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回忆4从今以后(诗词收藏李清照诗词90首)
秋之回忆4从今以后文章列表:
诗词收藏李清照诗词90首
李清照(1084~约1155)中国宋代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今仅存四印斋本《漱玉词》1卷,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希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玉楼春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衹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长寿乐
微寒应候。望日边六叶,阶蓂初秀。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摇斗。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况青云咫尺,朝暮重入承明後。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临江仙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
。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阙,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凉的我。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念奴娇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满庭芳
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玉钩金锁,管是客来唦。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能留否?酴釄落尽,犹赖有梨花。
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极目犹龙骄马,流水轻车。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残花。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
满庭芳
小阁藏春,闲窗销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恰似、何逊在杨州。
从来,如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难留。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珑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行香子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醍儿雨,醍儿风。
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劲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蝶恋花 离情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蝶恋花 上巳召亲族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庆清朝慢
禁幄低张,雕栏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客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待得群花过後,一番风露晓妆新。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殢东君。
东城边,南陌上,正日烘池馆,竞走香轮。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近日边匀,金尊倒,拚了尽烛,不管黄昏。
多丽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釄。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臯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殢人娇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间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待西楼,数声羌管。
瑞鹧鸪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失调名
犹将歌扇向人遮。水晶山枕象牙床。彩云易散月长亏。几多深恨断人肠。罗衣消尽恁时香。闲愁也似月明多。直送凄凉到画屏。
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晓梦
晓梦随疏钟,飘然跻云霞;
因缘安期生,遍逅萼绿华。
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
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
翩翩垂发女,貌妍语亦佳;
嘲辞斗诡辩,活火烹新茶。
虽乏上元术,游乐亦莫涯;
人生以如此,何必归故家?
起来敛衣坐,掩身厌喧哗;
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新荷叶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偶成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马多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鬼神磨山崖。
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祸人心开。
夏为殷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见张说当时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
苑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
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
去天尺五抱 峰,峰头凿出开元字。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
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
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尊,
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忆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忆王孙
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拚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
三年复六月,天子视朝久。
凝旒望南云,垂衣思北狩。
如闻帝若曰,岳牧与群后。
贤宁无半千,运已遇阳九。
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
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
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
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
谁当可将命,币厚辞益卑。
四岳佥曰俞,臣下帝所知。
中朝第一人,春官有昌黎。
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
嘉祐与建中,为政有臬夔。
匈奴畏王商,吐蕃尊子仪。
夷狄已破胆,将命公所宜。
公拜手稽首,受命白玉墀。
曰臣敢辞难,此亦何等时。
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
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
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
单于定稽颡,侍子当来迎。
仁君方恃信,狂生休请缨。
或取犬马血,与结天日盟。
胡公清德人所难,谋同德协心志安。
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
皇天久阴后土湿,雨势未回风势急。
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
闾阎嫠妇亦何如,沥血投书干记室。
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
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
葵丘践土非荒城,勿轻谈士弃儒生。
露布词成马犹倚,崤函关出鸡未鸣。
巧匠何曾弃樗栎,刍荛之言或有益。
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
灵光虽在应萧萧,草中翁仲今何若。
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郭。
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
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坏土。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红楼梦十二首判词:说尽金陵十二钗一生命运
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后台回复“日历”可获取诗词日历和免费图书
今日优课,点击收听→大唐诗情六十讲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刻画了
众多美丽灵巧的女子,
其中有十二最出众的女子,
她们温柔灵巧,美丽多情,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今天,诗词君来剖析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女子,
根据她们的判词和曲子来
探知她们的命运和悲欢离合。
林黛玉
【判词】钗黛合一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曲】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林黛玉前世是一株绛珠仙草,为了还泪而来了人间。在贾府,林黛玉确是最爱流泪的那一个,因为情,她为宝玉流了不知多少泪水。正合曲子中所云:从春流到夏。
黛玉早亡,最终并没有和宝玉走在一起。
薛宝钗
【曲】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
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在《红楼梦》小说中,贾宝玉有一个生而带来的玉,薛宝钗有一个金项圈,正所谓金玉良缘。可宝玉心中想的却是黛玉,正是曲子中所说: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在红楼梦中,宝玉和宝钗结合后,宝玉依然对黛玉念念不忘,正所谓: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贾元春
【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曲】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
须要退步抽身早!
贾元春是贾家最大的政治靠山,她的命运关乎贾府兴衰。她很小就被送入宫廷,与父母骨肉分离。《红楼梦》中“贾元春归省元宵”大篇幅写她在元宵节这天回家省亲,骨肉亲情让人落泪。
贾元春的判词中,“虎兕相逢大梦归”也预示着她最后死于残酷的政治斗争。
贾探春
【判词】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曲】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贾探春是贾家最有远见、也最有责任感的一个人物,她才智高超,令王熙凤侧目。她对家族有着极大的责任感,对于日益衰败的贾府,她也在想办法挽救,可她毕竟是一个女子,所作所为都有限,对于家庭的衰落,她十分无力。
探春最后和番,嫁往偏远藩国,从此,离家人越来越远,所以,探春的曲子词名为《分骨肉》,可谓十分贴切。
史湘云
【判词】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曲】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
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史湘云是《红楼梦》中十分英气的一个人物,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长大,虽然在家庭中有许多不如意处,可她却从来都是开朗乐观,襟怀坦荡。她才华极高,每每作诗,都出名言警句,令众人叹服。她与林黛玉的联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十分经典。
史湘云最后嫁给卫若兰,却不想夫君早逝,湘云守寡,悲痛欲绝。
妙玉
【判词】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曲】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
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妙玉也是一个大家的小姐,遁入佛门,带发修行。她才华高妙,令黛玉叹服,性格孤僻,众人皆不敢和她多言语。
这样一位美丽的女子,在贾府败落后,妙玉也沦落,不知结局如何,只有曹公一句“无瑕白玉遭泥陷”可以想见妙玉的悲惨命运。
贾迎春
【判词】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曲】喜冤家
中山狼,无情兽,
全不念当日根由。
一味的,骄奢淫荡贪欢媾。
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
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
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贾迎春是贾赦的女儿,她性格懦弱,与众姐妹在一起度过了几年无忧的时光,可最终却所嫁非人。迎春被父亲许嫁孙绍祖,这个孙绍祖是个纨绔子弟不说,对迎春百般羞辱和折磨。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孙绍祖像一头狼一样折磨着迎春,可怜这样一位侯门绣户的千金大小姐,在嫁过去一年后便赴黄梁,真真令人可怜。
贾惜春
【判词】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曲】虚花悟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
到头来,谁把秋捱过?
