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时遇到了一个预期之外的错误(中国评测3·15专题|您家的智能音箱安全吗?)
登录时遇到了一个预期之外的错误文章列表:
- 1、中国评测3·15专题|您家的智能音箱安全吗?
- 2、梅花将比预期提前到达!最大可能在这里登陆
- 3、PRD面面观,手把手带你写出优秀的PRD
- 4、2022交互设计观察|PC端
- 5、今天你抢券了吗?小小消费券如何撬动大市场
中国评测3·15专题|您家的智能音箱安全吗?
一、智能音箱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智能音箱的飞速发展,有屏、无屏音箱持续分化。一种是在传统智能音箱进一步“升级”,通过增加屏幕、摄像头逐渐向家用平板/智慧屏靠近。另一种则是进一步轻量化、无线化和模块化,主要定位智能家居的智能音频控制/交互入口,未来将嵌入到更多家居/家电内,智能音箱将继续渗透。根据IDC发布的《中国智能音箱零售市场月度追踪》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为3654万台,同比增长20.1%,预期2022年市场销量将达到3725万台,随着销量不断攀升,智能音箱已经走进千家万户。
二、智能音箱主要安全风险
随着智能音箱功能逐渐多元化,信息技术手段愈发复杂,其安全风险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因为智能音箱所集成的功能多样化,交互接口数量增长,可能被攻击的入口逐渐增多,安全风险不断扩大。2019年, Google Home被中国安全专家攻破,攻击者可以通过远程指令操控目标设备。如果事件一旦升级,可能导致数百万用户个人信息泄露,轻则导致用户遭受诈骗、资金被盗用,重则导致用户的人身安全受到危害,影响社会稳定。
二是智能音箱产品定位及个性化功能产生的需求,收集了大量用户隐私信息及交互数据,可能产生违规收集用户个人数据的安全隐患。2019年,彭博社披露了亚马逊雇佣数千员工监听旗下智能音箱Amazon Echo用户的日常录音,甚至将1700余用户的语音数据违规泄露。导致用户在不知不觉间受到了电商骚扰、电信诈骗等一系列影响。
三、智能音箱安全测评主要内容与发现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选取了市面畅销的多台有屏智能音箱和无屏智能音箱,从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等多个角度进行测评。
(一)智能音箱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
1、智能音箱App安全
测评专家测试了智能音箱App安全方面,包括组件安全检测、Manifest文件检测、Webview安全检测、网络通信安全检测、弱加密风险检测、数据安全检测、系统漏洞检测、so文件风险检测、隐私权限检测、隐私行为检测等测试项。在测试过程中专家通过对.apk文件进行反编译,采用自动化扫描与人工渗透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发现存在的安全问题。
图1 安全检测项
经测评,测评范围内的智能音箱App均未检测出严重漏洞,能够有效避免用户信息泄露。
2、智能音箱通信数据传输安全
测评专家在智能音箱系统与服务器端的通信过程中,动态采集传输的网络数据。针对智能音箱联网通信和连接维护全过程的加密算法方面,使用Wireshark工具和人工审计的方式,进行了安全分析和评估。
经测评,某智能音箱设备在与服务器端进行通信过程中,存在日志文件明文传输,导致用户敏感信息泄露等问题。传输的日志中包含设备信息、日志信息和语音转换出的文本信息,造成了信息泄露。测评记录如图2,为唤醒设备后对设备下达语音命令的文本信息和智能音箱输出语音的日志记录。
3、智能音箱系统与固件升级安全
测评专家首先对智能音箱系统与固件做了降级风险测试,发现大部分设备采取了“升级检测”和“固件签名”的措施,锁定了串口和USB接口,用户无法自行降级,保护了智能音箱的安全。其次,专家对智能音箱固件更新请求通信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更新请求数据包,发现部分设备通过HTTP协议明文传输固件升级请求。从数据包中可以获取固件下载地址,引发固件泄露风险。同时,使用不安全的通信协议可能面临中间人攻击的风险。
经测评,部分智能音箱固件升级通信过程存在URL暴露风险,可能发生固件泄露事件。
(二)智能音箱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1、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
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定制化服务,智能音箱会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位置信息、通讯录信息、音视频信息等敏感数据。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对多款音箱的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进行了合规性检测,具体检测内容如表1所示。
在对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进行检测的过程中,测评专家主要对各智能音箱产品的隐私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疑问与企业进行了访谈。参与测评的智能音响产品都拥有完整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并且能够在实际应用中付诸实践。
但智能音箱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过程中,仍存在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况。例如,在进入智能音箱App之后,会自动收集用户语音数据用于模型训练但未对用户进行明显提示。部分产品的隐私声明未对个人信息的采集频率以及存储时间进行明确说明。
智能音箱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过程中,存在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况,未能对个人信息的采集频率以及存储时间进行明确说明。
2、个人信息主体注销账户
用户对智能音箱存储的个人用户信息应该完全可控,在用户要求进行账户注销或用户数据销毁时,智能音箱、控制端App或云端服务应向用户提供简单便捷的操作方式,并且在注销过程不应设置不合理的条件或提出额外要求增加个人信息主体义务,如注销单个功能视同注销主体账号,要求个人信息主体填写精确的历史操作记录作为注销的必要条件等。
经过对参与测评的智能音箱产品进行检测,部分智能音箱账户注销及用户数据销毁仍存在难题。当用户注销智能音箱账户时,会将此账户下所有产品及服务注销,使用户管理个人信息增加了诸多不便。
四、中国评测相关建议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针对以上测评内容,从企业和用户的角度出发为智能音箱安全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对智能音箱企业的建议
1、加强产品网络和数据安全合规建设
在网络安全层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产品的安全保障。一是对于智能音箱操作系统的漏洞及时进行修复,加强系统配置安全和端口安全管理;二是对系统固件和移动应用进行安全加固,包括但不限于签名校验、加壳、防内存修改等手段;三是在服务器端和智能音箱App引入并重视安全测试,定期开展渗透测试和风险评估。
在数据安全层面,应落实《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进行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做到收集信息应授权、传输存储应加密、加工使用应脱敏、删除数据应彻底、提供公开应合法。
2、规范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规则
产品在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等方面应不具备强制性,根据功能将用户信息收集模块化,不因某信息用户未授权而拒绝提供服务。
在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过程中,应对收集信息的内容、方式、范围、目的、频次、精准度等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对于用户敏感信息的收集,应有明显提示;对于个人信息的使用,如是否会向第三方、境外提供数据应进行详细说明;对于个人信息的撤销授权、申请删除、投诉举报的渠道和方法,应提供全面且便于理解的操作说明。
(二)对智能音箱用户的建议
1、关注产品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规则
关注产品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规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关注注册信息,在隐私协议中详细查阅产品收集的内容、目的、频次、精确度等内容,并明确其加工、使用、第三方共享的条款内容,保障自身利益;二是注册并登录后,进入设置或用户授权管理等页面,查看产品授权信息,并依据需求关闭敏感信息的授权。如遇强制收集或违法使用个人信息的情况,应及时向监管部门进行举报。
2、关注账号信息安全
智能音箱控制端账号通常为多App、多产品共用。而智能音箱作为智能家居的控制入口之一,具备控制其他设备的功能,其账号一旦泄露或被窃取,登录了其他智能音箱设备,安全风险会通过智能音箱放大,造成更大威胁。账号密码应具备一定复杂度并定期更换,避免与其他账户公用密码,不要点击他人发送的可疑链接。
3、关注废旧设备个人信息处理
智能音箱设备即便已经丢弃,但存在里面的数据仍有泄露的风险。经测评发现多个品牌智能音箱,在离开主人并接入新的网络环境后,未经验证即可正常控制原账号下绑定的设备,甚至部分有屏音箱,可以直接查看其绑定的摄像头。建议用户在丢弃产品前应退出个人账号、删除设备信息或重置设备,同时选取较为安全的丢弃方式,如选择可靠的废旧电子设备回收机构。
来源: 光明网
梅花将比预期提前到达!最大可能在这里登陆
综合浙江之声记者蔡吉康、浙江新闻客户端、浙江天气、中央气象台、央视新闻、@中国气象爱好者、@长三角铁路、中国蓝新闻等
中央气象台9月13日06时发布台风橙色预警
今年第12号台风“梅花”已于今天(13日)凌晨移入东海南部海面,并于5:00加强为强台风级,其中心位于浙江省象山县南偏东方向大约490公里的海面上,就是北纬25.5度、东经124.1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4级(42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55百帕,七级风圈半径220-26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60公里,十二级风圈半径30公里。
预计,“梅花”将以每小时10-15公里的速度向偏北转西北方向移动,强度还将有所加强,逐渐向浙江温岭到舟山一带沿海靠近,并将于14日下午至夜间在上述沿海地区登陆(台风级或强台风级,38-45米/秒,13-14级,比之前预测有所提前);登陆之后,“梅花”将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
大风预报:9月13日8时至14日8时,巴士海峡、台湾海峡北部、台湾以东洋面、黄海西南部海域、东海大部及钓鱼岛附近海域、长江口区、杭州湾以及台湾岛北部和东部沿海、浙江沿海、福建北部沿海、上海沿海、江苏东南部沿海将有6-8级大风,阵风9-11级,其中东海部分海域将有9-11级大风,阵风12-14级,“梅花”中心经过的附近海面的风力有12-14级,阵风可达15-16级。
降水预报:9月13日8时至14日8时,台湾岛北部、浙江北部、上海、江苏东南部等地将有大到暴雨,其中浙江东北部和上海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暴雨(100-140毫米)。
另据@中国气象爱好者 称,
“这个夜里,当大家都在睡梦中时,梅花却没有闲着,它正在做生命中的第二次,可能也是最后一次冲刺。云图可见,梅花的对流再次加强,风眼重新清晰,已回归强台风姿态。登陆前,梅花移速还将加快。华东沿海将面临风雨潮三考验,请一定做足准备。”
“由于东侧的92W发展超出预期,梅花路径仍在继续西调,登陆浙江并二次登陆上海的可能性增大,擦过长三角的可能性明显减小。长三角的朋友们,务必要做好最高规格的防台准备,切勿把梅超风当儿戏!”
