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欧洲卡车模拟2金钱(二三十元的头盔劝你别买)

导读 欧洲卡车模拟2金钱文章列表:1、二三十元的头盔劝你别买2、小卡拉木材月入2、3万?潜入五菱村替班感受五菱神车魅力3、卢布结算,谁是输家谁是赢家?4、深度|为什么AR有确定的未来?AR

欧洲卡车模拟2金钱文章列表:

欧洲卡车模拟2金钱(二三十元的头盔劝你别买)

二三十元的头盔劝你别买

驾驶电动自行车上路须戴头盔

不同质量的头盔对比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郭思琦

近日,广东交警公众号的一则推文《3.9元的安全头盔能“保安全”吗?》引发网友关注。推文中,广东交警通过交通事故案例表明:劣质头盔难以保护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的安全。

2020年4月以来,公安部在全国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的头盔佩戴率不断上升。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各种头盔质量参差不齐,价位天差地别,低至几块钱,高至上百元。

羊城晚报记者近日走访广州多家电动自行车门店发现,头盔售价大多在20元到40元,不少为“三无”产品,较少门店销售3C认证头盔。对此,业内专家提醒,劣质头盔可能导致二次伤害,驾乘人员应正确选购头盔,没有缓冲层的头盔慎买!

商家:

低价头盔更畅销,少有门店卖3C认证款

据权威数据统计,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死亡事故中,约80%为颅脑损伤致死;有关研究表明,正确佩戴安全头盔、规范使用安全带能够将交通事故死亡风险降低60%至70%。

今年4月初,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通报的一则事故再次表明佩戴安全头盔的重要性。通报提及,河源罗某驾驶摩托车发生交通事故倒地,一辆轻型栏板货车从罗某头部碾过,幸运的是罗某正确佩戴了安全头盔,头部毫发无伤,仅身体部分受伤。

质量好的头盔能在危急时刻保命,劣质头盔却可能对驾乘人员造成二次伤害。2021年1月,中山发生了一起电动自行车与汽车剐蹭事故,骑电动自行车的女子眼部出血不止,头盔破损严重。民警现场调查发现,头盔质量差,破裂的碎片扎伤了女子的眼睛。

羊城晚报记者走访了广州7家电动自行车门店发现,头盔售价大多在20元到40元,且许多门店头盔销售种类单一,多为“三无”产品,鲜见有3C认证款。

记者走进位于天河区石牌村的一家电动自行车门店,工作人员手拿头盔向记者介绍:“这款35元,质量一般,不过应付交警足够了。”该名工作人员称,价位高、质量好的头盔不好卖,店里只有这一款头盔。记者观察,该产品无生产日期、厂家等信息。

随后,记者来到了位于天河区棠东村的一家电动自行车门店。工作人员向记者推荐了一款售价45元的头盔。当记者问及是否有3C认证时,工作人员说:“头盔是不是3C认证没关系,只要戴了就可以,应付交警检查。”

位于棠东村的另一家电动自行车门店有标价25元、60元的两款头盔在售。工作人员坦言:“一分价钱一分货,25元的是用回收塑料做的,60元的材质更好。”记者观察,25元的头盔外壳看起来较旧,呈哑光状态,没有生产厂家等信息;60元的则外壳较新,但同样无3C认证标识。工作人员透露,25元的低价款更畅销。

在位于黄埔大道西的一家电动自行车门店,工作人员推荐了售价109元的3C认证头盔和30元的普通头盔。工作人员通过按压产品向记者展示,30元的头盔外壳较脆,109元的头盔材质更结实。记者看到,前者无缓冲层结构,无生产日期、厂家等信息;后者有缓冲层结构,且生产信息明确,有3C认证标识。

走访中,记者还了解到,部分电动自行车门店推出买车送头盔的活动,所赠头盔的质量较差,多为劣质头盔。

车主:

看重安全性,却又认为“能戴就行”

2021年8月,广东消委会发布的《2021年摩托车及电动自行车头盔比较试验报告》指出:超六成消费者不清楚所使用头盔能否做到有效防护;安全质量是消费者选购头盔的首要因素,占比26.2%。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在天河区棠德南路随机采访了多位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了解其购买使用头盔的情况。“我的头盔是在电动自行车门店买的,25元一顶。”车主张先生说,“不一定要选择3C认证的,发生事故头盔一样会破掉,最重要的是骑车注意安全。”

“我更看重安全性、舒适性。”车主林女士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头盔,“现在这顶头盔是我买电动自行车送的,头盔内部的做工我不满意。”她表示,自己不清楚该头盔能否起到保护作用,也不了解使用年限,觉得能戴就行。

车主黄先生同样表示看重头盔的安全性、舒适性。“我现在的两顶头盔都是网上买的,价格在十几元到二十几元,不是3C认证的。”黄先生坦言,“两顶头盔质量一般,只要有头盔戴就可以,多少能起到点保护作用。”

受访车主选购的头盔大多在50元以内,且多数人不清楚该如何正确挑选头盔及头盔使用期限。

在某网购平台,记者搜索电动自行车头盔,可看到价格在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的众多产品。记者点开摩托车头盔热销榜第一名的商品,售价26.8元起,月销10万 ,评论区有买家评论称:“应付交警可以,要安全的话还是买好一点的。”

专家:

劣质头盔或致二次伤害,无缓冲层的慎买

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3亿辆。随着“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开展,头盔佩戴率不断上升。

广东省电动车商会执行会长蓝世有表示,目前市场上约八成头盔不安全,劣质头盔的外壳通常用回收塑料制作,碰撞后易破裂,可能对驾乘人员造成二次伤害。

“劣质头盔通常没有缓冲层。”美联运动器材(深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志高说,头盔外壳主要起到防止尖锐物品刺穿头盔的作用,而头盔缓冲层则起到减震的作用。“缓冲层有许多微小的发泡,当头盔受到撞击时,发泡材料会被挤扁,吸收撞击的能量。许多劣质头盔没有缓冲层,撞击的力会全部传递到驾乘人员头部,无法起到保护作用。”

李志高进一步介绍,头盔不仅要有缓冲层,缓冲层密度还要足够高。如果缓冲层是软的,用手一捏有凹陷,这种头盔只能在撞击强度低时起到保护作用,力度稍微大一些,就难以有效保护。

