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阅手机阅读器(2022 年双十一微单相机选购攻略)
百阅手机阅读器文章列表:
- 1、2022 年双十一微单相机选购攻略
- 2、书香,在云端飘起——4·23世界读书日多场读书活动举行
- 3、晚晚人设崩、阿沁碾压出轨男,最渣的还是家暴宇芽的伪君子
- 4、百年石太筑梦铁路新时代
- 5、星耀天穹 福及人类——中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纪略
2022 年双十一微单相机选购攻略
本内容来源于@什么值得买APP,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风语叔W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2022 年的相机价格似乎没有回落的趋势。因此,很多预算有限,又想体验摄影乐趣的朋友们,不妨在 2022 年的双十一期间考虑入门级别的器材,这样自己的钱包不会那么吃力。
下文就是作为摄影爱好者的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份 2022 年相机推荐名单。单反、微单都有。不过价格波动太大,大家请以双十一期间具体报价为准。
阅前须知:
资料整理难免存在疏漏,欢迎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行感谢。
图片均出自网络及官网,侵删。
•
【第一部分】
先介绍一下 6000 以内的机器,我也当过初学者,深知入门机器的重要性。有一部便宜好用的机器,能够不断激发你的创作欲望,对能在摄影这条路上走更久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次推荐相机基本数据,请点击放大查看,绿色字体表示参数占优。
•
松下 GX9
GX9 有着这个价位少有的机身质感,最重要的是它的操作非常舒服。虽然没有单反一样的手把,但各种拔轮 自定义按键,在调节参数的时候非常让人放心。而且难得的是各种拔轮按键的回馈都很棒,一点没有 3000 元价位应该有的样子。
画质当然也要考虑,虽然 M43 的高感不如半幅,但我实在想不起来 3000 能买到什么带防抖并且操控出色的半幅。讲真大家在 ISO 800 左右的时候画质上的差距并不会太大,1600 或者以上才能看出来 M43 在彩噪上的不足。但防抖至少能补回 4 档高感,所以 GX9 大部分时候还是能跟同价位半幅一战。只是 2000W 像素在分辨率上要差一些,如果介意这点就没办法。
虽然双十一前很久这机器就涨了,但这个价位它仍然是性价比最高的机器。
•
富士 X-T30 II
富士在半画幅这块的深耕,让人钦佩。它们家的相机在颜值方面很是能打,感觉除了比较偏单反的 X-S10 以外,大部分都偏复古,就没几款我不喜欢的。特别是它们经典的银黑配色,加上机械感十足的拔轮。
X-T30 II 这款机器,其实产是两年前 1 代的小幅度升级版本。
用算法改善了对焦,由之前最高 -3EV ,提升到现在的 -7EV,提高了近 4 档,实用性大增。同时,屏幕像素也由原来原 104 万,提升到现在的 162 万,带来更细腻的效果,拿来拍妹子的话,回话的时候效果会更棒。此外,多达 18 种的胶片模拟,也让喜欢玩的朋友多了折腾的理由。
不过,作为 2021 年推出的相机,竟然没有防抖,让人多少觉得有点不爽。要知道,富士很多好用的镜头都没有防抖。不过瑕不掩瑜,对外观要求高的朋友,X-T30 II 的综合性价比还是可以的。
•
富士 X-E4
跟前面说的富士 X-T30 II 不一样,富士 X-E4 虽然出自同门,但走的是小巧轻便的路线,配合上自家 27mm 饼干头(等效全幅的 40mm),可以说是日常携带的首选。这套组合,可以看成是可换镜头相机,在画质、体积之间的一个完美平衡。
当然,为了尽量减小体积,X-E4 也做出了一些取舍。比如取消了手柄部分,握持感跟 X-S10 还是有很大差距。另外也放弃了模式转盘,对于经常需要应对突发情况,想快速调整参数的人来讲,全起来不是那么友好。
最后,防抖的缺席,也是一大遗憾,不知道下一代能否补齐这个短板。
•
尼康 Z50
紧凑、轻便,是尼康 Z50 的一个标签。在这个提前下,传统单反造型,让它拿在手上的感觉比一些类旁轴相机要友好很多。同时性能上也比较强悍,拥有这 8 款相机里最高 11张/S 的连拍。
虽然机身没有防抖,但 Z 卡口有不少带防抖的镜头,也算弥补了一些缺憾。特别是搭配尼克尔 Z DX 16-50mm f/3.5-6.3 VR 这枚入门变焦头,收缩后体积极小,携带特别方便。而像是尼克尔 Z 28mm f/2.8 这样的饼干头,也可以作为挂机首选。
总之,尼康 Z50 是平衡了性能跟体积的机器。无论作为初学都的入门机器,或者需要轻度使用相机的人,都可以是优先考虑它。
•
奥林巴斯PEN E-P7
PEN E-P7 大概是奥林巴斯产品线上复古感最强烈的机型,黑、白个颜色搭配上银的质感,人见人爱。另外很多功能也非常实用,完全可以说是实力与颜值并存。
五轴防抖(现在相机的标配,2021 年了)
艺术滤镜(摄影发烧友可能会不屑,但普通爱好者玩着可就开心了)
蓝牙(打开后,即使已经关机也可以将照片导入手机,方便分享)
可翻转屏幕(自拍必备)
机身闪光灯(以前相机必备的东西,现在不知道为什么越来越少了)
相信这样一部相机,无论是平日上下班,还是旅行途中,你都会愿意时常拿出来拍摄、记录,然后把美好生活分享到社交网络
以后如果有闲钱,也可以把镜头换成等效 35mm 左右的 17mm F1.8 。这枚镜头无论是做工还是质感,都非常的“金属”,跟 PEN E-P7 可以说是绝配,是一套可以安下心来享受摄影乐趣的设备。
•
奥林巴斯 E-M10 MarkIV
漂亮的机身似乎是奥林巴斯的一大卖点,也是单反学不来的东西。虽然这样带不来性能上的提升,但并不所有人都吃性能那一套。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很多场合漂亮的微单拿得出手,让你凭空多了几分气质。
虽然 E-M10 MarkIV 画质确实不在第一梯队,但考虑到很多人用手机拍照就已经很开心,从这个角度来看 M43 的底已经足够应付大部分日常场景。这个跟你买车是一个道理,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买台漂亮的代步车,多数人不会去考虑百公里加速。更不用说强大而且实用的防抖,对于不是铁手的人来讲更是帕金森综合症福音。
双拔轮手感细腻好用,可以自由设置成曝光补偿或者控制光圈等等,让相机契合你的操作习惯。而取景器在白天阳光强烈的时候,用起来比看屏幕要方便太多,这也是它相对 PEN E-P7 值得称道的地方。
•
佳能 M50 Mark II
这款佳能的机器,我认为有几个特点值得一说:
全像素双核
用过都知道有多好,这大概是目前最快最准的对焦方式。有了它,1.4 的大光圈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在拍摄人像过程中,精准快速的对焦,有助于让模特放松。你能想你让模特某个动作你拍半天对不上焦,对方的焦虑吗。
侧翻屏
现在这种屏幕,友商也越来越多了,都知道好用,特别是竖拍人像的时候,有跟没有完全是不一样的体验,用过就不想再用回只能上下翻的那种。
超小范围的人眼对焦识别
