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燕长安府声望(朔方军安思顺:哥舒翰与安禄山恩怨背后的隐秘纽带)
大燕长安府声望文章列表:
- 1、朔方军安思顺:哥舒翰与安禄山恩怨背后的隐秘纽带
- 2、慕容垂:你的胸怀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 3、五胡乱华淝水之战胜者东晋与败者前秦为何皆由盛转衰,转而灭亡
- 4、读慕容复和乔峰,挤不进的圈子就别硬挤了
- 5、不是丐帮帮主却会打狗棒法的三个人,两个功成身退,一个沦为笑柄
朔方军安思顺:哥舒翰与安禄山恩怨背后的隐秘纽带
大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冬十一月,安禄山以诛杀祸害天下的宰相杨国忠为口号,从范阳领兵南下,史书称“诛国忠,清君侧”,尽管后世都知道这是长达八年的劫难,历来称安史安史,安禄山和史思明又为同年同乡,甚至据说他们的生日只相差一天,自然是这次起兵共同的首领搭档,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
安禄山和史思明从头到尾的地位都不在一个层面,史思明始终是安禄山手下,严格说关系也未必多么亲近,当然安禄山对史思明是十分欣赏,也不断在提拔重用,从平卢军兵马使到一度升范阳节度使,成为独当一面的心腹大将。
影视剧中安禄山形象
然而,安禄山多年经营北方边镇,得力手下并不只有一个史思明,像李归仁、蔡希德、牛庭玠、向润客、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高秀岩、武令珣、能元皓、孙孝哲、田承嗣、田乾真、阿史那承庆等等,一双手都不一定能数过来。还有张通儒、李庭坚、李史鱼等文士也是比较器重的人物。史思明的能力在其中肯定拔尖,但不见得前期地位比这些人更突出,只不过安禄山在洛阳一年多就挂了,史思明趁安庆绪被困河南求救的时候,趁机清除一些与他不和的燕军将领接过大旗,成功上位。史思明一人就占据乱局一半时间,所以安史并列是出于整个过程前后两个阶段,而从具备条件到谋划起兵完全是安禄山一人酝酿,史思明只是参与其中的一个手下大将而已。
对于安禄山在天宝十几年时间里的转变,一千多年以来实在有太多太多迷雾笼罩。唯有深入了解到开天之际唐朝境内部族深入中原的具体情况,才能看清安禄山以及背后番兵番将与这些外族群体产生的互相影响。
天宝末期的玄宗李隆基已经年近七旬,可以说垂垂老矣。太子李亨正当盛年,业已四十四岁,从开元二十六年被册立东宫,他做了差不多二十年储君。李亨本来是第三子,并不是钦定的太子人选,虽然年龄较长,才能上并没有特别显山露水,他受贺知章、潘肃、吕向、皇甫彬等名士影响,文化素养方面算是比较突出。没有想到能等到太子位,原本李亨也希望做一些表现让父皇满意,结果得到的是李林甫出面接连打压,经历皇甫惟明、韦坚,王忠嗣三次冲击,李亨遭遇五雷轰顶,身心都算是十分艰难。
影视剧中唐玄宗老年形象
尤其内兄韦坚一事,韦氏家人韦兰、韦芝反复向朝廷申辩,还请求太子出面作证,皇帝十分恼怒。李亨为了自保居然“大义灭亲”,弃韦家不顾,反而在压力之下要和韦氏离婚,表明“不以亲废法”。玄宗这才满意,李亨怯弱一般的谨慎终于度过这场危机,共同生活多年的韦妃不得不从此削发为尼,孤独终老。
此后依然祸不单行,就在韦氏离开不久,太子另一家眷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又惹上祸事,被人指称利用谶纬勾结东宫,李林甫得到皇帝旨意审理此案,再次借故攀扯一些地方官员,杜有邻在审讯中被杖死,后来查明是诬告,对方也被处死,但杜良娣等家小还是被流放。
可见李亨这个太子当得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但玄宗在礼法上需要一个储君安抚朝野内外,他看中李亨的“忠孝”之心,由得他摆布,之后再让他娶了张良娣,于天宝十载(751)生下一个儿子,这就是肃宗登位以后,张氏意图用来夺李俶太子位的长子李佋。
影视剧中太子李亨形象
不管有意无意,李亨前后两次被父亲搞得婚变,还无端受到诸多猜忌,弄得亲朋故旧,死的死,散的散,李亨这个太子虽然名正言顺,但说起来身份并不算高贵,朝廷内外已经没多少依靠,长期不属于什么关注焦点,至少李亨绝对不希望刻意成为什么焦点。他应该很清楚被父皇册立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就是一个门面或者工具,顺便要他出来做事,但又被李林甫掣肘和挤兑,可想而知这个太子内心对父亲李隆基是一种什么心理,既充满了恐惧,又积累着怨恨。
在李林甫死,杨国忠接替当宰相以后,距离安禄山起兵只有两三年,李亨年过四十,尽管杨国忠也依然对他不尊重,可李亨不再像过去那样诚惶诚恐,朝野对安禄山的猜疑不算是什么秘密,就连皇帝也多次试探,当李亨希望表现出一定威望之时,对大局趋势已经无力回天。
安禄山南下一个月就占据洛阳,今天河北山西境内基本是安禄山管辖地区,入河南境内才有抵抗(当然不完全如此,事实上最早抵抗的毕竟也是河北境内颜杲卿、颜真卿兄弟)。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建元圣武。五月,燕军破潼关。六月十三日,年届七旬的玄宗带太子李亨和多位皇子、部分宗室、少数妃嫔、随臣逃出长安。
影视剧中马嵬驿之变
太子李亨、宦官李辅国和陈玄礼作为负责保障皇帝安全的负责人一致认为,安禄山虽然是大敌,但顺应形势除掉杨国忠的时机已成熟,由陈玄礼出面对将士进行煽动,说杀了杨国忠就可止息叛乱。于是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以北,马嵬驿位于马嵬坡,古称犬丘,晋朝时有当地武官马嵬在此筑关城,唐代在城下设立驿站)的时候,凑巧二十多名吐蕃使者在驿站西门外堵住杨国忠,向他要饭吃。士兵们过来将他们一起包围,杨国忠大骂士卒要效法安禄山,士兵大喊:“贼人就是你,还说别人!”