气象专家提醒,台风“梅花”进入东海后仍将维持强台风或台风强度,并与冷空气结合,华东东部沿海地区及东海、黄海等部分海域将有强风雨天气,渔船需及时回港躲避,浙江、上海、江苏、山东、辽宁等地公众需做好防台风准备,并防范大风危害和强降雨可能造成的城乡积涝、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等不利影响。此外,“梅花”未来路径和风雨预报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公众仍需持续关注最新的台风预报预警信息。
受“梅花”外围环流影响
从昨天(12日)开始显现
受台风外围影响
舟山、宁波降水尤为明显
部分出现暴雨
降水预报
据浙江省气象台预计:受“梅花”影响,13-15日浙中东部和浙北地区先后有大雨暴雨,累计雨量一般有80~150毫米,宁波、舟山、嘉兴、绍兴、台州北部等地150~250毫米,局部250~300毫米,个别500毫米以上。
今天(13日):浙中北地区有中到大雨,宁波、舟山、绍兴、台州东部、嘉兴南部等地部分暴雨,局部大暴雨;
明天(14日):浙北和浙中东部地区有大雨暴雨,宁波、绍兴、嘉兴、舟山、台州北部等地部分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
15日:浙北北部地区部分中到大雨,局部暴雨。
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要求强化台风“梅花”防御应对
目前,国家防总继续维持防汛防台风四级应急响应。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已派出2个工作组赴江苏、浙江指导地方做好台风“梅花”防御应对工作。
受“梅花”影响 9月13日起长三角铁路部分线路车次停运
为应对今年第12号台风“梅花”,长三角铁路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根据台风变化动态,从13日起,计划停运沪昆、萧甬、京沪等普速线部分列车。
铁路部门提醒旅客,停运列车车次及时间等相关信息,请以车站公告为准,若有疑问可致电铁路客服热线021-12306咨询。旅客还可关注铁路12306客服网站公告,以及长三角铁路官方微博、微信信息,以便合理安排行程。部分停运车次信息如下:
(1)9月15日上海南开T211次、9月14日深圳东开T212次停运。
(2)9月15日上海南开T25次、9月14日南宁开T26次停运。
(3)9月15日上海南开T381次、9月13日昆明开T382次停运。
(4)9月15日上海南开T77次、9月14日南宁开T78次停运。
(5)9月15日上海南开T81/0/1次、9月14日南宁开T82/79/82次停运。
(6)9月15日上海南开T869/72次、9月14日广州开T871/0次停运。
(7)9月14日长沙开Z245/8次、9月15日上海南开Z247/6次停运。
(8)9月13日上海开Z695/8次、9月14日广州东开Z697/6次停运。
(9)9月15日上海南开K751/4/1次、9月14日信阳开K752/3/2次停运。
(10)9月13日上海南开K1127/6/7次、9月14日襄阳开K1128/5/8次停运。
(11)9月14日武昌开Z25/8次、9月15日上海南开Z27/6次停运。
(12)9月13日上海南开Z257/6/7次、9月14日重庆北开Z258/5/8次停运。
(13)9月15日上海南开K1107/6/7次、9月14日南阳开K1108/5/8次停运。
(14)9月15日杭州开T112/3次、9月14日兰州开T114/1次停运。
(15)9月15日杭州开K1806/7/6次、9月13日银川开K1805/8/5次停运。
(16)9月14日聊城开K1511/0/1次、9月15日金华开K1512/09/12次停运。
(17)9月15日杭州开Z176/7次、9月13日哈尔滨西开Z178/5次停运。
(18)9月15日杭州开K48/9次、9月13日齐齐哈尔开K50/47次停运。
(19)9月14日西安开Z88/5次、9月15日杭州开Z86/7次停运。
(20)9月15日杭州开Z282/3次、9月14日包头开Z284/1次停运。
(21)9月14、16日北京开1461次,9月13、15日上海开1462次停运。
(22)9月15日上海开1228/9次、9月14日阜新南开1230/27次停运。
(23)9月14日潔河开K1047/6/7次、9月13日上海开K1048/5/8次停运。
(24)9月15日上海开K152/3次、9月14日郑州开K154/1次停运。
(25)9月15日上海开K1556/7次、9月13日南宁开K1558/5次停运。
(26)9月13日银川开K1805/8/5次、9月15日杭州开K1806/7/6次停运。
(27)9月14日石家庄开K233/6/3次、9月15日上海开K234/5/4次停运。
(28)9月13日银川开K359/62/59次、9月15日上海开K360/1/0次停运。
(29)9月15日上海开K372/3次、9月14日太原开K374/1次停运。
(30)9月14日平顶山开K462/3次、9月15日上海开K464/1次停运。
(31)9月15-16日上海开K516/7次、9月13-14日吉林开K518/5次停运。
(32)9月14日延安开K559/8/9次、9月15日上海开K560/57/60次停运。
(33)9月14日北京开T109次、9月15日上海开T110次停运。
(34)9月15日上海开T116/7次、9月14日兰州开T118/5次停运。
(35)9月15日上海开Z172/3次、9月14日哈尔滨西开Z174/1次停运。
(36)9月15日上海开Z196/7次、9月14日太原开Z198/5次停运。
(37)9月15日上海开Z216/7次、9月14日兰州开Z218/5次停运。
(38)9月15日上海开Z252/3次、9月14日西安开Z254/1次停运。
(39)9月14日呼和浩特开Z267/70/67次、9月15日上海开Z268/9/8次停运。
(40)9月15日上海开Z40/1次、9月13日乌鲁木齐开Z42/39次停运。
(41)9月15日上海开Z92/3次、9月14日西安开Z94/1次停运。
(42)9月15日昆山开K1150/47/50次、9月14日新乡开K1149/8/9次停运。
(43)9月15日苏州开K36/3次、9月14日深圳开K34/5次停运。
(44)9月15日昆山开K782/3次、9月14日萍乡开K784/1次停运。
(45)9月15日苏州开K2666/7/6次、9月14日临汾开K2665/8/5次停运。
(46)9月15日昆山开K1332/3/2次、9月14日银川开K1331/4/1次停运。
(47)9月15日南通开K136/7次、9月13日昆明开K138/5次停运。
(48)9月15-16日南通开K1984/5次、9月13-14日吉林开K1986/3次停运。
(49)9月15日扬州开K419/8/9次、9月14日兰州开K420/17/20次停运。
(50)9月14、16日北京开Z29次,9月13、15日扬州开Z30次停运。
(51)9月15日南通开K94/1次、9月14日深圳东开K92/3次停运。
(52)9月15日海门开K564/5次、9月14日太原开K566/3次停运。
(53)9月14、16日北京开Z51次,9月13、15日南通开Z52次停运。
(54)9月13日兰州开K1042/39次、9月15日宁波开K1040/1次停运。
(55)9月13-14日宁波开K1438/9次、9月14-15日平顶山开K1440/37次停运。
(56)9月13日洛阳开K168/5次、9月14日宁波开K166/7次停运。
(57)9月13日长春开K335/8/5次、9月15日宁波开K336/7/6次停运。
(58)9月13-14日济南开T135次、9月14-15日宁波开T136次停运。
(59)9月14日郑州开T328/5次、9月15日宁波开T326/7次停运。
(60)9月13日昆明开Z288/9次、9月14日宁波开Z290/87次停运。
(61)9月13-14日武昌开Z31/4/1次、9月14-15日宁波开Z32/3/2次停运。
(62)9月15日上海南开K123/2/3次、9月14日十堰开K124/1/4次停运。
(63)9月15日上海南开K1373/6/3次、9月14日怀化开K1374/5/4次停运。
(64)9月15日上海南开K253/2/3次、9月14日荆门开K254/1/4次停运。
(65)9月15日上海南开K287次、9月14日南昌开K288次停运。
(66)9月15日无锡开K469次、9月14日赣州开K470次停运。