一般机器(高端机型不在讨论范围)的人眼识别,大概竖着拍全身是个极限了,人再往后因为脸部太小的原因基本就识别不了了。
上面说的,都是针对人像拍摄来讲非常实用的功能,但光有这些其实我还不会推荐。EOS M50 Mark II 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佳能 EF-M 卡口那枚让我这种 EOS R 用户都流口水的 EF-M 32mm f/1.4 STM ,这是半画里面的人像利器。
这枚镜头,结合佳能的人像肤色表现,结果自然是安逸舒适。即便不拿来拍人像,等效 50mm 的段焦日常使用也完全不是问题。
•
理光 GR3
日常使用的话,GR3 很适合,你甚至不需要专门的相机包,直接揣裤子口袋就可以了(不怕镜头进灰的话)。吃饭前,或者碰到漂亮的日出或者夕阳就掏出来拍,能大大增加你拍照的频率。我赌大部分人买个单反,可能只有周末或者节假日才会考虑拿出去拍。那样真不如买个 GR3 ,带身上拍不拍另说,起码你带了有个拍的可能性
当然,这东西太过个性,一般人大概接受不了,除非十分明确自己的需求。但我始终认为摄影需要靠热情支撑,而 GR3 因为便携的原因,会比其他机器带给你更多热情。
并且,GR3 也不单是便携这么简单,理光的正片模式直出的颜色我非常欣赏,懒人福音。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还有它小巧的机身竟然带防抖,要知道隔壁那几台机器都不带。
•
【第二部分】
这个部分分享我对一些 6000 元以下机器的看法。大家都知道一分钱一分货,上了 6000 之后,很多相机开始有了一定的质感,功能也更加丰富多彩。
尼康 Z5
尼康 Z5 是目前市面上性价比最高的万元内相机,没有之一。防抖、小型化、够用的传感器水平(不是背照式,略落后),以及非常低廉的价格,实在找不到比它具性价比的相机了。除非尼康自己出 Z5M2,否则很难找到对手。比如快门速度方面,尼康给 1/8000 很够意思,要知道很多厂家为了区别产品线,这种档位一般只能 1/4000。
硬要说有什么缺点,大概是 Z 系统里面没有白菜镜头,几枚 1.8 的 S 头都要价不低,除了我非常口水的那枚 40mm F2。但话双说回来,几个 S 头确实素质不是狗头比得了的。它们跟 Z5 的组合,日常便携不是问题。
•
佳能 RP
RP 好不好,这个要看情况。前段时间涨到 8000 以上的时候,确实不值得考虑。但最近已经回落后 7800 以内,这就值得考虑一下了。这跟 Z5 的一千多的差价,足够很多入门爱好者纠结好久。
佳能 RP 主要问题在续航及没有防抖。
续航方面,佳能竟然给它配了 M6 同款电池,导致拍个 200 来张就会没电,外出的话让人十分不放心。没有机身防抖这个让人不解,都什么年代了佳能还敢这么做。
不过好就好在 RP 本身的卡口就足够多镜头可选,想玩 EF 老镜头买个转接环就行。还有佳能拍摄人像时候的色彩科学,以及友好到像在自己家一样的交互菜单,都是 7000 多的 RP 的竞争力所在。
•
松下 S5
松下 S5 是一部水桶机,拍照视频哪样都行。但得益于新的传感器技术,噪点水平方面要强过用旧传感器的 Z5 一点点(不明显,需要放大)。
5 档的防抖(跟镜头协同能有 6.5 档)让爱好者们可以放开手脚去拍,哪怕 F4 的光圈晚上也不用太担心。而松下自己的 50mm F1.8 又是市面上这个产品线里面性价比相对出众的那家,现在才 2700 多。只是目前 L 卡口的头确实少了点,虽然普通用户足够了,但一些想玩得深入一些的爱好者可能挑选的余地就少一些。
考虑到对手在这个档位没有机器,松下 S5 可以说是独一份的存在,适合那些需要一机一镜享受摄影的人,性价比非常高。
•
富士 X-T4
推荐富士 X-T4 并不是因为它的性价比,而是除了性价比,大家还追求美与可玩性。富士 X-T4 正是集两者于一身的机器,可以认为是富士美学的代表。
X-T4 有着完善的拔轮,ISO、快门速度、曝光补偿这些参数均可以通过机械感十足的旋钮进行控制。配合上带光圈控制环的镜头,拍照调整参数的时候非常有仪式感。或许需要高效率工作的人更喜欢使用自定义快捷设计,但把摄影当好爱的普通玩家可能会想慢下来,真正参与到如何拍出一张好的照片里面。
•
尼康 Z6
在多 1000 元的情况下,尼康 Z6 相对松下 S5 还是有一定自己的优势。最大的优势就是镜头群,Z 卡口镜头明显比 L 卡口的丰富。并且不单是现在的镜头数量,未来镜头的丰富程度上应该也是尼康占优势。所以,如果你对镜头群数量比较敏感,Z6 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
不过,尼康 Z6 非常前卫(奇葩)的使用了目前并不主流的 XQD 卡。可靠性上确实出色,但价格并不友好,64G 的要价近千元,而相同容量的 SD 一般百元内。这无疑给用户带来了非常大的无形成本,可以说是一大缺点。
•
佳能 EOS R6
很多13000 的机器现在都涨到 15000 了,所以佳能 EOS R6 很可能是这个档少数不怎么涨价的器材。
佳能 EOS R6 那 2000 万像素的传感器常被人拿来说道,其实大可不必。它确实无法胜任某些方面的拍摄,比如需要大画幅输出的商业摄影。爱好者使用,二次裁切的余地也小了一些(不是没有,是小了一些)。但佳能强大的镜头群,丰俭由人(很多人都还在转接 EF 镜头)。讨人的屏幕预览,逻辑分明的菜单设计等等这些东西,都为 R6 加分不少。
相机归根到底还是要好用,EOS R6 正是这种理念的产物,差一点就成了水桶机。
•
索尼 A7M4
索尼 A7M4 是新的水桶机,真的非常水桶(除了价格有点“短”)。
3300 万像素的优越感器在 2022 年看来非常平衡,既有着极为宽裕的后期裁切空间,又能照顾很多爱好者的电脑,让后期不至于太吃力。侧翻屏的加入,也让视频拍摄更得心应手。368万点 OLED Quad-VGA 取景器虽然不是目前顶配,但也已经比很多 200 来万的来得舒服。
更重要的是,索尼现在终于知道自己是在做微单了。近年来几枚 1.4 GM 的镜头体积都非常小巧,画质还不差,比如 35GM、24GM 等等,因此镜头群方面未来可期。特别几枚 F2.5 光圈的“饼干 GM”镜头,让人感觉这才应该是微单的样子。
跟 A7M3 一样,相信 A7M4 仍然会成为近几年最受欢迎的机型之一,如果预算足够就不要犹豫,直接上就对了。
书香,在云端飘起——4·23世界读书日多场读书活动举行
来源:光明日报
4月22日,位于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三层的“怀中读阅童馆”绘本区域,一位妈妈正在给女儿讲书。记者 韩寒摄/光明图片
4月22日,位于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三层的“怀中读阅童馆”,一名小读者正在读书。记者 韩寒摄/光明图片
4月23日,世界又迎来了一个读书日。与往年的熙攘相比,今年的读书日显得有些安静。大型书展取消,各地读书节寥寥,疫情的延续也减缓了人们走进书店的步伐。但这并不妨碍书业同人在各类平台上组织活动,呼吁人们读书,也不妨碍读者沉下心来,安静地读完一本书。
一屏万卷,市场可观
“缥缃万卷 待与君归”“本草良方 中医古籍”“百余种老连环画专场”……仅听名字,会让人产生置身实体书展的错觉。然而,这却是中国书店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在孔夫子旧书网举办的在线促销活动。