售价二三十元的头盔能起到保护作用吗?蓝世有、李志高均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二三十元的头盔肯定没有合格的缓冲层。”蓝世有说。李志高从制作成本分析称,质量合格的头盔成本最低约50元,售价二三十元的头盔制作成本可能仅有几元,不可能用合格的材料制作,50元以内的头盔基本起不到保护作用。

此外,蓝世有表示,目前部分电动自行车门店推出买车送头盔的活动,但很多门店赠送的都是劣质头盔,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广东省电动车商会近日发出行业倡议,呼吁加强门店赠送头盔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杜绝赠送低价劣质头盔。

为何劣质头盔市场占有率如此之高呢?李志高认为,缺乏国标是主要原因之一。他透露,电动自行车头盔新国标正在制定中。2021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应提高正确选购头盔的意识。”蓝世有建议,认准3C认证的头盔,不要购买“三无”产品;可以观察头盔的外壳,如果材料看起来较旧、材质较脆,需警惕是用回收塑料制成;还需观察是否有缓冲层。

广东交警提醒,头盔使用期限通常为2-3年,制作材料如玻璃纤维、ABS等会随时间推移出现损耗、破裂,防护性能大大降低,需及时更换;而头盔如果受过撞击,即使外壳没变形,也不宜继续使用。

来源: 羊城晚报

小卡拉木材月入2、3万?潜入五菱村替班感受五菱神车魅力

【卡车之家】在山西太原和忻州交界的地方,有一个“五菱县”,县含“菱”量甚至在300台以上。前一段时间,收到定襄县智村张大哥的委托,卡家小李也受邀去体验了一把“五菱”神车!

秉承着“人民需要什么车,五菱就造什么车”的信念,最近两年,五菱荣光在微卡市场可谓是发展迅速,那在商用车市场中,五菱荣光小卡开着怎么样呢?今天咱们就实际体验一把。

● 上一台是五菱车 下一台还准备换五菱车

张大哥全名张小军,购买五菱荣光小卡加长版主要是运输一些木材去卖。据张大哥介绍,他们村里面有很多木材厂,需要收购大批量的木材拉往全国各地,而张大哥他们会往返于周边的各个村镇,去以较低的价格收购木材转卖给这些大型木材厂,赚取差价。

张大哥的这台五菱荣光小卡加长版,是今年7月中旬购入的,在问到当时为什么会选择这款车型时,张大哥也坦言说之前用的其实也是五菱荣光的小卡车型,不过使用期间一直觉得货箱还是有点小,就把之前的那台卖了换购了如今的这款荣光小卡加长版。

“当时我那台车也是用来拉木材,咱们这边小块儿的、短的木材卖不上价,日常拉货如果木材超长又太危险,所以把我之前那台车卖了。之前那款车用了有三年多吧,我当时3万多买的,卖的时候还能卖出2.6万多的价格,可以说是非常的划算。今年我加了点钱又换购了这台荣光小卡加长版,现在这款车的斗大多了,拉木材也更省心。”

据张小军介绍,之所以选择购买五菱卡车,一方面是因为五菱小卡车型在村里的保有量很高,二手车也能卖得出好价格;一方面是因为车辆确实皮实耐用,之前他使用的那款五菱小卡三年期间除了保养没操过别的心,很省心;最后一方面是因为五菱商用车的价格确实非常划算,换车也不心疼。

综合以上三点,再问到张大哥下次换车还会依然选择五菱荣光吗,他斩钉截铁地说到那当然了!

● 倒短拉木材、家具 对车辆有什么需求?

除了会运输一些木材之外,张大哥偶尔也会去运输一些古玩家具。通过这次实际体验,我也和张大哥求证了他们这个运输场景的购车需求。张大哥表示,运输木材拉家具,对车辆最大的需求就是货斗要大要能装,这也是他选择荣光小卡加长版的一个原因。

“去周边村镇收购木材,往返里程大约在150公里以内。因为之前我也算过账,如果跑得再远些,燃油的成本就有些高了,因为运输场景需求,咱们车辆一定要小巧灵活,像是一些涵洞、小巷,限高、限宽会非常严重,小卡小巧灵活,哪都能去,换了轻卡就不太行了。”

“再就是车辆的动力也要强,这个车作为生产工具,多拉快跑能赚钱才能行,虽然我们拉的活都不是什么急活,但是车跑的快了我们一天也能多跑几趟;再就是有时候拉的木材多在遇到上坡的情况,车辆动力不强也不太行了。”

● 皮实耐用很重要 全年无休不能掉链子!

虽然张大哥没有说,但是从和他聊天的字里行间当中,我们也了解到卡友们选择五菱荣光小卡加长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皮实耐用。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张大哥一家的开销都是由他自己负担,一年365天,他几乎全年无休。

张大哥说,运输木材不分淡旺季,只要努力一个月挣2、3万是没问题。想要更安心地去赚钱,车辆皮实耐用是最重要的。“我们村之所以全部选择五菱小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不容易坏,我之前的那款车,开了好些年一次都没坏过,要不是我觉得货斗有点小,现在开的肯定还是那一辆。”

作为国民神车,上汽五菱的口碑一直是可圈可点的。基于之前丰富的乘用车造车优势和经验,五菱荣光小卡的发动机依然采用非常经典的LAR系列,张大哥的这款荣光小卡加长版,搭载的是LAR 1.5L-DVVT汽油发动机,这款发动机之前被广泛运用在五菱红光V、五菱征途皮卡等车型上,并且发动机参与过32万公里的耐久度测试,整体可靠性无需担心。

因为需要经常运输一些重货,所以在承重和安全方面,这款荣光小卡加长版也进行了考量,在本身小长头造型的基础上,这款荣光小卡加长版在前盖板以及车身内部采用了加强筋的处理,使车辆前部更加夯实耐造;车辆适配的大量车架超80%采用高强钢打造,大量内部还有多重稳固横梁设计,足以使得这款车足够的皮实耐用!

