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唐朝时人们过中秋节也会有假期吗(史上最多的节假日,唐朝公众假期一览)

导读 唐朝时人们过中秋节也会有假期吗文章列表:1、史上最多的节假日,唐朝公众假期一览2、中秋节知识盘点,新鲜出炉3、唐朝政府官员的休假制度详析与人性化探究4、八月为仲秋 仲秋之

唐朝时人们过中秋节也会有假期吗文章列表:

唐朝时人们过中秋节也会有假期吗(史上最多的节假日,唐朝公众假期一览)

史上最多的节假日,唐朝公众假期一览

如果您在唐朝做公务员,那可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撇开工资、福利什么的不说,仅是节假日一项,就高居“国内历朝历代法定节假日最多”榜的榜首,全年正式的节日总和多达47天之久!当然啦,这还不包括旬假、田假、婚丧假、授衣假、节气假等名目繁多的假期,以及遇到皇帝哪天突然心情大好或者喜得贵子这种天大喜事时的临时性假期。

古都西安夜景

动辄一个节日,三不五时来个小长假,几乎每个月都过节,每个节日都有一套相应的过法和说辞,甚至有与之对应的节日食品--这就是唐朝的公众假期。

唐朝假期

不知道您在21世纪是如何安排自己的节假日生活的呢?如果小伙伴们想穿越回唐朝的话,特奉上唐朝假日攻略一套,赶紧去玩转史上最多的节假日吧!注意,以下所列时间均为农历。

古都西安夜景

元日

别称:元正、元朔、岁日、正旦等。

时间:正月初一,一般与除夕连在一起,放假七天。

习俗:朝廷要举行朝会庆典,庆祝新年。“每岁正旦,晓漏已前,宰相、三司使、大金吾,皆以桦烛百炬拥马,方布象城,谓之火城。甲赋中有火城赋。仍杂以衣绣鸣珂,耀耀街陌。如逢宰相,即诸司火城悉皆扑灭。或其年无仗,即中书门下率文武百僚诣东上阁门横行拜表称庆,内臣宣答。礼部员外郎受诸道贺表,取一通官最高者,拆表展于坐案上,跪读讫,阁门使引表按人内,却出宣云。所进贺表,如有太后,即宰相率两班赴西内称贺。”(《南部新书》)自然又是一番三跪九叩、歌功颂德的繁琐仪式。

王安石的元旦

民间可就有意思多了,穿新衣、设家宴、立竿悬幡、一家团圆。这里的“立竿悬幡”是指在自家宅院里立竹竿、悬幡子,是在新年里祈求长命百岁的一种风俗。元日期间不但要设家宴庆祝,还要相邀邻里一同饮宴,“长安市里风俗,每岁元旦以后,递作饮食相邀,号为传座”(唐临《冥报记》卷下)。

节日食品:五辛盘、屠苏酒、元阳脔等。

上元节

时间:正月十五。

来源:道家三元节(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之一。

习俗:因为是宗教性的节日,一般在道观中要举行一些宗教活动,并进行斋戒。唐玄宗曾下诏曰:“道家三元,诚有科戒。......自今以后,及天下诸州,每年正月、七月、十月三元日,十三日至十五日,并官禁屠宰。”(《唐会要·杂记》)有意思的是,佛教对这一节日也很重视,据日本僧人圆仁记载,扬州上元节时“寺里燃灯,供养佛,兼奠祭祖师影”。

唐朝上元节赏灯

在民间,赏灯自然是这一节日最具代表性的娱乐项目。唐朝是施行宵禁制度的,但为了赏灯,政府特别取消了正月十五前后的宵禁,天宝三载十一月,唐玄宗下敕曰:“每载依旧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开坊市燃灯,永为常式。”

不但可以玩通宵,还可以一连玩三个通宵!观灯的人们自然是倾城而出、前呼后拥、人声鼎沸,正是“新正月圆夜,尤重看灯时”。

观灯的地点也不仅局限于街头巷尾,而是成群结队地到城郊寺院中赏灯游玩,连深闺中的女子也可以彻夜狂欢。

宫内赏灯

据《雍洛灵异小录》记载:“唐正月十五日夜,灯明如昼,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卢照邻有《十五夜观灯》一诗:“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节日食品:油锤(焦锤),类似于今天的炸元宵;玉梁糕等。

