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盖亚全球定位系统(独立单反、笔记本空间依然细节满满 光影行星盖亚斜挎摄影包试用)

导读 盖亚全球定位系统文章列表:1、独立单反、笔记本空间依然细节满满 光影行星盖亚斜挎摄影包试用2、外媒:假如外星人存在,会从何处观测地球3、我的世界1.7.10异度之遥 整合包4、1

盖亚全球定位系统文章列表:

盖亚全球定位系统(独立单反、笔记本空间依然细节满满 光影行星盖亚斜挎摄影包试用)

独立单反、笔记本空间依然细节满满 光影行星盖亚斜挎摄影包试用

哈喽哈喽,大家好,我是超级Leo。之前Leo出差都习惯用双肩包,但这样有一个问题,就是从酒店去发布会时,怎么带相机就是一个问题。

带大的双肩包会有点麻烦,带小的相机又放不下。所以Leo一直就想买个针对出差设计的单肩相机包。而这次光影行星盖亚摄像包试用,就正好给了Leo一个验证的机会。

既然定位的是出差和摄影包两个明确的需求,那Leo就先把这两个点说透。

首先是出差,一般来说,Leo单拿一个单肩包出差的场景基本是没有,都是登机箱 单肩包的组合。所以能穿过登机箱提拉杆的设计就是一个刚需。这样拉起来更方便,更省力。

光影行星盖亚斜挎摄影包这方面设计就很巧妙,通过下方的拉链,和上面的魔术贴的组合,要插到提拉杆时就打开,不用了就拉上拉链变成一个储存位能放点东西,很方便。

另外笔记本位也是刚需,光影行星盖亚斜挎摄影包笔记本位很大,放Leo 14英寸的轻薄本很轻松,两边缓冲海绵也很足,空间和保护都没有问题。

接下来就是另外一个重头戏,摄影包功能。

光影行星盖亚斜挎摄影包侧面设计有开口,拉开拉链,就可以抽出整个摄影隔板层。摄影隔板通过隔断组合,可以满足用户多带两个镜头的需求。

不过对于Leo这类一镜走天下的用户,Leo应该会拉链后,就直接抽相机出来了,因为这样的侧开口日常用真的太方便了,哈哈哈。

而拉链位置同时还设计有两个小拉链,大家可以用来放放储存卡、电池,也是蛮方便的。

当然,如果大家放笔记本、相机后,可储存其它物品的空间自然也就小了。幸好光影行星盖亚斜挎摄影包还设计有挡板,可以盖在摄影隔板之上,形成一个完全独立的空间,大家可以放些其它物品,又不用担心磕碰到相机、镜头。

而且无论是摄影隔板、还是这个独立的挡板,都可以通过磁铁去吸附固定,细节满满的。

说完Leo两个比较看重的功能后,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说其它的细节。

比如说拥有A口和C口双接口设计的延长线,传统设计只有输出A口,光影行星盖亚斜挎摄影包加入了输入的C口,这样有时候设备充电,就不需要拿出包包了。

另外还有就是光影行星盖亚斜挎摄影包设计有防水的雨伞位,即使是淋湿的雨伞,也可以直接放,这样无论的出外、还是出差,都是相当实用的。

OK,光影行星盖亚斜挎摄影包试用就分享完了。这是Leo第二次试用光影行星产品,无论的其背包、还是这次的斜挎包,一些针对卖点设计的功能,依然是细节满满。

外媒:假如外星人存在,会从何处观测地球

新华社北京6月27日新媒体专电 据西班牙《世界报》网站6月23日报道,在寻找外星生命的过程中,科学家一直专注于寻找可能有条件容纳生物的星球,但有一组研究人员改变了角度,并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谁能找到我们?从宇宙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到地球?

23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公布了答案。根据康奈尔大学卡尔·萨根研究所所长丽莎·卡尔特内格领导的天体物理学家小组的估计,在过去5000年中,从1715个恒星系上可看见地球,其中有29颗行星可能宜居,如果外星人拥有相关技术,他们将能够看到地球并接收我们发送的无线电信号。

报道称,为了进行研究,科学家使用了欧洲航天局“盖亚”卫星正在研制的恒星普查资料。研究人员总共确定了2034个相对较近的恒星系,它们与地球的最大距离为326光年,从这些恒星上可以看到地球,或者在未来时间内看到地球:上述1715个恒星系可以在过去5000年中看到地球,还有319个恒星系可以在未来5000年看到地球。