● 车辆灵活装得多 轴距3米05 箱长2米96

实拍的张大哥的这款荣光小卡加长版,搭载的是一个长2.96米、宽1.52米、高0.32米的栏板式货箱,货箱栏板放下后,货台高度非常低,在装卸木材时更加的方便。

张大哥平常运输的木材长度通常在2米5-3米3之间,之前购置的那款五菱小卡是双排驾驶室,所以货箱长度压缩到了2米左右,运输木材就非常麻烦。换购的这台荣光小卡加长版,货箱的长度增加到了2.96米,非常适配张大哥的运输市场。

在加长车辆货箱的前提下,这款荣光小卡加长版的灵活性依旧非常给力。实拍的这款荣光小卡加长版,整车长4.785米、宽1.595米、高1.87米,在经过限宽1.8米、限高2米的窄巷、地下车库或涵洞时,就非常有优势。值得一提的是,这款车的轴距做到了仅有3米05,和一些7座、6座SUV相比,甚至更加的灵活。

● 搭载LAR 1.5L-DVVT发动机 满载爬坡超车信手拈来

地处山西,山路和坡道是比较多的。对于张大哥来说,在购车时,动力非常重要的一环。实拍的这款荣光小卡加长版,搭载的是LAR系列1.5L-DVVT发动机,这款发动机最大可输出75千瓦,102马力,峰值扭矩可达135牛米,对于一款小卡来说,这个动力还是非常不错的。

传动系统部分与之匹配的是一款5挡手动变速箱,这款变速箱的壳体采用了铝合金的材质,可有效帮助整车减重,协同发动机一起使用,车辆的最高时速可轻松达到115km/h。笔者实际操作后发现,在变速箱处于3挡时,车辆时速能够轻松达到50-60km/h这个区间,4挡时,车辆时速可轻松达到80km/h,车辆的整体动力表现还是非常给力的。

在油耗表现上,通过咨询张大哥我们了解到。他的这款荣光小卡加长版,百公里的综合油耗在6.5L左右,这个油耗他还是非常满意的。

● 结语

每天早上7点到9点,忻定大道往来的车辆几乎全部都是五菱荣光小卡,作为远近闻名的“五菱”村,卡车上承载着的不仅仅是繁重的货品,更是他们踏实创富的美好愿景。(文/图/李韧)

卢布结算,谁是输家谁是赢家?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从4月1日起,按照俄罗斯方面规定,要购买俄天然气,欧美等“不友好国家和地区”须在俄银行开设卢布账户,如果拒绝以此方式付款,将被俄方视为违约,一切后果由买方承担。俄祭出“卢布结算令”后,对欧美等国家将会产生什么影响?谁是获益者谁是受损方?俄罗斯“卢布圈”会扩大吗?《环球时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卢布结算令”背后是主动权争夺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巴斯】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德米特里·佩斯科夫4月3日称,由于西方国家对俄制裁导致美元和欧元可信度降低,俄罗斯将把“卢布结算令”的适用范围从现阶段的天然气扩大至其他出口货物。此前,面对西方对俄方空前制裁,俄罗斯总统普京3月23日宣布,俄方向欧盟成员国等“不友好国家和地区”供应天然气时将改用卢布结算。毫无疑问,俄政府这一波操作充分显示出捍卫卢布地位的决心十分坚定。

外汇市场对俄罗斯政府这一系列反制裁的金融举措迅速做出反应。在经历今年2月份1美元兑换139卢布的汇灾后,目前卢布与美元比例已经接近俄乌军事冲突爆发前的水平,为84卢布兑换1美元。

英国广播公司(BBC)评论称,普京明确表示,“卢布结算令”旨在稳固俄罗斯财政经济主权,但评论人士认为,普京此举是试图将经济压力“推回给西方”,希望国际间对卢布的更多外汇需求可能会推高卢布价值。还有分析人士认为,普京此举也有其国内政治考虑:他想在俄罗斯国内营造对西方强硬的形象,为自己挽回面子。

老百姓对卢布这一波“过山车”式的走势感触颇为复杂。《环球时报》特约记者采访了多位莫斯科市民。柳斯兰说,“卢布快速升值是好事,它给了老百姓信心,让大家看到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不过,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汇率是否会影响食品、日用品的价格。由于俄食物价格上涨被控制在5%以内,所以现在物价还在人们接受范围内。但是进口商品价格却飙升快一倍,基本买不起。

俄罗斯这一反制措施会对哪些国家产生重大影响呢?在俄罗斯宣布的“不友好国家和地区”名单中,除了美国、挪威等少数国家不从俄罗斯购买能源以外,其他“不友好国家和地区”都将受到卢布结算的影响。对俄罗斯能源依存度越高的国家,越有可能接受用卢布结算。目前,已明确表示接受用卢布结算的国家有白俄罗斯、匈牙利、斯洛伐克。未来卢布的朋友圈可能会继续扩大。比如和俄罗斯关系较好的印度,双方目前在密切商讨中。

BBC经济事务编辑伊斯拉姆分析称,对克里姆林宫来说,这一“卢布结算令”旨在暗示西方和俄罗斯之间因乌克兰问题而进行的经济战大规模升级。但正如俄官员几十年来反复说的那样,即使在冷战高峰期,俄罗斯对西方的能源供应也没有中断过。俄罗斯最终仍然需要天然气出口换来的钱,仍然希望一旦与乌克兰签署和平协议,其主要出口产品仍然保有可能的出口市场。对欧盟国家而言,很多国家已经有了紧急措施来管理对能源的需求,而且现在正处春夏之交,因此也比在寒冷冬季更愿意应对这种能源情况。

俄欧双方是否真能“硬杠”到底呢?分析人士表示,答案是不会的。因为俄欧之间不可能真正切割,欧洲需要俄罗斯的能源,俄罗斯需要欧洲的资金,特别是解决外汇短缺的问题。因此,最后大概率是双方各让一步,西方保留面子,俄罗斯又能够继续靠天然气赚钱。

制裁俄罗斯,美国“两头受益”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肖岩】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周一表示,美国本周将宣布对俄罗斯实施新的制裁。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深陷战火、俄罗斯饱受制裁、欧洲遭遇能源短缺,看上去只有一个国家两头受益,那就是美国。

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4月1日起与“不友好国家和地区”以卢布进行天然气贸易结算,如果对方违约则切断天然气供应。4月3日,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宣布,从4月起,该国将不再进口俄罗斯天然气,成为欧盟第一个切断与俄罗斯天然气贸易的国家。立陶宛能源部声称,未来将主要从美国和挪威进口天然气。

