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太空出差三人组的奥运观后感(工作、健身、看奥运,中国航天员90天太空出差生活结束,回来后也需隔离)

导读 太空出差三人组的奥运观后感文章列表:1、工作、健身、看奥运,中国航天员90天太空出差生活结束,回来后也需隔离2、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3、温暖的爱在流淌——

太空出差三人组的奥运观后感文章列表:

太空出差三人组的奥运观后感(工作、健身、看奥运,中国航天员90天太空出差生活结束,回来后也需隔离)

工作、健身、看奥运,中国航天员90天太空出差生活结束,回来后也需隔离

据人民日报,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舟十二载人飞船返回舱平安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

14时10分许,三名航天员汤洪波、聂海胜、刘伯明依次出舱,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已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在轨驻留期间,3名航天员开展了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太空出差三人组”返回后也需隔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对媒体表示,航天员回地球后隔离和疫情没关系:“航天器舱内的环境,我们控制得很好,但因长期飞行,航天员的免疫力等方面会有变化。采取隔离措施是对航天员的保护。”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拍摄作品(汤洪波 摄)

航天员进驻空间站前

据新华社消息,4月29日,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成功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送入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中国空间站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为基本构型。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也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起飞质量22.5吨。

“天和核心舱主要用于空间站统一控制和管理,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可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任务总指挥王翔说。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5月29日,搭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5月30日,耗时8小时与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精准对接。

天舟二号是货运飞船,携带了航天员生活物资、舱外航天服及空间站平台设备、应用载荷和推进剂等,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后,转入组合体飞行阶段,将按计划开展推进剂补加和空间应用项目设备测试等工作。

6月16日,据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消息,飞行乘组人员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汤洪波是首次飞行。

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长征2F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以一往无前之势冲入澄澈霄汉。随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并完成太阳翼展开。当日下午,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同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这意味着中国人首次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

据了解,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是迄今为止我国研制的标准最高,各方面指标要求最严格的载人航天器。“神舟飞船是航天员实现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五院总体设计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高旭在媒体采访中介绍道。

出仓工作、锻炼、看奥运

7月4日,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并完成在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以及空间站舱外全景相机抬升操作。期间,在舱内的航天员聂海胜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

8月20日,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截至10时12分,航天员聂海胜、航天员刘伯明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已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并先后完成了舱外扩展泵组安装、全景相机D抬升等任务,全过程顺利圆满,进一步检验了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检验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航天员聂海胜站在机械臂上与地球“合影”(图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飞天”舱外航天服重达130公斤,在地面穿脱是非常费时费力的,但是在刘伯明、汤洪波、聂海胜出舱前穿着时候就显得十分轻松。7月4日的出舱直播视频中显示,刘伯明和汤洪波互相帮助轻松穿上液冷服,再“飘”进航空服。出仓前还不忘跟镜头挥手确认状态。

这是因为太空是无重力环境,在地面再重的东西,到了太空也感受不到重量。正式因为没有重力,航天员的身体会经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骨骼和肌肉对人体的支撑力大幅度减少,导致骨密度降低、肌肉萎缩。因此,对于航天员来说,健身是必不可少的。

天和核心舱中的健身设备,除了常见的弹力带,还有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等健身设备,但这些装备却“不一般”。

例如“太空跑步机”,它可以用来进行特殊的跑步锻炼。需要配有弹性束缚带,将航天员“压”在跑步机上,这样航天员就相当于可以在正常重力下进行运动,锻炼骨骼肌。另外,“太空跑步机”必须采取隔振措施,以防止航天员的锻炼影响航天器上的其他设备和科学实验。

“太空自行车”也和地面上的自行车不同,是利用弹力带增加阻力,航天员在使用期间需要将弹力带套在双腿上,通过克服弹力带的阻力踩动踏板,并记录相关数据。同时,在使用时还需要通过安全带固定身体,避免漂浮。

除了工作和锻炼身体外,三位航天员还在空间站观看了东京奥运会,并从太空发来的奥运观后感视频。视频里,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对参加奥运会的体育健儿表达了祝福。航天员称,收看奥运会为自己的太空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岗位上拼搏努力,才能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