(67)9月15日上海南开K511/4/1次、9月13日海口开K512/3/2次停运。
(68)9月15日上海南开K575次、9月14日永州开K576次停运。
(69)9月15日上海南开K759次、9月14日衡阳开K760次停运。
(70)9月15日上海南开K79次、9月13日昆明开K80次停运。
(71)9月15日无锡开K807/10次、9月14日怀化开K809/8次停运。
(72)9月15日南京开K827/30次、9月14日广州开K829/8次停运。
(73)9月15日上海南开T101次、9月14日深圳开T102次停运。
浙江省防指提升防台风应急响应至Ⅲ级
根据《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浙江省防指决定于9月12日17时将防台风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详情》》
浙江省发布山洪灾害红色预警
浙江省水利厅、浙江省气象局今天上午7点35分联合发布山洪灾害红色预警:预计9月13日8时至14日8时,海曙区、奉化区、余姚市、上虞区、嵊州市发生山洪灾害可能性很大(红色预警),北仑区、鄞州区、新昌县、定海区、岱山县发生山洪灾害可能性大(橙色预警),余杭区、临安区、象山县、宁海县、德清县、安吉县、普陀区发生山洪灾害可能性较大(黄色预警),西湖区、萧山区、富阳区、桐庐县、柯桥区、诸暨市、磐安县、东阳市、永康市、黄岩区、三门县、天台县、仙居县、温岭市、临海市、缙云县可能发生山洪灾害(蓝色预警)。请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及雨水情变化,注意防范强降水引发的山洪灾害。
浙江各地严阵以待
浙江渔业防台应急响应升级为Ⅲ级。并进一步明确:除全省所有海上作业渔船于13日中午12时前到港避风外,12日下午6时前停业所有休闲渔船,海上养殖人员全部撤离上岸。
宁波多个沿海景区关闭。宁海湾景区、象山蟹钳港景区、宁波松兰山旅游度假区、许家山景强蛟镇横山岛景区于明天(9月13日)起暂停对外开放。
宁波水库开闸预泄。从9月10日开始,宁波市周公宅、皎口等蓄水较高的水库提前进行预泄,11日起余姚四明湖、梁辉、陆埠等水库也开启预泄。
舟山部分航班停航、景区关闭。9月12日滨海湾夜游停航。9月13日朱家尖至东极、嵊山航班全线停航,朱普线商务快艇停航。东沙古渔镇景区自2022年9月12日起临时关闭;东海郊野公园及鹿栏晴沙景区自2022年9月12日起临时关闭;9月13日-9月16日朱家尖东沙景点早间场(4:30-6:00)暂停营业。
受台风“梅花”影响
今年东海大开渔或将延期
据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消息,受台风引发的风暴潮、大风浪影响,截至9月11日晚,我省北纬27°以南(浙闽海域交界一带)作业渔船已经全部回港避风。
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目前情况看,受台风“梅花”海上影响,今年9月16日东海大开渔或将延期。
“梅花”再度来袭,会登陆吗?
“轩岚诺”走了没多久,“梅花”紧随其后。实际上,2011年的9号超强台风也叫“梅花”,虽然没有直接登陆我国,不过其庞大的外围环流给多地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破坏。
△今年的梅花VS2011年的梅花。图:中央气象台
这次“梅花”再度来袭,对浙江影响几何?会登陆吗?记者邀请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郭巧红为大家解答。
目前“梅花”处于缓慢移动状态,接下来会提速吗?
11日,东西两环的副热带高压把“梅花”卡在中间,导致其处于缓慢移动状态。
不过预计在今天夜里移入东海南部海面后,“梅花”将脱离西侧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逐渐向我省东北部沿海靠近,速度有所增加,强度缓慢减弱。
与“轩岚诺”相比,“梅花”对浙江的影响几何?
进入东海后,“梅花”处于很复杂的大气环境场中,其东侧有新的低压生成,西侧存在大陆漩涡,未来可能会相互影响,是否登陆仍有不确定性。
不过,不管“梅花”登陆与否,相比“轩岚诺”,其移动路径会更偏西,距离我省更近,靠近我省宁波、舟山沿海一带,同时结合冷空气,将给浙江带来的更为严重的风雨影响。
其中,12日到13日白天,浙中南沿海海面阵风8~9级,13日夜里增强到9~10级;14日我省沿海海面风力自南而北增强到10~12级,其中14日夜里到15日浙中北沿海海面继续增强到12~14 级局部15级以上。
另外12日夜里到13日,浙东和浙北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宁波、绍兴、嘉兴、舟山、台州等地部分暴雨局部大暴雨。14~15日浙中北地区仍有较强降水。
“梅花”影响不可小觑,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随着“梅花”逐渐靠近,沿海海面风力加大,海上作业渔船需提前到港避风,海岛旅游人员应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
携风雨而来的“梅花”将在宁波、绍兴、嘉兴、舟山、台州等地带来强降水,需注意防范持续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小流域山洪、滑坡、积涝等次生灾害。
最近台风频发,是不是意味着秋台风进入了活跃期?
可以这么说。通常我们把9月至11月生成的台风称为“秋台风”,而秋台风更容易出“狠角色”。因为随着进入秋季,北方的冷空气会越来越活跃,台风更容易遇到冷空气,“秋台风 冷空气”的组合往往会激发出猛烈的降水。所以这次面对“梅花”,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防范工作。
“梅花”未来路径和风雨预报
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公众仍需持续关注
最新的台风预报预警信息
来源: 浙江之声
PRD面面观,手把手带你写出优秀的PRD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撰写PRD文档是基本功之一,但依旧有很多同学写不好高质量的PRD。那么该如何写出高质量的PRD,应对后续工作呢?作者结合自己的实战,与你分享了一些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需求文档PRD是产品经理最基本的工作。优秀的产品经理一定能写出优秀的PRD,不能写高质量PRD的产品经理大概率不是优秀的产品经理。
今天笔者同大家一起聊聊写PRD那些事儿。
本文的前提是需求已经规划好,你拿到自己的需求开始做产品规划。
一、PRD的目标用户
写好一份的PRD其实并不容易,首先PRD的读者就需求就很难统一。
老板:有些老板会看产品的PRD,如果你的老板是产品经理,那么很好,他能够给你提出专业的改进意见。如果缺乏产品经验,那么就看老板的个人偏好了。有注重产品价值的,有注重功能合理性的,有注重成本的,有注重UI是否好看的。
业务:业务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点非常懂业务,但是不一定懂技术。有的就只是一个传声筒,不会思考,很难给出你建设性的建议,甚至起到反作用。
设计师:UX/UI设计师需要根据你的PRD进行产品设计。那么需要你将业务需求完整的传达给他们,才能够产出一份高质量的设计。
开发:需要结合你的PRD和UX/UI完成产品开发,而开发又可以分为前端开发和后端开发,需求也是存在差异的。后端开发更关注业务逻辑,前端开发更关注交互逻辑。
对于优先级,我个人的建议是:开发>设计师>业务,老板视情况而定。业务结合UI沟通效率更高,跟设计师则可以在线下持续共同需求。但是产品经理对开发过程的参与度很低,同时开发过程也是人力、时间成本投入最高的,一旦因为PRD描述不清导致开发事故,纠错成本就会很高。
二、写PRD前的准备
产品经理尤其是经验较少的产品经理,要避免拿到需求就开始“高效”输出PRD的误区。否则很可能写出自己觉得非常完美,但是被老板和业务劈头盖脸狂喷的PRD。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要避免写出自嗨的PRD,需要先了解用户需求。
用户是谁:你本次需求面向的用户是谁?有什么特征?
