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奇异游戏 >

只为兄弟战今生(那个为了一句承诺照顾战友妻儿66年,一生未娶的老兵,后来怎样了)

导读 只为兄弟战今生文章列表:1、那个为了一句承诺照顾战友妻儿66年,一生未娶的老兵,后来怎样了2、历时8天4700公里助人为乐 新疆好巴郎收到特殊礼物3、梦想之花在奋斗中绽放4、电

只为兄弟战今生文章列表:

只为兄弟战今生(那个为了一句承诺照顾战友妻儿66年,一生未娶的老兵,后来怎样了)

那个为了一句承诺照顾战友妻儿66年,一生未娶的老兵,后来怎样了

2016年1月17日,一个满脸沧桑的老人,在医院的病床上永远闭上了眼睛,而在他身旁,几十个人泣不成声。

是什么让志愿者甘愿为他跑前跑后,给他播放《关云长忠义千秋》选段?

又是什么让91岁高龄,已阔别家乡77年的他在回村时受到乡亲们的拥戴呢?

邵阳志愿者寻访老兵,挖出了庹长发一生中感动人心的事迹 。

庹长发出生在农村家庭,母亲的手指因患病无法医治,父亲仅靠给别人背东西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

庹长发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从小便勤劳能干,总把能做的、该做的,都一一做好。

由于他的两个弟弟都比较小,农活也是他在帮衬。

他还有个姑姑,虽然家庭也一般,但还是时常接济着他们。

也是为了报答姑姑,他经常帮姑姑家放牛。

所以,他的童年总是在山坡,在田地,在杂草中度过。

1938年,14岁在大山里割着喂牛的草的他,突然被抓去做了壮丁。

这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他来说也是改写了他一生轨迹的年份。

随着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的爆发,国民政府在抵抗日寇中,为了补充兵源,不得不采用“抓壮丁”的方法扩充中央军部队。

对早出晚归、早已习惯日常劳作的孩子庹长发来说,他并不知道今日的出行会成为他未来远离他乡,参与战事的起点。

在部队一直勤苦忙碌的他在四年后又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日子。

此时18岁的他已被编入部队,遇见了这位1919年出生,大他五岁的黄埔十四期的国民党军官易祥。

为人忠厚老实、年纪又小的庹长发被易祥留在身边做了勤务兵。

这个18岁年纪的他,避免了冲锋陷阵,避免了沦为炮灰,在孤独又没有归宿的战乱中,他庆幸自己有了新的目标,有了新的依靠。

就这样,两人于1938年相识,从此易祥成为了庹长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由于易祥是一个待人温和的军官,庹长发总受到不少的照顾。

在危机四伏的战乱中,在冰冷的炮火和子弹下,他们不太像上下级的关系,反而变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随着两人经历的事越来越多,不知不觉中,两人早已习惯了对方的存在。

庹长发时常也会牵挂父母,牵挂家乡,他不知道战争还有多久才能结束,他不知道他的不告而别,会不会让家里人担忧。

在经历无数的战争和岁月的洗礼后,在1949年的某一天,两人迎来了分别的日子。

1949年,由于战局的变动、崭新时代的到来,作为国民党军官的易祥需要面临艰难的抉择。

他可以带上三个人与自己同行前往台湾。在敲定一个副官同行后,他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妻子陈淑珍和两个儿子。

三人中,无论留下谁都不放心,他们也不确定在这个充满未知数的时代,他们需要多久才能再见面。

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带走妻子和其中一个儿子,可是面对另一个儿子将要孤独地留在这里的局面,身为母亲的陈淑珍心痛万分,她当即下了决定,不走了,留下来照顾两个孩子。