外媒称,一旦俄切断对欧洲国家的天然气供应,俄罗斯和欧洲国家都会面临巨大损失,而美国则会成为最大的赢家。据悉,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量上个月增长近16%,创下历史新高,其中运往欧洲的货物继续占主导地位。而欧洲也连续第四个月成为美国液化天然气最大出口地,份额近65%。

白宫近日还宣布,美国与欧盟委员会已成立一个工作小组,以制定对策,减少欧洲对俄罗斯化石燃料的依赖,其中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加大美国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白宫透露,到2030年,美国将把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增加到每年500亿立方米,从而完全填补俄罗斯天然气彻底退出欧洲市场的空缺。

更有意思的是,有媒体爆出美国一边制裁俄罗斯能源,一边增加自俄罗斯的能源进口。美国能源信息署最新数据显示,3月19日至25日,美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比上一周增长43%,日进口量猛增至10万桶。实际上,号称对俄强硬的拜登上台一年来,俄罗斯对美石油出口比2020年增加一倍多,达到7260.8万桶。俄罗斯也占到美国石油产品总供应量的20%。

虽然美国在国外抢占能源市场,但国内能源价格飞涨压力并没有消除,高油价更是通胀的驱动力之一。上个月,美国通胀高达7.9%,创近40年新高,被民众批为“拜登通胀”。

3月31日,拜登宣布,未来6个月将从战略石油储备中每天释放100万桶石油、累计释放1.8亿桶,以应对目前供应短缺、油价高企的局面。但能源市场分析师盖尔特鲁德认为,拜登政府这一举措不足以拉动油价持续回落,原因是美国释放的储备有限。而目前全球石油消耗量每天超过1亿桶,仅美国就高达2060万桶。

德国老百姓急着囤积木柴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卢布结算令”生效之际,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并没有停止。俄总统新闻秘书德米特里·佩斯科夫解释说,俄方不会立即对欧洲“断气”,因为4月1日开始供应的天然气费用应在4月下半月或5月结算。面对俄方的“卢布结算令”,欧洲国家领导人表示不会遵守。德国国防部长兰布雷希特表示,欧盟必须讨论禁止进口俄罗斯天然气。与此同时,德国人担忧天然气断供,纷纷开始囤积木柴。英国民众则上街抗议能源价格上涨,要求首相约翰逊下台。

在德国下萨克森州哈茨山区的一家木材生产厂,《环球时报》驻德国记者看到,不少当地居民前来采购木头。一些开车来旅游的德国家庭也趁机买了一些木柴回去。这家木材厂经理法兰茨告诉记者,以前工厂每周对消费者开放一次,现在因为询问的人太多,厂里每天都得接待上门的消费者,有的家庭甚至开着货车来买货。该厂的木头目前每立方米价格已涨到100欧元左右。

法兰茨说,木柴比较方便储藏,许多买家担心天然气价格飞涨甚至断气,因此提前为下一个冬季取暖做准备。

根据德国一家门户网站Check24的数据,去年9月至今年2月供暖期间,一个拥有燃气加热器的典型德国家庭平均支付1415欧元,比一年前增加69%,且不排除价格进一步上涨。

对于“卢布结算令”,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哈贝克上周日晚间在德国电视二台上说,德国正在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但不可能立即完全摆脱依赖。数据显示,俄罗斯天然气占德国2021年进口天然气总量的55%,今年第一季度,这一比重有所下滑,但仍占40%。德国政府此前表示,德国的天然气存储率目前已降至25%,目前德国储气库的天然气将在两个月内用完。

相比德国,英国的情况更“惨”。英国媒体报道称,英国的天然气库存量仅够供应12天。这意味着,英国购买天然气时更容易受俄乌冲突和短期价格波动的影响。4月2日,俄罗斯就宣布,受英国政府制裁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的影响,壳牌石油公司暂时将无法从俄方购买天然气,即便对方同意以卢布作为结算货币。

因天然气批发价格持续上涨,英国能源监管机构Ofgem已将收费上限调高54%,造成英国人的能源账单4月起将大涨。英国老旧房屋的隔热和密封性能差,需要耗费更多能源保温,众多英国家庭将陷入能源危机之中。

实际上,英国只有3%的天然气供应来自俄罗斯。总部位于伦敦的市场和数据研究公司Techne最新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3的受访者称自己将无法承担价格飙升的供暖费和电费。许多被调查者称,他们会削减以前花在餐馆、剧院、电影院上的钱,用来支持能源费用。由于电力和燃气价格大幅上涨,英国首都伦敦等多地上周日爆发大规模抗议,要求英国首相约翰逊下台。

德国能源经济学者克拉维特尔对记者表示,相比核电发达的法国、再生能源利用突出的北欧等地,德国和英国更易受到外部影响。尤其是德国,家庭能源花销已经全球最高。如果当局不能找到替代能源,老百姓日子将更苦。

深度|为什么AR有确定的未来?AR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编辑导语:随着科技的发展,AR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中,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等。本文作者分析了AR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讲述了AR娱乐、AR社交、AR技术的相关内容,感兴趣的一起来看。

是否有人想过退休之后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在我们寿终正寝后的墓志铭上,你希望别人用什么关键词描述你?