随后,中国田径运动员苏炳添、巩立姣,体操运动员邹敬园,羽毛球运动员黄东萍,帆船帆板运动员卢云秀,射击队教练员杜丽等多位东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也通过视频方式“喊话”三名航天英雄表示了感谢。

“天上的神仙要回来了”

9月16日上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实施分离。航天员乘组在地面科技人员的配合下,完成了空间站组合体状态设置、实验数据整理下传、留轨物资清理转运等撤离前各项工作。离开空间站组合体前,三名航天员向地面科技人员和关心支持航天事业的人们致谢。指令长聂海胜报告称,“神舟十二号已经完成在轨驻留三个月的任务,即将返回载人飞船。”

9月17日12时43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成功着陆后,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第一时间抵达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

9月17日13时34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是东风着陆场首次执行载人飞船搜索回收任务。东风着陆场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部,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带。这里地域辽阔,人烟稀少。

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介绍称,东风着陆场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好,正常情况下,执行返回舱的搜索救援任务是没有困难的。但是东风着陆场面积将近四万平方公里,场区内地形多样,有沙漠、戈壁和山地等7种地形地貌,异常情况下的搜救可能会有困难。

为此,着陆场系统综合考虑了地形地貌、各类天气、昼夜不同时段等因素,梳理出超过三百多种可能会遇到的情况,又把三百多种可能遇到的情况进一步分析,从中整理出六大类三十余项关键异常情况。针对这六大类三十多项关键异常情况,逐一研究,制定了不同的搜救策略。

聂海胜:3次“飞天”,放牛娃圆梦在太空

20多年,三次“飞天”,从“神六”到“神十二”,正如聂海胜今年6月16日在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会上的感叹:“我的每一小步,都幸运地走在中国航天的每一大步里。”

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中,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出生于1964年的聂海胜是年纪最大,也是经验最足的一位。

聂海胜出生于湖北枣阳杨垱镇一个小村庄里,他14岁时,父亲病逝,儿时生活贫困。高中时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空军招飞,1983年6月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入伍。

据人民网此前报道,当飞行员是聂海胜的梦想,小时候在山坡上放牛躺着睡着的时候,从没见过飞机的他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长出一双大大的翅膀飞上蓝天。

1998年1月,聂海胜光荣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踏出了他走向太空的第一步。但世事不能尽如人意,在与神舟五号飞行任务擦肩而过后,聂海胜下定决心要得到神舟六号的“船票”。

据新华社此前报道,就在选拔训练的关键阶段,聂海胜的母亲突发脑溢血,他心急如焚。然而,面对紧张急迫的备战工作,权衡再三,他忍痛让妻子回到老家,和弟弟一起照顾母亲。而他自己,依然坚持在训练一线。

经过高强度的训练,他熟练掌握了所有飞行程序及操作规程,在单项考核中,出现了整个考核中难得一见的满分。最后,聂海胜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乘组。

神六之后,他先后获得“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航天功勋奖章”、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但已经获得的荣誉和接近知天命的年龄没能停下聂海胜的“飞天梦”,他开启了飞天生涯中的第二个8年。

每次载人飞行航天员乘组的选拔,都要“重新洗牌,从零开始”,聂海胜勤学苦练。2013年4月,聂海胜和张晓光、王亚平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舟十号飞行任务乘组。这次任务由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带领两位没有太空飞行经验的战友出征太空,同时,他还承担手控交会对接任务。

在出征前的采访中,作为“小妹妹”的王亚平笑着对记者说:“聂海胜这位指令长,就是乘组里的“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我们心里就很踏实。”

2013年6月26日早晨,在圆满完成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后,神舟十号飞船于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返回,聂海胜再一次乘胜而归。

2013年7月,聂海胜被授予“二级航天功勋奖章”,次年6月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2019年12月,聂海胜再次拿到“太空入场券”,和刘伯明、汤洪波一起入选神舟十二号任务飞行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尽管聂海胜只执行了“神六”、“神十”和“神十二”的飞天任务,但在“神五”、“神七”和“神九”任务中聂海胜也都进入了备份乘组,完全按任务要求做好了一切准备。也就是说,中国至今为止的历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聂海胜全程参与,初心不改。

武汉晨报记者李杨综合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

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了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全文如下:

大家好,2022年即将到来。我在北京向大家致以新年祝福!