出于信任,易祥将母女三人托付给了这个陪伴自己整整十一年、忠厚又淳朴的庹长发照顾。

此后,陈淑珍和儿子易浩光和易浩明与庹长发开启了一段历时久远而又艰难的日子。

在今后的照顾中,庹长发还是以嫂子和少爷称呼他们,在行动上,也任劳任怨,以他们为主。

他知道,是易祥的帮助和赏识,才让他在孤独的军队中有了依靠,才有了在纷繁战事中存活下来的他。

故此,对于照顾早已是自己心目中的大哥的易祥的家人来说,他义不容辞。

就这样,陈淑珍母子三人继续留在他们的老家湖南省邵阳市。

而对于庹长发而言,这个地方是人生地不熟、又远隔自己家乡千里外的地方。

为了不打扰他们三人的生活,庹长发在屋子旁边随意搭了个勉强能住一住的“危房”。

辛苦和艰难他都从来不怕,怕的就是照顾不好他们母子。

陈淑珍实在不忍心,便让他勉强在屋子里挤一挤,他却固执的拒绝,笨拙的解释:“对你名声不好”。

他继续发挥自己小时候做农田的本事。

由于陈淑珍不会做农活,且她的两个儿子又还小,庹长发在之后的日子里包揽了一切,并被两个孩子亲切地称呼为满叔。

“满”在当时是最小的叔叔的称呼,他们用这个亲切的昵称,称呼着为他们顶天立地、扛起一切的庹长发。

当时的庹长发有多为他们着想?

由于经济实在是窘迫,年纪稍大点的易浩光连鞋子都没有穿的,看到孩子经常赤裸着脚,作为叔叔的庹长发于心不忍。

虽然自己的尺码不合易浩光的脚,庹长发还是想了想办法,他用绑带把易浩光的脚和鞋子缠绕在一起,使这双大鞋子能够让他在穿上后走路尽可能走得舒服一点。

而自己平时则光着脚,哪怕是在田地里种着庄稼也坚持下去,就这样,在每个太阳天,在每次大雨下,他的脚总是从旧伤添成新伤。

他吃了太多正常人不能吃的苦,在遇到那个没有粮食吃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他把所有能吃的食物尽可能地给到了陈淑珍母子,自己则去寻找一些树皮和草根来吃。

在大炼钢铁的1958年,他因为高强度的劳作,整个人像干枯了一样,瘦成了木柴。

但即使已经尽力生活,还是被别人非议。

1964年,当地搞起了社会教育,有台湾关系的陈淑芬母子被查了出来,由于以前还带有地主的所属身份的她,被当地看成了地主阶级。

庹长发作为一个外乡人,在这里待了那么久,被人怀疑是有所图谋,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这下,他怎么也洗不清自己的冤屈。

不仅如此,庹长发还面对着即将要被遣返回彭水县的局面,原本对于他来说是好机会,他终于可以重温阔别已久的故乡。

但庹长发用尽所有办法争取,只为了留下来完成当时他对易祥的诺言:

“你去一年,我照顾一年;你去十年,我照顾十年;你去一辈子,我就照顾一辈子...”

在能不能留下来的这件事情上,是他最恐慌,也最放心不下的事。

要是他真的回去了,易祥的家人怎么办?

他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最终,在陈淑珍出面的解决下,他几经波折终于留了下来,继续坚守着自己的承诺。

1979年,陈淑珍收到了易祥的突然来信,很久没有联络的两人,一时间有写不完的家书。

随着联系的密切,自此,信也从一月一封变成了每周一封。

其中有一封是这样写的:

“望吾儿能体谅母亲的辛劳与庹长发叔叔的养育之恩,盼你俩能好好侍奉母亲与善待庹叔叔。”

曾经在邵阳本地任职志愿者的人,也听说了这个方圆十里都有人知道的事。

在台湾已经重新组建家庭的易祥知道自己已经回不去大陆后,便给庹长发寄去信件,让她和陈淑珍好好生活,并可以结合在一起。

只是正直又有原则的庹长发觉得,既然是嫂子,就永远是嫂子,不能做这种不忠不义的事。

在回绝易祥的提议后,庹长发继续坚守着自己的使命。

1988年,身在台湾的易祥生命永远停留在了69岁。

2009年,陈淑珍也在邵阳市的老家县里去世了。

留下了如今已经六十几岁的两个儿子。

经过岁月的洗礼,此时的庹长发已经老得不能再老了,而他直到现在依然是终身未娶,也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诺言。

