢、兄伍尚被楚平王冤杀后,子胥从楚国逃往吴国之经历,是须生行著名硬工戏。“当时惠老师早就退休,每天下午三点整,他雷打不动地在院中的露天棚下等我。”屈鹏说,“《拆书》一折唱做并重,文武兼备,惠老师反反复复地磨,光一个抖靠动作,就教了两年。”

排了几年后,屈鹏觉得差不多了,想“露一手”,惠焜华摇头说:“不行,还差得远呢。”一折戏,惠焜华滴水穿石般从70岁教到了快80岁。2015年,屈鹏带着《拆书》亮相第七届红梅大赛,虽“姗姗来迟”却“一鸣惊人”,斩获比赛一等奖。

“惠老师去世前一年,因疾病,记忆力明显衰退,但唯独对戏还念念不忘。有一次,他走丢了,跑到了长安区,大家找到他,才得知他想去找我,给我说戏呢。”屈鹏哽咽道,“他去世前几天,躺在病榻上说不了话,还划着手势,示意我走几圈戏给他看。”

青年花旦演员王凤芸考入易俗社后,想着“技多不压身”,曾悄悄花钱请“私教”,“暗练”秦腔折子戏《挂画》。“这出戏演出后拿了奖,社里知道后,不仅没有批评我,还替我报销了学习费用。”

“《挂画》是非常经典的花旦‘做功戏’,含跷功、椅子功、手帕功、水袖功等绝活,需要演员下硬功夫。凤芸不仅练成了,还拿了奖,我觉得应该激励她。”惠敏莉说,“我们不能因‘门户之见’,让爱学习、出成绩的人吃亏。”

成立传承中心、多让后起之秀挑大梁、请老艺术家为青年演员“装台”……作为易俗社历史上首位“女掌门”,惠敏莉更愿意通过舞台和剧目口传心授。最近数月来,她几乎都“泡”在剧场,带着演员排演新编原创历史剧《昭君行》。采访期间,一个数十秒的片段,大家来来回回,反复打磨了一个多小时。“戏只有一点一点地抠,才能学起来更入脑,演起来更入魂,‘四功五法’严丝合缝,浑然天成。”扮演昭君的惠敏莉说。

创社110年来,易俗社招收学员已达20期,人才数以千计,遍及西北各个秦腔剧团,共同接力哺育着秦腔风华,也丰富着西北群众的精神世界。“作为后辈,我们将继续寓教于戏,以赤子之心赓续传承,以老秦人的拧劲合力将秦腔艺术发扬光大。”惠敏莉说。

“凡是过往,皆是序章。”戏剧作家莎士比亚如是说。相比于梆子腔鼻祖、萌于秦汉百戏的秦腔之大历史,百余载“古调独弹”的易俗社,是华丽乐章,是精彩片段;而对于走过“世纪人生”的易俗社而言,如今更是新的起点,厚重而肥沃的土壤,未来必将孕育更绚烂的戏曲之花——方寸间的舞台上,梆子一敲,板胡一响,场子又热了,大幕再次拉开,一台接一台蓄势待发的好戏,开始了!(记者刘书云、孙正好)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