这是终局思维。举个例子,如果你希望别人用「有爱」来概括你,那从现在开始就要多做能帮助弱势人群或其他能让人感到幸福和快乐的事情。

用终局思维去引导当前的产品计划,也是很好用的产品思维模型。用另一种说法描述,就是「新闻发布稿」思维。大概的做法是,组织一下当你产品做出来后在开新闻发布会的那天,你会怎么介绍自己的产品,有什么亮点?消费者有啥感受?给行业起到什么推动作用?等等。用对终局的预测和期望来反推现在的产品计划。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一方面是在年底这个时间点用来审视自己从事AR行业以来的积累和贡献,另一方面是因为网上缺少关于AR与生活的深入介绍,故借此写了这篇文章。

接下来展开来聊聊:AR为什么有确定性的未来,以及AR对我们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

一、AR的终局体验是怎么样的?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首先打个预防针,AR的终局是怎样的,说实话没人说得清,但如果我是一个合格的行业从业者,作为AR行业的产品人,就一定要去主动想这个事情。

一方面是公司的发展需要我们这么去做,另一方面,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一定要有产品和用户共同发展之心,做的事情不光是着眼于眼前的几个产品功能和利益,也要尽自己能力推动行业发展、社会共同繁荣的义务。

在这点上非常佩服特斯拉的马斯克,他在2019年就宣布对外公开特斯拉的部分专利(这里不讨论他开放专利时附带的条款),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所以我也会在合适的时候把一些做AR软件产品的思维方法分享给需要的人,希望对推动AR行业的发展起到一点作用。

那么,AR的未来是怎样的?我会用「需求、社会、技术」和「行为改变、习惯改变、观念改变」的框架进行分享。

开头先给AR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首先,本文不讨论脑机接口是否会替代用穿戴设备实现的AR,因为那还太遥远;也不讨论「Mojo x」这类AR隐形眼镜,那大概率是个忽悠人的产品,因为那没有感知现实的能力。

再者,这里讨论的AR不是在手机或Ipad上借助摄像头实现的Video See-Though AR,而是佩戴在眼前用Optical See-Though实现的近眼显示AR,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前者是在窄视锥下观看的2D画面,后者是在较宽视锥下观看的3D画面,后者更具视觉沉浸感。

而基于手机或Ipad上用Video See-Though观看的AR,因交互方式的局限(用二维的方式实现三维的交互需求;单手交互或双手手指位移、腕不位移的交互,如下图),以及在视觉体验上没有发展的空间,因此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潮流,所以我们只讨论有未来的近眼显示AR,即AR眼镜带来的AR体验。

在Ipad上实现的video see-though AR

图为Magic leap,是optical see-though AR的形式

此图可看出交互方式。

给AR一个明确的定义后,接下来聊聊为什么AR有确定的未来?AR到底价值几何?

需求上,亘古以来,人类有三个需求永恒不变:

    为达到目的而提高所使用的工具的效率;

    突破人体局限,实现能力的增强;

    延续人类的知识和先进文化。

为什么AR能满足这三个需求?接下来一一展开来说。

从技术的角度看,人类提高效率的历史,是一部工具进化史。原始人用棍棒,农业时代用铁器,工业时代用蒸汽机。每一次工具的进化,最先解锁工具秘密的人,都会率先实现财富的巨大提升。

书写工具的发明,使识字的人得以拓展信息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也因此获得了别人无法获取的资源;用牛马代替人拉扯,不仅提高了速度,而且也更人道;飞机的发明不仅能让不同肤色的人能联系起来,更加速了不同地域的人彼此共享自然资源的速度,这也进一步提高了人类的生活丰富性。

二、民用飞机的出现让不同地域的人联系更紧密

回到现代,AR之前是手机,两者的定位相似。在创造出图形界面和4G网络的发展下,手机通过整合图、文、影音通讯的方式帮助人类实现高效化、情感化的交流。但是,在获取信息为目的的情况下,手机之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感官通道是「保持联系」的关系,而不是「需时即有」的关系。

怎么理解「保持联系」的关系?因为在人类获取的信息中百分之八十是通过视觉获得信息,而手机在大多数时候距离我们一臂距离甚至更远,且某些嘈杂的情境下、手机离肤状态下,我们无法及时从视觉、听觉或皮肤觉上及时获取手机通知。手机与身体的空间关系,就像在桌前的水杯,它在多数时候不占据我们长时间花注意力的关键区,而是放在桌面伸手可及之处,需时可有,无则搁之。

为什么获取信息的及时性那么重要?现代社会中,对变化的响应的及时性,能让我们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另一方面,决策所需的信息层次——及时性、丰富性、真实性和足够性,获得及时、有效的信息能让我们决策的依据不至于主观和片面。

再者,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无意视盲」(还有听盲等),有时候会造成伤害性事故,这就需要有工具帮到我们及时获取被我们忽略的关键信息。这点在后文中的「AR能满足增强人类能力的需求」中会进一步解释。

手机之后是AR,对AR来说,现实是基础,增强是价值。AR眼镜 不割裂我们获取现实世界的信息,同时距离我们获取信息的主通道——眼镜和耳朵 最近,只要有一个感官通道不被占用,就能及时通过屏幕光线的变化或听觉的刺激来及时获取信息。

抛开手机没能满足的信息及时性需求,说说AR之于手机满足的娱乐需求。

引用一条我们常用的产品公式:

新产品的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代成本

手机在有限的屏幕边界内提供画面显示并提供触觉反馈,而AR则能Cover之。AR不仅能提供更强的视觉刺激(3D、大屏、多屏)和有效的触觉反馈(指环/腕表/硬屏),而且能提供空间音频的听觉娱乐性和高能量交互动作的动觉娱乐性,这使AR带来的新体验能大大优越于手机本身的旧体验。

在替代成本方面,AR设备所需付出的金钱成本和手机大概率是一个等级的(因其「连接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基础设施」的定位所决定),也就是原本换手机所需付出的价钱。

社交关系(关系成本)也很好迁移,因为聪明的硬件大厂会在底层用一种通用的用户界面打通手机端和眼镜端的同一个应用,无非新的交互方式需要一定的学习成本,所以AR对手机的替代成本不算高。

根据这条公式,有着良好AR体验的AR眼镜是有着较高用户价值并能被市场接受的。

三、AR娱乐

其次,在提高生活效率这个目的上(包括安全性,保证安全性能提高我们的生存概率,这里算入生活效率),AR能更好地担任生活助理的角色。

一般来说,AR眼镜上都有IMU、摄像头、地磁传感器、深度传感器、眼动传感器,以后还会加上生物传感器,基于AR眼镜上的这些传感器和智能算法,无论采集的是窄频窄域的数据还是宽频宽域的数据,AR眼镜都能很好的感知、分析我们所处的生活情境并提供指导。

1. 举几个例子

1)健康助理

华为智能眼镜有个很好的健康功能,通过IMU采集一个时间段下头部的运动数据,这个窄频窄域的数据就能很好的给我们一个健康提醒,当我们长时间低头且身体没有一定的位移量时,就会收到这个健康助手类似「起身活动、转动头部」的提醒。