根据这个科学小组的说法,围绕这些恒星系运行的行星,可能会检测到地球上存在生命。

“从系外行星的角度来看,我们是外星人。”丽莎·卡尔特内格说。这位康奈尔大学教授发表声明解释说,她发起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找出“当地球挡住太阳光时,哪些恒星拥有适合的角度来观察地球。因为恒星在动态的宇宙中移动,这个角度会时有时无”。

卡尔特内格指的是定位系外行星的所谓凌日现象:当行星掠过恒星并遮挡一部分光线时,会引起遥远观测者的注意。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家、该项研究的合著者杰姬·法赫蒂解释说,“盖亚”卫星在银河系中进行的恒星普查使他们能够“在时间中后退和前进,以观察这些恒星曾经停留在哪个位置,未来又会在哪个位置”。

在被分析的上下各5000年期间曾经、正在或将要进入地球凌日带的这2034个恒星系统中,其中117个距离地球100光年,75个恒星系处于能够探测到地球生命的位置,而地球人在大约一个世纪之前开始向太空发送无线电信号。

报道指出,已知这2034个恒星系中有7颗恒星拥有行星。例如,拥有7颗地球大小行星的Trappist-1星系会在1642年内进入地球凌日带,并持续2371年。科学家研究推断,那些位于有利位置、可以观测到地球凌日的恒星,可作为搜寻潜在宜居行星的优先目标。

来源: 新华社

我的世界1.7.10异度之遥 整合包

游戏简介

《我的世界1.7.10异度之遥整合包》是由玩家所制作的一款包含冒险RPG模式的MOD。本作为大家整合了许多生存发展的内容,强化了游戏整体的体验感,在这款MOD中将不包含各种复杂的科技和魔法,会带給你无比轻松的游戏体验,玩家们在里面会体验到别样的游戏剧情发展!相信很多玩家都会将此珍藏保留下来!

游戏特色

以生存发展到各个世界冒险为主线

没有复杂的科技与魔法

加入更好的树叶和音效过滤

强化了游戏体验

MOD内容

基础模组

NEI物品管理器:隐藏NEI快捷键O,打开物品栏可以用R键查看物品合成表

高亮显示(Waila):Waila设置快捷键是小键盘的

高清修复:扩展了视频设置中的可调整的项目

光影核心:如果你不使用光影可以删除

G键合成表:G键打开合成表,可以进行各种筛选操作

中文输入:可以在游戏中输入中文

物品整理:R键自动整理背包/箱子

小地图:画面右上角的小地图,Z键缩放,X键打开大地图,M键可以打开全地图

辅助功能

动态光源:手中的火把、掉在地上的可以发光的物品都可以照明,另外金头盔也可以发光

游戏信息显示:我设置的I键可以隐藏(3D枪械中的枪械子弹数显示在左上角,使用枪械的时候,可以把游戏信息显示暂时隐藏),默认是没有快捷键的。

血量显示:可以显示怪物的血量、敌对状态等

F4照明等级:按F4可以显示照明等级

可选补充包

植物魔法:前置是一个饰品栏mod,很强大的模组,可以让世界充满五彩缤纷的神秘花,还可以通过各种魔法合成非常多的物品和方块。

盖亚魔典3:盖亚魔典是一个很棒的mod,添加非常多的强力怪物(而且还都是萌妹子),也添加了一些模组自带的物品和道具。

僵尸意识:僵尸意识这个mod与整合包有冲突(楼主能力有限),不过还是把最新版的文件放在这里了,有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放到自己的整合包里,楼主单独食用了一下这个mod,发现并没有吐血这样的效果,怪物也没有变得很强。

小编测评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玩法,这个模组没有添加死亡箱子、墓碑这样的防止死亡掉落的mod,因为添加的次元比较多,担心会出现问题。所以小编可能会使用/gamerule keepInventory true(死亡不掉落)/gamerule mobGriefing false这样的作弊命令。这个随你对游戏的定位和玩法而定。

操作说明

移动

攻击、互动

跳跃

游戏截图&视频

10年见证中国空间科学发展进入新时代 | 科技导报

空间科学与空间技术、空间应用构成航天活动的3大领域。本文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空间科学的重要进展,突出表现为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率先建立了中国的专用科学卫星系列,并产出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原创科学成果,载人航天与深空探测重大航天工程日益重视科学、技术和应用的融合;分析了以美、欧等航天强国/机构为代表的国际空间科学发展态势,以及中国空间科学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新历史方位,阐述了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与应用的联系和相互促进,指出重大科学目标引领、重大科学成果导向已成为中国空间科学任务的主要原则。

面向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时代需求,建议中国在有基础有优势的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和宜居行星等科学主题上,加快部署系列科学卫星和相关任务,实现“0”到“1”的突破,让发达的空间科学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成为航天强国建成的重要标志。

