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重建它(普遍认为缺乏耐心的当下,如何才能重建和保持耐心?)
我们可以重建它文章列表:
- 1、普遍认为缺乏耐心的当下,如何才能重建和保持耐心?
- 2、梅婷在温柔中演出狠劲,最初不知道回来的女儿全部剧情|揭秘
- 3、王德峰33.阳明心学靠什么养心?
- 4、80岁老人食管癌手术前,发现严重冠心病,医生一个切口同时解决
- 5、如何重建原子钟
普遍认为缺乏耐心的当下,如何才能重建和保持耐心?
《内生动力:从想到到做到的成事法则》,[美]艾利特·菲什巴赫 著,冯晓霞 译,中信出版社2022年11月版。
早期的耐心可以预测未来生活的积极结果
俗话说,好东西会留给能等的人,但等待并不好玩。无论是等待烤奶酪三明治达到完美温度还是等待投资的成熟时机,等待都很艰难。英语单词“patient”(意思是耐心或病人)指的是能够等待的人或者需要治疗的人。这个单词有这样的双重含义并非偶然,因为它们都源于“受苦的人”,说明等待本身很痛苦。
等待之所以如此困难的原因之一是,等待往往要求你放弃一些更小、更早能马上做的事,以此换来更大、之后能做的事。这需要你保持冷静,在暂时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时要保持平静。这些要求可能会让你想起自我控制,因为耐心常依赖于自控,所以动机科学家有时会把耐心和锻炼自我控制画等号。研究自我控制的一个经典范例“棉花糖实验”,实际上就是在评估耐心。
这一著名实验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当时在研究儿童是如何延迟满足的。这一实验是让孩子们在两种食物奖励中做出选择。在最早的研究中,孩子们被带进一个房间,坐在一张桌子旁,每个人桌前有一颗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孩子们,如果他们可以等一会儿再吃棉花糖(通常等待时间是10~20分钟,但孩子们不知道要等多久),就可以得到两颗棉花糖。然后研究人员离开房间,观察孩子们和糖果单独待在一起时会发生什么。在等待中的任意时间,孩子们都可以改变主意,选择立即吃掉棉花糖。他们等待坚持的分钟数就是他们最终得到的耐心分数。
你现在也可以想象一些很吸引你的东西,例如一杯葡萄酒、一块刚烤好的巧克力蛋糕或者刷社交软件。想象自己坐在诱惑面前,除了等待什么也做不了而且不知道要等多久。但你相信,这段时间过后你就可以得到更好的:一杯更贵的葡萄酒或者可以刷更长时间的社交软件。
通过棉花糖实验,研究人员初步确定了孩子们用来帮助自己等待的策略。那些能够分散自己注意力的孩子(有些孩子在唱歌,有些孩子想出用手或脚玩的游戏,还有些孩子甚至让自己入睡),或者把棉花糖想象成让人没食欲的物品(他们把棉花糖想象成一朵白云)的孩子可以等更长时间。大约10年后,当米歇尔和同事回到这些孩子(已经是青少年)身边继续观察他们的表现时,得到了更有趣的发现。那些当初在诱人的棉花糖前能耐心等待的学龄前儿童,在青春期时在认知和社交方面表现得更好,学习成绩更好,朋友也更多。
电影《海蒂和爷爷》(2015)剧照。
棉花糖实验的数据之后被多次分析过,虽然在一次实验中运用耐心的能力绝不可能决定一个孩子的未来,但早年延时满足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人生的一些重要结果。棉花糖实验类研究告诉我们,早期的耐心可以预测未来生活的积极结果。但研究没告诉我们原因。耐心是怎么让人成功的呢?是因为有耐心的人意志力更强、更聪明?有耐心的孩子是因为相信耐心等待就真的会有好事发生,所以在完成作业后才出去玩吗?动机科学似乎显示,这些因素的组合再加上其他因素就是原因。
等待的时间越长,
赋予产品的价值就越大
敏锐的观察者可能已经注意到,像苹果这样成功的科技公司很善于利用我们缺乏耐心的弱点。每次有升级版的新苹果手机要上市时,苹果公司就会在正式发布手机之前早早地发出声明,但声明里除了说手机正在开发,你得不到任何关于这款手机的更多信息,比如它是什么样或者有些什么功能。2000年,阿诺德·金博士利用该策略造成的急切情绪,创立了苹果传闻(MacRumors)网站。该网站上可以发布有关苹果新产品的所有非官方信息,一篇篇关于苹果最新手机或平板电脑功能的帖子满足了那些迫不及待的科技爱好者的好奇心。金博士的网站大获成功,于是他决定放弃医疗行业,投身于苹果泄密这项利润丰厚的事业。
苹果和苹果传闻的成功告诉我们,人们等的时间越长,他们赋予产品的价值就越大。但等待对我们来说总是很难。一般来说,如果愿意等你就可能会得到更多,也会觉得你得到的更特别。毕竟等上几个月才能买到新手机,你就会觉得它更珍贵。等待虽难,但会让你珍惜一直在等的东西,那又是什么具体原因让人们没耐心等呢?