回首这一年,意义非凡。我们亲历了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昂首阔步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从年头到年尾,农田、企业、社区、学校、医院、军营、科研院所……大家忙了一整年,付出了,奉献了,也收获了。在飞逝的时光里,我们看到的、感悟到的中国,是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这里有可亲可敬的人民,有日新月异的发展,有赓续传承的事业。

七月一日,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感慨系之,历史征程风云激荡,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经千难而百折不挠、历万险而矢志不渝,成就了百年大党的恢宏气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百年成就使人振奋,百年经验给人启迪。我曾谈到当年毛主席与黄炎培先生的“窑洞对”,我们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我们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我调研了一些地方,看了听了不少情况,很有启发和收获。每到群众家中,常会问一问,还有什么困难,父老乡亲的话我都记在心里。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对贫困有着切身感受。经过一代代接续努力,以前贫困的人们,现在也能吃饱肚子、穿暖衣裳,有学上、有房住、有医保。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近年来,我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无论是黄河长江“母亲河”,还是碧波荡漾的青海湖、逶迤磅礴的雅鲁藏布江;无论是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还是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地图”;无论是云南大象北上南归,还是藏羚羊繁衍迁徙……这些都昭示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这一年,还有很多难忘的中国声音、中国瞬间、中国故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深情告白;“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运动健儿激情飞扬、奋勇争先;全国上下防控疫情坚决有力;受灾群众守望相助重建家园;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矢志强军、保家卫国……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

祖国一直牵挂着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只有和衷共济、共同努力,“一国两制”才能行稳致远。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真诚期盼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向前,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

我同外国领导人及国际组织负责人电话沟通、视频连线时,他们多次赞扬中国抗疫和为全球疫情防控所作的贡献。截至目前,中国累计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20亿剂新冠疫苗。世界各国风雨同舟、团结合作,才能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再过一个多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就要开幕了。让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这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题中之义。我们将竭诚为世界奉献一届奥运盛会。世界期待中国,中国做好了准备。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我们的三位航天员正在浩瀚太空“出差”,海外同胞仍在辛勤耕耘,使领馆、中资企业等海外派驻人员和广大留学生仍在勇毅坚守,无数追梦人还在奋斗奉献。大家辛苦了,我向大家致以诚挚的新年问候!

让我们一起向未来!祝福国泰民安!(完)

温暖的爱在流淌——读杨绛我们仨有感

静静的夜,桌旁放着一杯清茶,缓缓的翻着书页,细细的品,慢慢的看,《我们仨》不知不觉翻看完了。把书合上,心底柔软处有股暖流在涌动。

01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在92岁高龄撰写的回忆录,讲述了她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阿圆组成的三口之家在63年里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

《我们仨》不长,共分三部,一为“我们俩老了”,二为“我们仨失散了”,三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杨绛先生从一个梦开启了她的回忆录,梦给她的感觉,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她的孤凄。这个梦不是一般的梦,是一个“万里长梦”。一个“万里”,让人无由悲来。

因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阿圆相继生病入院,杨绛先生只能身分三处,两头照顾,来回奔波,家住的越来越少,三里河的家就成为了“客栈”,从而也就有了一段不能问的旅程。

从客栈到船的道路,杨绛先生称之为“古驿道”,古驿道上来来往往,日子不知不觉地过去,堤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棵棵秃柳。她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

1997年早春,阿圆走了,杨绛先生白发人送黑发人,悲戚之极,但同时她还要照顾病中的钱钟书,她的痛只能一个人承受。她写道:“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如何回到客栈不知晓,睁眼身在客栈。心已结成一个疙疙瘩瘩的硬块,居然还能按规律匀匀地跳动。每跳一跳,就牵扯着肚肠一起痛。”心情的起伏,通过平实的语句,让心跟着一荡一荡牵挂起来,隐隐作痛。