2022年是我国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之年。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部署的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于2022年10 月9日在酒泉发射,旨在破解最具挑战性的“一磁两暴”难题。

ASO-S历经了空间科学任务概念先导专项预研、背景型号资助、科学卫星工程立项综合论证、工程研制的10年创新与攻关过程,这10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越,空间科学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空间科学的战略意义

空间科学依托航天器为主要工作平台,到空间去研究关于地球、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是实现从“0”到“1”突破的主阵地之一。空间科学广泛的“溢出”效应涉及颠覆性技术创新、产业革命牵引、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空间安全和科普传播热点。空间科学与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联系如下:

图1 空间科学与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使命和价值不同

世界空间科学趋势

01

空间科学成果持续更新知识图谱

空间对地观测革新了地球科学的研究方式,推动了地球系统科学的诞生与发展,并为科学应对全球变化挑战提供了重要数据源。利用全球重力场测量和气候实验卫星(GRACE)及其后续任务,发现全球陆地上的水分流失增加,揭示了全球水循环随气候变暖而加速。

太阳系探索方面,“洞察号”首次揭示了火星内部结构。罗塞塔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登陆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并在彗星大气中发现了有磷和甘氨酸等生命组分。

外日球层方向,“旅行者1号和2号”突破日球层顶进入(恒)星际介质空间,并发现了星际等离子体波发射。抵近太阳方面,“帕克号”成为第一个“接触太阳”的人类航天器。

对浩瀚宇宙的观测,“盖亚”(Gaia)卫星将人类的天体测量精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助力绘制了迄今最完整、最精确的银河系三维地图。对系外行星的探索改变了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所处位置的认知,截至2022年8月26日,依靠空间科学卫星与地面望远镜协同,人类已经发现了5071颗系外行星、3799个行星系统,并有8870颗系外行星候选者待确认。

哈勃空间望远镜是人类望向宇宙深处的第一道目光,向全人类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宇宙图景,其继任者、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空间望远镜詹姆斯∙韦布(JWST)发布了首批全彩图像和光谱数据,标志着正式开启捕捉“宇宙黎明之光”等的科学观测之旅。

02

美欧规划空间科学未来发展

空间探索,战略先行。美欧高度重视空间科学发展战略,发布了系列规划报告。

(a)Astro2020十年

(b)2023—2032行星

(c)远航2050规划

图2 美欧新发布了多个空间科学发展规划报告

美国科学院(NAS)各学科“十年调查”发展规划不仅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布局实施各型空间科学任务提供主要依据,同时也对其他国家的空间科学布局产生影响。2021年11月发布的《2020年代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发现之路》明确了2023—2032年天文学的3大优先领域:(1)发现和表征宜居系外行星,通过高对比度直接成像搜寻生命证据。(2)利用多信使探索早期动态宇宙的新窗口。(3)揭示星系成长的驱动因素。2022年4月发布的《起源、世界和生命:2023—2032年行星科学和天体生物学》聚焦行星起源、太阳系天体(不含太阳)的结构和演化、生命和宜居性3大科学主题。

梳理近几轮“十年调查”推荐的空间天文、日球层物理、行星科学和空间地球科学高水平空间科学任务建议,2022—2035年,NASA将实施约62个空间科学任务,继续强力打造美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和优势。

欧洲空间局(ESA)于2021年6月发布第4个中长期发展规划“远航2050”,以宇宙观测和太阳系探索为主题,涵盖空间天文、日球层物理、行星科学3个领域,目前已经确定了3个大型任务的科学方向。包括空间地球科学在内ESA将于2022—2050年期间实施的未来科学任务多达27项。

中国空间科学的10年跨越

中国航天几乎与世界航天同时起步,但中国空间科学发展历史过短的史实往往被忽视,实际上可分为3个阶段:2000年之前的摸索阶段,2000—2016年的起步阶段,2016年以后的空间科学新时代阶段。本文的10年回顾恰涵盖了中国从现代空间科学起步到新时代的转折。

01

建立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并取得重要进展

2003年12月、2004年7月,中国实施了首个以科学目标牵引立项的科学卫星任务“双星计划”。但是双星计划之后出现了逾10年的“空档期”,期间中国再没有发射任何新的科学卫星。2009年《中国至2050年空间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完成,其中指出空间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作用亟待发挥。

在国家相关部委以及全国空间科学界、院所高校及工业部门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组织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咨询评议和实施方案论证。2011年1月11日,经中国科学院党组会审议并通过,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以下简称“专项一期”)启动,正式立项实施。