屈从于诱惑时我们常会责备自己缺乏意志力。所以,缺乏意志力即自控力时,缺乏耐心的程度便会增加,这一点不难理解。安杰拉·达克沃斯、伊莱·冢山和泰里·柯比分析了棉花糖实验的数据,发现父母和老师所说的这些孩子的意志力水平与他们等待棉花糖奖励的时间之间存在相关性,意志力更强的孩子似乎也更有耐心。这些研究还发现,孩子的认知能力也可以预测他们等待的时间,所以意志力并不是全部。同时拥有聪明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力,才会做出等待的决定。聪明很重要,因为只有真正懂得等待能带来更多好处的孩子才会更有耐心。同样,聪明地选择去追求延迟满足的好处对成年人也很有用。
在沃尔特·米歇尔去世后,他的同事近期发表的一份新的数据分析报告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一个人在17~37岁时的意志力可以预测他在46岁时能挣多少钱。在这项分析中,虽然学龄前儿童棉花糖实验的一次分数不能预测他们中年的经济表现,但父母对孩子意志力的评价,以及之后参与者对自己意志力的评价是可以预测的。
缺乏耐心的主要原因是
不相信等待会有回报
“我应该等多长时间再选择放弃?”等待时你会在心里问自己这个问题。把自己想象成坐在棉花糖前的孩子,在等着大人回来告诉你可以吃了。你应该等多久才会断定实验人员不会回来了?或者想象一下在半夜等公交车,你应该等多久才会断定公交车已经停运了,然后开始步行回家?请注意,我问的是你应该等多久,不是问你愿意等多久。你当然不会一直等下去。在某个时间点,你不会再相信实验人员或公交车还会来。你会得出结论:晚点会得到更大好处不是真正可以选的选项,你决定选即刻就能做出的选择,少吃糖果或者步行回家。你失去耐心,是因为看不到继续等的意义。
人们缺乏耐心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不相信等待会有回报。他们可能不相信他人会履行承诺或者认为等的时间实在太长了。通常我们等的时间越长就越不容易相信别人。如果公交车过了30分钟(你以为只需要等5分钟)还没到,那很可能今天晚上就不会再来车了。所以耐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电影《奋斗的乔伊》(2015)剧照。
棉花糖实验中也有证据显示出信任的作用,例如来自稳定家庭环境的孩子往往等待的时间更长。如果你在一个可预测的环境中长大,你相信成年人会兑现承诺,你甚至可能决定先去读研,晚几年再上班挣钱,因为你相信这样做会有回报。相比之下,来自不稳定家庭环境的孩子对生活中的成年人更加怀疑,因为成年人的承诺有时能兑现,有时是空话。家境一般的孩子会成为没耐心的成年人,往往是因为他们认识到这个世界不值得信任。如果你从小就学会了怀疑成年人,你可能不会去读研,也不会有存钱的习惯,因为愿意等就会有好事与你的个人生活经历并不相符。
对棉花糖的喜爱怎么会让一些孩子愿意等着拿两块棉花糖而不是现在只拿一块棉花糖?对咖啡的热爱又怎么会让咖啡迷一直坚持走到精品咖啡店,而不是在他看到的第一家咖啡店里买咖啡?答案你可能已经猜到了,越是在乎某样东西,你就越愿意等待有机会拿到更多或更好的版本。毕竟,爱就是耐心等待。
当你喜欢某样东西时,不管是棉花糖、咖啡,还是在储蓄账户里有一大笔钱,这些东西的好坏有着天壤之别。技术爱好者认为,现在的手机和明年秋天要发布的手机区别很大。既然差别那么大,等待就是心甘情愿。但如果你和我想法一样,觉得咖啡就是咖啡,手机也只是手机,为什么要专门等一个新型号,也只是比现在能买到的稍微好一点而已?因为我对机器没什么热情,所以我是个缺乏耐心的科技消费者。
人们喜欢尽早结清是因为
不喜欢悬而未决的目标
最近我给了一个同事20美元,但实际上我欠了她15美元。她提醒我欠她钱时,我抓起钱包发现里面只有20美元的钞票。我拿出一张给她,她摇头拒绝,坚持说不想多拿。我也同样坚持,宁愿现在付20美元也不想以后再付15美元。为什么我急着还钱,哪怕要多还5美元?
我们常认为缺乏耐心是想尽快拿到钱或其他东西,但其实人们也急于还清债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急着把钱给出去。我们在做调查时,大多数人说会像我那样做,因为现在多付一点还清小额债务比等到有确切数额时再还更好,而且大多数人也说宁愿少拿回一点也不愿一直被欠债。例如,大多数人宁愿现在给20美元,而不是等到他们能支付18美元时;大多数人也宁愿现在就收回18美元,而不是等到欠债的人能还20美元时。
这些决定显示出人们缺乏耐心。他们宁愿赔钱也要尽快还清或结清债务。不管是欠钱还是被欠钱,人们喜欢尽早结清是因为不喜欢悬而未决的目标,他们希望这一目标能收尾。例如,在现在做更多的工作和以后做更少的工作之间做选择。一项研究发现,相比于在一周后转录更少的密码,人们宁愿现在转录更多的数字密码(例如3atAmynZ5P)。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做完后他们就可以在清单上划掉这件事了。同样的原因,有的人会在信用卡账单一出来就还钱,而不会等到期时再还。在另一项研究中,大多数接受调查的人称如果需要接种疫苗,他们宁愿今天忍痛被打一针,也不想等一周后吃一颗无痛药丸。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2006)剧照。
越接近目标的最终状态时,我们就越渴望完成目标,因而也就越没耐心。回想一下目标梯度效应,想象一下某一次你准备去度假,在最终坐上飞机、火车或汽车去度假前,专注于工作、家务或其他事是不是很难?无论等了多久,在车管所的队伍快要排到你时,你是不是会格外焦虑?等待期快结束的感觉会让人焦躁不安,你会发现继续等下去越来越难,恨不能马上就结束等待。
我们不耐烦的原因有:意志力薄弱、缺乏信任、不太在意或急于完成。在解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我想提醒你要先记住:有时候缺乏耐心并不是问题,它可以是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但人们也不应该总是在等待,例如,如果感觉饿了或累了,即时的小满足能让你继续努力下去。不管是吃点下午茶还是打个小盹,小小的满足感能让你更好地去工作。即时满足而不是等待更好的解决方案,可能也是对的。如果你总在等待未来会发生更好的事,可能你就永远享受不了当下,也就无法享受幸福的生活。
怎么建立和保持耐心呢?
