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坚持理论创新)

导读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文章列表:1、坚持理论创新2、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3、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4、王占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文章列表: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坚持理论创新)

坚持理论创新

坚持理论创新

——学习领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③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历程,明确将“坚持理论创新”作为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突显了理论创新在推进党的伟大事业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我们党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的制胜密码。深入学习、全面领会并自觉运用这条历史经验,必须坚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坚持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所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写道,《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其理论的具体表现形态“在不同的国家里当然会是不同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使得中国有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但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习主席指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创新也必须建立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都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已过去170多年,现实生活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动,时代条件和社会实践变化远远超出前人想象可及。作为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就是因为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推进对其理论进行不断修正、丰富、创新和发展。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自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然而,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指出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回首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大革命失败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从“两个凡是”的破除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束到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党能够从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创新,形成指引方向的科学理论,党的事业就顺利前进;反之,思想僵化、犯教条主义,理论发展陷入停滞迷茫甚至出现错误时,党的事业就经历曲折困境、甚至遭受失败。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指导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开创新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科学回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持续推进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必须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创新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只有在不断探索解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中才能永葆青春活力。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实事求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未来仍须风雨兼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立足中国实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只会越来越多,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党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就必须勇于站在时代前沿,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以理论上的创新突破更好应对变局、把握大局、开创新局。

在坚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中展现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联系起来,真正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要着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全面正确理解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从根本上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要弘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善于运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绝大多数”,并注重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要强化理论创新的自觉自信,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持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新的时代内涵。要遵循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找到规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科学解答。要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统一,立足中国实践,回应中国问题,大胆探索、勇于突破,在理论创新的进程中同时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徐立佳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解放军报)

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极大彰显,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2015年2月14日,陕西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正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瞻仰党的七大会址,深有感触地说道:“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这是对历史的精辟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深刻启迪。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真理光芒照亮征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这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取得的历史成就,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真理力量、巨大的实践伟力。

思想就是力量。建党一百周年前夕,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真理的味道”展陈前,“镇馆之宝”72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一本《共产党宣言》,毛泽东同志看了不下一百遍,周恩来同志视之为“贴身伙伴”,邓小平同志喻之为“入门老师”……为什么?因为里面有思想的武器、有真理的力量。百年前,苦苦探寻救亡图存道路的中国,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百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百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见证不凡的征程,记录走过的足迹,写下历史的华章。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百年来,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甚至曲折中前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面对世界社会主义出现的低潮,我们党坚定捍卫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但在世界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高高举起了、举稳了,而且把科学社会主义推向崭新的阶段,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极大彰显,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共产党怎么能成功呢?当年在石库门,在南湖上那么一条船,那么十几个人,到今天这一步。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望着书院讲堂檐上的“实事求是”匾额,久久凝思。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栏目主编:顾万全 张武 文字编辑:李林蔚

来源:作者:人民日报

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极大彰显,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2015年2月14日,陕西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正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瞻仰党的七大会址,深有感触地说道:“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这是对历史的精辟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深刻启迪。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真理光芒照亮征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这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取得的历史成就,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真理力量、巨大的实践伟力。

思想就是力量。建党一百周年前夕,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真理的味道”展陈前,“镇馆之宝”72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一本《共产党宣言》,毛泽东同志看了不下一百遍,周恩来同志视之为“贴身伙伴”,邓小平同志喻之为“入门老师”……为什么?因为里面有思想的武器、有真理的力量。百年前,苦苦探寻救亡图存道路的中国,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百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百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见证不凡的征程,记录走过的足迹,写下历史的华章。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百年来,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甚至曲折中前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面对世界社会主义出现的低潮,我们党坚定捍卫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但在世界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高高举起了、举稳了,而且把科学社会主义推向崭新的阶段,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极大彰显,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共产党怎么能成功呢?当年在石库门,在南湖上那么一条船,那么十几个人,到今天这一步。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望着书院讲堂檐上的“实事求是”匾额,久久凝思。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人民日报评论部)

王占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基本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谛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结合,根据中国实际来运用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占仁认为,系统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基本经验,对于在新时代坚持和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基本经验,使我们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

有一个坚强的党的领导核心和卓越领导人来独立自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的党的领导核心是在伟大斗争中形成的,结合中国实际独立自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伟大斗争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对中国国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殊国情紧密结合。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就是在坚持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对斗争方式、斗争道路的中国式解读和设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

在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修正错误。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

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毛泽东把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作为提高马列主义水平、关系革命成败的关键而加以强调,从而引起全党高度重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历史特点:

反对教条主义。在反教条主义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高境界:

走自己的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毛泽东从深入社会脚踏实地进行调查研究考察中国国情做起,坚持实事求是,使之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并且在实践中逐步地在各个领域里自如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更多精彩观点

在一个坚强领导核心的主导、引领下独立自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

近代以后中国社会加速新陈代谢,应对这一剧烈运动和激烈斗争,首先要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的先进政党。

中国共产党有一个从幼年走向政治上成熟的发展过程,其重要标志就是拥有坚强的党的领导核心。有了坚强的党的领导核心,才能够保证全党形成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的整体,才能够有力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够更好地凝聚党和人民的力量,推进伟大事业,取得伟大胜利。

这个坚强的党的领导核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要有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二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这个坚强的党的领导核心是在伟大斗争中形成的,斗争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结合中国实际独立自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伟大斗争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方面,毛泽东堪称典范。

毛泽东一经信仰马克思主义后,便结合中国革命的需要,深入地学习和钻研马列主义,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学习和钻研马列主义是坚持马列主义的前提,但是不止于此,还要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创造出中国的主义。毛泽东在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及其基本原理,从中国特殊国情和中国革命实际出发,总结中国革命独创性经验,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革命的理论体系,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集中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对中国国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殊国情紧密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调查研究是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研究、思考、确定重大战略举措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

马克思列宁主义到中国来,基本原理不变,但个别结论可以改变。改变的根据就是中国的特殊国情。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方面是中国的特殊国情,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既解决实际问题,又明确旗帜方向。

这个问题在建党时期就为一些党的领导者和理论工作者认识到了,大家都在思考和探寻“一个适合国情,而又合于共产主义的方针”,就像过河需要搭桥一样,两者的结合也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途径,这个重要途径就是调查研究。

毛泽东关于中国国情的许多正确认识,无一不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对中国的国情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这是对中国革命负责任的表现,是与主观主义者粗枝大叶,满足于一知半解的做法截然不同的。国情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对国情的调查也就不可能有终结。

正是因为有了调查研究,才有了对中国特殊国情的基本把握,进而根据这些特殊的实际情况对中国革命道路作出了不同于十月革命道路的独特设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就是在坚持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对斗争方式、斗争道路的中国式解读和设计。

在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修正错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一切理论观点都以事实为最后依据。所以,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

实际上,中国革命经历了失败、胜利、再失败、再胜利的艰难曲折,正是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重大历史性转折,正反两方面沉痛的历史经验,深刻地唤醒和教育了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

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是最宝贵的,特别是那些错误,充分地暴露了个别“超级理论家”和“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本本”的严重危害。三次“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共同特点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照抄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

照抄照搬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之所在,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在于它得出了什么结论,而在它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掌握了这些才找到了打开中国革命问题的钥匙。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不是表现在对个别词句的坚守,而是对基本原理的坚持和灵活运用。

对待党内同志所犯错误必须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找到错误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反对错误倾向的斗争,极力去防止和克服错误以不同形式再次发生。把纠正错误的过程与真正从政治上、思想上吸取教训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党不断走向成熟。

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结合实际来运用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一贯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人也十分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的互相联系,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内曾经一度严重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毛泽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一精辟论断是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觉醒。延安整风运动集中开展了对主观主义的批判,在党内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并使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少数人的行为发展成为多数人的自觉行动。

毛泽东把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作为提高马列主义水平、关系革命成败的关键而加以强调,从而引起全党高度重视。从此,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风尚。

反对教条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历史特点

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国度里进行革命,仅靠马列主义一般原理是不行的,机械地照搬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也是行不通的,不把一般规律和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是办不成事的。

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上,主要的不是要不要用马列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总结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原则和新的结论的问题;面临的主要任务不是反对资产阶级思潮和修正主义,而是反对那种脱离中国实际专门迷信“本本”的教条主义。

这种情况下,敢不敢同党内的教条主义作斗争,能不能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科学地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提出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理论原则,就成为关系中国革命能否克服逆境,打开新局面的关键。

在反教条主义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就是要有的放矢,用马列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这是与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分离的教条主义针锋相对的;群众路线要求尊重群众的革命实践和集体智慧,这是与教条主义的个人崇拜和迷信“本本”的思想禁锢针锋相对的;独立自主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是与教条主义整天高喊着国际主义至上、武装保卫苏联,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遥远的国际针锋相对的。

历史的实践反复证明,凡是教条主义盛行的时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就受到阻碍;凡是中国共产党贯彻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路线时,就会极大地推动和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走自己的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高境界