使用场景:该类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会使用你的功能?该场景有什么特征?
使用目的:该类用户在为什么在某种场景下要使用你的功能?想到达到什么目的?
如果不够了解需求的背景和用户需求,如何高效的进行了解,也是一门学问:
翻阅公司的关联文档,比如有没有用户画像、用户访谈或相近需求的产品文档,站在前人劳动成果之上去写PRD,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请教自己的老板或有经验的同事、朋友,但是务必在请教之前,自己先进行思考,总结自己的困惑,有针对性的提问。不要浪费对方时间。
自己到网络上检索相关的资料,自行学习。这个相对来说效率会比较低,但是比较通用。毕竟不能总依赖同事,公司也不一定有资料积累。自己掌握高效获取信息的方法,才是根本之道。
如果功能非常重要,能申请到UED资源去做用户调研就更好了。这是个非常好的成长机会,不仅能够让你更了解用户,还能丰富你的产品能力和阅历。
再举个具体的例子。
例子:
背景:你在一家电商公司工作,现在公司想要做一个商品推荐的功能,并且将工作分配给了你。
你拿到需求之后,开始思考,这个推荐功能是面向所有用户的吗?显然不是,对于那种有明确购买目标的用户似乎不适用。
于是你查看公司的用户画像,发现主要用户分成如下几类:
小美:女大学生,喜欢在平台上浏览商品,经常会购买一些物美价廉的小商品。
小英:女白领,收入较高,喜欢在平台上购买大品牌的商品。
小计:家庭主妇,喜欢在平台购买折扣的母婴、日用品。
小直:IT男,收入较高,消费频次低,消费目标明确。搜索、对比商品完成交易。
这时你发现,小美、小英、小计都能作为商品推荐的目标用户。于是你跑去找Leader,问他是要为这三类用户都做推荐吗?你的Leader摸着脑袋不好意思的笑了,说“这次是想为一些小商家做商品推荐,帮他们提高客流量,工作太忙,忘记跟你交代了”。
于是你知道小美是你最主要的目标用户,需要针对年轻女性的偏好做推荐,使用的场景集中在非工作时间。需求的方向终于确定了。你在腹诽Leader的时候,也为自己的机智点赞。
如果你再多想一步,还会注意到公司目前的战略方向是吸引小商家,那么不止是推荐商品功能可以做,店铺推荐、小商家流量折扣等功能都可以做。
三、功能拆分
了解了用户需求之后,就可以开始产品功能设计。产品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做功能拆分,功能拆分好之后,才好对每个功能展开描述,撰写PRD。我习惯按照敏捷开发的思路进行。
1. 拆分原则
功能拆分应当基于INVEST和MVP的原则,以使拆分的功能更合理。
INVEST用于拆功能,将复杂、庞大的功能(Epic、Feature)拆分为简单、微小(Story)的功能。不了解Epic等含义的,可以自行了解敏捷开发的方法,在此不能面面俱到。
1. Independent(独立原则)
指的是用户故事(Story)需要彼此独立,低耦合。应当做到功能在业务流程、功能界面、数据、用户目标等层面的低耦合。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灵活的选择Story规划、设计、开发和验收。比如“登陆账号”和“登陆密码”不是独立的,“手机登陆“和“邮箱登陆”是独立的。
2. Negotiable(可协商原则)
指的是用户故事应当是可协商、可讨论的,不能是定死的。不要把用户故事写成合同,事无巨细,不可更改。应当在不断的讨论、细化中成型。
3. Valuable(有价值原则)
指用户故事对于用户来说是重要的,有价值的。这个不用赘述,是产品功能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价值也决定了用户故事的优先级。
4. Estimable(可估算原则)
指开发团队能够根据用户故事估算所需的工作量。包含两层意思,用户故事是可实现,且方便开发团队预估开发工作量。比如“根据用户心情改变手机主题”在现有技术条件是不可实现的,“根据天气、节日改变手机主题”是可以实现的且可估算的。
5. Small&Similar Size(规模小且适中原则)
功能越小,排期预估越准,但是过小也会导致管理难度增大。并且多个用户故事之间的开发工作量差异不宜过大。所以要根据团队的情况,切分出大小合适的功能,以能够在一个迭代内完成几个用户故事。比如登陆功能可以分成手机号、邮箱、第三方等登陆方式,可以将每种登陆方式单独拆出来,根据优先级和资源情况安排迭代。
6. Testable(可验证原则)
指用户故事必须是可以被验证的。我认为可以分成三个层面理解。
功能设计阶段,能够去验证用户故事的价值、合理性。
开发实现阶段,能够有清晰的验收标准,确认开发结果满足设计需求。
发布跟进阶段,能够收集到明确的市场反馈和效果判断标准,以判断是否达到设计预期,方便后续的迭代优化。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产品是极其重要的原则。无论公司大小,团队资源多少,按照MVP都能够保证项目团队一直在做最重要的事情。
比如腾讯在开发微信的时候,也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ROI),先把只有基本聊天功能的微信推向市场,在用户的使用过程中不断验证、迭代,逐步完成了今天庞大的微信生态。如果微信一开始就试图打造一个生态,相信对于张小龙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 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有很多,我个人最推崇流程分析法,并且一直在使用。比如我在《产品“无”之道》中提到的例子,新手产品经理可以先只考虑业务流程,按照业务流程去做页面和功能的拆解。
分析业务流程时,强烈建议使用泳道流程图,帮助自己将业务流程分析清楚。
3. 优先级确认
将功能拆分完之后,还需要根据用户故事的优先级,确认开发顺序。重要的优先开发,相对不重要的后开发,一旦发生风险,可以去掉最不重要的用户故事。
一般按照重要紧急程度划分优先级,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考虑:
长期vs短期
深层vs表层
简洁vs复杂
普世vs特殊
紧急vs不紧急
一般来说,前者重于后者。但是也有特殊情况,比如最重要客户的特殊需求,也当优先处理。
基于上述的判断标准,我个人会将功能划分为四大类:
核心功能(痛点):缺少就不能满足业务和用户的需求。比如电商的付款、社交软件的文字聊天。
次要功能(痒点):没有也能用,但是有用户用的更舒服。比如电商的购物车、论坛的点赞。
亮点功能(爽点):在行业内颠覆式创新的功能,别的竞争对手都没有,一旦上线能让用户非常爽。比如微信的摇一摇,360的免费。
其他功能:跟业务关系不大,但是不得不做的。比如法律合规、政策要求等。
亮点功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并且一个亮点功能会随着竞争对手的跟进,逐渐转变为核心功能或次要功能。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优先把握核心功能,逐步补充次要功能,准备应对其他功能。
四、案例实战
以上图的在线写作业为例。建议新手产品经理一定要先做加法,尽量罗列相关的功能。我就不按照标准的用户故事格式写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练习。
查看作业题:学生要能看到作业题。
作答题目:学生要能作答。
类似例题:如果学生遇到不会的题目,还能查看例题。
自动保存:万一发生突发断开情况,可以读取自动保存信息。
作业草稿:写到一半要去做别的事情可以先离开。
错别字纠错功能:自动识别回答里的错别字,提示学生。
提交作业:写完作业之后提交。
空白题目提示:提交作业时有没做的题目进行提示。
然后将题目按照需求类型和优先级分类:
核心功能:查看作业题(P0)、作答题目(P0)、提交作业(P0)
次要功能:自动保存(P1)、作业草稿(P1)、空白题目提示(P2)
放弃功能:类似例题(需要有后台功能支持,且工作量巨大)、错别字纠错功能(容易让学生养成依赖)
选择P0、P1的用户故事开发,画出流程图如下:
到这里就做好撰写PRD的准备了。下面继续讲撰写PRD的具体技巧,如何能够写出一份自己和团队都能够读懂的PRD。
1. 通用建议
写PRD有一些通用的tips,可以让你的PRD更易于阅读。
1.1 提供流程图
除了上传自己在准备阶段梳理的整体业务流程图,如果某些Story的功能仍然比较复杂,那么也应当梳理出流程图,帮助阅读者对story有个全面的理解。