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两位老人面对自己的女儿生离死别,能做的也就只有心上流泪,读到此处早已泪眼迷朦。然而,没过多久,1998年岁末,钱钟书也走了。杨绛先生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02

这么短的时间,杨绛先生就经历了两位至亲离去,那份悲早已深到骨髓,早无痛觉,读之心也随之悲戚却也无奈。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命运的牵线木偶,面临死亡,面临离别,我们不知向谁去诉苦,也找不到第二条路。只能毫无怨言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尽可能体面的送别,转身离开。

杨绛先生面对离愁却表现出了豁达和坦然接受,她不沉迷在悲伤和怨恨中,她写道:“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这样的一种境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活着的人就应该好好地活着。

先生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只不过各家各个样儿罢了。她在文中写道:“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先生一家三口,只要有人出差不在,总会把自己日常生活写之,俗称“石子”,这些石子成为家里的人与离家的人联接的纽带,虽然一家三口没能相聚在一起,而通过这些“石子”,却让一家三口的心在一起,生活起居都历历在目,仿佛就在身边,从未离去。

03

跟随着先生的回忆,平实的语句,简单的生活,在先生的笔下或妙趣横生,或让人忍俊不禁,透过一幕幕写实的画面,先生一家的柴米油盐酱醋生活,多了几分趣味,让人向往,令人艳慕。

通过先生一家的生活,看到了我们每一个平凡普通人的生活,我们仨有他们的生活,平凡普通,简单朴实。我们身边的第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普通平凡的生活,我们一天一天的过着,单位——家两点一线,工作、家庭、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熟视无睹,没能从简单平凡中感受到乐趣,于是时有怨言,把普通平凡过得毫无起色。

先生的为人处世之道,让人甚是信服,她不追求浮夸,讲究实在,做自己喜欢的事,爱自己喜欢的人,不去理会世俗种种。她的宽容和包容更是无处不在,对钱钟书的笨拙,她从不赚弃,无论是生孩子时的种种“做坏事”或是日常生活的种种愚笨,她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件件摆平,能耐甚了。

她从小在家被父母宠爱,对许多的生活技能也甚少接触,好似不食人间烟火,可与钱钟书成亲后,她一点一滴摸索着学,慢慢地成长,从不懂到熟练,一路的探险,外出散步的探险,煮饭做菜的探险,一个大小姐演变成为一个生活能手,种种经历在先生的笔下,让人感叹的同时不由心生钦佩。

04

《我们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爱,爱一直在书中流淌,无论是古驿道里的相聚,或是日常的起居生活,琐碎但不冗长。这份爱如小溪细细绢流,从未间断。先生的文笔,优雅、简短,耐人寻味。她的淡定和从容,透过字里行间,让人心疼,更多的则是喜爱和钦佩。

先生的文笔也满是灵性,让人感受温暖和温馨流动的同时,更立体的看到了生活的全部,让人内心的深处总有一股暖流在静静涌动。

看先生的文章,收获最多的是爱,让我学会了爱,如何爱人,如何爱自己,如何爱自己喜欢的事,就算是所爱之人已提前离去,独自一人亦能好好的生活,每天做着自己应做的事,因为爱,因为喜欢,所以不会厌倦,也不会烦忧。

冰心说过:“爱在左,情在右,走在人生命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浪漫,使穿枝抚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因为有了爱,所有的困难都不成为困难;因为有了爱,世界变得越发美好,生命更加顽强。

而今,我们仨团圆了,相信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还是那么幸福,因为有爱。

59年女工得知男友身份后,提出分手,男友:周总理是我大伯又如何

1959年,焦作市九里山钢铁厂,几个女工将晋菊清围起来,问她:“你知道周荣庆是什么人吗?”

她们口中的周荣庆,就是晋菊清的男友,两人在钢铁厂相识,相恋。

这个问题来得莫名其妙,晋菊清笑道:“他不就是一个工人吗?”