则看那,
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
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的是,
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闻说道,
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贾惜春是贾珍的妹妹,她常年住在荣国府贾母这一边,与姐妹们共同生活,她擅长画画,但她性格孤僻冷漠,十分特别。
惜春最后出家,在《红楼梦》第7回中就提及她经常与小尼姑智能儿交往,还戏言要剃了头做姑子去,这也是一处伏笔,贾府败落后,“独卧青灯古佛旁”就是惜春最后的结局。
王熙凤
【判词】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曲】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
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世,终难定!
王熙凤在贾府是一个管家人的身份,她能力超群,虽目不识丁,却将偌大的贾氏家族,管理得井井有条,让众人都十分倚仗她。
在管家过程中,王熙凤精于算计,常用公款给自己谋财,贾家败落后,大厦已倾,而王熙凤也落得个“哭向金陵事更哀”的结局。
贾巧姐
【判词】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曲】留余庆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
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劝人生,济困扶穷,
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巧姐是王熙凤的女儿,在《红楼梦》中出场时还只是个小孩子,她的名字巧姐还是刘姥姥起的。
贾家败落后,巧姐沦落风尘,刘姥姥遇见后,感念王熙凤之前对她的帮助,她拼尽全力解救了巧姐,最后巧姐成为一个村妇,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正是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李纨
【判词】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曲】晚韶华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
那美韶华去之何迅!
再休提绣帐鸳衾。
只这带珠冠,披凤袄,
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
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
光灿灿胸悬金印;
威赫赫爵禄高登,
昏惨惨黄泉路近。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
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李纨是一个寡妇,她年纪轻轻就死了丈夫,守着儿子贾兰生活。在《红楼梦》中李纨是一个无欲无求、心如止水的人物。
结局中,贾兰科举中第,李纨也享受凤冠霞帔,可就在此时,却突然暴亡,正是人生无常。
秦可卿
【判词】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曲】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宿孽总因情。
秦可卿是宁国府贾珍的儿媳,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又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
据考证,因为与公公的奸情暴露,秦可卿最后自缢,所以说“命丧天香楼”。在《红楼梦》中,写的是因病夭亡,她的丧礼极其奢华,为贾府的败落埋下隐患。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国画作者:苏宇光。后台回复签约作者即可了解重酬征稿详情。转载授权请加诗词世界小编微信H1834394409,加粉丝群后台回复加群。
· 诗 词 世 界 严 选 ·
《红楼梦》手工线装插画版
原价:399元 诗享价:268元
▼点击下方图片,立即抢购▼
收听更多好课,请点击阅读原文
钱塘江诗路文化述论
作者:林家骊(浙江树人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
钱塘江是浙江第一大江,又名“浙江”“制河”“浙水”“罗刹江”“之江”“曲江”,有南、北两源。南源为兰江,北源为新安江,两源在建德市梅城汇合。上游流经淳安、建德,称新安江。中游流经桐庐、富阳,称富春江。其后流至杭州闻家堰,是为钱塘江,最后注入杭州湾。“钱塘江诗路”即是以“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为主线的一条文化旅游路线。这条路线以古人的诗歌创作为线索,兼备文献、文学与地理学价值。本文拟对钱塘江沿线历代诗歌进行梳理,研析其文学审美性,进而挖掘诗路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钱塘江沿线的诗歌创作
现将钱塘江沿线的诗歌创作,以沿途所经流域为主线,作概述性梳理。
其一,新安江流域,以描写新安江山水为主体,其中又以新安江之水为创作重点。如沈约《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洞彻随清浅,皎镜无冬春”,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刘长卿《送杜越江佐觐省往新安江》“清流数千丈,底下看白石”,郎士元《送奚贾归吴》“水清迎过客,霜叶落行舟”。可以说,历代旅居于新安江畔的诗人们都对新安江之水颇为偏爱,他们钟情于江水之“清”,并倾力描绘。新安江之水在他们笔下被赋予了清澈、纯粹、澄明的内涵。他们对江水之清的书写,不仅是客观的描摹,也是对自身心志的写照,希冀自身在繁杂的俗世中坚守本心的清澈。
其二,富春江流域,主要有七里滩之游、富春江之游与桐君山之游。其中,七里滩之游以严子陵钓台为主体,虽有如任昉《严陵濑》一类写景诗,但多数以怀古为主题,钦慕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如谢灵运《七里濑》“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许浑《晚泊七里滩》“荣华暂时事,谁识子陵心”,梅尧臣《咏严子陵》“终为蕴石玉,敻古辉岩陬”。这些诗歌或赞严子陵风骨,或陈归隐之心。富春江之游主要描写富春山水景色。如王维《送李判官赴东江》“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孟郊《送无怀道士游富春山水》“山浓翠滴洒,水折珠摧残”,吴融《富春》“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将富春山水写得生动秀丽、青翠可爱。桐君山因药祖桐君闻名,所存诗作甚夥。如苏辙“多病未须寻药录,从今学取衲僧闲”,卢琦“碧桐花下觅神仙,白日山中遇樵牧”,黄淳耀“花开游子路,云泊野僧关”。桐君山在诗人们笔下俨然方外之地,被赋予仙人之气,飘逸出尘。