虽是旧书,但也吸引了不少读者。数据显示,一函三册的《金匮要略心典》业已售罄。
与中国书店安静的网络展销相比,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抖音平台不断推出的直播活动,“吆喝声”要响一些。近日,新晋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也加入了直播队伍,在访谈中,列出了《左传》《史记》《红楼梦》《堂吉诃德》《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世界最后一个夜晚》等一长串书单。“我认为,还是要读经典。读者读一本书时,往往能将自己的生活代入进去,这是经典作品的力量,也是经典作品的命运,能给人带来很多启示。”李洱说。
不仅售书从线下转向线上,读书这一环节,也逐步从纸上转移到了屏上。
为迎接世界读书日,中国出版集团组织旗下中华书局、三联书店等出版社,邀请严歌苓、曹文轩、康震、沈鹏等名家分享自己的创作趣闻,推介自己的“枕边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现代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等单位和70余家读书会、200家书店共同发起“阅读一小时·2020”线上读书嘉年华活动,近10万名读者报名参与。在另一场针对青少年的“致青春 为家国”云上经典共读计划中,该社邀请作家和文化名人一起,以社群读书会、视频阅读的形式,为广西全区153所大中小学和各地市县图书馆领读中国古诗词,参与人数上万。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告诉记者,近来他在读《资治通鉴》和《鲁迅全集》,通过电子阅读器,而非实体书,“查阅生字方便得多”。数字化阅读逐步占据主流,在该院近日发布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得到了验证——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9.3%,高于纸质阅读59.3%的接触率。人均每天接触手机时长100.41分钟,远超读书的19.69分钟和读报的6.08分钟。
“数字化阅读的增长,是阅读的幸事。它让信息快速普及,消弭了城乡之间原本巨大的鸿沟,甚至消弭了文化程度差异造成的信息接触差异。”魏玉山分析。
听书之举,悄然成风
打开三联“中读”App,可见平台专为今年世界读书日打造的直播专题——“幸有读书可慰藉”,向读者介绍“宇宙简史与人类未来”“福柯笔下的瘟疫”“汪曾祺:我们时代的苏东坡”和“送给你的十本书”。
在互联网瞬息万变的“快阅读”和纸质书籍温润平缓的“慢阅读”之间,《三联生活周刊》旗下的社交平台阅读产品团队,一直在努力打造一种“中阅读”——将书籍中的知识,转化为音频,约请名家说给读者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三联“中读”逆市上扬的新增用户量和在线用户峰值,似乎验证了这一模式的成功。
“很久以前,我就不刷屏了,不再关注社交媒体上瞬息万变的信息。”三联“中读”内容总监俞力莎说。“作为一本安静的杂志,《三联生活周刊》更为关注一些具有永恒价值的内容,比如理性、进步、智识、生活的乐趣和美。”而作为杂志副本的“中读”,在这一指导思想下,约请樊锦诗讲《敦煌莫高窟》,约请戴锦华讲《光影留痕:世界电影史》,约请辛德勇讲《大唐帝国》,约请喻恩泰讲《钱钟书》,收获了一批有声书的读者。
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三成以上国民有听书习惯。其中,成年国民听书率为30.3%,0至17周岁未成年人听书率为34.7%,均较2018年有大的提升。这或许得益于各类App和在线广播对用户听书习惯的培养。早在数年前,喜马拉雅电台就开始挖掘书籍里的系统知识,开设“大师课”,向用户讲授哲学、古诗词、中外文化内容。“有书”等后起之秀,也在抢占文化名人资源,制作听书内容。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樊登读书”联合人民阅读,邀请明星和文化名人推出特别版“知识进化论”,以书为主线,引领读者探寻求知的乐趣。
由专业编辑团队组织的听书内容和大师讲述者,正在挽救古老的“读书”行为,在新形态中弥补数字化阅读带来的系统知识接受不足。
最爱读书,是少年郎
新设备、新阅读、新趋势不断涌现,但仍然有一部分读者,钟爱纸书的触感。
临近读书日,位于北京三里屯的Page One书店开门不久,就迎来了一对母女读者。她们安静地测完体温、登记完身份,走向书架,选阅自己喜爱的书籍。在二楼童书区,已有一对母子席地而坐,迎着窗外透进来的光,安静地读书。
位于王府井新华书店三层的“怀中读阅童馆”,也迎来了读书的小读者。
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人读书的意愿明显高于成年国民,且在持续增长。2019年,我国0至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2.9%,较2018年的80.4%提高了2.5个百分点。
“一方面,未成年人正处于学习和知识吸纳时期,对图书阅读的需求比较旺盛。受家庭和学校管理限制,他们还没有对电子阅读形成依赖。另一方面,未成年人读书意愿的提升也与在学校教育中大量倡导读书密不可分。广泛阅读,让应试教育真正地转型为素质教育。”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分析。
徐升国认为,当前多数成年国民对个人总体阅读情况不满意,恰好说明成年国民对读书存在需求。“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为成年人营造更好的读书氛围。疫情期间,可向居民发放读书消费券,鼓励读书。长远来看,应继续加强阅读基础设施建设,在居民生活的区域布设更多设施——社区书屋也好,农家书屋也罢,智慧借阅终端也好,要让读书与居民的生活真正实现接触的零距离。此外,培育社会组织,举办更多读书会、读书讲堂、读书活动,加强对读书的指引,甚至可以细致到编制某一类书的书目、讲解某一本书的阅读方法。”
“希望我们对待读书的热忱,永远像少年。”徐升国说。记者 韩寒
晚晚人设崩、阿沁碾压出轨男,最渣的还是家暴宇芽的伪君子
本以为10月的月榜已经带大家见证了年度第一渣男的诞生。没想到这话还是说早了,谁知道渣无止尽,11月的渣男排行榜争夺十分激烈。前有刘阳携带作品《出轨之爱上森林》前来参赛,接着宇芽前男友沱沱也不甘示弱,以恐怖的战绩《家暴》空降榜单。今天就跟着挖酱来看超多瓜的【11月红人影响力榜】。
▼
TOP10:老挝女孩 | 影响力指数 ★
美颜使人心情愉悦。先来看一位美少女。
这位老挝女孩,今年只有13岁,据说叫“阿哭”。清纯天然的美貌,让人想起了当年爆红的奶茶妹妹。
虽说人靠衣装,但颜值满分的情况下,哪里还需要其他条件加分?粗布麻衣都无法掩盖她的美貌。
这么甜美天真的笑颜,谁不想守护呢?
▼
TOP9:高颜值小道士
| 影响力指数 ★☆
看完美少女,接着来看美少年。
最近有一位地铁素人美少年火了。
狼奔发型、眼镜、大衣、围巾…站在人群中过于显眼了。网友说这不就是小说里的禁欲系男主么?