在生活中耐心很重要。有耐心的人更有可能从大学毕业,因为这需要放弃一份当下就有但可能不太有趣的工作,而选择一份以后才能做但可能更满意的工作。有耐心的人也往往能存更多钱,因为他们愿意把钱存起来以备将来之用,而不是现在就花掉。有耐心的人在堵车或者在咖啡店排队时更能保持平静。他们也不太会在晚餐前吃太多零食,到吃饭时反而没了胃口。但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耐心可能会变化无常。我们都会有一些耐心,但有时我们也都会没耐心,那么当你需要耐心时又该怎么建立和保持耐心呢?
数学家约翰·埃德蒙·克里奇在他最著名的实验中,将一枚硬币抛了10000次。一开始正面和反面的总比例变化很大,但渐渐地二者开始接近50∶50,这为大数定律提供了证据。虽然后来这一实验被证明是个重要发现,但克里奇做实验时仅仅是为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20世纪40年代他被纳粹囚禁,只能用扔硬币的方式来打发等待二战结束这段漫长的时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重获自由,他只好耐心地找点事做来打发时间,哪怕是非常单调的事。在最早的棉花糖实验中,孩子们也使用了这个策略。在忙着编歌或编故事中他们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就不用总想着摆在眼前的那颗棉花糖了。克里奇和棉花糖实验人员揭示的是,不去想自己是在等待,你就可以有效地增加耐心。找点别的事做,试着忘记你在等待。如果从一开始你就没觉得自己是在等待,等待就会更容易一些。
6个月后给你120美元,或现在就给你100美元,你会选择哪一个?一年半后我给你120美元或一年后给你100美元,你又会选择哪一个呢?第一种情况下很多人会选100美元,但第二种情况下很多人则会选120美元。这两种情况都是多给20美元,请你多等6个月,为什么人们在等了至少一年时更愿意为钱而等待呢?答案是距离会增加耐心。如果选择是近期的,我们会选早一些、小一些的奖励,但如果两个选择有一段时间距离时,我们会选晚一些、大一些的奖励。
以上例子展示了一种增加耐心的策略:提早做等待的决定。根据“提早决定”这一技术,当两个选择都是在遥远的未来时,如果你需要提早在“早一些、小一些”和“晚一些、大一些”的选择中做决定,你会更有耐心等待。为了更好的产品或价格,明年再多等一个月比现在等一个月更容易做到。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非线性的,在我们的大脑中,现在和下个月的差别似乎比一年和13个月之间的差别更大。
电影《海蒂和爷爷》(2015)剧照。
人们选择不同答案的另一个原因是动机研究人员所说的“双曲线折现”。人们一开始会很快地折现未来的结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未来结果的折现会变慢。所以在你眼里,如果你在6个月后才会拿到一笔钱,这笔钱的价值就会低得多,但如果你是在距离现在的一年半后而不是一年后拿到这笔钱,那么两个时间相比这笔钱的价值不会低多少。
不只是人类,鸽子也会选择从提早决定中受益。提早做选择时,鸽子就会选择晚一点得到更大的奖励。在一项研究中,霍华德·拉克林和伦纳德·格林让鸽子在小的即时奖励(啄某个键,马上就有2份谷粒)和一个大的延迟奖励(啄键后有4份谷粒,但要延迟4秒)中做选择。鸽子不喜欢等待,它们会选择小的即时奖励。但是当研究人员加上10秒的固定延迟时间,使即时奖励在10秒后出现而延迟奖励在14秒后出现时,鸽子反而会去啄提供延迟奖励的键。所以,如果让它们回答:“你愿意再等4秒而得到更多谷粒吗?”这要看它们的决定是不是提早做出的,如果是,它们就有耐心等待;如果不是,现在就可以拿到即时奖励,它们是不会有耐心等待的。
我们可以用这一原则来增加耐心,只需要在“早一些、小一些”的选项可供选择之前加点时间。举个例子,如果你知道今年夏天只能有一次旅行,你最好提前做计划。如果现在让你选是这个周末去旅行还是下个月去旅行一周,你可能很想选这个周末就去旅行。但如果让你在三个月后的周末旅行和四个月后的一周旅行中做选择呢?无论有多渴望这次度假旅行,你可能都会为更长的旅行再多等一个月,因为反正都要等嘛。同理,如果只是把送货时间从10天缩短到5天,而不是从5天缩短到第二天,你多半会选择省下这笔所谓的加急快递费。
增加耐心的技巧可以解决不耐烦的原因
托马斯·杰斐逊曾说:“生气时,先数到10再说话。如果特别生气,就数到100。”由这句话可见,他赞同另一种增加耐心的策略,即“等等再选”的技术,先推迟做如何回应的决定,等听到所有选择并经过一段时间考虑后,再看自己要选的是现在还是以后对你有利的选项。等等再选的技术给你增加了一段认真考虑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你可以比较各种选择,也能看到多等一会儿就能得到更好选择的好处,最终你会变得更有耐心。