其三,钱塘江流域,以钱江潮与六和塔为重点。钱塘江相关诗歌以观潮最为突出。如徐凝《观浙江涛》“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刘禹锡《送元简上人适越》“浙江涛惊狮子吼,稽岭峰疑灵鹫飞”,罗隐《钱塘江边》“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这些诗歌着意于钱塘江的壮美,极尽笔墨,写其豪迈气势。六和塔则集塔与潮为一体,如朱继芳《六和塔》“孤尖标白浪,层级上青天”,陈邦瞻《秋日登六和塔》“飞塔崚层耸碧空,七盘长压海涛雄”,朱崧《登六和塔观潮》“卷地北风起,天边涌雪涛”。这些诗歌中,登塔与观潮往往伴随而生,观潮是登塔后的水到渠成。诗人们取诸怀抱,被塔与潮的万千气象所感染,并由此提升了诗歌创作的境界。
钱塘江诗路的文学性审美
钱塘江诗路以沿线诗歌为基础,呈现出的文学性审美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朴素与华美并存。钱塘江沿线诗歌,既可以用白描手法,直观呈现江河山川情貌,引人无限遐想;又可以巧用诸多修辞,以绚烂的笔墨,形象描绘山水风神,通过文字给人以视觉冲击。前者如白居易《咏潮》“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焦循《渡钱塘江望六和塔》“晓来江上看西岸,一塔独红山树青”,屠应埈《桐江辞送沈子春尹桐庐》“桐君山在白云边,海雾初开江日寒”等,以朴笔客观描绘山川,晓畅清晰。后者如李白《横江词》“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吴融《富春》“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杨万里《新安江水自绩溪发源》“泉从山骨无泥气,玉漱花汀作珮声”等,以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或清辞丽澡,或浓墨重彩,以诗人自身的感受相点缀,将山川风物写得生动有趣。
其二,时空的碰撞与扩张。诗人们游历于钱塘江沿线,沿途山川不仅激发了诗情,也为其带来生命的狂想,这集中体现于时间的碰撞与空间的扩张。在时间维度上,诗人们与古今往来的人物、故事对话。如胡曾《姑苏台》“不觉钱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来”,范钦《六和塔》“山围吴子国,江落伍胥潮”,陈苌《醉书桐君山寺壁》“常笑羊公同湛辈,敢羞哙等伍韩生”等,不经意间,以有意味的意象人事怅望千秋,论学古今,强化了诗歌的表现力。在空间维度上,常以对比的方式,拉伸扩张,方位之间,视角多变。如张翥《登六和塔》“日生沧海横流外,人立青冥最上层”,陈邦瞻《秋日登六和塔》“凤凰台北休回首,禾黍千秋是故宫”,杨时《过七里滩》“拂云高雁倚风抟,下视平湖万里宽”,黄淳耀《登钓台》“雨流岩下钓,星动泽中天”等,或一南一北,或一在江河,一在青天,而人立于四方中,仰观俯察,与宇宙相感知,肆意汪洋,蓬勃潇洒。
其三,情、景、意相圆融。钱塘江诗路上的诗歌创作,无论是以我观物还是以物观物,无论是源于现实还是骋乎想象,几乎都做到了情、景、意的融合。如沈约《早发定山》,以“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开篇,表明对山水的痴爱之情。其后数韵,描绘定山之美,以“标峰彩虹”“置岭白云”“倾壁斜竖”“绝顶孤圆”写定山情状与气象。后以“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接续,江河之浩大、草木之自然,与定山之瑰丽奇伟交相辉映。由此转入芳草寄意,以“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结尾,表明自身虽沉浮于宦海,却系心于杜兰的归隐之意。全诗色彩浓郁,画面舒展,立意超拔,自然圆融。又如白居易《宿桐庐馆同崔存度醉后作》:“江海漂漂共旅游,一尊相劝散穷愁。夜深醒后愁还在,雨滴梧桐山馆秋。”寥寥数语,以直白之笔,写旅居秋景、延绵愁思,诗尽而意无穷。再如刘长卿《余浦桥月下重游》,秋风飒飒,黄叶离别,青山朝暮,以带有萧条伤秋的实景与意象相叠加,离愁郁结,而末句“明日行人已远,空余泪滴回潮”则将情感渗透于文字间,又将郁结的情感通过“泪滴回潮”疏导排遣,别致而有韵味。这些诗歌,以情驱动,以景主导,以意点睛,三者联动,在不断地调和中臻于圆融。
钱塘江诗路的文化内涵
钱塘江诗路,不仅是旅游之路、诗歌之路,也是文化之路、精神之路。它在厚重的历史积淀中,蕴藏着深邃的文化内涵。
其一,刚与柔的交融。钱塘江诗路体现的文化气质,既有“山花含雨湿”的温婉柔美,又有“铁马拥万铠”的刚烈霸气。一方面,钱塘江诗路上的山水,因江南特有的地理环境而显得温柔婉约。他们或清新隽秀,或梦幻旖旎。是苏轼笔下的“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行香子·过七里濑》),也是汪筠笔下的“今夜梅花城下宿,满船香雾梦回疏”(《泊严州》)。另一方面,历史积淀的人物与古事,又为山水注入刚烈之气。如新安江千岛湖有海公祠,为清廉敢谏的海瑞而建。富春江小三峡有子胥渡,因刚烈肝胆的伍子胥而得名。钱塘江畔有六和塔,在吴越王钱弘俶的主持下,为镇伏江潮而建,如将军一般镇守江畔。这种刚与柔的交融,历史与自然的交错,让钱塘江诗路拥有了无限的张力。
其二,仕与隐的协奏。钱塘江诗路上的奇山异水,可以是理想的起点,也可以是理想的终点。有志之士于此出仕,怀抱天下;高蹈之人于此归隐,逍遥人生。朱彝尊《富春道中》曰:“霸业孙郎,高风严子,毕竟论谁胜。”孙氏父子与严子陵,是这二者的典型代表。陆游《泛富春江》:“双橹揺江叠鼓催,伯符故国喜重来。”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三人起于富春龙门,开创霸业,于乱世中庇佑一方安宁,留下无数故事。张伯玉《钓台》:“先生有意羲皇外,不为林泉傲帝居。”严子陵与光武帝间的情谊让人羡慕,其本人外得明君,内修大义,不慕荣利,山高水长,遗泽后世。仕与隐,在这片山水中相协奏,为钱塘江诗路平添几许传奇色彩,增强了诗路的魅力。
