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ie修复专家(循足迹 看变化——他们这4年 牢记嘱托,用创新与奋斗,交出一份份亮眼的答卷)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合肥,走进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进行调研,为安徽自主创新成果“点赞”,希望安徽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当天,还在合肥主持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广大知识分子、劳动者和青年纷纷表示,紧跟时代、肩负使命、锐意进取,将自身的前途命运深深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之中。
时光荏苒,四年过去了。
循足迹,看变化,一起来看看,4年来他们的精彩答卷。
华米科技:
“黄山2号”将于2020年量产 力推合肥打造“智能可穿戴产业之都”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科技创新成果展,来到了华米科技展台。
“对华米科技来说,总书记的到来激励了每一个华米人,我们将继续扎根运动大健康这一智能可穿戴细分领域,默默耕耘。” 华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章晓军如是说。
过去一年,该企业业绩指标持续增长,单季度营收突破20亿。
2019年是华米科技快速扩展国际市场的一年,该企业自主品牌2019年的海外出货量占比达51.6%,目前已进入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37个渠道客户,并在第四季度进入欧盟最大的消费电子渠道MediaMarket,以及印度、泰国、俄罗斯等国的主要消费电子渠道。
“在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方面,华米科技具有良好的积累。4年来,华米科技顺应消费转型升级趋势和大健康战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坚持自主创新,向产业链上游攻坚克难,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章晓军介绍,“黄山1号”是全球首款基于RISC-V开源指令集的智能可穿戴芯片,目前已在自主品牌AMAZFIT智能手表及智能手环中规模化应用。作为一款真正为健康而生的AI芯片,其房颤判断效率比非AI处理器高出200%。
目前,企业正全力研发“黄山2号”芯片,已完成整体设计,预计将于2020年实现量产。企业还持续加大芯片前沿的投入力度,先后投资了诺领科技、联睿微电子的芯片领域企业,持续推动在可穿戴和物联网芯片方面的布局。
此外,该企业还建立了自己的医学专家团队,90%以上团队成员都拥有医学硕士或者博士学位。“通过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合作,开展了针对智能可穿戴房颤检测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ECG和PPG判断房颤准确度分别高达94.76%和93.27%,达到了人类专业医师水平。”章晓军透露,2020年华米将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一步合作,继续发展基于云的医疗服务,共同推进心脏健康管理项目。
合肥是华米的“诞生地”,也是华米的“发展地”。2019年1月,华米全球创新中心在合肥高新区中安创谷科技园正式启动。“未来,这里将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智能可穿戴产业链,推动合肥智能可穿戴产业规模化发展,将合肥打造成为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智能可穿戴产业之都。”
阳光电源:
“合肥标准”持续引领行业技术方向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稳固核心竞争力
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阳光电源展台视察,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向总书记详细介绍了光伏发电产业和公司最新的产品情况。当听说光伏扶贫是阳光电源率先在合肥探索实施后,总书记微笑着点头。
记者从阳光电源获悉,截至2019年底,公司在全球率先实现逆变设备装机超1亿千瓦,为行业首家。
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百强企业,阳光电源的核心产品光伏逆变器先后通过UL、CSA等多家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认证与测试,已批量销往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印度等60多个国家。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研发的持续投入。为了赢得市场,该公司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专注研发,研发人员占比超过40%,研发投入保持连年持续增长。
2019年,该企业加强了对清洁电力转换技术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等技术平台的创新能力建设,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再生能源与氢能重点专项项目,获批了国家工业设计中心,联合中国电科院共同实施的“青藏地区可再生能源独立供电系统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此外,作为行业领军企业,阳光电源还主编制定了《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检测技术规范》、《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技术要求》两项国家标准,持续引领行业技术方向。“公司目前累计承担了2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专利2000多件,拥有专利1200多件,是行业内为数极少的掌握多项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