此时,禁军骑兵张小敬(没错,就是《长安十二时辰》的主角)一箭射中马鞍。杨国忠趁乱逃进西门,军士蜂拥而入,乱刀砍死。一说张小敬当场就将杨国忠射死,士卒冲上去斩首分尸。接下来龙武军将士还逼皇帝下令处死杨贵妃(一说自缢),杨国忠的长子太常卿兼户部侍郎杨暄,韩国夫人和虢国夫人都被杀。张小敬的事迹仅此而已,被记录在姚汝能的《安禄山事迹》中。但这本书并非虚构的传奇小说,该书资料主要来自《肃宗实录》、《邺侯家传》等,也包括部分当时亲历者的传闻。
《肃宗实录》是官方史书,由后来宰相元载负责编撰,而邺侯就是李泌,《邺侯家传》是李泌儿子李繁所修,完成在文宗年间。整个《安禄山事迹》大体上接近真实,以今天标准看可以属于纪实文学。出于了解这些史料内容,姚汝能绝不会生活在与李泌、张小敬等人同时,大概从宪宗到文宗之间,甚至有学者推测姚汝能可能活到了武宗会昌年间 。
在安禄山大军入洛阳时,朝廷已经调动人手要抗击,玄宗打算依靠西北军,令高仙芝、封常清出战的第一道防线在陕郡(今河南陕县,天宝元年改州为郡)。高仙芝几年前才在塞外经历一场大败,手下已没有力量。防守长安、出战安禄山全都是临时招募,根本没有经过训练。安禄山大军浩浩荡荡进入洛阳之时,陕州长官窦庭芝出逃河东,大批士卒拥着封常清败退,随高仙芝退到潼关。
众所周知,马嵬驿之后,太子李亨和玄宗分道扬镳,玄宗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职权,到达扶风郡(进入汉中地区)时,下令大批宗室子弟出面保卫社稷,如虢王李巨率先被任命河南节度使,之后永王李璘为荆州大都督、盛王李琦为广陵大都督、丰王李珙为武威大都督,往各处招兵买马,号召忠义志士勤王试图分别对西北、荆襄、河南和江南等重要地区进行控制。入蜀以后,还让大哥宁王李成器的儿子防御在山南汉中,可见玄宗李隆基对太子李亨出走的高度戒备。这一系列皇子为都督和宗室为节度使的安排,事实上玄宗已经是一种变相分封诸王,至少希望还可以统辖大半江山的兵马,使太子李亨有所忌惮,而李璘后来的动向也确实造成李亨登位以后一度十分棘手。
太子李亨早在天宝十五载七月就于灵武匆忙继位,玄宗当年九月底十月初才到达成都,父子二人同时既谋划平定安禄山,又在争夺中原,而主战场就是安禄山所在的河南地区。
当时统岭南节度使何履光、黔中节度使赵国珍、南阳节度使鲁炅等人,除了鲁炅作为朔方军将领稍有作为,其他都无能为力,李巨本人出任河南节度使并未真正尽心竭力领导各方,造成鲁炅不得不后撤襄阳,把寂寂无名的张巡、许远推到最艰难凶险的地步。
杨国忠提拔哥舒翰制衡安禄山
原本防守在南阳的山南节度使鲁炅起初有五万人,遇到安禄山手下武令珣、毕思琛前来进攻,本来将士想要出战,但鲁炅不许轻举妄动,结果对方绕道后方纵火,官军大乱,鲁炅退到南阳城中(至德二载757)等待救援。可没有援军赶来,尤其襄阳太守魏仲犀(此人是随玄宗入蜀的大臣,中途被安排随永王李璘去荆州)的弟弟魏孟驯率兵到明府桥,看见燕军就逃跑。
最后鲁炅突围往南撤退,以襄阳为据点召集各路官军汇合,一些败退的唐军纷纷汇聚,像李嗣业(西北军名将,高仙芝当年的副手之一)、张镐、来瑱(西北军将领来曜之子,也属于西北军,任河南颍川郡太守)等,肃宗李亨派使臣嘉奖,提升鲁炅为襄邓十州节度使,受命出击收复河南一带州县。在鲁炅试图巩固南阳南部地区时,封常清正劝高仙芝退潼关,安禄山部将崔乾佑一时不能攻下,只好退居陕郡,周围临汝、弘农、济阴、濮阳等郡纷纷投降安禄山。就在这时,监军边令诚回报皇帝说封常清惨败的坏话:“封常清说敌人强大动摇军心,而高仙芝放弃陕郡几百里地,还偷偷克扣士兵的粮食和赏赐。”玄宗大怒,遣边令诚赴军中斩杀西北军名将高仙芝与封常清。
哥舒翰的插图形象
接下来,玄宗指派西北军另一大将哥舒翰接手潼关防御,又是十分糊涂的出动出击。哥舒翰是与安禄山齐名的重要边镇大将,虽然高仙芝之前在塞外号称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实际上这四镇都是边塞小城而已,手下唐军不过三万人,尽管身边有李嗣业、封常清、段秀实等重要角色。而哥舒翰、安禄山是领有大节度使辖区的统帅,统兵动辄十几二十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哥舒翰是西北塞外龟兹人(今新疆库车县),属突骑施部族,依靠抵御吐蕃逐渐积累功勋,他是接替王忠嗣前往陇西、河湟,步步为营,深入青海湖一带,建立应龙城、神威城等据点,再攻石堡城(今青海湟源县西南),威名大振,加府仪同三司。天宝十三载(754),在新收复的河湟边地成立宛秀、神策二军,稍微了解唐代故事的都知道,神策军大名几乎贯穿唐朝中晚期的历史,而起初却是一支成立很晚,又驻扎边地的新军,后因保护代宗李豫有功才调入京畿成了重要的禁军主力。