其三,英雄主义的情怀。钱塘江诗路最感心动耳处,便在于潜藏着的英雄主义情怀。无论是本土之人还是旅居之人,总不乏心系家国、为民生谋福祉的英雄。传说吴越王钱镠感于江潮决堤之患,行射潮之事,与“十万军声半夜潮”的钱江潮水相搏击。传说虽不可考,却足以说明钱镠本人的英雄气概。谢翱于严陵钓台哭祭文天祥,为之作招魂歌:“魂朝往兮何极,暮来归兮关水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其本人晚年仍在江浙一带组织“汐舍”“月吟诗社”,书写爱国诗篇。徐夜赞其“生为信国流离客,死结严陵寂寞邻”。生于富春江畔的郁达夫执着抗日,大义凛然,却在苏门答腊岛惨遭日军杀害。其兄郁华亦被敌伪杀害于上海,其母也因不吃日军食物饿死洞中,一门忠烈。郁达夫在《离乱杂诗》中慷慨陈说生平志向:“一死何难仇未复,百身可赎我奚辞。会当立马扶桑顶,扫穴犁庭再誓师。”“天意似将颁大任,微躯何厌忍饥寒。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这种凛凛人如在的天地英雄气横亘古今,壮大了钱塘江诗路的格局。
综上所论,钱塘江诗路上,山川风景奇幻瑰丽,所存诗歌品类繁盛,具有丰富的文学审美性与深邃的文化内涵,值得引起充分重视。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6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三国三让徐州真相陶谦不是无能傻蛋政客:野心投机的徐州诸侯陶谦
三国小人物志0058:野心投机的徐州诸侯——陶谦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说起陶谦这个人物,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会想到《三国演义》小说中的著名桥段——“三让徐州”。
在罗贯中的笔锋渲染下,“让徐州”这个故事被勾勒得十分精彩。不仅在读者心目中,塑造除了刘备好义仁德的名声,也同时渲染出了陶谦,这样一位“温婉长者,好心让贤”的和蔼形象。
故此,后世的大多数人,在说起陶谦的时候,都觉得他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老好人。一方面作为徐州地界的父母官,温和而爱民;另一方面又对刘备惺惺相惜,不惜将自己治下的徐州之地拱手奉上,甚至丝毫没有考虑过,让自己的儿子来继任徐州牧……
总之,小说中的陶谦,完全可以算得上是,汉末乱世之中的一股清流。他仁慈厚道,慧眼识人,而且不贪权位,毫无私心……在这个狼烟四起,动荡纷争,尔虞我诈的战乱时代里,他几乎是唯一的一个“真好人”。他与刘备之间的故事,也被后世人传颂传为“好义让贤”的千古佳话……
甚至有人觉得,像陶谦这样的人,如果是能生在盛世,那必定是一个敬业爱民的好官。因为他道德高尚,安分守己。有他在的地方,那必然是百姓之幸……
然而,翻开真实的史料记载,我们却会发现,历史上真实的陶谦,完全不是小说中所描写的那么一回事。作为汉末的群雄之一,他不但具备相当的军政能力,而且在政治手段上也异常狠辣。
不仅如此,他还作为主角之一,参与了汉末群雄的连横争霸,而且与曹操之间,也一直是处于敌对的状态。绝非是如同演义中所写的那样,是一个与世无争的无辜者……
我们今天就翻开《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料的记载,来寻探一下陶谦这个人物的真实面目。
《三国志》中有陶谦的独立传记,篇章位于《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中。此外,在东吴史书《吴书》中,也专门提到了陶谦这个人物……
从这些史料记载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陶谦的早年经历还是相当显赫的。他是官宦世家出生,父亲曾经担任过馀姚县长等职务。虽然父亲去世较早,但他的家族势力也不可小觑。再加上陶谦自幼就学习努力,读书用功,很快就考上了“诸生”,在州郡中担任官职。
而且,陶谦的仕途也算得上是一帆风顺。当了几年底层的小官,就被举为茂才,拜尚书郎。先后还出任过舒县、卢县等地方的县令。再到后来,陶谦又升迁为幽州刺史,被徵拜为议郎,慢慢在东汉政坛混出了名气,成为了第一线的官员……
(《三国志-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记载:陶谦字恭祖,丹杨人。少好学,为诸生,仕州邵,举茂才,除卢令,迁幽州剌史,徵拜议郎。)
不过,在《三国志》中,对陶谦的早年经历记载相对比较简略。倒是在韦昭所著的《吴书》中,记录了不少陶谦少年时代,以及在仕途过程中的一些趣闻轶事。
比如,陶谦小时候被苍梧太守吕公看上,惊为奇人,断定他今后必有作为,于是邀请他共同乘车,并将女儿许配给他……
再比如,陶谦在入朝为官以后,被拜为“扬武都尉”,和皇甫嵩一同出征,并大破羌人叛乱……
还有就是陶谦与其他的一些汉朝官员,比如说朝中司空张温等人,之间的各种恩恩怨怨……
这,难免让人心中生疑。毕竟,《吴书》是东吴所编撰的地方史料,记载的应该是江东的事情。而江东集团和陶谦之间,可谓是八竿子都打不着,为什么在他们的史书上,却会对陶谦有着如此浓墨重彩的描述?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暂且先放一边。还是先继续看看陶谦的仕途过程,以及他入主徐州,并成为徐州最高长官的经历。
据《三国志》和《后汉书》记载,在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由于青州徐州等地的黄巾余党复起。陶谦此时也在朝廷的任命下,作为徐州刺史,并带兵平乱……看得出,这时候的陶谦,在朝中的地位已经不低,不单是作为领兵大将率军出征,还被任命为一州之刺史,算是非常得到重用了。
而且,在平定了青徐等地的叛乱之后,陶谦也顺理成章地入主了徐州,成为了徐州之地实际上的最高长官。他原本是丹阳郡人,丹阳隶属于徐州管辖,所以也算是在自己的家乡上任,可以得到自家宗室和亲族等人的充分支持。
不仅如此,丹阳当地地势险峻,民风彪悍,好武习战,所以丹阳之兵骁勇善战,可谓是天下闻名。也就是说,陶谦是坐拥这么一块是极好的兵源之地,很快手底下就聚集了一支精锐的“丹阳兵”,成为他左膀右臂。从此,陶谦在徐州的执政统治,也有了军事上的基础,可谓是又有地盘又有军队,足以以此为根基,干一番事业了……
我们再来看看,陶谦在徐州的治理成绩。
应该说,陶谦的政治治理水平还是非常不错的。他上表拜臧霸、孙观等人为骑都尉,令其驻扎在琅玡郡,成为徐州北面的屏障。之后又推行屯田,恢复生产,让徐州之地从黄巾之乱的战火侵袭之中,逐渐复苏过来。
而且,他还推荐下邳人陈登,为典农校尉,在徐州境内主管农业方面的事务。陈登一上任便“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使得徐州之地逐渐摆脱了饥荒,甚至是连年丰收,粮草堆积如山,人民生活也很快好了起来。
尤其是,在当时全国尚处于黄巾之祸的余火中。北面的青州、兖州等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陶谦治下的徐州,却相对太平无事。不仅百姓富足,而且社会风气平和。很多别处的人,都纷纷迁往徐州躲避战祸,其中就有郑玄、许劭等汉末名士……
看得出,陶谦在徐州的执政治理,还是相当不错的。他擅长治理,做事有方,可以说是做到了他作为地方官,所有该做的所有事情。俗话说,百姓心中自有青天,尤其是作为乱世的老百姓,能够在徐州这么一块独立于战乱之外的风水宝地,吃饱饭穿暖衣服,心里就早已经是别无他想了。
试想,徐州的老百姓,又怎能不支持陶谦这样一位好刺史,好父母官呢?