1.2 使用专业、共识词汇
专业词汇可以分为IT行业通用词汇和行业词汇,需要你在工作和团队沟通中不断积累。比如:
IT行业通用:
行业:流量、焦点小组、UGC、PGC、OGC、KOL等。
设计:banner、按钮、滑块、输入框、单/多选等。
前端开发:JS、CSS、HTML、WEB端、移动端、URL等。
后端开发:API、数据库、SQL、解耦合、并发、同步/异步等。
测试:冒烟测试、黑/白盒测试、bug、回归测试等。
数据分析:PV、UV、visits、点击、转化率、漏斗、用户画像等。
行业词汇:因不同行业而异。比如电商、社交、在线教育等都有各自的专业词汇。
共识词汇:指的是团队合作中大家常用的沟通用语。很多大厂的共识词汇甚至可能演变成行业通用词汇,即“互联网黑话”,比如赋能、拉通,组合拳、闭环、颗粒度等。个人不太喜欢这些词汇,有点过于滥用了。
1.3 提供概念词典
当你文档中出现一些不常见、复杂、有歧义的词汇时,建议列出你的概念并进行严谨的解释。放到“需求描述-业务规则”中最佳,方便阅读者在了解需求时对照查看。
1.4 使用在线文档
PRD最好写到在线文档中,与使用word等离线文档相比好处非常明显,更新之后开发、测试可以直接阅读最新的文档,不需要产品先发送文档,开发、测试再下载更新。
现在在线文档的种类非常多,并且功能越来越强大、体验也越来越好,并且很多提供了历史版本的功能,方便对比查看。
2. PRD的结构
日常迭代的PRD,内容我一般写的比较简单。包括:
①版本说明
②需求背景
③业务流程
④需求列表
⑤需求描述
2.1 版本说明
版本说明用于记录PRD的更新历史,方便开发、测试了解PRD都更新了哪些内容。
版本号:记录更新的次数,1.0,2.0…即可。加一位小数是为了让开发团队看起来更亲切,哈哈。
日期:PRD更新的日期,让开发团队了解需求是什么时候更新的。
负责人:更新PRD的人,产生疑问时方便跟进。
版本内容:描述本次更新了哪些内容,包括那个Story的哪个具体功能、新的需求的概括。
对于非常重要的更新,建议使用不同颜色字体,以引起开发团队的注意。注意,开发过程中的变更一定要经过开发团队的确认,产品不能擅自更改。
2.2 需求背景
目的是向设计师和开发团队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做本次需求。团队不了解用户需求,也能做设计和开发,但是基本做不出来优秀的产品。
设计师大多是有表达欲望的,尤其在更有发挥空间的色彩和图案层面。如果设计师不了解需求背景和用户,就只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做设计,做出的交互方式以及内容展示的重点很难满足业务和用户需求。比如你想突出产品特点,设计师做成了突出产品外观。
一个优秀的开发是需要能从业务和用户的角度思考的。拿到同样的需求,不同能力的开发交付的产品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别,不止体现在代码的可用性、兼容性、鲁棒性等技术层面,还会直接影响用户体验。比如了解用户的算法工程师,能够完成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推荐;前端工程师能够开发出反馈更恰当、更及时、更丝滑的效果,让用户用起来更舒服。
需求背景描述应该使用5W1H的方法,即What、Where、When、Who、Why、How。根据需求的复杂程度从用户需求(必选)、业务需求(推荐)等方面描述。
What:做什么功能。
用户需求: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功能满足用户。例如:做一个商品搜索栏。
业务需求: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功能满足业务。例如:做一个优先推荐利润高产品的搜索栏。
Where:使用场景是什么。
用户需求: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使用。例如:在用户有明确购买目的场景下使用。
业务需求:业务对该功能的依赖场景是什么。例如:帮助商品初次触达用户的场景下需要。
When:一般什么时候使用。
用户需求:用户什么时间使用较多。例如:用户刚进入APP时最容易使用搜索栏。
业务需求:什么时候去实现业务需求。例如:用户使用搜索栏搜索时。
Who:谁的需求。
用户需求:哪些用户会使用该功能。例如:所有用户都会使用搜索栏。
业务需求:哪些业务对功能有依赖。例如:所有商品对搜索栏都有依赖,小品牌依赖度更高。
Why:为什么要做。
用户需求:用户为什么要使用该功能。例如:为了更快的找到想买的东西或品牌。
业务需求:业务为什么需要该功能。例如:除了能高效匹配用户和商品,还能通过结果排序盈利。
How:怎么做。
用户需求:如何做该功能以满足用户需求。例如:在首页增加搜索栏。
业务需求:如何做该功能以满足业务需求。例如:搜索栏能够搜索到全部商品并按照业务规则排序展示。
在刚开始时,建议按照上述的格式自己列出来,再写成方便阅读的连贯文字。等到轻车熟路之后,就可以直接动笔,边写边梳理了。
2.3 业务流程
推荐以泳道流程图的形式展示,案例请看《如何写出一份优秀的PRD-准备篇》。想画好流程图其实也不难,掌握以下几个要点即可。
横向列出功能相关的角色,例如用户、后台、运营等。
纵向列出功能相关的业务环节,例如挑选商品、下单购买、订单处理等。
按照业务(数据)流程推进,将对应的行为、处理写到对应角色下。
判断使用分支结构,务必使用多层二分法覆盖所有情况。
巧用循环结构,减低流程图复杂度。比如某个分支流程需要返回之前的流程,那么就可以使用循环结构。
所有的分支必须闭环,及指向结束。
2.4 需求列表
按照需求的优先级,从高到低依次列出本次需要开发的功能。方便开发测试优先完成高优先级的需求,一旦发生延期风险,可以放弃开发后面的低优先级需求。
需求名称:为需求起个简洁的名称,方便沟通。例如搜索栏。
模块/子模块/页面:方便开发团队理解该功能在那个页面实现。
Story:描述该需求的用户故事。要用“作为一个用户(As a user),我希望(I want)什么功能,以(so that)满足什么商业价值“的标准格式描述,以讲清楚该需求的目标用户、功能和价值。
需求来源:讲清楚需求的来源,方便后续跟进。
优先级:需求的优先级,优先级的评估同样可以参考准备篇。
2.5 需求描述
下面就到了PRD的重头戏:需求描述(或功能描述)。一个功能设计是否合理,能否被设计和开发团队读懂,设计、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和业务需求的产品,都要依赖需求描述的合理性。
Story:
再次重申Story,避免阅读者返回需求列表查看。
流程图:
对于复杂的功能,建议详细的画出流程图。简单功能可以省略。
界面描述:
在与设计团队对接时,推荐使用手绘原型图。因为懒得画了,就想到网上找一些。很多手绘原型图画的都很好看、很精细,但是我觉得不是很合适。
如果有专业的交互设计师,这反而是对他设计的一种限制,以你的不专业影响了他的专业。如果需要你自己做交互设计,那么也没必要在手绘上画这么多时间,直接用工具做反而更好。
我个人认为画到如下程度就可以了。
在评审前,记得把手绘原型图替换为带标注的UX。虽然你更新起来会比较麻烦,但是对开发团队来说,阅读十分方便。下图是我几年前做的一个后台系统的交互及标注,供参考。
业务规则:
业务规则是PRD中最核心,也是最难描述的部分。功能的流程、页面的导航、界面设计、组件功能、提示文字、异常情况等都需要在业务规则中描述清楚。个人的一些描述习惯如下。
从主要流程到分支流程。比如订单处理,应该优先描述正常的订单流转流程,再描述特殊订单的处理流程。
从主要页面到次要页面。一个流程中可能涉及多个页面,那么应该按照主线将主要页面描述清楚,再描述次要页面。比如订单列表、订单处理页为主要页面,订单流转等为次要页面。
从一般页面状态到特殊页面状态。一个页面可能会分成多种状态,比如一般页面、空页面、报错页面等,那么应当优先描述清楚一般页面,再讲清楚特殊页面及其出现条件。
从上到下描述页面功能。这样描述会比较符合前端开发的习惯,从上小到下逐个完成页面布局和功能的开发。比如从页头、标题、搜索栏、主要功能区、到底部导航栏等。
描述清楚每个功能区。首先描述清楚每个功能区的作用是什么,然后是使用什么控件,接着交代清楚默认状态、功能逻辑、功能限制等,最后补充报错情况。
比如描述一个用户留言框:
让用户输入留言保存并展示;
默认为空,显示提示文案”请输入留言“;
≤100字,过长无效;