随着易祥和陈淑珍的离去,庹长发不由得感慨,而眼前两个少爷也从曾经的小孩子变成了如今到了可以做爷爷的年纪。

他依然身在这片叫做邵阳的土地,但他不由得想起了家。

直到2015年,关怀志愿者的老兵找到了他,在得知了他想回老家看一看的心愿后,大家都在极力地帮忙。

为此,也引出了这个感人肺腑的“老兵履行诺言,照看军官妻儿66年,终身未娶”的故事。

有人歌颂他就像“现代关云长”,一生忠义。

“关云长”就是《三国演义》里最重情义的关羽,也是 “桃园三结义”里刘备的兄弟。

关于他,有个叫“关云长千里护嫂”的故事广为流传。

正和老兵庹长发一样,他们都是勇敢的战士,也是忠义的伟人。

一次,由于深陷危机,面对曹操的威逼利诱,他为了照顾刘备的妻子不得不暂时妥协,并与曹操达成协定:

第一,只投降于汉朝,不投降于曹操;

第二,用刘备的俸禄供养两位嫂嫂;

第三,得知刘备的去向后,便要离开。

最终,曹操答应了他的要求,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给予他美人和金银珠宝,但他丝毫不感兴趣,全给了自己的嫂子,美人则用来照顾她们的。

一天,曹操送了他一匹马,他高兴地收下。

曹操愕然,便问为什么平时送他其他东西他都没有那么高兴过。

他说,有了这匹马,今后就可以骑着它去找刘备了。

曹操顿时后悔不已。

在得知刘备的去向后,他没有密谋着逃跑,而是来找曹操兑现诺言。

虽然曹操避而不见,他还是开心地奔赴另一处那个有刘备的地方。

之后,关羽带着嫂嫂前去与刘备汇合。

在此期间,他经历了多重阻碍,摆平了众多想要对他下手的人,最终成功的把两位嫂嫂安全的送到了刘备身边。

这就是关云长的忠义故事。

和庹长发一样,他们都在用生命遵守着诺言。

如今,庹长发要迎来了回家的日子,他在仁济医院里等待着好消息。

志愿者们也在频繁的忙碌里,想要尽快地找到他的家人。

一天,医院里突然来了个穿着横条T恤衫的男子,他说他叫庹成,他是庹长发的二弟庹远伦的儿子,管庹长发叫大伯。

他们一共有13人,是在前一天从彭水县出发的,经过10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他们刚到之后便往这里赶。

面对这个年轻男子的到来,庹长发又迟钝,又惊喜。

在弄清楚年轻男子的身份后,他得知他的弟弟已经去世,这是一件令人难过而又遗憾的事情。

在庹成的身后,还有个叫庹中云的,他是庹长发的三弟庹远胜的儿子。

眼见面前多出来的这十几个亲戚,庹长发不由得激动了起来,他终于有家人了。

在他的监控医生的诊断下,他目前需要静养,还不能回家。因为他患有冠心病伴急性心肌梗塞,此前还下过病危通知书。

回家去看一看,是他最急切的事,由于身体的原因,他的愿望一直落了空。

庹成说,等有空了,他的一家人想要和易家一起吃个饭,而且,把大伯接回彭水县赡养的事也需要和他们商议商议。

2015年11月6日,这是庹长发实现愿望的日子,也是在77年后的第一次返回家乡。

彭水黄家镇新家村的人们为他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迎接曾经那个离开乡土的少年,迎接现在已是伟人的老兵。