在一项研究中,戴宪池和我给了参与者两个选择(但他们不用当场决定选择哪一个),一个是15天后拿到一台品质一般的数字音频播放器,另一个是40天后拿到一台优质播放器。一些人马上做了选择,而另一些人没有马上做出选择,有人甚至在做选择前足足等了13天。与那些马上做了选择的人相比,等了一段时间才做决定的参与者更多地会选择等更久,最终拿到更好的播放器。等一等再做选择时,人们会希望得到更好的音频播放器,因此也更愿意为此多等一阵儿。
增加耐心的技巧,也可以直接解决我们前面提到的不耐烦的原因。如果不耐烦是因为缺乏意志力,我们可以提高自我控制力,例如提醒自己未来总有一天会成为现在。我们也可以增加与未来自我的联结,心理联结是增加耐心的一种已验证有效的技术。让大学生用虚拟现实生成70岁时自己的形象,会提升他们为退休储蓄的意愿,这就像让他们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会提升他们锻炼身体的倾向一样。
如果你因为未来不确定而没有耐心,增加对未来结果的信心会让等待变得更有价值。例如,你可以现在设定信用卡自动还款,就不会到时候忘了按时还信用卡,你也可以要求把一笔付款留存在第三方保管,直到你有资格使用。这种做法在房地产行业很常见。房产买家会先向第三方,例如产权公司付款,卖家也完全接受等待付款最终到账。如果不耐烦是因为对更大的奖赏没那么喜欢,你可以提醒自己奖赏的特别之处,以及你起初为什么会在意。在你使用“等等再选”的技术时,这种心理可能会自发产生。在等待时,你可能会更珍视那些需要等的选择。在排队等候时,你会越发喜欢需要你等待的产品,也是这一心理在起作用。在某样东西上投入时间后,你就会学着去欣赏它。
如果是不太重要的事,你可能会想快速完成目标就不用再想着它。这种情况有技术手段可以帮到你。例如,你可以在日历上设一个后续跟进提醒,或者安排邮件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发送。你不用担心自己会忘记使用优惠券,其实很多人也一样会忘记优惠券和礼品卡。如果你没耐心等着使用礼品卡或优惠券,担心自己可能会买一些并不需要的东西,那么设个日历提醒自己,到时候再使用折扣也很方便。
最后,如果能让其他人也加入等待,你可能会更有耐心。有人和你一起等时,等待会更容易。如果你的利益取决于我能否等待,这可能会有效地增加我的耐心。设立共同储蓄目标的夫妇,可能会比没有共同目标或社会支持的个人更容易实现储蓄目标。以一项使用改良版棉花糖实验的研究为例(这次发的是曲奇饼干)。在研究中,丽贝卡·库门、塞巴斯蒂安·格吕奈森和埃丝特·赫尔曼把孩子们分成两人一组。只有组里两个孩子都各自做出等待的决定时,这两个孩子才能得到更大的奖励。当孩子们想到太早吃掉饼干不仅会让自己付出代价,也会让同伴没机会吃第二块饼干时,他们会更有耐心。下次你在等三明治、投资或别的什么时可以试试这些策略,你会变得更有耐心。
本文选自《内生动力:从想到到做到的成事法则》,较原文有删节修改。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美]艾利特·菲什巴赫
摘编/何安安
编辑/王青
导语校对/赵琳
梅婷在温柔中演出狠劲,最初不知道回来的女儿全部剧情|揭秘
迷雾剧场最新一部作品《回来的女儿》正在爱奇艺热播中,该剧由张子枫、王砚辉、梅婷主演,由《隐秘的角落》编剧潘依然、陈骥以及《28岁未成年》编剧田金共同担任编剧。在全剧第二集,梅婷饰演的母亲廖穗芳对突然回来的女儿心存怀疑,只身前往福利院调查,从院长口中得知张子枫饰演的“女儿”陈佑希的真实身份。对于第二集就将剧中一大谜团“女儿”的真实身份揭开,是否会担心丢失掉一个悬疑点?三位编剧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后面还会出现新的有待揭开的迷雾,“真实身份虽然揭开了,但是它会带动后续别的悬疑点。”
张子枫饰演陈佑希。
让谜团在每一集都保持推进不掉线
《回来的女儿》发生在1997年,对于这个年份的设定,三位编剧坦言,该剧年份的选择有主观的成分,有一句话是“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如果纵向的看90年代,会发现1997年确实发生了很多大事。”三位编剧本身都是80后,在有限的人生体验里寻找,发现90年代跟想象里故事的氛围最契合,“因为‘变化’是《回来的女儿》里李家面临的情况,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在变化的十字路口上,这是定位90年代的客观原因。”
剧中,为找寻失踪的孤儿院好友小秀,陈佑希逃离孤儿院,来到小秀失踪前做保姆的李家,并谎称自己是李家早年走失的女儿李文文。陈佑希以“李文文”的身份与李家夫妇相认,父亲李承天沉浸在“李文文”回家的喜悦中,带她学骑车、吃饭,父女相处融洽。陈佑希被家庭温暖包围,渐渐放下猜疑,却发现“温暖”的背后,藏着谎言、阴谋等秘密。
父亲李承天和“李文文”相处融洽。
在铺陈“小秀去哪了”的悬疑主线同时,该剧还兼顾描绘着李家一家人的亲情。在亲情、嫌疑这两个元素的取舍中如何平衡比例,三位编剧表示,家庭是这个故事发生的土壤,必然是占一定比例的,“另外人心在我们看来也充满了悬疑。但可能有些观众不这么认为,所以从基本盘的角度考虑,我们还得让谜团在每一集里都保持推进,不能掉线。既让观众保持好奇心,同时不要丢失共情感。”