穿上大衣是禁欲系男主,穿上运动衣又秒变运动美少年。
事实上他确实是运动员,现在还是体育学院的学生。
网友都说:你别打球了,来打我吧!(?倒也不必
而且他还有一个隐藏身份——小道士,茅山上清派八十代弟子。
微博日常是练画符。
于是网友们又一拥而上,跑去找他请符,什么变美变瘦变个男朋友的符各来一张。
看起来网友们是闹着玩的,请符这件事在他这里却不是开玩笑的。还和大家解释说,请的符都是他的师父在画,自己道行还不够。
有句港句,你们真的是想要他画的符?明明就是馋人家的颜值…
不仅集禁欲系男主、运动美少年于一身,还可以自动带入修仙文男主。
果然帅的人做什么都是帅的?这句我可以,挖酱先替大家说了!
▼
TOP8:网红糖果奶奶
| 影响力指数★★
最近有一位107岁的老奶奶红了。
她去参加婚礼回来还不忘给84岁的女儿带糖果,真验证了那句——在妈妈眼里你永远都是个孩子。
这位百岁老人,平时身体康健,手脚灵活。
吃嘛嘛香。
还是牌场老手。
被问到咋活到这么大年纪的时候,还“怼”了一句:那她不死你咋着啊?也是非常可爱了。
年过期颐仍似少女,希望大家将来也能拥有老奶奶这样豁达洒脱的心态。
▼
TOP7:双胞胎美少年?
| 影响力指数★★☆
杨幂的公司嘉行,前不久签了位网红新人。确认过眼神,是位清秀的美少年。
然鹅饶是挖酱这双阅人无数的眼睛,这回也看走眼了。这居然是一位如假包换的美少女,叫做刘梦,22岁,几年前就已经是抖音&快手网红。
翻一百张日常照片也看不太出少女的痕迹。
而且她还有一位双胞胎姐姐刘蓓菲,雌雄莫辨的长相如出一辙。同框更是令人傻傻分不清楚。
据说嘉行要送刘梦去参加选秀节目,不知道这种类型的美少女是不是选秀女孩们的pick?
▼
TOP6:大唐不倒翁
| 影响力指数 ★★☆
大唐不夜城里最近有一位“不倒翁女孩”火得一塌糊涂。
她叫做冯佳晨,原来就是舞蹈演员,后来成为了不倒翁表演者。每次她都只牵女生和小朋友的手,男生就用扇子来代替。
为了能够控制不倒翁,她还必须控制自己的体重不过百,也是非常敬业了。据说每天都有从全国各地赶到不夜城去求牵手的游客,热度直追之前的成都小甜甜。
不过和成都小甜甜的营销不一样的是,许多经纪公司向她抛出橄榄枝,都被她拒绝了,只想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目前的工作。
不知道挖酱这句话将来会不会被打脸,总之现在也想趁美少女在的时候去牵一下小手?
▼
TOP5:泫雅秀恩爱
| 影响力指数★★★
要说本月糖分最高的狗粮,非泫雅莫属。
虽然爱豆恋爱有争议,但是国民女solo和男团爱豆的年下恋,也是第一次有爱豆cp一起上综艺,怎么能不令人好奇呢?
在节目里泫雅说了许多俩人私下相处的细节,还有恋爱过程,全程发糖,甜死人不偿命。而且泫雅一改舞台上的御姐形象,变成陷入爱情的小女生,男友金晓钟也一改之前颓废病娇造型,看起来清爽帅气许多。两个人的反转形象也很圈粉。
导致许多追星女孩都表示扛不住了,这是什么娱乐圈小甜文!挖酱就不再这里造成二次伤害了。
▼
TOP4:李佳琦吐槽大会
| 影响力指数★★★☆
前两天新一季的《吐槽大会》大家看了么?
嘉宾来了袁咏仪,张绍刚说袁咏仪的这个通告是张智霖接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她的购物时间。只是万万没想到…现场还有李佳琦。
没有错,这次《吐槽大会》的主咖,就是所有女生的李佳琦!
庞博调侃说,我们在薇娅和李佳琦之间犹豫了很久,最后比较相信薇娅的眼光,选择了李佳琦。将淘宝直播一哥一姐之争完美融入段子,也是非常直白敢写了。
但是我们佳琦哥哥完全不虚,劝诫大家,现在这个社会这么激烈,每天成百上千万的人和你竞争,你不努力,怎么抢到李佳琦的产品?
照挖酱说,饭李佳琦这个爱豆真的不亏。你喜欢其他爱豆,都得为他花钱,可李佳琦不一样,他是帮着你省钱?是不是这个道理?这种良心爱豆谁饭谁知道。(没有说要花钱的爱豆不好的意思!求生欲极强.jpg)
▼
TOP3:晚晚人设崩了?
| 影响力指数★★★★
这两天晚晚夫妻俩摊上事儿了…
起因是晚晚抱着猞猁的一张照片。
看到这张照片后,有网友扒出她之前穿过猞猁皮草。一边穿着猞猁皮草,一边说猞猁可爱?而且猞猁还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是什么迷惑行为。
并且大家发现,她还穿过龙猫皮草。据专业博主科普,如果是真品,需要200-300只龙猫的皮毛。听完这句话,再看这件衣服…都觉得有点诡异了。毕竟晚晚一直以来的形象都是爱小动物,到处救助流浪动物。曾经的理想职业还是兽医,连动物安乐死都无法接受的善良女孩。
所以很多网友质疑她,这是一边立爱小动物人设,一边穿珍稀动物的皮草?
本来是网红人设的问题,后来在动物保护博主的介入下,上升成了法制问题。直接艾特相关部门,质疑这抱着的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非工作人员可以亲密接触吗?还可以用来做皮草?
经过几天的网上云断案后,有关部门也表示已经接到举报,会去核实。我们可以等一下之后的官方消息,不急于下定论。
不过网红还是不要轻易立人设,翻车几率太高,冒着踩高压线风险的暗戳戳炫耀,更是得不偿失。古人早就告诉我们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槽点远比优点传播得更快更广。
▼
TOP2:阿沁手撕刘阳连续剧
| 影响力指数★★★★★
本月堪比狗血连续剧的瓜,挖酱一直在跟进。刘阳绿了阿沁,职场骚扰女员工,半藏森林插足当小三,好不热闹。
第一集,史上最快复合的网红情侣——阿沁刘阳。24小时内,经历了疑似分手,确认和好的过程。
第二集,阿沁大号曝光刘阳出轨,小三竟然是清纯系网红半藏森林。
第三集,小三道歉,阿沁再锤猛料。
因为瓜太长,之前也详细总结过,挖酱就不再赘述了。
一方面心疼阿沁的遭遇,同时也很佩服她在感情遭受背叛,情绪崩溃之后,还能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地搜集证据锤爆渣男的强大心理。(果然人家成为富婆是有资本的?
