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遥远时空中舞一夜(跳进虫洞能实现时空旅行?有科学家认为会致虫洞瓦解)

导读 遥远时空中舞一夜文章列表:1、跳进虫洞能实现时空旅行?有科学家认为会致虫洞瓦解2、经典咏流传本周收官:遨游大美中华,遇见最深情的美好3、敦煌的沙土中,暗藏历史沧桑中的日常奇

遥远时空中舞一夜文章列表:

遥远时空中舞一夜(跳进虫洞能实现时空旅行?有科学家认为会致虫洞瓦解)

跳进虫洞能实现时空旅行?有科学家认为会致虫洞瓦解

新华社北京1月13日新媒体专电 英媒称,跳进虫洞可能导致它收缩和瓦解。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1月7日报道,当虫洞到达其生命的尽头时,两端的口可能会扩大并彼此靠近,然后就断开并像普通黑洞一样继续发展——而引发这一死亡的可能是任何干扰虫洞的能量,包括一个跳入其中的人。

报道称,虫洞是两个黑洞之间假定存在的隧道,它们连接着时空的遥远区域甚至是不同的宇宙。目前没有任何观测证据能证明它们的存在——或者不同宇宙的存在——但根据我们所知道的物理学定律,理论上它们是可能存在的。

丹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的伊戈尔·诺维科夫及其同事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了如果连接两个不同宇宙的虫洞的平衡被打破——比如被一场能量爆炸击中——会发生什么。

此前的研究表明,这可能会导致两个宇宙的合并,但诺维科夫及其同事发现情况并非如此。他们的计算结果表明,虫洞的“咽喉”——连接两个宇宙的隧道——将变宽,同时其长度将以光速缩短。

最终,这两个黑洞之间的联系将瓦解,留下的不是虫洞,而是两个黑洞,每个黑洞都位于其诞生时所处的独立宇宙中。

报道指出,推动虫洞脱离平衡的方法之一是跳进去。这意味着穿越虫洞前往另一个宇宙是不可能的,这只会切断两个宇宙之间的联系,让跳跃者落入普通的黑洞。

不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唐·马罗尔夫说,这一计算结果基于一种不大可能存在的量子场。他说:“除了没有证据证明(此类虫洞的)存在之外,它们还违反了人们重视的原理。”因此,他说,一个虫洞以这种方式瓦解是“一种假设性的、非常不切实际的事件”。

来源: 新华社

经典咏流传本周收官:遨游大美中华,遇见最深情的美好

7月9日晚8点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即将迎来第五季的收官之作。

过去十期节目中,广大观众在“经典鉴赏团”成员撒贝宁、康震、廖昌永的陪伴下,一次次随着“经典传唱人”们和诗以歌的深情演绎,品味经典诗词,回溯文化历程,追寻美的真谛,从中获得走向未来的力量。

本期节目中,萧敬腾的《热爱生命》、意大利安东尼亚诺小合唱团的《两个黄鹂》、杨丽萍的《滇海曲》、李斯丹妮携手丁真珍珠的《送友人入蜀》、唐伯虎联合裁缝铺乐团的《桃花庵歌》、萨顶顶的《生生不息》、乌兰图雅的《出塞》将被接力唱响,邀大家尽情遨游“大美中华”,遇见最深情的美好。

萧敬腾新歌演绎《热爱生命》

励志小诗喷薄出千军万马般的力量

深厚的人文底蕴,浓烈的时代气质,潮流的音乐表达,让《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焕发出独特的节目魅力。

截至目前,整季节目全网播放量已超5亿次,在央视频、微博、抖音、快手、腾讯、B站、QQ音乐、微视等新媒体平台累计收获热搜热榜共313个,杨宗纬《念奴娇·中秋》、许嵩《忆黄山》、张杰《天问》等多个传唱卡段播放量破5000万次。

从节目中迎面走来的每一种美,都是我们和传统文化的一场欣喜重逢,和古圣先贤的一次温柔对话。正如鉴赏团成员所说,无论古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还是近现代的文人学士,其实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他们的品格、灵魂、精神和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影响,都永远地沉淀在经典中,而当这些经典被节目再次咏叹,他们的气息又开始重新荡漾。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现代诗人汪国真的《热爱生命》,以真切明朗的笔触,阐释了为何要热爱生命的哲理。本期节目中,这首鼓励过无数年轻人的励志小诗将被萧敬腾呈现于舞台,喷薄出千军万马般的力量。萧敬腾希望用演绎传递给大家的是:坚守信心,奋发有为,是我们对生命最大的敬意。