三位编剧表示,他们希望借助这个家庭的故事,最终传递的核心信息是,探讨善的边界,以及一个家庭如何在破碎中完成重建。
“全员恶人”听起来挺刺激的
在《回来的女儿》开篇,出场的每一个人物都显得有着各自的秘密,谜团的焦点在几个主要人物之间轮换。对于剧中上来就感觉“全员恶人”的氛围感,三位编剧表示,“全员恶人”听起来挺刺激的,“大家如果有这种感觉,好像也不错。”
《回来的女儿》以家庭 悬疑的形式为主线,在三位编剧看来,这种叙事方式和直接讲一个“警匪”悬疑故事相比,特别之处在于,警察找真相是因为职责,普通人可能是因为情感。“尤其是没有特殊技能的普通人,跟观众是对齐的,更容易有情感共振。随着犯罪升级,压力增加,发展到事关生死的阶段,对普通人来说也是极致的选择,写起来很过瘾。”
梅婷(中)在剧中的表演是一大惊喜。
作为一部不是一上来就出现凶杀案的非强情节悬疑剧,构建故事吸引观众的“点”也和传统“警匪”对峙的悬疑剧不同,三位编剧表示,每部悬疑剧的“点”不太一样,除了共性外,也需要个性。“我们生活里有这样一种体验,比如我们认识一个人,随着接触和了解,我们会一直调整对这个人的定位。有句流行的话:人心是最大的悬疑。如何勾起大家对角色的好奇心,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始终保持兴趣,是这次我们想使劲儿的‘点’。”
对比《隐秘的角落》是一部有原著小说的改编作品,经过市场验证后才到了编剧手里的,潘依然坦言,总归能提供一个大致的方向,编剧做二次创作,能基于大家对原著的一些共识。但是《回来的女儿》不太一样,没有原著小说支持,缺少共识,也没有标准,纯粹依赖个人认知,过程中就比较没有安全感,自我怀疑的时刻变多了。“但是比较开心的是,你有了一次机会,能看到一个东西从零开始长大,看着它逐渐成形。”
王砚辉、梅婷演一对藏着秘密的夫妻。
编剧谈人物:
新京报:在家庭成员的人设方面,对于妈妈、爸爸以及哥哥的人设,是如何考量的?
编剧:源自我们对长辈一代人生活的观察。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都很强,即使夫妻之间爱消失了,也不一定选择离婚,那这些夫妻关起门来是怎么相处的呢?他们还有在一起的理由吗?他们怎么面对自己真实的需求和欲望?带着这样的好奇,我们构思了爸爸妈妈这两个角色。另外李家的冲突点需要一个具象的代表,就发展出了哥哥这个角色。这三个人的定位也是随着情节的出现逐渐精细化的,因为我们理解的家庭是一个生态系统般的存在,成员之间冲突又自洽,彼此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所以随着情节的逐步确认,三个角色的面目也越来越清晰了。
新京报:在女儿的人设上,侦破悬疑推进基本靠她来完成,是否会把她塑造成一个“完美侦探”?
编剧:我们对这个剧的定位是偏写实向的,现实是我们的度量尺,我们用这把度量尺去丈量人物的性格和能力。陈佑希是个少女,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能力有天花板,性格也有缺陷,她只能成为一个“不完美侦探”,但是她对探究真相有最大的决心,这是她的长板。
新京报:在整部剧的创作中,最大的挑战或者难度在哪里?
编剧:如何在12集的时长里,给主要人物设计出足够丰富的情境,做到多次揭示或翻转,最终展开他们的底色,这个比较难。还有这次挺极限的是,整个故事聚焦在一个小小的家庭里,如何在这么小的空间里保持悬疑感,也是一大挑战。
该剧用很多细节推进悬疑剧情。
编剧谈演员:
新京报:张子枫、梅婷、王砚辉三位主演,和你们创作时候心目中的人物形象各自的契合点是什么?他们三人在表演中,有什么给你们带来特别惊喜的地方吗?
编剧:写剧本的时候,子枫和梅老师就是心里的陈佑希和廖穗芳。因为陈佑希这个角色在追寻真相这件事上有迟疑,也很容易被“爱”蒙蔽,这些点在面对观众的时候会有风险,我们也挺忐忑的,但是子枫让这个角色成立了,她的眼神和肢体里,既有生人勿近的警觉,又有对情感的极度渴望,令人信服。
梅婷(左)和张子枫是编剧在写作时就想到的理想人选。
我们从小看了梅婷老师的戏,她兼具脆弱和坚强,特别让人心疼,另外她身上有种高贵的气质,挺廖穗芳的。但是通过梅老师的塑造,廖穗芳的温柔底色下,还有一股狠劲儿,令人惊喜。有个细节,在整个拍摄的过程中,至少有八成的时间,她并不知道最后的结局,导演和剧组的大家故意不把真相告诉她,她是在未知的状况下完成了表演。最后呈现出来那种暧昧的感觉,很独特很迷人。
王砚辉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他很愿意跟编剧沟通人物,直接就给你演,并且在各种可能性之间来回切换,令人佩服。银幕上王老师塑造了一些罪犯的角色,开始我们都感觉他是个狠人,但是接触下来,他充满了亲和力,尤其是笑起来的时候,憨厚温暖,特别李承天。
新京报记者 刘玮
编辑 佟娜
校对 吴兴发
王德峰33.阳明心学靠什么养心?