在和亲友的重逢中,他讲述了在军营里的日子。

曾经的他作为勤务员虽然不必上战场和敌人殊死搏斗,但要面对到处掩埋的尸体、周围都是子弹飞过耳边的声音。

也是这一切的硝烟弥漫,让他更加珍惜生命,毕竟他也不知道下一秒将要面对哪些危险。

那时候,他负责为前线输送子弹和炮弹,有的炮弹甚至有80多斤,提起往事,他总是露出疲惫的叹息声。

讲到动情之处,他甚至还会激动起来,就是这样,他的声音感染着周围的亲朋好友..……

这就是他曾经当兵的日子,这就是作为曾经第18军11师31团1营的庹长发。

2016年,庹长发与世长辞,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完-

文丨大欢

编辑丨书书

历时8天4700公里助人为乐 新疆好巴郎收到特殊礼物

1月6日,曼苏尔·帕塔尔和买买提·努尔东收到一份来自4700公里之外的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的特殊感谢信。 夏克拉 摄

1月6日,曼苏尔·帕塔尔和买买提·努尔东收到一份来自4700公里之外的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的特殊感谢信。 夏克拉 摄

中新网乌鲁木齐1月7日电 (张新华 刘雨珊 焦阳)从新疆巴州库尔勒市到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库尔勒市两位青年曼苏尔·帕塔尔和买买提·努尔东昼夜兼程,历时8天、跨越4700公里,只为帮助沛县兄弟赵序磊“免费代驾”货车回家,他们用朴实的行动诠释了兄弟手足情深。

1月6日,新疆巴州库尔勒市的货运司机曼苏尔·帕塔尔和买买提·努尔东收到一份来自4700公里之外的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的特殊感谢信。

居住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的赵序磊为何要千里迢迢送来一封感谢信呢?这一切还得从2021年说起。今年38岁的曼苏尔·帕塔尔和42岁的买买提·努尔东在库尔勒市从事线路货运工作,两人与跑一条运输线路40岁的江苏人赵序磊相识并成为好朋友。

2021年12月19日,在赵序磊(中)家中三人合影留念。 受访者提供

曼苏尔·帕塔尔说:“赵序磊2021年11月在(库尔勒市)普惠乡拉棉花的时候认识的,一起拉棉花11天,每天都是一起住,关系就越来越好了。”

后来,赵序磊在一次卸货时发生意外导致左眼失明。举目无亲的他第一时间找到了曼苏尔·帕塔尔,曼苏尔·帕塔尔二话没说陪赵序磊去医院检查并办理住院手续。由于病情恶化,赵序磊要去北京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自己的货车开不回江苏成为一件心头事,曼苏尔·帕塔尔和买买提·努尔东决定帮他解决这个难题。

赵序磊前往北京治疗的同时,曼苏尔·帕塔尔和买买提·努尔东也驾驶着赵序磊的货车赶往江苏,为了让赵序磊安心治疗,不增加额外费用,曼苏尔·帕塔尔和买买提·努尔东联系托运了一批水果运往江苏,托运费用可以抵一部分燃油费等开支,其他费用则完全由两人自己负担。

曼苏尔·帕塔尔说:“赵哥治病花很多钱,我听说花了十几万元,也就是为了给他省钱,就是给他帮一点,我们大忙也帮不了,小忙可以帮一下。”

曼苏尔·帕塔尔和买买提·努尔东驾车出发途中,俩人一路换着开车,谁累了就在后排座椅上休息。为了减少花销,两人没住过旅店,也没下过饭店,一路上就吃馕和方便面。

在北京治疗的赵序磊得知两位新疆兄弟已到达徐州,打电话让他们不要着急回新疆,一定要等他回来。2021年12月19日,赵序磊从北京赶到徐州,3人终于见面。三个兄弟一起回到赵序磊的老家沛县,赵序磊的家人热情地接待了这两位远方的朋友。