今晚,萨顶顶将把《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改编为一曲《生生不息》。一直以来萨顶顶不断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音乐创作的灵感,这次她希望能通过歌声传递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相参相应的生命智慧。

古往今来,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不断在跨越时空的碰撞中让生命和生命对话,帮助今天的人们加深对生命价值的感悟,鼓励人们用心、用情、用力地热爱生活,方才不枉此生。

“古词新唱”道不尽家乡美

各色地域风情为“大美中华”拼图

诗词经典,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永恒的大美中华。无论东南西北,还是山川湖海,每一片土地都因为有了诗词的晕染,而变得深情无比。

《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特别注重歌手和作品在地域上的匹配,节目邀请众多“经典传唱人”以古词新唱的方式,致敬自己的家乡,推广自己的家乡。当所有人把各自对家乡的爱凝聚起来,就完成了一张“大美中华”的拼图。

蜀地之美,山川奇绝,别有洞天。本期节目,来自四川的李斯丹妮和丁真珍珠,将共同演绎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友人入蜀》。曲风融合了说唱、戏腔,丁真还将用特别温暖的藏语,把他心目中“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的家乡美景唱给大家。“洁白的仙鹤啊,请把双翅借给我,不飞遥远的地方,到理塘转一转就飞回……”同样的蜀道,同样的风景,在不同的情怀里,也就有了不同的风貌。

蒙古族青年歌手乌兰图雅带来的《出塞》,改编自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蝶恋花·出塞》。乌兰图雅对原作里的那句“西风吹老丹枫树”别有感触,因为这里的“枫”正是来自她的家乡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乌兰图雅的歌声一如既往的辽阔,再加上奔放而自由的蒙古舞蹈,舞台将用诗情画意带领观众在草原上驰骋,感受迷人的风景,以及当下人民的幸福生活。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和学生们把明代文学家杨慎的《滇海曲》幻化为一场别开生面的实景演出。她们以红土地为舞台,蓝天白云当幕布,在山水之间唱歌跳舞。这份极具感官冲击力的美,正等待着观众一同鉴赏。

安东尼亚诺小合唱团再亮嗓

中西交融,催生出古老文化新的色彩

五季以来,《经典咏流传》在“和诗以歌”的原创模式下不断升级。节目通过拓展经典传唱的多样性,打造贯通古今意境、横跨中外文化的高品质“创演”,让古老的诗词经典不仅能够穿越漫长时光,更能跨越五洲四海,在新的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在第三季的第一期,意大利安东尼亚诺小合唱团曾将《茉莉花》和杜甫《绝句》结合在一起,唱出多彩的春天。本期节目,可爱的孩子们将演绎杜甫的另外一首《绝句》,把《两个黄鹂》献给大家,他们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古老中国文化的理解,同时也将博洛尼亚和意大利的文化带给中国观众。

“别人笑我忒风颠,我笑他人看不穿。”唐寅的《桃花庵歌》在中国可谓耳熟能详,但是你能想象一个外国歌手会如何演唱吗?本期节目,美国女歌手唐伯虎携手裁缝铺乐团大胆创新,他们把不同的音乐风格组合融在一起,结合古琴、琵琶、笛箫,并借鉴了一些昆腔的唱法,作品兼具传统韵味和现代气息,非常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喜好。

那么,对于这一季的主题“大美中华”,你的理解是什么?你是否也从这堂“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的诗乐美育公开课上收获了发现美、感悟美、传递美的能力?最后一期节目,就让我们一起带着思考和感悟,接受美的洗礼!