杨国忠接替李林甫为宰相后,当时不断立功的哥舒翰受到拉拢,杨国忠刻意抬高哥舒翰与安禄山相制衡。天宝十四载初,哥舒翰准备回长安朝贺皇帝,在途中驿馆洗澡的时候忽然中风,回京师以后就一直卧病在家,昏迷了一两个月才醒转,还留下行动不便的后遗症。正因为哥舒翰当时卧病不起,安禄山感觉再无能够妨碍他的对手,才立刻把握时机起兵。
如今高仙芝、封常清两个大将受冤被杀,皇帝已经想不到还有谁能当大任,唯有再让哥舒翰前去抵挡。田良丘充任行军司马,马军指挥王思礼、步兵指挥李承光等人担任属将(王思礼等都是他的老部下,王思礼和高仙芝一样是高句丽人),领军二十万赴潼关拒敌。《旧唐书》写玄宗亲自饯行,百官一起到郊外相送,加封哥舒翰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对哥舒翰寄予厚望。
唐代姚汝能所著安禄山事迹
哪知哥舒翰受器重之余,前往潼关后,最先想到的却是清除对手,这就是一度分割西北军旗下朔方军(治灵州,今宁夏自治区吴忠市境内)势力的安思顺。安思顺是安禄山的族兄,但安思顺也受安禄山影响霸占一方,起初李林甫与安禄山交好,安思顺也受重用,但他身处西北军中,实际颇被哥舒翰排斥。
安思顺先为河西节度使,高仙芝从塞外败退接替这一职务。安思顺又暂代朔方军节度使,然而一度又由李林甫自己遥领,实际安思顺被架空。由于李林甫用人不当,导致招降的蕃将阿布思(赐名李献忠)叛逃,兵马部将归安禄山(史书称铁勒部族的同罗部),阿布思逃亡西北葛逻禄部(今阿尔泰山一带,就是怛罗斯一战倒戈对付高仙芝的部落)。安思顺联合北庭都护府程千里出击,捉到阿布思押回斩杀,重新提振安思顺的声望,这才掌管朔方军。
根据安思顺、安禄山和哥舒翰三人的关系,史书含糊其辞暗示他们互相都看不顺眼,好像“不和”一直是主旋律,其实史书另一面也不断强调他们有结义等细节,并非只是充满矛盾。甚至究竟他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矛盾都很难说清,只能大概分析一二。
安思顺与哥舒翰都从西北军出身,哥舒翰比安思顺约小十岁,同在河西节度使位置上待过,矛盾根源似乎就在这里。当然,哥舒翰本人没有当河西节度使,但他的旧上司是王忠嗣,正是王忠嗣在河西节度使任上发现哥舒翰的才能,提拔为牙将,出任大斗军副使。而大斗军正使就是安思顺,哥舒翰一度是他的副手,时间是天宝五载(746),两人曾经共事。
《旧唐书》写哥舒翰以大斗军副使之名去新城征讨吐蕃,同行副将就瞧不起哥舒翰只是副手,对他非常无礼,哥舒翰居然将其打死树立威信。然后在苦拔海(应该是尕海,但今天有尕海名字的地方不止一个,一些学者考证推测,苦拔海应该是甘肃省甘南州的尕海,因为当时这一战还是收复边地,唐军还没有进发到青海,随着哥舒翰后来才逐渐拓展到青海,有一个过程)将三支吐蕃军全都打败,为其成名一战。
有关唐肃宗的传记
之后王忠嗣受排挤贬谪,哥舒翰念其提拔大恩,愿意舍弃职务换取王忠嗣的罪责,据说皇帝非常感动,李林甫根据皇帝的心思不得不提拔哥舒翰,又不愿其做大,就分割王忠嗣的河西节度使辖区,以安思顺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为陇右节度副使,就趁此把原王忠嗣的人马一分为二。根据史书资料,安思顺作为河西正使,领兵约七万三千,而哥舒翰为陇右副使,领兵有七万五千,反而居上。
随着哥舒翰地位提升,与吐蕃方面战事较多,不断立功,拓展唐军声威和势力范围,自然他对安思顺、安禄山十分轻视。同时,安禄山也雄心勃勃,也有贬低西北军的意图,就拉拢安思顺一起压制哥舒翰。
今天两《唐书》都在强调一个事情,那就是安禄山、安思顺兄弟之间并无真正血缘,意思安思顺一家是真正塞外安国人(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中华史书称安国来自汉代历史上的安息),而安禄山的生父是康国人(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康国的称呼同样来自汉代历史上的康居),安禄山是母亲改嫁右羽林大将军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这才改名安氏。
安禄山实际比安思顺要小几岁,两兄弟起初并无恩怨,甚至史书还点明他们从小亲密。蒲立本在几十年前针对史籍中《肃宗实录》《安禄山事迹》与两《唐书》记载演变,指出一个重要疑点:假如像史书强调那样,安禄山其实是一个卑贱出身的人,且战功并不是特别突出,他能否那么容易又如此牢固地坐拥三镇军事辖区?一个多年被史书形容路都走不动的大胖子,只凭一张嘴会忽悠,他能够让那么多手下为他驰骋沙场?这种事情可信度有多高?