她不知道这几个女工为什么会突然问她关于自己男友的事情。

见晋菊清轻松的表情,几个女工反而笑了:“周荣庆可不是普通的工人,他是周总理的侄子?”

什么?

听到同事们这样的回答,晋菊清感到十分震惊,她万万没想到,平日里丝毫没有架子的男友周荣庆竟然是周总理的侄子。

那可是总理呀……

得知男友身份后,晋菊清一时间不知该如何自处。

她甚至开始怀疑起那几个同事的话来,如果周荣庆真是周总理的侄子,那他怎么只是一个普通工人?

对象是总理的侄子

当女工友们告诉晋菊清,她的对象周荣庆是周总理的侄子时,晋菊清感到非常震惊。

她决定去找在厂区张贴标语的周荣庆问个明白。

一路上,她仔仔细细地回忆起自己记忆中的周荣庆:

工会干部周荣庆,干起活来争先恐后,生怕把自己落下了。

他生活简朴,和母亲就住在城郊的一处小房子中,自己第一次上门拜访的时候,在他的家中没有看到一件值钱的东西。

晋菊清在脑海中反复回忆周荣庆的细节,希望能从他的身上找出一点共和国总理亲属的蛛丝马迹。

她想了半天,也只能想出周荣庆文化程度较高这一个疑点了。

晋菊清很快就见到了正在张贴标语的周荣庆,她上前直接问:“你是周总理的侄子?”

周荣庆不知道晋菊清是从哪里知道的这件事,但见她来势汹汹,好像在怪自己没有将事情告知,就连忙点头:“没错,周总理是我的伯伯。”

周荣庆的确是周总理的侄子。

他的父亲叫周恩溥,是周恩来的弟弟。

1944年,周恩溥被反动派杀害,只留下了周荣庆这个孩子。

反动派之所以抓周恩溥,就是为了通过他找到周恩来的下落。

周恩溥也是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人,面对反动派的严刑拷打,他没有丝毫屈服,完全没有吐露出一点关于周恩来的信息。

恼羞成怒的反动派,从周恩溥这里没有问出想要的东西,就将他残忍杀害。

周恩溥牺牲后,周荣庆就跟着母亲王兰芳一起艰苦生活。

王兰芳早年参加过革命,在东北游击战中负过伤。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烈士遗孀和老革命,是有补助的。

周恩来后来知道后,告诉王兰芳,他会每月从自己工资里拿出五十元给她,希望她放弃这份补助,为国家节省成本。

深明大义的王兰芳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

就这样周荣庆,一直在周总理的接济下成长起来。

虽然有个总理伯伯,但周荣庆并没有用周总理的名义的办过事情,所以除了一些领导知道他的身份外,其他人并不知道他的身份,他也谨遵周总理的教诲,没有到处宣扬这层关系。所以自己的女朋友也并不知道这层关系。

得到肯定答案的晋菊清,这才想起她第一次到周荣庆家里拜访他母亲时听她提起过:“我们是江苏淮安人”……“参加过革命”。

江苏淮安,那不就是周总理的故乡吗?周荣庆的父母还参加过革命,这些细节不正好可以证明周荣庆是周恩来的亲属吗?

晋菊清这才明白,在过去的相处中,周荣庆其实透露过一些自己家世的蛛丝马迹,只不过,她没有往那方面想。

她天真地认为,周荣庆就是和自己一样的普通的钢厂员工。

而今骤然得知真相的晋菊清,不知道该说什么,一直站着沉默着。

周荣庆以为她是在怪自己没有对她说实话,赶忙道歉,说自己并非有意欺骗,实在是伯伯叮嘱过他,不许随意透露家世,借此炫耀或者享受特权。

晋菊清静静地听着周荣庆的话,好长时间才说出一句:“我们分手吧。”

农家女的自卑

这话一出,周荣庆可着急了。他非常喜欢这位勤劳美丽的,被称为“三·八”炉“炉花”的姑娘。

周荣庆和晋菊清在一起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都打算和晋菊清结婚了,怎么也没想到她会在听到自己的身世后突然就向他提出分手。