来源: 央视网

敦煌的沙土中,暗藏历史沧桑中的日常奇迹

撰文 | 郭珉芳

鸣沙山,一座巨大的沙丘,宛如沙海掀起的波涛,长久地俯瞰着山麓的敦煌城。

从很古老的时代,敦煌人就发现自己必须学会与沙共处。一份公元七世纪的敦煌文献《沙州都督府图经》记述道:“鸣沙流山,其山流动无定,峰岫不恒,俄然深谷为陵,高崖为谷,或峰危似削,孤岫如画,夕疑无地,朝已干霄”。沙山的朝陵夕谷的无常变化,一如过去数千年来发生在这里的朝代更迭,时世迁易。

自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立敦煌郡以来,这里历经汉、魏、晋、前凉、后凉、西凉、北凉、北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吐蕃、归义军政权、宋、西夏、元、明、东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准噶尔部、清、民国二十余个政权的统治。乱世与治世相继、繁盛与衰落相迭,这里的每一粒沙砾,都见证了这片土地兴衰变易的历史。

鸣沙山

然而,另一份时代稍晚的文献《元和郡县图志》在记载鸣沙山时,又写道,这里虽然积沙成山,每每有人登临,沙山便“随足颓落”,但“经宿吹风”,一夜之间,这座沙丘便“辄复如旧”。

纵使屡遭朝代更迭,时世迁易,但敦煌依然伫立在这里,从《史记·大宛传》中张骞向汉武帝报告“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将敦煌这个名称纳入中国史册以来,到150年后东汉应劭在《汉书·地理志》的注释中将敦煌解释为“敦,大也;煌,盛也”,长达一千余年的历史中,这个名字和它的解释一直沿袭至今,无论哪个政权统治这里,用这里的沙土建造起怎样的建筑,而这些建筑又在历史的长风中消逝复归尘土,敦煌这个名字却始终在这里。

如果历史迁易如流沙变幻,那么敦煌就是流沙本身,变与不变,无常与恒常之间的界限,在敦煌这里如此完美地消弭于无形。今天的旅行者来到这里,扑面而来的风中尘沙,一如千年前它们拂过来往这里的戍卒官兵、粟特商人和求法僧侣的面孔一样,睁开眼睛,凝视着漫天黄沙——历史正在无尽的时空中勾勒她昔日的容颜:尔时,此地被称为“敦煌”。

玉门关

废墟中的浪漫与千年前的庸常

暗蓝与褐色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相接,偶尔可以看到一团团模糊的黑色,那是戈壁上的衰草。这是从敦煌市前往玉门关遗址的漫漫长路上唯一可见的单调景色。此时正是黎明前天地间最晦暗的时刻,夜空中的繁星已经黯然隐退,但太阳尚未升起,唯有一轮冷月孤寂地嵌在寥廓的夜幕中。

但只需耐心等待数刻,奇迹便会发生。天际忽然泛起隐约的白光,初升的太阳宛如有魔法的火焰一般,点燃了夜空中败絮般灰色的云层,在地平线上腾起青色和赤色的烈焰,护送着朝阳冉冉升上空中,将辉煌的金色恩赐给广袤辽阔的戈壁。终于,可以看到玉门关遗址浮现在道路的尽头。尽管那只是一个青黛色的小方块,但也能让人蓦然升起一种强烈的怀古之情。

玉门关遗址中的小方盘城遗址远景。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如今已是脍炙人口。站在玉门关的遗址前诚然能感受到诗人胸中豪迈之气。一如诗中所形容的那样,玉门关遗址确实是一座戈壁上孤独的废墟,越是走近它,越能感受到岁月剥蚀给它带来的一种坚韧而崇高的美感,就像一位沐浴在朝霞下的暮年英雄,沉默地埋藏着自己金戈铁马的辉煌过往。

比起玉门关遗址,它的另一个更官方的称谓“小方盘城”似乎就不那么具有想象力,这是一个来源于元明旧称的清代俗语,《元史语解》中将其称为“都尔伯珍”,《元史》中又记载为“朵里伯真”,这是蒙古语“方形”之意,清代来到这里的移民因为不习惯蒙语,因此将其改用汉语直接译为“小方盘城”。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颇为形象的描述,因为它确实是座四四方方的废墟,像极了地图上用来表现关隘的图示。但在唐代之后,随着中原政权对西域控制力的消退,玉门关也由一座现实中的关隘成为了书本上的一个文学典故。当18世纪清帝国重新将西域纳入版籍之后,玉门关已经成了一个古老的传说。成书于1760年的乾隆《敦煌县志》中对玉门关的介绍完全照抄前代史籍,而对于它的位置,只写了一句“今其遗址不可考矣”——它的重新发现要再等一个多世纪。