事实上,安禄山父亲的真实身份可能被史书刻意隐匿,这就是指出其母曾经改嫁,这在古代史书顺理成章成为贬低这个背叛大唐祸首的出身,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就像强调张九龄这样的正直大臣很早就怀疑安禄山的忠诚,同样就包括安思顺对安禄山的警惕,这些统统都是唐朝官方后来刻意处理。
蒲立本在《安禄山叛乱的背景》一书中分析,安禄山应该的确就是姓安,他与安思顺就是同一家族的族兄弟关系。安禄山是迁入北方内蒙地区昭武九部正统首领的儿子,加上多年从军积累威望,如此才可能受到李唐高层眷顾。在同样条件下,安禄山是部族首领儿子的身份和一般蕃将能够得到的待遇自然绝不一样,的确可以为他加不少印象分。
影视剧中安禄山形象
还有一点可以结合蒲立本的推断,安禄山既然在内蒙出生,自然就不是什么辽东营州人,如笔者之前提及,营州大部分百姓其实是契丹人,安禄山是从军到营州,逐渐引起张守珪的注意,同时这也侧面证明安禄山和安思顺前期的亲密更加让人信服。
随着安禄山受玄宗李隆基宠信,安思顺在西北时间更久,根基也颇深,然后两兄弟都发现哥舒翰脱颖而出以后咄咄逼人。安禄山为了压制哥舒翰,就希望借重安思顺,让他在西北军争取一方势力。以安思顺与安禄山多年的兄弟交情,实在难以置信,安禄山会在天宝前期就把野心那么露骨地表示出来。如蒲立本分析,尤其史书渲染,安禄山在张九龄等前辈眼中的说法根本不可思议。尽管张九龄讨厌军人,以堂堂宰相之尊,也不会因为不喜欢某人就质疑其对朝廷的忠诚,这是非常严重的指控,同样是对张九龄形象的损害。简直就是后来小说的手法,光看一下面相就发觉安禄山脑后长了一根反骨。
第二点相类似,安思顺也不应该在天宝前期就一口咬定安禄山包藏祸心,他居然宁愿选择揭发安禄山,何况皇帝以及贵妃、宰相权贵当时大多都喜欢安禄山,这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只不过在天宝后期,安思顺夹在哥舒翰与安禄山两大势力之间,他不愿充当两个人的磨心,到最后还是被哥舒翰拿住机会成了安家的冤死鬼。
哥舒翰与安禄山之间同样很少直接来往,两人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按说并没有什么冲突。随着哥舒翰在河西立下战功,渐渐超越安思顺。而安禄山本身战绩虽然不大理想,但他善于结交,上到皇帝贵妃,下到军中将士,地位蹿升非常快,由于哥舒翰内心对安氏兄弟都不服气,这才对安禄山有了矛盾。
要说哥舒翰与安禄山之间有多深沉的矛盾,其实也很难找出实质证据。《旧唐书·哥舒翰传》还表明,在玄宗打算倚重安禄山与哥舒翰二人为东西两边柱石的时候,亲自安排他们聚会把酒言欢,其中也包括安思顺。由高力士代表皇帝请他们,然后按皇帝要求他们依胡人习俗结拜,地点在城东驸马崔惠童的府上。由此可见,哥舒翰一直把安氏兄弟视为一体,也能够反证安禄山与安思顺的私交亲密绝非虚言,从这一层说,安思顺与哥舒翰之间的矛盾似乎更为明显。
因此,安思顺在天宝后期对两位边镇大将的态度就成了一个谜团,按理说应该和当时众多蕃将类似,本意是不愿卷入安禄山挑起的是非中,即使内心倾向唐朝,但在行动上还是采取一种观望态度。何以见得?因为就连哥舒翰本人在安禄山起兵后,对朝廷的立场和行动方面都颇为犹疑,好比哥舒翰一开始就不愿接受任命出征。
可是哥舒翰无法抗旨,接受出征以后,王思礼建议奏请诛杀杨国忠,由于哥舒翰和杨国忠关系甚好,不同意;又建议秘密对付安思顺,哥舒翰还是不同意,还表明这与安禄山所为有何分别?多少看得出同为蕃将,即便哥舒翰对安氏兄弟很不爽,还是希望调安思顺入朝为户部尚书,然后在安禄山称帝以后,继续诬陷安思顺和安禄山不断有书信往来,安思顺、安元贞兄弟都被赐死。
慕容垂:你的胸怀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后燕创始人慕容垂,称得上慕容家族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横扫沙场,无往不胜,同时代名将中,几乎没有他的对手,慕容垂也因此获得“战神”的美誉。不过,慕容垂的人气,一方面来自他非凡的军事才能,还有一方面则来自他超强的个人魅力。最显著的一点,就是胸怀过人。