周荣庆急忙问她:“为什么。”

晋菊清说,“我只是个农家女,配不上你们这样的干部子弟。”

晋菊清少年丧父,她母亲就拉着她和其他的兄弟姐妹一同在江苏徐州一带沿街乞讨。她觉得自己出身不好,也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配不上周荣庆。

实际上,当初周荣庆追她的时候,她就很自卑。她觉得对方文化水平高,家里又是革命家庭,自己只是个穷家女,配不上对方。

然而最后在厂领导的不断撮合下,她才答应先和周荣庆在一起谈恋爱。

后来随着晋菊清因为干活用心,不断得到领导和工友的赞扬,她慢慢有了些自信,觉得与周荣庆在一起也没有什么问题。

然而,一句“总理侄子”瞬间把晋菊清的一点点自信,彻底打散。

她觉得,有一个总理伯伯,周荣庆迟早是要当大官的。

因为受教育程度低,晋菊清的思维还是如以前那样,觉得新中国就该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样。

所以她犹豫了一会儿,就主动向周荣庆提出分手。

听到晋菊清的话,周荣庆赶紧向她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在乎家世,要求门当户对的人。

他跟晋菊清说:“周总理是周总理,我是我。”

事实上,除了他的母亲每月从周总理那里领取五十元的生活费外,周荣庆并没有享受过任何特权。

因为周总理早就给他们立下了十条家规:不许请假到北京看望他,只可以在出差路过北京的时候来看他;不许在外人面前提起和周总理的关系;不许搞特殊,谋私利;艰苦朴素……

在周总理的严格要求下,周荣庆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他参加过解放军,从部队转业后,他听从周总理的建议,到一线继续工作。

“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这是周总理送给周荣庆的一句话,他始终记得这句话。

所以一直在一线艰苦奋斗。

所以周荣庆过着和普通工人一样的生活,他们一起在工地上干活,一起吃饭,一起住着简朴的房子。

他不觉得自己和其他工人有什么不一样。

听到周荣庆的话,此时也逐渐冷静下来的晋菊清,开始觉得周荣庆说得没有错。

要不是他艰苦朴素的作风,她也不会这么久都没有发现他的家世。

在看到周荣庆坚定的眼神后,晋菊清想到了两人在一起谈恋爱后的种种,随即决定继续和周荣庆走下去。

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家世而看不起自己,相反,还对自己很好。

所以晋菊清愿意放下自己的家世自卑,和周荣庆继续走下去,甚至结婚。

1959年5月10日,晋菊清和周荣庆举办了简单的婚礼,远在北京的周总理和邓颖超给他们寄来了贺礼:一条烙花毛巾被,一对鸳鸯枕头和一条纯毛毯。

这让晋菊清感到十分高兴,共和国总理能给自己送来结婚礼物,祝福自己,这是多大的荣耀啊!

作为一名共和国公民,晋菊清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亲眼见一下周总理夫妇。不过,在周总理:“不许扔下工作去北京看他们”的家规影响下,晋菊清一直没能实现这个梦想。

直到结婚九年后,晋菊清终于等到了实现梦想的机会。

周总理:“你是咱们家第一个工人”

1968年5月1日,晋菊清的婆婆王兰芳提议去北京看望周总理夫妇,周荣庆当时正在工作,就由晋菊清带着婆婆和几个孩子前往北京。

从焦作到北京不太方便,那时还没有修好火车站,他们只能先到新乡,再从新乡乘坐火车前往北京。

火车票也不好买,从未享受过“总理侄子”特权的周荣庆,最终也只给自己的母亲和妻儿抢到几张站票。

晋菊清就在火车上找了一个硬纸板,垫在地上,让婆婆王兰芳坐下。

就这样,经历了几个小时候,一家人终于到了北京。

1968年5月6日上午十点,晋菊清带着三个孩子和婆婆进入中南海丰泽园。

她努力按捺住心中激动的心情。

她来到北京,即将见到那个常常出现在别人话语中的总理!