最后还是要对出轨男说一句:这边有个手术需要您配合一下呢。
▼
TOP1:宇芽被家暴?
| 影响力指数★★★★★
要么挖酱怎么说这个月渣男排行榜竞争激烈呢。家暴男、出轨男都集齐了。最直观可怖的就是“宇芽被家暴”。
宇芽是papi旗下的仿妆博主,之前仿妆蒙娜丽莎和爱因斯坦,还被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过,人气很高。
可在家暴面前,她也只是无法抵抗的受害者。
这次她终于忍无可忍,录了视频揭露男友的家暴行为。从开头的一段电梯视频,就看得令人瑟瑟发抖,宇芽被强壮男子强行拖拽出去,根本无法抵抗。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刻,难以想象背后还发生了怎样残忍的暴力对待。
视频里,仅从文字叙述就能感受到宇芽被家暴时,身体与心理的双重伤害。而且家暴宇芽的这位男友,还是惯犯。他的前两任妻子都曾被他家暴过。
这位渣男的微博叫“沱沱的疯魔教”,人设是一位文艺中年才俊。
日常伪装得很好不说,宇芽曝光后,还能火速淡定地关闭微博评论,然后发微博挑衅网友。心理素质真不是一般渣男能比。
宇芽这样有一定影响力的博主,起码还能通过曝光揭露他的伪善面目(也很佩服她的勇气)。可是现实中更多的普通少女,被家暴后却无计可施,无路可走…
所以少女们一定要擦亮眼睛,谨记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不能对家暴行为心软,否则将会是噩梦的开始…
▼
TOP0:故宫初雪
| 影响力指数★★★★★
这个月伤心的新闻有点多,送大家一组故宫初雪的壁纸,在线赏雪,希望可以稍微治愈到你们。
【11月红人影响力榜】盘点就到这,期待12月可以带给大家更多的是欢乐和有趣的瓜,我们下期再见啦~
百年石太筑梦铁路新时代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原创稿
从“峰回路转”跨太行,到“纵横交错”通南北,承载百年历史的石太铁路正向着新时代进发。石太铁路原名正太铁路,是连接石家庄到太原的铁路干线,是山西通往京、津、沪和江南各地的主要通道,沟通省内外物流的重要运输线。
道路交通对于社会的进步、行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从以前的“蜗行牛步”到如今的“日行千里”,石太铁路赓续百年初心,在新时代里描绘出一幅壮美画卷。
建设石太,党的领导促进发展。石太铁路的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缩影。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石太线进行多次技术改造,运输效率显著提高,更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群众生活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动力。百年岁月共成长,携手并进新时代,如今,石太铁路逐渐向高速化、标准化、舒适化迈进,在新时代铁路中散发着耀眼光芒。
聆听石太,秉承初心牢记使命。娘子关站是全线唯一一座连续使用接发旅客的车站。一百多年来,途经于此的石太铁路历经战火洗礼,而娘子关站却依然存在,并仍保持着百年前修建时的风貌。与娘子关站一同守护着石太铁路的,还有一群“身在娘子关,不见家娘子”的铁路职工,他们秉承初心牢记使命,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车站中,在新时代绽放出铁路人的生命光彩。
感受石太,为民服务发挥作用。随着石太客专的开通,K5275/6次列车成为石太线上唯一一趟运行的旅客列车。列车长房炜介绍说:“这趟列车不仅便利了群众的出行,还将游客送进了农家乐,让更多老乡吃上了旅游饭。”在高速铁路飞速发展的今天,石太铁路始终坚持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为新时代铁路高质量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展望石太,奋进向前激发活力。发展活力萌生前行动力,这需要不断强化、不断创新。石太铁路经过大规模的安全标准线建设,线路基础全面加强、信号设备明显强化、供电设施有效整治、车务实现技术监控、站台站舍焕然一新。以高标准、严要求强化石太铁路建设,就能在新时代铁路中凝聚向前奋进精气神。
阅尽百年沧桑,不褪昔日容颜,对历史最好的传承,就是书写新的辉煌。“十四五”开局之年,石太铁路正以其灼灼风姿,走向新时代的未来。
星耀天穹 福及人类——中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纪略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在北斗一号F1星转场动员会上,大家围绕保质量保安全展开讨论。
北斗三号卫星团队在发射场合影。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科技人员正在将火箭吊装至发射塔架。
竖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旁的质量文化标语。
夏天,北斗人从40摄氏度的室外走进15摄氏度的测试大厅,穿上军大衣投入工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天骄
编者按 中国北斗,我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自1994年北斗一号立项以来,历经二十六载,从无到有,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2020年7月31日,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全面建成,中国北斗自此开启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它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同世界一起书写时空服务新篇章。
抗击疫情,分秒必争。北斗“交通”打通火线运输线,确保防疫物资及时送达;
国庆阅兵,举世瞩目。北斗“标齐”大显身手,受阅方队、装备“米秒不差”,阅出了军威、国威;
在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北斗为中国攀登者完成高程测量提供主要数据;
在惊涛骇浪的南海,中国渔民无论行驶到哪块海域都在中国北斗的俯瞰之中;
在山洪频发的山区,“北斗+气象”让居民早知晴雨,更好地开展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和探险旅游;
在川流不息的马路,北斗让人们自由穿梭于大街小巷……
这就是中国北斗,我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它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础设施,是大国地位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全面建成,中国北斗自此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
从此,中国北斗正式走出国门,成为服务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它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同世界一起书写时空服务新篇章。
命名“北斗”
1994年,世界首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全面建成;也是这一年,我国开始独立自主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以祖先们用于识别方向的“北斗星”命名
从无到有,北斗走过的这条路殊为不易。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从事“两弹一星”的先驱们就已经认识到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重要性。他们曾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在理论探索和研制实践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立项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灯塔计划”可以说是北斗工程的前身,尽管这个计划最终因技术方向转型、财力有限等原因而终止,然而它如同一盏明灯,为后来上马的北斗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快了经济发展的脚步,卫星导航定位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上的重要价值再一次被科学家提出。但是当时,美国已经凭借着GPS在卫星定位系统领域一家独大,俄罗斯的GLONASS也完成了全球组网,以我国当时的国情,走欧美国家的老路只能永远做一名追赶者,唯有另辟蹊径才能拥有超车的机会。
究竟该怎样打造自主可控的国之重器?