2019年,阳光电源进一步扩大产能、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企业多项产品及业务市占率保持连续多年第一。
目前,该企业在合肥市高新区长宁大道新产业基地——阳光产业园一期正式投产。“公司储能业务加快全球布局,磷酸铁锂、三元锂储能系统双箭齐发,双轮驱动,累计参与全球储能项目超900个。”在对新能源的“追逐”中,阳光电源始终保持冲劲——风能业务实现跨越式增长,销售规模进入行业前二;电动车业务首次入榜“2019中国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100强”;光伏扶贫业务助力全国35万贫困户、3000个贫困村脱贫致富。
“总书记深情的关切和嘱托,令阳光电源全体员工振奋鼓舞。”阳光电源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正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产线已基本实现100%复产。
科大讯飞:
“合肥造”将应用于北京冬奥会
技术创新让人工智能赋能每一个人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在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同科技人员交谈时强调,创新居于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同日,总书记来到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观看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集中展示。
“企业一直将创新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发展的关键,4年来,铭记总书记的嘱托,在人工智能领域积极探索,并取得一些成果,不仅在国内取得认可,还走向国际舞台让更多的人听到了来自中国的科技之声。”
记者从科大讯飞了解到,该企业已正式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自动语音转换与翻译独家供应商。届时,“合肥造”将提供语言识别、语音合成和机器翻译等服务,致力于打造首个信息沟通无障碍奥运会。
在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上,近4年来科大讯飞多次在国际比赛上夺得冠军,成绩可人。
2019年,科大讯飞在国际语音合成大赛Blizzard Challenge 2019中获得冠军,这也是科大讯飞在这个比赛的14连冠。“在机器翻译领域,科大讯飞在机器阅读理解评测SQuAD2.0挑战赛中登上榜单第一,全部两项指标全球首次超过人类平均水平,创下比赛纪录。”
让人工智能赋能每一个人。目前,科大讯飞已经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了教育、医疗、政法、车载、服务等各个领域。
在智慧医疗领域,目前科大讯飞智医助理完成了安徽省50个区县的全覆盖建设,同时在西藏、内蒙古、青海、北京、黑龙江、浙江等地逐步开始进行试点及应用。截至2019年底,智医助理累计提供了2500万人次的辅助诊断建议,惠及超过4000万的居民。
2019年同样也是科大讯飞智慧司法“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公系统”应用成果颇丰的一年,为25万件刑事案件保驾护航,提供证据指引超54万次,提升案件流转效率12倍。
“在智慧城市领域,科大讯飞已与多个省市、集团开展战略合作,其中与安徽省数据资源管理局合作的‘安徽政务服务网’在2019年办件量高达5600万,总访问量突破2个亿,‘皖事通’App访问量突破1个亿,支持长三角三省一市政务服务数据互通共享、异地通办。”据科大讯飞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科大讯飞还将继续在“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上创新,不断践行总书记的嘱托。
江淮汽车:
自动驾驶“合肥技术”正不断升级
2021年将实现L3级自动驾驶产业化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汽集团刚刚推出的纯电动IEV6S车前,详细地查看了展示牌,对性能和参数都一一看得仔细,还兴致勃勃地坐进这款新研发的车里亲身体验。
当时,习总书记嘱咐企业,不仅仅要把产品研发出来,指标要先进,而且还要注重产品质量,要加大在市场上的推广力度,形成市场竞争力。
记者从江汽集团获悉,2019年,江淮汽车自主创新能力凸显,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纵观江汽发展历程,注重创新是其成功的基石。通过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江淮汽车一路过关闯隘,在中国汽车市场牢牢占据一席之地。”江汽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江淮汽车坚持将每年销售收入的3%至5%作为研发投入,即使在车市下行压力较大的2019年,研发投入仍然有保障。
在高强度投入下,企业给技术创新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创新平台,截止到2019年底,江淮汽车共拥有授权专利14456件,在诸多关键领域构筑起核心优势,并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用户体验的不断提升。
伴随着自动驾驶技术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的持续升级,江淮汽车也在深化整合全球优秀研发资源,开放拥抱合作伙伴携手共进。2019年12月,江淮汽车与华为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企业信息化、智慧园区、智能工厂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以全新合作推动智能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