买买提·努尔东说:“赵序磊从北京回来以后,抱着我们就哭。还称我们三个人永远是好兄弟。”

2021年12月22日,曼苏尔·帕塔尔和买买提·努尔东返回库尔勒,赵序磊则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继续进行治疗。尽管相隔4700多公里,三人之间的感情却越来越牢固,三人时常通过手机视频聊天,互相问候。他们约定,等赵序磊康复后,三人还会再相聚。

赵序磊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新疆两位兄弟,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一家人就是亲,叫一声兄弟一辈子的情,我们要做一辈子的好兄弟。”

新疆巴州库尔勒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黑妮木古丽·艾买提说:“曼苏尔·帕塔尔和买买提·努尔东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文明市民的好素质,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动员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向他们学习,继续传播民族团结、互帮互助的种子。”(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梦想之花在奋斗中绽放

图①:风光秀丽的冷水镇。 冷水镇政府供图 图②:冷水镇的油菜花开了。 金成方摄 图③:陶新花(左)在给农户传授加工技术。 朱俊敏摄 赵偲汝制图

“陶姐,前天领的购物袋加工好了。”门口停下一辆电动三轮车,下来一位用两条小矮凳代步的中年妇女。仔细一看,她的双腿已完全萎缩。

陶新花拄着双拐,从屋里迎了出来,帮着提下车里的成品。清点,验货,然后交接:“共六十只,加工费一百二十元。”

送货的妇女叫杨仙凤,今年五十八岁,因患小儿麻痹症,腿脚不便,丈夫又长年吃药,全家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独自一人时,杨仙凤常抹眼泪。

陶新花听说后,拎着水果来到杨仙凤家。家里只有一个锅灶,一张床,没有亮色,也不见活泼泼的生气。“要不,你来领些手工活做,日子或许会慢慢好起来。”陶新花劝杨仙凤。

织头饰,做箱包,缝购物袋,起初一天只挣二三十元。渐渐熟练了,一天能挣七八十元。“最多时,一个月收入近三千元,最高兴的是自己还顶用。像我这样的残疾人,找不到比这更适合的工作了。”杨仙凤高兴地说。

陶新花生长在浙江省磐安县冷水镇。两岁时,她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从此不能正常行走。到了上学年龄,因为家里穷,没钱交学费,渴望读书的陶新花只当了两年旁听生。十六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身体不好,干不了农活,家里还有四个弟妹,一家的生活重担全压在陶新花身上。挖药材、采茶叶、做小工,她什么活都干,因为残疾,每天挣的钱不到别人的一半。

有的人把伤残当作妥协的理由,陶新花却把它当作成就人生、超越自我的动力,坚定而勇猛地向命运发起挑战。二十一岁那年,她结了婚,丈夫也是残疾人。第二年生了儿子,夫妻俩办养殖场,种植香菇,还买来织衣机,一分一厘、一针一线撑起温馨的小家。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义乌小商品市场进货的陶新花,接到第一笔二万四千八百个手机包加工业务。回家后,她马上找来十一位同村姐妹,手把手教会技术,半个月后,如期交货。对方相当满意:“质量好,交货及时,我的加工业务就包给你了。”

“第一单交接成功,我就想,只要有业务,我的人生就能逆转。”至今,陶新花还清晰记得那个冬夜,寒风呼啸,雪花飞扬,她骑着三轮电动车,送货到义乌。半途,车抛锚了,手机又没电,她一个人站在马路边等到凌晨三点钟。风似刀,咬紧牙,直到叫上车把货准时送达。那一次,因为冻伤严重,她的腿溃烂了,三年后才恢复,现在还留着疤。但陶新花无怨无悔:“签下的单子,就是许下的诺言,再苦再难也要扛过去!”