走什么道路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历史过程。

早在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面临着中国社会向何处去的抉择问题。直到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找到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之后才得到了完满的解决。毛泽东找到了一条既不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又非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道路,而是经过民主主义革命,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的人民民主共和国,然后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毛泽东从深入社会脚踏实地进行调查研究考察中国国情做起,坚持实事求是,使之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并且在实践中逐步地在各个领域里自如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走出了一条新路。

毛泽东创立了把以贫苦农民为主要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建设成新型的人民军队,把以贫苦农民为主要成分的且基层组织长期生活在农村环境里的党建设成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马克思主义建军原则和建党原则;高度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策略思想,创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及其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又团结又斗争的策略;灵活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创立了一系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总结为中国革命三大法宝,深刻地论述了三者的关系。

特别是这些马克思主义的新创造的集大成——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问世,使近代无数志士仁人苦苦求索而始终不得其解的问题迎刃而解,也使他们救国救民的夙愿成为现实。

邓小平在对毛泽东探索“走自己的道路”理论完整准确认识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他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过去的成功”就是指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探索出来的新民主主义道路。这道路既包括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取得全国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也包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道路。

对于“过去的错误”,邓小平也是从总结历史经验的高度来认识的。他说,错误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这些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正是因为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改革开放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也正是有了这条正确的道路,才使我们党既没有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没有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文章来源:《学术前沿》杂志2021年6月下(微信有删节)

作者: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 王占仁

原文责编:郑韶武

新媒体责编:李思琪

视觉:王洋

(图片来自网络)

主题阅读:领会好把握好六个必须坚持

领会好把握好“六个必须坚持”

任晓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是我们党首次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高度深刻阐述党的创新理论的基石基础以及推进理论创新创造的根本遵循。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把握好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使之成为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重要法宝。

“六个必须坚持”是科学理论的真谛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一个突出亮点和重大理论贡献就是阐述了“六个必须坚持”,其具有原创性原理性的重大意义。一是夯实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正如马克思主义真理建立在其哲学理论基础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是建立在坚实的哲学基础上的。而“六个必须坚持”正是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皇冠上的明珠”,是理念中的理念、思想中的思想、观点中的观点,实现了从道理到学理、从情理到哲理的升华。二是提供了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思想武器。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进行新的理论创造,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发展的内在逻辑。“六个必须坚持”是深刻总结党的理论创新史特别是新时代理论探索创造实践得出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推进理论创新的方向原则、价值旨归、胸襟视野、科学方法,为我们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三是给出了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智慧钥匙。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理性的激情和激情的理性,是真理的价值和价值的真理。“六个必须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把握住这一“真理之树”的根和本,就能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上进一步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六个必须坚持”是政治、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的政治立场、彻底的理论品格、独有的精神气质、科学的思想方法,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第一,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创新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个结合”,不仅取得重大理论成果,而且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坚持运用和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上也取得重大成果。第二,这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奋斗的实践凝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展现出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统揽“四个伟大”的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新时代伟大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练,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样是新时代伟大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练。第三,这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智慧结晶。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课题,回答好解决好新的时代课题最重要、最基础、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科学的理论思维。习近平总书记以“日照大地、月映万川”的宏阔视野、恢弘气势,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符合时代特征、顺应时代要求的运用、发展与丰富,形成了“六个必须坚持”这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重要认识,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灵魂,也是党和人民在新时代世界观和观世界的智慧结晶。

“六个必须坚持”是我们奋进新征程夺取新胜利的看家本领。“六个必须坚持”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观察世界的“望远镜”、认识世界的“显微镜”、改造世界的“金刚钻”,我们要自觉学习好、坚持好、运用好。一要把学习好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政治任务。思想的基石一安难倾、一倾难正,没有自己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好比在别人的地基上建房子。我们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必须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知其言、还知其义、更知其核心要义,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更知其所以必然。二要把坚持好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根本指针。“六个必须坚持”具有深厚的政治分量、理论含量、精神能量、实践力量,是我们在新征程上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瞭望台”“发动机”“点火系”,只有坚持好才能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让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三要把运用好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基本要求。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新征程上,我们要自觉把“六个必须坚持”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度量衡”,真正掌握好运用好,不断提高工作本领和能力,切实做到花繁柳密处拨得开、风狂雨急时立得定,使我们不仅成为新时代历史的同时代人,而且成为新时代思想的同时代人,从而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把我们各项工作推向前进。(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选自《新湘评论》2022年第23期)

掌上阅读党刊

《新湘评论》

2022年第23期

点击封面

进入电子刊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