然而,在《三国志》及《后汉书》的记载上,虽然肯定了陶谦在徐州的治绩,却还是尖锐地指出,陶谦疏远贤人、任用小人等劣迹(东吴史书《吴书》则没有记录这些)。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我们只要细加分析,就会发现陶谦这个人物身上,所不光彩的一面。他虽然外表仁厚贤良,从政治理方面也有一套,但其实还是个颇为有野心的人。他意图凭借自己的能力和资本,在乱世之中独霸一方,并成为土皇帝。为此,也干出过不少投机阴谋的事情……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灵帝病逝,戚宦剧斗,董卓乱京以后,陶谦并未响应袁绍等人的号召,亲自参加讨伐董卓的行动。这时候,离他初定徐州,并坐稳第一把交椅的位置,已经有整整两年多的时间,自然不能用他“地方事务缠身”而无暇出兵,来作为原因……
应该说,董卓作为一边陲军阀,胆敢以武力胁迫朝政,独掌大权,甚至是擅行“废立皇帝”之事,确实算得上是大逆不道。而袁绍等人组织关东诸侯,联军讨董,至少从名义上看,也真正是在“兴师勤王”。参加这样的“正义”军事行动,对自己在名声上是很有好处的。
然而,陶谦是怎么做的呢?据史料记载,陶谦在收到袁绍等人发出的号召以后,调拨了三千精锐士兵(应该是丹阳兵),加入了关东联军的队伍。之后又上表朝廷,推荐当朝名仕朱儁,代理车骑将军……这样一来,陶谦虽然并未亲自出马,却也算是间接的参与了诸侯讨董的行动。
(《后汉书》记载:卓后入关,留傕守洛阳,而儁与山东诸将通谋为内应。既而惧为卓所袭,乃弃官奔荆州。卓以弘农场懿为河南尹,守洛阳。儁闻,复进兵还洛,懿走。俊以河南残破无所资,乃东屯中牟,移书州郡,请师讨卓。徐州刺史陶谦遣精兵三千,余州郡稍有所给,谦乃上儁行车骑将军。)
而与此同时,陶谦又不时派出自己的使者,向“朝廷”进贡……表面上看,他这是尊崇和关心皇帝,而实际上,谁都知道这时候的东汉朝廷,早已经被西凉军所把持。而陶谦所进贡和示好的对象,就正是关东诸侯们所共而伐之的董卓……
陶谦这到底是想干什么?其实,他这是在当两面派,玩的就是两边下注,两面捞好处的伎俩。一方面派兵参与关东联军,在天下人面前表达出自己勤王讨贼的决心,捞到了名声;另一方面又并不亲自带兵参战,以免和董卓完全撕破脸皮,再打着向皇帝朝贡的幌子,向董卓示好……
结果,聪明绝顶的董卓,一眼就看穿了陶谦,向他巴结谄媚的用意。随即就以皇帝的名义给他加官进爵。这一下,陶谦不仅正式攀上了,徐州地界的最高长官宝座——徐州牧,还被封为安东将军、封溧阳侯,可谓是大大地捞到了权位……
(《三国志-魏书-陶谦传》记载:“董卓之乱,州郡起兵,天子都长安,四方断绝,谦遣使闲行致贡献,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
不得不说,陶谦的政治投机水平,还是相当高明的。在董卓乱政,败坏朝纲,导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候,他一个人分饰二角,红脸白脸一起唱,几乎是在最大程度上,为自己捞到了最大的好处。从今往后,他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徐州之主,并跻身于天下最有实力的诸侯之一,地位无异于土皇帝。
不仅如此,徐州本地的恶霸阙宣,自己占了一片山头,拉了几千山贼,就敢自称为“天子”……面对这种大逆不道之人,作为徐州本地父母官的陶谦,非但不派兵剿之,反而是与之联手,一起攻下了泰山郡的华、费,略等城池……之后,见阙宣失去了利用价值,陶谦又设计将其擒杀,并收编了其麾下的部众……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下邳阙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
(《资治通鉴》记载:下邳阙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陶谦击杀之。)
综上所述,我们看得出陶谦此人,无论是在地方治理,还是在政治能力上,都可谓是出类拔萃。尤其是其政治手段之狠辣,不愧为一代枭雄。绝非是演义小说中所描写的,那个怯弱无辜,与世无争的老好人形象……
接下来,我们就要说说陶谦与曹操之间的恩恩怨怨,以及他逐渐失去徐州人士支持,到头来不得不让位于刘备的故事。
首先我们需要说道的是,关于曹操的父亲,曹嵩之死。到底是陶谦自己下令干的,还是他手下的将领,因见财起意所为?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曹嵩遇害以前,陶谦的徐州和曹操的兖州之间,就已经是处于敌对状态。
根据史料分析,在讨董联军联军不欢而散,到李傕郭汜乱政的这几年时间里,关东诸侯们也乱成了一锅粥,相互之间讨伐征战,抢夺地盘和利益。张杨,刘岱,乔瑁等地方实力派逐渐衰亡,其他的诸侯们,也逐渐走入了“联盟作战”的节奏。慢慢的,中原大地形成了两大团体,其一是“袁绍 曹操 刘表联盟”,而另一方就是“公孙瓒 袁术 陶谦同盟”……
我们知道,公孙瓒的势力范围主要在北方幽州,与占据冀州的袁绍接壤,双方打得是不可开交,基本上包揽了北方的所有战事(界桥之战,易京之战等)。而袁术坐镇汝南,与统领荆州的刘表之间也战事频繁(襄阳之战等)。
至于陶谦,他的对手,自然就是占据兖州的的曹操。在趁着曹操忙于别处战事的时候,陶谦率兵攻之,凭借着自己徐州之地的钱粮丰足,以及麾下丹阳兵的骁勇善战,一时间还占据了上风,攻下了一些城池,使得曹操只能处于守势。
然而,在曹操收拾完了其他战线上的事情,腾出手来派主力硬碰硬的时候,陶谦就一下子抵挡不住了。不仅是丢掉了之前攻下的所有地盘,就连徐州的部分城池,也被曹操强势拿下,麾下的丹阳兵更是损失惨重……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秋,太祖征陶谦,下十余城,谦守城不敢出)
也就是说,早在曹嵩遇害之前,陶谦和曹操之间,就已经是打得不可开交。而在战场上先胜后败,输红了眼的陶谦,在气急败坏之下,找曹操的父亲家人们下手泄愤,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事实上,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后汉书》、《世语》,但凡是比较正统的史书,都明确记载,曹嵩等人是死在陶谦的刀下。只有来自东吴的史书《吴书》和后世的《资治通鉴》等,才认为此事是陶谦背锅,代人受过。
不管怎么说,曹嵩这么一死在徐州地界,等于是陶谦捅了一个大大的马蜂窝。从此曹操不仅得到了出兵徐州的最好理由(替父报仇),也将陶谦置于了道德上的不利境地……原本就在战场上屡战屡败的他,在曹操大军更为疯狂的进攻下,可以说是节节退败,步步失守……
不仅如此,曹操在攻下一些地方以后,还搞起了血腥无比的屠城。数以万计的徐州百姓被曹军赶到泗水河边上,推入河水中淹死,甚至连尸体都多得阻塞了河道,致使河水断流,简直是凄惨到了极点……
毫无疑问,这时候的徐州百姓惨遭屠戮,在痛恨曹操的同时,也将仇恨的目光一并指向了陶谦。因为曹操是打着“报父仇”的旗号来的,尽管陶谦一再表明此事与他无关,是麾下都尉张闿见财起意所为。但是这种谎话,又能骗的了谁呢?