嘟嘟嘟——手机响了,陶新花低头一看,连忙接通:“小陈,原料收到没?”对方应道:“陶姐,收到了,我们加工的成品图片已发你微信,帮忙把把关。”陶新花回复:“好的。本月加工费已经汇出,请查收一下。”

放下手机,陶新花说起缘由。通话的小陈叫陈小冬,江西德兴人,他从报纸上看到信息,专程从江西赶到冷水镇,恳求陶新花在德兴设个加工点。陶新花为此专门去了一趟德兴,发现那里有的是留守的、富余的劳动力。来料加工在家门口干活,用工灵活,来去自由,最适合当地人创业致富。于是,陶新花买了一百八十六台平车送过去,免费给当地留守人员做技术培训。如今,业务滚雪球般越做越大。

曾一同前往德兴的县妇联主席施迎霞很敬佩陶新花:“陶姐,你真行,加工业务从村到镇,从镇到县,又扩大到仙居、缙云、天台等周边县市,如今都扩张到省外了。”陶新花笑着说:“来料加工简单、易学、无门槛,劳动强度不大,文化程度要求不高,可以兼顾家务与劳作,特别适合留守老人和妇女,尤其是残疾人。”

“十多个加工点,你腿脚又不便,哪里顾得上啊?”施迎霞心中满是疑惑。

“多数加工点每天送货时照管一下就行,主要的心思还是放在‘残疾人之家’,这里更需要投入精力。我自己就是残疾人,更知道其中的苦。”陶新花拄着双拐,移步到书架前,抽出一本文件夹,指着上面的名单说:“只要是我知道的残疾人,我都会尽力拉一把。”

“你不怕负担太重吗?”施迎霞说。

“我从小也靠别人帮忙。现在丈夫住在敬老院,儿子在部队当军医,女儿跟我一起干,自己有条件有能力,理当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能够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我这心里就感到满足和快乐!”陶新花的语气是那么恳切、坚定。

2018年,陶新花在冷水镇买了两幢临街的房子,建起了“残疾人之家”。一楼是加工点,二楼是厨房和餐厅,三楼四楼是培训室和康复室。这里常年有十几名残疾人做手工活、免费吃午饭、每星期两次康复训练。陶新花既是加工点的经营者,也是这个“残疾人之家”的“家长”。

在“残疾人之家”,书架上摆放着“全国最美家庭”“浙江好人”等诸多奖牌、证书,无声诉说着陶新花走过的风雨人生。

“子高、子奎,我们出发啰!”每天一大早,陶新花开车去接蒋子高和蒋子奎。这兄弟俩,一个七十一岁,一个五十八岁,一个智残,一个肢残,住在保障房,村里无亲戚,屋里一度乱得人都走不进。陶新花帮着清理垃圾,搞了卫生,铺上新床单、新棉被,添置了煤气灶、炊具,让这家里总算有了家的模样。每天早上七点半钟,陶新花准时来接兄弟俩去镇上的“残疾人之家”。“开始根本不肯去,我一天天接送,一次次耐心劝说,现在终于习惯了,赚了钱买好吃的、买新衣,脸上的愁容也不见了。”下午四点半左右,陶新花又将兄弟俩送回家里,这成了她每一天的常规事务。

后来,镇上和周边几个村的妇女和老人也想来“残疾人之家”上班。陶新花就又在街对面租下三间房,扩大加工规模。一年不到,人又容纳不下了。怎么办?陶新花心中有谱:“村民有需求,我怎能拒之门外?加工场地不够,再想办法扩大。小产业能带动大家致富,这是我最开心、最盼望的事。”

这时候,县妇联送政策来了:办来料加工点每年给奖励;县农商银行上门服务,优惠发放创业贷款;县残联走访时承诺,每年贷款利息补助百分之八十;当地政府也在土地问题上给予优先解决……这一切,给陶新花增添了无比的信心,她决心再拼一把——不为自己,只为撑起心中的共同富裕梦。