中和节

时间:二月初一。

来源:唐德宗贞元五年诏:“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代正月晦日,备三令节数,内外有司,给假一日。”可见中和节是代替了原来的正月晦日而设置的节日。

祭祀场景

习俗:送穷,也就是祭送穷神。据称穷神喜好穿破衣、喝粥,因为是死于正月的最后一天,人们便在这天熬粥、扔破衣服,结柳为车,缚草为船,焚于巷口,以祝送穷神永不回来。

韩愈写过一篇《送穷文》,其中说道:“(主人)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诗人姚合有《晦日送穷三首》,开篇即道:“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同时,这一天还是春游饮宴的日子。

唐德宗贞元四年九月诏:“今方隅无事、杰庶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节日,宜任文武官僚选胜地追赏为乐。”(《旧唐书·德宗纪下》)解琬的“欢娱屡晦节,酩酊来还家”、岑参的“春池满复宽,晦节耐邀欢”、张说的“堂邑山林美,朝恩晦日游”......都是描写春游、泛舟、聚欢的场景。

另外,在德宗朝,为了表示提倡农桑、祈祷丰收,朝廷还要求“中和节日令百官进农书,司农献穜桂之种”如贞元六年中和节,“百僚进《兆人本业》三卷,司农献黍粟各一斗”

降圣节

时间:二月十五。

来源:为纪念道教始祖老子诞辰而设置的节日。李唐皇室以老子为始祖,道教更是唐朝的国教,受到尊崇,特设降圣节。

习俗:不详。

上巳节

别称:元巳节、修禊节等。

时间:三月初三。

唐朝上巳节

习俗:赐宴游春是这个节日的必备节目之一。穆宗长庆三年规定:“每年上巳、重阳日,如有百官宴会,每节赐钱五百十贯文,令度支支给。”(《唐要会》)政府专门拨款,让百官正大光明地利用公款吃喝玩乐兼踏青郊游。杜甫《丽人行》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是对当时曲江风景区游览盛况的描写。

除了聚宴赏春,修禊也是一个重要活动。修禊也叫祓禊,源自古代的“除恶之祭”,人们成群结队地来到水边,以春水自洁、洗涤污垢,以除病去疾、驱邪避怪。王维《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诗云:“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沈佺期有《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宝马香车清渭滨,红桃碧柳禊堂春。皇情尚忆垂竿佐,天祚先呈捧剑人。”

佛诞节

时间:四月初八。

来源: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的日子。

释迦摩尼诞生

习俗:迎佛骨。据称扶风县法门寺佛塔中藏有佛骨舍利一枚,塔门每三十年一开,可以取出佛骨供人瞻仰供奉。唐宪宗和唐懿宗都曾经举行过规模浩大的迎佛骨活动,而佛骨进人长安的日子被特别安排在四月八日。

据《杜阳杂编》和《剧谈录》记载:“四月八日佛骨入长安,自开远门安福楼,夹道佛声震地,士女瞻礼.僧徒道从。上(唐懿宗)御安福门,亲自顶礼,泣下沾臆。幡花幢盖之属,罗列二十余里。”其规模隆重壮观可见一斑。

备注:敦煌地区以二月八日为佛诞节,要举行浴佛、行像等活动。

端午节

别称:端阳节、重五节等。

时间:五月初五。

来源: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吧,大家都明白。

赛龙舟

习俗:龙舟竞渡应该是最具代表性的节目了。唐朝时期这节目主要集中在南方水乡,像是扬州每年都要举行这一活动。

“端午日,盛为竞渡之戏,诸州征伎乐,两县争胜负。彩楼看棚,照耀江水,数十年未之有也。凡扬州之客,无贤不肖尽得预焉。”(《太平广记·王播》)水上数舟齐发、水浪翻腾;岸上人声鼎沸、齐声呐喊,场面精彩热烈至极。

系百索子、佩香囊也是端午节的习俗。百索子又叫长命缕、续命缕、五色缕、朱索等,据说“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荆楚岁时记》)。

所以人们多将五彩丝线系于手臂或脖子上,并相互赠送。民间还会给小孩子佩戴装有朱砂、雄黄等的香囊,据说也有避邪驱瘟之效,再以五色丝线结扣成索,做成不同形状,煞是可爱。