由此,我们也能看得出陶谦这个人的不足之处。至少他在军事谋略能力上,表现得并不咋样,和曹操这种善于用兵的牛人比起来,相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而且,他麾下也没有什么能征善战的谋士将领(史书上有记载的陶谦部将仅有曹豹一人),这也导致他虽然空有勇猛能战之兵,却无善于用兵之将,自然是打不过在军事方面人才济济的曹操了……
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陶谦在“用人水平”上的短缺。《三国志》和《后汉书》等史料,均称陶谦黑白不分,疏远贤人,任用小人,看来也并非是空穴来风……
(《三国志-魏书-陶谦传》记载:而谦背道任情:广陵太守琅邪赵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见疏;曹宏等,谗慝小人也,谦亲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乱)
(《后汉书》记载:而谦信用非所,刑政不理,别驾从事赵昱,知名士也,而以忠直见疏,出为广陵太守。曹宏等谗慝小人,谦甚亲任之,良善多被其害。由斯渐乱)
相反,倒是在《吴书》的记载中,没有这些关于陶谦的负面形象记录,反而大多是洋溢赞美之词。实在是不得不让人怀疑,这部来自东吴的史书,其文字记载的可信程度(吴书记载陶谦为曹父被杀顶锅:“曹公父於泰山被杀,归咎於谦”,恐怕也是美化之词)……
就这样,在曹操不断的军事进攻 舆论攻势下,陶谦在徐州的地位也变得岌岌可危。原本,徐州的百姓们非常支持他这位擅长治理,令地方富庶的好州牧。然而现在随着战火的一步步蔓延,陶谦又成为了将徐州之地,卷入血腥战乱的罪魁祸首。声望可以说是受到了大大的打击,眼看就要支撑不下去了……
幸运的是,这时候有一个人的突然出现,帮陶谦稳住了岌岌可危的局势,并逐渐扭转了徐州军在战场上的不利态势。这个人自然就是我们所最为熟悉的三国人物——刘备刘玄德。
是的,接下来我们就要说到,陶谦在史书上最为重要,也是最广为人知的的戏份——让徐州。这个在演义小说中浓墨重彩,生动感人,甚至被当成“真心让贤”典范案例的故事,在历史上的真相,到底又是怎样的呢?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先还是要说道说道刘备。这时候的刘备,是处于怎么样一种境况之中。
据史料记载,刘备在“怒鞭督邮”之后,逐渐看清了东汉朝廷黑暗腐朽的本质。他不再抱有“立军功,累升迁”的想法,而是投向了自己的“旧友”,雄霸幽州大诸侯公孙瓒。而且,这一次他不但当上了平原县的县令,还有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爵位“平原相”。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
表面上看,刘备在公孙瓒麾下混得还不错,不但封官拜爵,还挺得重用……而实际上,我们看看三国时代的地图就知道,平原县地处幽州、冀州、徐州三地的交口,是标准的四战之地。所以刘备在这种地方当县太爷,无疑也是被公孙瓒安放在了“马前卒”的位置上……
事实上,从史料记载分析,刘备在平原县的几年里,仗确实打了不少。一边帮着公孙瓒制衡袁绍,一边又要应付着袁绍的盟友——曹操的进攻。试想刘备就那么点兵将实力,与强大的曹操袁绍对抗,虽然面对的只是人家的偏师,但也肯定够呛,败仗打得绝对比胜仗多。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
也就是说,刘备在公孙瓒手下,也依然只是个炮灰的角色而已。所以在徐州被曹操攻打甚急,陶谦向盟友(袁术,公孙瓒)求救的时候,公孙瓒也第一个想到了刘备。不仅是因为平原那个地方离徐州近,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现在和袁绍的作战,已经是处于下风,自顾尚且不暇。所以,也只能派刘备前去,象征性援助一下了(炮灰牺牲了也不心疼)……
而刘备这时候,手头又有多少人马呢?据史料记载,刘备此时麾下能打仗的,不过一两千人马,而且各色人等鱼龙混杂。此外还收了一些难民在身边,作为预备兵源和民夫。唯一战斗力较强的,就只有从公孙瓒那里要来的赵云,麾下率领的少量骑兵,人数顶多几百。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於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时先主自有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记载: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是的,就是以这么点兵力,在后勤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去与实力强大,地盘广阔的曹操作战……这简直是就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恐怕到时候,分分钟就会赔上自己的小命,成为真正的炮灰。至于还想解什么徐州之围,简直是无异于天方夜谈……
然而,刘备却并没有违抗公孙瓒的命令,而是带着自己的人马,和同僚田楷一起踏上了救援徐州之路。这当然不是因为他道德高义,宁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无私为别人分忧。而是因为他高人一等的政治嗅觉,敏锐地感觉出,这是他借机入主徐州之地,从此摆脱“炮灰”身份的一次大好机会。
说白了,现在的徐州,正处于外有敌寇,内部不稳,人心惶惶的混乱境地。这时候,只要他率兵踏入徐州,不管人马多少,那都是雪中送炭的救兵。如此一来,不但能在天下人心目中,竖立起自己的仁义道德招牌;还能在徐州老百姓心目中,扮演一个救世主的身份。
至于兵力粮草不够,完全可以找陶谦要;倒是对手曹操实力强大,在战场上肯定会遇到危险,这一点不得不考虑……只不过,刘备自起兵以来,哪一次又不是在战场上刀头舔血呢?刘备好歹也以汉室宗亲自居,而且志在天下,怎么会连这么点危险都害怕?