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肩负着采撷航天“皇冠上的明珠”的使命,坚持“科学发现只有世界第一”,总体目标就是通过自主和国际合作科学卫星计划,实现科学上的重大创新突破,带动相关高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发挥空间科学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作用。其研究内容覆盖了从提出原创科学思想至产出重大科学成果的全过程,可分为预研项目和卫星工程2类。

前者包括空间科学战略规划和发展政策、空间科学任务概念、空间科学任务预先研究、空间科学背景型号、空间科学任务规划和数据分析等5种研究课题;后者指空间科学卫星工程任务从方案设计、初样研制、正样研制、发射和运行,直至延寿与退役等5个阶段。

迄今,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已走过了11年的历程,实施了2期,一期立足于高起点,二期实现了再发展(图3)。

图3 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率先建立中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

专项一期在“十二五”期间开展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DAMPE,2015年12月发射),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Shijian-10,2016年4月发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QUESS/Micius,2016年8月发射),以及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号,HXMT/Insight,2017年6月发射)4颗科学卫星工程任务的研制工作,正式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科学卫星系列,是继北斗、风云、海洋等应用卫星系列后的中国航天“全新面孔”。不过,专项一期部署的第5个卫星工程项目“夸父计划”(Kuafu Mission)因为国际合作伙伴退出暂缓实施。

2017年11月,专项一期完成了全部研究内容,实现了预期科学目标,圆满收官。科学卫星系列实现了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突破,获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空间技术深刻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动力,同时浩瀚的空天还有许多未知的奥秘有待探索,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2016年8月,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入选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空间科学的发展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切实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要求,以实际行动继续推动中国空间科学发展,中国科学院决定实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二期)。

专项二期部署的科学卫星工程包括爱因斯坦探针(EP)、ASO-S、中国科学院欧洲空间局联合“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微笑计划”(SMILE)、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怀柔一号”(GECAM)等4个新的空间科学卫星任务。

专项二期还首次设置了重大背景型号,其中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eXTP)是以中国为主牵头发起、领衔实施的一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单位参加,备受瞩目;中高轨量子卫星在“墨子”号的基础上将与“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相衔接。围绕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重大背景型号发射了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Taiji-1)。

目前,专项二期的科学卫星研制进展顺利,已全部进入工程研制或发射运行阶段。“太极一号”于2019年8月31日发射升空,现已完成全部预设实验任务和拓展任务,预计将于2022年底前后退役。

GECAM于2020年12月发射升空,已探测到数百个高能爆发事件,通过北斗导航系统首次实现了准实时下传发布触发警报,成功引导国际空间和地面望远镜进行联合观测。ASO-S已自酒泉发射升空。EP预计于2023年发射,SMILE预计于2025年发射。

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建立的科学卫星系列为中国科学家开展使命驱动的建制化空间科学基础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进平台,使中国空间科学的发展第一次有了系统性的支持计划,助力中国空间科学家不再仅是旁观者、参与者的角色,而是大步走近世界空间科学舞台的中央。

02

载人航天与深空探测的空间科学应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在确保各步工程任务目标完成的同时,载人飞船阶段(1992—2006)和空间实验室阶段(2007—2017)完成了80余项科学实验。2020年5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开启,全面迈入空间站时代。

空间实验室取得了一批科学前沿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例如中国-瑞士合作的伽马暴偏振探测取得国际最大样本伽马暴偏振度累积分布函数并发现偏振度的时变新现象;国际首台空间冷原子微波钟完成原子激光冷却和操控,取得迄今最高频率稳定度的实验结果;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是国际首台采用小入射角-短基线干涉-孔径合成新体制的海洋科学观测设备,开拓了海洋动力学观测新途径。

2022年底将全面建成并运营的中国空间站为开展大规模系统性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历史性机遇。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和地球科学,以及空间新技术与应用4个领域已形成了重点突出、层次明晰的10余个研究方向科学与应用任务规划,将利用人系统研究机柜等15个科学实验柜开展科学和技术试验。

与此同时,与空间站同轨飞行的2 m口径巡天空间望远镜(CSST)预计2024年发射,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还将部署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HERD),作为旗舰级的重大空间科学研究设施,有望使中国空间光学天文巡天、空间暗物质搜寻和宇宙高能辐射探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探月工程与“天问一号”任务的成功实施,为中国行星科学研究快速追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提供了重要平台。“嫦娥”三、四、五号任务的成功使中国成为新世纪唯一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并开展科学探测和样品返回的航天国家。无人月球探测“绕落回”三步走已于2020年12月收官,标志着中国初步具备了地外天体探测的绕落回能力。