道德主体的树立是这个道德主体自身的本心的起来,生命情感的本真叫良知。
主讲人:复旦大学教授 王德峰
关键词:心 良知 心贼
王阳明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那“破心中之贼”如何破法?不是通过头脑对真理的认识来破,而是用我们自己的心来“破心中之贼”。
我们自己的心,在释家那里讲本心,那么到儒家那里,到陆象山、王阳明那里特别是王阳明,本心就是良知。“心学”和“理学”这两派之争我们现在看清楚了,这两个命题的对立,真理在哪一边?
程朱理学,终于不能使我们成为道德自觉的主体,我们可以把道理讲得天花乱坠,口头上讲讲,因为我们都有所认识,那么最后成为意识形态,可人心依然如旧。
于是陆象山来了,讲"心即理”,他也是经过顿悟的,禅宗对他影响深刻。到了王阳明那里也是顿语,禅宗的南宗领袖就是慧能,主张顿悟,禅宗分了北宗、南宗,北宗的领袖神秀主张“新悟”。
王阳明也是顿悟,我们都听说过叫"龙场悟道"。在半夜三更里,半夜里边他突然悟了,激动万分,大呼大叫,惊动了周围的人,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他悟到什么?吾性自足——天理就在我们心里的,哪里要到外面去求呢?
王阳明悟道处——贵州龙场
陆象山在悟了之后说了一句什么话?"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又说了一句"宇宙内事,即己分内事”——宇宙中间的事情,就是每个人自己的分内事,简要的说就是"心即理”——人的本心就是天理。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这话当然不能跟欧洲人讲,他们听了倒吓一跳了,宇宙就是你的心。那么英国科学家霍金也就不要研究宇宙了,研究你的心就可以了。因为西方思想认为宇宙是物质的宇宙,中国人则认为人心跟天地万物为一体,这叫"一体之仁”。我们的心的本体就是“仁”,叫“本心仁体”。
这个“仁”最初谁说的?孔子说的,后来孟子把“仁”阐发为“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人的根源就是恻隐之心那份情感。王阳明解释了孟子思想,他晚年那篇文字后来就留于世,那叫《大学问》,不是大的学问,而是就《大学》所提问题的回答。
那么就有人问如何“明明德”呢?第一条钢领,怎么说"明明德”?那么王阳明就解释了,他解释的方法来自孟子。
前面我曾经讲过小孩掉到井里,你看到了会怎么样?见孺子入井,你会怎么样?你一定惊恐,而后同情,叫“怵悌恻隐之心"起来了,怵悌就是惊恐,恻隐就是同情。你看到一个小孩掉到井里去了,你一定惊恐,而且同情,而后就会情不自禁地要去救他。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这说明什么?王阳明说我们跟小孩是两个不同的个体,我的肉体是我的,他的肉体是他的,人与人之间在形骸上是间隔的,形骸就是肉体,用英语来说叫body,叫"形骸间隔"。
但是你看到小孩掉到井里了,怵悌恻隐之心起来了,这叫“仁心”发动。所以仁心一旦发动,就感通到小孩身上,这叫“仁心感通"。仁心发动,感通到小孩身上,这时候你跟这个小孩为一体了,形骸间隔被打破了。这时候你与儒子为一体,这就是“仁”。
小孩跟我们一样都是人,是同类,这件事似乎是能理解的。那么鸟兽怎么样呢?王阳明继续说:
当我们听到了鸟兽的哀嚎,我们也会起不忍之心,这也是仁心发动,感通到鸟兽身上,这一感通让我们与鸟兽为一体了。那么鸟兽的鼓簌哀鸣,我们也能同情,因为大家都有知觉。那么没有知觉的生命,比如草木怎么办?那么阳明继续说,我们看到草木被无辜地践踏,我们也会生什么?悯恤之心——怜悯体恤的心情。
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
——《阳明先生集要•大学问》
于是当我们的"悯恤之心”起来,我们的“仁心”感通到草木身上了,于是我们又与草木为一体了。那么“草木犹有生意”-——就是它有生命,就像我们有生命,这一点似乎也能理解,可如果没生命的瓦石之类,瓦石无端地被毁坏,我们也会生顾惜之心,这时候我们仁心也发动了,感通到瓦石上面去了。
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
——《阳明先生集要•大学问》
这个宇宙万物,从无生命的无机界,比如无机物、瓦石一类,它就是为生命做准备的。植物生长在土境里,水分、空气,养料,于是植物的生命就来了,没有无机界,哪有有机界?那么植物的生命通向什么?动物的生命,动物怎么存活?草食动物就是以植物为食物的,所以植物生命为动物的生命做了准备。
动物的生命又指向了人的生命,人是最高的有情物。按照释教的观点,动物和人都叫“有情物",他们有知觉、有灵性,所以要吃素,不能吃动物,那么最高的有情物就是人,人的最高的情感就是“仁”——孔子所说的“仁”。
仁者人也——仁爱的人才是有人性的人
按照儒家的宇宙观,宇宙是道德的宇宙。这让西方思想不可思议——宇宙明明是物质的宇宙,但中国人实际上不这么看,儒家认为整个天地是人的家,人不能离开无机物,也不能离开植物、动物,整个宇宙的无机界指向生命的存在,植物的生命指向动物的生命,趋向于动物的生命,最后趋向于人的生命。
趋向于人的生命,于是就趋向了人的最高的生命情感——仁。于是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叫“一体之仁”。
今天,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起来,那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定运用技术来增加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技术",技术是什么?就是把自然界看成是物质世界,是我们征服、处理和改造的对象。这种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一定会带来自然界对人的报复。