节日食品:粽子、艾酒、术羹等。

乞巧节

时间:七月初七。

来源: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牛郎织女

习俗:妇女乞巧。《开元天宝遗事》载:“陈瓜果酒饭,以祀牛女二星。”七夕之夜,人们摆设瓜果酒馔,对天乞祈,妇女们穿针引线,希望能有一双像织女那样的巧手。

林杰《乞巧》诗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牵手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权德舆《七夕》诗云:“今日云耕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兢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

《唐宫七夕乞巧图》

节日食品:明星酒、同心脍等。

盂兰盆节

时间:七月十五。

来源:佛教节日之一。

习俗:宫廷举办盆斋法会活动。唐高宗时,“国家大寺,如似长安西明、慈恩等寺.....(皇室)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非一”(《法苑珠林校注》);武则天时,盆斋法会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她于如意元年在洛阳南门举行盆斋的全过程,真实再现了皇家盆斋的恢弘景象。

这天还是道教的中元节,道教认为,七月十五地官下降,以定人间善恶,是赦免亡魂罪恶的节日。同时,这一天还是民间信奉的鬼节,因此多有酬神祭拜等活动。从三节合一这一点来看,充分反映出唐朝各种信仰文化、节日风俗相互融合的特点。

中秋节

时间:八月十五。

中秋赏月

习俗:赏月。中秋节寒暑适中、气候宜人,无疑是赏月的最佳时机。

据说唐人诗歌中,仅赏月诗就有九十多首,可见文人雅士对于赏月、玩月之热衷。

白居易道:“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皎然道:“夜月家家望,亭亭爱此楼。纤云溪上断,疏柳影中秋。”李朴曰:“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刘禹锡云:“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赏月之时,再配以酒宴、管弦,真可谓情趣盎然、格调清雅,太对文人士大夫们的胃口了!

节日食品:玩月羹。

小贴士:各位注意啦,这个时候可没有月饼哦!!

重阳节

别称:菊花节、茱萸节等。

时间:九月初九。

重阳节

习俗:登高、赏菊、插茱萸。王维一首流传千载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仅道出了自己的落寞心情,也点明了重阳节时的习俗。

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登高、插茱萸正是当时的两大节日特色。

登高以登山为主,兼有登台、登楼、登塔等,刘长卿就有《九月登高李明府北楼》:“九月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据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避恶御寒,所以茱萸也就成了重阳节特有的避邪物品。

另外,簪菊也是一个流传已久的习俗。深秋时节,菊花独放,真可谓“满城尽带黄金甲”,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云:“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节日食品:菊花酒、重阳糕、迎凉脯、羊肝饼等。

除夕

时间:岁末最后一天。

唐朝除夕

习俗:唐朝非常重视除旧迎新,所以对于除夕守岁也很看重,从朝廷到民间,除夕夜均是烛盏高燃,通宵达旦,阖家老小,相聚守岁。

宫廷和贵富之家自然是歌舞升平、喜宴达旦,一般人家也要一家团聚、尽享天伦。唐太宗李世民有《守岁》诗曰:“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人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杜审言是杜甫的爷爷,也是一位大才子,也写过一首《守岁》诗:“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宴。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薰天。弹弦奏节梅风人,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俨然一幅宫廷宴乐图,帝王子孙,尽情欢歌。

另外,驱傩仪式仍然是这一时期的保留活动,是为了除恶鬼、送瘟神,很像是一场大型的假面表演。王建《宫词》有云:“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昼,沉香火底坐吹笙。”生动地描写了驱傩仪式的场面。放爆竹、挂桃符以辟邪也是除夕的必备事宜。

各位小伙伴请注意啦,以上所列时间可都是农历日期哦,大家穿越唐朝可千万不要拿着公历对号人座,那可是会闹笑话滴。

当然喽,这些可不是唐朝的所有假期,像《假宁令》中就有规定:“诸内外官五月给田假,九月给授衣假,为两番,各十五日。”“每至旬假,许不视事”,也就是每十天一至的旬假是可以不办公的。

类似的放假名目还有很多,这么看来,唐人的假期多,假期生活也一定是丰富多彩了,如果有个“幸福指数排行榜”的话,唐人一定也是名列前茅的吧!