“嫦娥四号”于2019年1月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其原创科学发现令人瞩目。例如,着陆器搭载的中德联合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LND)实现了人类首次月表就位粒子辐射环境探测,为载人登月辐射危害的前期评估和相应的辐射防护提供了重要依据;其巡视器“玉兔二号”助力中国科学家在月球背面发现“天外来客”,首次在月表原位识别出年龄在1个百万年以内的碳质球粒陨石撞击体残留物,表明富含挥发分的碳质小行星的撞击可能仍为现在的月球提供水源。

根据“嫦娥五号”采样返回的玄武岩和月壤样品,中国科学家证明了月球直至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使此前根据阿波罗任务等推断的月球地质寿命延长了约10亿年;排除了“嫦娥五号”着陆区岩石初始岩浆熔融热源来自放射性生热元素克里普矿物(KREEP)的主流假说;发现月幔的水含量仅为1~5 μg/g,几乎没有水。“嫦娥五号”的这些首批科学成果已为完善月球演化历史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

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一次即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使中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其中,环绕器已完成火星全球遥感探测,“祝融号”火星车完成既定巡视探测任务后进入拓展任务实施阶段,至2022年5月进入冬季自主休眠前已累计行驶1921 m。“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正精心组织全国研究力量对迄今逾1.1 TB的数据产品加紧开展科学研究。

目前,探月工程四期“无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和“天问二号”小行星采样返回与主带彗星环绕探测任务都已启动,也日益重视科学目标牵引和成果产出导向,我们有信心为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作出重要贡献。

03

中国空间科学开始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利用“悟空”“墨子”等系列专用科学卫星,中国科学家开展了国际一流的建制化空间科学研究,在《Science》《Nature》《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发表了一批重要的科学发现,极大提升了中国空间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在空间天文领域,“悟空”获得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精确的宇宙射线电子、质子和氦核能谱精细结构。“慧眼号”2020年国际首次直接测量到宇宙最强磁场;2022年7月再次刷新观测记录,首次观测到黑洞双星爆发过程全景,证认了快速射电暴源于磁星;发现磁星SGR J1935 2154的大量爆发,创新了多卫星联合定位算法,突破了传统定位方法的定位精度。

在空间基础物理实验方向,“墨子号”国际上率先实现千公里级星地量子纠缠分发、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完成引力诱导量子纠缠退相干实验,构建了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密钥通信网络,使中国牢牢占据了空间量子科学研究领域的主导和引领地位。

“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微重力条件下细胞胚胎至囊胚的发育;微重力环境下的颗粒流体实验获取了颗粒分聚现象的微观结构和动力学关联,对需要混合或分离的工业过程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空间科学第一次彰显了对国家科技综合实力不可或缺的里程碑贡献。在近10年来各界评选的国内和国际空间科学突破中,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一期成果先后7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和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7年,“墨子号”成为《Nature》年度十大科学新闻“空间量子通信”的最重要贡献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2017、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将“悟空”“墨子”和“慧眼”作为中国科技突破的代表性成果,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其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丰硕成果的典型代表。

04

10年厚植空间科学未来跨越基础

伟大的时代成就伟大的事业。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担起了发展中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的历史使命,不仅研制发射了多颗专用科学卫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活跃国际舞台的中青年空间科学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而且高质量地承担了多项其他科学实验卫星任务的总体管理。

例如,完成了中国首颗全球大气二氧化碳观测科学实验卫星“碳卫星”(TANSAT)的研发与交付,解决了中国空间CO2观测从无到有的问题,对于未来新一代温室气体监测卫星的研发、服务全球和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先导示范意义;完成了全球首颗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一号(SDGSAT1)的研发和交付,实现对“人类活动痕迹”的精细刻画;正在推进中法合作天文卫星天基多波段空间变源监视器(SVOM)的研制。

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是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推动中国航天在新时代发展空间科学的成功实践,其创新的“首席科学家 工程两总(总指挥 总设计师)”的空间科学任务新体制,已辐射到国家相关重大航天任务的科学应用中。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中国科学院依托学科领域齐全的建制化优势,联合院内外有关单位,通过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打造了一个具有强力科学与技术支撑的国家空间科学总体机构(NSSC)。目前,NSSC已建成为面向全国的空间科学创新平台,是开展空间科学国际合作的高地,以及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空间科学中心之一。