饱受欺压——他忍耐
慕容垂,原名慕容霸,是前燕皇帝慕容皝(huàng)的第五子。
由于天资聪颖、能文善武,自小就颇受父王的宠爱。父亲曾不止一次当着众人面夸奖他,说他“阔远好奇,终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而他名字里的“霸”字,便是慕容皝对他的期望和赞赏。慕容皝一度想将他立为世子,最后因为反对声太大,才没有立成。而最终继承王位的,是慕容霸的哥哥——慕容儁(jùn)。
对于这个差点夺走自己皇位的弟弟,慕容儁心中充满了忌恨。即位之初,他便跟慕容霸开了个颇有报复意味的玩笑——慕容霸小时候曾经从马背上摔下来,磕断了几颗牙齿,慕容儁便以他的外貌缺陷,给他改名为“慕容缺”。后来,又因为“预言书”上说“缺”是个祥瑞之词,便把他的名字改作慕容垂。
被随意改名,只是慕容垂遭受欺压的开始。
公元353年,慕容儁称帝。慕容垂被封为吴王,驻守故都龙城。眼看慕容垂文治武功,在当地声望日隆,慕容儁心里不爽,便将他召回首都。随后数年中,慕容垂就像慕容儁的一个玩偶,时而被外调,时而被召回,丝毫不受尊重。好在慕容垂听话,让他干啥就干啥,干啥都干得风生水起。
更过分的是,在可足浑皇后的挑唆下,有人诬陷慕容垂的夫人段氏行巫盅之事。慕容儁将段氏逮捕入狱,对她进行严刑拷打,段氏拒不招供,最后竟被活活折磨致死!
公元360年,慕容儁去世。太子慕容暐继位后,继续压制慕容垂。时任太傅的慕容恪,向慕容暐建议:“吴王慕容垂,文武双全,有管仲、萧何之才,我死之后,请陛下把帝国交给他。”然而慕容暐并未采纳,慕容恪死后,他擢升自己的弟弟慕容冲为太傅,慕容垂只得到了高级咨询官和车骑大将军的位置。
面对这一切,慕容垂不是不悲愤,不是不委屈,但为了顾全大局,他一次又一次选择了忍耐。
手足相残,他避让
公元369年,东晋大将桓温率军北伐,誓要剿灭前燕。在前期的战斗中,前燕一路战败。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大为恐惧,打算逃回故都龙城。危机关头,慕容垂不计前嫌,挺身而出,说:“给我一次机会吧,让我领兵打一仗,如果打不赢,我们再走也不迟。”最终,慕容垂大败桓温,挽救了前燕。
慕容垂成了大燕国的救世英雄,太傅慕容评坐不住了,于是他和皇太后可足浑氏一起谋划除掉慕容垂。
风声传到慕容垂这边,有人劝他先下手为强。可慕容垂表示:“骨肉相残,而我领头作乱,这像什么话?我就算死也不会这么做的!”
儿子慕容令建议,“为了保全家门,争取生存,而又不违背大义,不如先逃回故都龙城,用最卑微的词句,上奏请求恕罪。如果将来皇上英明,宽恕我们,我们就再回首都。如果不行,我们就把守要塞,拥兵自保。” 慕容垂听从,带着家眷踏上了逃亡之路。
慕容垂本想逃回龙城老家,静静观察一阵。谁料慕容评已开设对他们进行围追堵截。慕容垂已无法继续前行,万般无奈之下,他投奔了大燕国的死敌——前秦。
慕容垂的投奔,自然得到了前秦皇帝苻坚的热烈欢迎。这年冬天,苻坚派大将王猛出征,挑起了秦、燕之间的决战。失去了慕容垂的大燕,此时已不堪一击,屡战屡败,节节后退。公元370年,前秦大军攻破燕国都城,大燕灭亡。
故国灭亡,慕容垂抛下旧时恩怨,将那些亡国之臣统统收容到了自己手下。后来慕容垂能够成功复国,少不了这些人的鼎力相助。
仇人求助——他报恩
灭掉前燕之后,苻坚很快实现了北方的大一统。志得意满的苻坚,纵马扬鞭,挥师东晋。公元383年秋天,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打响,前秦苻坚率领的百万雄兵,被东晋八万北府兵打得一败涂地。
当时,慕容垂也随军出征了,但他并没有直接参与战斗。在前秦被东晋打得满地找牙的时候,他的三万军队却远离战场,保存了实力。
这时,战败而逃的苻坚来到了慕容垂军中。慕容垂的亲友党羽一致认为,应抓住时机,除掉苻坚。他们说,“苻坚大军溃败,把身家性命都交给我们,正是上天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复国!”