中秋节知识盘点,新鲜出炉

马上要到中秋节了,这一传统中国节日有着许多历史故事、典籍、诗词等等,古人酷爱中秋,因此中秋被看得很重,无论传说、神话故事,还是要遵循的中秋习俗,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一篇简短的中秋节秘籍,喜欢者可以收藏。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关于中秋来历的传说,有嫦娥奔月版传说、玉兔捣药版传说、吴刚伐桂版传说,只要是在月亮上住的都有关于中秋的传说,好像在神话故事里,月亮上就住着这三个人而已。关于中秋的记载,早在《周礼·春宫》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古代帝王有秋天祭月的礼法,后来贵族和文人也纷纷效仿这一礼法,在中秋节晚上对着皓月当空的圆月寄托情怀、怀念家人等,这一习俗逐渐的传播开来,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汉代的中秋敬老,晋朝的中秋赏月,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不断增加,从唐朝开始,就有中秋节作为节日放假的规定,《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也是从唐朝开始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到了节日最多的朝代宋朝,中秋节已经盛行起来了,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其中的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中秋节有很多别称,比如八月节、女儿节、团圆节等等,同时中秋节也是全国众多民族都有的节日。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也因其时间恰值一年的三秋之半,而得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一年中在中秋节晚上赏月是最佳时机,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在香港过了中秋节的正月十六的晚上还要再欢聚一次,名为“追月”,意思留住团圆的美好时光。

中秋节的习俗

既然中秋节由来已久,有那么多的文化内涵在里面,那么中秋节的习俗肯定不少。夜晚赏月、吃月饼这是全国性的习俗,赏月我们上面说过了,源于古代帝王的祭月,吃月饼呢?有一个朱元璋起义的版本,我们知道元朝的统治对于汉人实行残酷的压迫,各地区纷纷起义抗元。元朝对于起义搜查的十分严密,起义军想要互相传递消息十分困难,此时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不久徐达与常遇春攻下元大都(北京),朱元璋听到此消息以后就把秘密传递消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月饼起初是民间家庭自制,到了近代,各行业不断升级的商业模式,使得出现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细化,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同时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

除了全国在中秋节通行的赏月和吃月饼之外,各地区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中秋节习俗,例如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十里不同俗,千里共婵娟!

各地中秋节的习俗有着当地独具特色的项目,美食加上各具特色的项目,让中秋节这一悠久历史的节日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中秋节的美食

与春节一样,中秋节也是美食的节日,即便是中秋月饼,各地都有自己地方特色。北方人喜爱花生、五仁类的月饼,南方人则喜欢偏甜一些的月饼,如果五湖四海的人聚在一起谈论中秋吃什么口味的月饼的话,往往一个地方的特色口味月饼都有可能让人感觉很惊奇。中秋月圆夜,一家人围在餐桌前,这时候怎么能少了丰盛的大餐。中秋吃月饼最早的记载见于苏轼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中。在古代汉族的中秋宴中,以宫廷最为精雅,当然别人家的做工自然也没办法与宫廷厨师相比了。明代中秋宫廷宴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清朝宫廷之内则喜欢吃制作精细的大月饼,一个月饼直径能够达到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看的出清朝宫廷人员众多,不然这么大的月饼可是吃不上。

除了吃月饼,中秋吃石榴、葡萄、柿子、香瓜或是西瓜也有特殊寓意,在民间,石榴、葡萄,以其多子,成为吉祥象征。《帝京岁时纪胜》关于中秋果品记载:“最美者莫过葡萄,圆大而紫色者为玛瑙,·····寓意事事平安”柿子、香瓜、西瓜也有同样的寓意。

中秋之夜,一家人吃着美食、赏着月,这样的惬意的情景,古代的诗人、词作家怎么会放过这么优美的景象呢?

中秋节的诗词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以上优美的诗句,想必大家都听说过,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关于中秋月圆的诗句,古代诗人喜欢写中秋圆月的诗句,如果做个统计的话,写关于中秋的诗句应该算是最多的。优美的诗句加上优美的意境,如果此时有佳人相伴,在人间还有什么苛求呢?