我们今天讲的生态危机,人把自然界看成征服的对象,而不是看成自己的家,这样一种文明将来一定会结束的。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家的宇宙观也应当影响整个世界,让我们重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所以我们在理学派与心学派的争论当中,我们看到真理在心学派那一边,道德主体的树立是这个道德主体自身的本心的起来,生命情感的本真叫良知。
所以阳明的学问就是我们养心的学问,是一种功夫,整个阳明心学可以最后概括为三个字——致良知。“致良知”可不是头脑的工作,也不是认识的提高,而是我们的生命的情感,回归它的本真的天理。良知即是天理——心即理。
80岁老人食管癌手术前,发现严重冠心病,医生一个切口同时解决
当食管癌遭遇冠心病,80岁高龄老人能否顶过双重打击
今年9月初,郝大爷饭后出现了吞咽困难、哽咽感,且症状持续加重,半个月前至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食管癌,但好在癌症并未转移,还有手术希望,拟行食管癌根治术。
然而,让郝大爷没想到的是,术前行冠脉CT时竟发现,老人还患有严重的冠心病。
老人心脏中三支重要的冠状动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钙化狭窄,其中前降支及右冠主干几乎全部闭塞,已经出现心绞痛症状,若不及时治疗,随时可能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是猝死。
面对这两种“要命”的疾病,郝大爷和接诊医生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若先行食管癌手术,那么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风险将会大大增加。
若先行冠状动脉搭桥或置入冠脉支架,术后需要服用抗凝药物至少半年以防止血管血栓的再次形成,此时贸然停药进行食管癌手术,术中将面临大出血风险;如果继续等待,又会大大增加恶性肿瘤进展、转移的几率。
等还是不等?手术做还是不做?如何做?怎么做?
“不能等,我的父亲就是因为食管癌去世的,我必须积极治疗!”郝大爷的治疗愿望非常强烈,在接诊医生的推荐下,慕名来到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寻求救治。
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十病区副主任(主持工作)肖长波接诊后,全面了解了老人的病情,并根据影像资料综合判断:尽管老人高龄、基础病多,同时复合两种重疾,但作为河南省治疗心胸疾病的专科医院,河南省胸科医院有强大的心外科、心内科、胸外科、以及麻醉、体外循环、重症监护等学科的保驾护航,完全可以同期实施心脏搭桥和食管癌根治术。
“一台手术,同时解决两种病,既可以规避以上风险,又能够让患者利益最大化,这是最合适的选择。”肖长波说。
在手术方案的设计上一共有三种。
一是选择正中开胸先行心脏搭桥手术,再调整患者体位,左侧开胸进行食管癌根治术。
二是选择正中开胸行心脏搭桥手术后,再利用纵膈镜联合腹腔镜行食管癌根治术。
三是选择左侧切口入路,同一体位,同一切口解决所有问题。
经过会诊讨论和分析,肖长波决定放弃传统的正中开胸搭桥,选择侧切口入路,同时行冠脉搭桥和食管癌根治术。
“考虑到老人高龄,为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防止胸骨愈合不良,选择侧切口手术对患者来说最安全、获益最大”肖长波说,这样的方案设计既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又能将手术创伤降到最低,同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耗时8小时,一个切口同台解决两种疾病
手术方案敲定后,经过缜密的术前准备,郝大爷的手术由我国著名心外专家、河南省胸科医院名誉院长王平凡与肖长波主刀,联合胸外科六病区副主任(主持工作)王国磊,主治医师张亚飞担任助手,为老人实施“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 食管癌根治术”。
术中,手术团队按照既定方案左侧开胸,先为三支病变严重的冠状动脉实施旁路移植术。随后由同一切口进入纵膈,进行食管癌根治术。
娴熟的操作,严密的止血,默契的团队配合,这台心胸联合手术耗时8小时顺利完成。术后,郝大爷平稳度过围手术期,康复出院。
以往,在进行心脏搭桥手术时,侧切口常适用于前降支单支病变。随着心外科技术的不断提升,目前,像此次实施的侧切口多支病变搭桥在国内属比较尖端的一项技术。
因从侧切口入路进行搭桥,在获取乳内动脉时难度很大,相当于深井取物。在视野受限,操作受限的条件下,主刀者必须有精湛的技术、细腻的手法,以及对解剖结构有了然于胸的把握,才能确保顺利获取乳内动脉。否则,一旦这根重要的“桥血管”出现损伤,手术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这种手术方式和‘桥血管’的选择对医生来说不仅麻烦,而且有难度。但乳内动脉通常是我们的首选项,用它重建后的冠脉10年的狭窄率仅为5%,15年为7%,这可以大大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肖长波说。
如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同时罹患冠心病和恶性肿瘤患者逐年增多。自2011年以来,河南省胸科医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肺癌、食管癌、胃癌、纵膈肿瘤合并心脏病等心胸外科高难度同期复合手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多年来,河南省胸科医院以强大的心胸专业为依托,为此类复合疾病患者提供了更为专业化、针对性的治疗方式,不仅避免了多次手术所带来的风险,同时也加速了术后康复,减轻经济负担,更为重要的是,让更多患者得到了手术机会,让生命得以延续,生活治疗得到提高。
(河南省胸科医院 徐紫渝)
如何重建原子钟