没想到,慕容垂严词拒绝。他说:“我从前受到太傅慕容评的迫害,没有立足之地,为了逃命,投奔秦国。苻坚把我当做栋梁,恩宠礼遇,一时无双,后来又跌入王猛设计的诛杀陷阱,我没有能力证明我的清白,而苻坚却出面证明。种种恩德,怎么能忘?如果上天真让他亡,那么他迟早要亡。现在,不如先保护他,以后慢慢寻找机会。”
于是,慕容垂为感念苻坚的知遇之恩,把三万秦军全部交还了苻坚,并护送他回国,然后以稳定河北局势为由,带领一队亲兵回到了大燕故地。
直到回到故地后,慕容垂才正式宣布与苻坚决裂。公元386年,慕容垂收复了故国所有失地,登基称帝,国号仍是燕。历史上把慕容垂建立的大燕称为“后燕”,把被前秦灭掉的那个大燕称为“前燕”。
五胡十六国,是被后世称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一个时代。然而,越是乱世,却越能彰显人性的光辉。饱受欺压时的隐忍,手足相争时的避让,以及面对触手可及的成功时的克制……慕容垂这些做法,哪怕放至今日,仍然值得崇敬。
当年,曼德拉总统在就职典礼上,邀请了当年看守他的三名狱卒观礼。他说,那段牢狱岁月使他学会控制情绪,也学会处理苦难带来的痛苦,随后在众目睽睽之下,起立表达对这三名狱卒的敬意。这一举动,令在场及全世界的人对他肃然起敬。
很多时候,正是你的胸怀,决定了你的世界有多大。
五胡乱华淝水之战胜者东晋与败者前秦为何皆由盛转衰,转而灭亡
前面说了,苻坚不顾王猛遗言,不听众人劝谏,反而与鲜卑人慕容垂“情投意合”,竟然举全国之力南征伐晋!百余万大军浩浩荡荡,从西到东,从北到南,直奔建康而来,然而,在谢安,谢玄,桓冲,朱序等人的通力配合下,在淝水将前秦三十余万先头部队打的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天王苻坚只能仓皇北顾,统一北方的王朝自此走向末路。。。。。。
淝水残局
当北府兵跟前秦大军还在纠缠时,远在建康的谢安,仍然一脸淡定,跟友人如同往日一般下着围棋。众人那个急啊,恨不得自己变成谢安。
飞马快报,谢安打开一看,不为所动,继续下棋。棋局一罢,给众人奉上清茶,此时大家急不可待,连连发问:“淮上胜负如何?”
谢安摆摆手,“小儿辈已破贼矣。”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天佑晋室!大家愣神之后,随即一起欢呼,亡国?不存在的。
谢安依旧如同往日一般平静,不过他这一定是假装的,有人看见他抬脚过门槛时折断了屐齿,自己却毫无察觉。
淝水之战后,谢安声望从一个顶点到了另一个顶点,无人能望其项背,随后以总统诸军之功,进拜太保。眼见北方混乱不堪,此时真是东晋北伐中原,恢复神州的大好时机,他立刻上书请求率兵北征,以期重新统一南北。
孝武帝诏令其都督扬、江、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宁、益、雍、梁十五州军事,持黄钺,其余官职照旧,设置从事中郎二人。
不过有件憾事,桓冲大战之后不久便去世了,他所治的荆州江州,暂时无人能够照看,世人都以谢安功大,理应接替,把此二州收于麾下,但是谢安本着“荆扬相衡,天下平”的原则,毅然放弃,反而安排桓氏子孙上任。
公元384年,谢安出兵北伐,这是东晋最后的高光时刻了。
这北伐过程不必详述,反正一路上高歌猛进,所到之处,闻风而降,即便遇到抵抗,那也几乎是秒杀,最后,镇守邺城苻丕实在害怕,只好向东晋告饶,希望留条活路,乞归长安,东晋也是宽厚,把邺城要了,便放其走人。到了385年,这北伐已经先后平定了兖、青、司、豫四州,不但收复黄河以南全部地区,更深入河南河北,连重镇邺城也打了下来,这可是祖逖以来第一回占据河北,比当初桓温北伐战果大多了。
除了北方,西边进展也不错,川蜀重新掌控,更攻陷成都城,可惜,这一年功成名就的谢安被司马氏忌惮,担心他会篡位,谢安无奈,知道北伐不可能继续进行下去,于是上书朝廷请求估量时局停止进军,命令自己的儿子征虏将军谢琰解甲息兵。然后为保国家安定,借口救援苻坚,主动交权,移镇广陵步丘。
六十六岁的谢安,虽老但北伐之心不息,虽然此时他不能主持北伐,但依然留下了种子,留置龙骧将军朱序据守洛阳,委任谢玄为督察,密切关注彭城、沛县之敌,希望明年涨水再行东西夹攻。
而这一年,谢安在路过西州门时,突生异感,知道时日无多,功业到头,不无遗憾地对周围的人说:“桓温执政时,我很担心被他斩杀。有一天忽然梦见自己乘坐桓温的车驾走了十六里地,见到一只白色公鸡,就停止不前了。此梦解开,乘坐桓温的车驾,当是预兆将代替他执掌朝政。走十六里地,从我执政到今天刚好十六年了。白鸡属酉,如今太岁星在酉,是凶兆,我大概留在这个世上的日子没有几天了!”