2016年9月,NSSC总部率先进驻怀柔科学城,为以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为代表的中国重大航天工程任务实施提供了国际水准的现代化科研园区(图4)。在这里建成了能支持中国全部科学卫星的、模块化的、公共地面支撑系统,唯一的“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国际先进的“空间科学任务论证支持系统”(CDF)和“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及有效载荷研制测试保障平台”,正在建设“国家卫星有效载荷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NSSC已成为首都北京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建设怀柔百年科学城的强劲引擎和靓丽名片。

图4 中国空间科学及其卫星工程项目总体机构(NSSC)怀柔总部园区(摄影:杨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开展世界级空间科学研究所需的这些物质技术基础和人才队伍及环境,必将支撑中国向着建成世界主要空间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加速迈进。

展 望

未来,应围绕中国空间科学两大发展战略目标,即“宇宙和生命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和“太阳系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围绕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等4个科学主题,勇闯前沿探索的“无人区”,将对重大基础前沿突破前瞻早日变成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诺贝尔奖级成果。

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开展了全面、广泛、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合作,论证阶段就包含国际评估环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作为中国基础研究资助的主渠道,正加速推进多部委“联合”的空间科学基础研究基金投入机制,彻底打通长期困扰中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重大科学目标引领、重大科学成果导向已成为中国空间科学任务征集、遴选和实施的主要原则。

刚刚过去的10年,我们见证了中国空间科学发展进入新时代,重大科学目标引领、重大科学成果导向已成为中国空间科学任务征集、遴选和实施的主要原则。从决策部门到科学界乃至社会公众,不仅欢呼重大航天工程成就,更是急切渴望中国早日做出空间科学探索重大发现和原创突破。

万水千山,道不远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空间科学发展的脚步坚强且充满定力,我们满怀信心在发现暗物质信号、直接探测到低频引力波、探索宇宙黑暗时代和黎明、系外宜居行星、太阳活动及其对地效应等科学前沿方向上率先突破,不仅拓展人类认知边界,开辟新的发展疆域,更要树起全球探索太空的新丰碑。

本文作者:王赤,宋婷婷,时蓬,范全林

作者简介:王赤,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为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学;范全林(通信作者),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空间科学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论证。

论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22年第19期,本文有删减,欢迎订阅查看。

砥砺奋进辉煌一甲子 不忘初心续写新华章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159厂建厂六十周年发展纪实

六十载砥砺奋进风雨兼程,一甲子励精图治铸就辉煌。2020年4月22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三院159厂迎来60周年华诞。

六十载锐意进取,六十载春华秋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159厂从一个非标准设备维修小厂,发展成为专业齐全、配套完整的重要装备研制和批量生产总装大型企业,总资产达几十亿元,利润从几十万元增长到几亿元,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大发展、大跨越。

六十载栉风沐雨,六十载奋发有为。159厂秉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牢记“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神圣使命,发扬“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星航精神,潜心钻研、上下求索,团结协作、锐意进取,书写了一部改革创新、跨越发展的辉煌篇章。

为国铸剑挺脊梁 创业艰辛斗志昂

回望一甲子,飞航导弹的每一次升空、每一次飞行,无不是在挑战中实现跨越,在艰辛中铸就辉煌。

1956年10月8日,北京西郊。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钱学森任院长,梁思礼负责导弹控制系统研究。

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背负保卫国家安全的神圣使命。1959年,第一代创业者们怀着美好的憧憬、执着的信念、高昂的斗志与强烈的爱国强军热情,在京西一片原本荒芜的土地上兴建厂房、购置设备,研制试验、开展生产,从一穷二白中开启了星航人艰苦卓绝的创业征程。

老办公楼

1960年,中苏关系紧张,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合同,撤回了专家。这对刚刚起步的中国导弹事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聂荣臻元帅擂着桌子说:“逼上梁山,自己干!”

在国家工业体系尚未建立、技术基础薄弱、国民经济困难、专家图纸都被撤走的情况下,航天人下定决心、发奋图强,一定要争口气。没有正规厂房,就用汽车库和几间平房暂时做生产工作间,搭建临时棚子遮风避雨;生产工具不够用,大家就自制,不能自制的就到兄弟单位借;职工住宅紧张,没有床就搭地铺,甚至几个人挤在一张铺上。纵使生产生活条件再艰苦,但一想到能够研制导弹为国争光、卫我国防,每个人内心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溢于言表。

1965年,为拿出全三院的第一个“起家弹”“争气弹”,159厂按照边调整、边改造、边试制、边生产的原则,铆足干劲,展开了一场打赢“练兵弹”总装的硬仗、必须成功的攻坚战,为的就是争航天人起家创业之气、争海军强大之气、争中华民族之气。