到了现代,人们生活节奏不断提高,人们有一段时间忽视了中秋节的意义,随着国家把中秋节定为法定节日,中秋节也从新回到人民的视野,人们开始在忙碌之际放下手中的任务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

中秋佳节,有感而发,写此微薄干货,希望各位喜欢。中秋圆月,月之圆象征人团圆,月饼之圆祈求人生圆满,但愿能够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团圆。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唐朝政府官员的休假制度详析与人性化探究

一、唐代的历法与唐代官员的节假日安排总览

有些人觉得古代使用农历计算日期,所以古人们根本没有“星期”这个观念。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古代是有“星期”这个说法的,只不过计算的方式与当今不同。古代计算星期是用日月金木水火土代表一周。这只是古代天文学上的计算方式,所以生活中并没有出现使用罢了。所以才会误导大家以为古代没有星期一说。

唐代官员的休假安排是根据前朝来定的,所以有一套特别的休假制度。他们会定期安排休息日以及特别休息日两种假日,这次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唐代官员休息节假日的制度。根据唐代官员休假制度的人性化程度,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这套休息节假日的设计非常合理。唐代官员的休息节假日充分的体现了历史代代更新的体现。

唐代多数官员都是和他们的家人住在一起的,五天一次的休假大多会变成十天才能休息一次的旬假,一下子假期就短了起来。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十旬休假,胜友如云。”非常清晰地记录了大家多么渴望休假,而且聚会只能在节假日里匆忙地举行。

就算正常休息只能等十天一次,大多数人貌似只能期待唐代春节的假期。因为唐代的春节可以放七天假,从腊月二十八开始放假,一直放到大年初四。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天假,别以为他们会回家过年,因为那些过年回不去家的京官们,必须要和内地的官员一起在大年初一从被窝里爬起来去给皇上拜早年。

但唐代的休息日并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少,因为唐代有很多的节日,像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种节日官员们都会得到休息。因为节假日多,所以大大小小的官员都会休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假日。

比如儿子行冠礼,子女、亲属结婚。还有五月份的种田假,九月份准备衣物吃食的寒衣假。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诞辰,朝廷都会给官员们放假。唐代年历还上零零总总共有五十多个节日,假期更是多达五十多天。所以说,别看唐代官员们过年回不去家,但假日倒是一天没少休息。

二、唐代官方所规定的节假日具体分类

探亲假:指的是在唐代所著的假宁令中所说:“诸文武官若流外以上长上者,父母在三百里外,三年一给定省假三十日;其拜墓,五年一给假十五日,并除程。”

大概意思就是说,如果朝廷官员的家中父母住在离自己三百里以外的地方,朝廷就会给官员一个每三年可以休息三十天的假期作为定省假。如果家中父母住在离自己五百里以外的地方的话,朝廷就会给官员一个每五年十五天的节假日,也被称为定省假,当然这些定省假是不包括来回路程时间的。

婚假:假宁令中记载:“诸婚,给假九日,除程。周亲婚嫁五日,大功三日,小功以下一日,并不给程。周以下无主者,百里内除程。”意思就是说,如果官员本人结婚的话,朝廷就会给他九天的假期。而如果是朋友和亲属结婚的话,就要根据关系的亲密程度,来给假了。假期长度一般一到五天。

丧假:根据假宁令中记载:“诸丧,斩衰三年、齐衰三年者,并解官。诸师经受业者丧,给假三日。”丧假很好理解了,就是家中父母去世,文管会放假三年,而武官是一百天,如果是亲近的亲属去世了,那么放假时间由七天到三十天不等,如果是远亲去世的话,放假时间就是一到五天。如果是自己的老师,那么放假时间便是三天。如果是亲人的祭祀日,那么就给予放假一天。

冠假:冠假就是为成年礼而专门定制的假期。因为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都是要举行加冠之礼的,通过加冠来表示自己已经成年,在唐代,如果自己举行加冠之礼的话就可以有冠假,而且自己的亲属如果也举行加冠之礼的话,还是可以享受这种假期待遇的,只是在休假时间上不同。

寒衣假:在古代九月份左右,会有十五天的准备收购寒衣假,别称也叫授衣假。根据《诗经·豳风·七月》里的记载,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因为九月份的天逐渐冷了下来,所以需要放假来做一些过冬的准备,防止在冬天会因为寒冷而生病。

除了各种节日假期之外,唐代官员还可以临时请假。但请假也是要有一定的限度的。根据《唐六典》中所说,如果官员有事请假的话,大职位三品以上的官员会给给三天的假,而五品以上则会给十天。 而且同一个职位在一个月之内不可以请两次事假。如果是因为有病请假,假期是可以延长额,但是也要有一个限度,那就是连续请假不可以超过一百天,否则就解除他的职位。