晋菊清有一种梦想实现的不真实的感觉。

很多和晋菊清年龄差不多的人,毕生的梦想,就是能到天安门看看,见见毛主席、周总理等人,那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可以夸耀一生的事情。

就在晋菊清怀着激动且忐忑的心情打量着中南海丰泽园内的陈设时,邓颖超进来了。

晋菊清第一次见自己的伯母,周总理的夫人,十分紧张,害怕自己说错话,因此显得十分局促。

邓颖超看出晋菊清的不安,主动上前与她谈话。她告诉晋菊清,自己也是河南人:“咱俩还是老乡呢。”

总理夫人亲切的话语,让晋菊清紧张的情绪放松了不少。

她从心底里尊敬这位为人民、为国家一直服务的革命前辈。

随后她静静地听着邓颖超和婆婆王兰芳的谈话。

到了中午12点,周总理工作回来,晋菊清又紧张起来,这是总理呀!

她激动地不知道该和总理说什么。

和伯母一样,伯父也对她表现地很亲切。

周总理先是跟三个孩子打招呼,让王兰芳婆媳不要太拘束。

在寒暄中,周总理知道了晋菊清的身世,非但没有嫌弃,还对她说:“你可是咱家第一个工人阶级,还是农民的女儿,我还要像你学习呢。”

这句话让晋菊清记了一辈子。

也让她放下了自卑。

在一般人眼中,农民出身,讨过饭的普通工人,是他们可以嘲笑的对象。但在国家总理的眼中,身为农民女儿的工人,是光荣的!

虽然与周总理夫妇相处的时间不长,但对晋菊清的影响十分大。

有感于周总理夫妇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晋菊清严格要求自己的三个子女。

不许子女们打着周总理的旗号享受特权。

她的小儿子周志军曾透露出要靠着周总理的面子分房子,晋菊清知道了,就将小儿子严肃批评了一顿。

周志军从此,再不敢提类似的要求。

从周荣庆开始,到他的孩子们,始终牢记周总理的教诲,他们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从不搞特殊。

即使是在困难年代,他们一家缺衣少食,也从未向外界提起过自己与周总理的关系。

周总理的教诲,不仅仅是在信件等文字上,更是在短暂相处中对晋菊清一家起到了作用。

她要自己的孩子向周总理学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但她万万没有想到,敬爱的周总理会走的那么突然。

1976年1月8日,晋菊清一家突然接到了邓颖超的电报:

“总理逝世,在京的亲属参加葬礼,在外地亲属留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要来北京,这是总理的安排。”

突如其来的噩耗,让晋菊清一家在一瞬间就被哭声包围了。

在当时,每一个中国人听见这样的噩耗都会忍不住放声大哭,何况是周总理的亲属呢?

晋菊清一家虽然很想去北京送周总理,但也只能遵照周总理生前的嘱托留在当地的工作岗位上,异地悼念。

1976年1月11日下午4时30分,周总理的遗体被灵车载着前往八宝山安葬,沿途挤满了自发送行的人民。

他们久久不愿离去,目送着总理的灵车离开。

远在河南的晋菊清一家在周总理葬礼后接到了邓颖超寄来的总理生前的用品作为纪念。

晋菊清一家将这些纪念品妥善保存,用以教化后人。

周总理人虽然不在了,但他留下的教导却始终留在晋菊清一家的心中。

他们艰苦朴素,努力工作,以劳动为荣,从不搞特殊化。

周总理给他们定的家规,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遵守。

老人的世界?参加津山EME会议有感

机缘巧合,笔者在日本出差的时候正好赶上日本EME爱好者一年一度的非官方活动——EME Meeting的举办。由于其他活动的缘故,和会议的组织者有着一定的交流并收到了他的邀请,于是便决定前去一探究竟——EME,这种听起来高大上的活动,究竟是怎样的人在搞?