提交时校验是否为空,若为空则报错”留言不能为空“;否则校验是否有敏感词,若存在则报错”存在敏感词,请修正后再试“;否则提交并保存用户留言。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到虽然一个输入框很简单,但其实要包括前端的展示、报错,以及后端的提交和储存。只不过这个控件很常用,可以约定俗成的简单描述。比如有标准的交互规范,可以描述为”用户留言默认为空,≤100字,需要空内容和敏感词校验“。
对于具体的文字描述,同样有一些原则,整理如下:
要符合MECE原则,即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我们在描述需求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所有的情况,并给出应对方案。为了避免遗漏,最好借助坐标轴、集合关系图、脑图等方法。
描述逻辑清晰。因为受个人思维习惯的影响,所以想讲清楚什么是逻辑清晰比较困难。大概就是符合大多数人的认知规律,能够按照时间先后、因果、主次、关联、整体与部分等关系,合理的将产品功能描述清楚。因此更多的需要把功夫花在平时对自己的训练上,多读一些科学、哲学相关的书籍。
用语简洁。这个很好理解,没有人喜欢又臭又长的需求文档,要用尽量精简的语句,将产品功能描述清楚。比如:
描述不必事无巨细,抓住重点描述。比如”当用户滑动并看到按钮时,可能用手点击按钮“,改为”当用户点击按钮时“。
尽量用短句,减少长句。比如”当用户点击输入框弹出键盘输入文字并显示“,改为”1.点击输入框,2.弹出键盘,3.显示输入文字“。
避免抽象词汇,选用具体词汇。比如”输入文字不能太多“,改为”输入文字≤100字“。
不必有客套话,直接描述。比如”请开发大大注意不能提交空内容,谢谢“,改为”检验是否为空“。
不必用华丽的辞藻修饰,要用精确的修饰。比如”页面切换时要如牛奶一般丝滑“,改为”页面切换要平滑“。
减少语义重复的语句。比如”按钮要大、明显、容易点击“,改为”按钮要方便点击“。
使用专业词语。文章开篇已经交代过。使用专业词汇除了方便阅读,同时也能极大精简语句。比如”内容过多时,输入框旁边要出现滑块,拖动滑块可以改变显示文章“,改为”输入框内容过长显示滚动条“。
避免歧义。在写功能描述时,一定不要只考虑自己头脑中的概念,要考虑自己的措辞是否会造成误解。
尽量使用数字、公式、图表。比如”输入不能多于100字“,那么输入100个字是否允许呢?最好描述为”输入≤100字“。
避免主体及对象模糊。比如”前端负责提示,后端负责提交数据。其还要负责埋点。“前后端都可以实现埋点,因此要注意指定清楚。
可以使用缩写,但是不能产生二异性。比如”后台“可能指程序后台,也可能指运营后台等。如果可能让人误解,就必须描述清楚。
其它的行文技巧。比如注意多音字、多义词、定语范围等。
最后是要有一个清晰的排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排版技巧。在此就不跟大家介绍了。
关于如何书写PRD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对你有帮助。
亲,请不要吝惜手中的票票,给笔者继续做产品经验分享的动力。
为我投票
我在参加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22年度作者评选,希望喜欢我的文章的朋友都能来支持我一下~
点击下方链接进入我的个人参选页面,点击红心即可为我投票。
每人每天最多可投35票,投票即可获得抽奖机会,抽取书籍、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纪念周边和起点课堂会员等好礼哦!
专栏作家
一直产品汪,微信公众号:apmdogy,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逻辑型产品经理,致力于将科学思维与产品经理方法论结合。关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擅长产品孵化、需求挖掘、项目管理、流程管理等产品技能。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2022交互设计观察|PC端
编辑导语:作为设计师,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顺应时代的设计趋势。本篇文章中作者结合实际经验为大家分享了自己观察到的比较主流的交互设计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一起学习吧。
大家好呀,去年花了半年时间写了《从用户体验分析》系列,获得了还不错的关注度,也得到了很多读者朋友的鼓励,这里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
今年2022年,我观察到了一些非常棒的作品。我们作为设计师,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顺应时代的设计趋势。
世界变化很快,愿你保持初心,让纷繁复杂的世界如同画卷,在你的眼前展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原本PC互联网连接商业支付、购买商品、浏览信息流等的能力已经转移到移动端,而PC互联网更加专注于其他领域的优势:
更大的屏幕能够包含更多的信息,并获得更深度的沉浸感受,如观影、浏览网页等。
通过鼠标、键盘、触控板、手绘板的连接,提供了更多的交互方式,能够执行更加繁杂的工作任务,如表格编辑、程序开发、视频制作、文档书写、图像制图、3D制图等。
得益于显卡、CPU、存储、USB插槽、显示器等的扩展性,在大型游戏、大型3D渲染、复杂制图上相较于手机端依然有一定优势。
从场景(办公场景、娱乐场景)来看,PC端移动性较差,但同时基于该特点,PC端能够更加专注当前任务。模块化、多人协同、多端协同的发展正不断地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下面是我观察到的目前比较主流的交互设计点,与大家分享。分别是:
无缝体验
交互更加高效
更加智能化、降低门槛、降低门槛、降低门槛
更加模块化
更加简洁、甄别关键任务
3D动效、大图、带来更深的沉浸感
协同合作的兴起
一、无缝体验
典型的案例就是苹果的Mac系统与Ios系统越发趋同,都采用了卡片化、模块化,整个交互规范、视觉感受都一致以达到多端统一。
同时信息可以自由流转:比如在同一Apple账号下,Mac与IOS中复制的信息可以进行同步粘贴。备忘录、日历、提醒事项、录音中的信息进行流转,在任何一台Mac上登录Apple账号后都可以进行同步。
在国内,B站的网页端与App端的体验也逐步趋同,框架设计上更加卡片化与扁平化。
信息流转上,手机上暂停的视频到网页端继续播放,实现了无缝切换。
淘宝首页:从过去复杂的信息流导航变为现在更加简洁的个性推荐卡片。整体体验与淘宝手机端一致。
二、交互更加高效
总结:精简无关信息,关注最重要的核心任务,减少用户跳出,沉浸式心流设计。
1. 登录方式更加高效
许多网页接入腾讯、阿里的生态,支持扫码关注公众号/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省去了用户编辑个人信息、输入邮箱、输入密码等复杂的交互流程。
2. 减少页面跳转
心流式体验设计是这几年很热门的词,指的是通过优化用户体验让用户能够沉浸式地高效完成目标任务。
这需要做到产品的交互习惯满足用户使用习惯,并且交互流程满足用户预期。过于频繁的弹窗打扰和页面跳转的等待时间都会影响用户进入心流。
比如,例如飞书审批,审批详情不需要跳转,点击卡片即左侧弹出详情页弹窗;让用户可以在同一个页面即可浏览信息,不需要进行跳转到新的页面进行查看,方便用户完成批量的审批任务。
再比如:阿里云,开通服务的时候不需要跳转,而是在侧边弹出订单弹窗,方便用户操作。
3. 交互组件的易用性迭代,不再局限于大弹窗
上面说到,频繁的弹窗提醒也会影响用户进入心流,用户在对表单、画布中的内容进行删除的时候,如果使用全屏二次提醒弹窗,会感到创作过程被打断。
钉钉宜搭:卡片画布类产品,删除操作时,不局限于大弹窗,而是用靠近按钮的小弹窗,使鼠标的滑动路径更短,操作更加简便;并且在不过多打扰用户的前提下,完成了目标操作。
三、更加智能化,降低门槛、降低门槛、降低门槛
复杂性守恒定律由Larry Tesler于1986年提出,也称泰斯勒定律。指的是“任何系统都存在其固有的复杂性,且无法被减少,只能设法调整、平衡。我们要考虑的是,怎么样更好地处理它,让用户简单、高效地使用它”。
很多的中后台系统中很多表单会存在大量的配置项,这些配置项是否可以简化,让平台变得更简单智能?