三、以唐代典籍以及学者研究书籍为例探讨唐代节假日

由此可见,唐代的休假政策是比较宽松的,婚假、丧假、探亲假就已经很多了,在很大的程度上古代这种休假制度很好的体现了对道德的遵守。以及与对人性的尊重。因此, 对唐代官员休假制度的探讨,还可以往深处进行研究。

唐代官员节日假期政策的逐渐扩展,在张勃的文中有所记载——《唐代节日研究》表明,节日的放假政策应该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先例。根据《后汉书·礼仪志》中所说:“冬至前后, 君子安身静体, 百官绝事, 不听政, 择吉辰而后省事。”

除此之外,居延汉简中也有记载过夏至假期五天的政策。从《汉官旧仪》中所记假期一天的资料文章来探讨的话,至少夏至与伏日的休假都是汉代开发出来的规章制度。唐代官员节日休假制度在基础上被不断完善。

在三百年期间, 随着时期的发展和政治的改革,节日休假的制度是有改变的形成和演变的过程的。就拿例子来说,玄宗之前的时期是唐朝,也是唐朝法律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 而官员的节日休假的制度也跟着时代的转变被不断的改善。

玄宗之后,唐朝官员的节假日便逐渐进入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但是小的缺点依然是存在的。再来举个例子, 以寒食与清明放假为例子,玄宗时有“寒食通清明给假四日”之说,也就是在清明会给四天的假日。

而随着时间的改变,代宗大历十三年间,有“自今已后, 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一说,而假期也到了五天之久。随着时间的改革,来到德宗贞元六年,他们的清明节假日由“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日”一说便变成了七天休息日。

唐代官员节假日休息的规章制度内容在书籍上并没有很多,但在总会有一点保存下来的,就比如《唐令》和《假宁令》两书,上面记载了很多唐朝节假日的内容。这就为我们探讨唐代官吏节假日休息制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从书籍上这些资料来看, 唐代官吏节假日种类非常多,而且时间上也长短不一,假期的理由零零总总。《唐令拾遗》有过“开元七年令”和“开元二十五年令”,上面记载着元日和冬至给官员假七天。而寒食加上清明就会给假四天。八月十五和夏至还有腊月各有三天的假期。而像一些小节日,比如正月初七、正月十五、三月三、五月五,还有三伏、七月七,包括七月十五日还有一些季节。都会给予休假一天。

四、唐代的节假日以及官员休假制度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进步和完善

中国古代的休假制度是从先秦才开始形成的,而秦汉时期形成的节假日制度并不是很完善,所以在逐步成型中逐渐优化。

到了唐朝时,唐朝便把它视为要务,并把它完善的更好。唐朝的节假日制度是模仿于唐高祖所制定的,而且期间也接纳了隋朝《假宁令》的休假制度文章。在唐太宗时期,他们以《武德律》为规章制度的核心,对官员的休假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在唐高宗时期,他们更青睐于对法律的改善,由于法律的不断改善,也促使官员的节假日条例越来越完善。而在唐玄宗之后,唐代官员的休假制度便逐渐稳定了下来。

唐朝时期主要是比较人性化和假期比较长的时期。它创造了很多新的节日,就比如皇帝寿辰还有像装束假,还有省亲假等人性化的假期节日,并且唐朝的休假时间还很长,比如正常假期就有一百零九天,而一年中算下来就有三天来放假,这就给官员很好的一个放松制度,在上班乏累的情况下去休息身心。

官员在节假日里可以和朋友谈天说地,在促进感情同时还发展了田园诗,这就对古诗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并且也对宋朝的休假规章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假宁令》

《汉官旧仪》

《唐令》

八月为仲秋 仲秋之中为中秋 中秋的来历你知道吗?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每到中秋,大家回家团圆,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月饼,聊聊天。但您知道讲究家国团圆的中秋节,是从何时开始的吗?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

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周礼》中说,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

据记载,在汉代时,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

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使之充满浪漫色彩。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糅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时期,通常也是收获的季节。春华秋实,是大自然固有的规律,古人认为收获是风调雨顺上天恩赐的结果,大丰收之后,就会祭拜天地,以示感恩之心。古时祭祀月亮神,以庆祝中秋节,慢慢成为习俗。古人认为,月亮在夜晚能发出明亮的光,其中必然蕴藏着无穷的力量,故此拜祭,祈求助力完成心愿。中秋节这天,月亮通常圆满。