果然,不久谢安重病,于公元385年10月12日(农历八月二十二日)去世。
没了谢安主持北伐,接任的司马道子立刻将北伐行动停止,随着东晋内部矛盾再生,北伐终不再提起,而收复之地,也渐渐失陷。
按理说,占据邺城重镇,好生经营,以当时北方的混乱程度,完全平定河北,进而染指关中也不无可能,可惜东晋朝廷不思进取,只知权力斗争!把北伐战果白白浪费掉。
“约他年、东还海道,
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
苻坚之死
谢安死后四天,一代英主苻坚也走到了尽头,与谢安寿终正寝不同,苻坚可以说是死在自己种下的恶果之下,他的爱将羌人姚苌亲自下命,将苻坚绞死,痛哉,惜哉!
姚苌,姚弋仲第二十四子,姚襄的弟弟。(这两位前面有文详说)
如同王猛先前说过的一样,前秦最大的敌人不是东晋,正是国内那众多的胡人部落。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之后偌大的前秦彻底成了一锅粥,陇西的鲜卑族乞伏氏(西秦),丁零人翟斌纷纷起兵造反,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亦在牛川称王复国,而慕容垂早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开始为昔日大燕的荣光奋战,他借口北上平乱,逃往燕地,次年,自称燕王,废黜前秦年号,建立后燕,同时猛攻邺城的苻丕。
因亡国而囚禁在关中的鲜卑慕容氏自然不肯放过这个时机,慕容泓自称大将军、济北王,据华阴发难,史称西燕;慕容冲据平阳(今山西临汾)起兵,两军合势,进围长安。
苻坚派儿子苻睿及姚苌出兵讨伐,大败,苻睿被杀,姚苌畏罪逃到渭北,被族人推为盟主。姚苌遂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建立后秦。
而被困长安的苻坚,把前燕旧君叫到面前一顿臭骂,“我以国士对待你们慕容家,哪个人不是封侯拜将,当初你们亡国,我待你们像自己家人一般,想不到,想不到,现在每个人都起兵造反,你们家族真是人面兽心!”
即便如此,面对痛哭流涕的慕容暐,苻坚竟然还不下杀手!
慕容冲早年生得唇红齿白,面如冠玉,曾与姐姐清河公主一同被苻坚宠幸,当鲜卑人围困长安时,苻坚念旧情,送锦袍于慕容冲,但是慕容冲以故事为耻,对着苻坚大声喊道:“我以天下为任,一副锦袍算得上什么,你若投降,我待你绝对差不了!”
苻坚大怒,连连高呼,“悔不用王景略和阳平公(苻融)之言,使白虏敢猖狂如此!”(鲜卑人皮肤白皙,故称白虏)
长安城中的前燕君臣趁机谋划,诛杀苻坚,还好苻坚警觉,这才把慕容暐等人铲除干净,至此,灭国者若不对亡国者斩草除根,劝谏者多以苻坚为“柔仁邀名”而亡国举例,使后代亡国君主少有保全者。
苻坚亲自守城,只杀得飞矢满身,血流遍体,然后,不知哪个鬼人说的鬼话,“帝出五将久长得”,苻坚决定出逃五将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最终被姚苌包围。
姚苌索要传国玉玺,苻坚大怒,“小小羌人也敢逼迫天子?五胡次序,没有你羌族的名号,玉玺我早就送到晋朝了,你就别想了!”姚苌又逼他禅让,苻坚笑道,“禅让,那是圣贤的事,姚苌这个叛贼,也配?”
要说苻坚对姚苌是真不错,委以重任,还把自己极为珍重的封号“龙骧将军”赐给他,要知道,这个名号可是最初属于他爷爷苻洪,然后又赐予苻坚的。
苻坚只求速死,破口大骂,未免女儿受辱,亲手杀死苻宝和苻锦,在谢安死后四日,也就是公元385年10月16日,姚苌命人将苻坚绞杀于新平佛寺(今彬县南静光寺)内。
姚苌为了掩盖自己杀死苻坚之事,故意谥苻坚为壮烈天王。
而淝水之战前夕,奉苻坚之命讨伐西域的前秦大将吕光,以七万五千人马,把西域龟兹国、狯胡国、温宿国、尉头国等多国联军攻击七十余万人打的落花流水忽西东,威震西域!后收降了焉耆等三十多国,于公元385年班师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得知中原已乱,便据河西称凉州牧、酒泉公,为后凉缔造者。
至此,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原前秦境内便迅速出现了由鲜卑族乞伏氏人乞伏国仁所建的西秦、慕容垂所建的后燕、慕容冲所建的西燕、姚苌所建的后秦、和吕光所建的后凉等五国。
不过,昔日强大的前秦并未因苻坚过世而灭亡,他的子孙们,也不乏有志之士,欲灭诸羌而报大仇。
农夫与蛇 中山之狼
农夫与蛇 中山之狼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可是农夫不过救了一条蛇,东郭也仅仅救了一匹狼,而苻坚,在他手里,蛇狼无数。
苻坚死后,太子苻宏带了母亲、妻子、宗族弃守长安,辗转投入东晋。而占据长安的慕容冲与将关中视为心头肉的姚苌之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争斗,下篇,前秦后秦,后燕西燕大混战,欢迎多多关注。
读慕容复和乔峰,挤不进的圈子就别硬挤了