大部分时候答案都是否定的,过度追求简化往往容易弄巧成拙。功能逻辑易于解释与理解才是更好的方案,当你试图简化降低复杂度,可能在其他地方埋了雷。
其中一个解决方案是将复杂度转交给系统,苹果公司的黑盒理论与此互通;就是用户不需要了解系统或功能背后的实现逻辑,只需要关注呈现在用户眼前的交互界面即可。
如今数据智能化处理正不断发展,我们也看到了智能化在PC端领域的应用。
1. 剪映
剪映相比于老牌视频编辑软件更加简单,提供各种在线特效模板,来降低任务复杂度。相比传统的PR、AE软件需要本地存储预设文件,或者手动编辑简单了很多。
用户不需要知道背后的实现的技术原理,也不需要掌握过多的特效制作、调色技巧即可完成视频的剪辑、调色工作。
2. 钉钉宜搭画布
推荐组件功能:用户在进行流程搭建时,不需要从左侧组件区拖拽组件,而是点击连接线中间来添加组件。
如果可以其实还可以更进一步,就是根据后台数据分析创建目标流程需要的组件,向用户主动推荐相关组件,以此来降低用户的创建门槛。
四、更加模块化
随着传统业务向互联网转型越发普遍,线下业务流程转到线上的需求场景越来越多,一个单一的系统不能完全满足所有的业务场景需求,由此需要一个更加灵活模块化的系统来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来应用不同的产品架构。
而该系统中的功能框架、交互组件又可以重复利用,于是更加灵活、模块化、可自定义配置的系统后台越发受到欢迎。
1. 飞书、钉钉易搭
飞书、钉钉易搭内的审批流程、会议系统、工单系统都可以通过模块化的组件进行高效搭建,不需要代码即可像搭积木一样实现用户的自定义需求。
2. 天猫优品
阿里的天猫优品电器店线下门店设计平台,整理了线下门店所需的16个模块(前台、小家电中岛、洗衣机、橱窗、空调、吧台等),通过线上三维化场景直接进行可视化设计,所见即所得,并且能够模拟现场灯光效果,根据门店现场规格,直接在三维空间里修改,快速导出效果图;非常高效地完成了其他门店的需求化定制。
五、更加简洁,甄别关键任务,路径缩得更短
1. 抖音、快手网页端
抖音网页端的用户体验沿袭了手机App端的风格,用户进入网页的核心目的就是看短视频打发时间,于是进入首页即可看短视频,不需要用户手动选择分类,并且手机端的用户偏好通过用户的账号同步至网页端,有了很顺畅的用户体验。
相比快手网页版,快手延续了常规视频网站的交互方式,将视频内容分为短视频、直播、同城、长视频、小剧场等多个类别,由用户自主去选择观看的内容,内容虽然更加多元,但确实路径过长,不够直接。
2. 淘宝、京东首页
再举个例子,新版的淘宝网页端不再像个门户网站导航,而是通过数据分析用户喜好来主动推荐代替用户自己选择。
用户来淘宝网页端,其实并不是买东西,大众用户已经习惯了在手机上进行支付,到了网页端反而会不适应。用户来到淘宝网页端的更多目的就是逛,看有没有自己想要的东西,遇到喜欢的,就点进去看了。
于是新版淘宝通过个性化推荐把过去复杂的活动运营页板块、特价板块、品类板块替换掉了,让用户在网页端获得更好的“逛街”体验。
而京东,在首页做了复杂的流量分发设计,通过不同的频道、不同的板块将用户引流至相关的专题页面,再进行商品浏览。
本质上来说,用户来到淘宝、来到京东的目的都是因为闲,而淘宝的通过数据智能,大数据精准推荐用户喜欢的商品,简化了用户的使用路径,并且使整体页面更加简洁。
六、微动效、大图、3D元素带来更加深的视觉刺激
网页的官网、首页承担着产品介绍、流量分发、增强品牌印象等的职责。我观察到越来越多产品官网都开始采用3D元素、视频背景、大图元素、微动效来让页面呈现更加具有质感和动感。
1. 3D元素
它是由Web3D技术的发展而兴起,能够给网页Banner带来更强的视觉吸引力,同时也强化了公司融合了AI技术的品牌印象。如法大大官网、腾讯云、阿里云的首页Banner展示。
法大大首页Banner,鼠标滚轮向下滚动3D元素会相应产生变动,文案与元素一静一动,对比明显,也更易于用户注意到文案信息。
2. 大图、视频
大疆官网首屏采用了全画幅大图的形式展示热门产品,下方的产品推荐页自动播放宣传视频,提升了页面的视觉冲击力,展示了其科技属性。
七、协同合作兴起
疫情时期,线上办公的需求和频率激增,线上协作兴起,许多办公软件都有了多人场景编辑功能。特别是对于复杂的项目,需要团队成员共同完成,协同合作的功能越来越受欢迎。
比如我们熟悉的figma,逐渐取代了传统UI设计软件ps、sketch等的头部地位,其中的项目协同功能更是广受欢迎。
只需要发送项目链接邀请成员即可进行项目协作,还支持多人标注、语音沟通,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许多办公软件也都上线了类似的功能,比如幕布可以通过设置权限、发送链接或二维码来邀请协作者共同编辑文档,为产品的使用场景提供了更多可能。
八、总结
曾鸣在《未来商业20讲》里说:“未来的互联网世界的两大趋势是数据智能、网络效应”。
这在PC端也得到了印证。
淘宝网首页、抖音首页、哔哩哔哩网页端将PC端与APP端的数据进行互通,并对用户行为偏好数据进行分析,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流的同时,还使得页面的交互更加简单,视觉效果更加简洁,过去依赖用户自主选择进行流量分发的形式将会越来越弱势。
在工具类产品中,利用数据智能化可以将用户操作上的复杂度转移给系统,从而降低用户使用门槛,提升用户体验。
与此同时,工具类平台也越发灵活化化,通过模块化设计来自定义搭建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的产品,还能节省资源建设成本。
网络效应的部分应用体现在用户在使用工具类产品中,不再是孤单的个体,而是能通过线上协同,让用户与用户之间能够产生共同协作,共同交流,更加方便地完成任务。
本文由@为美好而设计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今天你抢券了吗?小小消费券如何撬动大市场
多地密集出台政策举措激活消费市场
小小消费券如何撬动大市场
“今天你抢券了吗?”7月18日起,北京市向全市消费者发放累计1亿元的餐饮消费券,消费券一经上线即引发热抢,不少消费者“设定闹钟抢券”。
近期,多地密集出台政策举措激活消费市场,发放消费券成为重要方式之一。据专家估算,政府1元的消费补贴能够带动平均3.5元以上的新增消费。消费券短时间内可以刺激数倍于消费券面额的消费,给市场主体注入信心,最终传导到生产供给侧,助力整个经济链条复苏。
小小消费券如何撬动大市场?如何看待我国消费增长的潜力及提振消费的主要发力点?记者采访了有关商家和专家学者。
部分平台消费券6分钟即被全部抢光,堂食类消费券仅68秒就被一抢而空
7月19日,临近上午10时,北京市民孙女士赶紧拿起手机,不断刷新美团APP“北京餐饮消费券”页面。“昨天第一批消费券一上线就被抢光了,我那时刚找到APP入口,今天定了个闹钟赶早儿抢。”
这两天,像孙女士这样定闹钟抢券的北京市民不在少数,“今天你抢券了吗?”成热门话题。美团数据显示,7月18日,北京餐饮消费券上线仅6分钟,平台上4种面额的餐饮消费券已全部领取完毕,美团餐饮堂食满100减30元的消费券,上线仅68秒就被一抢而空。
这个名为“重逢美好”的餐饮消费券,由北京市政府和提供餐饮类服务的平台企业共同出资,种类分别是外卖类、到店类,以及养老助残类,累计1亿元,适用于在北京的消费者。首批餐饮消费券通过建行生活、美团、饿了么、麦尖美食等APP平台发放。
据了解,本次活动有超7万家餐饮商户参与,覆盖正餐、快餐、火锅、烘焙、茶饮等各类餐饮场景。外卖类、到店类消费券设置了2种面额,分别为“满50元减15元”的15元券、“满100元减30元”的30元券。养老助残专属消费券针对老年群体客单价低、使用手机不便、到店堂食及自提为主等情况,设置持养老助残卡到店消费即享“满15元减5元”优惠。参与活动的平台和商户可结合实际叠加更多优惠。消费者每天均可从各平台领取餐饮消费券,但领券后须当日使用,外卖消费券可直接线上下单使用。
“消费券激发了消费者的欲望,对处于恢复期的饭店更是雪中送炭。”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川菜店老板告诉记者,发放消费券以来,其客流量和销售额均有上涨,销售额涨幅达20%左右。
餐饮业一直是消费的重要支撑,也是就业安置重要的“蓄水池”。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北京各类饭馆堂食关闭一个多月,对餐饮业影响巨大。发放1亿元餐饮消费券,从消费端挖掘餐饮业复苏潜力,是推动餐饮业走出困境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张消费券能量到底有多大?记者从北京市商务局了解到,这是今年以来北京首次发放餐饮消费券,计划政府出资7800万元,平台出资2400万元,共计发放消费券600万张左右,预计将拉动消费6亿元。
发放消费券是当前提振消费的“优选项”,有利于促进新型消费发展
在北京市消费者开抢餐饮消费券的同时,深圳的“惠工消费券”、三亚“政府消费券”也于7月18日开抢。
“惠工消费券”以微信满减消费券形式发放,深圳市内餐饮、零售、生活服务和酒店旅馆等四类支持微信支付的相关商户,以及“圳帮扶”小程序等商家均支持使用,吃喝玩乐全覆盖。三亚“政府消费券”颇具海南特色,主打“离岛免税消费券”,包括满8000元减800元、满5000元减500元、满2000元减200元等。
疫情发生以来,消费券逐渐为大众熟知。各地纷纷通过搭建消费平台、发放消费券、开设购物节等方式,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统计显示,今年前4个月,浙江、江西、四川等20个省市先后发放了总额超过34亿元的消费券,有效提振了消费。
“发放消费券是当前提振消费的‘优选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洪群联认为,我国目前消费处于升级换代的新发展阶段,扩大消费空间巨大。发放消费券,由于其限期性、专用性、特定性,使之拉动消费效果立竿见影,能在较短时期内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整个经济链条复苏。
2020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规模占全球比重为12.27%,同年我国人口占全球比重为18.17%,消费占比低于人口占比近6个百分点。“如果我国消费占比能接近或者达到与人口占比相适应的水平,那将带来可观的新增消费空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撰文指出。