2)安全助理

在走路时,AR眼镜通过摄像头判断出「马路」这个对象语义和我们「正在过马路」这个情境上文,就可以通过加强对马路安全性的数据采集和判断,无论我们在过马路时注意力是否缺失,都可以及时反馈马路状况给到我们,保障我们的出行安全。同样,音源是卡车,AR眼镜能识别音源方向,判断音源离用户的距离,并在AR眼镜中显示音源对象类型和音源对象的距离变化,同样能保证我们的安全。更不用说AR眼镜也能实现智能手表的摔倒检测功能。

3)个性化服务定制者

眼动数据同样非常有用。眼动的停留时长、停留对象、眨眼频率、眼动范围,结合时间、地点、兴趣、状态等个性化数据,数据丰富度是非常值得想象的。眼动数据 生物数据(如血压 汗液) 语义语调分析 表情分析 …… = 提供「比你还懂你的个性化服务」。

4)生活管家

再举个AR眼镜采集我们上下文行为动作和交互对象后做出的判断。AR眼镜通过空间定位、摄像头采集到时间段和时间点行为数据,分析到「主人在购物,双手被占用,已在前往地下一层的路上」这一问题语境,这时生活助理给一个提问给主人:“是否召唤爱车?”“是”,这时眼镜给已经拥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一个召唤指令。

当主人到达地下停车场时,车子已经在合适/指定的位置等待主人,当车子和眼镜小于某个通信范围,车子就打开车尾门进入「等待行李模式」。ps.当然,还有一种方案是用全场景的自动导航小车,但这也需要理解用户需求进而在设备之间产生协同。

在这个场景中,感知、收集、处理、分析、决策,有其他单一媒介可以做到同样的效率吗?暂时没想到。

四、AR社交

再者,社交场景下,除了语言,还有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的表达,在2D屏幕下都只能做到有限传达,而通过AR眼镜中通过面捕、动捕的方式能更有效地传达肢体和表情语言,通过空间锚定、深度感知和场景语义的理解,能把你的Avatar很舒适地放在对方所在场景中合适的位置,从而实现一种「同在」的共处感。

试想一下,你在外地工作,你们一年只见面一两次,这种情况下你最好给父母买一副AR眼镜,当你「打电话」过去时,你父母带上AR眼镜即看到活生生的你出现在他们面前。这种跨越物理空间的共处感,能让你不因工作原因而对失去对父母的陪伴而愧疚,同时对父母来说,「想念即看见」,这就是能被即时满足的「爽点需求」。多美好的样子~

情感伴侣:再者,通过空间锚定和三维显示,这位「生活助理」可以做到具像化的存在,再结合NLP,我们能跟他实现情感链接。这个时代,每个人都不孤独。当用户觉得这个生活助理“懂我”,无形中硬件服务商已经实现了个性化服务,其中的商业空间值得想象。

新技术对老技术的替代,要不就是你无我有,要不就是你有我优。在「为达到目的提高所使用的工具的效率」这个需求下,AR能在大多数场景下做得比手机更出色,这是AR在解决生活效率需求上跟手机相比的优越性所在。这里不过多举例,大家可以自由想象。

理想主义者中到处充满标注的现实世界

再来说说「突破人体局限,实现能力的增强」这个需求。

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都会考虑产品面临的约束,所有产品的目的几乎都是在约束内找到的最优解。人类面临的大多数约束有三种:时间约束、外部资源约束、自身能力的约束。

时间约束和外部资源约束这里不展开。什么是自身能力的约束?

大脑处理能力的局限——记忆相关的米勒定律(7 -2)、瞬间处理量、对短时变异量的处理;

人眼能力的局限——人眼是个定焦镜头,即小于对焦距离的微距对象和无法变焦查看远距对象,无法很好感知焦点外的细节,也无法看到380~780nm之外的波长,更无法看见视野外的事物;

听觉能力的局限——人耳只能听到20-20000Hz的声音;

空间移动能力的局限——我们无法瞬间出现在另外一个城市;我们无法不借助工具就能够到10米高的物体;

其他局限:嗅觉和味觉不是AR的核心需求,此文不展开,除此之外,人类有限的感官数量、有限的生命和不同年龄阶段的肌体运动能力,还有感官通道被占用的各种情境,如开车时双手被占用。

面对人体自身的这么多约束,当科技产品能很好地延伸人的能力时,该科技产品就会被保留下来,如无人机、电视、电话,能让我们看得更高、看得更远和听的更远。

而且,自然进化无法跨越式发展,所以,我们要承认我们是低分辨率物种,我们的大脑还真是被我们的感官给拖累了。也就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其实是被我们的感官所束缚住了的,所以没法了解世界的真相。而能突破感官限制的输入系统,一定蕴含着巨大的机会。

而AR眼镜有着穿戴性质,某种程度上有机会成为我们的「感官」,其优秀的体验甚至会被大脑接受和默认。通过AR眼镜的各种传感器,我们能看到以前看不到的(时间、空间、焦段、波段),听以前听不到的(如音道分离后定向放大目标声音和相向抵消噪音),包括增强视弱/听弱人群的能力。

甚至在某些场景下,AI能帮助我们记忆和处理部分信息。

不得不说,人类是何等幸运,在21世纪的某一天,能够感受到比祖先多得多的世界丰富性。

声明:没经过同意不得转载和用于商业用途,来聊聊需求中的最后一点,AR为何能更好地满足「延续人类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需求?