据悉,由江汽集团自主研发的车联网3.0系统已经搭载到量产车上,下一步将继续丰富互联网生态的迭代。“在自动驾驶方面,L2级自动驾驶已经在全系列乘用车上应用,2021年将实现L3级自动驾驶产业化,同时L4级自动驾驶技术也在进行研发。”
在强调自主创新的同时,江汽也注重整合全球资源,走“在开放合作中推进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江淮蔚来联合打造的世界级智造工厂,2019年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体验研究》发布江淮蔚来ES8凭借出色的质量表现,在中大型纯电动车型中排名第一。
马跃:
坚守教育初心 打造合肥新名校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现场聆听总书记的讲话。”4年过去了,回想起2016年4月26日下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参加总书记在合肥召开的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的情景,马跃依然记忆犹新。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在教育岗位上已经辛勤耕耘了三十余年的马跃是安徽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工作室首席负责人”、合肥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回首这一年来的工作,现任合肥市海顿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的他正致力于把学校打造成一所新名校。
在他看来,名校都是实干出来的,金牌教师都是课后的功夫练出来的。马跃把学校发展比作一个枝繁叶茂的大树,大树的生长离不开树根,同样,学校的发展需要教学质量来奠定基础,学校要将培优扶弱落到实处。学校将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激励教师成长,还将利用一切条件,助推教师成名成家。
2019年12月5日,48中总务处主任、优秀物理教师褚玉光,走进海顿学校九(1)班执教一节《测量电功率》新授课,褚老师从生活中引入课堂,设计学生分组动手实验,然后让学生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再鼓励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课后海顿学校物理教师与褚老师就九年级新课教学、进度把握、复习计划进行了深入交流……事实上,这是两所学校共建办学交流的一个缩影,而这也与马跃一直以来的规划和努力密不可分。
2017年,马跃从合肥市第48中学调任至合肥市海顿中学,工作岗位从语文老师,转变为一校之长。为了提升海顿学校的教学水平,他上任后谋划的第一件事就是促成海顿学校和48中“联姻”,充分利用合肥48中优质教育资源,助力海顿学校再上新台阶。
随着与48中的合作共建向更深层次推进,该校在教育教学上收获了丰硕成果,从中学到小学两个层级都荣获包河区表彰,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今共建办学交流在全体师生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共建办学已经成为两校的常态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安徽省特级教师,多年来,马跃一直潜心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如今他不仅桃李满天下,还发表了数百篇教学论文以及多部教育教学专著。今年,《请找回失去的琅琅读书声——反思当前小初语文教学的非理性表现》等两篇文章还刊登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中。“马跃名师工作室”还定期齐聚语文骨干教师,围绕不同课题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无论老师还是校长,踏踏实实心无旁骛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都很重要。”又一年过去了,回想这一年的工作,牢记总书记嘱托,马跃在教育领域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展望未来,马跃目标坚定:“把海顿学校办成包河区乃至合肥市的名校,我们期待着,也在努力着。”
王军:
棘手案件多破一个 全心守护一方安宁
“你是公安民警代表。”总书记亲切地微笑着说。“是的,首长。我是来自合肥市公安局的民警。我们一定按照您的指示,为维护社会稳定,守护百姓平安,多做贡献,永不言止。”这是4年前王军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见到总书记时的对话。
虽然相隔4年,但一说起当时座谈会上的情形,王军依然心潮澎湃。当时,王军还是合肥市公安局庐阳分局逍遥津派出所的民警。“当时的心情是既激动,又有些紧张。”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这是王军第二次受到总书记的接见。为了这次“特殊”的会议,他特地将自己打理了一番,穿上了一身笔挺的警服,显得格外精神抖擞。
4年过去了,如今的王军是合肥市公安局庐阳分局巡警大队的指导员,职位虽变了,但职责和初心从未改变。他给自己日常工作制定了四个“一”的标准,即:“日常巡逻多走一步、棘手案件多破一个、受困群众多帮一把,全心守护一方安宁。”从警以来,截至今年4月底,王军共抓捕违法犯罪嫌疑人1081名。
“组织上和人民群众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决不能辜负。”王军表示,自己将一直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切实履行一名人民警察应尽的职责与使命,回报党和国家的关心和厚爱。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乐天茵子 唐萌 卫晓敏/文 高勇/图