原创作者:三金一十四哦
《天龙八部》里有一个设定叫“北乔峰,南慕容”。
指的是武林中极有声望的两个人:乔峰和慕容复。
这两个人的故事线也很有趣,乔峰是处处被中原武林排挤,慕容复则是到哪都想跟大家打成一片。
最后呢,乔峰和大辽皇帝拜了把子,当了大官,最后身死又受到中原武林的敬仰。
而慕容复最后却疯疯癫癫,与一群孩童过家家,做他的皇帝梦。
慕容复是大燕国后裔,在祖祖辈辈的教导中成长,满脑子都是兴复大燕,登基为帝。
所以他走到哪里都不忘此事,走到哪都想着招兵买马,将一干人等为他所用。
但是他却偏偏自命清高又嫉贤妒能,能干的,对他友好的,他全部把关系处成敌人。
和段誉:段誉明明是大理国世子,未来大理国皇帝的准接班人,而且段誉待人和善,对谁都抛出橄榄枝,可是慕容复呢,偏偏不买他这个账,高高的昂起头,就是不看你。明明要兴复大燕,还不和大理集团未来的CEO搞好关系,互相帮衬帮衬,反而舍玉取瓦,认了不被大理集团承认的段延庆当干爹,想要借他的力完成复国梦。
和乔峰:乔峰和大辽皇帝是结拜兄弟,在大辽国官拜南院大王,而且乔峰对他印象很好,这么好的资源,就是不用,偏偏想要笼络中原各路豪杰,与乔峰为敌。可是人家是那么容易被你感动的吗?丐帮,本来就是乔峰的老家底,少林只是和乔峰有误解,星宿派则有自己的小算盘,误会一澄清,谁还念你挺身而出的这点小恩小惠。
和虚竹:慕容复偶遇缥缈峰灵鹫宫下属三十六洞七十二岛开大会,密谋造反,他想要招揽这一干人等,也是挺身而出要带领大家打上缥缈峰从而领导这群人。可是你别忘了,人家只是闹内斗,最后内乱平息,依旧效忠于灵鹫宫的新主人虚竹。到最后领导人虚竹也向你表示友好,你又不理人家,扬长而去,徒劳无功。
反观乔峰呢。
被丐帮扫地出门,被少林误解,又在聚贤庄与群雄喝绝交酒断义,少林寺大战被所有人群起而攻之,人家是怎么处理的。
你冤枉我,误解我,解释又解释不清,大家既然凑不到一块去,那就拜拜咯,最后不也是和金人领袖完颜阿骨打称兄道弟,和大辽皇帝耶律洪基结为兄弟,和大理世子段誉、最有威望的逍遥派灵鹫宫宫主虚竹义结金兰,同生死,共患难。
这不全都是慕容复一直所追求的吗?
所以说,生活中,有些圈子你挤不进去就别硬挤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凡事有舍才有得,活得洒脱一些,说不定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你呢?是想做苦苦追寻到头来一无所有的慕容复呢?还是洒脱淡然最后拥有一切的乔峰呢?
不是丐帮帮主却会打狗棒法的三个人,两个功成身退,一个沦为笑柄
打狗棒法是丐帮两大绝技之一,向来只能传给帮主,正如洪七公所说:“这三十六路打狗棒法是我帮开帮祖师爷所创,历来是前任帮主传后任帮主,决不传给第二个人。”所以尽管郭靖是洪七公的徒弟,也未能蒙洪七公传授打狗棒法。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尽管打狗棒法是丐帮的不传之秘,但偶尔也有外泄的时候,在金庸先生的系列小说中,有三个人不是丐帮帮主却也会打狗棒法,不过他们的结局却不尽相同,其中两个功成身退,一个沦为笑柄。
功成身退的是虚竹和杨过,大侠萧峰因不肯奉耶律洪基之命进攻南宋被囚禁后,虚竹带领灵鹫宫门人前往辽国救萧峰脱险,在回归中土的路上,萧峰为免打狗棒法失传,将这门武功传给了虚竹,虚竹凭借学过小无相功的优势,在一个多时辰的时间里学会了打狗棒法,又转授给了丐帮选拔出的少年英杰,使得打狗棒法在丐帮中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帮了丐帮一个大忙。萧峰在雁门关自尽后,尽管虚竹有一身盖世神功,且掌控着实力强大的灵鹫宫,但却无意参与武林纷争,和妻子李清露隐居缥缈峰,功成身退,获得完美结局。
杨过则是无意当中学会了打狗棒法,他和耶律齐等人分手后,稀里糊涂上了华山,偶遇洪七公和欧阳锋,两位高手互相不服,拼斗不休,后来筋疲力尽,将各自武功传给杨过,让他代替二人比武,杨过就是在这个时候学会了打狗棒法,后来又蒙黄蓉传授心法,成为神雕中唯一一个不是丐帮帮主却会打狗棒法的人。后来杨过继承了独孤求败的绝世武功,成为大名鼎鼎的神雕侠,在襄阳之战中飞石击死蒙古大汗后,声望达到空前的高度,即使和大侠郭靖相比也毫不逊色,但他在第三次华山论剑之后却飘然下山不知所踪,直到百年之后的倚天时代,我们才从黄衫女子留下的四句话中得知杨过早已功成身退,在古墓隐居,不再过问江湖之事。
沦为笑柄的是慕容复,他和丐帮之间并没有任何关系,但他的祖先在还施水阁中留下不少武功秘籍,其中就包括打狗棒法,在段誉第一次见到王语嫣时,王语嫣就在和阿朱谈论慕容复练习打狗棒法的事情,不过尽管慕容复会包括打狗棒法在内的多门神功,凭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名震江湖,最后的结局却令人意外,他费尽心思要光复大燕却一直未果,心情郁闷之下从一个翩翩公子变成了疯子,沦为了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