两年后,一幢投资二百八十多万元、面积近一千平方米的“共富楼”在镇上拔地而起,成了全镇最大的来料加工点,每天有七八十名妇女和老人喜滋滋地前来上班。钩针、串珠、打鞋帮、做箱包……每个人都不闲着,即便是再简单的工作,也能发挥出他们意想不到的人生价值。熟练顺溜的手工活、低头专注的奋斗模样……置身于这样繁忙和充实的环境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欢笑,心中萌动着幸福与憧憬,胸中激荡着创业的热情。

当问起为什么取名“共富楼”时,陶新花脱口而出:“来料加工成就了我个人的致富梦,我还要通过这条路,带动更多乡亲加入共同富裕的行列。”如今,她的来料加工点已有十三个,从业人员达三百多人,年发放加工费达四百多万元,业务版图还在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留守人员加入到奋斗创造财富的行列中来。

油菜花开的时候,陶新花带上她的残疾人兄弟姐妹去春游。公路上,她开着小车;村道上,她骑电动三轮车;遇上小巷里弄,她就拄着双拐。在她的脚下,没有一条路是走不通的。一路上,她与同伴们敞开心扉、坦诚交流:我这个拄着双拐的人,曾经一个人去北京参加农家乐培训班,一个人去各地洽谈业务。我相信,只要有信心,全力拼,好日子我们照样能拥有。

一望无际的金黄色花海,在春天的花海里奔驰的列车,还有一张张展现在手机屏幕上的笑脸,让这些很少出门旅游的残疾人看见了春天的美好。陶新花拄着拐杖,迎着和煦的春风,坚毅地走在队伍的最前头,仿佛也是一簇蓬勃的油菜花,在山间田野里尽情绽放……

作者:陈新森

来源: 人民日报

电影黄金大逃狱今日上线 张建声吕良伟陈保元重燃兄弟情

  今日,由黄羿执导,实力派演员张建声、吕良伟、陈保元、汤镇业、李灿森等主演的犯罪动作电影《黄金大逃狱》正式在爱奇艺、优酷高燃上线。影片中既有夺人眼球的黄金宝藏、肝胆相照的江湖兄弟情,还有耐人寻味的港式情怀,通过层层看点勾起了观众的港片记忆。

  寻金出逃身陷险境 “逃”金天团重燃古惑仔式兄弟情

  电影《黄金大逃狱》围绕一心入狱寻找祖辈宝藏的编剧阿正(张建声饰)展开。在狱中,他和重情重义的蟹哥(吕良伟饰)成为兄弟,但却因站错队而遭受狱霸大彪的(陈保元饰)欺凌。之后,隐藏已久的寻金计划意外败漏,各怀心事的三人决定联手组团出逃。在此过程中,想要独吞金条的大彪将阿正、蟹哥推入险境,悬崖峭壁之上,一手是宝藏、一手是兄弟的阿正陷入两难抉择中。他最终将会作出怎样的选择?三人组又能否成功出逃?快来电影中一探究竟吧!

  除了精彩的寻宝剧情,影片中所展现出的兄弟情义也让人为之动容。原本保持中立不想站队的阿正,在危急关头会舍弃立场不惧生死为兄弟挡刀;重情义的蟹哥在剑拔弩张的江湖中不惜向对手低头,只为确保兄弟安危。他们至真至诚的兄弟情义令人感动,一声兄弟一生兄弟,这正是你我心中难忘的港片江湖气息。