因为其数据独特性。

在AR/VR时代,现实世界的文明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物质资产组成,另一部分是由人类基于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产生的数字资产组成。

物质资产难保存、移动性低、可分享性低,更别说基于物质资产能产生跨地域协作,而且大多数物质资产只有「型」和「义」(型是材料、造型,义是用途和含义),数据维度少得可怜,而数字资产不仅有「型」和「义」,还有时间数据、体三维数据、所在空间的坐标数据、交互数据等等。

如,博物馆中的一个数字花瓶,数据可包含创作者、再作者、创作思路、步骤、制作时长、成品时间、获得多少注意力、相似品、用途、被人工智能预测的可能性,其估价也根据数据维度动态变化。这些数据都可以被归档、分析、创作和协作,不仅能形成静态的知识,而且能形成动态的、可被学习的经验。

人类经验数字化后,能被AI学习,AI和AI之间还能互相学习,这样一来,人类的知识将大部分由AI来挖掘,由此人类知识的数量、丰富度和积累速度都会大大地提高。

幸运的话,在21世纪,我的遗产不仅是我留下来的能被火烧的钱财等物质,更重要的是包含了我的经验、知识、思想、性格、兴趣,那是一副有着跟我一样的嗓音和外貌的虚拟身躯,而这些有意义的数字资产还能被我们的后代学习、优化。这可能才是我们在21世纪最重要的个人遗产。

因为这些数字资产可以通过AR的方式创造、阅览以及在云端保存,所以说,AR能很好地满足「延续人类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需求。

调侃数字资产在现代人生活中价值。还有,AR也迎合了时代发展下社会需求的变化:

物质需求满足后追求的精神满足;从真实到虚拟,再到超越现实的能力。

人类追求精神满足的底层逻辑,引用许怡然老师的一段话来解释:

原始人类跟动物一样,更多的能量都被用来帮助物质的身体获取养料,生长、繁殖,但是人体需要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人体对任何物理刺激都有很强的负反馈设计,不可能无限制的循环。当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脑神经就自然的开始需要更多的精神刺激,这就是人类对虚拟世界内容的需求本质来源,而脑神经的构造对这种需求的刺激反馈机制相对限制低很多,在能量足够的情况下,能够循环无数次,这就是为什么人的精神享受可以绵绵长长,无穷无尽的原因。比如吃甜品能让我们快乐,但是吃的太多,很快身体就有负面反应了,让我们觉得继续吃下去已经食之无味了,再多吃你就得吐了,可是看有趣的书、电影、电视、玩游戏,你可以持续获得快乐。所以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的内容,是一个拥有无限空间的市场。在科技发展到能够基本上靠非人力的自动化工具,就能给人体提供基本物理生存所需的足够的物质基础的时候,人类肯定会走上更多的虚拟化生存的道路。到那时,人类将会花更多的时间呆在虚拟世界里,对满足精神需求的内容的追求必然会无限制的继续增加,同时为这些内容付出最多的消费。

所以,总结一下需求和社会这部分,用一条公式来总结判断AR眼镜的成功概率:

产品成功概率 = 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使用障碍

AR眼镜的成功概率 = 解决了「为达到目的而提高所使用的工具的效率;突破人体局限,实现能力的增强;延续人类的知识和先进文化」三个重要问题 – 「金钱成本、学习成本、隐私成本」三个使用障碍。

前面分析过,不算高的金钱成本和学习成本让使用AR眼镜没有过高的使用障碍,相信在设备方、应用提供方、数据服务商等多方努力下能慢慢削弱用户对隐私的芥蒂。

五、再说说技术

既然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现代生活的需求转向都让AR有着出现并存在的巨大价值,那AR的技术发展能否支撑其如此重要的地位?这么多的传感器,这么强的算力需求,怎么把这些硬件能力集成在薄薄的镜腿上,进而实现轻便化眼镜形态?

先说结论:需要时间。

理想的AR眼镜体验是怎样的?

    作为穿戴设备,要有以人为本的舒适的穿戴体验。普通眼镜25-40g,AR眼镜同样要做到60g以内才能支撑用户全天候、全场景地佩戴;

    作为近眼显示设备,要有视觉沉浸感,这样就要有几乎能覆盖双眼视野的显示区域;要有好的AR体验,就要有物理沉浸感,光照(尤其是阴影,即黑色)、遮挡、力、对物理变化的反应;

    作为全场景的基础硬件,要有能在户外看清楚的高亮度和宽色域,同时有着长续航、低功耗的特点,交互方式还需保证高可靠性;

    作为智能生活助理,AR眼镜对数据的收集、处理和输出同样要出色,也就是AI三要素——算力、算法、数据一样不能落后;

    在个性化时代,要有着能对眼镜外观个性化选择和改造的余地。

综合来说,一副有着理想AR体验的AR眼镜需要把电池、芯片、PCB、光机、扬声器、只会越来越多的传感器等零配件集成在薄薄的五六毫米厚的两个镜腿上,同时兼顾散热、安全、零件微型化和整机轻便。

这需要轻便材料的突破、零件微型化工艺、电池技术的突破、MEMS光学方案的突破及可量产性的保证、物联网的普及(AR本身就是链接一切)、数据传输的高效和可靠(边缘云、5G成熟并规模化的结果。

因为AR的长续航需求所以很难做到所有数据本地化处理,如何做到预测、讨巧处理和及时分发)、AR云的建设、底层芯片和操作系统的支撑(实现虚实融合的物理沉浸感)、以及一个基于手指的交互硬件和交互动作的定义,以上所有技术成熟后产生的协同效应,才能让AR眼镜有成为一个平民级的基础设施的能力。

你可能会问,什么时候能实现这样比较理想的AR体验?

只能说没有一个可量化的时间点,当这些技术ready后,我们可能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已经不习惯于没有数字痕迹的现实世界。

这是AR的技术部分。企业在这个技术生态位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就能有光明的前景。

再说一点,科技影响社会的规律,一般都是从「行为改变」到「习惯改变」再到「观念改变」。

AR改变的行为是:我们开始利用智能眼镜来提高生活效率;

AR改变的习惯是:我们习惯了戴AR眼镜来交流、协作以及与现实世界交互;

AR改变的观念是:以前我们戴眼镜是为了看清现实世界,现在我们戴眼镜更多是为了看清数字世界。

这是AR眼镜作为重要的科技产品影响社会的规律体现。

人类社会在未来会虚实相融 而现实是,AR的产业化之路颇艰。

AR要进入C端,就要找到一个稳定、可靠的核心能力向下找场景,这个场景如果不是痛点/痒点/爽点,那大概率是个不痛不痒的「AR 」场景。

所以AR的第一个Killer scene是什么?一定是在情绪价值上深挖。

顺便提一下,网上那些通过后期合成出来的AR效果视频,满世界充满了图像化的标注,这或许是AR令人兴奋的样子,但这一定不是AR能与用户长期共处的方式,毕竟,能最小化用户注意力的技术才是好的技术,最好的用户界面是无界面。

深挖用户需求就能知道,用户要的不是锤子和钉子,也不是要墙上的洞和画,而是画带来的愉悦感和幸福感。所以在AR中,在用户无目的时提供必要的信息、有目的时根据用户目的提供合适的信息,这种人机共处方式才是有亲和力、舒服的、能长期共处的方式。

好了,AR在人类的三个需求上、社会需求转变上、技术发展上的价值,以及技术影响社会的普遍规律都分享完了,文章有点长,感谢你看完,这里有的是观察、有的是观点、有的是规律总结,anyway,写到这,这篇文章完成了它的使命——让大家了解到AR的价值。

当然,还有很多话题值得聊,比如苹果VR中的AR机会、比如AR硬件形态都有哪些应用场景、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投资标的,我们换个时间再聊~

本文由 @Ian在AR行业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买卡车别只想要顶配,这些配置真的实用吗?