旭日初升的玉门关。

1907年4月,英国探险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在前往敦煌的途中,被这座庞大的建筑所吸引。在这座被他标注为“T.XIV”的遗址中,他发现只要站在城墙上,“不仅在一定距离内可以俯视整个谷地,而且可以瞭望两侧和北边的广大高地。从这个制高点上,我可以看到从T.XI到T.XIX这九个破败的烽燧,这足以证明T.XIV要塞的重要性”。斯坦因也发现,这里遍生芦苇和灌木足以喂马,西北边的沼泽也有可供饮用的泉水。考古学专业训练的敏锐眼光,让他推断这里是这段长城烽燧的“司令部”。

之后的发掘证明了他的推断,甚至比他所想的还要精确,发掘出的不少汉代木简文书都明确提到了玉门关的军官,其中有几件文书是发自或写给地位相当高的人的,“所获的文书使我很快得出结论,公元前一世纪东汉末年的玉门关一定就在这里”。

一个困扰了中国人数百年的谜题,看来就这样被一个来自异域的探险家轻而易举解决了。37年后,中国考古学家夏鼐,在斯坦因的考古报告的指引下,再度造访这座遗址。“这是汉代边防要邑,所弃置的汉简,决不仅仅斯氏检去的那几根”,夏鼐如此在考察笔记中写道:“我似乎在黑暗中听见汉简在地下伸懒腰,叹气说:已经睡了二千多年了,我要出来见见日光。”1944年11月5日,夏鼐和他的同事在斯坦因考古报告中标注曾发掘出汉简的深沟里,又连续找到了三枚汉简,在第三枚汉简上,夏鼐看到了这样三行文字:

“酒泉玉门都尉护众侯畸兼行丞事,谓天总以次马驾当舍传舍,诣行在所,夜□传行从事。如律令。”

敦煌博物馆藏玉门关遗址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汉简上写着“玉门都尉府”的字样。

汉简上“玉门都尉”四个字,让夏鼐更加确定这里是玉门关的遗址。比起斯坦因考古笔记近乎冷峻的专业理性,夏鼐的记录难以遏制内心激动之情:

“用手摩挲这些汉代遗留下来的木片,恍惚间打破二千年时间的隔离,自己似乎也回到汉代去,伴了汉代的戍兵在这里看守烽台,远处沙尘腾起,一匹飞骑送来故乡家人的信牍,或京师返郡的公文。手里所持的汉简,墨迹如新,几令人不敢相信这是二千余年前的东西。”

夏鼐富于激情的记录充满了罗曼司的想象,一如前面引用的王昌龄那首著名的边塞诗让人胸怀激荡,心往神驰。但罗曼司的想象与史实之间,横亘的却是千年时空。正是这些墨迹如新的汉简,证明了这处遗址很可能并非历代文人歌咏不绝的玉门关遗址。随着越来越多写有“玉门都尉”字样的汉简出土,现代的考古学家推断这里应该是玉门都尉府,确切地说,仅仅是一间办公室。真正玉门关的遗址至今尚未确定真身所在,唯一能确定的是,它就沉睡在距此不远的荒原衰草之下。因此,从总体上说,这里仍能称为玉门关遗址,因为它确实在这里,只是肉眼凡胎无法穿透脚下的沙土看到它而已。

大漠

汉简上的文书也证明,试图凭借激情的想象穿过时间的屏障所看到的过去,就像诗人笔下的文采华章一样,着力捕捉到的是旭日初升的戏剧性瞬间,但绝大多数时候就像白日下的戈壁一样,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庸凡日常。戍兵的生活并不总是摇摆于思恋家乡与金戈铁马之间,戍守生涯的主要填充物是日复一日重复劳动和各种日常琐细。譬如,烽燧的日常看守和巡逻,每月这项乏味的工作由三名士卒平摊,每人轮流十天,如果轮到小月29天,那么最后值班的那个人就能幸运少干一天。巡逻戍守时,陪伴戍卒的除了同袍之外,就只有一条狗。大多数时候,都只有一人一狗相伴生活。与乏味工作相匹配的是这些戍卒的出身,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从帝国各地征召而来的农家平民,被送往这片辽阔广袤戈壁上的边境要塞服役,粗糙的性格更像是戈壁上的沙土。考虑到汉代的识字率,这些戍卒很可能全都大字不识,他们可以接受命令,却未必能读懂写在木简上的命令原文,更遑论作诗抒发情怀,或是阅读春闺梦中人寄来的家书。