第一代北斗建设者们一致认为,最迫切的需求是先解决“有无问题”。1983年,以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双星定位”建设方案的原理是把地心视为一颗虚拟卫星,再发射两颗地球同步卫星构成星座,经地面控制中心计算处理,实现对区域内地面目标的快速定位。这一方案用当时中国最成熟的航天技术,以最小星座、最少投入、最短周期,实现了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自主可控,为后续发展坚定了必胜信心,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积累了丰富工程经验。
是否一步跨到全球组网?这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建成覆盖全球的导航定位系统,至少需要24颗卫星,美、俄用了20多年时间。但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刻不容缓,中国拖不起、等不得,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让北斗发挥出最大效益。怎么办?“两弹元勋”、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北斗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提出“分步走”战略,先试验后建设,先国内后周边,先区域后全球。
路,终于打开了。北斗工程“三步走”发展蓝图被确定下来:第一步,先建立双星定位试验系统,形成区域有源定位与导航服务能力;第二步,完成3种轨道10余颗卫星发射,建成区域导航系统,形成区域无源服务能力,向亚太地区提供定位、导航、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服务;第三步,建成由3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无源服务能力。
什么是“有源”和“无源”?北斗一号系统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究员李祖洪曾经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有源”与“无源”之间的差别就相当于对讲机和收音机一样。有源就像对讲机,既可以接收信号又可以发送信号,而无源就像收音机,只接收卫星信号,不再向外发送信号。孙家栋院士说,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设计将“有源”和“无源”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这是中国北斗的最大特色和亮点,也是北斗的优势所在。
1994年,无论在世界还是中国的卫星导航发展史上都是极具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世界首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全面建成;也是这一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独立自主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大战略决策,并以炎黄子孙的祖先们用于识别方向的“北斗星”命名,中国开启了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建设的漫漫征程。
摸着石头过河
回望自北斗一号开始的漫漫征程,由于国外技术封锁,北斗人一路拓荒前行,“摸着石头”寻找国产化发展之路
回顾我国北斗工程建设历程,北斗一号实现了中国导航卫星从无到有,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导航卫星的国家。当时国外对我国实施严格的技术封锁,国内的部件厂家尚未成熟,北斗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长期稳定运行是卫星导航系统的根本。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影响卫星长期稳定运行的控制分系统三大部件——红外地球敏感器、动量轮和太阳帆板驱动机构都没有实现国产化。研制团队从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关键工艺着手,历经8年多时间,几经波折,三大部件终于在北斗一号的备份星上实现了首飞,自主解决了卫星的“眼睛”“腿脚”和“肩关节”问题。
北斗一号最初启用我国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虽然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三轴稳定控制方案和双组元统一推进方案,但由于国外对我国的关键技术封锁和禁运,实现这些方案必须依靠自身条件。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回忆,当时五院聚集国内优势力量,短短几年时间便完成了控制分系统的星载计算机、中心控制线路、推进分系统的大容量表面张力贮箱、490牛顿推力发动机等产品的技术攻关,最终,北斗一号卫星推进分系统65台部件产品“全部实现了国产”。
如果将卫星导航系统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技术就如同它的树根,而频率资源则是大树赖以生长的土壤。如果没有频率,卫星导航系统将如同无地生根的大树,设计得再好也没有施展本领的舞台。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卫星导航定位总站高级工程师谭述森回忆,在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初始阶段,频率资源相对充沛,建设时间较早的GPS系统和GLONASS系统不存在频率资源的冲突问题,然而到了北斗系统建设的时候,发达国家已经将卫星导航频率瓜分得所剩无几,频率资源争夺非常激烈。北斗第一代科学家经过与几十个国家300多次艰苦的谈判,创造性地提出卫星导航信号兼容性评估准则,证明了北斗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频率重叠时互不影响,赢得频率共用的“世界共识”,为国家争取了宝贵的频率资源。
然而,国际电联规定,各国均可平等申请新资源使用权,但必须在7年有效期内发射导航卫星,并成功接收传回信号,逾期则自动失效。为保住2007年4月17日这一最后“窗口”,北斗工程上下进行全系统总动员和大会战,抢在当年2月底完成卫星研制。然而临射前,卫星上的应答机突现异常。为确保万无一失,工程试验队果断将已矗立塔架的星箭组合体拆开,取出卫星应答机,72小时不眠不休,成功排除故障。
2007年4月14日4时11分,这颗肩负重要使命的卫星发射成功;17日20时许,北京清晰地接收到来自这颗卫星的信号。这一刻,距离频率失效最后时限已不到4个小时。中国北斗在最后时刻“压哨破门”,拿到了进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俱乐部的“入场券”。
翻越“腊子口”
无“钟”之困、缺“芯”之忧、布“站”之难……自主创新的过程注定是艰苦的,但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能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无“钟”之困、缺“芯”之忧、布“站”之难……在北斗系统一路走来的过程中,最不缺少的就是一个又一个难题和难关。自主创新的过程注定是艰苦的,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发人员深知关键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即使买来了也是不可靠的,引进仿制的路子也走不远,只有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才能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阳光总在风雨后,面对没有自己的原子钟和芯片、区域布站条件下实现全球服务等看似难以逾越的“娄山关”“腊子口”,北斗人凭借滚石上山的毅力和勇气,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的发展道路。
“现在几点了?”这是我们生活中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而为我们提供答案的不是身边的钟表,而是天上的导航卫星。授时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许多台起重机一起合作,动辄上千米的作业面,时间上差一点,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授时精度取决于导航卫星的“心脏”——原子钟。由于星载原子钟机理复杂、技术难度极大,美国、俄罗斯、瑞士等少数国家曾长期垄断这项技术。遗憾的是,我国科研团队为北斗卫星设计的第一台原子钟效果差强人意,不仅在工作时经常出现“突跳”,精度与国际水平也相差甚远。能否突破原子钟技术瓶颈,关系到我国北斗系统建设的成败。
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梅刚华的办公室里,至今收藏着几抽屉的试验品,它们被梅刚华视若珍宝,见证着课题组20年来的艰难求索。“原子钟的核心部件微波腔只有一个胶卷大小,要在里面特定位置打几个槽,测量宽度和深度,在当年没有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时,只能一点点摸索、一点点打磨。”梅刚华说,仅这一项技术,他们就进行了上百次试验。最终,具有全新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开槽管式微波腔研制成功,这一研究利用小体积原子气室激励出高强度原子跃迁信号,获得了中、美两国发明专利授权。
除了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之外,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03所等单位也对星载铷原子钟一系列关键技术开展攻关。这是一项非常“熬人”的工作,为了保证24小时不间断测试,科研人员经常是白天调试,晚上盯在测试仪器前,观察数据,一测就是一整夜。在日夜兼程进行调试的阶段,大家就像上了发条的“钟”一样连轴转。2005年,航天科工203所交付了我国首批两台星载铷原子钟工程化初样鉴定机,标志着我国原子钟自主化迈出了一大步。2007年,赶上了为争夺频率资源提前发射的北斗试验星,我国自主研制的星载铷原子钟上天服役。2008年前后,梅刚华团队成功研制出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满足航天工程要求的星载铷原子钟正样产品,做到计时精度与美国GPS系统同期技术相当,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和封锁,并批量用于“北斗二号”卫星,中国的北斗终于装上了一颗“中国芯”。
如今,“北斗三号”全球系统上的星载原子钟计时精度达到100亿分之3秒,与美国GPS卫星最新一代星载铷钟并列,跻身国际顶尖水平,可以满足分米级导航定位需求。打个比方,如果汽车装载了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那么它提供的位置精度比车道间距还要小,这样就能够帮助驾驶者规避堵车,也能保障行驶安全。
“北斗的研制,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巨人’对我们技术封锁,不让我们站在肩膀上。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成为‘巨人’。”李祖洪说。
缺少“中国芯”,一直是困扰我国高科技领域的一块“心病”。对于北斗系统工程建设和应用来说,拥有国产芯片,对于确保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至关重要。