【卡车之家 原创】不知道各位卡友发现没?现阶段重卡上不论是舒适性配置还是辅助驾驶配置都十分先进,如果你是一位散户,在2022年想买一辆功能更为全面地牵引车,不论是基础配置还是选装配置都可以让你眼花缭乱。

虽然这些配置的加入能够大幅提升我们驾乘舒适性以及安全性,但是其中一部分配置不仅产品价格较高,而且在实际使用中并不顺手。甚至在我们卡友用车多年之后,某些配置的使用率和实用程度可以说非常低,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大家口中的“非必要”配置。

这两项配置最早出现在乘用车上,上世纪90年代在底盘代号W140的奔驰S系上首次装配,尤其是无钥匙进入系统,自上市之日起确实改变了不少用户的用车习惯,不掏钥匙也能轻松上下车,在乘用车行业中获得了较为良好的实用口碑。而目前在一部分高端国产牵引车上,也陆续出现了无钥匙进入以及无钥匙启动系统。

但是,在卡友们的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这两项配置似乎并不是想象那样“方便”。对于咱们经常在外跑运输卡友来说,外出跑运输有时需要携带随身衣物、食物以及相关证件和运单,这一系列杂物都需要提前花费时间、精力进行整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卡友反映自己经常会忘记随身携带钥匙,走到卡车面前才发现打不开车门。

虽然方便我们进入车内,但是遥控钥匙本身却时常容易被卡友遗忘,据陕汽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有很小一部分购买X6000车型(带无钥匙进入)的用户,会因为丢失、遗忘钥匙进而来到服务站重新配钥匙,这种内部带有芯片的钥匙因为需要和车辆遥控信号对码,而单把钥匙的价格在小1000块钱以上,工作人员也会在用户提车后提醒用户这一问题。

对此,小编个人的观点来看,这项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来便捷,让我们上下车跟更加方便,但是随车钥匙一定要额外注意保管。

眼尖的卡友不难发现,现如今即便是小卡,也有不少车型开始陆续装配车载MP5或者大尺寸的车载屏幕功能,这项配置的出现极大程度的丰富了我们卡友的用车生活。但是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后,这项配置的“出勤率”似乎没有想象之中高,而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目前智能手机能够提供导航、娱乐、找货等功能,卡友从跑车到接单,一部手机就能完全搞定,而闲暇时也会浏览手机上的短视频或者信息。即便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导航,也很少使用车载屏幕进行导航,毕竟车载系统很少能通过网络实时更新。

正因如此,车载屏幕所提供的娱乐功能和使用率正在大幅降低,尤其是卡友在等货、闲暇阶段,这个配置更是如同“鸡肋”。

不过,现阶段不少主机厂也在逐渐优化大屏的操作系统和实用性,推出了包括手机互联、导航以及APP、360全景影像等功能,有了这些配置之后,大屏和手机可以进行互动,将导航画面投影至大屏之上,并且还能提供一系列音乐APP功能,喜欢用车载音响听歌的卡友这项配置也算的上福音。

经过我们和福田奥铃的工作人员确认,目前如果选择一台带有手机互联以及导航、APP的正品原厂大屏,需要额外增加2000元左右的费用。对于一部分卡友而言,这些配置在日常使用中的出勤率比较低,可以完全不选择这项配置,用自己的手机就能完全搞定,目前一部分厂家也专门为车型设计了充电接口和手机支架,提升卡友用手机的方便程度,为这个设计点个赞。

语音控制系统的原理很好理解,就是通过设置在车辆中的话筒接受驾驶员的语音指令,通过车辆ECU传递,从而实现某一项功能的开启和关闭。这项配置目前在新能源乘用车中非常火爆,甚至不少厂家以此作为卖点宣传给用户,但作为我们驾驶卡车的卡友来说,这项配置或许噱头大于实际。

首先,语音控制系统目前在商用车领域,仅能控制车辆配置,比如开关空调、屏幕功能、拨打电话等,从实际卡友反馈的体验来看,并不如预期那般实用,误识别、误操作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人机交互系统的水平暂时还不能和智能化挂上等号。

而诸如开空调、打开屏幕等操作,我们卡友顺手就可以打开,通过语音交互系统不仅时间消耗更长,整体一套流程使用下来并没有手动控制方便。

更为有趣的卡友反馈是在“方言识别”上遇到了麻烦,卡友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如果用家乡话发出指令可能会闹出不一样的笑话,而语音指令也很有可能会判断失误,导致开启其他功能,影响我们正常驾驶。更为重要的是,这套系统可能还会导致选装成本增加。

● 编后语

近两年来,卡车舒适性配置以及辅助驾驶等配置悉数亮相,其更新换代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从商用车的未来发展来看,卡车产品在无人驾驶领域以及车辆软件标定等方面的筹码还会继续加重。而诸如车机系统、车载语音系统虽然目前对于不少卡友的实用程度并不高,但是它们作为承载未来更高智能化的基础配置,势必也会随着时代浪潮继续发展。

虽然目前有些行车功能并不实用,可能还有些鸡肋,但是通过芯片技术以及整车的系统调试和升级,以上这些配置突破尴尬的现状也只是时间问题。各位卡友,你们平时在用车的过程中,还有没有总结出其他体验感不佳的配置呢?欢迎在评论区我们讨论沟通。(文/杨昊)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