汉简中时或出现的“徒”字,证实这些被发往边塞的戍卒中甚至还会有囚犯。因此,也就不必奇怪这里也会发生犯罪案件。绝大多数是小偷小摸,一枚出土于遗址烽燧的木简就写道,“步偷隧六石,具弩一完”。偶尔也会发生大案。一枚发掘于距遗址不远名为“一棵树”烽燧的木简,密密麻麻地写着一道通缉令,通缉一名叫田博的越狱犯。他与一名叫宽中的人连坐一起被投入临泾大牢,在牢中竟然说动死囚王博等人跟他一起越狱逃亡。木简描述了这名越狱犯的外貌特征:“年卅十五六,为人黄色、中、壮、美发、少须……衣皂布单衣,白绔、□□□履、戈韦、沓帻,冠小冠,带刀剑,乘革色车,毋盖。驾騩牡马,载黑弩二,熊皮服,箭鬲各一,箭百七十枚”。史料缺失,让我们不知道这名携弩带箭的危险逃犯最终被抓获没有,唯一能肯定的是,他肯定不会威胁到两千年后的我们。

通往玉门关小方盘城遗址的路上到处插满了汉字旗。

玉门关遗址展现了汉代边塞军事生活中庸常的一面,与史书中那些围绕玉门关的重大事件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里没有汉武帝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大宛威震西域的铁血往事;没有班超出使西域以吏士三十六人威服鄯善的赫赫功勋;更没有戊己校尉耿恭被匈奴围困连年,带领二十六名手下杀出血路,东归玉门的悲壮史诗。

这些故事诚然让人或血气上指,或扼腕慨叹,但玉门关遗址真正让人动容的是它的庸常。遗址中出土的那些寻常器物,从麻袋的碎布到篮子的残片,从筷子到锅刷,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些昨天还出现在你家里的寻常物件,如今正作为出土文物陈列在玻璃展柜里——时空的阻隔并不需要靠想象来打破,这些真切可见的熟悉的古人器物,已经靠着它们庸常平凡的熟悉感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玉门关出土的汉代锅刷。

玉门关出土的汉代麻袋残片。

悬泉置

流沙坠简里的日常奇迹

如果还想找到更多这种细节的共鸣,悬泉置是个绝佳的选择。从汉至唐,这里都是敦煌通往西域的重要驿站。与玉门关如今已是闻名于世的必来景点不同,悬泉置遗址无路可通。不谙路途的探访者,很容易被GPS导航系统引入歧途,与它渐行渐远。只有开着马力强劲的越野车的敦煌本地老司机,才能带你在戈壁上一路颠簸,来到这片僻处三危山脚下的遗址。

悬泉置遗址中的古驿道。

这是一片真正的荒原,除了考古人员铺就的木头栈道和钉在地面上的定位木桩,很难相信这片与周围戈壁别无二致的地方,就是考古界如雷贯耳的悬泉置遗址。1990年10月,考古人员在这里发掘出三万五千多件木简。蕴含内容之丰富,让人足以为那个时代勾画一幅栩栩如生的素描写真。在一份题为《过长罗侯费用簿》的简牍中,可以找到西汉著名使臣长罗侯常惠一行前往乌孙途中,路过悬泉置吃的饭菜:

“入羊五、其二睪、三大羊、以过长罗侯军长吏具。入鞠三石、受县。出鞠三石、以治酒之醸。入鱼十枚、受县。入豉一石五斗、受县今豉三斗。出鶏十只(双)一枚、以过长罗侯军长史二人、军侯丞八人、司马丞二人凡十二人。其九人再食、三人一食。”

另一枚木简,则以命令的口气,要驿站做好准备接待即将到来的破羌将军辛武贤:

“破羌将军将骑万人从东方来,会正月七日,今调米、肉、厨,乘假自致受作,毋令客到不办与,毋忽,如律令!”