在一步步改扩建和调整过程中,159厂调整了原有生产车间组织,攻克了钣金焊接、化学铣切、模线样板等一系列必须突破和解决的技术难关。经过不懈奋战,海鹰二号导弹于1967年9月连续两次发射试验成功,均准确击中靶标。1970年,产品顺利装备部队,解决了人民海军岸防部队导弹武器急需。

海鹰二号导弹发射瞬间

海鹰二号导弹的研制成功,促使159厂快速实现了由非标制造维修厂向导弹型号总装厂的定位转型,优化完善了生产管理模式与设备设施资源的调整配置,培养锻炼了一支思想作风过硬、技术不断优化、善于攻坚克难、且具有较高素质的职工队伍。159厂也从此开启了扬帆远航的飞航导弹总装之旅。历经艰难磨砺和不懈奋斗,159厂型号生产模式实现了从单一型号研制兼小批量生产到多型号并举、研制与批产并重的转变,产品服务实现了从单一为海军服务到为多军种服务的转变,型号性能实现了由低向高的转型升级。

“在型号装备一步步创新发展的过程中,159厂走出了一条从仿制到改型,再到基本型、系列化的探索发展之路,以一个个零的突破挺起了国家和民族的脊梁。”159厂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鹤鹏说。

磨砺择千秋,丹心铸忠诚;长鹰傲浩宇,砺剑贯长虹。

几代航天人的潜心铸剑,继“海鹰二号”之后,新中国第一型超音速岸对舰导弹、第一型空对舰导弹、第一型中远程舰对舰导弹……导弹武器装备陆续诞生,形成了射程覆盖远中近程,发射平台包括舰艇、潜艇、飞机、车辆,飞行高度覆盖高中低空,飞行速度涵盖亚声速、超声速,能攻击海、陆多种目标的庞大的飞航导弹家族。这一枚枚航天神剑,实现了我军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国防实力,为祖国的领土、领空、领海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2018年航展WJ-700高空高速察打一体无人机系统

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50周年、60周年、7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等阅兵仪式上,159厂生产的多型导弹武器装备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改革创新求突破 核心能力达一流

60年的改革征程,159厂经历了创建成长、改革振兴、创新发展、转型升级4个时期,从建厂之初的车床、铣床、钻床、砂轮机各只有1台,发展到拥有各类加工设备、仪器几千余台(套),从成立时200余人发展到如今3500余人(含退休人员),建立起相对完备的专业体系、较为充足的技术和人员储备,实现了从两个型号年产几发产品,到几十个型号产品同时滚动在线生产的华丽转身,形成了强劲的科研能力、制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作为航天系统首家数控技术研究和生产试点单位,159厂数控加工专业在铝合金、钛合金、高温合金、难熔金属、复合材料等多类材料的高速、高精、低损伤加工方面行业领跑。建设的航天领域首条复杂产品结构件生产示范线可以达到高度柔性化生产,做到“停线不停机,停机不停线”,智能数字化“无人值守”加工车间初具模型;数字化总装测试厂房配置自主研发的精益总装脉动生产线,已用于多个产品的混线生产,实现了型号产品自动智能化快速总装生产。

作为集团公司焊接工艺分中心,159厂在智能焊接、洁净清洗和微漏检测集成制造技术上日渐完善成熟。大尺寸薄壁零件结构件快速微变形电子束焊接技术国内领先;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技术制备的大尺寸钛合金轻量化弹翼,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60年坚持创新,159厂逐步掌握了本领域优势装备技术,逐步形成了集理论创新、产品研发、系统集成、试验验证为一体的,覆盖数十个专业相对完备的专业体系,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创新源泉充分涌动,创新成果层出不穷,近200项专利,10余项行业标准,7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一个个闪亮的数字,是159厂坚持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发展历程上的耀眼成就。

近几年,159厂全力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三创新”“四个两”等战略举措,以未来型号发展需求为顶层牵引,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前沿制造技术为着力点,不断提升技术创新、基础工艺管理及数字化制造能力,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该厂大型贮箱精确制造、IPA制备等瓶颈技术的突破,推动着型号快速研制生产;工艺知识库和仿真中心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使得典型工艺模板、编程模板、全弹装配仿真在新研型号100%应用。

与此同时,159厂深入推进“数字化科研生产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总装能力提升”等方案实施,构建总装专业成线、成体系的智能制造模式,全面推进智能制造、协同制造和云制造能力建设,实现现场质量信息无纸化、生产任务汇报实时化,数字化车间建设初见成效,核心业务全流程实现数字化管控,逐步向数据驱动的综合创新型智慧企业迈进。