来源: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
原子钟对日常生活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的电信、电网、GPS 系统、运输和世界各地的其他流程保持精确的时间。其中一些时钟使用激光和特殊的谐振腔来测量时间间隔。它们是世界上最精确的时钟之一,也是最脆弱的时钟。
铯原子钟起着相应的作用,因为在原子铯中诱导的特定原子跃迁被用来定义时间单位:SI秒。位于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实验室几十年来一直存放原子钟 - 包括作为美国主要时间和频率标准的铯原子钟NIST-F1,研究人员继续通过尖端研究提高时钟的精度。特别是对于NIST-F1铯钟,这个过程包括重建时钟的一部分。
NIST-F1时钟也被称为“喷泉钟”,因为时钟内铯原子的喷泉状运动用于测量时间间隔。这些铯原子从一个特殊的真空室开始,六个红外激光束将自由飞行的原子聚集成一个球。在创建这个球的过程中,系统被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零开尔文)以减慢原子的运动。
冷却后,两个垂直激光器将铯原子球抛入向上的弧形(“喷泉”),然后关闭所有激光束。铯球在一个特殊的充满微波的空腔中向上移动约一米,这可能会改变球内的一些原子。然后球掉落,微波场再次可能与原子相互作用,导致更多的原子改变其状态。最终的原子状态是通过测量另一个激光束诱导的改变原子的荧光来确定的。
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一秒钟,并重复多次以找到激发铯原子特定时钟跃迁的正确频率。一旦找到微波频率,微波信号与铯原子相互作用将导致最大数量的铯原子改变其状态(在最大荧光下),然后使用该频率通过精确计算9,192,631,770个信号周期(由科学家发现)来定义一秒钟的时间。然后将此定义应用于其他时钟以进行校准和精确计时。
微波腔是计时过程中的关键部分,NIST的研究人员希望通过重建整个腔来提高时钟的精度。“我们以前的钟腔存在问题,限制了时钟的准确性,”NIST科学家Vladislav“Vladi”Gerginov解释说。“其中一个问题是空腔的材料(铝)。
由于原子钟对腔体形状、导电性和抛光方面的缺陷非常敏感,因此腔体的材料必须由正确的材料制成,并具有精确的形状、尺寸和光洁度,以尽量减少时钟的不准确性。“构建铯钟的关键步骤之一是调整腔的频率以匹配铯的过渡频率,”JILA(NIST和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联合研究所)的仪器制造商Calvin Schwadron解释说。“微波腔共振的频率取决于其内部的体积。
为此,研究人员依靠发现JILA的专业知识。据JILA的W.M. Keck计量实验室和洁净室负责人Curtis Beimborn说:“腔体(Q)的质量对于提高时钟的性能非常重要。
为了提高腔的Q值,Gerginov与JILA的机器和仪器车间合作,利用仪器车间和洁净室用铜建造了新的微波腔。“像这样完整的商店合作是非常罕见的,”JILA仪器制造商Adam Ellzey说,“在设计咨询期间,我们六个人都与Vladi坐在一起。在制造阶段,我们都定期相互检查,以确保我们的零件适合并且我们的设计一致。制造将成为国家时间标准的时钟组件是一件大事,需要经过一些真正的思考。看到我的乐器制造商同事展示他们的专业知识真是太棒了。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JILA仪器商店是使JILA成为独特研究机构的关键因素。仪器车间负责人凯尔·撒切尔(Kyle Thatcher)表示:“JILA仪器车间的真正价值在于,科学家有机会直接与仪器制造商合作,以实现他们的实验设备。这意味着从概念开始,科学家们就能够利用商店积累的大量机构知识,在设备的设计、工程、制造和测试方面进行合作。此外,由于仪器车间的开放政策,并且距离如此之近[在JILA的建筑物中],允许非常快速的迭代开发,故障排除和设备修改[和]维修。
科学家和仪器制造商之间密切合作的过程在大多数研究机构中都很少见,因为传统上,仪器制造商很少来回处理科学家提供的设计,正如撒切尔解释的那样。在JILA,内部商店和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允许定制仪器,这是其他地方找不到的。这包括NIST-F1铯钟的部件。
“仪器车间能够与 Vladi 和他的同事合作,帮助优化系统的关键功能,包括材料选择、组件减少、可维护性和制造设计,”撒切尔解释道。“然而,更重要的是,Vladi 能够在车间内从 NIST 设置他的测试设备,在那里他能够几乎实时地量化正在制造的零件的性能,从而使制造过程能够即时调整,从而提高结果。”
创建新型腔的过程涉及许多不同的步骤,包括 Gerginov 和机械师之间在腔体设计方面的持续来回。在对新铜腔进行初步测试后,Q值大约比预期低三倍,Vladi怀疑腔内的金属表面光洁度可能是罪魁祸首,因为微波频率电流被限制在金属表面,而不是穿过主体[壁]。
“Calvin和Vladi把它带到了光学计量实验室,我用我们的光学轮廓仪测量了他们的表面粗糙度,”Beimborn说。“果然,粗糙度足够大,以至于所有微小的表面缺陷都大大增加了微波频率电流在腔体内的行进距离,从而降低了Q因子。在这次测量之后,Calvin抛光了腔体的内部,我相信Vladi立即看到了Q的两倍改进。
由于NIST与JILA的密切合作,新的腔体将有助于NIST-F1铯钟恢复工作。正如NIST时间和频率部门负责人Elizabeth Donley所说:“JILA车间的型腔加工是使喷泉重新上线的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对此非常感激。JILA商店成为如此宝贵的当地资源真是太好了。
随着时钟的启动和运行,NIST研究人员可以继续致力于推动原子钟物理学的界限。“该时钟将在NIST用于校准官方NIST时间刻度,以及其他原子钟和频率参考,”Gerginov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