可以想象,在大军饱餐一顿之后,这支队伍就要开出玉门关,远征乌孙了。但悬泉置的价值并不仅仅是为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充当脚注,更多的内容,则是驿站日常事务的琐细,其中不乏富有人情味的微末小事。我们知道在木桩标明是马厩的地方,曾经豢养着一匹牡马,它高五尺九寸,有着杂色的花纹。看守马厩的厩佐欣给它起了个很英气的名字“公式鸿”。它九岁,正是壮年,却因为肺病倒下,不吃不喝。欣给它请了两名兽医遂成和建为它诊治,但最终还是没能挽救它的生命。它死的这一天是建昭元年八月丙寅朔戊辰,也就是公元前38年9月9日。比起那些刊于史书却莫详生卒年月的大人物,这匹死于两千年前的马的忌日,却因为马厩主人的悉心记录,再加上时间的帮忙得以流传至今。不能不说是个让人莫名感动的微小奇迹——即使再微不足道的生命,也有资格被历史拣选在这世上留下曾经存在过的印记。

远离公路的悬泉置遗址指示牌。

悬泉置遗址的马厩。

但在悬泉置最重要,也是最令人惊叹的奇迹之一,是一枚编号VI91DXF13C②:30的木简。这是一枚残简,上面只有24个字,但内容却意义非凡:

“少酒薄乐,弟子谭堂再拜请。会月廿三日,小浮屠里七门西入。”

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简,左数第二枚就是著名的“悬泉浮屠简”。

这枚木简的奇迹之处在于它上面的“浮屠”二字是明确的佛教用语。再联系到最前面的“少酒薄乐”,更是带有佛教清规戒律的色彩。尽管这枚木简并没有明确纪年,但是考虑到发掘时和它放在一起的木简东汉光武帝在位的建武到安帝在位永初年间,所以这很可能意味着在东汉初期,敦煌就已经是一个佛教信徒的聚居之所,甚至用一幢佛教建筑“浮屠”来命名一片居住区。

这是最早明确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的出土文献之一。联想到敦煌未来将以号称“千佛窟”的莫高窟而闻名于世,这枚两千年前随手刻下又被时间传输至今的木简,就更像是一个带有征兆色彩的预言。站在悬泉置遗址之上,如果愿意带着某种敬虔之心,按照木简的编号标注的“F13C”去寻找它出土的地点,你会发现另一个庸常的小小奇迹:

那里是两千年前的厕所。

浮屠木简出土处,悬泉置厕所遗址。

摘编丨郭珉芳

编辑丨李夏恩 张进

校对丨翟永军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跨越时空的友谊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海拔近4000米。青山环抱之中,几座高大的教学楼矗立在宽敞的操场旁,和煦的阳光洒在温馨而恬淡的校园里。这就是由刚果共和国捐建的中刚友谊小学。这所学校原是称多县一所孤儿学校。因为一场地震,它与一个遥远的非洲国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背后有哪些感人的故事?它又是如何架起中非友谊“桥梁”的?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为您娓娓道来。

2010年4月14日清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发生7.1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距离震中100多公里的称多县多个建筑倒塌、变形,这其中就包括县城里的文乐小学。

同年,刚果共和国总统萨苏向中方表示,希望在玉树灾区捐建一所小学。“不管造价多高,刚果共和国都会承担。”

称多县平均海拔近4000米。极端的自然条件导致每年的有效施工期还不到半年,工程难度大。尽管如此,校舍重建项目仍于2011年6月如期开工。2012年7月22日,校舍迎来竣工仪式。从此,文乐小学挂上“中刚友谊小学”的牌匾。

新学校占地面积是震前的4倍多,拥有教学楼、综合实验楼、食堂、学生和教工宿舍以及标准篮球场等配套设施。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后,中国第一时间向刚果共和国伸出援助之手。2020年5月23日,中国政府派遣的抗疫医疗专家组抵达布拉柴维尔,也带去了中刚友谊小学的同学们对当地民众的祝福。

在更加广袤的非洲大陆上,共同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守望相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并肩战胜非洲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携手应对自然灾害……中非友谊正不断续写新篇章。