随着节日的发展推进,月圆也逐渐演变成了“人团圆”的含义。中秋佳节到来的时候,平常远在五湖四海的人,会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中,阖家团圆,一块吃个团圆饭,诉说着分别后各自所发生的事情。团圆就成为中秋节的核心内涵了。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从唐朝到清朝,看封建时期公务员春节是如何休假的

文:文史李先生

当今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因此虽然假期不长也不多,但是每一次放假都是一次人们难得的休闲时间,可以暂时的放松身心,将工作加班的烦恼抛诸脑后。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人绝对是排的上号的勤奋,一直都在努力生活,努力将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好,因而假期也比许多国家少得多。

但是春节乃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为重要的节日,因此如果回到过去历史上的朝代,那时的人们又会怎样度过春节的假期呢?由于过去的人们工作模式与现在不同,因此我们只能探究中国古代的官员,或者说“公务员”的春节休假模式才能更加准确直观地了解古代的休假模式。

一.唐朝的春节休假

秦朝时,中国刚进入封建社会,仍然有许多制度并不完善,官员的休假制度就是其一。可以说官员们从早累到晚但是没有一天沐休的时间。

所幸早在汉代就已经建立了官员休假制度,“公务员”们每工作五天能休息一天。不过等到了唐朝时,“公务员”的假期就涨到了一百天左右一年,与现代的公务员休假时间基本相同。

唐朝国力昌盛,经济也高度发达,因此唐朝的休假制度也作出了许多的变动,比如将汉朝工作五天休息一天的做法改为工作十天休息一天,那为什么唐朝的假期还如此之多呢?这是因为唐朝的休假里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类型的节日和假期。

在唐朝有三个长达一周的假期,分别是春季的七天,立冬七天以及清明七天,唐朝是第一次出现放长假这种做法。同时在中秋和夏至也各有三天的假期。

几乎二十四合格节气都有假期,像中元节、元宵节、端午节、盂兰节、重阳节都是唐朝官员的沐休日,当然皇帝过生日的时候还是要放假的。

但是唐朝相比于之前的朝代还是有一些更加考虑官员家庭情况的休假规定,比如儿子行弱冠礼时可以放假三天,还有其他类似的放假日程,比如子女结婚放假长达九天,家里亲属去世也可放假,亲近的亲人过世可以放假七日,比较疏远的亲戚最少放假一日。

加上还有考虑五月农忙问题的农忙假以及九月份因为天气变化准备衣物的寒衣假,这两个假期分别都有十五日之久,唐代“公务员”的假期大大长于之前的朝代。

古代人的春节假期和现代的不大相同,春节假期有七天,但是以大年初一这一天为节点,再加上前三天和后三天,一共七天。古代人所说的过新年就是过初一这一天,也就是古代的元旦。唐玄宗曾经颁布了官方文件《假宁令》

“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

这一项规定了唐朝冬至和春节这两个七天假。等到唐朝后期,《唐会要》中就曾记载唐德宗更改节假日的事件,把寒食节即清明的前一天改为七天。这一时期,唐朝的节假制度已经趋于完善,其中像端午节这种只放一天的节日已经多达二十一个。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的假日和官员休假相同,比如私塾里的学生和老师都会早早的放假,一般腊月二十左右就会回家准备过新年。

相应的有些农民可能在过年期间还得为了明年有个好收成而下田干活,商贾人家或者小摊小贩可能也为了多做几天好生意而推迟归家放假的时间。

唐朝的一定品阶京官和地方高等官员也都需要在大年初一的清晨赶往朝堂,早早上朝向皇帝请安拜年,无法和家人一起共度年初一的早晨。

二.宋朝的春节休假

宋朝继承了唐朝人一旬修一日假的制度,但是在春节假期倒是别树一帜,制定出了一个历史上最长的的春节假期。

首先腊月初七是宋太祖赵匡胤父亲的忌日,因此也在初七前后放七天假。等到腊月初十又是宋仁宗母亲的生辰,又放假三天。但是很快又到了冬至,放假七天。春节又放假七天。天庆节是宋真宗定下的节日,因为相传在这一日有天书落入人间,于是又是一个七天的假期。等到元宵节,在宋朝这也是七天的节日,于是一个近一个月的假期就成型了。