搞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全面国产化是头等大事。通过深入动员,工程上下形成宁可国产化产品“指标低点,价格高点,也要大胆使用”的坚定共识;工程总体研究制定行动规划,将自主可控要求落实到关键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竞争采购等各环节;建立由专项管理办公室牵头,多部门参加的自主可控协调小组,通过重点行业、区域应用示范工程,大力推广使用自主芯片、模块、软件产品,通过边建边用、反复迭代,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水平。
功夫不负有心人。国产北斗芯片工艺由0.35微米提升到28纳米,已在物联网和消费电子领域广泛应用。支持北斗三号新信号的22纳米工艺射频基带一体化导航定位芯片,体积更小、功耗更低、精度更高,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截至2019年底,国产导航型芯片出货量已超1亿片,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高精度板卡和天线已出口到120余个国家和地区。
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建设还有一大特色,那就是首创Ka频段星间链路。按照传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模式,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众多地面站。但北斗系统不能像GPS那样,在全球建立地面站。为了解决境外卫星的数据传输通道,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研制团队创新提出了星座星间链路技术,采取星间、星地传输功能一体化设计,实现了卫星与卫星、卫星与地面站的链路互通,这就是说,我们虽然“看不见”在地球另一面的北斗卫星,但用北斗卫星的星间链路同样能与它们取得联系。太空“兄弟”间手拉手,心相通,不仅实现了相互间的通信和数据传输,还能相互测距,自动“保持队形”,可以减轻地面管理维护压力。凭借这一“绝活”,工程实现了仅依靠国内布站情况下对全球星座的运行控制,以及全球服务能力与世界一流系统的比肩。
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星座部署完成后,澳大利亚空间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登普斯特指出,北斗是一项重大突破,因为它意味着中国可以完全独立地使用自主导航系统,不再依赖任何人。
“五千万”工程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不分前方后方、不分国企民企、不分台前幕后,他们都是北斗人,共同谱写了重大航天工程“举国上下一盘棋、千军万马大会战”的火热篇章
从北斗工程立项伊始,天南海北的建设者们便怀揣激情和梦想汇聚到北斗研制建设一线,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不分前方后方、不分国企民企、不分台前幕后,共同谱写了重大航天工程“举国上下一盘棋、千军万马大会战”的火热篇章。如同北斗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所说:“北斗是‘五千万’工程:调动了千军万马,经历了千难万险,付出了千辛万苦,要走进千家万户,将造福千秋万代。”
2015年,北斗三号即将发射试验卫星,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后续组网任务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为了赶上“发射窗口”,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机械总体研制团队绞尽脑汁、开足马力、使出浑身解数,流程调整、精简项目……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必须按时出厂!”为了确保每项工作按计划完成,总装现场24小时作业、设计师就24小时跟产。在亮如白昼的大厅里,已然分不清是深夜还是白天,困了就出去洗个脸精神一下,累了就坐在现场休息一会儿,“天线顺利展开、转动指令正确”……每一个节点任务的顺利完成,都会给在场的人打上一支“强心剂”,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试验星终于在9月30日成功发射。
类似的场面在整个北斗系统工程中无数次出现,不分昼夜地坚守,永不放弃地攻坚克难,属于北斗人的精神有很多,其中工匠精神更是北斗工程的魂。
在第九颗北斗三号卫星某关键单机测试中,总体主任设计师刘家兴发现一个关键指标“超标了”。“差了多少呢?”得到的答案是“小于一纳秒”。换句话说,这个误差小于十亿分之一秒。但刘家兴就是过不了心里的那道关,为了这个误差,整个团队停下了前进的脚步,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坚决不能让卫星带着隐患上天!”
2020年6月15日晚,举世瞩目的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任务因运载火箭发现产品技术问题推迟发射,已经加注的近400吨火箭常规推进剂必须安全泄出。危急时刻,加注分队连续3天反复研究推进剂泄出技术难点,分析近500个阀门、1600米管道等设备设施状态,组织8次泄出演练,把泄出方案细化到分钟级,精确到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口令,力求将风险降到最低点。6月23日,伴随着轰鸣巨响,重新加注燃料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飞向太空,为北斗发射任务画上一个圆满句号:44次发射取得100%成功。
今年北斗收官发射又赶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多支试验队伍、数百名科技人员齐聚发射场,任务实施过程一波三折。大家既要打赢组网收官战,又要打好疫情防控战,两条线都不能出问题。面对特殊严峻的形势,参试各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主动换位思考、共同坚守担当。总体层面精心做“统法”,统筹资源、统筹力量、统筹工作;各试验队一再做“减法”,把现场人员压到最少、工作流程调到最简、各类风险控到最小;发射场全力做“加法”,加强防控措施、加大保障力度、加紧解决困难,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有效确保了发射任务和场区防疫“双胜利”。
据统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启动以来,全国范围内共有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技人员参与研制建设。陈芳允、孙家栋两位“两弹一星”元勋和几十名两院院士领衔出征。国内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企事业单位数量在1.4万家左右,从业人员数量超过50万,形成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鄂豫湘、川陕渝五大产业区。
“全球时代”已经到来
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服务,从国内到国外,从区域到全球,北斗服务将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共享
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服务,属于北斗的“全球时代”已经到来。从国内到国外,从区域到全球,北斗服务将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共享。
目前世界上共有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分别是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盟的Galileo和中国的北斗。北斗三号以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性能进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大家庭,将为全世界用户提供定位速度更快、用户体验更好的导航定位服务。与其他3个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相比,北斗是唯一采用三种轨道搭配星座,北斗的地球静止轨道和倾斜同步轨道可以使亚太地区几乎永久保持至少12颗卫星可见,大幅提高该区域定位精度。
2020年6月,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星座部署完成后,联合国外空司专门发来视频,祝贺北斗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肯定北斗系统正在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赞赏北斗系统在和平利用外太空、参与联合国空间活动国际合作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近年来,中国政府致力于推动卫星导航领域国际合作。双边合作走深走实。中俄卫星导航政府间合作协定正式生效,为中俄互建监测站等合作提供组织与法律保障,北斗和GlONASS系统实现信号兼容;中美实现北斗和GPS系统信号兼容与互操作;中欧深化开展频率协调。持续推动多系统兼容共用,让全球用户更好地享用多系统带来的好处。
多边合作成果显著。在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委员会(ICG)等多边平台上积极发声,并成功举办两届ICG大会。成功举办中阿北斗合作论坛、中国—中亚北斗合作论坛,拓展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平台,持续扩大北斗“朋友圈”。
北斗应用不断落地海外。北斗系统作为目前唯一一个具备导航和短报文通信功能的卫星导航系统,这一优势早在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中就得到了充分体现。据当时参加救援的厦门蓝天救援队队长陈素珍回忆,当时各国救援队间通信不畅成为救援的最大障碍。因为中国北斗可以发短报文,尼泊尔的指挥部就把中国救援队派到了受灾最偏远、最严重的地方。
中国北斗的贡献还伴随着“太空丝路”不断延展。在我国周边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巴基斯坦的交通运输、港口管理,缅甸的土地规划、河运监管,老挝的精细农业、病虫灾害监管,文莱的都市现代化建设、智慧旅游,印尼的海上集成应用,在不同国度的不同领域,都有中国北斗的身影。
近些年,随着经贸往来的增加,我国与周边国家间跨境客货运车辆数不断增长,也增加了相关管理部门对跨境客货运车辆的管理难度。北斗系统提供的导航定位服务,正是解决提升跨境运输车辆安全管理能力的关键所在。俄罗斯是率先与我国就利用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两国跨境车辆管理的国家。目前,中俄已完成了跨境运输车辆监管系统的开发工作,并在部分中方、俄方客货运车辆上安装了北斗/GlONASS兼容终端,接入系统开展了试运行活动。
在北斗三号系统提供全球服务一周年发布会上,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表示,只有加强卫星导航系统间合作,才能共同推动时空信息、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于中国北斗来说,“自主、开放、兼容、渐进”一直是发展主基调,我国始终秉持“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北斗系统国际合作。