津山高速巴士站旁边的火车头

活动的举办地在冈山县津山市的一处民宿“佐良苑”。这里的主人是同为ME爱好者,现已SK(过世)的JA4HZN先生,因为这层原因,历年都会在这里召开一次小型的EME爱好者交流会。爱好者们亲切地称之为“お月見の会”(赏月会)。在事前的网页通知上,我了解到这是一次以交换EME技术、知识和汇报各台近况为主的活动,会场还会展示与会者所制作的天馈、系统等设备。但究竟是怎样的活动,不亲眼看一看还是难以确定。

搭乘着其他与会者的便车,经过了近3个小时的高速公路行程,终于从繁华的大阪到达了这个群山环绕的小城市津山。从组织者松尾先生所发放的名单上,我确认了除了我以外没有外国人参与的事实,但所有与会者的年龄都已经超过半百是我未曾预料到的情况。简单的寒暄之后,会议正式开始。

第一个演示:介绍对开源月球跟踪(日语叫“追尾”)设备的日本化改造

与我想象的、体验过的完全不同,虽说是一次非正式的会议,大家的认真程度和准备却远超我的想象。以幻灯片为载体,实物演示为辅助,EME相关内容的介绍毫不含糊。外国跟踪系统的日本本地化、对现有的天馈系统的改造等技术类的问题自不必说,退休十年来EME活动中的得与失等这种非常个人化的经历分享也赢得了与会者的关注,是因为贴近与会者的生活吧!我也用破车一样的日语介绍了一下月球卫星相关的内容。看得出,日本的EME爱好者对于中国的EME活动同样抱有极大的兴趣。

这是晚餐,一人份的量……

两小时后,发表会结束,进入晚餐和活动时间。值得一提的是在晚餐会上,每个人都按顺序介绍了自己在过去的一年中EME活动、生活中的近况。看来每一年都是同样的一群人,他们互相已经是真正的老朋友关系了。晚餐后,主办方拿出了一些天馈的小附件和功放的裸板供与会者划拳抽奖——这种活动和中国的同类活动一模一样!不管是哪一国的无线电爱好者,都差不多是一样的啊!

介绍自己近况的会议负责人

经过车轮战审问一般地一夜(大家感兴趣的点主要在于中日两国业余无线电的异同,无论是执照类别、操作能力和频率划分,这些永远都是无线电爱好者最关心的话题),迎来了在津山的第一个清晨。作为一个吃货,不得不说传统日式早餐无论是从质上、还是从量上来说都像是喂鸡一样…… 吃完饭,大家三三两两地又回到主厅——今天还有发表会!今天的话题主要围绕着器材制作和远征展开。EME和远征会带来怎样的火花?或许计划中的尼泊尔EME远征会为我们带来一次技术盛宴!布韦岛3Y0Z饮恨收班,船上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让远征队员JR4OZR亲自讲述!对于身未动、心已远的无线电爱好者来说,这应该是最过瘾的时刻了。

参会者合影

发表会结束意味着整场活动的尾声,随着各式各样的车辆驶出佐良庄,2018年的津山EME会议画上了句号。要说我在这场会议中有什么最大的感受,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令人惊异的反差——这些爱好者所爆发出的与年龄不相称的求知欲令我感到吃惊。EME已经是非常少有的爱好,但是站在这种爱好的尖端上却依然不感觉到满足,而是继续向着更深入、更专一的角度去探求的决心值得佩服。比起其他国家仍在争论“FT8是不是真的业余无线电”来说,这种实用精神值得学习。

日本的爱好者们正在尝试将ADI Pluto应用在EME中

问题?当然也有,而且很严重。高龄化问题不必再提——我很高兴中国仍有像我一样年轻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拥有着同样的热情与决心去玩好业余无线电,这是日本难以比拟的。毕竟拥有了青年,就拥有了未来。而另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就是日本的“独自化”:就如同日本的手机产业一样,当日本的无线电设备、软件和操作方式都与世界背道而驰,连卫星追踪、天线控制都要用专用的软件的时候,想要接受外来的概念就变得更加困难——是全盘推倒,还是重头再来?封闭的体系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而这是我们必须加以注意的问题。

无线电是一种扎根、生长在人与人的沟通中的爱好。所以沟通才能使得无线电这个爱好进一步成长,经过这次的会议,我更加这么坚定的认为……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