同时宋朝地方普通官员可以在腊月二十二这一天“封印”,顾名思义,把官印封存起来等待来年的使用,于是他们就可以在这一天归乡省亲,和家人团聚。

但是各朝各地但凡是高官厚禄必然要比旁人辛苦,因此那些高官在除夕需要守岁,然后在大年初一的大清早就得冒着严寒去上朝,向皇帝朝贺新年。

宋朝人在休假这一方面也别有精通之道。在宋朝,开封、杭州、苏州这一类城市基本算得上是大都市,自然繁荣无比。早在北宋时期,开封府的人口就已经突破了一百万大关,在近一千年前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超大城市了。

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自然就会让人口快速增长,同时增长的也有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休闲娱乐的方式,作为相对于一般老百姓,既小有资产又有较高的身份地位的士大夫阶级,即宋朝的“公务员”们的享乐活动自然要超前于一般百姓,又讲究文艺气息,同时还要满足个人的感官享受。

提到张择端,自然会想起《清明上河图》,这一幅画现在收藏在故宫博物馆中,在画作这一方面傲视馆内所有的藏品。

作为中国十大传世画作之一,《清明上河图》全长长五米多,全面描绘出了当时汴梁的繁华盛景,画出了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群像,其中包括了士大夫们穿梭游玩的身影,他们一直是茶肆、酒楼、勾栏的常客。每逢沐休,约上三两好友,前去观看新出的戏剧,品茶吟诗,畅饮几坛子美酒想必也是一桩美事。

在宋朝时期,园林文化已经开始形成,精致的山水园林一个又一个地修建完成。当时的园林主要分为皇家园林、公共园林以及私人园林三类,皇家园林在某些特殊的节日也是允许士大夫阶级进入的,私人园林无非是富商或者是书香世家的府邸,宋朝公务员也是有渠道可以得以窥见的,公共园林更不必提。

因此他们可以观赏的亭台楼阁也不计其数,可以亲近的自然景观也数不胜数,这些都是他们假日游玩的好去处。

在宋朝,儒家思想再度取得了独树一帜的地位,宋朝朝廷的官员大多都是儒生出身,因此诗词歌赋自然难不倒他们,琴棋书画也是用来娱乐的高雅活动。

深谙棋艺的文人不计其数,其中包括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许多文学大家。尤其宋朝也是茶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因此在香茗或美酒的陪衬下,在风景如画的美景中,在心情悠哉的情境下,诗兴大发,雅兴大发,作出一系列传世佳作也不足为期。

可以说这些宋朝的“公务员”撑起了假日游玩活动的半边天,为拉动休闲类消费的功劳可一点都不不小。

三.明清的春节休假

但是到了明朝时,鉴于明朝初期在明太祖的执掌下,呈现一派朴素勤俭的风气,于是朝廷大刀阔斧地删除了许多节假日,就连旬修这种常规假期都被删减了,只剩下了春节、冬至和皇帝生辰这三个重要的节日,外加元旦、元 宵、中元三个更短一点的假日。合在一起一共是五十多天,相较于宋朝的一百二十多天,削减了一半以上。

正因为这种削减幅度过大,因此遭到了朝臣的强烈抗议,为了平息臣子们的不平,最终朝廷作出了让步,先是增加了一个寒假,作为一个补充。然后又在其基础上,将寒假和春节的假期扩展到一个月。

清朝也是继承了明朝的休假制度,删除了官员的常规性假期。但是冬至、元旦、元宵三个节日的长度又回到了之前的长度,官员也在腊月封印,因此前前后后加起来也有一个月的时间。而在这一个月的假期里,官吏们也会互邀好友开怀畅饮。

在古代有许多关于“元旦”的诗词,这里的“元旦”其实知道就是新年。比如王安石所创作的《元日》:“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符换旧符”其实都是在描写新年热闹的景象。在王安石的笔下可以看出人们还没有贴春联的习俗,只是替换桃符而已,但是北宋人已经有在元旦这一日写下诗词的习惯了,之后元旦试笔慢慢演变成了文人的习俗。

乾隆皇帝十分热衷于写诗,他的诗作数量超过历朝历代的诗人

“太和昕昱曙光披,百辟冠裳式礼仪。筹政箕风将毕雨,来王乌弋与黄支。重熙累洽诚斯日,保泰持盈亦此时。更有殷怀廑西北,春音愿并捷音随。”——乾隆《元旦试笔》

自此之后,元旦书红就成了官方新年的一项重要仪式。

参考历史文献:

《明史》

《唐会要》

《宋史》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