监制:刘刚

出品人:孙志平

制片人:樊华、张平锋

统筹:韩珅、王志斌

编导:李林欣、刘畅、曹彦语

记者:韩方方、央秀达珍、童昊、史彧

包装:夏勇

海报:叶静(实习)、张澜涛(实习)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在崇礼,北斗和冬奥超有CP感

北斗,浩渺宇宙中的引航灯塔;

冬奥,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

天与地的距离,

看似遥远,

但在张家口崇礼赛区,

北斗和冬奥,

这对强强携手的新CP,

嗑起来真的有点甜。

2月4日,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这是焰火表演。新华社记者 宋彦桦 摄

当喜庆的中国新年里,

北京冬奥会揭开神秘面纱,

立刻如璀璨绽放的耀眼明珠,

瞬间吸引了全球目光。

而在她的身后,

始终有一份静默却坚实的守护,

来自北斗,

保障赛事更加智慧、安全。

点亮的“雪如意”。

大型体育赛事中,

场馆里会聚集大量的人员和设备,

快速精准找到他们,

不仅能让指挥调度更高效,

对于疫情防控也有重要作用。

而此时,

北斗就用它的“千里眼”,

密切注视人群的一举一动。

夜色中俯瞰“雪如意”。

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

北斗能够对场馆内人员、设备,

以及室外赛事保障车辆精准定位。

在大型体育场馆中,

大规模实现室内外亚米级连续定位,

这还是国际首次。

北斗微基站定位系统大数据平台可实时监测场内人员位置信息。

为什么是北斗?

中国电科54所卫星导航系统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蔚保国告诉记者,

“雪如意”室内区域广、

楼层分布多、

立体化程度高,

传统的卫星导航信号很难进入场馆室内,

更不用说地下区域。

而破解这一难题、

实现室内精准定位,

关键就在于技术人员研发的北斗微基站和时空盒。

北斗微基站室内混合定位系统。

这是北斗微基站室内混合定位系统,

它是首款我国自主研制的、

小型化北斗室内亚米级定位基站,

它构成的网络,

能在室内实现类北斗信号连续覆盖。

小巧的时空盒。

这个方形盒子就是时空盒,

它不足手掌大小,

可以挂在手臂、肩部,

或者放在衣服口袋中。

不要小看这个小巧的一体化终端,

它能够兼容室内北斗微基站和室外北斗卫星信号,

在室内外实现高精度无缝切换,

让定位精确到分米,甚至厘米级。

安装了时空盒的应急装备车辆。

基于北斗高精度的定位,

在“雪如意”,

机器人能准确完成自主导航巡检和配送,

24小时不间断工作,

对异常情况及时告警,

确保馆内人员安全和比赛顺利进行。

系统可实时显示场馆内人员分布密度。

精准的位置信息被汇聚到应用平台,

能对室内外人员、车辆进行监控、调度;

更重要的是,

实时获取场馆内每个人员的位置数据,

就可实现精准条件筛查,

包括接触时段、密接等级、距离阈值等,

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京张高铁上,

列车以350千米的时速飞驰而过。

京张高铁,

是北京冬奥会重要的交通保障设施,

连接北京与张家口两个赛区,

是世界上首条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首次实现350千米时速下自动驾驶的智能高铁。

高速、智能、安全穿越高寒与风沙,

这背后,是北斗在默默护航。

依托北斗,

京张高铁全线可实现厘米级实时高精度定位。

车站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

应急自走行、运行状态自感知、

设备故障自诊断、导向安全自决策、

精确定位停车、站车同步开门……

这些,在京张高铁都能够实现。

就连沿线关键的边坡、路基,

都有基于北斗的毫米级高精度监测,

一路护航高铁安全运行。

延崇高速,

是连通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的公路主通道,

应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

在延崇高速示范路段,

目前已实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信号全覆盖,

构建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一体化管理系统,

实现车辆人员迅速定位与救援力量动态调度,

护航冬奥赛区间公路交通安全。

延崇高速打造“智慧高速”,实现在云控平台下的车路协同。

此外,在北斗加持下,

延崇高速还应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实现在云控平台下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

成为真正的“智慧高速”。

……

北斗与冬奥,

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

在后冬奥时代,

相信科技的力量,

将为人们带来更多惊喜与无限可能。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代姣 报道)

来源: 冀云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