就这样,刘备率领自己的人马,打着“反对屠杀,救援百姓”的旗号,杀向了徐州。后来发生的故事,也果然是按照他心中所早已经谋划好的剧本,来一一上演的……
刘备先是率兵绕开了曹操大军的主力,从敌人兵力的薄弱之处突进,冲入徐州核心地盘下邳城,并和陶谦会了面。接着,他又声称粮草士兵不足,需要主人帮忙给兵给粮,合军一处才能与曹军作战……
原本就已经被前线战事,搞得焦头烂额的陶谦,见到好不容易来了帮手,自然也不会拒绝这样的合理要求。他不仅在粮草钱币上完全满足刘备,还将麾下的丹阳兵,调拨了不少给刘备,让刘备作为前敌总指挥,去抗衡强大的曹操军团。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
关于刘备率兵与曹操作战的具体情况,史料上并无明确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刘备的到来,确实为徐州岌岌可危的形势,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对于人心惶惶,畏敌如虎的徐州老百姓来说,也起到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虽然,刘备在战场上依然是负多胜少,但至少由他主持起来的战略大局,也止住了之前徐州兵一溃千里的惨状。最终,曹操因远道而来,粮草不继而撤退。在这一点上,刘备真的是功不可没……
从此,刘备在徐州地界的声望,可以说是名声鹊起。尤其是,他率领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在战场上身先士卒的表现,也在百姓心目中留下了“不畏强暴,舍身救民”的良好印象。大家当然是舍不得这位“战神”离开,几乎是万民请愿上书,希望玄德公能从此留驻徐州,守护大家的平安……
而陶谦呢?眼看着刘备在战场上大出风头,在徐州人民心中的声望,也有了隐隐盖过他的势头。这时候,他的心中会作何感受?下一步又打算怎么办呢?
难道是如同《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一样,陶谦觉得刘备一表人才,恩义盖天,比他更适合徐州牧的位置。于是就拿出徐州的大印,要大大方方地将徐州之地让给刘备?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陶谦并非是演义小数里,所塑造的那个“老好人”。他是一方枭雄,政治家,同时也是徐州的土皇帝,当然是比任何人都更珍惜,手中的地盘和权位。
所以这时候,陶谦对于刘备的态度,已经由一开始的感激和支持,慢慢转变成了忌讳和忌惮……
而且,刘备似乎也并没有想在他面前,隐藏自己的意图。在声望盖天,名声鹊起的同时,他也不遗余力地开启了自己“挖墙脚”模式。一方面在徐州百姓面前,将自己打造出一副济世爱民的样子;另一方面又也和徐州的各大名仕豪族,如陈登糜竺等人,都拉上了关系……
陶谦当然不是傻子,他明白,如果现在将刘备驱逐出境,那对于自己的名声,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之前在徐州危急,苦盼救兵的时候,周边强大的诸侯都无动于衷,隔岸观火。只有弱小的刘备不畏艰险,毅然领兵来救。不管其目的和意图如何,勇敢救援他陶谦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对于陶谦来说,现在如果敢打压和驱逐刘备,就等于是挖他自己的根基。令他原本已经在徐州岌岌可危的形势,进一步的恶化……所以,对于刘备这个人,陶谦还必须要谨慎妥善处理。于是,他将徐州境内小沛,交给刘备驻扎,并自己提供钱粮方面的支持……
表面上看,陶谦这是对刘备关怀备至,专门划出自己的一块地盘给他,让他能有落脚之地。然而,我们从地图上看就会发现,小沛地处徐州东门,和兖州之地接壤。也就是说,小沛实际上是随时处于曹操集团的威胁之下。一旦曹军再次来袭,则小沛必然是最早承受攻击的地方……
就此,我们也看得出陶谦此时的意图。他表面上对刘备关怀备至,实际上却是将刘备当作看门狗,送到抵抗曹操的一线阵地上。再者,小沛远离徐州的核心地盘下邳,陶谦将刘备安置到这里,也可以避免刘备对他的根基,进行更进一步的蚕食……此等妙计,此等手段,简直不可谓不毒辣。
然而,后来的结果又如何呢?陶谦采取这样的手段,就真的能遏制住刘备在徐州的发展?
只见刘备欣然领命,率部进驻小沛,然后充分开动自己的宣传机器,在小沛百姓心目中,继续打造自己的“仁义”形象。不仅如此,刘备的政治治理能力也不是盖的,不单将小沛内外所有政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还身先士卒,亲自率领百姓们修堤筑坝,完善军用工事等……
很快,小沛的百姓们都感受到了刘备的恩德,于是口口相传着,刘备驻扎一方仁义爱民的事迹……没过多久,这些消息就不胫而走,传遍了整个徐州地界。于是整个徐州的人们,都开始纷纷传颂起了刘使君的功绩,不仅是战场上舍命拼搏,英勇抗敌,而且战场外还爱民如子,治绩斐然。他若能留在徐州,那真是徐州百姓们几世修来的福气……
看得出,陶谦还是低估了刘备的本事。刘备在徐州的声望推高一分,就是把他在徐州的根基撬动了一分。眼看着曹操又一次率兵杀来,这一次他不仅要面对强敌的外来压力,还要应付刘备在内部的喧宾夺主……已经是岁过六十,年老力衰,而且疾病缠身的陶谦,又应该如何是好呢?