北斗提供全球服务,是北斗建设的一大步,也是北斗发展的新起点。正如孙家栋院士所说,“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成为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它将惠及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如今,北斗已成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合作项目,显著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
生活因它更精彩
“融合发展、万物互联”,“北斗 ”让生活更便利、更精彩,北斗系统正走进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北斗作为国家重大空间基础设施,提供的是公共服务产品,就如同电、无线网络一样,必须通过终端服务来实现价值。因此,“融合发展、万物互联”一直是北斗应用推广的基本方针。通过万物互联,“北斗 ”让生活更便利、更精彩。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外界无法及时获得震区情况,成为救援工作最大阻力。紧急情况下,中国卫星导航应用管理中心为救援部队紧急配备了上千台北斗用户终端。5月12日22时左右,首批武警官兵到达地震重灾区,并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用户终端机连夜陆续发回实时灾情数据,为地震重灾区发出了第一束生命急救电波。也正是那场灾难让“北斗”这个名字从此家喻户晓。
12年过去了,今天的北斗应用已经远超当年的想象。2020年4月30日,我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正式启动。在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45年后,中国人再次为世界第一高峰测量“身高”。不同以往的是,此次测量,中国北斗导航系统为科考人员提供了主要数据。
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北斗的贡献同样有目共睹。北京、湖北的北斗植保无人机被广泛用于区域内消毒防疫,一架无人机单次喷洒面积可覆盖5000平方米,并且能深入防疫车无法抵达的死角。在全国各地,数十万台北斗终端进入物流行业,通过北斗精准定位,位置信息一目了然,一些物流企业还通过机器人向部分隔离小区提供物资运输配送。北斗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结合形成的“北斗 ”信息产品,可以对感染者的行动轨迹进行精确定位并向社会公开发布,为大城市特别是基层社区做好防控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十万火急、分秒必争。“万丈高楼平地起”,高精度定点定位是基准,快速精确测量是基础。大年三十晚上,工作人员闻令而动,奔赴火神山医院工地,北斗高精度定位设备火速驰援,确保工地大部分放线测量一次完成,为医院迅速施工争取了宝贵时间。
发展到今天,北斗系统已应用到各行各业,走进千家万户,如同水和电一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无处不在、触手可及。
新建成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依托北斗高精度融合定位解决方案,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行李装卸车辆在室内的亚米级定位的大型机场。在机场中实现高精度室内定位的价值还有很多,对于机场管理方来说,室内定位将会是物联网的核心基础设施,未来对机场内人员和物品的监管调度、轨迹追溯、大数据分析都要依靠室内定位进行数据采集。而对于旅客来说,高精度的室内定位则有机会提供给他们更为便捷的导航或提醒服务。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利用北斗定位和网络技术,市场上销售的“北斗菜”,扫一扫二维码,就能追踪它长在谁家地、用的谁家种、施过什么肥。如今,越来越多的菜农加入“北斗菜”网络平台,为自己的绿色蔬菜“正名”。一些地方的水果种植、畜牧养殖,甚至是中药生产,都开始利用北斗终端进行溯源管理、全过程监控,百姓关注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有望从技术上得以解决。
过去人在旅途,常常身在囧途。如今,加入或使用了北斗的电子地图、约车软件,共享单车、位置分享,你能更任性地说走就走。大型客车、学生校车、危险品运输车等强制安装北斗终端,超时超速和不按规定路线行驶得到及时警示提醒,交通违章率和事故伤亡率各下降50%。设置北斗电子围栏,共享单车的无序停放得到有效治理。
据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皮书显示,北斗系统自提供服务以来,已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通信授时、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服务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回望当初,当很多国家不惜斥巨资发展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时,我国“两弹一星”元勋杨嘉墀院士就鲜明地指出,中国民用卫星导航市场广阔,潜在经济效益巨大,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8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就达到3016亿元,其中北斗对产业核心价值贡献率达到80%,由卫星导航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达到1947亿元。2019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3450亿元,较2018年增长14.4%。卫星导航服务这个巨大的市场仍在高速增长,北斗完成全球组网后,将迎来深化应用及黄金发展的新时代。
赋能未来
北斗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正在构建以北斗时空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产业生态链
随着我国成功发射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一款“北斗,北斗,收到请回答”的小应用也跟着刷爆微信朋友圈。由央视新闻与千寻位置联合发布的这个小应用,通过“时空智能卫星实时数据监测系统”,不仅告知了人们头顶北斗卫星数量,还能看到每颗卫星的实时运行轨迹,甚至每个卫星实时的经纬度、高度、三维速率等信息。
直到今天不少人还有一种误解,好像GPS就是卫星导航系统的代名词。实际上,今天的卫星导航已经是多系统兼容共用,包括GPS、GlONASS、Galileo,当然更包括中国的北斗。而一个手机终端有没有用到北斗系统,则取决于芯片是否支持北斗系统。
近年来,随着北斗应用产业发展,国内外主流芯片厂商纷纷推出兼容北斗系统的通导一体化芯片。据统计,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在中国市场申请入网的手机有151款具有定位功能,其中支持北斗定位的有110款。国内北斗企业利用北斗地基增强站,提供厘米级定位、毫米级感知、纳米级授时的精准时空服务,提供的加速定位服务覆盖22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用户规模超过3.9亿。千寻位置市场总监俞洁瑾表示,在北斗三号全球组网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之际,推出这款小应用,就是希望大家更好地感知到,北斗就在我们身边。
千寻位置之所以能够让人随时随地的“呼叫北斗”,是通过地基增强系统,星基增强系统星地一体融合能力及全球站网系统,构建了一个实时无缝的“星地一体”高精度时空网络,让终端用户通过互联网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这项服务,相当于提供了一个“增强版”北斗。
2020年6月23日,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对外宣布,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加速辅助定位服务用户数已经突破5亿,覆盖国内大部分安卓手机,这项服务将耗时30秒以上的初始定位时间缩短至3秒,极大增强用户的定位体验。
伴随着北斗完成全球组网的步伐,北斗加速定位服务的普及,对于北斗规模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北斗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正在构建以北斗时空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产业生态链,并正在成为北斗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引擎和助推器,推动着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催生了精细农业、精准物流、自动驾驶、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经济发展新模式和产业发展新业态。
北斗系统的全域覆盖、全时联通,将推动万物互联时代的加速到来。“北斗 物流”,包装可以根据商品体积重量自动选择包装箱,发货可以根据地址自动分拣配送,买家可以随时知道所购物品的行踪轨迹;“北斗 支付”,能够对1秒钟内成百上千的股票、车票购买申请进行精确排队,按序办理;通过精确掌握车辆位置变化和时间长短,从云端快速准确完成高速公路行驶缴费、公共场所停车收费、车辆自动充电计价等。
千寻位置CEO陈金培指出,亿级的使用频率仅仅是一个开始,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时空服务的使用者将会是数以百亿计的“机器人”,它们对时空服务的需求更高、依赖性更强,使用频率将是几何级数的增长。
冉承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移动通信、卫星导航这三大支柱产业正在实现紧密融合、跨界融合。政府部门也在顺应信息技术领域发展变化的趋势,积极推动北斗与大数据、云计算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的融合发展。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谷仓表示,北斗系统若想做好服务,需要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努力,推动引领应用发展。
结 语
从北斗一号工程立项开始,二十六载风雨兼程,为了实现共同的梦想,几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在强国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速度”、展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气度”。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望来路,北斗人强国初心永不改;展望未来,北斗星光耀全球正当时。
(本文图片全部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