  周密计划步步为营 张建声吕良伟陈保元硬核开打

  在电影《黄金大逃狱》中,阿正、蟹哥、大彪为顺利出逃,利用牙膏和电池制作定时炸弹引发混乱,在狱中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追逐战。影片通过周密的逃亡计划、紧张的出逃气氛以及惊险的爆破场景,带给观众十分过瘾的观影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张建声、吕良伟、陈保元、汤镇业、李灿森等实力派演员为追求最佳的画面效果,亲身上阵,拳拳到肉,为影片贡献了众多精彩纷呈的打斗场面,将纯正的港片质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黄金大逃狱》由厦门工力影视有限公司、品像(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广州智上力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柴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磨铁文化娱乐有限公司、蓝鲸影视(南京)有限公司、海南工力影视有限公司、安徽新卓影视文化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广州国帆影业有限公司出品,帆娱文化(上海)有限公司、夜幕星河影业(厦门)有限公司、广东精鹰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翰特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广州创熙股权投资有限公司、安徽伍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拓普威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杭州当当影业有限公司、广东鑫帆传媒有限公司、广东觅态影业有限公司、深圳风海兄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厦门工力影视有限公司制作,品像(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独家宣发。

  电影《黄金大逃狱》今日正式上线,张建声、吕良伟、陈保元、汤镇业、李灿森硬汉集结,锁定爱奇艺、优酷,出逃好戏即刻上演!

免责声明:

中国网娱乐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一个基层连队,两人保送军校!

翻山越岭只为一场遇见

全力以赴只为一次改变

兄弟

我们一起继续向前

8月下旬

各单位都陆续收到了

优秀士兵考学成功上岸的好消息

而在火箭军某部警卫连

有两位班长

他们直接保送入学

究竟要有多优秀

才可以获得保送入学的资格呢

小“火”伴们

速来围观

他们的奋斗故事——

冯 奇

2015年入伍

火箭军某部队警卫连特战队队长

是战友们公认的“全能王”

2015年9月

初入军营的冯奇

面对严格的管理、紧张的训练

一时无法适应

经过3个月的加钢淬火、摔打磨练

在新兵结业考核中

取得综合成绩第一

有多坚定的信念

就有多勇毅的行动

有多强大的意志

就有多光明的未来

下连后

他成为了一名警卫兵

尽管冯奇在新兵连成绩优秀

但是面对警卫专业严格的训练

冯奇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他主动请缨加练
始终冲在前列、站在排头

别人跑武装五公里

他就跑十公里

凭着这股狠劲

如愿加入刀锋特战队

2018年

在“寻找兵王”军体运动会上

以多项课目第一名的佳绩

拿下“全能王”称号

荣立个人三等功

冯奇对待训练标准高、要求严

凭着不服输的拼劲和过硬的军事素质

成为了连队训练的标杆

挥洒的汗水从清晨到深夜

无论是盛夏还是严冬

都能看到他勤学苦练的身影

2021年

冯奇力争上游

带领特战队3名队员

经过重重选拔加入

火箭军“安全环境” 国际军事比赛集训队

同年荣立个人三等功

2022年以教练员身份

再次踏上火箭军“安全环境”国际军事比赛征程

所带的徒弟徐富强最终在赛场斩获

“最佳射手” 的美誉

汤施操

2016年入伍

火箭军某部队警卫连四班班长

细数汤施操的提干经历

从军6年

他始终树牢以连队为家的思想

从大局出发

将个人得失与荣辱

融入集体利益之中

汤施操6次担任新兵班班长职务

面对新兵稚嫩的面孔

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训练中

他务实求真、严格要求

生活上

他关心战友、无微不至

他坚持以情带兵

切实端正对新兵战士的根本态度

他坚持依法带兵

以事实和条令条例为准绳处理各种问题

汤施操时刻做好班长表率、当好榜样

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履职尽责

敢于吃苦、勇于带头

带领全班战士积极完成各项任务

荣立集体三等功

在一次休假期间

当地突发特大洪水

汤施操二话没说

投身到抗洪抢险的队伍中

为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奋战在抗洪一线

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身为军人

肩负的职责与使命

用实际行动践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被连队评为先进典型

荣立个人三等功

6年来

汤施操先后被评为

“优秀义务兵”

“优秀士官”

“四有”优秀士兵

2次获得嘉奖

同时他在多项比武中

也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如今他们两个

将一起进入军校深造

希望他们在新的征程中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再创辉煌

加油,好样的!

作者:程玉坤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