陶谦一方面全力支持着,在前方浴血奋战的刘备,继续抵御曹操的进攻。另一方面,他开始在人前人后赞赏刘备,甚至亲口对徐州豪族的代表,时任他“別驾”的糜竺说,在他死后,刘备就是徐州牧的最佳继任人选,希望徐州的士人大户们,都能支持他……
(《资治通鉴》记载:复往攻陶谦,遂略地至琅邪、东海,所过残灭。还,击破刘备于郯东。)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应该说,在病中的陶谦,脑子也并不糊涂。在与刘备几次斗法之后,他也是真正承认了,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刘备的事实。而且,自知命不久矣的他,也想通了一些事情,明白在这个可怕的乱世中,地盘只有到了真正有能力的人手里,才能保得下来。
而今,曹操大兵压境,他束手无策,而且又垂垂老矣。与其让自己两个不成器的儿子,陶商和陶应来继承大统,接手徐州这个烫手的山芋。还不如大度一点,将地盘直接“禅让”给刘备。这样不仅能报保自己家族的安全,还能在历史上留下“让贤”的美名,让后人所敬仰……
果然,在曹操退兵(陈宫谋反,迎吕布袭曹操老巢)后不久,病入膏肓的陶谦一命呜呼。而刘备也在徐州大户豪族们的推动下,先是装作百般推辞,最终还是答应下来,“暂领”了徐州牧一职……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先主遂领徐州)
这就是“三让徐州”的故事,在历史上的真相。谋略方面更胜一筹的刘备,在这次事件中不但得到了徐州的地盘,还在天下人口中赢得了“救人危难,仁义好德”的好口碑。而陶谦,也同样在史书上留下了“大度风范,真心让贤”的美名……可以说是双赢的结局。
就此,我们也算是理清了陶谦这个人物,在三国时代的人生轨迹。我们应该如何来评价他这个人呢?
应该说,陶谦的政治水平,和在徐州的治理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徐州才能从当初的贼人叛乱、民不聊生之所,变成后来的粮草丰足、富甲天下之地。
然而,他终究还是缺乏一位“枭雄”所必备的条件。不单是军事能力平庸,而且在用人等方面也不咋样。这也是导致他后来争霸之路受挫,并连累徐州百姓们,被战乱牵连的重要原因。
个人觉得,陶谦属于是那种守土治理尚可,但进取天下不足的人物。他这样的人,在乱世中最好的定位就是镇守一方,洁身自好,并尽量少掺和别人的争端。
然而,他却又野心勃勃,不满足于自己的一州之地。不但亲自参与了袁氏兄弟,公孙瓒,曹操等人之间的伐战,还将把徐州百姓也卷入其中,差点导致了崩溃的结局……
也幸亏有刘备的及时赶来,帮他抵御曹军并安定人心。要不然,在徐州城破的时候,他自己的身家性命都难保。恐怕到最后头都要曹操被砍下来,放在父亲曹嵩亲坟前献祭……不仅如此,在后人的口中,他多半还要被冠以“争霸不成反丢命”等负面评价,成为史书上的笑料……
不过,陶谦后来还是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以自己的能力和胆略,并不能支撑起其野心……于是,他愿赌服输,在弥留之际将徐州之地让给了刘备,算是感激了刘备之前冒险来援,并救他于危难之中的恩情。
另一方面,也算是顺应了徐州老百姓的“民意”,在成全刘备“诸侯梦”的同时,给自己留下了“大度让贤”的美名。
顺便,这样还能保全自己的家族,让他的儿孙们,从此也游离于政治斗争的旋涡之外,避免了后来的波及……
PS:写到最后,我们还是要分析一下,韦昭所著东吴史书《吴书》这,为什么会对陶谦这个“局外人物”,如此大写特写?
个人觉得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双方的盟友关系。当初陶谦坐镇徐州之时,与袁术互为结盟。而江东孙氏原本也是归属于袁术麾下,而且和陶谦之间,从未发生过敌对战争,可以算得上是友军……
所以,后来在东吴修史的时候,将陶谦这位盟友的传记,都一并录入文字,也算是合情合理,并不值得奇怪。
其二,《吴书》这部史书在修史的时候,其“政治站位”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突出以东吴为正统,达到“拥孙反曹”的目的,吴书中记录的东西,都带有很强的“偏向性”。时不时闪烁其语,含糊其辞,避重就轻,完全违背了史书的“客观性”原则。其可信度,确实是有所争议的……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在《吴书》的记录中,那个安分守己的无辜老好人陶谦,以及那个强行将“杀父”罪名扣在陶谦头上,并以此为理由屠城戮地的残暴曹操……
很有可能,后来罗贯中在著书的时候,也是参照了《吴书》的记载,才渲染出了“三让徐州”这样的故事……被后人们尊为“真心让贤”的典范,并流传千古……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宋词相思十境界
宋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特别是一些表现爱情主题的婉约派宋词,每首都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是主人公牵肠挂肚﹑相思落寞的生动写照。读起来含蓄深沉﹑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一丛萱草,数竿修竹,几叶芭蕉”
《眼儿媚》
【宋】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数竿修竹,几叶芭蕉。
词句巧妙借用“萱草﹑修竹﹑芭蕉”三个助愁添恨,触目伤怀的物象写女子忧思绵绵﹑寂寥况味的一股淡淡的孤独和对情人浓浓的思念,这是一种孤寂之思。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分别后两地相思,难以消除,眼中心中挥之不去对方的影子,该词写出了作者思恋丈夫的寂寞寥落之感,这是一种空虚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作者在汴京与伊人惜别后,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兴致,只不过徒增枨触,足见钟情之殷,思念之深。词中流露更多的是落寞凄凉,深情绵邈的心境,这是一种落魄之思。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为李清照婚后所作,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发出人不如菊的感慨,创造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传说作者将此词寄给丈夫,赵明诚三日废寝忘食仿写五十首,亦不如此,这是一种缠绵之思。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玉楼春》
【宋】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天涯地角都有尽头,只有相思之苦无穷无尽。写的是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女子对弃她而去的薄幸年少的相思之情,感情真挚,更伤感的是女子对薄幸之人全无埋怨,只是默默的付出相思,这是一种失恋。此词与唐朝诗人白居易《长恨歌》里的佳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江城子》
【宋】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与亡妻王弗十年生死,阴阳两隔,夜里梦见娇妻倚窗临镜梳妆,相对而视,竟无语凝咽,惟有热泪千行,如今人去楼空,其情深深,其悲切切。此词与李清照《武陵春》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意境大同小异,都是悼念之思。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词作于作者晚年,南渡后,丈夫遽然亡故,亡国之悲,丧偶之痛像两座大山压在作者心头,一切都是那样凄惨忧戚,毫无生气。此词写出了作者孤苦无依的悲惨境界和空寂落寞的精神痛苦,这是凄婉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