坚定不移搏市场 板块多元齐发展

自建厂以来,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航天企业也开始从军工领域拓展到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159厂充分利用型号基业所积累的技术和资源优势,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把航天防务技术不断转化为民用科技,大力推动民用产业,在改革开放中推进国民经济发展。从1978年到2019年底,厂民用产业总产值营业收入累计130多亿元,企业的经营模式也逐步实现由单纯依靠型号向融合发展的方向转变。

上世纪80年代,159厂积极探索、勇敢尝试,紧密跟踪市场需求,推出了多个民用产品和项目,先后生产制造了保险柜、洗衣机、磁水器、冷藏车、配电柜等产品。90年代,随着我国整体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活力不断提升,159厂决定在配电柜、塑钢门窗两个产品上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产能建设、加强市场拓展力度,当时的两个拳头产品也应运而生。

本世纪初,159厂先后启动了电动汽车充电桩、移动气源车、气密试验台、电能质量产品、风电、便携式焊机等产品研发工作。随后,民用产业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十二五”期间,该厂先后启动了建筑工业化、智能物流装备等项目培育;紧密跟踪节能环保市场动态,启动了能源管理项目研发及推广;把握智能制造发展趋势,抓住增材制造重要机遇期,投入资源开展增材制造项目研发及培育。

近年来,159厂适应市场需求,加大了民品研发力度,高低压配电柜形成了10多个产品系列,开辟和应用于电力、地铁等新领域,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和市场美誉度。新研发的具有更高技术性能的断桥铝和彩色塑钢门窗产品,形成型材生产、门窗组装、安装、服务一条龙体系,多次被国家行业协会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产品和用户满意环保产品。

数据中心中低压电力模块

在近40年的民用产业发展过程中,159厂始终践行服务国计民生的定位,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市场知名度的产品。目前,该厂立足企业规划及市场动态,正全力打造“增材制造、建筑工业化、电力电网装备、智能装备制造”等业务板块,产业化发展能力实现新的突破。

“159厂聚焦发展战略性、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业务,不断推进业务资源整合,谋发展、拓市场、抓订单,逐步打造业务板块全产业链的服务能力。”该厂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戴庆利说。

星航精神代代传

不忘初心使命,筑牢精神根基。159厂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和谐企业、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中央企业五四红旗团支部等重大荣誉。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159厂始终坚持人才强企战略,实施“飞航英才接力计划”,切实提高人力资源开发能力,举贤任能、凝心聚力,涌现了一批批优秀团队和个人。其中,集团级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5名,集团工艺大师2人,院级专家14人。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数控大赛、全国智能制造大赛等各类省部级以上技能比赛中,成绩卓越,多人获全国冠军,13人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34人获航天技术能手称号。

1964年就参加工作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信敏在总装岗位上奋斗了一辈子,也为总装专业培养出了一批批技术专业骨干、技术能手和中坚力量。“航天产品是集体智慧和技术水平的结晶,不是一个人能干成的,大家的技术水平提高了,高技术产品才有保障。”这是他的肺腑之言。

“成功了比什么都开心,作为航天人我无比自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李军见证了飞航导弹产品的数代更迭,每每看到型号产品试验成功时,他都激动不已。他以国之“匠心”成就国之重器,他用这份专注和坚守诠释了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李军<左一>和徒弟们

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作为航天精神的践行者,一代又一代星航人团结一心、接续奋斗。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又不断践行、积累、传承着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其更具生命力的时代意义,并激励着后来人在“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星航精神指引下,更加一往无前、奋发向上。全国技术能手贺潇强始终不忘初心,以刻苦勤奋的钻研和技艺精湛的本领,走出一条新时代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全国技术能手郭思东冲在急难险重的一线,以对工作的追求极致和对航天事业的挚爱深情,谱写着新时代青年的奋斗故事。

为企业谋发展,为职工谋幸福。159厂党委始终把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盯住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通过深入推进“四型”本部建设,领导干部带头深入一线,为职工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做好事,把党组织的温暖送到职工心坎上,不断巩固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力,切实提升全体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回首过去,激情满怀,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60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宇宙无界、探索不止,159厂全体职工锐意改革进取、强化使命担当,坚持战略引领、质量强企、创新驱动、智能制造能力提升和融合发展,抓住千帆竞渡良机,顺应经济发展大潮,以海纳百川的气魄、求实创新的笃行,风雨同舟、勠力前行,在复兴大业中追寻航天强国梦想,继续谱写波澜壮阔的星航历史,朝着建设一流飞航武器装备制造企业的愿景目标大步前进、不懈奋斗。(李淑姮 赵国伟)

本文图片由中国航天科工三院159厂提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