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发展,为发放消费券、提升使用效果提供了便利条件。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中国支付产业年报2022》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9.04亿,占网民整体87.6%。电子形式的消费券可精确到个人、商户及行业,操作成本低,实现效果好。
洪群联注意到,各地消费券重点帮扶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比如餐饮、零售、娱乐文化等。据微信支付数据显示,全国受益于消费券的商家中,小微商户占比85%。同时,很多地方还专门发放了面向困难家庭和低收入群体的定向消费券。
各地基本上都以电子消费券为主,分批次发放,有的地区设置摇号、抢券等方式。餐饮、零售消费券使用期限一般为7天,对于旅游、购车等设置1至3个月的期限。一般不设定用券门槛,很多领域是通用券,体现了公平性,在多个平台发放。
注重资金筹措的多元化。洪群联介绍,消费券的模式基本上是“政府补贴一点、商家让利一点、平台支持一点、消费者花费一点”。有的地方政府通过压缩“三公”经费、动员头部企业带动等多种方式,形成合力。
在发放消费券等一系列举措刺激下,网络零售、跨境电商、移动支付等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传统商业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线上线下消费加快融合。
2021年,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0.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4.5%,规模居世界第一。绿色、健康、智能消费受到青睐,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52万辆,每卖出8辆新车就有1辆是新能源汽车。5G手机出货量2.66亿部,占手机出货总量的76%。
充分释放消费潜力是长期战略任务
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持久拉动力,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引擎,也是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关键环节,事关国计民生。
当前,稳消费、促消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显提升。今年以来,消费总体呈现稳步恢复态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进入3月份,国内疫情多发散发,消费特别是接触性、聚集性消费受到较大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由正转负。
面对疫情冲击,千方百计、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至关重要。今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5月份以来,随着疫情形势得到有效控制,促消费政策显效,市场销售稳步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收窄,6月份增速转正,同比增长3.1%。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耀武认为,当前应抓住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和暑期旅行旺季的有利时机,制定包括发放消费券在内的相关帮扶政策措施,推动旅游、餐饮等受疫情影响较深行业的复苏和增长。
近期,各地陆续发放消费券,不仅有效激发了广大市民的消费热情,还成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的方式之一。
7月8日下午5时,杭州市发放了今年第三期数字消费券,价值8000万元,共分160万个券包,每个价值50元。头天晚上得知消息后,杭州市上城区世纪联华生鲜超市清波店店长张堃立即忙碌起来。
“消费券的刺激效果立竿见影,8号晚上来店里购物的客人就多了起来,门店日营业额从1.5万元增长到1.8万元,9号直接超过3万元,创下今年以来日营业额纪录。在消费券的刺激下,门店生意逐渐回暖,7月中旬以来销售额保持平稳。”张堃告诉记者。
“消费者减少支出得了优惠,我们商户增加客流得了实惠。”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盒马鲜生商超负责人朱冠明同样感受到了发放消费券所带来的客流量回潮现象:7月8日杭州发放了第三期消费券后,在消费券的使用期限内,余杭地区盒马鲜生商超单日营业额较之前上涨10%左右。
从中长期来看,充分释放消费潜力,不只是应对疫情和外部冲击的一时之策,更是长期战略任务。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翻开“十四五”规划纲要,第四篇“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要求:“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建设消费和投资需求旺盛的强大国内市场。”
杨耀武指出,客观来讲,我国消费发展水平与主要发达经济体仍有一定差距,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占比仍较低,尤其是服务消费有很大潜力空间;从消费支出规模来看,我国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仍存在差距,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尚待释放;消费发展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如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有待提升、流通循环和消费环境有待优化等等。
“为了从容应对新征程上的惊涛骇浪,要‘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须将扩大内需和全面促进消费作为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立足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郭丽岩说,中国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从长期看,我国消费市场韧性强、潜力大,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
持续做多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增加就业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促消费表面上看是一个消费问题,本质上是就业问题和收入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杨光普分析,要促进消费,首先要保证人们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的工作和收入,尤其是可支配收入。短期看,在疫情冲击下,重点要保住市场主体和就业岗位,这样才能保住收入、保住消费。长期看,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并结合各项改革措施,持续做多做大做强市场主体,为中低收入人群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保证其收入的可持续性。
市场主体稳了,劳动者的就业饭碗端得稳,才能进一步激发消费热情。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系统部署了五大方面20项重点举措,其中列于首位的就是“围绕保市场主体加大助企纾困力度”。这是促进消费有序恢复发展,进而稳住经济基本盘的一个关键所在。目前,我国有超1.5亿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就业创业。保住市场主体,就能保住就业;有就业,就有收入和消费,就能推动经济增长。中央和各地纷纷出台减税降费、缓缴社会保险费等纾困举措,一些外卖平台等相关企业也积极响应,通过降低佣金帮助中小商户渡过难关。
近年来,刚性支出占比过高制约居民消费增长。在老龄化加速等因素作用下,居民对未来刚性支出的预期会进一步降低消费意愿,必须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消费减少后顾之忧。
围绕如何更好地挖掘消费潜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紧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多元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
今年大年初一,舞剧《只此青绿》杭州站演出开票,仅7分钟售罄;3月,全国巡演海口站演出场次一加再加。有观众为多看几次演出,从北京一直追到海南。
经过4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不仅形成了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而且形成了更加追求创新和变化、更加偏好新产品和新体验的消费文化。消费升级的精彩故事每天都在人们身边上演。这也表明,只要有创新优质的供给,就有望培育市场新的增长点。
“瞄准消费潜力释放的‘堵点’‘难点’‘痛点’,通过稳就业、增收入来提高消费能力,让人民群众‘能消费’;通过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升公共服务覆盖面和水平,改善居民消费预期,让人民群众‘敢消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让人民群众‘愿消费’。”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张耀军说。
本报记者 韩亚栋 薛鹏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